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12500000005

第5章

僧那僧涅品第十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内外空及有无空、佛十八法及一切智——被诸功德之铠成佛身,光彻三千大千刹土,复以光普遍十方恒边沙佛国土,便为六反震动,三千大千刹土复六反震动。十方恒边沙佛国土菩萨,已受是光明住于檀波罗蜜,以大乘之铠便能变化三千大千刹土化为琉璃,自变其形为遮迦越王,布施一切随其所欲——饥渴与饮食,欲得衣者与衣,欲得香华、医药布施种种,随众人身所便乐尽给与之——作是布施已便为众生说六波罗蜜行,众生闻菩萨教已,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六波罗蜜行,是为菩萨被大乘之铠。

“须菩提,譬如工幻师在四要道头,于大众人前布施,随人所欲饮食、衣被、钱财,随人意所索,幻人尽与。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幻师颇有所布施于人不?”

须菩提白佛言:“无所施,亦无得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自化身作遮迦越王布施,随人所乐而在所与,恣人所欲而施与,虽施而无所与亦无得者。何以故?须菩提,法之幻法应尔。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尸波罗蜜,示现作遮迦越罗,于中使人持十善法,教人使为四禅、四等、四无形禅,立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众生闻是法教,至得道终不离是法教。

“须菩提,譬如幻师化作大众人,教幻人持十善,立以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于须菩提意云何?颇有人立于十善、四禅、四无形禅?颇有人立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者不?”

须菩提对曰:“无有立者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菩萨立诸众生于十善地、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见有人住是法者。所以者何?法幻之法自应当尔。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被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住羼波罗蜜,亦立众生于羼波罗蜜。菩萨从初发意以来作誓言:‘假令众生持刀杖害,我悉受终不起恶意如弹指之顷,当复立众生于忍辱地亦复如是。’虽立众生于羼波罗蜜,亦复如幻师亦无众生想。须菩提,是为菩萨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惟逮波罗蜜,立众生精进意应萨云若,亦复如幻师,是为菩萨大乘之铠。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切人行一心。菩萨住于等法,不见法有乱者、有一心者。须菩提,是为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切人行禅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是一心,亦复如幻师,是故名为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教一切人,使立于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不见有彼此岸;是为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众生教化立人于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亦复如幻,不见有学者,不见有受者。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被大乘铠,以安处十方恒边沙佛国众生立于六波罗蜜,为众生说六波罗蜜法使众生闻之,闻已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是法,亦复如幻,亦不见受法者,亦不见受是教者。以是故,菩萨为大乘之铠。菩萨复被大乘之铠意应萨云若,菩萨不言‘我当教若干人立于六波罗蜜’,亦不言‘我当教若干人行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不言‘我不能教若干人’,亦复不言‘我教若干人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不言‘我不教若干人至阿罗汉’,亦不言‘我立若干人至萨云若’,不言‘我不悉教尔所人’。何以故?菩萨所度无有限碍亦无适莫,菩萨所度亦无有数亦无有量。”

“须菩提,菩萨譬如幻师教幻人,不见有所教,亦不见有受者,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从佛所闻义,当知菩萨非为僧那僧涅。何以故?诸法空故。色、痛、想、行、识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性各随其相各自空,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自空,内外空皆自空,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皆空,菩萨亦空,僧那僧涅亦自空。以是故,世尊,当知菩萨为非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如所言无有异。须菩提,萨云若非为非作,菩萨为众生作摩诃僧那僧涅者,是众生亦非为非作。”

须菩提白佛言:“何以故萨云若及众生非为非作?”

佛言:“不见有人故,是故萨云若无为无作。何以故?须菩提,五阴亦不有所作亦非不作,六情、六衰亦无所为亦无所作,我、人、寿命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边际不可得故。须菩提,梦、响、影、幻、热时炎、化无所作亦无所为,内外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其本际不可得见故。如及法性、真际亦无所作亦无所为,菩萨、萨云若亦无所作亦无所为。何以故?无有本际故。以是故,须菩提,萨云若及众生无所有、无所作,以是当知菩萨非为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观世尊所说义,五阴亦无缚无脱。”

邠耨文陀尼子问须菩提:“何等五阴无缚无脱?”

须菩提报言:“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幻、如化、如热时炎,当来、过去、今现在五阴无缚无脱,五阴无端绪无缚无脱,五阴寂无所生无缚无脱,五阴善不善俗、五****、五阴有漏无漏亦无缚无脱,一切诸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无缚无脱,六波罗蜜无缚无脱,无际寂静内外空无缚无脱,三十七品无缚无脱,佛十八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故,道及菩萨、萨云若、一切智事、无际寂静无所生亦不缚亦不脱,如、法性、真际、无为亦无缚无脱,无际寂静不生无缚无脱。”

“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中,住无缚无脱萨云若,于无缚无脱育养众生,无著无缚无脱净佛国土,无著无缚无脱见诸世尊,以无缚无脱闻法终不离,无缚无脱诸佛世尊终不离,无缚无脱诸神通终不离,无缚无脱五眼终不离,无缚无脱转无缚无脱****,无缚无脱安立众生于三乘。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于诸法得逮觉,无际寂静无所生故。”

“邠耨,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无缚无脱之僧那僧涅。”

问摩诃衍品第十九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大誓?世尊,云何当知菩萨趣大乘?乘是乘当至何所?谁当成是乘者?”

佛告须菩提言:“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之大乘。何等为六?檀、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檀波罗蜜?”

佛告言:“菩萨摩诃萨布施意应萨云若,内外所有布施已,持是功德尽施众生,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尸波罗蜜?”

佛言:“菩萨持戒发意应萨云若,自持十善,教他人行十善亦无所倚,是为菩萨不[打-丁+此]戒应无所倚。”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羼波罗蜜?”

佛言:“菩萨自具足于忍地,复劝他人令行忍辱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惟逮波罗蜜?”

佛言:“菩萨意应萨云若,不废五波罗蜜,亦复立众生于五波罗蜜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惟逮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禅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自以沤和拘舍罗,入诸禅不随禅生,亦复教他人使行禅而无所倚,是为菩萨禅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亦复教他人令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又,须菩提,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

“何等为内空?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空。”

“何等为外空?谓色、声、香、味、细滑、法。色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色本性尔。声、香、味、细滑、法皆尔。何以故?本性空故。是为外空。”

“何等为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著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外空。

“何等为空空?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于空,是为空空。”

“何等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

“何等为最空?泥洹是不著不坏,是为最空。”

“何等为有为空?从不著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

“何等为无为空?不生不灭住于不异,从不著不坏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为无为空。”

“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

“何等为不可得源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源空。”

“何等为无作空?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

“何等为性空?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

“何等为诸法空?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从不著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

“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

“何等为无所得空?从无著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

“何等为无空?于中无所见,是为无空。”

“何等为有空?诸法无有偶者,于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

“何等为有无空?于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

“复次,须菩提,有以有为空,无以无为空,异以异为空。”

“何等为有?有者谓五阴性,性以性为空,是为有空。”

“何等为无?以无为空无所成,无所成为空,空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见可作。”

“何等为余事空?有佛无佛,法性、法寂、如及尔真际住如故,以是异空是为余事空。”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何等为衍?百七三昧是各各有名。”

“何等三昧?名首楞严三昧。”

“何等为首楞严三昧?诸三昧门之所趣聚皆来入其中,是故名首楞严。”

“复有三昧名宝印。何等为宝印三昧?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

“复有三昧名师子游戏。何等为师子游戏?住是三昧者,尽游戏诸三昧中。”

“复有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

“复有月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

“复有在诸法上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悉从其中出。”

“复有照顶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上。”

“复有法性毕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决了诸法。”

“复有必造幢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必持坚固幢。”

“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无有敢当者。”

“复有法所入印三昧,住是三昧者,与诸法印相应。”

“复有安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住诸三昧。”

“复有放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遍照诸三昧。”

“复有势进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力势教诸三昧。”

“复有等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等行诸三昧。”

“复有入辩才教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辩解诸三昧。”

“复有过量音声三昧,住是三昧者,得入无量名字三昧。”

“复有照处处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能遍照于诸方面。”

“复有总持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持诸三昧印。”

“复有不忘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忘诸三昧。”

“复有一切法所聚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一切诸三昧等行。”

“复有虚空普三昧,住是三昧者,能遍足诸三昧。”

“复有金刚部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部。”

“复有宝胜三昧,住是三昧者,降伏诸垢浊。”

“复有炽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炎遍照诸三昧。”

“复有无愿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法无所取。”

“复有审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住处。”

“复有选择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意念想。”

“复有无垢灯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

“复有无限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有限量。”

“复有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于诸三昧而有所照。”

“复有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皆在眼前现。”

“复有净要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等净三昧。”

“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散诸三昧垢。”

“复有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受诸三昧乐。”

“复有电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

“复有无尽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尽以不尽。”

“复有上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然。”

“复有毕尽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尽所可见如不见。”

“复有不动三昧,住是三昧者,令诸三昧不动不觉不戏。”

“复有不别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离别。”

“复有日灯三昧,住是三昧者,照诸三昧门。”

“复有月无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去诸三昧冥。”

“复有净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分别四无碍慧。”

“复有作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门作明。”

“复有造作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毕竟。”

“复有诸慧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慧。”

“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决断诸三昧。”

“复有住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动不摇,不恐不怖,亦无意想。”

“复有现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悉遍见明。”

“复有安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善处。”

“复有宝积三昧,住是三昧者,普见诸三昧宝。”

“复有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者,印诸三昧从印及不印。”

“复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法有等脱。”

“复有弃乐三昧,住是三昧者,悉弃诸乐。”

“复有过法定三昧,住是三昧者,灭诸法之冥在诸三昧上。”

“复有散结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散用诸三昧。”

“复有解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解诸三昧及诸法句。”

“复有等文字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等字。”

“复有毕字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一字。”

“复有断因缘三昧,住是三昧者,断诸因缘。”

“复有无态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得诸法态。”

“复有无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行。”

“复有无窟行三昧,住是三昧者,未见诸三昧有窠窟之行。”

“复有毕阴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诸阴。”

“复有主行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行。”

“复有不起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起。”

“复有度境界三昧,住是三昧者,过诸境界。”

“复有聚诸善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得聚诸法、诸三昧。”

“复有止选三昧,住是三昧者,意不堕落。”

“复有清净华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三昧清净华。”

“复有主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有七觉意。”

“复有无限辩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无量之辩。”

“复有无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便得无等等。”

“复有度诸法三昧,住是三昧者,越度三界。”

“复有决断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见诸法,见诸三昧决断事。”

“复有散诸狐疑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散诸法三昧。”

“复有无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处。”

“复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二。”

“复有众生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众生亦不见所入。”

“复有一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事。”

“复有厌该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有别。”

“复有散诸生死劳怨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诸厌三昧慧,所入处无所觉。”

“复有众行音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众行音声皆悉随从。”

“复有脱诸音响字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脱于音字。”

“复有然炬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明。”

“复有净相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一切三昧相。”

“复有无准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于准。”

“复有具足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皆得具足。”

“复有不愿苦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苦乐。”

“复有事不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尽。”

“复有持迹三昧,住是三昧者,尽看诸三昧。”

“复有邪正聚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邪正。”

“复有灭恚诤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恚诤。”

“复有无恚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于诸法于诸三昧有恚无恚。”

“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亦不见光,亦不见垢。”

“复有主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无要。”

“复有明月满无垢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满具足,如月十五日时。”

“复有大庄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严好。”

“复有与世间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光明普照十方及诸法。”

“复有三昧名三昧等,住是三昧者,于诸法亦不见有乱,亦不见有定。”

“复有无忿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而无有忿。”

“复有无倚无窟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巢窟。”

“复有最如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转于如。”

“复有三昧名身骸,住是三昧者,不见此三昧性。”

“复有三昧名断口行与空合,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言。”

“复有三昧名虚空本脱无色,住是三昧者,逮得诸法本空。”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衍。”

陀邻尼品第二十

“复次,须菩提,复有摩诃衍。何所为衍?所谓四意止是。何等四意止?菩萨自观身、观他人身、观内外身已,亦无身想,亦无所倚,若行若寂常念世间从痴有恼;观内痛意行法,观外痛意行法,观内外痛意行法,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恼。”

“须菩提,云何菩萨观内身行?菩萨自知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随身所行皆能自知。是为菩萨自观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苦恼。”

“又须菩提,菩萨出入进止安详视瞻不忘,坐卧左右亦常安详,服三法衣不失威仪,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自观内外身行如是而无所倚。菩萨常观息出入,息长亦知,息短亦知,譬如陶轮调其缓急,菩萨息知意与息俱,俱出俱入。是为菩萨观内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受患。”

“复次,须菩提,用是行般若波罗蜜,常当观身分别四分——地、水、火、风。譬如屠牛分为四分,菩萨观身分别四事,本末从来亦复如是。是为菩萨观内外身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菩萨观身从头至足但有不净,发毛、爪齿、筋骨、五藏三十六物有何可贪?譬如田家器盛五谷,有目之士若开发器分别识知,菩萨观身身中所有亦复如是。是为菩萨自观内身,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爱痛苦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菩萨观人初死之日至于五日,膖胀烂臭,体坏汁流,互相浇灒无有净处,或为飞鸟走兽所食,或啖其半恶露不净,或有死人筋缠骸骨血浇,或有死人血肉已尽筋骨相縺,中有骸骨已解离者节节异处,或见久死骸骨青白色者,或腐坏者,或与地土共同色者。菩萨都作是观,作是观已,还自计校‘我身分未脱未离此法,俱亦当尔’。是为菩萨观内身法观他人身无所贪倚,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灾患。自观觉意法亦观他人觉意法,分别思念断痴惑意。”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渐御四意断是。何谓为四?恶意法未生,乐御习精进摄意使不生;已起恶意法,亦复乐御精进摄意习使断;未生善事法,持乐意精进习使得生;已生善法念欲处,具足广显欲使不忘,亦复乐习精进摄意御使得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神足是。何谓为四?已得乐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精进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持意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智之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五根是。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志根、定根、智慧根。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五力是。何谓为五?信力、精进力、志力、定力、智慧力。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七觉意是。何谓为七?以志觉意,以法觉意,以精进觉意,以悦喜觉意,以信觉意,以定觉意,以适无以著觉意。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贤圣八品道是。何谓为八?正见、正念、正言、正行、正业、正习、正志、正定。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复无所倚。”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是。何谓为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有摩诃衍,谓诸慧事是——苦慧、习慧、尽慧、道慧、消慧、无所起慧、法慧、****、各各知他人所念慧、真慧。”

“何等为苦慧?不生苦是为苦慧。”

“何等为习慧?习灭已断是为习慧。”

“何等为尽慧?灭诸苦事是为尽慧。”

“何等为道慧?贤圣八品道是为道慧。”

“何等为消慧?贪、淫、瞋恚、愚痴尽是为消慧。”

“何等为不起慧?不受生死处是为不起慧。”

“何等为法慧?晓断五阴是为法慧。”

“何等为****?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无常,是为****。”

“何等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所起种种悉知,是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

“何等为真慧?所谓如来萨云若智是为真慧,亦无所倚。”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有摩诃衍,所谓三根是。何等为三根?谓学士从白衣至须陀洹五根,是未曾知当知;从斯陀含至阿那含,亦有五根应知当知;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至佛亦有五根,谓已知无所复学。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也。何等为三?第一、有觉有观,第二、无觉有观,第三、无觉无观。何等为有觉有观?谓第一禅是为有觉有观。何等为无觉有观?谓第一禅未至二禅在其中间,是为无觉有观。何等为无觉无观?从第二禅至无思想无思想慧禅,是为无觉无观。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十念是——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灭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无所倚。是为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禅、四等、四无形禅、八惟无禅、九次第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

“十种力者,谓佛现身相好神足变化,感动众邪回使入正,一力也;口之所说在众智上,能变疑结开令解脱,二力也;意入空定清明六达,邪神娆乱道志不摇,三力也;默然断想神足无为,感动三千大千日月人无惊悚,四力也;道意聪睿演法布化,流盈十方各得其所,五力也;逆知众意晓人行趣,若缚若脱悉能解散,六力也;三世所作殃福本际报受之未,大慧悉知无有挂碍,七力也;一切人民众行根源,种种各异受身不同,悉觉本际因缘起处,八力也;慧眼以净所察无限,见诸生死往来所堕,九力也;大慧已足方便,已备生死,已断著行,已尽所作,已讫不复还受,自然无师称一切智,是谓十力也。”

“四无所畏者,佛为正觉,或有沙门、婆罗门,或魔,或天,或梵,若复有余众,无有能来难诘我者,佛亦不见有起是意者,以是证故,佛行安隐逮无所畏,一无畏也;逮精进行得知最处,在众人中得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梵魔,一切余法所不能转,独佛能转,二无畏也;佛漏已尽,若有沙门、婆罗门,或天魔梵,无有敢言佛漏未尽者,三无畏也;如佛所说言真无讳,善恶之报不失所行,一切余众诸天魔梵,不见能敢违佛言者,如佛所说贤圣八道,行是得道得度众苦,一切余众诸天魔梵,亦无有能戾此教者,佛亦不见有此处者,四无所畏也。”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无所倚。”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无碍慧是。何等为四?知诸法事其慧无碍,解诸句义其慧无碍,分别辩才其慧无碍,所说了了其慧无碍。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佛十八法。何等为十八法?一者、谓佛从得佛以来初无误时,二者、从得佛以来言无粗无漏失,三者、无忘志,四者、无有种种想,五者、意无有不定时,六者、初无他观,七者、自在无有减,八者、精进无有减,九者、志念无减,十者、智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见解脱慧无减,十三者、一切身所行智慧最在前,十四者、口所言事智慧最在前,十五者、意所行事智慧最在前,十六者、见过去事其慧无碍,十七者、见当来事其慧无碍,十八者、见现在事其慧无碍。是为摩诃衍亦无所倚。”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所谓陀邻尼目佉是。何等为陀邻尼目佉?与字等与言等字所入门。何等为字门?一者、阿,阿者谓诸法来入不见有起者;二者、罗,罗者垢貌于诸法无有尘;三者、波,波者于诸法泥洹最第一教度;四者、遮,遮者于诸法不见有生死;五者、那,那者于诸法字已讫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六者、罗,罗者得度世爱枝各因缘已灭;七者、陀,陀者诸法如无断绝时;八者、波,波者诸法已离狱;九者、茶,茶者诸法垢已尽;十者、沙,沙者诸法无有挂碍;十一者、和,和者诸法言行已断;十二者、多,多者诸法如不动;十三者、夜,夜者诸法谛无所生;十四者、吒,吒者诸法强垢不可见;十五者、加,加者诸法造作者亦不可得见;十六者、娑,娑者诸法不可得时不可转;十七者、摩,摩者诸法吾我不可得见;十八者、伽,伽者受持诸法者不可得见;十九者、他,他者诸法处不可得;二十者、阇,阇者诸法生者亦不可得;二十一者、湿波,湿波者诸法善不可得;二十二者、大,大者诸法性不可得;二十三者、赦,赦者诸法寂不可得;二十四者、佉,佉者诸法虚空不可得;二十五者、叉,叉者诸法消灭不可得;二十六者、侈,侈者诸法各在其所处不可动摇;二十七者、若,若者诸法慧不可得;二十八者、伊陀,伊陀者诸法义不可得;二十九者、繁,繁者诸法无有闲时;三十者、车,车者诸法无可弃者;三十一者、魔,魔者诸法无有丘墓;三十二者、叵,叵者诸法不可分别;三十三者、蹉,蹉者诸法死亡不可得;三十四者、峨,峨者诸法无有朋党;三十五者、咃,咃者诸法各有异无不有处;三十六者、那,那者诸法无来无去,亦不住,亦不坐,亦不卧,亦不别;三十七者、破,破者诸法皆于三界不安;三十八者、歌,歌者诸法性不可得;三十九者、嵯,嵯者诸法不可得常;四十者、嗟,嗟者诸法分舍不可得;四十一者、吒,吒者诸法无有度者;四十二者、嗏,嗏者诸法边际尽竟处亦不生亦不死。诸字数无有过嗏上者。何以故?是字无有数,亦不念言是字有失,亦不可见,亦无所说,亦无所书,亦不现。”

“须菩提,当知一切法譬如虚空,是字教所入皆是陀邻尼所入门。若有菩萨摩诃萨晓了是字事者,不住于言数便晓知言数之慧。若有菩萨摩诃萨,闻是四十二字所入句,印者,持讽诵者,若复为他人解说其义,不以妄见持讽诵者,当得二十功德。何等为二十?一者、得强识念力;二者、得惭愧羞耻力;三者、得坚固行力;四者、得觉知力;五者、得辩才工谈语力;六者、得陀邻尼不难力;七者、所语不说不急之事;八者、终不狐疑于经;九者、闻善不喜,闻恶不忧;十者、亦不自贡高,亦不自卑;十一者、进止安详不失威仪;十二者、晓了五阴、六衰;十三者、善于四谛、十二缘起事;十四者、善知识因缘事;十五者、善于法慧能满具诸根;十六者、知他人所念吉凶报应;十七者、善于天耳彻听自识宿命;十八者、善知众生所生;十九者、能消诸漏;二十者、善于往来处处教授。须菩提,是为陀邻尼门,是为字门,是为来入门,是为菩萨摩诃萨,是为摩诃衍。”

同类推荐
  • 中州人物考

    中州人物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全唐诗补编

    全唐诗补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绀珠集

    绀珠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正句王经

    大正句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幽梦影

    幽梦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快穿男神崩坏三十六计

    快穿男神崩坏三十六计

    【1V1,甜宠】一心只想搞钱的四月有个梦想,买一个星球养养花种种草。问题就在于……没钱啊!穷苦少女四月不得不接下壕壕壕·系统任务。从此踏上了漫漫——“杀死”男主之路?……四月手拿大砍刀,面无表情:“再敢靠近我,信不信砍死你?!”很久很久以后,传说中整个星际最有钱的男人一把抓住她,“宝贝,杀死我那么多次,是不是该给点报酬了?”*喜欢的宝贝们收藏投票评论五星好评哟~爱你们~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大明元辅

    大明元辅

    身出名门,既有首辅伯父,又陪太子读书,朝野戏言小阁老;领袖金榜,上承隆庆遗风,下开万历盛世,天下称颂大元辅。县委秘书出身的小小镇长穿越成隆庆第一重臣高拱的侄儿。【承诺的100万字免费章节已完成。】
  • 林语太荒

    林语太荒

    神历1727年,光明大陆边缘出现大量不知名生物,周遭城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侥幸逃脱的人形容那些生物形似预言书上的末日怪物,此话一出,谣言四起,人心慌乱。光明圣教的圣骑士阿方索临危受命,深入敌后,带回了来自边缘森林的一名女童。但是这女童却不小心死了。PS:主角拥有与植物沟通的能力,这是慢慢建造一个新世界的故事。当然还要打妖怪。
  • 网游之剑道录

    网游之剑道录

    九天封神,九幽封魔,大道封仙,而吾在天不为神,入幽不为魔,混沌不为仙,不尊神,不畏魔,不敬仙,则神不忍,魔不让,仙不容,故吾采大道紫气余留之杀意,凝练剑气一道,在天诛神,入地屠魔,混沌斩仙,是谓斩仙剑气。蜀山流小说,谨以此向NB致敬!
  • 飞燕女侠罗玉梅

    飞燕女侠罗玉梅

    秦朝时代,峨眉派女大弟子罗玉梅,授武林盟主西域大师之托,在本派掌门人漂香大师许可之下。前往中原,寻回武林中多年失去的武功秘籍《太极悬剑》,为整个武林的生灵涂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整个武林人士直接授予江湖飞燕女侠之美誉。
  • 异世界的转生之旅

    异世界的转生之旅

    巴斯大人郁闷的看着天空,他变成魔王后被讨伐,变成龙后有人要做龙骑士,变成亡灵后要被净化,变成兽人王却是光杆司令,变成精灵就有人要抓他。(欢迎加入异世界的转生之旅,Q群:397-760-162)
  • 朱正廷之宝贝你真甜

    朱正廷之宝贝你真甜

    本文讲述了朱正廷与珍珠糖的爱情故事(la个……本文纯属想象,切勿当真)
  • 潺流

    潺流

    在遇到他们之前,我对于“缘分”还只是懵懂;当遇见他们以后,我才明白怎样去爱一个人、恨一个人和原谅一个人。除了亲情和友情之外,那就是爱情。三者,缺一不可。
  • 传奇戒指

    传奇戒指

    《传奇》游戏中一直存在一个传说,集齐十二枚特殊戒指,将获得不可能想象的能力,由于每一枚戒指都是唯一的,所以全部集齐难如登天,孟嘉玩了十年传奇,终于集齐了十二枚特殊戒指,然而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存在于游戏中的特殊戒指竟然出现在了现实中,功能逆天强大!麻痹戒指、隐身戒指、记忆戒指、传送戒指……特戒在手,天下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