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73400000042

第42章 中国文化之谜(2)

除这些问题外,围绕炎帝还有一些争论,如历史上是否真有炎帝其人,以及炎帝在我国古农业起源发展中的作用、地位等,都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毋庸讳言,这些争论涉及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的历史,搞清楚难度较大,涉及问题较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我们不能在历史悬案面前裹足不前,让这个亿万群众关注的问题,永远处于诸说各异、公讼未决的状态。我们热切期望我国史学工作者,努力奋进,积极工作,使这个关系中华民族荣辱的千古之谜,早日有了完满、科学的回答,这不论对前人后人,今天明天都是必要的。

无职无权者不许取名!

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楚汉战争时期,娄敬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为刘邦出了不少力。在刘邦夺得江山后,与朝臣们商议建都大事,大臣们多是东方人,都建议刘邦建都洛阳,只有娄敬力排众议,建议刘邦要以江山为重,应建都长安,以扼天下形势之咽喉,刘邦知道娄敬所言正确,便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决定建都长安,而且还要赏赐一片公心的娄敬。当刘邦笑着问娄敬想要什么赐物时,娄敬曰:“臣欲刘姓。”刘邦龙颜大悦,特赐娄敬改姓刘,改名刘敬,刘敬亦大喜。

清代《百家姓》

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上边的故事中娄敬宁可不要千金赐物,也要一个皇室姓氏,也说明了娄敬把姓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中国人的姓氏繁多,仅《百家姓》已不足包容所有了。那么,这么多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自黄帝时期便有了姓氏的记载。而研究姓氏学问的著作也很多,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来源归纳了三十二类之众。

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名则为一字或两字即可。姓一般随父,名则可任意取。人一出生就取名,然后将其姓名注册在户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顺理成章,成为“例行公事”。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这个简单的姓名就复杂多了,严肃多了,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紧密关联,突出地表现着门第观念、宗法观念。姓不能随意姓,名也不能随意取。甚至出现了“有姓有名”,“有氏有名”,“有名无氏”,“无姓有名”,“有姓无名”,“数字为名”的奇怪的现象。

古代,姓是一种族号。它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有姓的人,都是贵族。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有关。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些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就崇拜它,这就是“图腾”。图腾,就是这个氏族的姓。如:熊、马、牛、龙、梅、林等等。因此说,姓是全族共有的符号标志,也是全家族的族号。如周代初期分封诸侯时,那些诸侯国君,大部分都姓姬。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许姓姬。

周礼还规定,“同姓不通婚”。

因此说,当时的“姓”用于“别婚姻”。

氏是姓的分支。氏和姓有着严格区别。

氏是怎样产生的呢?

随着同姓贵族后世子孙的繁衍,居住地区也日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于是每个分支又各有称号作标志,这个分支的称号就是“氏”。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这个“氏”“别贵贱”。

贵者,有氏有名。

贱者,有名无氏。

因为贵贱之势变幻无定,所以,“氏”是可变的,而且变化很大。如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原来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之后,他的儿子逃到了齐国,由贵到贱,改为“王孙”氏了。

氏因变化频繁,其采源也就复杂了。

以官名为氏:史、司马、司空、司徒……

以先人别号为氏:唐、夏、殷……

以封地为氏:鲁、宋、卫……

以先人谥号为氏:庄、武、穆、宜……

以居住地名为氏:郭、池……

以从事职业为氏:陶、屠、巫、卜……

这许许多多的“氏”,发展到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姓”了。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者居多。以商鞅为例,曾称其为“公孙鞅”、“卫鞅”、“商鞅”。

“公孙鞅”:因其祖有公爵,以“公孙”为氏。

“卫鞅”:他原为卫国人,入秦之后以国名为氏。

“商鞅”:他因助秦孝公变法,被封于商邑,又以商为氏。

周代女子多称姓,不称氏。以晋公子重耳娶三个妻子为例:

娶齐女,称“姜”氏,娶秦女,称“锣赢”,娶狄女,称“季隗”。这里的“姜”、“赢”、“隗”都是姓。之所以下称氏,是因“同姓不通婚”。男子的姓不辨自明,而娶妇必辨其姓。

到了汉代,姓氏逐渐合一,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姓也就没有了贵贱之分。

古代不论按分封、按宗法、按贵贱,有姓的人,都有名,有氏的人,也有名。而普通平民是“有名无姓”的。例如,先秦的“庖丁”、“鲁班”、“优孟”等人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们只有名。如:

“庖丁”,“庖”是他的职业,厨师;名“丁”,即“叫做‘丁’的厨师”。

‘鲁班”,“鲁”是所在国名,名“班”,即“名为‘班’的鲁国人”。

“优孟”,“优”是演员,“孟”是名字,即“名为孟的演员”。

除姓名之外,古人还常常有“字”和“号”。先秦时期,名与字连着称呼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如孔子的父亲,人称叔梁纥,其实他既不姓叔,也不姓梁。他确实姓孔,名纥,字叔梁。

此外,名与字在称呼时,还能体现出尊卑、长幼的区别。“称人以字,自称以名”是谦称的规范。即,称长者、尊者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称卑者、幼者或自称可称名。

中国历史上,取名还有一个特例:元朝规定,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这样一来,许多平民,特别是穷苦百姓只好以数字作为自己存在的符号了。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他就原名为“重八”,其父为“五四”;名将汤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方一”,父亲叫“七一”。

在名字上的等级何其森严!

然而,当元朝衰败,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那些成千上万没有名字的“无名氏”,则成了元朝统治者的掘墓人!

中国人的姓名,变迁到今天的样子,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药材中掘出了无价之宝

19世纪末,在中国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的耕田中,农民常捡到一些刻有奇异符号的骨片,这些骨片被认为是不祥之物而被丢弃在干枯的井中;精明之人则把它们当做“龙骨”而混人药铺中,换取几个小钱。面对这相继翻出的奇异骨片,一个研究中国古文字的学者不禁发问:这上面奇怪的符号是不是一种文字?这些奇怪的“龙骨”都集中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出土这么多的“龙骨”?……他的这一串发问,竟引出了历史上一座繁华故都的显现,那就是商代的都城——殷。

大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立国中原,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商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骚扰以及扩展势力、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商王盘庚曾五次迁都于殷。直到商纣亡国,273年间殷一直是商代晚期的统治中心。但商朝被灭之后,殷民迁走,殷都荒芜,渐成废墟。殷都的文明也只局限在文字记载上,甚至有人认为那些记载几近传奇,不可尽信。然而这种怀疑,因为一连串的偶然事件逐渐被否定了,殷都积淀的古文明在考古者的手下逐渐展现出来。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老先生身体偶感不适。医师为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包含一种名为“龙骨”的药物。药买了回来,在准备研碎这些“龙骨”时,王懿荣发现这些坚硬的东西并不是什么骨头,而是变黄的龟甲,上面还有许多划痕。王懿荣是一位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好奇心驱使他拿起甲骨仔细地观察,竟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些划痕像是一种文字。他于是买下药店的全部“龙骨”,细心揣摩研究,经他考证,确认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是商代的一种占卜文字。

甲骨文字

而商代的文字为什么要刻在甲骨或兽骨上,而不是刻在竹简或树皮之类的东西上呢?为什么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碎片总是有许多裂纹或切痕?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找到了答案,原来所有这些碎片都是史书上所称的“卜骨”。骨上的裂纹也不是意外所致,而是人们有意用高温加热所造成的。这种现象与商代人的一种生活习俗有关,商代人自王公以至庶民,无论是战争、建造房屋,还是出门远行,都要用占卜来判断吉凶,占卜就是通过这种龟甲和牛胛骨来进行的,首先要把这些龟甲和牛胛骨经过特殊整治,除打磨光滑外,还要在甲骨的反面凿出一条槽,在槽旁钻出一个圆窠。占卜时,就用燃炽的木枝烧炙凿出的槽和钻出的圆窠,这时甲骨因厚薄不匀而出现“卜”字形裂纹,他们就是根据这些裂纹判断吉凶的“卜兆”。占卜以后,将所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这就是卜辞。占卜的内容是以当朝国王为中心,就他所关心的问题,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求疑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求得到护佑。有对祖先与自然神祗的祭祀与求告、有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也有对同周围各方国战争的关注和商王关于田游、疾病、生育以及旬、夕、祸、福的占问等。这样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商代历史事件或天气气象的文字记载。

王懿荣的发现,激起了其他学者和古董收藏家寻找商代甲骨的热情,连外国传教士也加入到购藏甲骨的行列。眼看甲骨文售价日涨,一些古董商人想垄断甲骨交易从而大发横财,便故意隐瞒甲骨出土的真实地点,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直到1908年,经罗振玉先生多年留心探访,才得知甲骨实出自河南安阳小屯一带。伴随着甲骨文被确认、购藏和挖掘,古文字学家也开始了破译工作。经过众多专家的努力,可识文字逐渐增多,甲骨片上排列的文字成为可以通读的文句了,从而证实了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村正是古文献记载的殷墟。从此安阳殷墟考古进入了有计划的发掘,在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铲下,一个湮没了三千多年的繁华故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1899年发现殷墟甲骨至今,已出土商代甲骨15万片以上,现分藏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此外还流散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加拿大、比利时、瑞士、荷兰、瑞典等国。殷墟甲骨文被学术界称为尘封了的“地下档案库”,内容涉及到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刻有“癸酉贞日夕又食”文字的甲骨,记录了商王武乙某年某月癸酉日的一次日食。中国是世界上保存日食文献记录最早的国家,古书记录最早的一次日食,是在夏代,引起当时人们的惊恐。殷墟卜辞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日食资料,经科学家推算验证,这些记载和实际现象是吻合的,说明商代对于日食的观测记录是比较科学的,对于研究古代的天文历法提供丁宝贵资料。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使历史上许多难解之谜迎刃而解,而发现的甲骨文共有4500多个单字,目前已辨识出的仅有2000多字,而其中得到公认的也只有1000多个,那三分之二的文字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历史上的许多谜就像一环套一环的锁,只有甲骨文这把锁打开了,才有可能去解开更多的锁。

包罗万象的千古亚书

距今两千多年,中国有一部集天下山川、民俗风物及神话传说于一炉的奇书,叫《山海经》。这部书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叙了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资料,包罗万象。《海经》记叙地理方位,外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怪诞离奇。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有专家学者在考证它;如今,在全世界,日、美、俄、韩都有它的专门研究者。

《山海经》为什么这样令人关注?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其说不一。

有人说它是“地理书”,因为它以古代中国为中心。记载了东达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北到西伯利亚的550座山、3印道水和40多个古代国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地理资料。

有人说它是“方伎书”,把它归于阴阳五行类。指它根据实物的外形、方位,能判别贵贱吉凶。

有人说它是“小说神话书”,根据是,该书的内容都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轶闻琐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赞它为“神话总集”。

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一部巫书,是一本“巫”这种行业的教科书。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记载的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在中国古代(外国亦是)巫的地位很高,极受尊敬。巫被认为是介于人和神、鬼之间最有知识、最有文化的。说《山海经》是巫书,有三点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其—,《山海经》收集的山川资料极为丰富,是巫必须熟知的常识。因为古代帝王极为重视对山川的祭祀。祭祀的仪式由专门的巫师承担。那么,对山川的名称、特产、主司神祗等等都能在《山海经》中找到答案。

其二,《山海经》中记载了天上的神,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有地上的神,如山神、土地,还有君王的历史、谱系等等。因为古代巫史不分家,这些史实也必须是巫师烂熟于胸的。

同类推荐
  • 生命知识大闯关(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生命知识大闯关(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知识的伟大在于它的博大和精深,人类的伟大表现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这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发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变迁: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色彩斑谰的现代生活;从古代社会的结绳计数到现代社会垄断人类生活的互联网;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上世纪中叶的月球着陆,火箭升天。人类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技术更新,知识爆炸,信息扩张……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巨大的社会进步面前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青少年朋友,在对现有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充满着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无限渴望。
  • 神秘现象

    神秘现象

    这个世界在以我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变化着,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变化过程里,诞生了多少神秘现象,难以估算。如:木乃伊的制作、法老的诅咒之谜、稀奇古怪的电台节目、古希腊古文明之谜、韦后为什么要杀夫等。这些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和神秘力量,还无法全面了解。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正是这些如此繁多的难以解释的现象,才让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 人类的生存:生命科学知识1(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人类的生存:生命科学知识1(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本套丛书分海洋、航空航天、环境、交通运输、军事、能源、生命、生物、信息、宇宙等十册。收录词条约五千个。涉及知识面广阔且精微。所包含的内容:从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深海乌贼、聪明剑鱼……到地核风暴、冰期奥秘、动物情感、植物智慧……;从登陆火星、探访水星,到穿越极地,潜入深海……既有独特的自然奇观,又有奇异的人文现象;既有对人类创造物的神奇记述,又有人类在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的无奈、局限,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 涨姿势系列丛书之每天学点美术常识

    涨姿势系列丛书之每天学点美术常识

    本书是一本美术常识精编荟萃,把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然而又零散的美术常识编辑成册,帮助读者轻松熟悉有关美术方面的基本常识,从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 战车王国

    战车王国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热门推荐
  • 成天1

    成天1

    肩负着有趣命运的葛立在这看似光明的世界是如何向着天前进......
  • 查尔弗赛

    查尔弗赛

    人生的修罗场一般,参加人都紧紧抓住机会希望夺得胜利,他们是在场上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这场战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小续的随笔

    小小续的随笔

    好问摘抄,感谢各位作者提供的好文章,,,,,,,,,
  • 非蜀

    非蜀

    道在何处?嗔极而破佛以观,哀甚则入魔而求。情为何物?沾则染血,触即伤身。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世事牵连,因果得报。探其根源,乃情欲作怪。若能以慧剑斩之,无爱无恨,无欲无求,便不受其所累。佛曰:放下屠刀,立即成佛。成佛之后呢?拿起屠刀!果然,如此。
  • 因为你给的伤心谁都替代不了

    因为你给的伤心谁都替代不了

    她从不曾想到过,有那么一天会有那么一个人,只在她的生命中出现了十个月,却影响甚至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对人生从来都没有留恋,一直觉得生命截至在任何时候都无所谓。可是,当生命结束的时刻真正来临,她想要的却只有他的陪伴而已。
  • 到我家来吃饭

    到我家来吃饭

    妹妹雅琳偷偷爱上了姐姐雅曼的男友文超;而雅曼对文超的感觉却日渐淡漠,最后,二人终于分手了……
  • 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后记》外,共由十篇散文组成。着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从幼年在三味书屋启蒙到青年留学日本。虽是过去生活片段,却勾画了一幅连贯而丰富的历史生活画面。《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五四“前后的社会生活,深层次地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对中国传统观念及旧有制度的陈腐进行了深刻的、彻底的剖析和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 沉思录全集:走向成功人生的思考

    沉思录全集:走向成功人生的思考

    我们能够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对人生茫然无知的时候,匆匆踏上人生旅途的,因此人人都缺乏成功的经验。等到对人生有所感悟、有所经验的时候,人生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人的生命都只有宝贵的一次,已经走过的路程也不可能重走一遍。如果要对整个人生有个更全面透彻的了解,则需要有人生的全部阅历,这只有等到即将走完人生的全程后才能做到,但那时生命之光即将熄灭,自己已经不可能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了。本书为你展示人生成功的技巧和方法,你能从中受到启发,吸取智慧,吸取力量,昂首阔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 声音与物象

    声音与物象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来展示乡土的纵深,表达人类对乡土所抚摩和记忆的朴素情感。文笔在心灵与物象之间对话,从物象之中表达内在的禅意与禅思。该书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