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12500000003

第3章

行品第九

于是,世尊告须菩提言:“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所从因成就般若波罗蜜。”

是时,诸会菩萨、大弟子、诸天人意念言:“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持辩才说耶?是佛威神乎?”

须菩提知诸菩萨、大弟子、天人意之所念,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法,所出音声,所可教授,皆是世尊大士之务。佛所说法事与法不相违背,是善男子学法以法作证。舍利弗,我等当承佛威神,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非我等所入境界也,声闻、辟支佛不能为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于是,舍利弗、须菩提共白佛言:“唯,世尊,言菩萨、菩萨者,何所法中有言菩萨乎?我等初不见法有菩萨者,我初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当为何所菩萨而说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两间中止。”

佛告须菩提:“譬如字众生为众生,言我人,言生是男、是士、是夫、是作、是知、是觉。”

佛告须菩提:“设是名法但著名字,亦不生亦不灭,从久远以来但共传字耳。”

佛语须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但著字法从久远以来但行其字,亦不生亦不灭。须菩提,譬如所有色、痛、想、行、识但著字法,从久远以来因缘合为数,诸因缘合数法,亦不生亦不灭也;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亦复如是。”

佛告须菩提:“所谓眼、耳、鼻、舌、身、意,从久远以来但著字法,亦不生亦不灭;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如是,亦不内亦不外,亦不生亦不灭,从久远以来但著字法;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不内亦不外,亦不在两中间止。”

佛告须菩提:“譬如内身所有,名为头,字为颈、肩、臂、脊、肋、髀、腨、肠、脚,是法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亦不两中间止;所谓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复如是。”

佛告须菩提:“譬如外诸所有草木、枝叶、茎节,从久远以来但著名字,是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所谓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复如是。”

佛告须菩提:“譬如过去诸佛世尊,从久远来因字如住,是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须菩提,譬如梦、响、幻、热时之炎,如如来所化皆著字数法;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亦不两中间止。”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学字法、合法及权法数。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色、痛、想、行、识字有常无常,亦不见五阴字有苦有乐,亦不见五阴有我无我,亦不见五阴空、无相、无愿,亦不见五阴净,亦不见寂,亦不见著,亦不见断,亦不见五阴生亦不见灭,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及十八性亦复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不于有为性中现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复不于无为性中见。所以者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想念故。行般若波罗蜜,住于无想法成三十七品;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行般若波罗蜜,成佛十八法,亦复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菩萨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已尽超越诸法之相,超越已亦不见亦不断。”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觉知字数合法,觉已不入色,亦不入痛、想、行、识,亦不入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入色、声、香、味、细滑、法,亦不入十八性,亦不入意识觉,亦不入苦乐,亦不入不苦不乐,亦不入有为性,亦不入无为性,亦不入檀、尸、羼、惟逮、禅,亦不入般若波罗蜜,亦不入相好,亦不入菩萨身,亦不入五根,亦不入慧度,亦不入度神通,亦不入度慧,亦不入内外空,亦不入所有无所有空,亦不入教化众生,亦不入净佛国土,亦不入沤和拘舍罗。何以故?不见诸法当有可入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入,便增益六波罗蜜,便履菩萨位;履菩萨位过阿惟越致地,具足诸神通;具足神通已游诸佛国,育养众生供养礼事,净佛国土尽见诸佛;从诸佛求愿即随其所欲而皆得之,从诸佛世尊闻法,得诸陀邻尼三昧门,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无有断绝时。”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具知是法数著字。于须菩提意云何?色、痛、想、行、识为是菩萨耶?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以色、声、香、味、细滑、法为是菩萨耶?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以地、水、火、风、空、识为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

“以痴为是菩萨耶?行、识、名色、六入、触、觉、爱、受、有、生、死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离五阴、六衰、六情、十八性、地水火风空,离十二因缘,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五阴、十二因缘、如,为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可离如为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而言五阴、六衰、十二因缘及如非菩萨,亦不离五阴、六衰、十二因缘及如为菩萨也?”

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不见有众生,当于何许有菩萨?云何以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为菩萨?云何当离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为菩萨?如如亦非菩萨,离如亦非菩萨,无有是处。”

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菩萨学当作无所见学,不见众生,不见般若波罗蜜。”

“于须菩提意云何?以五阴常故言菩萨耶?以五阴无常故为菩萨耶?以五阴是我所为菩萨耶?非我所为菩萨耶?以五阴空、无相、无愿故言是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言:“离五阴空、无相、无愿为是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而言五阴空、无相、无愿非菩萨,亦不离五阴空、无相、无愿为菩萨乎?”

须菩提白佛言:“初不见五阴,当云何以五阴故言菩萨?初不见有常,云何以无常故言菩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不见有乐,云何以五阴苦为菩萨?初不见有我,云何以五阴无我而为菩萨?初不见有人,云何以五阴空故而言有菩萨?世尊,初不见有相,云何以五阴无相而为菩萨?世尊,初不见愿,云何以五阴无愿而为菩萨?”

尔时,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学,当于五阴作空、无相、无愿、无所见、无所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

佛告须菩提:“汝向者所言,我不见法有菩萨,实如所言。须菩提,法法不相见,法不见法性,法性亦不见法;五阴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五阴性;六情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六情性。”

佛告须菩提:“有为性不见无为性,无为性不见有为性,有为不离无为,无为亦不离有为。”

佛告须菩提:“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见;虽不见诸法,亦不恐,亦不畏惧,不悔亦不懈怠。何以故?以不见五阴,不见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见色、声、香、味、细滑、法故;亦不见淫怒痴,亦不见十二因缘,亦不见吾我,亦不见知见事,亦不见三界,亦不见声闻、辟支佛意,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法,亦不见佛,亦不见佛法,亦不见道,一切诸法尽不见,亦不恐,亦不怖,亦不畏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以故不恐不畏?”

佛告须菩提:“以菩萨意识法不可得、不可见,以是故不恐不畏。菩萨当于诸法,当作无所得、无所见,学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菩萨意,是则菩萨,学是则菩萨行。”

学品第十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羼、惟逮、禅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知色、痛、想、行、识,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六情内外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十八性,欲消灭淫怒痴,欲消灭吾我想,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狐疑,欲除犯戒妄见,欲除三界淫诤,欲舍六衰习,欲除四食,欲舍四渊流、四结、四颠倒,欲舍十恶知十善之行,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四禅、三十七品、四等心及佛十八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觉意三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四禅及四空定,欲得师子游步师子奋迅三昧者,欲得诸陀邻尼三昧、首楞严三昧、海宝三昧、月幢三昧、诸法普至三昧、观印三昧、真法性三昧、作无垢幢三昧、金刚三昧、诸法所入门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力净三昧、月幢三昧、诸法所入真辩才三昧、诸法言所入照十方三昧、诸法陀邻尼门印三昧、不妄诸法三昧、诸法都聚印三昧、虚空所止三昧、净三昧、处三昧、不起神通三昧、作上幢三昧,菩萨欲得是诸三昧门及余三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萨摩诃萨欲满一切众生之所愿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欲具足诸功德,持是具足之德不堕罪处,亦不生卑贱之家,亦不在罗汉、辟支佛地住,亦不为菩萨顶诤,当学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语须菩提言:“云何为菩萨顶诤?”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不以沤和拘舍罗行六波罗蜜,复不以沤和拘舍罗趣空、无相、无愿三昧,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顺菩萨道,是为菩萨顶诤。”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以故名为菩萨顶诤?”

须菩提报言:“所谓法爱是。”

问言:“何等为法爱?”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入于五阴计校五阴空、无相、无愿,是为顺法爱;入于五阴计校五阴空寂、无常、苦、空、非我,是为菩萨法爱;计校言当灭五阴,是无为证、是非证,是成道,是著、是断,是可习、是不可习,是菩萨行、是非菩萨行,是道、是非道,是菩萨学、是非菩萨学,是六波罗蜜、是非六波罗蜜,是沤和拘舍罗、是非沤和拘舍罗,是菩萨顺法爱。”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入法中计校分别,是为菩萨顺法爱。”

舍利弗语须菩提言:“何等为菩萨顺道?”

须菩提报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以内空观外空,不以外空观内空,不持内外空观空空,不持空空观内外空,亦不以空空见大空,亦不以大空观空空,亦不以大空见最第一空,最第一空亦不见大空,第一空亦不观有为空,有为空亦不观第一空,亦不持有为空观无为空,亦不持无为空观有为空,亦不持无为空观无边际空,亦不以无边际空观作空,作空亦不观性空,性空亦不观作空,作空亦不观自空,自空亦不观性空,自空亦不观诸法空,不持诸法空观自空,诸法空亦不观无空,无空亦不观诸法空,诸法空亦不观有空,有空亦不观无空,有空亦不观无有空,无有空亦不观有空。舍利弗,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转上便应菩萨之道。

“复次,舍利弗,菩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不念五阴,亦不贡高;亦不念眼、耳、鼻、舌、身、意,不念色、声、香、味、细滑、法,亦不念六波罗蜜乃至佛十八法,不念亦不贡高。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亦不念道意妙无与等者,亦不念不贡高。所以者何?是意非意,意性广大而清净故。”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云何意性广大而清净?”

须菩提报言:“于****痴亦不合亦不散,不与尘劳合亦不散,不与恶行及六十二见合亦不散,亦不与声闻、辟支佛意合亦不散,是为菩萨意性广大而清净。”

舍利弗复问言:“意为有耶?”

言:“是意非意。”须菩提报言:“意无所念时,有意无意宁可得、可见、可知不?”

舍利弗报言:“唯,须菩提,不可得,不可见,不可知。”

须菩提语舍利弗:“若意无念时,亦不见有意,亦不见无意,亦不可得,亦不可见,是故即为清净。”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为无意意?”

报言:“于诸法无作无念是为无意意。”

舍利弗复问:“无为无作亦是意耶?于五阴无为无作亦复是意,乃至道无为无作亦是意耶?”

须菩提报言:“如是,如是,如所问。”

是时,舍利弗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如须菩提,为是佛子,为从佛生,为从法化生,则为法施非为思欲施,随其证而为说法,实如佛所举乐空寂行第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便为阿惟越致,终不离般若波罗蜜。菩萨欲学知声闻、辟支佛地,当学般若波罗蜜,当读,当习,当持;欲学菩萨地,当学般若波罗蜜,当读,当学,当持,当习。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亦当从是中而学成。”

本无品第十一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我亦不觉有菩萨,亦不见菩萨,当为何等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当教谁不见诸法终始?云何当为菩萨作字言菩萨耶?世尊,是字必不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是字亦不见亦不可得。”

“世尊,我亦不见五阴终始,云何当为菩萨作字?是故,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亦不见六情、六衰终始,当云何为菩萨作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是字亦不可见、不可知,云何为菩萨建字?是字亦不可见亦不可知,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亦不见十八性,亦不见十二因缘终始。”

“世尊,我亦不见十二因缘生灭根本、亦不见淫怒痴终始,亦不见六十二见、亦不见六波罗蜜终始,亦不见吾我、亦不见人、亦不见寿、亦不见命众生终始,亦不见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四禅、四等、四无形禅之终始,佛志、法志、僧志、戒志、施志、天志、安般志、死志终始亦不可得见,我亦不见佛十八法终始。”

“世尊,五阴如梦、如响、如光、如影、如幻、如炎、如化终始不可得,寂静不生不灭终始、不著不断终始及如法性之法真际终始皆不可见。”

“世尊,我亦不见善恶之法终始,我亦不见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之终始。”

“世尊,我亦不见当来、过去、今现在之终始,我亦不见不当来、不过去、不现在法之终始,我亦不见世尊终始,我亦不见十方恒边沙国土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诸弟子及菩萨众终始。”

“世尊,诸法之终始,尚不可得不可见,当教何等菩萨?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见字亦不住亦不不住,是字不可得知,亦不可得,亦不可见,是故字亦不住亦不不住,何为菩萨作字?何以故?诸字法皆不可见,亦不可得。”

“世尊,菩萨者合数建字法,亦无有与作字者;五阴、十八性、十二衰、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有与作字者。”

“世尊,譬如梦、响、光、影、炎、化、名、虚空,世尊,譬如言地、水、火、风、空,亦无有与作字者;言戒、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是字亦无有与作字者;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其字亦无有与作字者;言菩萨,言道,言佛、佛法,其字亦无有与作者;言善恶,言有常无常、苦乐有我,言寂,言寂静所有无所有,其字无有与作者——以是故我狐疑。所以者何?诸法终始不可得见而为菩萨作字。”

“世尊,是字亦不住于法性。何以故?是字无所有不可得,是故字亦不住亦不不住。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般若波罗蜜,不惋不悔,不懈不怠,不恐不怖,当知是菩萨审谛住阿惟越致地,住于无所住。”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痛、想、行、识不当于中住,眼、耳、鼻、舌、身、意不当于中住,色、声、香、味、细滑、法不当于中住,六识不当于中住,六触不当于中住,六觉不当于中住,地、水、火、风、空、识不当于中住,十二因缘不当于中住。何以故?以色、痛、想、行、识空故。世尊,若五阴空者为非五阴,五阴亦不离空,空亦不离五阴,空则是五阴,五阴则是空。是故,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于五阴中住,乃至十二因缘亦不当于中住。何以故?十二因缘空故。十二因缘则是空,空则是十二因缘。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当于中住,佛十八法亦不离空,空则十八法,十八法则空,是故不当于中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不当于中住。何以故?六波罗蜜空故。住则非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不离空,空亦不离六波罗蜜。是故,世尊,菩萨不当于六波罗蜜中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文字数不当于中住,文字数若多若少不当于中住。何以故?文字数空故。”

“复次,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神通亦不当于中住。何以故?神通则是空,空则是神通。”

“复次,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色、痛、想、行、识无常不当于中住。何以故?无常空故。假令无常不空则非无常,空亦不离无常,无常则是空,空则是无常,是故菩萨不当于中住。五阴苦、五阴无我亦不当于中住,五阴空亦不当于中住,五阴寂静亦不当于中住。

“复次,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如不当于中住,法及法性不当于中住,真际不当于中住。”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三昧门、陀邻尼门不当于中住。世尊,菩萨摩诃萨无有沤和拘舍罗,作吾我想著于五阴,有仍五阴受般若波罗蜜,亦不顺般若波罗蜜,不得具足般若波罗蜜,便不能得出生萨云若。”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著于吾我想,住于诸陀邻尼三昧门,以想识求陀邻尼三昧门,又复有仍受般若波罗蜜,亦不应不顺般若波罗蜜,不得具足般若波罗蜜,不能得出生萨云若。何以故?不受色、痛、想、行、识故。不受五阴则非五阴。所以者何?其性空故。诸陀邻尼三昧门不受,不受则非陀邻尼三昧门,其性空故,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不受,本性空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观性空之法,虽观于诸法不当使有所著,是名为菩萨摩诃萨无所受三昧,积聚广大无限之用,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萨云若亦不受,乃至内外空及有无空亦不受。何以故?不可以想行故。所以者何?想行有垢故。何等想?五阴想、三昧想,是谓垢想。”

“当作是受,当作是念,不尔者异道人先尼,终不有信于萨云若慧。何等信?信于般若波罗蜜不以想信解受持观其所应,亦不以想亦不以无想。作是不受想,先尼得解信要,便得度空性之慧,不复受痛、想、行、识。所以者何?以见解空相之法。何以故?亦不于内见慧,亦不于外见慧,亦不离内外事见慧。何以故?亦不见法当有可识知者。亦不于内五阴见慧,亦不于外五阴见慧,亦不离五阴见慧,以是因缘先尼得解,得解已便得信要于萨云若,是谓比诸法等信以为证而不见诸法。先尼作是解脱已,便于诸法无所受,不想不念故。是法亦无有得者,亦无有受者,亦无有解者,是法亦非受,亦非持,亦不可获,亦无有念,一切诸法皆无念故。”

“世尊,菩萨摩诃萨所以于般若波罗蜜通达来往于彼此岸者何?于诸法无所受,不受色、痛、想、行、识者;于诸法无所受故,乃至三昧陀邻尼门无所受;于诸法亦无所受,不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力、佛十八法不共终不中道般泥洹。何以故?三十七品非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非十八法,是法非法亦不非法,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五阴。”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言:‘何许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是谁?谁有是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复作是念言:‘不可得法,不可见法,非为般若波罗蜜。’”

于是,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言:“贤者,何等法不可得、不可见?”

须菩提报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不可见,禅、惟逮、羼、尸、檀波罗蜜亦不可得亦不可见,以外空、内空及有无空故;五阴亦不可得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神通亦不有亦不可得见,法性、法住、真际、佛萨云若亦不有亦不可得见,以内外空有无皆空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若作是观,作是念,意不惓不厌、不恐不怖,当知是菩萨终不离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何以当知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报言:“如色之状貌离色,如痛、想、行、识状貌离痛、想、行、识,如檀波罗蜜状貌离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状貌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佛十八法乃至真际亦复如是。”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五阴状貌何类?六波罗蜜、佛十八法状貌何类?法性及如、真际其状貌何类?”

须菩提言:“五阴无所有之状貌,六波罗蜜、佛十八法、真际亦无所有之状貌,其类非物之类。舍利弗,是故当如五阴状貌离五阴,如六波罗蜜状貌离六波罗蜜,乃至真际亦复如是。五阴离五阴相,乃至真际亦离其相,相亦离其真际。”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中便出生萨云若耶?”

报言:“如所问无有异。何以故?诸法无所出,亦无所生。”

舍利弗又问:“何以故诸法无有生、无有出?”

须菩提报言:“五阴空,亦不见其出,亦不见其生;般若波罗蜜、佛十八法、真际亦不见其出,亦不见其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以渐近萨云若,已渐近萨云若便得身意想净,已得身意想净便无淫怒痴意,强梁贪意不复生意,终无六十二见事,终不于母人腹中生,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育养众生普净佛国土,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诸佛世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当作是行。”

同类推荐
  • 述庵秘录

    述庵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会稽三赋

    会稽三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祇园正仪

    祇园正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颅囟经

    颅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上清洞玄明灯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凤鸾之复仇计划

    凤鸾之复仇计划

    (非全言情,复仇+言情哦)说明:女主的故事只是主线,但是这里还是会有一些别的爱情小故事,欢迎大家来看哦!!(现已出炉谐音cp、夜青cp、毒爱cp)刁蛮小公主×口是心非冷面侠“你走啊,他不是你的帅哥吗??”“那如果真是这样,那你都帅成我相公了。”“……”最后,求收藏~
  • 谁的青春没有恋爱

    谁的青春没有恋爱

    一见钟情,毕业了,暗恋也结束了。最后还是只能和他做哥们。高中我遇见了一个讨厌鬼,我竟和他日久生情!?
  • 进击的方舟

    进击的方舟

    体弱多病年轻人,见义勇为拯救小女孩,意外身故后,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穿越到新世界的故事!本书有热血,有机甲,有同伴,有感情!积极向上!!!
  • 重生之游戏系统超强守护灵

    重生之游戏系统超强守护灵

    灵气复苏,人类拥有属于自己的守护灵。周梦上一世被打入深渊,而今重生归来,获得超强游戏系统,召唤无敌守护灵,这一世,要踏平这个世界!
  • 绝天局

    绝天局

    一位天才被夺取仙元后却意外发现了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金戒指。主角:“什么,金戒指潜伏期已满?一百倍的修炼速度?”小兽:“一百倍啊一百倍!”随着主角这颗主子的重新崛起之路,身边一颗颗辅子也是渐渐明了。原来这盘棋局,自上古以来就早已布好……
  • 宫主心计,倾城皇妃

    宫主心计,倾城皇妃

    【嵩文学社作品】她本是南朝首富的千金小姐,却有着二十一世纪的记忆,习惯冷漠,却落入他的温柔圈套,抛绣球那日他没出现,却迎娶了南宫府的大小姐,原来她一直是南宫筱的影子,她恨,发誓要灭了荣王府,灭了南朝。他本是北朝的王上,一朝一舞夺去他残暴的心,不惜一切代价,亲自接过绣球,迎娶她成为北朝贵妃,却不曾想她原来爱着南浩枫。他不惜夺她身,想要在她心里留下一点足迹,哪怕是恨也好。
  • 杀马特消亡史

    杀马特消亡史

    他,是被所有势力敌视的男人,键气伤人,却于葬爱家族长公主诞下一子。他的父亲乃是世界至强者,从小被人追杀,母亲惨死表哥手中。看他如何手打癌坤,脚踢社会人,尽请关注
  • 余生自是有晴天

    余生自是有晴天

    禁欲系男神冷如冰和元气女孩沈晴的纸短情长
  • 网游之尘心

    网游之尘心

    主角萧天琪是现实中一个普通的打工着,因酷爱游戏从而抛弃工作转入当红网游游戏《天下》成为一个一游戏为生的职业玩家在游戏中起名尘心,从此开始了一段爱恨情仇,谁与争锋的网游生涯
  • 嫡女风华:皇的神秘宠妃

    嫡女风华:皇的神秘宠妃

    她身份成谜,他却费尽心思后宫空置,此生只一人足矣。上一世辛苦劳碌做着高危职业,这辈子她只想赚赚钱喝喝酒,这一切却被一个冰块脸黑心肠的男人给搅和了,闯进来看了她的身子却倒打一耙“原来大小姐对在下觊觎已久,是在下太迟钝了。”满脸歉疚的某男笑的,很,欠,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