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42100000051

第51章 人物(8)

(选自2006年8月25日《山西政协报》)

李闯王一箭定中黄

狄西海

李闯王义军发兵北上节节胜利的消息,从河西传到河东,很快传到太平县(今襄汾县)。

在县城西边,有个西中黄村,村里有个名叫张化的大户,听说义军要来,怕得要死。为什么呢?原来张化在闯王的老家陕西米脂县当过知县,李自成起义后,他知道在米脂县官当不成是小事,一旦落在义军之手,保不住脑袋是大事,就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花招,暗暗逃回老家——太平县西中黄。他在西中黄村高筑砖城,龟缩在内,当了土皇上。不料躲了和尚躲不了庙,闯王的义军打到他的老家来了,他怎能不害怕!为了保住一条狗命,张化一方面调用民工家丁加固西中黄的城墙,严加防守,城外的人不准进去,城内的人不准出来。一方面散布谣言,说:义军是“贼兵”,杀人不眨眼。见了男人就杀,见了女人就奸,女人不从,就从乳房上穿绳,绳上系铃,游街示众,村里百姓们听了谣言后,不辨真假,吓得战战兢兢,于是纷纷倒向张化,跟着他死命守城,决心与义军对抗到底。

义军将士听了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呼道:踏平西中黄,杀他个精打光!”闯王听了,摇摇头,说:不行啊。”这时正是五月天气,麦子熟了,黄漫漫一片,可是村里的人没一个敢来收割。望着金黄的麦田,这天,李自成突然心生一计,传令全体官兵:全部出动收麦,收完整整齐齐垛到城下!”

五天以后,麦子收完了,垛在城下,跟一道长城似的。闯王于是又传令:大军后撤二十里!”义军撤走后,百姓们纷纷爬上城头,观看城下的麦子,越看越眼馋,可就是不敢出城取麦,怕中了什么计。一天一天过去了,不见义军的动静。老天下了晴,晴了下,百姓们终于忍不住,纷纷向张化请求,要求出城取麦,张化知道,麦子是百姓们心头的肉,如果眼看麦子一天天糟踏掉不让取的话,恐怕民心有变,于是经过再三考虑,只好放百姓们出城去取麦子。麦子取完后,第二天闯王的义军又开过来,将西中黄团团围住。

麦子到家了!百姓们如得了命一般,都高兴得流出泪来。望着城外的义军,慢慢他们终于明白过来:义军收好麦,垛好,撤走,又回来,这都是为了把麦子还给咱们呀!这样的军队,还能说是赖军队?于是,百姓们的心渐渐倒向义军这边。正在这时,闯王传令:把准备好的告示射进城里去!”百姓们接到告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不动西中黄的半钱油,只要张化的一颗头!”于是,议论纷纷,骚动起来。张化见人心有变,狗急跳墙,竟斩了几个观看告示的人,以图杀一儆百,以挽颓势。不想这样一来,更招来百姓的痛恨。

一天,几个人趁张化不注意,突然把他绑在了圈椅上,准备从垛口吊下交给义军。哪知张化拼命挣扎,张化的家里人拼命保护,刚到城墙张化又挣脱了。一个青年小伙子见事不好,当即挥起手中的铁锨,咔嚓”一锨,说时迟,那时快,一下把张化的头劈下抛在了城外。闯王见张化已死,于是把他的头拴在马鞍上,连村也没进,一声令下,义军浩浩荡荡开走了。

事过之后,张化老婆、孩子给他尸体上安了个“金脑袋”埋葬了。张化儿子哭着说:金袋脑,银袋脑,不如爹行好事,留下一个肉袋脑!”

(选自《襄汾民间故事》)

传说中的故事

李学文

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的义军得知张化从杭州逃回西中黄,于是从陕西宜川的十里坪乘羊皮筏渡过黄河,经吉县、乡宁、关王庙、单石碑、黑虎庙、敬德堡将西中黄团团包围。用箭将缉拿张华的告示射进村内。令称只杀张化不伤百姓并要百姓帮助捉拿……百姓们三五成伙准备捉拿。张化自知死罪难逃,于是声称愿意以死谢罪。张氏家族沿街设香案饭菜送他上路。用圈椅将他从南城墙吊下。义军杀了他的头走了。他的家人打了一个金头按上,把他埋在村西北,如今村西北还有一个土冢叫“进士坟”。

(选自《襄汾民间故事》)

编者按:李闯王进西中黄的故事一直流传在西中黄一带。这次编写村志,编者翻阅了正史、野史、寇史等,均未找到有关史料。张化也未在米脂县做过知县,与李自成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再者,时间、地点都有矛盾,请读者思考析之。

据天马出版社出的范胜利着的《大明十六牵(明毅宗朱由检)》中载: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二次包围开封。日夜发动猛攻。开封巡抚高名衡,副将刘永福,誓死抵抗,城不能破,自成驰马城下,大声招降。刘永福张弓搭箭,嗖地一声,正中自成左目,自成翻身落马倒于尘埃。左右救起,于是退归朱仙镇,从此李自成左目失明,成了独眼龙。”

“就在李自成被射瞎左目的前几个月,陕西巡抚汪乔年接到朝廷密旨,命他挖掘李自成的祖坟,断其风水灵气。汪乔年令米脂县知县边大绶率众挖坟。捕得李氏族人,作为向导。在离米脂县二百里的李家村后的山中,找到李氏祖坟。边大绶命众衙役将坟掘开。坟穴蝼蚁满地,蓝光闪闪。劈棺一看,尸体犹在,黄毛遍体,脑后有一洞,大如麻钱。内盘卧一条三四寸的赤蛇,赤蛇见日光,立刻飞起一丈多高,众衙役一阵乱打,蛇五起五伏,方才毙命。边大绶将尸骨剁碎焚烧,又将死蛇腌腊。上报朝廷。没过几月就发生李自成在开封被射瞎的事情。人们都说,这是挖掘李自成祖坟的效果。挖祖坟见于正史,必有其事。但李自成被射瞎,这恐是牵强附会的偶然事件”。

(见:《大明十六牵(明毅宗朱由检)》,范胜利着,天马出版社)(梁合水提供)

三官峪洪灌区实录

张秋景

三官峪也叫尉壁峪,俗称尉村峪,峪口位于县城正西的尉村与盘道两村之间,是姑射山下的重要洪水河,我县境内的第二大洪水灌区。

峪口有三官庙,三官庙以上分大峪和小峪。大峪在三官庙的右侧,有黑牛河、太平河、管头河、鸡皮河四条支流;小峪在三官庙的左侧,有梅花河、三右河两条支流。因两峪的水在三官庙前汇合后流出峪外,所以叫做三官峪。三官庙内供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尊神像,故称三官庙。

三官峪洪水的流程约51公里,峪内26公里流经乡宁县境;峪外25公里经曹家、站李、陈郭等村汇入汾河,集水面积274平方公里。1958年雨量最多,是历史上洪峰最高的一年,有1812个流量。

三官峪洪水灌田历史悠久。据尉村石碑记载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洪水中的有机肥料很多,它把山上的牛粪、羊粪及腐殖质和活土层一起冲下,浇灌一次,可保秋收作物丰收,浇灌两次,就是回茬地,第二年的麦子也有了保证。

尉村北门外有个红爷庙,修建于何年何月,无人能讲清,但人们大都知道红爷庙的来历。传说在很早以前,为修渠浇地,尉村和盘道时常争水打架,官府调解不了,就用炭火把水缸烧得通红,要人们往里边钻,哪个村的人先钻进去,哪个村可用水浇地。尉村有个老汉,无儿无女,家境不佳,但性情刚烈,从不服人,为了给尉村人争水,他奋不顾身,一头钻进了火缸。村里人为了纪念他,便在北门外盖了这座庙,内塑老汉遗像,慈眉善目,周身通红,被称作红爷。从此,尉村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要唱一台戏,说是祭渠,实际是祭奠龙王和红爷,以保佑尉村多多浇地。

以上说的是尉村上渠。上渠很窄,仅能浇地一千多亩,所以只能拦小水,不能拦大水,一遇大水渠口被冲开。大水下来又存在一个尉村下渠与盘道渠的分水问题,如何分?这次是用油锅捞钱的办法解决。

一口滚烫的油锅放铜钱10枚,双方各出一代表捞钱,根据捞钱多少确定渠口的大小,结果尉村捞了7枚,盘道捞了3枚,故定为三七开成。

在涧滩的左侧还有两条渠,即中黄渠和焦彭渠。那时的渠都是用石头垒的坝,外边垒石,里面铺稍压沙,一遇大水就被冲垮,常常是尉村下渠冲了漫中黄渠,中黄渠冲了漫焦彭渠,焦彭渠冲了归涧滩,每年春天都得淘渠垒坝。发水期间则要随冲随修,所以一年上渠干活没有次数。

顺着五条渠往下,又开了不少分渠,像西中黄村有了母子汧、西汧、堰东汧、木桥汧、仰头汧等等。到1949年共修22条支汧,62条子汧,总共约81公里。修闸口、猫眼、分水尖、拦水坝等工程800余处。如尉村汧的五闸口、西中黄羊羔口子;焦彭汧的黑龙堰、双闸口等等均为有名的水利设施。由于渠的延伸和扩展,三官峪的洪水浇地由原来的4个村变成了26个村,洪水浇地最多时达到4万亩,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水利体系。

各村都有专人管水利,渠口建有龙王庙,庙内住人,平时作为兴修水利的集中地,洪水期又成了通报水情的情报站。那时规定以放炮为令,有水放一炮,水涨放两炮,大水放三炮。在洪灌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炮响三声,五谷丰登,三声炮响,黄金万两。”

1949年夏,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三官峪水委会,主任由县水利科长李明兼任,副主任张随意,委员若干人,由尉村、盘道、西中黄等主要村的代表组成。

水委会成立后,于1950年春动工,6月初建成三官峪总水平。总水平位于尉村、盘道两渠口之上,基深2米,中间有分水尖,高3米。两边有八字墙,高2米,水平有3道门坎,形成一个整体。共用片石3000余方,石灰万余斤。总水平边墙60米,宽31.7米。按两方受益亩数分水,南干渠(尉村)、中干渠(西中黄)为一方,宽19米,占六成,北干渠(盘道)、下干渠(焦彭)为一方,宽12米,占四成。南干渠内建大退水口一个,可放水于中干渠。北干渠内建大退水口一个,可放水于下干渠。经实践,总水平工程坚固,设计合理,位置恰当,分水基本公平。问题是水平上时有沙石淤积,影响分水。1974年在总水平上续建夹道100米,在原分水尖上重建滚水坝一条,使水速加快,解决了淤沙问题。退水口开始是用活石拉挡,一则不严,二则费工,后改为启闭机,需要拦水,放闸闭严,需要放水一提便起,甚为方便。

接着又新开了两条渠。一条叫麻布渠,以前在涧滩的南岸有中黄和盘道近千亩旱地,在焦彭渠口处新开了这条渠。自此,这片旱地全部变成了漫水地。另一条是西中黄防洪渠,过去西中黄村经常遭水灾,一遇大水,水便进村,人们只能照顾家中财产,顾不上到地里浇田,结果地被冲毁,庄稼淹没,造成很大损失。为此在堰东渠的歪闸口向南开了一条防洪渠,这不仅解决了西中黄的防洪,而且扩浇了孝村、良陌的土地。

水委会还在1950年12月,召开了各村水利分会干部代表会议,研究制订了《汾城县三官峪水利决议章则》。章则从指导思想、用水制度、兴工负担、水利纪律等方面,规定了五章十五条,从而有章可循,使洪灌区工作步入正轨。

1957年,水委会组织全灌区干部普查了各个渠道的闸口和地块,修订了轮灌次序,登记造册,公布于众。从此各村各户依次浇地,有条不紊。与此同时,又总结了以往用水时上游容易下游难,低地容易高地难,小水分散浇地难的教训,提出三条建议,经由水委会通过,列入水规。这三条建议:一是小暑节前八天照顾下游用水;二是小水集中,大水分散;三是小水不得逼浇高地。贯彻执行后,大水、小水均能发挥作用,上游下游都比较满意。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三官峪山上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山体植被增加,洪水量逐年减少,加上渠道年久失修,浇地面积一年比一年减少。

2000年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原汾城、曹家庄两乡镇又联合对总分水平和北干渠、上干渠、中干渠进行维修,县水利局柴叔衡、仪小强与水利员张小栋、曹运恒负责规划设计及技术指导。共计完成导流墙250米,分水闸、节制闸、桥涵、管理房等建物50处,做护坦56米,清淤渠道17公里,拓宽、硬化渠侧道路并排水沟6.5公里,动土2万多方,砌石1200立方,消耗水泥60吨,白灰15方、总投工21.4万个,投资20多万元。从此古老的洪灌区又有了新的生气。

(选自《襄汾文史资料》一书)

西中黄妇女排大战三官峪

郭惠芳

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雨量最多的一年,也是洪水最大的一年。据县志记载,是年三官峪的洪峰达到了1812个流量。这年土地浇好了,秋作物丰收了,但渠却被冲坏了。1959年的农历正月,春寒料峭,在人们都还穿着棉衣的时候,大战三官峪的号角吹响了。

三官峪南干渠受益村庄有十四五个,分属西中黄村、尉村、高腴三个管理区。三个管理区共抽了500来人,成立了一个民兵营。每个管理区为一个民兵连,下分四个排,三个男排一个女排。那时完全是军事化行动,吃饭、住宿都在尉村,我们住在后院的马生家附近,灶房设在北头庙里。每日起床、吃饭、上工、收工都是以吹号为令。

正式开工前,先在尉村大庙开了誓师大会,公社领导动员后,营教导员李振虎讲了话,各连都表了态。那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连排之间都互争先进,不甘落后,上工排着队走,下工唱着歌回。工地上有掏渠的,有垒坝的,有做灰活的。各工程又分作几段,各干各的。指挥部设有流动红旗,哪里速度快、质量高,流动红旗就插在哪个工地。

西中黄妇女排共有23人,排长是路玉凤,我是副排长兼记工员。当时近一半人员是刚走出校门的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根本没干过渠上的活。一开始,我们的任务是掏渠,头两天拿着铁锨不会铲,手持尖镢不会挖,担起担子像跳舞。一天下来,双手打了泡,肩膀磨痛了,浑身像散了架,饭也吃不下,虽然累得够呛,但工程进度不大。为此男同志笑话我们,说我们是混工分。我们有的同志也自愧不如,想打退堂鼓。为此,我同排长路玉风找到了连长张文英和指导员原延贵反映情况。他们共同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并选派了两名有经验、懂技术的老农指导我们干。没几天的工夫,大家都会干了,知道铲砂不能硬铲,要墩着铲;挖砂不能硬砍,要慢慢地疏;担担儿不能大撒手,要飙着担。从此,我们的进度一天比一天快,质量一天比一天高。在放高产的日子里,规定每人每天挖砂1.5方,结果男排平均每人挖1.9方,我们女排则平均每人挖到2.33方。从此,名声大振,流动红旗插到了我们的工地。战地记者进行了采访并以《西中黄村妇女排大战三官峪》为题,在《侯马小报》报道了我们的事迹。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照样能办到。报上表扬我们,同志们夸奖我们,指挥部奖励我们,我们劲头儿越来越足,成了全工地的标兵,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石灰供不上了,指挥部要西中黄村妇女排上,我们二话没说,放下铣镢,挑起了担子。石灰窑离工地约有一里半地,全是羊肠小道。原来男同志每天只挑15次,我们必须比他们挑得多,跑得快,结果一天竟挑了23次。

土坝要夯实,这需要心齐、体壮、会唱歌的人来完成。指挥部又选中了我们,于是我们高高拎起了绳索,唱起了动听的夯歌:同志们呀,嗨哟咳呀!加油干呀,嗨哟咳呀!大战水利,嗨哟咳呀!争模范呀,嗨哟咳呀!使劲提呀,嗨哟咳呀!小心脚呀,嗨哟咳呀……”

同类推荐
  • 谋杀电影

    谋杀电影

    《谋杀电影》一反传统影评的正儿八经和教条主义,致力于反传统,反权威,反装逼……虽然言辞犀利,吐槽满点,娱乐性强,但其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从不胡说八道,仿佛进入某种境界,看似另类,却直指电影本质。
  • 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作家流潋紫在《后宫·甄嬛传》中引用了大量经典诗句,使小说变得更加雅俗共赏、意趣横生,让观众读者叹为观止。从相遇温实初、皇上,到皇后、余莺儿;从步入后宫,步步惊心,到“女人如花”、“爱恨两茫茫”;从情谊伊始,淡看后宫那X如履薄冰的爱情,一切的故事都是那么的深情动人,却又是那么忧伤,摧人泪下。作者用自己的细腻,将一粒粒满含期望的种子,播撒在书中,让它发芽,开花,吐露诗意。感谢与《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结缘的人,若不是你们驻足聆听,于千万年之中,于空间的无涯的荒野里,雨落谁知!
  • 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晴人物

    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晴人物

    本书稿包含五篇正文和一篇附录,其中前四篇主要议论了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的作品价值和思想,最后一篇记录了护国战争前后严复和梁启超关于国家治理的“对话”,附录是一篇访谈,记录了作者对民国初年的国家治理的观点和看法。
  • 不为回首,只为阑珊

    不为回首,只为阑珊

    本书包括醉里挑灯看剑、路转溪桥忽见、人间秋月长圆、燕子来时新社、故人锦字天涯、不知春上花枝等7卷内容。
  • 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

    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若干复杂而深刻的核心问题,其中一些话题具有非常强大的延伸能力,旁浸其他领域,演变成为一种贯穿各个文化层面的内核。《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九个焦点:道法自然、技道两进、玄圣素王、在事为诗、马乘飞燕、以形媚道、文心智术、吟咏涵泳、典型境界,展开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以期推动传统审美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韩娱之大势

    韩娱之大势

    他是观众喜爱的电视剧演员,他也是大奖青睐的电影演员,他还是各大综艺的编外人员。其实我只是个歌手。——大势柳贤宇
  • 原来你是这样的仙子

    原来你是这样的仙子

    身为鹿王长孙的元念,幼时在天宫的上无极长大,父母疼爱。五岁时天宫异动,镇压邪气的羽囹晶损毁,元念的祖父杀掉长子取其心内羽囹晶。元念受人蛊惑偷取伯父的羽囹晶,结果酿成大祸。他的父亲为了救他中箭身亡,他被母亲带到下界仙桃园抚养。后来在师祖、师父等的帮助下得以真相大白。眼看一切顺遂就要成为鹿王的他,因为一场阴谋被迫来到人间。经历一系列变故,最后重回仙界,成为鹿族新一任鹿王。他生性不羁、爱自由,时常不服管教,有些叛逆,有些任性,偶尔嚣张,偶尔隐忍,却又重情重义……最后只能说,哦,原来你是这样的仙子。PS:不要被故事的背景吓到哦,其实就是个轻松的修仙故事,嬉笑怒骂而已。
  • 家族长歌

    家族长歌

    西晋初年王朝更替杀戮不休,每个家族都加入到权利的斗争中。忠诚、背叛、嗜血、复仇都是历史车轮上的印记,周围蛮族的虎视眈眈增添了血腥的气味,在混乱的年代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都市之天尊

    重生都市之天尊

    他是一个人渣,贪慕虚荣、人品恶劣,拖累着贫寒的家庭。
  • 守护甜心之月光下的女孩

    守护甜心之月光下的女孩

    他们曾是傲视天下的八大神皇,却意外落入凡尘,传言:红月升起之时,曼珠沙华又开之时,便是她们觉醒之时……
  • 这是一个末世

    这是一个末世

    疯狂生物学家想促使人类进化,研究出硬又黑病毒,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