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07300000029

第29章 对孩子,你会说话吗?(3)

但是,到底如何进行处罚,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校长采取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处罚办法: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很聪明,他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接受处罚,并决心改正错误。于是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画好两幅图,校长和教师看后很满意,认为图画得好,对错误的认识态度很诚恳,杀狗之事便这样了结了。这样的处理方法,既使麦克劳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与医学家班丁一起,研究发现了以前人们认为不可医治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两人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老校长对小麦克劳德杀狗事件的处理独具匠心,对我们颇有启发。如果当初这位校长对麦克劳德简单粗暴地严厉训斥,通知家长要他赔狗,那就有可能把麦克劳德身上闪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一同砍伐殆尽,很有可能后来他就不会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和医学家。相比之下,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和学生错误的处理,往往简单生硬,不善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做了扼杀他们好奇心的蠢事。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一生有两千多种发明,儿时好奇心就很重,探索欲望非常强烈,也非常淘气。有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心驱使下的行为,是儿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起点和动力,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应加以保护和引导。即使出点儿小毛病、捅点小乱子,也应适当地表现出宽容和谅解,要循循善诱、充分说理,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心灵上的“闪光点”,给他们以广阔的自由天地。

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恰当地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1)就事论事。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做的这件事本身讲道理、提出要求,不要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借此发泄。批评孩子时不可唠唠叨叨,将孩子以前的错事也说出来,或者进而给孩子的这次行为下某种不负责任的结论,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避免说教。批评孩子时,用语要有针对性,要讲他错在哪里,这种错误有哪些害处,以后怎样改正。批评用语要易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要泛泛讲大道理。总是讲大道理,时间久了,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3)保护自尊。批评孩子不可用易于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恶语,如“蠢货”、“没出息的东西”、“不要脸的玩意”等。另外,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尤其对那些较敏感的孩子。

(4)适当鼓励。在孩子接受了批评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他的积极行动,不可置之不理。

支点招: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低声。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沉默。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暗示。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换个立场。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转嫁于人的错误。

正面引导。有些父母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尽是挖苦讽刺。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是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孩子好的行为。

父母要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以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本节笔记:

如何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恰当地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试一试: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

(第6节)一诺重千金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我们很多家长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认真复习考出好成绩,便许下种种诺言,诸如考得好或名次进几名,给与物质奖励,家长的愿望是好的,都希望孩子有所长进,但这一行为潜伏的弊端是无穷的,值得家长慎重。

如今有些家长是做生意的,经常在外,没时间管教孩子,给孩子一个物质刺激,促进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惟孩子是听,只要学习什么条件都答应。这些学生往往在班上成绩处于下游,学习习惯不好,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当然,为了得到奖品,有的学生经过努力暂时进步了几名,而有的学生为了奖品铤而走险,做出了许多考试违纪行为,有的学生得到奖品后,往往玩物丧志,成绩又直线下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事与愿违的后果呢?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研究成果正能解释这一问题。1971年,爱德华·德西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有趣味的智力题,不动脑筋还难以回答。德西把被试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同时在不同的教室进行。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便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做完后无任何奖励,隔一段时间后所有学生休息一会儿,被试学生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观察发现,控制组的学生继续解题的人数明显多于实验组,时间越长,这种反差就越显著。由此,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此时的最好奖励办法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因此,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解出难题又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此时如果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这一结果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德西的实验结论对我们改进教育方式很有启迪,作为一个家长,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和乐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成长中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经商的家长,总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但在教育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做会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在学习上怕吃苦,干任何事和利益挂钩,在集体里无服务意识,怕吃亏,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美德中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不仅不具备,就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达不到。再者,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利的,诸如买书或体育器械,对他的心身健康有帮助,如果奖励一些诸如手机一类的东西,便于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以此在同学之间炫耀,在学生间引起攀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有些学生上课铃声不断,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就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学生也是不准带手机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学生如有不当的东西带进学校,如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相比之下,我们也没收,但没收后要求学生家长来校认领。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认领时还跟老师说,你们学校管得太严了,现在都啥时代了,俺孩子在初中就给他买了手机。我们的道德教育效率不高,家庭教育的偏差难辞其咎。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孩子的父母便是在孩子诚信人生中播种的人。

支点招: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后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一愿望能不能实现,就看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什么,更要看我们是怎样做的。

将分数和金钱区别开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既要严格,也要切合实际,不能用金钱做砝码来换取优良成绩。这种刺激不但不能激励子女学习,反而会将子女引入金钱至上的误区,这种“高薪”教子,未必换来子女成“龙”。因此,我们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富有,不给子女铺就现成之路,而是让他们从小就吃一些苦、受一些挫折,使他们从小就确立正确的理想道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应社会的本领、战胜困难的勇气。

家长如果向孩子许了诺,到最后就一定要兑现。对于一时不能兑现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能兑现的原因,取得孩子的理解与信任,并约定兑现的时间。家长如果遵守诺言,那么自己的孩子才能学会守信。

应该提醒孩子对诺言的责任,许诺前要三思,并且及时提醒孩子兑现诺言。

本节笔记:

孩子的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从小给孩子以严格的守信教育。

试一试:

教导并提醒孩子:切不可因为被许诺的人似乎也不在意,就对自己的诺言放任自流。因为如果多次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认为不守信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就会轻视诺言。

(第7节)孩子不是货,莫要比三家

“我的孩子比你的强”、“我的教育方法比你好”,身为父母,这样的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也许是听过,甚至是说过。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们自己竞争,还要捎带上孩子。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做了父母,人身上便会散发出一种慈爱的光辉。不过,初为人父母,也会有一点点惶恐,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家长,于是备感压力。他们开始和其他父母比较,开始对孩子倍加呵护,想成为完美爸妈。这些原本好意的家长最终却多因给孩子压力过大,伤害了孩子。

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和孩子陷入这种困境?首先,你必须明白自己的动机——你为什么爱比较,或者他们为什么要与你比较?想走出这种不良的怪圈,你还必须学会,破译一些带有攻击性语言当中的真正含义。是故意还是非故意?是挑衅还是仅仅表达一下自己的优越感?以下专家会帮我们破解五句常常挂在家长嘴边的话,无论你是这些话的传播者还是这些话的听众,不妨反省一回自己。

“孩子是我的头等大事!”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一般来说,说出这话的家长是想表达自己道德的优越感。你想证明,自己花了很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所以你得到了与孩子亲密无间的感情,是个好家长。但事实是,你又怎知别的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少于你呢?而且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不等于你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更亲密,它有时甚至会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使你的孩子缺乏独立性。

如果你是个听众:如果别的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滔滔不绝地向其表明你在生活中为孩子做的牺牲。这也是许多父母的通常反应。但更正确的作法是:深呼吸,微笑倾听,尽量保持沉默,因为你根本无须向他人证明你自己;因为爱孩子的方式有千万种。

“我是最懂我的孩子、最会为他做最佳打算的那个人。”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如果你说这种话,就会让那些不同意你观点的人,被你看成是一些忽视你孩子需求、违背你孩子意愿的人。尽管你觉得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超过他的老师和其他人。但事实上,你只了解自己孩子的某些方面,而比如,在学校里、在运动场上、在课外活动里,他们的了解未必就比你的了解更没价值。

如果你是听众:在如今人人都想当完美家长的世界里,如果一位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发掘他们的潜力并加以培养,那么他将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但凡事都怕极端,如果他自认为非常了解孩子,事事都为孩子安排好,那么他的孩子将变得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相信这肯定不是对你说此话的人想要的结果。

“作为家长,我的任务就是保护我的孩子。”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家长是一把保护伞,替孩子挡风遮雨。这是种责任,但更多的时候,过分地保护却也让孩子们开始学会逃避失败、失望、惩罚,这一切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当你在用钱让他升级或者多些机会时,你是否想过,这是在阻止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有承受力。作为家长,应该陪在孩子身边同他一起经历挫败,并一直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保护你的孩子免于失望和失败,那么你是在阻碍他成长以及培养挑战生活的能力。当你的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失败时你才需要介入,并且只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亲自上阵为他解决问题,这样他就能从失败的经历中悟出教训,并慢慢地成长。

如果你是听众:要特别留意这样的宣言,因为尽管大部分讲这话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他其实是在告诉你,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经历挫折和任何不好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让你的孩子远离他的孩子,但如果你的孩子与他的孩子比较要好的话,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受他的偏见的影响。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错失任何良机。”

同类推荐
  • 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宋耀如现代教育理念研究》以烜赫一时的宋氏家族的缔造者宋耀如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探讨美国“斯巴达——基督教”精神对他的影响;探讨宋耀如倪珪贞自觉的有计划的细致入微的家庭式教育;探讨家族式教育对一个民族,对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 每天激励孩子5分钟

    每天激励孩子5分钟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您正在头痛和烦恼吗?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您在为孩子的明天担忧吗?如果您正面临以上的情况,那么,请您阅读本书吧。在这本书里,将向您介绍一种能够让您的难题迎刃而解的教育方法——5分钟激励教育法——一种科学、简便、有效的家庭教子法。
  • 嘿!我是早教书:深度解读斯托夫人自然教育

    嘿!我是早教书:深度解读斯托夫人自然教育

    本书将斯托夫人教育的精髓全部纳入,并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连接。全书围绕孩子身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解读、支招。
  • 别为小事误了孩子未来

    别为小事误了孩子未来

    本书从孩子的心理、性格、学习、习惯、能力、道德、处世、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来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倾向,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引导,为现代父母提供塑造孩子好习惯、成就孩子好品质的快捷方式。
  •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0个好方法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0个好方法

    从孕育之初到呱呱坠地,从牙牙学语到生龙活虎……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每一步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辛劳的汗水,都有父母浓浓的爱在其中。爱孩子,要尊重地爱,也要宽容地爱,要避免对孩子的伤害。恰到好处地处理亲子关系,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个大学问。比如,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是讲究方法、循循善诱,还是口出恶言、粗暴简单地解决问题?父母采取何种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是走向快乐和幸福还是走向偏执与毁灭?一句善解人意的话,可以温暖孩子的心,让他走向积极的人生;一句不负责任的辱骂,则可能推孩子走向不归路。
热门推荐
  • 彼岸琉璃陌

    彼岸琉璃陌

    林希晨,一个多么可笑的名字,却包含了许多人的期望,也有对她的诅骂。彼岸花,地狱的花,但象征的爱情....
  • 那些抹不掉的回忆

    那些抹不掉的回忆

    用自己的墨迹记录自己过去的二十个春秋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只是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回忆,让自己的青春留在人生的纪念册中,也让自己暮年回首时可以知道自己所走过的那些岁月的痕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变人族

    穿越变人族

    魔族穿越变成人族啦,是不是被魔界老板坑了?似乎不是这么回事。魔族为了悬赏穿越变成人族,难道要白来一圈,还受了双重诅咒。
  • 画江湖之盖世传说

    画江湖之盖世传说

    “师傅,我手上的印记到底是什么啊?”“有了这个印记,你就有可能成为传奇呢!”“传奇?”“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就像山间的雾气,看不见、摸不着.”“这算什么传奇?”“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又无处不在.”“听的我云山雾罩的…你直接告诉我怎么样才能成为传奇吧?”“守护!”“守护?”“守护同伴、守护亲人、守护正义.这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是谁?”“破阵、扰龙、山鬼谣、弋痕夕、辗迟…他们都曾为了这份守护前赴后继.不畏险、不惧死!”“你说了这么多名字我一个都没记住…”“你只需要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就可以了。”“什么名字?”“侠岚!”
  • 酒君侦探

    酒君侦探

    人工智能意识穿越到酒二身上,使得酒二有机会成为酒灵师,重振酒君府,寻找真相。
  • 高冷公主别跑:全能的生活

    高冷公主别跑:全能的生活

    全能女神登场,什么都会。不看就没结局,蝶儿等你,此文不弃
  • 大乘净土赞

    大乘净土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法律常识速查速用大全集:案例应用版(增订6版)

    法律常识速查速用大全集:案例应用版(增订6版)

    《法律常识速查速用大全集》非常实用,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纠纷和人们所关心的法律问题,列举了大量案例并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一本法律常备手册,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掌握法律知识,开阔视野,帮助读者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让读者的生活更轻松、更自如。本书内容全面,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民法基本知识、婚姻、继承、物权、侵权、合同、民事诉讼、劳动、消费者权益、物业、治安等领域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