登陆注册
31079000000006

第6章 古代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人民创造的璀璨文明,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印度古代文学对东亚、西亚、中亚、欧洲,尤其对南亚和东南亚等地有过很大的影响。

印度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国家,古代文学除梵语文学外,流传至今的还有其他语言的文学。梵语是指古代印度通用的文言,也包括更古老的吠陀语。我们以介绍梵语文学作品为主,它的发展时期大体可分为吠陀时代、史诗时代和古典文学时代。

吠陀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至前700年,是印度从原始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形成的过渡时期。

在古代印度,大型的祭祀典礼大都由婆罗门祭司主持,在仪式上吟唱诗句和经文。由于职务的需要,祭司们将自古流传下来的诗歌编订成四部《吠陀本集》,奉为圣典。它们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严格的方法保存下来,直到19世纪才印成书。

吠陀是译音,古译为“明”或“知识”,即学问、“神圣的知识”之意,现在也有人译为“智慧书”。《吠陀本集》共分为四种,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娑摩指祭祀用的歌曲,即颂神歌曲)、《夜柔吠陀》(“夜柔”即祭祀,是说明祭祀如何进行的书)以及《阿闼婆吠陀》。其中最古、最主要并具有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其次是《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编成,它的自然环境大致是印度河一带。在这部本集中,共收集诗歌1 028首(其中附加的有11首),是印度现存最古的诗歌总集。

《梨俱吠陀》(“梨俱”是书中诗节的名称)意为赞颂吠陀,它的核心部分是颂神赞歌,其他约有二三十首是直接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的。如在一首婚歌中,举出一个好妻子的条件是:

没有坏的心眼,别伤害你丈夫,

善待牲畜,和蔼,精力充沛;

生育英雄,敬神,在快乐中生活;

给我们的飞禽走兽带来幸福。

另一首写青蛙欢迎雨季到来的诗也极为生动、活泼,如其中的第三、四节:

雨季到来了,雨落了下来,

落在这些渴望雨的青蛙身上。

像儿子走到了父亲的身边,

一个鸣蛙走到另一个鸣蛙身旁。

一对蛙一个揪住另一个,

它们在大雨滂沱中欢乐无边。

青蛙淋着雨,跳跳蹦蹦,

花蛙和黄蛙的叫声响成一片。

朴素的诗句,借助对青蛙的描写,真实地抒发了滂沱大雨给古印度人带来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

在《梨俱吠陀》的颂诗中,歌唱最多的是天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以及一种可以榨取苏摩酒的名叫苏摩的植物,由于他们与祭祀所行的宗教仪式有关,所以颂诗大多是祭司们举行仪式时吟唱的诗。

颂诗就其内容而言,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梨俱吠陀》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诗是赞颂天神因陀罗的。这位天神手持雷杵(金刚杵),“给人类带来甘润的霖雨”,是旱魃和黑暗的敌人。他最大的战绩是杀死巨龙(蛇),劈山引水,制服弗栗多(意为障碍者),夺得牛群,以及占领城堡等。《梨俱吠陀》第10卷中有一节诗叙述了他的功绩:

杀死弗栗多;斧劈森林般的城堡;

又掘开了许许多多河流;

劈开大山像新造的瓦罐;

因陀罗和他的队伍带来了群牛。

因陀罗是古印度民族的主神,在《梨俱吠陀》中,人们为赞颂他的恩惠和功德,留下了气势磅礴的优美诗篇,如其中一节:

他使摇荡的地球恒定,

他给原始的山岳形体,

他举起拱环的穹苍,

他划分浩瀚的天空,

他是——听着我的歌——

因陀罗,宇宙的统治者!

诗篇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描绘了上古印度人心目中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景象。

《梨俱吠陀》产生于人类的幼年时期,上古的印度人还不了解大自然的奥妙,往往带着幼稚的想象和主观的幻想去认识神秘莫测的外部世界。一方面,他们希望神能为人除灾降福,保佑安宁;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地、日、月、晓、火、水、雷、风等都奉为神衹,并把他们完全人格化,使这些体现自然力量的神具有人的形体与性格。如第4卷第52首对黎明女神的赞颂:

这个光华四射的快活的女人,从她的姊妹那儿来到我们面前了。天的女儿啊!

像闪耀着红光的牝马似的黎明,遵守自然的节令,是奶牛的母亲,是双马童的朋友。

你又是双马童的朋友,又是奶牛的母亲,黎明啊!你又是财富的主人。

你是驱逐敌人的,欢乐的女人呵!我们醒来了,用颂歌迎接你。

像刚放出栏的一群奶牛,欢乐的光芒,到了我们面前。黎明弥漫广阔的空间。

光辉远照的女人呵!你布满空间,用光明揭破了黑暗。黎明呵!照你的习惯赐福吧!

你用光芒遍覆天穹。黎明呵!你用明朗的光照耀广阔的太空。

诗中把女神比作一个开朗爽快的女人,歌颂她“是驱逐敌人的”,请求她赐福于人间,并列举了许多只有人间才有的亲属关系,如说她有“姊妹”,有“朋友”,是“奶牛的母亲”,是“天的女儿”等。诗还把人们喜爱的奶牛、牝马,甚至财富都与她联系起来,这些都是自然力量人格化的典型表现。

《阿闼婆吠陀》意为禳灾吠陀,它的定型可能比《梨俱吠陀》晚些。《阿闼婆吠陀》中的大部分诗是婆罗门做巫师时当咒语使用的,其中有些是禳灾求福的诗,有些是治病和驱逐邪恶的诗,此外,还有一些诗和散文意义晦涩。在作为咒语的诗中,有不少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治咳嗽咒语和求雨诗就是一些风格清新、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小诗:

像太阳的光芒,

迅速飞向远方,

咳嗽啊!远远飞去吧,

跟着大海的波浪。

雷啊!怒吼吧。请你使大海的波涛汹涌。

雨啊!请你用甜蜜的乳水浇洒大地。

请在求庇护的人身上浇下倾盆大雨;

让那些瘦牛的主人快快回家去。

上述两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古印度人的愿望和对神的祈求,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至今读来仍感亲切、生动。

史诗时代大约指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这一时期。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印度社会出现了等级制度,即种姓(瓦尔那)制度。种姓共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小生产者)和首陀罗(雇工或手工业者)。

与种姓制度密切相结合的是婆罗门教。它大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信奉多神,以《吠陀》为经典,宣扬人的行动造成“业”,死后轮回。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代表一般平民利益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这两个教的政治观点和宗教观念大体相同,都不信吠陀,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佛教后来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造业和轮回的思想。

这一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和各王国之间的斗争不断激化,社会上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哲学思想形成了许多派别,除婆罗门祭司仍然尊吠陀重祭祀外,还有代表唯物主义观点的顺世派、信仰苦行出家修行的极端派,以及由婆罗门上层人物中的一些改良主义者形成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吠檀多派等。

吠檀多派因自己的哲学讨论记录附在吠陀文献的末尾而得名,意为“吠陀的终结”。他们提出的“梵”(宇宙精神)和“我”(个体精神、灵魂)等有关哲学方面的问题和理论,后来大有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上述几种宗教与各学派的思想观点,给这一时期的文学打上了很深的烙印。

首先,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的有以口头创作形式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详见本章第二节)和《罗摩衍那》(详见本章第三节)。

其次,有传授“吠陀”的各个派别编订的一些文献,称为《梵书》(或译《净行书》)。它们大都附加在每部吠陀本集的后面,对本集进行一系列的解释。《梵书》主要记载举行各种祭祀的规定和论述。书中虽有不少神秘枯燥的说教,但它在印度是最早的散文,保存了一些反映当时时代面貌的神话传说,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爱达罗氏梵书》(或译《他氏梵书》)第一篇第四章中所描述的天上两个敌对阵营之间的斗争,就曲折地反映了人世间各王国之间的战争;该书第七篇第三章的狗尾(人名)故事,形象地写出了自由民沦落为奴隶的悲惨情景。《百道梵书》第十一篇第五章将《梨俱吠陀》中补卢罗婆娑和优哩婆湿的对唱情歌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印度后世有不少文学家喜欢以这一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

各派的《森林书》(或译《阿兰若书》)附于各派《梵书》之后,这些书据说只能秘密地在森林中传授,内容以神秘主义的理论为主,不着重讲祭祀。

各派的《奥义书》附于各派《森林书》之后,是一种独立类型的书的总名。《奥义书》出现时,“吠陀”时代已临近结束。《奥义书》又被称为“吠檀多”,其内容除神秘主义的说教外,还有一些包含唯心主义成分的哲学思想的讨论记录,以及一部分具有民主倾向的文学成分等。如《歌者奥义书》中车夫教训国王和婆罗门收留一个低种姓青年为学生的故事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史诗、吠陀文献外,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中还有不少富于文学成分的著作。大约从12世纪开始,随着佛教寺院组织遭到大规模的摧毁,佛教文献在印度本国大部分失传,而在国外,如锡兰、缅甸、泰国等一直保留着大量巴利语文献。在我国则有从原文翻译过来的汉语和藏语译本几千卷,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备的佛教经典。佛教的典籍在解说教义时,为了通俗易懂、增强吸引力,往往利用古代印度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宣传。因而,使佛经蕴含着鲜明的文学色彩。佛经文学作品,有韵文诗歌、散文故事,也有韵散相间的作品。如《法句经》、《上座僧伽他》和《上座尼伽他》,都是诗歌作品;而《佛本生故事》(详见本章第四节)是散文寓言故事,其中也夹杂着诗歌。这些作品虽然出于宗教的目的进行过明显的修改和润色,但是依然保留着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世纪出现的泰米尔语桑伽姆文学,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八卷诗集》是一部短诗集,汇编了近500位不同阶层诗人的2 000多首诗作。《十卷长歌》搜集了10位诗人的10首长诗。这些长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古代泰米尔族的社会生活,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深受泰米尔族和印度各族人民喜爱的永世流芳的瑰丽文学遗产。

古典文学时代大约指公元1世纪到4世纪或5世纪这一时期。

大约在公元1世纪中叶,在古印度的西北部(现属巴基斯坦),出现了一个号称为贵霜的大帝国,其领土曾扩展到北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从公元3世纪起,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北印度又重新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4世纪初,摩揭陀重新兴起,旃多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大约从320年至6世纪中叶),其统治区域包括恒河流域、中印度和旁遮普的一部分。笈多王朝全盛时,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梵语文学与佛教艺术均有发展。我国东晋僧人法显曾于此时(5世纪初)旅居印度,他对当时印度的社会情况有所记载,著有《佛国记》,并带回大量佛教经典。

这时正是文学作品与宗教文献逐渐分离的时期,是抒情诗、叙事诗、戏剧、故事和小说等纯文学形式产生的时期,也是印度古代文学进一步提高和成熟的时期。尽管不少材料已经丧失,但保存至今的作品仍然相当可观。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故事和戏剧。

这一时期,属于故事一类的创作极为流行,流传下来的故事集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五卷书》(详见本章第五节)。另外用诗体记叙神话和英雄传记的长篇叙事诗,则继承《摩诃婆罗多》的形式而有所发展,总称为“往世书”,流传至今的共有18部,主要内容是关于印度教三大主神的神话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薄伽梵往世书》,内容主要写黑天的故事。该书第十篇专门写他的传记,在印度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传记中的黑天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牧童的形象。

戏剧是梵语古典文学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品大多出于古典作家之手。他们之中第一个有名的作家是公元纪年后不久出现的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现存的他的作品有三部梵剧残卷和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等。与马鸣同一时代的还有戏剧家跋娑等,但他们的作品早已失传。1901年在南印度寺庙中先后发现的13个剧本,据推论是跋娑的作品(还未最后定论)。在这些具有民间创作特点的剧本中,值得注意的是四幕剧《善施传》。它的内容相当于名剧《小泥车》的前半部,而这个剧的后半部却被删掉了,这大概是因为这部分触犯了统治阶级利益的缘故。另一个是以政治斗争为主题的五幕剧《神童传》,这个剧写的是黑天的故事,着重突出了他诛戮自己的暴君舅父这一情节。

首陀罗迦是这时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是十幕剧《小泥车》的作者,据推测大约生活在公元二三世纪,《小泥车》以妓女春军和穷婆罗门商人善施的恋爱故事为主要情节,同时通过国舅蹲蹲儿横行霸道和法庭误断公案、草菅人命等情节,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虐无道以及法律的“也不尽公道”等重大社会政治问题,而作品对牧人起义推翻暴君等的描写,则是这个剧本最有价值的部分。《小泥车》是现存唯一的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反映城市中贫民和贵族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作品。因此,它在印度古典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第二节 《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过程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史诗中纳入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口头创作。

《摩诃婆罗多》(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照印度的计算方法,它大约有10万“颂”。一个“颂”是32音的双行诗,汉译为4句。所以全部译出来就会有40万行左右,其规模相当于古希腊两大史诗总和的8倍,是目前记录整理编订成书的最长史诗。

史诗的故事说:婆罗多族的奇武王有二子,长子持国自幼双目失明,故由次子般度主持政事。后来,般度去林中修行,将政事交给持国。持国有百子,人称俱卢族,长兄难敌;般度有五子,人称般度族,长兄坚战。持国为105个子侄请一位身手不凡的师傅传授武艺,般度五子成绩突出,引起难敌的嫉妒,总想谋害他们,甚至想放火在紫胶宫中烧死他们,因而,般度族被迫逃走。在选婿大典中,因箭法高强,五兄弟合娶了般遮罗国的黑公主。持国王接受建议,派人接回般度族和黑公主,并将一半不好的国土分给他们。经过艰苦努力,他们把荒芜的土地变成了富饶的国土,坚战被尊为王中之王。难敌更加嫉妒,经过密谋,利用掷骰子的骗局夺得了般度族的一切财富。般度族和黑公主沦为俱卢族的奴隶。俱卢族百般虐待、侮辱般度族,甚至在众人面前想要剥光黑公主的衣服……持国王唯恐家族灾难临头,决定恢复般度族五兄弟的自由,归还了他们原来的国土。但是,难敌歹心不死,再一次利用掷骰子的赌博夺得土地,逼得般度族不得不流浪13年,第13年还要在隐姓埋名中度过。13年过后,按原来双方约定,般度族要求归还土地,但难敌不给。坚战做了退让,要一半的一半,难敌还是不给。坚战又退让,只要几个村庄。难敌却说:立锥之地也不给。般度族忍无可忍,双方决定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经18天的鏖战,俱卢族百兄弟相继阵亡,般度族取得了最后胜利。后来,般度族五兄弟去雪山修道,把国家交给子孙。最后,两族死者在天堂相会,变成了天神。在凡人的形象消失之后,愤怒的仇恨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史诗描写的是婆罗多家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般度族和俱卢族的冲突,有力地批判了狂热的贪欲、争权夺势和不义的战争,深刻地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愿望:维护正法,坚持善行,反对卑劣的占有欲望;维持家族内部的和睦,提倡兄弟之间的友爱;争取繁荣幸福的美好生活,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施行仁政。大史诗中所宣扬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主题思想,是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坚战,是般度族的代表人物,常常被称为“仁慈的化身”。他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容忍。他总是坚定地宣传:“容忍是最高美德。”坚战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愤怒,能忍耐和宽恕别人的轻慢与侮辱。

当多象城居民公开称赞般度族,并坚决表示“只有坚战一人配做国王”的时候,当持国王警告难敌“坚战继承了他父亲的一切美德,敬佩他高尚人格的文武大臣都支持他,人民像崇拜偶像一样崇拜他”的时候,坚战和他的兄弟却被阴谋篡位的难敌骗到多象城的紫胶宫去。临行时,维杜罗的隐语使他完全明白了难敌的歹心。但是,他容忍和宽恕了难敌的暗害和谋杀。

当看到般度族都城华丽富庶而产生嫉妒和仇恨的难敌想用掷骰子这种古老的娱乐夺取般度族一切财富的时候,坚战明明知道“赌博能引起刹帝利的冲突”,“赌博是靠运气,不是靠勇武和德行”,“聪明人总是尽可能避免赌博”,但他为什么还参加掷骰子的赌博而输掉一切财富和兄弟、妻子呢?其决定性的因素也是由于容忍这一性格特征。因为坚战曾经发誓,为了不引起冲突,绝不使用粗暴的语言,绝不让自己发怒。他坚持要跟难敌族兄弟维持友好关系。当时,坚战绝没有想到,正是这种急欲培育和睦的容忍,却孕育出仇恨和征伐的罪恶种子。

13年过后,当难敌食言、拒绝按赌博时的规约归还一半国土的时候,当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坚战的容忍精神也还是很突出的。他让使者转告自己对持国王的请求:“在我们幼小的时候,不是由于你的慷慨我们才分得了一份国土吗?你曾经使我成了国王,现在绝不应拒绝给我们应得的一份而驱使我们去依靠别人的施舍过活。亲爱的伯父,世界很大,足够容纳我们和俱卢族。”同时,他也转告难敌:“跟我们和解,你至少得给我们五个村庄。这样做了,我们也就满意了。”在这两段话中,也同样洋溢着容忍和宽恕的精神。

在史诗中,坚战还被描写为一个坚持善行、维护正法和毫无私心的英雄。当坚战的父亲——死神阎摩乔装成鹿和夜叉对他加以考验时,他不仅在回答问题时说:“善行的结果就是幸福”,“放弃了欲望就成为富有”,“正法是人唯一的保护者”……而且在行动上也主张让异母的儿子无种先复活,而没有让同母胞弟阿周那先复活。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毫无私心的人——不追随邪恶,不跟朋友争吵,不贪图别人的财产,不受贪欲支配,不留恋世间的无常之物。坚战的这些品质,正是古老氏族道德遗风的反映。

但是,他也开始变了,也干了违反正法的虚伪勾当。在战场上,坚战和黑天都想到:不违背正法,就不能战胜德罗纳的进攻。于是,坚战用谎言和诡计扭转了败局。怖军杀死的本是巨象马勇,但却故意含糊其辞地扬言“马勇被杀”,让德罗纳误以为自己儿子马勇被杀,使他受到沉重打击,终于丧命。

史诗的作者对坚战总是满怀同情地给以歌颂。这个从前曾是“仁慈的化身”的坚战,后来变得狂暴、虚伪了,而作者对他的缺点仍然要加以辩解和庇护。坚战性格的发展变化恰恰反映了从军事酋长转化为奴隶主的发展变化。

难敌是俱卢族中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狡猾奸诈、谋害家族、篡夺王位的政治野心家,心毒手狠、贪婪嫉妒是他的性格特征。为了夺取王位,他设法谋害堂兄弟怖军。他心里想:自己的父亲是瞎子,王位由叔父般度承袭;般度一死,坚战就要登基为王。为了阻止坚战登基,难敌兄弟策划先将怖军投入恒河,再把阿周那和坚战禁闭起来,然后夺取王位。然而,难敌设下的种种奸计终未得逞。当他听到人民议论只有坚战配做国王时,就像吃了毒药一样忍受不了,在胸中又燃起愤怒和妒忌的烈火。他一想到坚战的子孙做国王,而自己将变得一无所有,就比进地狱还难受。于是,他网罗党羽,阴谋策划,把般度母子骗到多象城去。事先,难敌派人赶到多象城用容易着火的材料为他们建造一座美丽的行宫,想要在这里把般度母子烧死。不久,当难敌知道般度兄弟逃出行宫,跟般遮罗国王结亲,变得更强大了的时候,他对般度族的嫉妒和仇恨比从前更加深了一倍。

嫉妒是私有观念的反映,是卑劣贪欲的产物。正是这种占有财产的狂热贪欲,成为破坏家族血缘关系和堂兄弟间亲属感情的主要因素。难敌的卑劣欲望,是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失败时的必然产物。

对别人财产的贪欲和嫉妒,使难敌常常产生无法忍受的痛苦和忧愁。在坚战举行“王祭”时,难敌在天帝城看到了般度族的富庶,这使他比损失自己所有的财产还要痛苦,他再也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和享受了。他引经据典地说明:忍耐和满足是平民的德性,却非国王的美德;刹帝利的责任是不断追求胜利,不管道德不道德。难敌所谓的胜利就是巧取豪夺别人的财富。难敌密谋策划用掷骰子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地把般度族的财富赢过来,霸为己有。这一大骗局正是他那种国王“美德”的具体表现。难敌,是古代印度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奴隶主贵族形象。

在俱卢族中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难敌的师心自用、褒如充耳和难降的助纣为虐、旁若无人,都鲜明地使人看到,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奴隶社会兴起的这一历史趋势是再也无法阻挡了。

《摩诃婆罗多》产生后,在不同的时代里,经过不同文人的润色、增删或修改,不断膨胀,变成了一个复杂的艺术混合体。但是,大史诗依然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成就,显示出鲜明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特征。

用奇特幻想和真实描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半人半神式的人物形象,这是大史诗一个相当突出的艺术特点。

大史诗中的人物形象,多半是理想和现实、神话传说和英雄行为相结合的产物。在每一个人物身上,既有美妙奇特的幻想,也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既有上天神力的渲染,也有英雄活动的准确描写。在大史诗核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具有这种人神混杂、离奇莫测、虚实多变、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例如,婆罗多族的老族长毗湿摩是福身王和恒河女神的儿子,坚战是死神之子,怖军是风神之子,阿周那是因陀罗神之子,迦尔那是太阳神之子……

史诗中的这一类描写使人清楚地看到,在英雄人物身上充满了神话色彩。这是古代文艺从原始阶段带来的痕迹,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是古代史诗有别于近代长篇叙事诗的明显标志之一。

大史诗在艺术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在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着一系列的插话。这些插话既有宣传政治思想、道德教训的,也有宣传哲学思想、宗教神学的,其中涉及各种不同的观点。

在大史诗中,属于文学创作方面的插话也是相当多的,其中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等。这些插话,随着情节的发展,穿插在主要故事之中,有的与主要故事毫无关系,但也有不少与主要故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例如,《那罗和达摩衍蒂》和《萨维德丽》都描写国王遭受流放的苦难和王权失而复得的过程,极似大史诗的缩影。

据统计,大史诗中大小插话的总数在200个以上,这可能比古代任何一部史诗的插话都多。这恰恰是大史诗在艺术结构上表现出来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特征。

大史诗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语言增添了动人心弦的表现力,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民群众。

大史诗中的比喻异常丰富。它往往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比喻,使人感到形象生动,鲜明准确,富有表现力。例如,难敌请求毗湿摩做最高统帅时说:“请求你率领我们获得胜利,远播威名,像天神中的元帅、战神鸠摩罗一样。我们愿意像小牛犊跟随老牛那样跟随你。”在一句话中就接连运用两个比喻。当持国王开始悔悟时曾说:“像梦中见到的黄金一样,光荣已消失了。”这生动贴切地反映出丧失百子、毁掉一切的空虚心境。

大史诗采用夸张手法,想象神奇,变化万千,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在大战结束之后,怖军要见持国王时,黑天很聪明,知道持国王是在极端愤怒之中,便轻轻推开怖军,将一尊铁像移到瞎眼王面前。持国王把铁像紧紧抱在怀里,他想这人杀害了自己所有的儿子,于是越来越愤怒,抱得越来越紧,终于把那尊铁像挤得粉碎。这一夸张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持国王怒火中烧的情景。

大史诗中的谚语随处可见,言词精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例如,“高尚的人是不吹嘘自己的德行的”,“以德报德是一个人的天职,是最高尚的美德”,“****是不能用纵情来扑灭的,就像火不能用油来扑灭一样”等等。这些谚语富有概括力,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千锤百炼的结果。

第三节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传记”),约有24 000“颂”,将近100 000行,大约是《摩诃婆罗多》的四分之一,相当于古希腊两大史诗总和的两倍。

史诗中描写阿逾陀城的十车王通过祭祀求子,毗湿奴大神同意化身为四,下凡托生为他的四个儿子。他们长大后,经过十车王的提议和群众大会的推选,十车王宣布: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小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教唆,根据国王过去的许诺,逼国王满足她的两个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婆罗多继承王位,并流放罗摩14年。罗摩决心让父王的诺言得到兑现,甘愿出去流浪,同妻子悉多、三弟罗什曼那共同进入森林。不久,十车王忧郁而死。婆罗多不同意继承王位,去森林追罗摩。然而,罗摩坚决不回城。婆罗多不得不将罗摩的“那双镶金的鞋子”带回阿逾陀城,放在王位上供起来,权且代兄摄政。

在森林中,十首罗刹王的妹妹追求罗摩,遭到拒绝;又追求罗什曼那,被割掉耳鼻。她求哥哥为她报仇。十首罗刹王使罗刹化身为金鹿,以调虎离山之计引走罗摩和罗什曼那,将悉多劫掠到楞伽城,诱逼悉多嫁给他,遭到坚决反抗和严词拒绝。

罗摩在寻找悉多过程中,与猴国国王结成盟友,并帮助这一国王打败了篡夺王位、霸占弟媳的不义兄长,因而得到了猴国国王的帮助。神猴哈奴曼设法找到了悉多。罗摩和猴军在天神帮助下,跨海攻入楞伽城,终于消灭了十首罗刹王,救出悉多,夫妻团圆。这时,14年流放期满,罗摩夫妻乘云车回国,罗摩登上王位。但罗摩再三怀疑悉多不贞,悉多向地母求助,投入大地的怀抱。大梵天预言:罗摩全家将在天上团圆。

史诗宣扬的是,一个人的言行必须符合“正法”,并应维护“正法”;在家族内部的王位问题上,提倡兄弟之间的互让、互爱,毫无私心地做出自我牺牲的禅位;在对外关系上,主张符合真理和道德的正义之战,强调不畏强暴和反对掠夺;同时,认为对兄弟应该互相支持和帮助,对百姓应该关怀和爱护。另一方面,史诗通过罗摩的美好品德颂扬忍受千难万险、坚守信义的言行,敢于赴汤蹈火、战胜顽敌的斗志,以及以弱胜强、坚信胜利的乐观精神。这些体现了百姓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罗摩是史诗赞颂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印度被神化了的、理想的英雄形象。他是由大神毗显奴化身托生出来的。在史诗中,他被描写为最完美的英雄典型——道德超群,智谋出众,武力过人,勇敢无比,善于保护人民,深受群众爱戴。

罗摩的品德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人们称颂道:“这些品德在身上闪耀,像太阳那样发出万道光彩。”

罗摩的高尚品德,首先表现在家族内部的王位继承问题上。十车王根据罗摩的优秀品质,同群臣们议定,立罗摩为太子。这一决定使所有大臣、城镇居民、乡村百姓都非常高兴。但是,吉迦伊由于受到侍女的煽动,要求十车王放逐罗摩,立她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王。罗摩知道了这个十分不合理的决定以后,心情平静,泰然处之。为了使父亲履行诺言,维护十车王的声誉,罗摩决定放弃阿逾陀的城市、国家和整个大地。他坚定地对十车王说:“这一片大地连同国家,连同人民、财产和粮食,我现在把它都放弃,就让婆罗多来统治。”他决心丢弃荣华富贵和一切享受,脱下华美的衣裳,换上树皮衣,准备走进森林,接受14年的艰苦考验。

罗摩心甘情愿地做出最大的牺牲,这种不谋私利、克己待人、宽恕忍让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罗摩在接受流放考验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无论谁来劝他,用什么理由劝他,他都不回去,不继承王位。这是他品德高尚的又一表现。他说:“我既然已经答应了父亲,我要到森林里去居住;我怎么能够听婆罗多的话,置父亲说的话于不顾?”罗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会透露”出“他是纯洁还是污秽”;自己的行为不端,就会影响百姓。“国王们是什么样子,百姓也就有什么举动”,“因此,国王的根底是真理,人民也就站在真理之中”。罗摩把真理看成是人世间的最高达摩。罗摩在履行誓言方面,是言行一致的。在当时社会中,可以说是坚守真理的典范。

罗摩的勇武也是无与伦比的。早在流放之前的宫廷生活中,他就已经显示了膂力过人和武艺超群。在遮那竭国王选婿时,罗摩拉断宝弓的情节,生动而突出地表现了他高超的武力。遮那竭国王的宝弓,放在一只有八个轮子的大铁箱里时,需要有五千个强壮的汉子“费上大劲才拉动”;“所有的那些英武有力的国王,都不能把那一张弓拉满”;那些凡人,“谁也拉不开这张弓,装不上弦,上不上箭,摇不动,也拿不动”。史诗中写道:

成千上万的人们,

看到虔诚的罗摩,

把弓弦装到弓上,

仿佛在游耍欢乐。

这有力的人装上弓弦,

把弓一直拉到耳边;

这光辉的人中英豪,

把这张弓从中间拉断。

迸出了巨大的响声,

像是扫过来的飓风;

又像是那大山崩裂,

大地为之激烈震动。

为这声音所震撼,

所有的人都跪在地上,

只有罗摩兄弟俩除外,

还有牟尼之尊和国王。

罗摩的惊人武力,受到了热情的称赞。遮那竭国王说:“这真十分神奇不可思议,我从来没有这样预料。”

值得注意的是,罗摩的勇武总是受到他的高尚品德的约束,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勇武运用到贪婪的掠夺和罪恶的征伐上。在悉多被劫之后,他同猴王建立了生死与共的友谊。他们共同发誓: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心协力,抵抗共同的敌人。罗摩的百发百中的利箭,像是因陀罗的钢叉和闪电,使须羯哩婆的政敌波林死亡,使须羯哩婆重新得到了妻子和王国。可见,罗摩的勇武总是使用在正义事业上的。楞伽城的鏖战,更是属于正义之战,罗摩的勇武表现了空前的威力和无比的优势,终于战胜了强大的、难于击败的十首王。在这次生死搏斗中,罗摩不仅得到了猴王的可靠支援,也赢得了天神们的大力帮助。罗摩的胜利,生动地展示了得道多助、正义必胜的真理。

在森林流放生活中,罗摩被描写为一个饱经忧患、不断战胜苦难的森林居民和平凡人物。他远离了城市和宫廷,在毫无后盾和支援的情况下,过着几乎和野人一样的艰苦生活,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出一点皇家贵胄的气息。在悉多遭到劫难之后,他也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战胜了吃人的魔王,救出了自己的爱妻。他和猴王的军队友爱互助、团结御敌、以弱胜强的最后胜利,反映了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心,鼓舞了人民群众敢于同强大敌人进行斗争的勇气。

然而,罗摩的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还有许多明显的弱点。例如,史诗把罗摩描写为一个相信命运的人。罗摩认为: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命运反正总是把他摆了过去又摆了过来”。这种相信命运的思想与他的顽强斗争精神,是相互矛盾的。又如,第七篇《后篇》中的罗摩形象,与以前各篇中的形象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这时的罗摩变成了丧失人性的残暴统治者,他无端地怀疑悉多的贞操,把怀孕的妻子遗弃在恒河岸边,直到最后也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罗摩形象的前后矛盾是不大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的,这可能是在补编《后篇》的过程中,篡改和歪曲的结果。

悉多这一妇女形象塑造得相当生动感人。悉多是犁沟的意思,辽阔的大地是她的母亲,遮那竭国王在犁地时发现了她,收养她做了女儿。她虽在宫廷里长大,但毫无娇贵之气。她忠实于自己的丈夫,有着坚贞的爱情;勇于迎接困难的考验,敢于抗击邪恶势力;狂风巨浪动摇不了她的坚强意志,千难万险磨灭不了她的斗争决心,这构成了她鲜明的性格特征。

悉多在成为罗摩妻子之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罗摩不让她跟随自己到森林中过流放生活,而是让她留在家中,礼拜父亲,尊敬母亲,服侍国王婆罗多。悉多坚决不同意。罗摩又向她历数森林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让她留在家里。悉多还是不同意。结果,不是妻子服从了丈夫,而是坚定不移的妻子说服了丈夫。悉多并不是夫唱妇随的顺从妻子,她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而且往往不可动摇。当遭到十首王劫持时,悉多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忠于爱情的情操,再一次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十首王的威逼利诱丝毫动摇不了她对罗摩的爱情。她义正词严地向十首王表示:即使能在饿狮嘴里拔牙,能把大山移走,也不能动摇罗摩妻子的忠心。在遭劫后,她无限怀念罗摩,愤怒痛骂十首王,充分显示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

但当罗摩登上国王宝座后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怀疑她不贞时,悉多绝不示弱。她严厉地质问和斥责罗摩,最后无畏地投进了熊熊的烈火之中,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悉多这一勇敢坚强的妇女形象受到历代人民群众的赞赏。

《罗摩衍那》突出地显示了印度古代口头文学创作的卓越成就。塑造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乃其一大艺术特色。古代印度丰富多彩的神话和传说,为史诗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罗摩衍那》中的英雄人物往往同神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神混合,人具有神的特点,神又带有人的品德。罗摩兄弟就是神的化身,是大神毗湿奴下凡托生的。因而,他们力量强大,甚至可以死而复生。正是由于他们出身于神,所以能得到诸神的照顾和帮助。在楞伽城的大战中,罗摩和罗什曼那第一次倒下去,是因为半禽半神金翅鸟的法力而得以复活的;第二次战死,是神猴哈奴曼用复生草使其起死回生的;罗摩的最后胜利,也是因为天神因陀罗的帮助。史诗中浓重而鲜明的神话色彩,清楚地反映了古代印度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的一个艺术特色。

善于塑造生动而富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是《罗摩衍那》的又一艺术特色。史诗中主要人物形象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通过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其常用的艺术手段。如:在商议罗摩灌顶加冕的会议上,史诗正是通过十车王和众人的对话表现了罗摩的高尚品德。在关于悉多是否应该跟随罗摩一起流放的争论中,史诗生动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罗摩恪守信仰、尊敬父母、维护家族团结、注重兄弟友爱、不争王权、不谋私利的精神面貌和悉多热爱丈夫但不盲目听从丈夫的性格特征,都是借助对话显示出来的。

《罗摩衍那》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突破了前代文学的传统,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季羡林先生说:“在《梨俱吠陀》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不算太多。描绘生动感人的就更少……只有对朝霞女神的几首颂歌差强人意,但也以淳朴简明胜,雕绘藻饰是谈不到的。到了《摩诃婆罗多》,在这方面是进了一步,但基本上还停留在淳朴的阶段,没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罗摩衍那》,情况才真正有了转变。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它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史诗中对印度六个季节自然景色的描绘,都十分生动,对夜景的描写也很出色;并且又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抒情,借助景色烘托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罗摩衍那》在语言的运用上,富有鲜明的口头文学的特色。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如赞颂罗摩时说:“他坚定得像喜马拉雅山”,“他勇武像毗湿奴,他美丽像苏摩神”,借助比喻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夸张也是史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在描写被罗摩拉断的宝弓时,史诗叙述:那张弓是放在一个有八个轮子的大铁箱里,得有五千个强壮的男人才能拉得动。这一夸张间接地展示了宝弓的巨大和沉重。在描写国王给女儿的嫁妆时说,送了“几十万头大牛”,给了“成亿件”的衣服。从表面上看,有些失真,但实际上,恰恰是通过这些夸张的、丰富的想象,史诗突出表现了国王对女儿的感情。夸张并不等于歪曲真实,而是更能突出地表现真实。史诗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口头文学作者的艺术才华。

第四节 《佛本生故事》

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之后,随着影响的扩大,神化教主释迦牟尼的传说不断出现。佛教的信徒充分了解文学的作用。他们为了达到传播教义、阐释教规与道德准则和神化教主释迦牟尼的目的,收集、加工、整理了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寓言、童话。总名为《佛本生故事》的故事集就是其主要结集。

所谓《佛本生故事》或《佛本生经》,原文是巴利文“Jataka”,旧译社得迦,意思是有关出生的事。由于是有关佛的出生事迹的,就成了佛本生故事了。在总数547个佛本生故事中,有很多是关于释迦牟尼作为一个菩萨投胎转世的故事的。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他只是一个菩萨,即积极争取成佛的人,还摆脱不了轮回。只有当他一次又一次投胎转世,具备成佛的条件后,才能摆脱轮回。有人说,还有不少的佛本生故事未列入这部结集中。不过,在这547个故事中,也有一些故事并不是释迦牟尼投胎转世的故事,而是他作为树神或其他旁观者观察到的某些社会现象,甚至在有的故事中他根本没有出过场。

这些故事产生的年代及其原始状态已经无稽可考,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们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而成的。公元前3世纪建成的帕尔胡德和桑吉地方的大塔周围的石门上就有一些本生故事的浮雕。也是在公元前3世纪,在佛教徒举行的第二次佛经结集时,以偈颂的形式收入经藏的《小部》,成为《小部》15经中的一种,即《本生经》。在公元前1世纪举行的第四次佛经结集时,才记录在贝叶上,但后来失传了。公元3世纪(?)佛教大师玛亨德长老到斯里兰卡传教时口授了全部547个佛本生故事的内容,由斯里兰卡的僧人记录、翻译、整理甚至加工成僧伽罗语。公元5世纪僧人佛音去斯里兰卡译经,将《佛本生故事》从僧伽罗文译回巴利文,流传至今的就是这个本子;而僧伽罗文本后来也失传了,从巴利文又译回僧伽罗文已经是14世纪的事了。

从全部本生故事来看,佛教徒从民间取材后,大体上按照一定的原理加工而成。这个原理就是:一个人或动物或神出生或转世后,必有行为,有善行或恶行,善行就有善报善果,恶行就有恶报恶果,这就决定其下一辈子的好坏。既可转生为任何动物或神,也可转生为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的人,所以上述原理不难附会在任何民间故事上。结果,每个故事大体都可以分作以下四部分:一是今生故事,说明释迦牟尼作为菩萨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或其他条件。二是前生故事,这是最重要的部分,所谓本生故事即指此。三是带总结、归纳性质的或阐释性质的偈颂诗歌。四是点明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大多数故事都是出于这种格式或模式,只有少数故事例外。区别在于今生故事和前生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是不是以菩萨的身份出现;至于后面说教性质的结论和阐释的倾向性则是一致的。

本生故事中的角色大多数是人,这些人要么是婆罗门、祭司、隐士、苦行者,要么是刹帝利国王、王子、贵族大臣,要么是吠舍种姓的商主,还有就是首陀罗。出身最低种姓的人物也出现过几次,甚至还出现过赌徒、强盗。也有一些是天神,甚至是神王帝释天(因陀罗),或者是树神和其他小神如紧那罗。还有不少角色是动物,大到大象,小到虫豸苍蝇,但大多是猴子、牛、马、鹿、虎、骡、驴、狼、豺、豹、狗、猪、羊、兔、猫、鼠,还有天鹅、鹰、苍鹭、孔雀、乌鸦、鸡、鸽子、鹌鹑、鹦鹉、乌龟、蛇、蛙、鱼、蟹、蜥蜴、鳄鱼等鸟兽虫鱼,应有尽有。这些动物都人格化了,它们有思想,能说话,不过带上了某种程度的动物本能和特性。

全部547个佛本生故事分成22篇,每篇的故事多少不等。第一篇有150个故事,每个故事有一首偈颂诗歌。第二篇有100个故事,每个故事有两首偈颂诗歌。往后每篇故事越来越少,而偈颂诗歌越来越多。当然,篇幅也就越来越长,第一篇开头一些故事只有几百字,第22篇的最后一个故事则达10万字以上,偈颂也多达700余首。最后的几个故事已经不再是短篇故事,而是比较完整的诗文混合的中长篇小说了。

佛本生故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寓言故事。这类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是借动物的习性、特点和活动来说明人类社会一定的哲理、教训和处世的经验或方法。比如《齐心协力本生》中讲一大群鹌鹑,有些往往被猎人撒的网网住。后来菩萨转世的鹌鹑王告诉大家,一旦被网住了,便要齐心协力向一个方向飞,然后落在树上,这样就可以摆脱罗网。这个办法确实有效,可是后来它们中间发生内讧,不齐心了,各行其是,结果被网住后无法逃脱。这是教人要团结一心对付逆境。又如《苍鹭本生》中,菩萨作为树神,亲眼看到一只苍鹭欺骗池中的鱼。苍鹭对池中的鱼儿们说,池水日益浅了,它们将面临危险;不过它可以把它们叼到大池塘去,让它们逃脱苦难。鱼儿们开头也想到,自从开天辟地时起,苍鹭就不会为它们操心,只不过想吃掉它们。后来,它们被苍鹭的花言巧语迷惑了。苍鹭一再表白,如果不相信它,它们可以推举一条鱼作代表,它可以叼它到大池塘去看,然后安全地把它送回。这一招果然有效,被叼去叼回的鱼儿代表证实既有大池塘,又来去安然无恙。于是它们让苍鹭一只只叼走。苍鹭叼走一只,就在远处吃掉一只,再回来叼另一只。结果,鱼儿就这样被吃光了。最后剩下一只螃蟹。螃蟹有心计得多,它有点怀疑,便不让苍鹭用嘴叼住,而是用两支螯钳住苍鹭的脖子。当苍鹭故伎重施时,它看到了成堆的鱼骨,这证实了它的怀疑。于是它用它那如两把尖刀的螯钳断了苍鹭的脖子。这个故事也是教人识别恶人,并设法制服恶人。以上两篇寓言故事实际上是人间社会一幅幅生死斗争的图画。类似这样的寓言故事不少。

其次是神话传说故事。《尸毗王本生》说的是尸毗国王施舍的故事。尸毗国王是菩萨转世,他慷慨好施,不仅施舍身外之物,而且宣布可以施舍自己身上的任何部件,包括心、血、肉、眼睛等。帝释天知道后,为了考验他,便化作双眼失明的婆罗门,要求他施舍一只眼睛。尸毗国王立即把自己的一双眼睛挖了出来,给了失明的婆罗门。后来帝释天运用神力,又给了他一对慧眼。这种故事大约反映了婆罗门的一种理想,或者说是老百姓对理想国王的期望。《月亮紧那罗本生》说的是紧那罗小神夫妇的故事。男紧那罗是菩萨转世。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这一对小神正快乐地歌舞。有一个国王看见女紧那罗生得美貌,心想如果把男紧那罗射死,就可以占有她了。于是他悄悄射杀男紧那罗,但没有如愿以偿。女紧那罗呼救,帝释天下凡来救活了男紧那罗。故事谴责了破坏一对情侣幸福美好生活的邪恶的国王。

再次是劝善惩恶故事。这类故事数量很大。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充分反映在这类故事中。在《有德象本生》中,菩萨投胎为一头有德的象,它不与那些有破坏行为的象为伍,而是搭救了一个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但这个人得救后不思报答,反而一再地锯它的象牙卖钱。第三次要锯它的牙根时,忽然山崩地裂,这个人堕入地狱里。又如《宽心本生》中说,在森林里有一头象的脚为木刺所伤,溃烂了,伐木工人治好了它的伤。它为了报答伐木工人,便给他们干活,后来还把儿子小象叫来供他们驱使。小象后来被国王接走。国王去世后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名叫宽心,宽心即菩萨转生。这时外国入侵,在危难关头,小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报答了伐木工人和国王的厚恩。

最后一类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斗争故事。这类故事现实性较强,尽管一般带有传奇性或神秘色彩。《精通脚印青年本生》中说,一个由菩萨转世的少年,从其母——一个母夜叉那里学会了一种特技,能够在12年内辨认出任何行人走过留下的脚印。国王和祭司偷了王宫里的珍宝,企图嫁祸于人,叫他去找。他找到了珍宝,但不明言认出了谁的脚印。在国王的一再追问下,他只好点明。老百姓愤怒地谴责国王无道,起来打死了国王。《箴言本生》说,有一个王子凶狠残暴,人人都恨他。有一次他要随从们陪他到河里洗澡,被随从们推入江心。他抓住了一截枯木,枯木上还有一条蛇、一只老鼠和一只鹦鹉,后来他和这些动物都被菩萨转世的苦行者救起。苦行者先照料三个濒死的动物,然后才照料王子,王子怀恨在心。在三个动物报答苦行者时,王子当了国王,要把苦行者抓来砍掉他的脑袋。老百姓明白真相后,用武器处死了国王。以上两篇故事描绘了人民起义推翻暴君的生动场景。

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的故事外,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既不是所有故事中都有菩萨转世,也不是所有菩萨转世的人或动物都是善者。在《红夹竹桃本生》中,菩萨投胎成为强盗;在《苏松蒂本生》中,菩萨转世为大鹏鸟,曾化作人诱奸王后。这类个别故事是如何收集整理进来的,值得研究。毫无疑问,《佛本生故事》中大量的故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像揭露统治者的残暴,抨击婆罗门的种姓优越论,赞扬公正无私的精神,对美丑表现爱和憎,对受难的表示同情,对美德的加以歌颂等。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消极的因素,比如不加分析地倡导忍受、退让,不加区别地反对杀生,赞扬无原则的牺牲精神,还有歧视妇女,更不用说因果报应了,因为整部作品就是建立在因果报应循环论的原理之上的。

本生故事采用散文体和偈颂诗歌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也是成功的。散文讲故事,偈颂诗歌起总结性的作用。全书按偈颂诗歌的多少排列,可见重视偈颂的程度。然而,作为整体来说,它不仅有不少篇名相同,有些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重复,似乎没有经过统一的编排整理。按偈颂诗歌多少排列没有什么意义,第一篇有150个故事,因为各只有一首偈颂所以排在一起。那么先后顺序又按什么标准呢?总该由初级到高级吧。既然一般说来,菩萨转世都做了好事,按其业死去,升入了天界、梵界,总不该投胎转世到较低的动物中去吧?如果投胎转世到更低等的动物中去了,那是对他的奖赏还是惩罚呢?他是更接近佛性还是远离佛性了呢?从客观效果来看,这不利于吸引同情者和追随者,他们会被吓跑的。他们会认为:要追随释迦牟尼,也要这样无休止地投胎转世,而且还要无缘无故投生到低等的禽兽中去,那不是遭到“万劫不复”的悲惨命运吗?还不如敬而远之为好。这也许是加工整理这些故事的佛教徒始料不及的。

还有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佛教教义不承认灵魂存在的问题。早在公元前3世纪,当佛的投胎转世的传说故事开始出现时,弥兰陀国王就曾询问比丘那先:如果不存在灵魂,没有灵魂从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那如何体现投胎转世呢?那先解释说:正如点着的一盏灯引燃另一盏灯,或者说正如师尊的教诲被传入耳记住一样。那先用这样的比喻来排除灵魂的存在。那么,所谓按其业死后进入天界或梵界的又是什么呢?其实问题依然如故,只是被含糊过去了。这种问题是在佛教早期出现的,以后随着佛祖及其弟子和追随者先后被神化,教义被一再重新解释,人死后升入天界或堕入地狱的理论被普遍接受,佛教不承认灵魂存在的理论终于维持不下去,进而和其他宗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差别了,也就不需要宗教大师们绞尽脑汁去进行辩解了。

《佛本生故事》既发挥着佛教经典的作用,又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因此,随着佛教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传播,《佛本生故事》在那些地区也广为流传;尤其是10世纪以后,在东南亚一些佛教盛行的国家,《佛本生故事》更成为那些国家古典文学的重要题材来源,影响特别深远。

第五节 《五卷书》

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民间故事、寓言、童话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本生故事》是重要例证之一,而《五卷书》则是另一个重要例证。从影响的广度来说,《五卷书》超过了《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是佛教徒收集民间故事后,经过加工剪裁,使之成为一篇篇阐明佛教教义、伦理道德、神化佛祖的生动的文学作品。编撰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能深入人心,比干巴巴的说教有效得多。《五卷书》的收集整理者同样也是高明之士,不过他们整理此书不是用来宣传教义,而是用来宣传自己世俗的思想和观点。

《五卷书》在“前言”中说:一个国王找来一个婆罗门学者,让他启迪自己三个愚蠢的儿子的头脑,以便使其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婆罗门保证6个月就能达到目的。他采用的办法就是通过编出教材《五卷书》,也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使其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而“茅塞顿开”。所以,《五卷书》的产生和作用是有现实基础的,不完全是假托、虚构或说说而已。

《五卷书》中各篇故事考证不出产生的年代,但是作为一部结集,它应该有成书的年代。由于最早的写本早已失传,学者们推测最早的写本可能产生于公元二三世纪。现在的各种传本中最晚的是12世纪编定的。据考证,大约在6世纪时,《五卷书》的传本传到了波斯,当时一名医生奉波斯国王之命把它译成了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这个译本也失传了,但6世纪下半叶根据这个译本转译的古叙利亚语译本(残本)和8世纪中叶的阿拉伯语译本却保存了下来。书名不再是《五卷书》,而是以书中故事开头的两只豺的名字(大体相当的音译)作为书名:《卡里莱和笛木乃》。阿拉伯语本在11世纪后传入欧洲,多次被辗转翻译成欧洲一些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五卷书》也先后传入到一些东方国家。这样,除东方外,欧洲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故事集中,往往也可以看到被改头换面了的印度故事。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五卷书》更受到新兴市民阶层的欢迎,因为其中有些思想符合他们的兴趣和要求。《五卷书》的内容按卷分为五部分,即《朋友的分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战争与和平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不思而行》(也有人译成《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

第一卷有一个主干故事,还串联了30个小故事。主干故事说:一头被主人遗弃的公牛和森林中的兽王——狮子交上了朋友,它们的友谊引起了狮子的两只退职豺狗大臣的两个儿子的嫉恨。这两只豺狗采取挑拨离间的手段,破坏狮子和公牛的关系,最后让狮子置公牛于死地。在两条豺狗策划这个计谋时,先后引证了许多小故事,总结出一系列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并不限于朋友之间的绝交,而是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中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应变措施,上至国王下至平民都可以参考借鉴。

第二卷的主干故事串联了9个小故事。主干故事说:乌鸦、老鼠、乌龟和鹿结成了朋友,通过团结互助,成功地避免了猎人的捕杀,得到了安全。这些弱者运用巧妙的策略战胜了强者。这种思想更接近平民,因为他们是弱者,经常受到强者的威胁。

第三卷的主干故事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主干故事串联了17个小故事。主干故事说:猫头鹰族和乌鸦族结仇,乌鸦大臣运用苦肉计,到猫头鹰那里去诈降,里应外合,乘猫头鹰白天什么也看不见的有利时机,焚烧了猫头鹰的巢穴,使乌鸦族大胜。这一卷中的小故事并非都是有关战争的,而是从各个角度说明一个中心思想:不能轻信敌人。这一教训在社会上也是普遍适用的。

第四卷的主干故事串联了11个小故事。主干故事说:猴子和海怪交上了朋友,海怪为了迎合妻子雌海怪,要取猴子的心让雌海怪解馋。猴子发现后,从容不迫地找了一个借口,机灵地脱险。这故事提醒人们,要防止朋友背信弃义;朋友一旦变心,便要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这一教训也适用于各种社会人物,有普遍意义。

第五卷的主干故事串联了11个小故事。主干故事说:有一个商主做梦,梦见“莲花宝”告诉他,它将化作游方僧到他家来,只要他用木棒猛击它的头部,它就将化作一堆黄金。一位理发师正巧到商主家理发,目睹了商主用木棒击打游方僧获得黄金的一幕。出于贪欲,理发师邀请一些游方僧到他家来,他也用木棒猛击游方僧,人死了却没有变成黄金,理发师犯了杀人罪。这故事说明莽撞的理发师没有了解情况,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贸然行事带来了杀身之祸。这个教训也有普遍意义。

《五卷书》除散文故事外,还有很多诗。这些诗是在故事进行到转折时以“常言道”、“俗话说”等形式总结出来的格言似的教训。据学者考证,很多诗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摩奴****》中已有的,不过词句稍有不同,看来是古代流行的格言。

《五卷书》总的倾向是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所以学者们都说它是“世故教科书”,意思是处世经验的汇编,而不是指那种手段圆滑、不得罪人的意思。处世是指如何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即与人的交往,与陌生人的交往,与朋友的交往,与敌对者的交往等等。第一、第二、第四各卷都与交友有关。指导交友是平民百姓的需要,王子、王孙、亲王、贵族也是需要的。因为在古代印度列国纷争的情况下,很多小王国也处于受威胁或危险的境地,它们也需要联合友邦,避免孤立。不过,平民百姓是社会主体,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弱者,生活在种种桎梏和束缚之下,既没有政治上的地位,也没有经济上的势力,势单力薄,容易被各个击破。只有团结、联合起来,哪怕只有三两个人也比孤孤单单的好,而当时社会还没有进步和发展到后世那种有组织的社会。一个人不仅要去交朋友,还要防备朋友的背弃,甚至要警惕坏人的挑拨离间。第一卷中的公牛和狮子成了朋友,它没有防备狮子周围的仆从的暗算,结果被残害了。《五卷书》的编者悲叹:“在树林子里狮子和公牛间日益亲密的友谊,给那两个非常贪婪奸诈的豺破坏得一干二净。”如果我们再深入一层去探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启示呢?有的,那就是你公牛虽然也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在狮子面前你仍是弱者。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群体里,你去高攀强者百兽之王的狮子做什么呢?岂不是不自量力和自埋祸根吗?从这一角度,故事告诫人们,应该远离强者才是。

有重要意义的是第二卷中的乌鸦、老鼠、乌龟和鹿的故事。从个体来看,它们都是动物中的弱者。鹿虽然躯体不小,但也属于温顺动物。它们中有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动物,别说对付人,就是对付比它们稍强的兽也很困难。然而它们合作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乌鸦会飞,老鼠善咬,乌龟能潜入深水,鹿跑得快,在运用智慧和发挥特长的情况下它们胜利了。这告诉人们,团结合作,运用智慧,是可以战胜强敌的;不团结合作,不运用智慧,则达不到目的。第四卷中猴子如果没有随机应变的智慧,也就成了母海怪的美味佳肴。所以书中处处赞扬智慧,同时也处处嘲笑傻瓜,贬损愚昧。

《五卷书》虽然有其积极可取的思想内容,但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东西,比如轻视妇女。轻视妇女在任何性质的社会中都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思想。自从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出现(原始公社社会晚期)以来,妇女普遍受压迫,比男人低一等。就是今天,不少国家还存在着夫权或变相的夫权,所以在历史上轻视妇女的思想不仅统治阶级身上有,老百姓身上也有,《五卷书》的编者表现出轻视妇女的思想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些学者指出,《五卷书》中还普遍存在着宿命论的观点和吹捧颂扬金钱的倾向。这也是事实,但要具体分析和全面地去看。在生产力很低下的古代社会里,人们没有科学的头脑,迷信鬼神和命运,这是可以理解的。《五卷书》的编者也是这样,所以书中有一些相信命运的格言,如:“即使人们一点也不努力,他前生做下的事是各种各样,善有善报,恶又有恶报,命运早已安排得妥妥当当。”还有“由于命运的力量,一个人应该得到什么样的东西,他终究会得到的,即使他躺在铺上,一动也不动;虽然世界上的万物群生用上很大的力量去努力争取,不该发生的事情不会发生,应该发生的也不会落空”。这的确表明了编者的宿命论观点,可是在书中其他地方也会看到如下的格言诗:“对那个永远精勤不懈的人,命运也一定会加以垂青;只有那些可怜的家伙才老喊:这是命呀这是命!把命运打倒吧,要尽上自己的力量做人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努力而未能大功告成,那么你还有什么过错呢?”又如:“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而想到一切都由命运去安排。如果不努力的话,连芝麻粒也压榨不出油来。”这不是明确否定命运,强调靠自己主观的努力吗?这些格言诗与上面所列的可谓针锋相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解释之一是:《五卷书》的编者不是一个人,所以各种不同的思想都带进来了,这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更为合理的解释是:这是编者思想上宿命论和反宿命论斗争的结果,而且是反宿命论斗争胜利的结果,因为这种进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冲破了旧的闸门,奔涌而出了。这是很宝贵的,所以笼统地说编者存在着宿命论的观点是不公正的。

还有关于颂扬金钱的问题。《五卷书》中说:“一个人如果穷了,连他的亲属们也不再听他的指挥,他的骄气就要收缩,他那冷月般的温柔也就要消退,朋友们也都掉头而去,倒霉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增加,罪恶的事情,还有别人应该负责的事情都往他头上推。”又如:“没有钱的人,朋友都离开他走,儿子、老婆和亲戚也不会留。他一有钱,他们就又都回来了,在这个世界上,钱才是真正的朋友。”再如:“一个人之所以永远劲头挺大,一个人之所以把别人压下,一个人之所以说一些盛气凌人的话,这都是钱财支使着他。”“只要手中有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聪明人必须加倍努力,为金钱而拼命。”这些格言式的论断也许夸大了钱的重要性,然而这确是封建社会的写照,那就是有钱就有了一切,没有钱就失去了一切。这不是歌颂和宣扬金钱财富,而是披露了封建社会的严酷事实。这和中国俗语说的一样:“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能通神”等。至于编者劝聪明人拼命挣钱也许有些过分,但不是没有合理的内核。如今不是也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吗?《五卷书》的编者没有进行仁义道德的说教,而是鲜明地提出物质利益的问题,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何况在肯定金钱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即使是没有钱,一个勇敢的人仍然会受到尊敬,有威望;即使是堆满了钱,一个懦夫仍然会成为被轻视的对象”的观点。另外,还应该看到,编者所概括和归纳的社会现象,有时是他本人赞同的,有时是他本人反对的,这要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和比较,如此才能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比较公正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两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五卷书》迟至1947年才有中文译本,这可能因为它不是佛教的典籍,因而不被重视。相反在东南亚一些受印度宗教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五卷书》早在中古时期就已广为流传,后来随着******教的传入,《卡里莱和笛木乃》在一些国家也广泛流行。

思考题

1.请简述古代印度文学发展概况与特点。

2.请简述《摩诃婆罗多》核心故事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倾向。

3.请简述《罗摩衍那》核心故事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倾向。

4.《佛本生故事》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请问它是如何发挥佛教的经典作用的?

5.怎样认识《五卷书》中的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

同类推荐
  • 老爸青春无歌

    老爸青春无歌

    垂注青少年精神成长,陶冶“同龄鸟”人文情怀,为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提供优质“精神套餐”。伴着癸未羊年的春风,遥想青春校园的清新,“鹅毛信文库”的出版设想飘落在久久渴盼的心海。我们真的欣喜于这个有趣创意,大学教育者与出版人携手同心,关注青少年精神成长,陶冶新世纪新人的人文情怀,我们心里充盈着幸福。
  • 花开花落都是缘

    花开花落都是缘

    月华如练,照我在戏中。我在没有观众的舞台甩长袖潸然起舞,舞尽我人生的悲凉,舞尽广寒宫无边的孤独,任凄泪长流。疼,如茧,将我的心紧紧束缚,愈收愈紧,万般挣扎都已是枉然。《花开花落》是散文作家林纾英(笔名月转妆楼)的散文集。林纾英擅长以妍美幽约的文笔抒写侠骨柔情。如果说诗性唯美的文化散文为其创作之一翼,那么素朴本真的生活散文则是另一翼。徜佯林纾英精心营构的文苑,一花一世界,争妍斗艳,摇曳生姿,让人留连忘返。其柔婉的笔致,本真的言说,深情的发抒,波动着读者的心湖,让读者陶醉,深思,或扼腕浩叹。
  • 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

    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推荐这本《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的话,那就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有趣。但他的文章并非为了有趣而有趣,看似随意,极具调侃性,同时又不失深刻和睿智。他的文章,看似刻薄,其实话损心善;他的态度,看似玩世不恭,却在认真地誊写着他眼中的美好;他的第一本图书作品,看似文艺,实则骨子里勇敢坦率,不喜矫揉造作。
  • 书卷多情似故人

    书卷多情似故人

    本书以所读古今中外书稿之读札随笔为写作宗旨,却又另开特色,不单纯于读后随笔,而渗透了许多人生哲理,从各个方面带给整个社会深度思考。认证读万卷书的好处和魅力。作者作品《虞美人·故宫》获2007年华夏国际文化中心诗赛二等奖。
  •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李佩甫是中原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他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开始,四十余年创作,至今笔耕不辍,创作了近五百万字的作品。“对文学的热爱,是我一生的命题。”李佩甫曾如是说。
热门推荐
  • 四肢门

    四肢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吾乃凰王:恃宠不傲娇

    吾乃凰王:恃宠不傲娇

    上古女娲用五彩石补天,五彩石的精气形成五颗灵珠,原本五颗灵珠都归仙界保管。然,天地动荡,五颗灵珠失落与四界不见踪迹,传说四颗颗灵珠分别遗落在了人界、妖界、魔界、冥界,处于中心的一颗灵珠却不知所踪。又有说灵珠强大无比,任何人只要集齐五颗灵珠就可以主宰天地。无主大陆,人界,淳于国大公主(封号凰玲公主)原本是淳于国国主的继承人,奈何前国主被同父异母的弟弟所背叛,最终含恨而死。她,是二十一世纪的政府雇佣军,一场车祸竟使她重生到一个古代少女淳于云朵身上。父母被杀,弟弟勾结党派背叛逆国,就连未婚夫唐门公子唐七都娶另娶他人。国家被窃之恨,杀父之仇。且看她如何开启复国杀敌之路。
  • 快穿之听说boss对我余情未了

    快穿之听说boss对我余情未了

    【1∨1双洁,欢迎跳坑(不喜勿喷)】安白莹作为一个国际影后,没想到却因为玩游戏饿晕过去灵魂出窍被无良系统绑架去做公作。幺幺零说去撩汉,不就是撩汉嘛,姐擅长。可是为毛几个任务后,幺幺零换成了一个声音不好听,智商比自己还低,情商又不够的破烂辣鸡系统。但为了游戏机,安白莹不得不屈服在黑暗势力下,帮无良幺幺零完成任务,听着辣鸡系统的叨叨。安白莹经过N次变态们的洗礼后咆哮道:“这真的是撩汉,不是去送命吗?”【注明:女主智商常常不在线,请读者朋友们谅解(为女儿操碎心的母亲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之大清年妃

    穿越之大清年妃

    一场穿越让她来到他的世界,一句承诺让她化身年府小姐,一次错爱让她遍体鳞伤,一份真情却在患难与共之间悄然滋生!只因他一句“你是爷的女人”,使她甘愿在他的世界,在这个无处不在波澜暗涌的内宫停驻脚步!为了成就他的大业我可以等待,也许我只能等待,只是“情”的代价太沉重!(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神医大小姐冥王放肆宠

    神医大小姐冥王放肆宠

    她是月家大小姐,却过的连下人都不如……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不屑用正眼看待他人,却对她另眼向待……一招穿越,“……神兽!切!劳资有至尊兽!……神丹!切!劳资有至尊丹!……神器!切!劳资有至尊器!”众人:“……”“靠!妖孽!你哪来的…回哪去!!!”月依灵咬牙切齿的说道。某妖孽一本正经的说道:“我从床上来的!我这就回去!!!”“……”“灵灵!我饿了!”“饿?那就起来吃!!!”“好!”说完他变向着月依灵靠近,吻了上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恨天生之我不平凡

    恨天生之我不平凡

    为什么有些人一出生就是富人,而我连普通的工作都没有,当我发现这个世界有道术鬼怪想要拜师学习道术的时候却得知我资质普通到不能在普通没人愿意收我我只好一个人来回于古代墓室之中,当我道术入门时候才发现世上还有古武存在,就算了道术在高也只能对付一些妖魔鬼怪还是被古武修练者呆打,当我好不容易在古代古武高手墓室里发现武功秘籍竟然被古武高手抢去,只留下他看不上眼的内功基础入门,当我千辛万苦终于练出内力的时候发现这个世界还有修仙。。。。。。。。看主角怎么把资质逆天身怀大气运者一步一步的踩在脚下
  • 为什么爱情那么天真

    为什么爱情那么天真

    里面讲述了梦幻城堡里的公主的生活。三位公主的之后遇到三位王子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然后梦幻城堡受到困难最后三位公主和三位王子拯救了梦幻城堡。好看的赞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