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0600000012

第12章 时代的最强音——边塞诗人高岑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经过贞观之治的休养生息,使唐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恢复和发展,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已走向了它的鼎盛时期,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是强大无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豪迈奔放、昂扬进取成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尤其是文学领域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安边保土、睦邻友好的对外方针的前提下,开边拓土是唐王朝的一项重要国策。君主尚武,边事不断,使得边塞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诗人们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时尚。男儿从军远征,立功边塞,博得封妻荫子,也是觅取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许多诗人离开繁华的都市,纷纷奔赴疆场,立功边塞,切身的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以及亲历的见闻和经验,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和思想内容,开拓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性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境界,也丰富和历练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中进行边塞诗创作,他们用饱含情感的生花妙笔,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波澜壮阔的诗境和雄浑豪放的风格,从而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和雄浑特征。这些边塞诗歌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充满了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格调,它们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边塞诗之所以在盛唐特别流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盛唐时期,汉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深刻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蕃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骚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出击少数民族。因此,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出现的。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青年踊跃戍边,高适和岑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

高适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他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功,为了求取进身之路,他曾游历长安,后来到过蓟门、卢龙一带,但都没有成功,直到天宝八载即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他参加了一次临时性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被授予封丘县尉。这个时候,诗人已将近五十岁了,县尉这么一个芝麻小官于他的宏图大志相去甚远,更重要的是,这一类小官专事鱼肉百姓,与诗人出水芙蓉一般的清廉与善良是大相径庭的,他无法容忍对上官的百般逢迎和对百姓的残酷欺压,愤然辞职,离开封丘,又一次来到长安,次年进入陇右,担任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掌书记。

天宝十四年,即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朝廷派高仙芝、封常清平叛,均被叛军打败,两人被杀。叛军直逼长安,玄宗任命哥舒翰把守潼关,但又派太监李大宜做监军。李大宜不懂军事,强迫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与叛军作战,结果失败,哥舒翰投降。玄宗仓皇逃亡四川,高适在去四川的途中曾上书玄宗,并指出,哥舒翰忠义为国,但年老体弱,本来就难以胜任,他固守潼关,以待援军,然后出击,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军事策略。李大宜不懂军事,整天饮酒作乐,不恤军务,逼迫哥舒翰出兵以致潼关失守,李大宜罪不容诛。玄宗赞赏高适的直言敢谏,任命他为侍御史,接着又升迁他为谏议大夫。肃宗即位后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不久,外任他为扬州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在平定永王李鳞的叛乱中,高适的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他本人也得到了朝廷的进一步的重用。他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宦官李辅国的嫉妒,也引起了其他权臣的不满,很快遭到排挤和打击,不久被贬到四川彭州担任刺史,后改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肃宗去世后,代宗即位,高适被皇上调回京城,任命他为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即765年去世,被朝廷追授为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自天宝十二年即753年以来,高适曾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感受深刻。所以他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或纪行,或抒怀。这些“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地区的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为主题。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采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部分作家写过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闻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他早先家境贫困。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里说,高适年轻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欢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是经常混迹于一些赌徒中间,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在《别韦参军》中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掼取公卿”。盛唐即是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李白一个。高适才气没有李白大,但却很有实际政治才干,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也做的最大的就数高适。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洛阳、商丘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唐玄宗开元19年即731年,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讨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虽然这次他没有成功,但在这段时期里,他却熟悉了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歌,表达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以及希望为国立功的抱负。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同时也很深刻地揭露了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燕歌行》就是这类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用兵。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都不反对,因为它们都是站在正义立场上的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诗人们又常常加以歌颂和礼赞,将他们视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决不是为了贪功受赏,“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就表现了这个观点。但对于战争本身,他们是反对的,或者说是厌恶的。因为毕竟“沙场征战苦”,驱使无数人民去“暴骨无全躯”。因此,归根结底,诗人们最理想的安边方式,还是希望有一位像李牧这样的将军,驻守边塞,以守备为本,既不让敌人侵入,又不至于战争爆发。

据史载,唐朝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朝廷先后对北方的奚族、契丹两次用兵,由于统帅部决策的失误和将领们的轻敌冒进,都相继战败。而此时,高适正在幽燕一带,他对这两次作战的失利感慨很深,因而写了《燕歌行》这首诗。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卒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卒,讽刺和批判了不恤士卒生死遭际的将军。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一开始就写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显然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汉家,指代唐朝,唐代诗人喜欢以汉代唐,他们这样指代,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汉朝比较强盛,以夸耀唐军的威风。所以唐代诗人在描写与敌人作战的时候,经常以汉指代唐朝。唐代诗人喜欢以汉指代唐,还有一个原因,便于讽刺。唐代诗人在讽刺当朝皇帝的时候,也经常以汉指代唐,这样可以使讽刺显得比较委婉。如白居易的著名诗篇《长恨歌》在批评唐玄宗贪恋女色时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又如李颀批评唐玄宗穷兵黩武,侵略其他少数民族,诗中有“空见蒲桃入汉家”。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请大家留心,以后碰到同类问题,就不会拘于字面,而不知所措了。烟尘,烽烟尘土。古代打仗,凡用狼粪点燃以报警,狼烟升起就是呼唤友军前来支援,所以在边境上常设有烽火台,这里用烟尘指代战争。在东北,指在东北方向。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与契丹族、奚族在今天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几次战争。站在长安位置上来讲,河北北部在唐朝首都长安东北,所以说“烟尘在东北”,是说东北边境发生了战争,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说明敌人来犯,边境告急。“汉将辞家破残贼”,唐军将士辞别亲友,告别家乡,准备前去歼灭凶残的敌人。“残”字,在这里是“凶残”的意思,“残贼”,是指凶残的敌人。今天的意思是残留、残存,如残留的敌人,称残敌。如果当时只是残留的敌人那就不必兴师动众派兵去支援了。这句是承上句,说明了出征的原因。唐将离别家园,是为了奔赴疆场杀敌。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字面上看是褒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血性男儿,渴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赢得封侯拜爵的赏赐,连皇帝也格外礼遇,十分赏光,使将士们受到鼓舞,于是,他们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实则隐含讥讽。《史记·季布传》中讲,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樊哙当面欺君该斩。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贪功冒进,必然铸成作战失败的大错。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是描写唐军出征途中声势浩大,军容整肃,而前方军情又万分紧急。

“樅金伐鼓下榆关”一句描写唐军将士击打着乐器,擂动着战鼓,声势浩大的开赴山海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一句写只见开赴前线的唐军阵容犹如一条长龙,穿行在碣石山的蜿蜒道路上,军旗猎猎,刀光闪闪,接连不断。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指当时武官的军衔,这里是指唐军边境部队的长官。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情况紧张,十万火急。瀚海,本意是沙漠,这里指代与敌人交战的边境。单于,本是汉代匈奴首领的专用名称,这里指代敌人首领。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在准备打仗前,经常以打猎名义举行军事演习,猎火就是打猎时燃起的火光。这里用来作为战争即将爆发的征兆,猎火一起,表示战争就要爆发了。狼山,地名,全名是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西北,汉代时是匈奴地盘。既然用单于指代敌人的首领,这里就用狼居胥山来指代敌人活动的地区。这使得两者显得一致,也和汉家烟尘、汉将吻合起来。这两句写战事紧迫,戍边的唐军校尉派人火速送来了紧急军情,敌人已在狼居胥山燃起了战火,火光照天,大战在即,每个人头上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里斯剑。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一部分具体描写了这次战斗的实况。“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写战争环境的萧条荒凉,在疆场上,回首四顾,只见荒漠沙丘,茫茫无际,不知何处是个尽头。接着一句“胡骑凭陵杂风雨”,唐朝的大军刚刚开到边境,还没有扎住阵脚,凶狠的敌人就凭借优势发起了进攻,攻势猛烈犹如暴风骤雨,不可阻挡。“战士军前半死生”一句,这场战争是敌人发起的,唐军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保卫战,所以尽管处于劣势,士兵们面对强敌的进攻,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短兵相接,拼命厮杀,以致唐军士卒伤亡惨重,死伤过半。然而就在战士们奋不顾身,浴血奋战之际,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们还在饮酒行乐,还在营帐内看美女唱歌跳舞。一个“犹”字,深刻地揭露了这些将军们只知道作威享福,而不顾国家利益,更不体恤士卒的生死存亡,在战斗如此激烈,伤亡如此惨重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跳舞唱歌、饮酒作乐,可见昏聩到了什么程度。两军交战,他们尚且如此,那么平时或者其他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想见了。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唐军将士,苦乐悬殊,矛盾尖锐,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

紧接着写了在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沙场,唐军已是力竭兵稀,重围难解。这样一幅有着鲜明边塞特征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写战斗接近尾声的凄惨景象。在长满枯草的旷野上,夕阳惨淡,秋风萧瑟,地上到处是尸体,到处是鲜血,失去了主人的战马发出了令人心悸的嘶鸣,剩下稀稀落落的士兵还在坚持战斗,手中刀剑互相碰撞,发出叮当的声响,而他们的背后则是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凄楚而悲壮。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士们由于受到皇帝的嘉许赞赏,常常感激不尽,不怕流血牺牲,以死报效国家。即便竭尽全力,还是没能解除敌人对边境城堡的攻势。另一方面,回应了上文,将军们“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们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几句是叙写战斗结束以后,战士们的心情和想法。“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以上四句是描述征夫思妇的怀念和痛苦,写的悲切动人,令人断肠。战士长年远离家园,守卫边疆,生活艰苦;妻子自丈夫出征以后,因思念而伤心流泪不止,悲痛欲绝。征夫在外想念妻子,也只能是徒然,也许他们永远也没有再相聚的机会了。这使我想起了王昌龄的诗作《从军行》中的诗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哀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是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也不会回到“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前两句写唐军将士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后两句把“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然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王昌龄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丰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征人就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万里长征,他们从此一去不复返,躯体和阴魂永远的留驻边关。诗人既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来抵挡胡马,阻止他们度过阴山,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还有同一时期的诗人王瀚的“凉州词”中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同一思想感情。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两句是说,边境上动荡不安,就像风雨飘摇一般,日子实在太苦,难以熬下去,塞外人烟稀少,景物荒凉萧瑟,极目望去,一无所有,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两句是说,战斗从早到晚连续不断,战士们晚上睡觉也是提心吊胆,不能安稳,耳朵里时时传来一阵阵令人心烦意乱的刁斗声。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进一步写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征夫的苦况。白天战场上战斗激烈,夜里戒备森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他们是为报效国家而战死疆场,从来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功名利禄。但他们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有思想,他们虽愿为国战死,同时,他们也希望将领能理解、同情、关心他们,给他们以温暖,体恤他们的苦衷。所以他们在战斗之后,伤心之余,不禁思念那位作战时冲锋在前,平时又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李广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中“君不见”这三个字在唐诗歌行体中经常见到,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开头:“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李白的《将进酒》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都是用“君不见”三个字。这两句总收全诗,以疑叹的句式,表现了诗人同情征夫艰苦生活,并希望良将李广再世的愿望。

这一部分在刻画士兵心理的矛盾方面,非常细腻,作者真切地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痛苦,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矛盾的两重性。战士们既有离家万里,为家为国牺牲的精神,又有思念家乡亲人的丰富思想感情;既有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英勇豪气,又希望得到同情、体恤和温暖,内心世界十分复杂。作者通过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情操和思想。而这些士兵的形象也因为描写、刻画而显得更加丰满、更加亲切!

作者满含激情地歌颂了士兵们慷慨赴边忠心报国的热情,歌颂了他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也歌颂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而对士兵们的不幸遭遇、痛苦的心情,表示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作者对当时唐军中那些昏聩将帅也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尖锐批评。虽然作者并没明确在诗中指出“历尽关山未解围”的责任由谁来承担,但他的言下之意已很明白。借用唐诗中常见的一句话来说“过在将军不在兵”,这次失败的责任在于将领而不在士兵,因为士兵们已尽力了。我们认为作者对这些将帅的揭露,实际上也暴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合理,揭示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虽然这种揭露在高适是不自觉的,他不可能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作清醒认识,然而他的诗在客观上确实揭露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千百年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诗,流传甚广,不胫而走,原因就在于它简练概括出了封建社会中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劳动人民苦乐悬殊的极端不平等,就像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另外,诗结尾提到汉名将李广,其实他是借士兵之口对李广的赞扬和怀念,也是高适对当时那些昏庸将帅的批评指责与抨击。

岑参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做过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跟从兄长读书,遍读经史。二十岁到达长安,参加科考,未曾及第。以后的十年里,他向北到过河朔一带。三十岁考中进士,授官兵曹参军。天宝八年,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天宝十年回长安。天宝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年才回到朝廷。前后两次在边塞共生活了六年。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于杜甫等人的推荐担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他的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他是一个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陵行》)。早年他喜欢从出人意料的角度去发现诗。自从有了边塞生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第二,岑参在诗人中是一个具备了一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诗人,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他赞叹别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自己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英雄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他出塞时,才三十出头,正是充满锐气的年龄。王昌龄、高适等年稍长的诗人,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日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英雄气概。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有较明显的区别。高适观察比较深入,更多地看到战士的艰苦,因而诗的色彩要淡一些。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火山、热海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的重要作品: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袭不暖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天宝十三载即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诗中的“武判官”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全诗充满了奇情妙思。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雄健,辞采丰赡,意境瑰丽,有大笔挥洒,也有细节勾勒,有真实的写照,也有奇妙的想象。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内地还是金秋时令,而西北边塞却是北风呼啸,百草卷地,大雪纷飞了。这两句在对塞外寒冷天气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塞外的神奇的景观,也感受到了北国的天寒地冻,同时也了解到塞外出征的战士们生存条件的艰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然间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诗人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本来,冬天应该是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忽如”一句不仅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风也来得凶猛突然,雪也来得仓促急骤,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显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中,在皎洁而明丽的诗情画意中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是说那片片飞雪,飘飘而来,穿帘人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将军们身着狐裘,仍然不觉得温暖,睡觉时身裹锦衾,也还觉得太单薄。可见边地天气奇寒,以致胡裘锦衾这一类高级御寒品也失去了取暖作用。接着又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将军已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衣寒冷难著,极力写出了边地将士的苦寒生活。诗人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而且对这种奇异的严寒报以津津乐道的欣赏态度,使人不觉其苦,反觉新鲜有趣,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把描写的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只见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何等的艰辛?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于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然是非比寻常。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用急管繁弦的演奏,添加了异乡情调,也给塞外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引人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只见大雪纷纷,当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是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固不动。这一细节非常传神地描写出天气的奇寒。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以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给冷色基调的画面上增添了一星暖色,既衬托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又于那雪花飘飞的空中以不动的物象,反而衬托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用鲜红来映照茫茫雪海的洁白,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更点染出塞外风光的奇丽,为他的边塞诗带来了雄浑、悲壮的美学特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地伫立凝望,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还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以景结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样把依依惜别的深情写得奇丽豪放,韵味无穷。

高适、岑参都是以反映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人,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高适是一个拓落不羁、崇尚节义,有匡时之略,负气敢言,气质慷慨的人物,他的诗如其人,内容是从多方面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抒写爱国热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语言爽朗质朴,直抒胸臆,魄力雄毅,气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岑参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独到观察和亲身感受,以炽热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以及戍边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战斗精神。诗作奇伟宏丽、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个性十分鲜明的一位诗人,他用热情洋溢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新奇独特的民俗文化,曼倩美妙的西部乐舞,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其诗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强烈的民族风味,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人以恢宏磅礴的气势、丰富奇特的想象、悲壮激越的格调、绚丽多彩的描写、慷慨铿锵的语言、奔腾跃动的气息雄踞于盛唐边塞诗派,在诗歌的选材、风格和美学境界上开辟了新的领域。

总之,边塞诗人一方面描述了荒寒壮阔的塞外风光和风姿多彩的异域风情,另一方面在倾诉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艰辛和残酷的同时,也歌颂了在保卫家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显得英姿飒爽,气势灼人,永远成为中华诗坛上的一朵奇葩,民族行进中的一段英雄交响曲。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8)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8)

    《鲁迅作品集》讲述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去山阿者歌

    去山阿者歌

    它们有着很好的名字:罗山、窑山、莲花山、花路坡、麦垛山、红山梁、大郎顶、官亭山、黄草岭、庙儿岭、马断头山……这些山和人一样,都活着自己的瞬间和恒久,也在救赎自己。山的间隙有条河。
  • 远山朦胧

    远山朦胧

    本书收录了《入世》、《葫芦村往事》、《轻点,隔墙有耳》、《小屋》、《烟忆》、《那颗星……》、《走出大山》、《书的往事》、《丧失》、《旧村》、《少年同窗》、《最后的窖》、《风沙又起》等三十多篇抒情散文,语言凝练、含蓄、质朴、畅达。
  • 菩提与命运

    菩提与命运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绘呈,名篇佳作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为展示当代散文创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神隆重推出一套“当人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丛收。经过严格遴选,进入本套丛书的作家,都是当代创作颇丰、名满文坛的散文大家。这套丛书,每人一卷,每卷精选20余万字。这套全书,风格迥然,特色鲜明,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读者可以一览当代散文大家的不同风范。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是“文苑精品”系列之一,荟萃中外美文,辑录了一篇篇经典、精彩、有趣、有益的文字,纯粹、清新、智慧,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充满生活情趣,宣扬理性哲思,解读平凡中的意趣与智慧。《青春无悔》坚持与读者同行,力求成为读者最需要、最具阅读价值、最令人感动的文章集粹。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做到真正的深刻感动,恒久铭记!
热门推荐
  • 嗜血公主恋爱记

    嗜血公主恋爱记

    她本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可是当在自己的生日上自己的父母被害了,她从此陷入了复仇的道路中,,复仇道路上遇到了从小和自己玩的男孩,,她又陷入了感情的漩涡中,,他们该何去何从呢!!!
  • 江湖来,江湖去

    江湖来,江湖去

    大家擦亮眼睛!由于作者的粗神经搞错了作品类型。这是一本打着武侠小说的名头,写着风花雪月言情的古风小说!并不是现代言情!以下是正式文案:天宝元年的那场杀戮,成为街头巷尾的饭后茶资。天宝十年,一名来历不明的黑衣少年横空出世,从塞北到渭城,再到姑苏……江湖恩怨江湖结,莫道谁人不识君。PS:架空。
  • 瞳与源

    瞳与源

    瞳孔中映射的力量,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以瞳为源,施展咒术,是运行之法。纯原之世,未受指染,暂分离于域之外。世界的本源,一旦被污染,将会怎样?而这异物的判别,又是怎样?————二十一日,课题《3世界–1意识–2排异》
  • 武境仙踪

    武境仙踪

    武道大陆传说中的武圣?为何没了踪影?是否去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小小的村庄惨遭毁灭活下来的那个小孩又该何去何从,又是谁灭了村庄?传说的黑白玄蛇、令人难寻的菩提树,那被武道大陆所有人讨伐的家族……平平凡凡有何忧?武道长生不死人漫长岁月几千载,誰会识我武圣人
  • 战国赵为帝

    战国赵为帝

    穿越到战国时代,成为公元前295年,16岁的赵国惠文王赵何。什么,沙丘宫变即将发生,我爹武灵王赵雍马上要被活活饿死?什么,我赵何死了爹之后还要被权臣架空十年?什么,好不容易赶走权臣夺回权力,还要被秦昭襄王嬴稷压制几十年,到死不能带赵国翻身?赵何怒了。怼他!寡人是要成为千古一帝的男人,谁敢挡路,全部怼死!战国精英QQ交流群:672482759
  • 隶唐

    隶唐

    天宝二年,危机四伏的一年。这一年,靖安司刚刚成立。这一年,阙勒霍多案还未爆发。这一年,张小敬还关押在死囚牢里。这一年,秦业来到长安,喊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口号……
  • 一界封王

    一界封王

    既然这个世界拒绝成就剑仙,既然你要封杀所有剑仙,纵然狂笑拼天劫又怎样。天威之后,灰飞烟灭。踏入轮回,转生新的世界,剑仙之名不再遥远。一剑伴前行,一剑逆天威,一剑独封王。
  • 暗黑森林

    暗黑森林

    四川秦岭腹地的几个山民,在一片竹林中发现一处古代遗址。四川省考古研究所的秦刚教授遂带队前往发掘,他们发现遗址中的骸骨和文物竟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队员们还从一只出土的陶罐中找到一卷竹简,经过翻译和分析,秦刚和学生易嘉发现竹简上的内容涉及到能够影响人类未来的机密。然而包括研究所在内,所有人都对出土的预言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竹简上的仅仅是远古的预言罢了,并非现实写照,能够承载过去启示未来的观点也被众人看做是想入非非的笑话。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易嘉力排众议,逃过亡灵的追杀,协助导师秦刚调查古老预言暗示的真相。与此同时,在黑暗中酝酿机会的蚩尤将军,他的计划一旦得逞,人类的命运将就此改变,远古邪恶的势力将重新抬头,待到那时,正义与邪恶的战火将蔓延整个大地。
  • 异次重生:三世幽歌

    异次重生:三世幽歌

    这是一场交换身份交换命运的较量,同时也是一场生死见的殊搏,同一张脸,或者说是同一人,从地狱到天堂却只有一差之间,一个是宝贝,数人宠爱,另一个呢,则受尽唾弃,,七月的燥热,炎热的清晨,微风吹拂的枝弯十年前的一命换两命,她被父母亲手推上手术台;十年之后,孪生妹妹仍然逃不开死神的伸手。ICU病房内,她看着身上插满输氧管的妹妹残忍的附上了她的身体,第二天,妹妹奇迹般的痊愈,沉寂了十年的她借此重新苏醒,换了名字改变了面容,她换得一场从不属于她的人生。她按计划把所有人欠她的一点点拿回来洛续浅:我是不得已,别怪我!腾讯文学——云起书院::重生之三世幽歌,,与你看三生三世,三世离别……
  • 奥魂大陆

    奥魂大陆

    地球一位普通少年神一,一时冲动跳崖而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死去,反而以另外一个身份来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异魂的世界,名叫奥魂大陆。这里没有魔法,斗气,武术,却有神奇的异魂。这里每个人在自己3岁时,都会在奇妙异石的帮助下觉醒出异魂。异魂可以是任何东西如:动物、植物、器物……有些可以辅助人们日常生活。而其中一些比较特别出色的却可以用来战斗,这是奥魂大陆最为强大与荣耀的职业——异魂者!当神一来到奥魂大陆异魂觉醒,他是否能主宰这一方天地,成就为:神?让我们一起来创造奥魂的世界吧,Q群66097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