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09800000024

第24章 人格障碍(2)

四、******型人格障碍

又称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

(一)表现特征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年少时即有品行障碍及某些不良行为,如离家外出,与人斗殴,伤害动物,毁坏他人财物,经常说谎、偷窃、逃学、偷窃、赌博、吸烟等。对人冷漠无情,喜欢恶作剧或损人不利己。他们的意识完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他们从无内疚感、羞惭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不能与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容易责怪他人,或为自己的粗暴行为进行辩解。具体表现为高度的攻击性,无羞耻感,行为多受偶然性影响。

[案例]

李某,男,23岁,未婚,无业,小学文化程度。自幼顽皮,动辄与家人争吵,摔打东西,有一次吵架时用螺丝刀刺伤其兄。8岁入学,成绩一直很差,老师多次家访,其母百般袒护。小学四年级时自动退学,终日浪迹于火车站,夜不归宿,与一伙坏友鬼混,致使一女青年怀孕后自杀。从小打架、扒窃成习,15岁时因盗窃行为入少管所三年,18岁又因偷窃送劳动教养,19岁因报复行凶,致人重伤而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李某在监狱中表现为不守监规、偷盗仓库,与其他犯人斗殴,辱骂管理人员,劳动时不遵守操作规程,致使一台牛头刨床严重损坏,造成停产。某日在挖土时又与另一犯人发生口角,用镢头连击该犯人的面部、腰部,造成其当场昏倒、颧骨骨折。当晚李某自觉问题严重,即自备方便面、鸡蛋、白糖等向被打伤的犯人赔礼道歉,企图息事宁人。审讯过程中,他否认有意伤害,到第三次提审时破口辱骂办案人员,并威胁说:“咱走着瞧,就是这次加了刑,出去还有见面的时候!”次日绝食、缄默、裸体、头击铁门,有时又偷吃东西,要同监犯人证明管教干部打了他,给家中母亲写遗书,扬言要自杀。被送来作精神鉴定。其父系汽车司机,嗜酒,性情暴躁,与同事关系不睦,对子女冷淡,常用木棍、砖块殴打子女。李母性格刁泼,常与邻居吵架。哥哥自幼患癫痫,性情怪僻,有偷窃习惯,对家人凶狠。

诊断:******型人格障碍。

(二)诊断标准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第一,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第二,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第三,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第四,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第五,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第六,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第七,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第八,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第九,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教训,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教训中获益。

(2)在18岁前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第一,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第二,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第三,习惯性吸烟、喝酒。

第四,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第五,反复偷窃。

第六,经常逃学。

第七,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第八,过早发生性行为。

第九,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第十,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第十一,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第十二,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三)应对策略

1.教育

不是所有的******人格都一定会犯罪,而大多数犯法者也并非病态人格。是否有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一般来说,成长于暴戾的家庭者更易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而来自平和的家庭的人则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轻微一些的程度和范围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其次,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进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以免酿成恶果。

2.认知领悟疗法

由于******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用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的疗效。

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3.厌恶疗法

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即当患者出现******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从而减少其******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般年龄都在25岁以下。

(一)表现特征

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且情绪不稳定为特点。患病率两性无明显差异。他们的人情感肤浅,整个精神活动都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他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情绪容易变化,犹如黄梅季节的天气;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犹如演戏,经常需要别人注意,为此常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过分;说话装腔作势,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择手段,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感情易受伤害,追求刺激,富于幻想,说谎欺骗,操纵他人为自己的需要服务。

[案例1]

毕某,女,18岁,高二。学习成绩很好,名列班级前茅,就是有一点同学们很反感,她喜欢在同学们面前高谈阔论,有意无意地标榜自己,表现自己,吹嘘自己,说自己被某某男生“钟爱”,某某男生是如何追求自己的,是如何写恋爱信给自己的,自己又是如何刁难他们的。有时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竟不顾个人尊严,进行肆无忌惮地戏剧化表演,哭笑唱做样样都来。平时生活十分活跃,情感变化十分频繁,富于幻想,自我中心,唯我独尊,常用献殷勤、诌媚等多种花招使同学们就范,与同学关系十分肤浅,十分要好的同学几乎没有,有时同学的一句客观评语会使她痛苦流涕,委靡不振,但她从不吸取教训,依然故我。

[案例2]

时某,男,工人,46岁,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易激惹等原因于13年前入院。病人于13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他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案例3]

耿某,女,25岁,工人。平时只讲究穿着打扮,炫耀自己,在单位上尽干出风头的事。只喜欢听到对她的赞扬声、甜言蜜语声,不爱听到反对她的声音,更不爱听到批评,即便轻一点的批评对她来说都不得了,大吵大闹后还不上班。她平常言语、行为和服饰总爱模仿影视明星和歌唱明星,好像她本人就是明星似的,等等。

诊断:癔症型人格障碍

(二)诊断标准

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第一,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

第二,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第三,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第四,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第五,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第六,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七,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一般来说,癔症型人格障碍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表示它可以不治而愈,因为患者常不能知觉到自己的真正感情是怎样的,而且青少年时期,不加以调节,其症状只会加重。因此,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情绪调节,在青少年时期就消除癔症型人格障碍。

1.教育

癔症型人格障碍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导致本类型人格产生。一般来讲,此类型患者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癔症症状。因此,患者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2.认知领悟疗法

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过分的情感表达,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并把它记下来。然后要做的就是对别人讨厌的地方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地方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特别对无意识的表现,一定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

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

表演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难怪有人戏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但是,她们这种逼真的演技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引起他人注意,因此,成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之一。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也表明,许多艺术表演都需要一定的夸张成分;许多演员为了使观念能沉浸到剧情之中,都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而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这一点上恰恰大有用武之地,他们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种很有效的调节障碍的方法。因此,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4.反省法

平时要学会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失常。睡觉前冷静客观地回想一下自己一天来的各种表现,最好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想自己的这些言行他人能否接受,自己这个时候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行为,说这些话,如果是自己听了是否也会发怒,等等。通过冷静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找出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并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如果自己反省感到困难,可以学会如下方法进行控制:首先,可以借助于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反省自己的人格缺陷。在医生和老师的提醒下,认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及其在自己身上的具体表现,从而提高反省自己言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视自己患的人格障碍并自觉主动地加以调节。其次,可以通过闭目静思来帮助自己反省。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难以安静下来,而反省必须在安静的心态下来进行。因此,患者要慢慢养成闭目静思的习惯。这样就易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反省自己的言行,去认真思考诸如下面的问题:自己是否比别人更想引人注意?自己的情绪是否带有戏剧性色彩?自己是否常想成为话题的中心者?自己是否有反复无常的感情?自己是不是追求那种稍纵即逝的人际关系?自己是否喜爱那种迅速变化的生活?自己有否持续地寻求或要求他人给自己安慰、赞同、表扬?等等。通过坐禅易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便于反省自己、客观地了解自己和正视自己。

5.自我暗示法

可以经常用下列暗示语来暗示自己,例如:“不要太激动”、“不要自我中心”等等,来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运用较长的暗示语来暗示自己,以达到相对稳定的情绪,例如:“自己个性中最大的弱点就是自我中心。在这种心态下,自己的行为就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就会为了引人注目而夸张做作,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体谅人家,就会过分追求新鲜刺激而感情多变,使别人无所适从……这样做就会影响自己与同学、老师的来往,自己就会被同学疏远。因此,自己一定要克服这种毛病,自己有决心和能力克服这个毛病。以后自己再也不唯我独尊了,自己会把自己当做班级中的一员,会关心同学,热情地对待同学,再也不耍弄把戏去引人注意了,不再感情用事,也不会为了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而朝秦暮楚,使他人不得安宁,无所适从……”患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格缺陷,编制有效的暗示语暗示自己,坚持经常的暗示,其效果较好。

6.劳逸结合法

患者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生活等时间和强度,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增强对精神刺激的耐受力。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减少烦躁不安。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7%,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一)表现特征

特点是刻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会随机应变。优柔寡断,由于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怀疑和过分谨慎。他们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希望所做的事十全十美,但又缺乏自信,导致过度的反复核对,过分注意细节,以致忽视全局,由于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消遣和人际关系。这种人易产生强迫症状和焦虑忧郁反应。他们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行动小心翼翼,对自身安全过分谨慎,思想得不到松弛;行动喜欢事先计划,而且过于详细。

主要表现如下:

(1)过分的疑虑,患者经常焦虑不安和顾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总担心发生意外变故,惶惶不可终日。

(2)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拘泥于事物的细节,做事循规蹈矩,否则就焦躁不安,往往沉溺于某职责或道德规范的苛求上,而难以自拔。

(3)平时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往往避免或推迟做出决定。

(4)不合理地坚持要求别人严格地服从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否则感到极不愉快。

(5)平时对自己过分严格要求,表现过分拘谨、刻板,没有业余爱好,缺少友谊交往,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而较易于内疚和悔恨。

(6)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细节等,唯恐出错。

[案例]

张某,男,19岁,待业。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频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谁知,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越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门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症状再次出现。

诊断:强迫型人格障碍。

(二)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第一,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第二,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做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第三,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第四,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第五,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第六,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第七,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三)应对策略

1.采用认知领悟疗法

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其症状。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绪年龄并未成熟,往往太过理智化,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一旦情绪外泄时,恐惧感即占了上风。强迫观念和行为并非短时间内形成,还与他的较内向的性格和看似轻松实则严格的家教有关。患者要自我记录自身存在的强迫观念,并做出具体评价,列出合理的观念,使自己从仍旧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进而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在人格上得到成长,从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

2.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首先,要改变这种状况患者就应该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因此,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动。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因此,当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其次,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随着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通常来讲,症状不会即刻消失,在症状仍存在的情况下,尽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任凭症状起伏,都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面对现实,陶冶性格。通过上述方法来矫正人格、改变其人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

七、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焦虑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一)表现特征

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懦弱、胆怯,自幼表现胆小,易惊恐。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惴惴不安。有自卑感,常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个人交往十分有限,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

[案例]

王某,25岁,自幼胆小怕事,10岁时跟小朋友一块做游戏时,不慎从高处摔下,虽然身体无大碍,但由于当时很多人在场,而且大家都笑了,他觉得当众出丑心里羞愧极了,恨不得打个地洞钻进去。自那以后,凡是到人很多的地方他即开始担心自己的衣服没穿好,姿势不对,说话不得当从而紧张不已,逐渐发展到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2000年参加高考,又担心自己可能考得不好,心情紧张,甚至有放弃高考的想法。后来,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还是硬着头皮参加了高考。考完试后即对别人说肯定考不上了,结果考试成绩还不错,顺利上了大学。大学期间,焦虑紧张状况仍未减轻,怕和同学交往。200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由于其工作出色,很受公司老总的赏识,一年后,成为部门经理,公司还给他一名助手。但他心情仍十分紧张,生怕工作做得不好会被老总撤职,会被助手超过,有时紧张得无法工作,夜不能寐。最后无法忍受,他甚至有向老总提出辞职的想法,但又觉得自己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为此犹豫不决,影响工作。

诊断:焦虑型人格障碍

(二)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第一,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第二,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第三,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第四,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第五,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第六,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三)应对策略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消除自卑感和克服交际障碍。要提高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给自己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一般说来,任务看似简单,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在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克服自卑心理

首先,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长处,不要把别人看得完美无缺,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因此,我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当然,人无完人,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及不足。我们要客观地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其次,从积极的自我暗示做起。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以此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我们要制订一个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方法。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

女性多见,特征是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和笨拙,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难以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父母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仍然不能做主。因而,自身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生不能承担起选择和完成各项任务及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另外,对子女关心得太少,或子女受到遗弃或遭受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依赖性。例如孩子从小受到母亲的遗弃或成人对儿童的依赖性过多、过分地苛刻、指责,都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尤其是父母开始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种对孩子的态度,无疑会起到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这也是依赖型人格产生的原因。

(一)表现特征

以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为特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依赖,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过分顺从于别人意志。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亲密关系终结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总有“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案例]

张某,女,19岁,某大学一年级新生。父母均为工人。家庭生活温馨,因为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因而备受宠爱。上大学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不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进大学后,非常想念异地的家,对大学生活极不适应,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与困惑。下面是她的一些具体情况。

2004年,张某由同乡陪同前来心理诊所咨询。心理医生热情地招呼他们,请他们坐下慢慢谈。张某开口就问:“医生,你读过大学,一定知道怎样转学,该怎么办手续吧?”“转到哪里?”“转回我家乡的大学。”“为什么要转学?”她没有答话,却呜呜地哭了起来。心理医生和她的老乡温言劝慰了好一阵,张某才平静下来,重新诉说道:

“我真不该来这里上大学,我现在连一天也呆不下去了。我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难入睡。梦中经常梦到的都是爸爸、妈妈。我也知道是梦,就不愿醒过来,但是总是要醒来呵!醒来一睁眼就心烦、心酸,真不想起床。不想吃早饭,也不想服从校规去做早操,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校园里散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走一边哭,走回寝室时,已哭成了泪人。在校园、在街上,到处听见的都是本地人的口音,深深觉得自己是被抛弃到异地的游子,我真是孤独极了。班上组织春游、秋游,我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我更是感到孤独、感到伤心。而且,看见天上的鸟儿,看到车站、码头,看到电影上的南方景色,就想回家,回到寝室就钻进被窝里哭。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更是伤心得心口剧痛。我知道,爸爸、妈妈肯定希望我快快活活,好好读书。因此我力求使自己快活起来。我想强迫自己忘掉家里的温馨幸福,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父母、家乡还有中小学时的同学……所以我根本不能忘掉他们,我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在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别人笑话,看不进书,却不敢不看。就是望着书发呆,晚自习也要在图书馆坐两三个小时才能坦然一点。好多作业没做,现在成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失望。现在,我真的后悔上大学,学习的目的也完全不清楚了。我父母没上过大学,不也工作、生活得挺好吗?我愿意回家乡去当清洁工、当摆摊的小商贩都行。但是父母肯定不允许我这样做,所以我想转学,转到家乡的大学。可能转学后,我能够重新振作。”说到这里她又哭了起来,医生这次没有劝慰她,只是静静地等她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来又说:“入学后,我经常给家里写信,有时还打电话,把一些生活费都省下来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几乎要崩溃了,全靠父母和家乡亲友的150多封来信,才使我能强打精神。”

诊断:依赖性人格障碍

(二)诊断标准

⒈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⒉以过分依赖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1)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2)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3)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4)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

(5)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很难受。

(6)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7)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

(三)应对策略

儿童在发育期表现出一定依赖性是正常的,孩子越小,对成人的依赖就越多,但这种依赖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儿童独立性的不断成长而逐渐减少。儿童期的过分依赖,严重影响儿童独立性的培养,部分女孩症状可能长期存在,成人后依赖现象仍很严重,儿童对异性父(母)的过分依赖,也会使恋父(母)情结深化和发展,对儿童的个性心理发育,甚至性心理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对已有过分依赖性的儿童,要及早发现,及早给予教育和心理治疗。除逐步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成人的教育态度以外,可以经常选择一些合适的,能增强自立性、独立性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他们若能独立完成则给予奖励。成人要尽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孩子过分依赖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克服他们的依赖性,增强他们的独立性,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父母和老师既要有科学的方法,也要有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去克服。还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习惯矫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事件记录表

时间自主意识强的事件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星期一星期二……

星期天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制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掺入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重要特征是,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那个人。

2.自信重建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九、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障碍类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障碍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讲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一天,他于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无心恋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终于憔悴而死。

后来,心理学上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

(一)表现特征

自恋型人格障碍大多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这种人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

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往往易在各方面遭受失败。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封自恋型人格的人写给医生的信,这是哈特考列斯(Hartocollis)在1980年的一篇报告中介绍的:

“如果我过分接近某人,我会产生彻底占有他的念头。我希望那人每分每秒与我在一起,可一旦他真的这样做,我又感到十分不舒服,因为我恐怕他会批评我,会不喜欢我……”

[案例]

娄某,女,26岁。

我是一名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小学到大学,我一切顺利。大学毕业后,又被推荐上了研究生。但最近,我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我很难念完博士学位。

前不久,我写了篇论文。我认为那是篇很有价值的论文,我相信,它会在文学界产生极大的轰动,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写到三分之二时,却很难进行下去。因为我的导师们对我的文章大不以为然,而且,还软磨硬施,阻碍它早日脱稿。我知道,他们是在妒贤嫉能,他们怕我的文章出来后,自己脸上无光。其实,这正说明他们固步自封。不过,我会尽力而为,用行动证明自己能超越他们。

“还有一件事令我苦恼,近来我严重失眠,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本来平时和女友关系还可以,近来却很紧张。这些情况,不知怎么回事,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

(二)诊断标准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⒈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⒉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⒊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⒋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⒌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⒍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⒎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⒏缺乏同情心。

⒐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三)治疗方法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例如:

(1)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2)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3)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1)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2)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3)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1)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2)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

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十、不成熟型人格障碍

当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倾向,其中有些人的人格发展严重不良,以致我国一些医学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类型,根据其主要心理特征,命名为“不成熟型人格障碍”。这些青少年自幼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则激动暴怒;他们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他们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他们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别人照顾自己,如处境不良或遭受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或暴怒发狂,残忍伤害别人。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部分与父母长辈的溺爱、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及社会或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同类推荐
  • 抗压有术:从逆境与挫折中恢复的心理学技巧(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抗压有术:从逆境与挫折中恢复的心理学技巧(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逆商复原力的培养渐渐地比培养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
  • FBI心理洞察术

    FBI心理洞察术

    心理洞察是一门学问,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形体动 作、语言、表情、情绪变化、谈话的逻辑性、眼神来推断他人的心态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洞察他人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主动权。 FBI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已经掌握总结出这个世界上最卓有成效的心理洞察术。让我们翻阅《FBI心理洞察术》,跟着FBI一起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一定能够运用心理战术轻松驾驭他人的想法,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大赢家 。《FBI心理洞察术》由姬小安编著。
  •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本有关社会心理学的通俗读物,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与严肃规范的学术论述结合起来,如丟自行车与所有物自我,超女现象与同辈群体效应、剩男剩女与三分之一效应等,通过对社会现象、文娱热点、时事政治等的解读,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著名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
  • 超越自卑(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超越自卑(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超越自卑》依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自卑感的由来、自卑感的作用及生活风格与自卑情绪的关系,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方面加以论述,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检察官告诉你,如何使用心灵读眼法;公安人员告诉你,如何解读耳部暗喻;刑侦警察告诉你,嘴巴如何暴露疑犯信息;FBI告诉你,手臂传达了哪些心理玄机;CIA告诉你,脚与腿是*诚实的部位;007告诉你,鼻子与下巴投射出何种情绪;心理学家告诉你,口头禅显露出哪种性格特点;律师告诉你,对问题的反应比回答更重要……《微动作:世界*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以“读懂人心”为基础,让人们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热门推荐
  • 星际九州鼎

    星际九州鼎

    本世纪末,美国已经秘密载人登陆火星并发现了大禹九州鼎的踪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乱三国

    魔乱三国

    “公台!你为何离我而去!?”“呸!你还有脸问我?我原以为你是仁义之士,没想到也是狼心之徒!”“连父亲结义兄弟也杀的禽兽,也配让我来辅佐?”陈宫大义凛然道。“冤枉啊!”孟德尔一脸委屈。“他曹操的亲友,与我孟德尔何干???”神秘魔气降临三国大陆,自此以后武将修功法,统领练行阵,谋士研秘术!“完了,全完了!”“奉孝!那吕布在临阵之际竟然突破了化魔境界!”“主公勿忧,且看我发动魔神级禁术:水神!”“奉孝不可!此技可是要燃烧生命力才能发动的啊!”...一枚燃烧殆尽的神秘水晶,一块烧至焦糊的移动硬盘,且看三世为人的孟德尔,在这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当何去何从!
  • 多彩世界

    多彩世界

    神秘组织的研究所暴露了,044号侥幸逃脱,还有了新名字:易源。原以为会有多彩的生活,美好的未来,可易源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命运不受自己掌控。拨开束缚的迷雾,却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军事等诸方面的庞大棋局。此局,如何破?
  • 玉娇梨

    玉娇梨

    《玉娇梨》二十回,写的是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曾改名“无娇”)、卢梦梨的爱情故事,因称“三才子书”内容上着意显扬才子才女,“薄制艺而尚词华,重俊髦而嗤俗士”,较之《续金瓶梅》之类,总算是又走上了一条较新的道路。
  • 雾已散梦未醒

    雾已散梦未醒

    清冷女医生PK顾先生顾先生说:“糖糖,我今天帮你的奖励呢?”唐医生摸了摸口袋,说:“给你颗糖吃吧!”
  • 异世崛起之英雄联盟

    异世崛起之英雄联盟

    符文大陆,斗罗大陆,本是连个不现干的大陆,所在的平行时空也不同。但是,一场覆盖了整个符文大陆的战争爆发了,然后又发生了一场奇怪的魔法能量,数位英雄莫名其妙传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大陆,他们能否在这个新的大陆上立足,能否再展英雄联盟的英雄之风?
  • 只此浮生

    只此浮生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咳咳!作者友情提醒:其实简介大部分都不可靠啊不可靠【【
  • 权能的世界不简单

    权能的世界不简单

    权能,源自世界本源的超凡力量。凛冽的苍穹之下,命运无情的推动,鲜血与信仰铺就那通向名为王权的道路。好吧,实际上是一个不算倒霉的穿越者,来到一个平凡外表下并不平凡的世界之后的故事。王彻:这个世界科技树爆炸,还有超能力什么之类的设定,我也就接受了!但是!后面这么一堆乱七八糟的展开是什么鬼!我只想好好的当一名普通的公务猿啊!
  • 第七颗宝石

    第七颗宝石

    传闻,创世神创世之初,为了帮助生灵抵抗外族入侵,留下了六颗具有无限神力的宝石。得到其中之一,便能一步登天。直到有一天,名为胡八万的少年,得到了第七颗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