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85900000008

第8章 中国-东盟经贸发展考察(2)

6.1.6 中国-印尼

一、印尼概况

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农业和油气产业是其传统支柱产业。全国59%的人口从事包括林业和渔业在内的农业生产,可可、棕榈油、橡胶和胡椒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咖啡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印尼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有“热带宝岛”的美名。

对外贸易在印尼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尼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出口、投资和个人消费推动的,其中出口起着主要推动作用。从出口方面看,非石油天然气出口额占全年出口总值的78%。电子电器产品、机械设备、木材及木制品、纸及纸箱和成衣等制造业产品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国际电子电器产品市场需求扩大,电子电器和机械设备的出口增长超过了传统出口产品成衣、木材及木制品。

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统计,2009年,全年印尼货物进出口额为2133.4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减少19.9%。其中,出口1165.1亿美元,减少15%;进口968.3亿美元,减少25.1%。贸易顺差196.8亿美元,增长151.6%。分国别(地区)看,2009年,印尼对分别占出口总额15.9%、9.9%和9.3%的日本、中国和美国的出口额分别减少33.1%、1.2%和16.8%,对分别占其进口总额的16.1%、14.5%和10.2%的新加坡、中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分别减少28.6%、8.2%和34.9%。印尼前五大逆差来源地依次是新加坡、中国、沙特阿拉伯、泰国和科威特,分别占其逆差总额的26.9%、12.7%、11.1%、7%和6.8%。顺差主要来自日本、印度和美国,分别为87.3亿美元、52.2亿美元和37.7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和美国顺差分别减少30.8%和27%;对印度顺差继续保持增长,增幅为22.6%。

二、中印两国经贸发展概况

中国和印尼在1950年6月建立外交关系时就着手建立贸易关系。1953年11月,印尼派出由阿·斯玛温为首的经济代表团访问北京,签订了两国第一个贸易协定。翌年,以孔原为首的中国贸易代表团前往雅加达,签订两国贸易议订书和支付协定。从贸易往来入手,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发展起来。1954年,两国贸易总额为738万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77万美元,进口461万美元。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达1.29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6909万美元,进口5997万美元。1964年和1965年,两国贸易总额也都突破了1亿美元。1950年到1966年期间,两国的经济关系是以开展贸易为主。

印尼“九·三〇事件”后,两国关系处于紧张状态。1967年双方撤回大使馆人员,冻结外交关系,中断经济关系,自1967年至1976年两国中止了贸易往来。但两国经由香港和新加坡转口的间接贸易仍然存在。由于转口,商品运费要高20%左右,中间商还要提取10%-15%的佣金,使两国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的资料,1984年印尼对中国的出口额仅为770万美元。从中国的进口额为2.24亿美元;1990年印尼对中国的出口额增至8.34亿美元,从中国的进口额达6.52亿美元。1985-1990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平均增长率高达36.3%,远远超过同期印尼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平均增长率4.9%。两国间的贸易额在印尼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84年的0.6%提高到1990年的3.1%。1990年,中国在印尼的贸易伙伴中居第8位。

1985年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关系之后,两国间就恢复了直接海运业务,印尼对中国轮船开放了棉兰、雅加达、泗水和乌戎潘当港口;中国对印尼轮船开放了广州、上海、天津和大连港口,为两国间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根据中国和印尼航空协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于1991年6月18日正式开通北京-厦门-雅加达航线。中国和印尼直接通航,为发展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以及人员交流提供了方便。

1990年8月8日,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新的贸易协定,规定两国要在平等互利和公平贸易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和加强贸易关系,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为促进合作,两国政府于1990年11月签署了《关于经济、贸易、技术合作联委会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经济、贸易合作会谈的纪要》。复交以后,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持续上升。

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呈现的积极发展态势,平均增幅大。另外,除了1994、2007年中国是顺差外,其余15年我国都处于逆差地位。1967年中国和印尼断交起至1987年,中国对印尼贸易一直是顺差,1988年后贸易平衡状况转而有利于印尼。这与东盟其它国家对华贸易普遍逆差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中国方面大幅度增加了从印尼的进口量,印尼的顺差进一步增大,如1995年为2.47亿美元,1996年迅速增加到8.52亿美元,2000年甚至增加到13.40亿美元。此后,中国的逆差逐渐减少,到2007年扭转了逆差的势头,顺差2.29亿美元。2008年中国与印尼贸易总额为315.2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印尼出口171.92亿美元,进口143.30亿美元,贸易顺差扩大至28.62亿美元;2009年双方贸易总额为283.84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47.21亿美元,进口136.64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0.57亿美元。

6.1.7 中国-缅甸

一、缅甸经济发展概况

缅甸是典型的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6%,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农作物以稻子为主,是东南亚的重要大米出口国之一。缅甸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低,所需的小型农业机械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目前,缅甸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工业生产落后,工业仅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基础极为薄弱。主要工业部门是碾米、木材加工和采矿业。大量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到国内生产需要的各类机电设备和生产物资都要需要从国外进口。

亚洲国家是缅甸外贸进出口主要对象,主要贸易伙伴国是新加坡、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和印尼等。由于缅甸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森林、矿产、渔业、水利、劳动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均相当丰富,因此缅甸主要出口大米、矿产品、木材及其它农产品而进口各种机械、运输设备和工业品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可以说缅甸市场广阔,很有发展潜力。贸易方面,亚洲国家是缅甸外贸进出口主要对象,主要贸易伙伴国是新加坡、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和印尼等。2005数据显示缅甸主要出口大米、矿产品、木材及其它农产品而进口各种机械、运输设备和工业品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二、中缅两国经贸发展概况

中国与缅甸的经贸关系主要包括商品贸易、承包劳务合作与对缅投资三方面。中缅两国自1950年建交至1988年近40年间,贸易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两国贸易额始终未能有重大突破,一般都在4000万美元左右徘徊(不包括非正式贸易额),并且除各别年份外多为我方逆差。1985年以来,由于两国边贸发展很快,双边贸易额特别是我国边贸出口有很大增长,自1985年起中缅双边贸易中均为我方顺差。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以后中缅的双边贸易总额得到了迅猛发展,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1991年至1995年间商品贸易持续增长,双边贸易额于1995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96年以后双边贸易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负增长。1996年虽然负增长达14.2%,但是由于1995年的贸易额高,所以这一年的贸易额仍比较高。而1997、1998、1999连续三年的负增长使得双边总贸易额锐减,其中1998、1999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分别为-9.1%和-14.2%,这主要是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东南亚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出现萎缩。2000年是中缅建交50周年,这一年中缅双边贸易也出现了转机,止住了连续4年进出口总额的负增长,增长率达22.1%,但是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01年的增长率仅为1.8%。

第二,中缅双边贸易在缅甸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缅甸国家计划与发展部统计数据显示,1994/95年度中缅双边贸易额为12.97亿缅元,位于新加坡(28.02亿缅元)、日本(23.07亿缅元)、泰国(13.73亿缅元)之后,是缅甸第四大贸易伙伴国;至1998/99年度双边贸易额为25.17亿缅元,位于新加坡(58.89亿缅元)、泰国(28.63亿缅元)之后,排名上升到第3;1999年1-12月双边贸易额23.68亿缅元,中国成为仅位于新加坡(47.73亿缅元)的缅甸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我国出口1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进口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9%。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26.26亿美元,其中,我国出口19.78亿美元,进口6.48亿美元;2009年双方贸易总额为29.07亿美元,我国出口22.61亿美元,进口6.46亿美元。

承包劳务合作是中缅经贸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在缅甸开展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始于1982年。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加强,两国劳务合作得到较快的发展。截至2001年底,经我部批准或在我部备案的中资企业在缅甸投资项目33个,协议投资总额1.5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0.50亿美元。2005年,中国企业在缅甸签订承包劳务和设计咨询合同额5.1亿美元,2006年为3.1亿美元,2007年为4.5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中国企业在缅甸累计签订承包劳务和设计咨询合同额47.2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30.5亿美元。

6.1.8 中国-柬埔寨

一、柬埔寨经济发展概况

柬埔寨是农业国,属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主要矿藏有金、磷酸盐、宝石和石油,还有少量铁、煤。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林业、渔业、果木资源丰富。全国橡胶园有10万公顷,年产橡胶5万吨。柬各类大小型工业企业和手工作坊已达3万余家,多为小型加工和建筑企业。大多数工厂机器设备陈旧,原料缺乏,技术落后。制衣业为柬最大工业,其中四分之三的成衣出口美国。

自1993年柬埔寨新的王国政府成立以来,柬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进口以工业品为主,而出口绝大部分为服装。出口绝大部分为服装,另有少量农林牧渔等初级产品。外商投资的服装加工企业是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主要出口市场为美欧,主要进口来源地为东盟和东亚国家,且自东盟国家进口增长迅速。

二、中柬两国经贸发展概况

1993年柬埔寨王国政府成立以来,中柬两国全面经贸合作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1994年8月,柬埔寨王国政府颁布了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以外来投资为主)的《投资法》。在中柬两国政府于1996年7月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后,特别是近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有关企业对柬投资发展迅速。据柬埔寨投资委员会(CIB)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企业在柬埔寨投资项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共100余个,协议投资金额约3.5亿美元(含投资后的追加投资),位于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美国之后,为柬埔寨第四大投资来源地。中国企业在柬埔寨投资主要集中在森林开采及木材加工、电力、纺织、制衣、建筑材料、工程承包和农业开发等领域。

中国对柬埔寨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纺织品及服装原辅料、机电产品及运输车辆、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烟草及制品、食品、纸品、医药品等;中国从柬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木材及木制品、橡胶、鱼类产品等。我对柬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纺织品,钢材,电视机,服装,鞋类,家用陶瓷器皿等。中柬两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合作潜力很大。近年来,中柬两国贸易不断增长。双边贸易总额已从十几年前的不足3000万美元增至2009年的9.4亿多美元。其中,2009年中国对柬埔寨出口9.07亿美元,进口0.37亿美元。中国还是柬埔寨重要的投资国之一,2005年,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签订承包劳务和设计咨询合同额3.8亿美元,2006年为3.2亿美元,2007年为5.6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累计签订承包劳务和设计咨询合同额19.7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8.6亿美元。此外,由中国、柬埔寨合资成立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将共同开发建设柬埔寨太湖国际经贸合作区。该合作区启动土地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总开发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以轻纺服装、机械电子、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

6.1.9 中国-老挝

一、老挝经济发展概况

老挝以农业为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国家。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老挝全国可耕地约500万公顷,目前仅开发全部可耕地的16%。畜牧业是其传统产业,是东南亚人均占有家禽最多的国家之一。老挝的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工业企业有发电、锯木、采矿、炼铁、水泥、服装、食品、啤酒、制药等及小型修理厂和编织、竹木加工等作坊。工业从业人口约10万人,约占总劳动力的4.2%。

1988年以来,老挝推行革新开放路线,调整经济结构,即农林业、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优先发展农林业;取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努力把自然和半自然经济转为商品经济;对外实行开放,颁布外资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经济关系,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1991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老挝货币基普急剧贬值。老挝政府通过采取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扩大农业生产等措施,基本上保持了社会安定和经济的稳定。

虽然老挝仅500万人口,但老挝与中国、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接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已开通并孕育着大量新商机,湄公河在老挝的流域最长。老挝还积极革新外贸体制,减少原材料出口,增加成品、半成品出口。老挝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与19个国家签署了贸易协定,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瑞士、加拿大等35个国家(地区)向老挝提供贸易优惠关税待遇。

二、中老两国经贸发展概况

1961年中国与老挝王国政府建交。1979年,由于两国关系恶化,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中老经贸合作停止。1988年12月,双方签订了两国政府间第一个贸易协定。1989年10月,中老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两国经贸关系也得到了全面恢复。先后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两国政府新的贸易协定、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使用委员会的协定、两国经济技术使用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中老经贸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公司于1990年开始赴老挝投资办厂,投资领域涉及建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等。与此同时,中国公司在老挝还积极参与劳务和工程承包,合同总额累计超过5亿美元。2003年至2004年,在对老挝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投资总额排第一,投资领域涉及建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森林采伐等。中国为老挝援建的项目有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南果河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老挝文化宫等,正在实施的项目有万荣水泥厂二期工程,待实施项目有琅勃拉邦医院等。

最近几年,中老贸易发展顺利,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两国贸易额4084万美元,同比增长28.8%。2001年为6187万美元,同比增长51.4%。2002年6395万美元,同比增长3.36%。2003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关口并一直稳步发展并呈增长势头。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5%;其中出口1.03亿美元,同比增长2.47%;进口2554万美元,同比增长101.87%。2006年形势喜人,双边贸易额为2.18万美元,增长69.37%,其中出口1.69万美元,增长63.2%,进口4965万美元,增长94.3%。2007年,中老双边贸易增至2.49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老挝出口1.64亿美元,进口0.85亿美元。2008年中老双边贸易额为4.1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老挝出口2.68亿美元,进口1.4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额扩大至7.4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老挝出口3.77亿美元,进口3.67亿美元。

由于老挝与多个东盟国家接壤,中国产品通过老挝可延伸至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市场。中国向老挝出口主要有工业产品、服装及原材料、机动车及零配件、食品、建筑材料、农用机械等。从老挝进口的主要产品有农产品、矿产品、原木及其制品、手工艺品、服装、藤条和竹子等。

老挝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中国可向老挝出口水电设备、承接水电工程。老挝现正需要发展建材工业、食品工业、木材加工业和造纸业、服装工业等工业,需要进口机械设备。更为便捷的是中国牌照的汽车可直接开到老挝首都万象。中国绝大多数商品是老挝所需的,从日常生活的服装鞋袜、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妇女用品、厨房用品,到生产用的建材产品、机械设备、农机产品、电力设备。

6.1.10 中国-文莱

一、文莱经济发展概况

文莱在世界贸易中的定位主要是以油气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国家。作为东南亚第三大产油国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天然气和石油是文莱的两大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是文莱出口创汇的最主要来源,而其也因为石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为改变经济过分依赖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单一格局,文莱政府逐步加大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部署的力度,力求改变经济过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一经济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目前其经济结构仍以油、气收入为主,但也正逐步由传统的单一经济,向渔业、农业、运输业、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多种行业组成的多元化经济模式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文莱调整了工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加大刺激内需力度,整顿金融、重整债务,重视吸引外资,实行更优惠的政策,放宽外资进入领域并缩短申请时间,但由于资金不足,投资乏力和金融时常再次出现大的波动等各种原因,文莱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仍过分依赖外资和外国技术的投入。

二、中文两国经贸发展概况

中国与文莱于1991年9月30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双方高层接触频繁,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与文莱的贸易额度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中所占份额不大,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中文之间贸易额的增长率在整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中是最快的,这可以反映出中文两国经贸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文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贸易往来,进入21世纪之后,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迅猛增长,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003年中文贸易额达到小高峰,为3.46亿美元,2007年则逼近4亿美元。2008年双方进出口总额为2.1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文莱出口1.30亿美元,进口0.89亿美元;至2009年,中文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2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文莱出口1.40亿美元,进口2.82亿美元。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中文贸易逆差呈现出波形状,并于2003年达到波峰,其后开始平稳回落,这表明中文贸易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从文莱进口少量石油。2000年为28万吨,金额达6135万美元。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2000年中石化公司与BSP签署《钱皮恩石油协议》,从2001年初开始,进口量从每日一万桶逐渐增加到了每日两万桶。2001年中国从文莱进口石油金额达1.475亿美元;2002年2.42亿美元,2003年达到3.12亿美元(约100万吨)。2003年10月中石油公司与BSP也签署了采购原油协议,计划2004年采购2船(约60万桶/船)。尽管中国不断增加文莱石油进口,2003年中国进口文莱石油达到历年最高水平,但仅占文莱同期石油出口总额20.82亿美元的15%,油气出口总额37.45亿美元(67.41亿文元)的8.3%,比日本、韩国等亚太能源进口国家少得多,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更是微不足道。2004年上半年国际市场油价一路走高,考虑到文莱原油价格高(比国际市场高出5美元/桶)及自身炼油厂的经济效益,承担两国石油贸易主要部分的中石化公司减少了文莱石油的进口并将部分合同转售其他国家,导致两国石油贸易额减少。文莱壳牌公司同时根据中石化2004年接收情况,减少了其2005年销售合同数额(为1万桶/天)。中石油公司从2006年起将逐渐增加从文莱的进口,并将就L区块,进一步加强与文莱的合作。

综合以上,由于文莱特殊的国情,我国与文莱开展的贸易是以石油为核心。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而对天然气的使用也仅在少数地区和部门,国内能源生产也基本上能够满足生产消费对能源的需求,对外中国还是一个能源产品的净出口国。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黄金增长期,中国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存程度逐步加深。中国与文莱在各经贸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的贸易与合作很快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2 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结构分析

近十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额从1991年的135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616.3亿美元,增长了18.8倍。1991年至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84.08亿美元增长到2311.2亿美元,增长了27.5倍。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5.9%,到了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上升为9%。

目前,中国和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按国别来看,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缅甸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是老挝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前十大贸易伙伴中,新加坡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分别为我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1991年,中国自东盟进口38.2亿美元,而2008年则高达1169.7亿美元,增长了30.6倍,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地。1991年,中国向东盟出口41.4亿美元,而2008年则高达1141.4亿美元,增长了27.6倍。

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中,中国顺差3.2亿美元,而2008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亿美元。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产品中,以初级产品、轻纺产品为主,发展到2008年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名列榜首。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贸易加速发展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变化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贸易向纵深发展。2008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东盟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6.2.1 中国-新加坡

中新两国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变化,近年来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变化,已从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品和深加工品为主。

2009年中新双边贸易额为522.8亿美元,下降19.3%。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263.2亿美元,下降15.4%;自中国进口259.6亿美元,下降23.0%;新方顺差3.6亿美元,而上年为逆差。中国为新加坡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一、我国对新加坡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机电产品一直是我国对新加坡进口的主力产品,2009年进口额为148.64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占我国对新加坡进口额的56.5%。矿产品是我国对新加坡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进口额34.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占我对新加坡进口总额的13%。塑料、橡胶和化工产品是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另外两类主要产品,其中塑料、橡胶进口额1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我自新加坡进口额的7.5%;化工产品进口额19.64亿美元,同比增长8.7%,占我自新加坡进口额的7.5%。

二、我国对新加坡出口结构分析

可以直观看出,我国向新加坡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2009年合计出口202.0亿美元,占新加坡自中国进口总额的77.8%。除上述产品外,化工产品也是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主要大类商品。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新加坡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已在减弱,中新双边贸易的表现要略好于其对外贸易总体表现,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又好于其自中国的进口。

三、中新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新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初级产品在中新贸易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份额则不断上升。数据表明近年来中新贸易越来越向几种主要产品集中,其中机电产品成为中新贸易的主要产品,并且这一趋势仍将继续。中国对新加坡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表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不断推进。同时,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相互进出,说明两国在高科技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虽然机电产品同是双方贸易的最大产品,但2009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为3.6亿美元,且产品的平均单价也有较大差距。此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普遍低于新加坡出口的商品,这说明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属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相对来说,新加坡出口的产品则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新贸易中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而研究表明,虽然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新加坡的主要贸易形式,但以同行业质量上有差距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也就是说,新加坡主要向中国出口质量好但价格高的同行业产品,而中国主要向新加坡出口质量有点差,价格相对低廉的同行业产品。我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新加坡则在某些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主要是中新两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阶段造成的。中国与新加坡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贸易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双方都有进一步扩大贸易的良好愿望和战略需求。中新目前的贸易往来,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新加坡巨大的贸易能力相比较,还处在较小的规模上,与彼此的发展需要和潜力不相适应。因此,我国要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利用新加坡的优势来促进我国贸易高质量、快速度的发展,使双方的贸易有一个稳固的双飞。

6.2.2 中国-马来西亚

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统计,2009年中马双边贸易额为364.6亿美元,减少7%。其中,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191.7亿美元,增长0.5%;自中国进口172.9亿美元,减少14%;马方顺差18.8亿美元,而上年为马方逆差10.4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地位。

一、我国对马来西亚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机电产品、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是我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主要商品,2009年进口额分别为108.56亿美元、28.16亿美元和19.55亿美元,分别增长15.7%、-24.6%和10.2%,占我自马来西亚进口总额的56.6%、14.7%和10.2%。其他主要进口商品中,2009年我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纺织品及原料和矿产品分别增长5.7%%和5.0%,进口额分别为1.14亿美元和10.8亿美元。此外,我国对马来西亚木及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的进口下降,减幅分别为29.7%、11.3%和1.6%。

二、我国对马来西亚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马来西亚最大的商品为机电产品。据中国海关统计,1986年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的机电产品为782万美元,占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3.8%。以后机电产品比重逐渐增加,至1997年机电产品已占出口的36.2%,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已超过对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70%。到2009年,我国对马来西亚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12.18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占64.9%,工业制成品占85%以上。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是我对马来西亚出口的第二、三大类商品,2009年出口额分别为11.78亿美元和10.69亿美元,下降42.2%和19.8%,占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8%和6.2%。中国在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植物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优势,上述各类产品分别列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HS类)的前六位和第八位,占马进口市场的19.9%、10.4%、12.8%、12.8%、15.1%、30.1%和41.5%,在这些产品上,美国、日本、印尼、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等国和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三、中马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马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从中马双边贸易发展的历史来看,中马贸易不仅在贸易规模上不断迅速扩大,而且在贸易结构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马贸易的内容主要是由中国出口粮油食品、农副产品、轻纺工业制品换取马来西亚的橡胶、木材、胶合板、棕油等初级产品。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由于马来西亚电子业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双方均从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为主。据马来西亚贸易发展局统计,中国是马来西亚第二大电子电器产品进口国、第四大电子电器产品出口国。显而易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所占份额大、增长快,已经成为中马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两国贸易有极强的互补性。马来西亚生产的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在中国有很大需求。马来西亚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棕油、橡胶、木材等,中国每年需大量进口。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棕油进口国和最大的橡胶进口国。中国具有成本优势的纺织、轻工、食品等产品,享有“质优价廉、物所超值”的美誉,深受马来西亚商家和消费者欢迎。

6.2.3 中国-泰国

自2002年11月中泰签署“早期收获”协议以来,双边贸易稳步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高于泰国进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速。中国在泰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日益成为其重要而稳定的贸易伙伴。

据泰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泰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64.9亿美元,增长8.9%。其中,泰国对中国出口162.2亿美元,增长1.9%,占泰国出口总额的9.1%,下降0.7个百分点;泰国自中国进口202.7亿美元,增长15.2%,占泰国进口总额的11.2%,下降0.4个百分点。泰方贸易逆差40.5亿美元,增长142.5%。中国是泰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中国为泰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在双边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两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呈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格局。

一、我国对泰国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泰国的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矿产品、植物产品和化工产品上,上述产品合计占我国对泰国进口总额的80%以上。机电产品、塑料橡胶和矿产品是中国自泰国进口的主要商品,2008年进口额分别为73.5亿美元、36.9亿美元和18.7亿美元,增长7.3%、10.3%和29.4%,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5.3%、22.8%和11.5%。中国自泰国进口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大类商品为化工产品、植物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2008年进口额为9.2亿美元、6.3亿美元和2.9亿美元,分别下降38.3%、24.5%和29.2%,合计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4%。其中,有机化学品出口7.2亿美元,下降44.3%;食用蔬菜出口2.1亿美元,下降42.4%。

二、我国对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机电产品占据中国对泰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2008年出口98.3亿美元,增长9.4%,占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8.5%。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及纺织品与原料分居出口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为32.4亿美元、22.1亿美元和10.8亿美元,增长18.9%、37.6%和12.7%,合计占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2.2%。其中,无机化学品和肥料进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分别为5.8亿美元和4.2亿美元,增幅分别达高58.5%和80.4%。在上述产品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三、中泰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由于中泰两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要素资源结构、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两国的某些产品存在互补性。但是两国都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发展的阶段,或者说处在以第二产业(制造业)为主向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过渡,所以泰国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存在重合的部分,部分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部门存在竞争关系。但我们更应看到中泰两国经济合作互补性强,中泰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国对泰国出口的工业品与生活资料品有效地补充了泰国的商品贸易市场,形成了互补性的关系。

两国间的贸易中,机电产品占双边贸易比重的一半以上,中国是泰国大米、橡胶、木薯和热带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企业生产的机电类产品以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在泰国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1997年中泰双边贸易总额为35亿美元,到2008年已达364.9亿美元,贸易规模在10年间扩大了近10倍。随着两国经贸交往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泰国机电产品出口将有更大发展;泰国是中国橡胶进口的主要来源地,随着我国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泰国的橡胶将有更大需求。木薯作为生产替代能源乙醇的重要原材料也将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同时,泰国盛产的香米、热带水果等优势农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中泰双边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并深具发展潜力,两国双边贸易发展的规模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泰国有相对丰饶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决定了它在农业和加工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高于泰国,并且中国的产业结构较齐全,层次多样,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均有,基础工业发展都比泰国好,除去它们在制造业和农业方面存在一些竞争关系以外,两国的对外贸易量相对于两国的贸易条件和潜力而言应该有更大的发展。

虽然近年泰国经济仍将受油价高起、泰铢走强和美国经济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一方面,随着大选结束和新政府的产生,泰国政局将趋于平稳,政府将更能致力于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为中泰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6.2.4 中国-菲律宾

中菲贸易产品空前丰富,涉及到农产品、机械产品、电子电器、服装、石油、矿砂、高新技术产品等。从中菲双边贸易发展的历史来看,中菲贸易不仅在贸易规模上不断迅速扩大,而且在贸易结构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75年6月9日中菲建交前几年,双方的贸易也是零星的,贸易量很少,且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石油等初级产品的贸易上。1980年至1996年期间中菲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步发展为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对菲律宾的出口基本上集中于资源型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中国从菲律宾进口的主要产品也从食品和资源型产品发展为工业制成品。1996年双边的贸易实质上发展为“机械和设备”项目内的产业内贸易。中国向菲律宾出口“非电子机械和通讯设备”,而菲律宾向中国出口“办公和电子机械”。此后,机电产品成为两国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菲贸易发展势头强劲。2000年,中菲双边贸易额仅为31.4亿美元,此后每年以超过35%的平均速度迅速增长,到2006年已达到234.1亿美元,比1975年两国建交时增长了360倍。2007年中菲贸易额又创历史新高,达到306.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30.8%。其中,进口231.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出口74.98亿美元,同比增长30.7%。目前,菲律宾已成为中国内地的第十九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内地在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内地是菲律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加上香港和台湾,则已成为菲律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一、我国对菲律宾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从菲律宾进口产品以电子产品为主,但近年来资源性商品贸易又有了较快增长。目前,菲律宾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香蕉、成品油等。据中国海关统计,近年我国自菲律宾前三大进口商品均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近年来中菲贸易主要商品的结构总体比较稳定。

2007年1-10月,中国对菲律宾的进口产品构成。

二、我国对菲律宾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从出口来看,近年来我国对菲律宾出口的产品主要为机械电子产品(主要有半导体器件、家电产品及配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无线电信设备及零附件和电动机及发电机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纺织品及服装、船舶、烤烟、食用油籽(花生油)、轮胎、鞋类、水果及坚果、轻工塑料产品及食品等。近年我对菲各年出口前三大进出口商品均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钢材。同时,我国对菲律宾出口的消费类工业品和食品逐渐增多,向中国进口的家用电器、钢铁、轮胎、摩托车及自行车等产品呈快速增长态势。

2007年1至10月,中国对菲律宾的出口产品构成。

三、中菲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菲律宾和中国一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产业结构层次都不高,农业和资源性工业占重要地位,加工工业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且双方的科技水平也相差不大。这使双方的经济、贸易有一定的竞争性,基本上是处于水平型分工状态。但更应看到中菲经济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菲贸易结构在过去几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0年代以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0%;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1995年以后,我国工业制成品向深加工发展,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这清楚地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迅猛腾飞,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产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重将日渐提升。就目前来看,不仅我国生产的轻工产品已占据菲律宾市场,而且我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对菲律宾出口比例不断提高。而菲律宾从中国进口的消费类工业品和食品逐渐增多;则是同时由工业品取代资源产品,占据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份额。目前,菲律宾进口中国的主要商品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纺织品及服装、煤、钢材、鞋类、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而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香蕉、成品油等。

近年来,中菲高层领导人多次会晤,对加强中菲双边关系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作用,给中菲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这个双赢的局面不仅仅局限于中菲两国也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提供了一个稳定、繁荣的环境。

6.2.5 中国-越南

自1991年以来,越中在各方面的友谊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发展,日益给两国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以两国促进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努力,尤其是在经济贸易方面,迄今,以若干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中国已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越双向贸易额超过原定目标,中越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关系已取得重要突破,日益迅猛发展,这体现在中越2007年双向贸易额达151.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9,提前3年完成两国领导人确定的至2010年双边贸易额150亿美元的目标。其中,中国自越南进口总额为32.15亿美元,增长29.4%,中国对越南出口为11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4%。中方顺差为86.84亿美元,比去年增加37.05亿美元,增长74.41%。值得一提的是,从2001年以来,越南以明显地增长势头从中国进口,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尽管中越双向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0.6%,却占越南外贸总额的12%。

一、2007年我国对越南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从越南进口金额最高的商品类别是第05类矿产品(主要是矿物油、矿物燃料及其产品)。2007年,我国从越南进口第05类商品14.31亿美元,约占当年从越南进口总额的44.50%;第16类商品(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接近4.02亿美元,第02类商品(植物产品)3.97亿美元,第07类商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2.94亿美元,第09类商品(木及其制品、木炭、软木、编织品)2.43亿美元,第11类商品(纺织原料及其纺织制品)1.01亿美元;六类商品加总约占当年我国从越南进口总额的89.20%。可以看出,我国向越南进口的商品类别比较集中,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主要都是天然的原料;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小。

二、2007年我国对越南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向越南出口商品种类较多,其中出口最多的是第16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附件,其次出口较多的是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然后是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06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2007年,我国向越南出口第16类商品约为30.3亿美元,第15类约29.3亿美元、第11类约17.7亿美元,第06类约为12.4亿美元。这四类出口产品加总金额约为89.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向越南出口总额的75.3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类别相对进口而言比较分散,数量、种类远多于从越南进口商品的种类,而且价值量比较大。机电产品、贱金属品、纺织品及化学工业品是我国对越南出口的主要产品。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向越南出口的纺织品种类多、数量大,出口的机电产品档次低、数量较多,但总的价值量却不大,但同越南相比,这些产品就是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且附加值相对要高,这也是为何中越贸易常年处于顺差状态的原因之一。

三、中越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中越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自两国关系恢复正常以来,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尤其是两国的商品贸易表现突出。随着两国贸易额的持续上升,其占本国贸易总额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从而互相在对方国家的贸易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两国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几乎各占一半。其中,越南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则在制成品上比较优势明显。根据2007年进出口统计数据测算出的两国商品的比较优势的结果显示:在两国贸易中,越南以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在初级产品上越南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则没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这表明双方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而越南出口我国的产品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中国市场需要。中国从越南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包括矿产品和农产品等。这些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种类少,而且受季节性影响和政策因素影响大,因此导致越南的出口收入相对少,而且波动性大。虽然越南对华贸易常年出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不断增长,但主要是由于越南本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而需要大量进口设备等材料,导致了越南外贸总体上呈现逆差,而不仅仅发生在中越贸易之间。因此中越两国应该致力于如何进一步扩大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并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随着双方合作程度的加深,越南出口产品的潜力将得到挖掘,而贸易逆差的问题也将自然得到解决。

6.2.6 中国-印尼

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统计,2009年印尼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为255亿美元,减少5.1%,低于印尼货物贸易平均降幅14.8个百分点。其中,印尼对中国出口115亿美元,减少1.2%;印尼自中国进口140亿美元,减少8.2%;印方逆差25亿美元,减少30.7%。2009年中国继续保持印尼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地位,同时也是印尼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

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统计,2007年,印尼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为182.3亿美元,增长21.7%,高出印尼货物贸易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其中,印尼对中国出口96.7亿美元,增长16%;自中国进口85.6亿美元,增长28.9%;顺差为11.1亿美元,减少34.5%。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尼第三大贸易伙伴,保持印尼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地位。

一、我国对印尼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矿产品、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是中国自印尼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2009年,矿产品中国自印尼进口额为53.7亿美元,增长2.6%,占印尼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6.7%;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中国自印尼进口额分别为20亿美元和10亿美元,减少5.6%和3.1%,占印尼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7.4%和8.7%。其他各类商品中,运输设备中国自印尼进口增长迅速,增幅达到700.8%。

二、我国对印尼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中国对印尼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化工产品,2009年合计出口额为94.5亿美元,占印尼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7.5%。中国在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植物产品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优势,上述各类产品分别列印尼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HS类)的前四位、第六位和第十位,占印尼进口市场的25.4%、15.5%、15.2%、24.9%、16.9%和47.3%,在这些产品上,日本、新加坡、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三、中国与印尼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从两国的贸易结构看,印尼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主要出口产品为原油、胶合板、木材及其制品、纸浆、橡胶、化工原料,中国对印尼的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为主,主要产品为化工原料、机电产品、烟草以及一些农产品大米、小麦,双方贸易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中,矿产品是两国的大宗进出口,数据说明中国从印尼进口的矿产资源的同时印尼也需要中国的矿成品,表明在印尼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在矿产资源的加工技术水平方面落后,而中国在这方面则有比较优势。再看机电产品,中国在机电、音像设备方面的技术有优势明显,而印尼也有独具特色的技术。总体上看中国出口的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印尼相对来说出口的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出,双方各有优势,贸易和商品的互补性强。中国与印尼都是发展中国家,双方发展经贸关系的潜力很大,两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需求量大,可以为对方提供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趋势良好,是在平等互利互补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总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其中,印尼为贸易顺差方,有利于印尼经济发展。印尼应加大改革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中印双方贸易良性发展。

6.2.7 中国-缅甸

中缅双边贸易额2004-2005年是7.805亿美元,2005-06年是8.44亿美元,2006-2007年前10个月已达14.45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20.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中国对缅甸出口16.86亿美元,同比增长39.6%,中国自缅甸进口3.71亿美元,同比增加46.9%。中方实现贸易顺差13.15亿美元。2009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29.07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缅甸出口22.61亿美元,中国自缅甸进口6.46亿美元,中方实现顺差16.15亿美元。中缅贸易逐年呈上升趋势。但每年都是中国顺差。中国是继泰国之后缅甸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缅贸易结构比起以往差别不大,中国向缅甸进口商品主要是木材及林产品、畜产和饮食品、水产品、矿产品。同时,我国向缅甸的出口商品中最多的是机器设备、音响设备及配件,价值3.96亿美元;其次是矿产制成品,3.06亿美元;第三是纺织品和纺织机器及配件,2.17亿美元;飞机、轮船及汽车零配件占第四位,1.39亿美元;第五位是化工原料,1.27亿美元。

一、我国对缅甸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从缅甸进口的产品主要有木材、宝石和稀有矿物、农产品及海产品等。2007年中缅贸易结构与往年类似,中国向缅甸进口商品仍主要是木材及林产品、畜产和饮食品、水产品、矿产品。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其出口产品大多为既无科技含量又无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海产品和木材。可供我进口的商品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从缅甸的进口。同时缅甸奇缺外汇,并且缅甸政府设置的贸易限制较多也是造成缅甸出口困难的原因。

二、我国对缅甸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到缅甸的产品几乎无所不包,大到飞机、轮船、火车机车、汽车、拖拉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小到小五金和包括文具、纺织品、食品、炊具、餐具在内的日用百货。从类别上看,缅甸进口的中国商品大致可分为3大类:一是消费品,二是诸如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包括机械设备在内的资本货物,三是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等。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对缅甸出口产品越来越集中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电设备、成套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农机、汽车、工程建筑机械、码头设备、桥梁、糖厂和造船厂等设备。由于中国机电产品价格和技术水平都能为缅甸市场所接受,缅甸已成为我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

三、中缅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从商品的结构来看,中缅商品贸易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反映了中缅两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更高规模更大,并以建立起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在机械制造、仪器仪表、金属冶炼、家用电器等产业优势明显。而缅甸是个农业国家拥有许多自然资源,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因此中缅两国在经贸交往中,中国向缅甸出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相对稀缺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缅双方贸易除了产业间贸易外,还有一部分产业内贸易,即我国向缅甸出口机电产品的同时也进口一部分初级产品和工业原料。但由于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产业间贸易占了绝对比重。随着中缅双方经济发质程度的提高,互补性会逐渐下降,双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在未来的两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会逐步上升。

6.2.8 中国-柬埔寨

1992-2001年的10年间,中柬双边贸易额从1295万美元增至2.4亿美元,增长近20倍。近年来,中柬商品贸易增长很快,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以来,双边贸易增长明显加速。中国出口的不断扩大是拉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中柬贸易中,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大规模的顺差。目前,中国是柬埔寨第十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2001年,中柬双边贸易额达到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中方出口2.06亿美元,进口0.34亿美元,分别增长6.7%和增长8.1%。2002年,中柬双边贸易额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中方出口2.52亿美元,进口0.245亿美元,分别增长22.3%和下降29.5%。2003年,中柬双边贸易额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中方出口2.95亿美元,进口0.26亿美元,分别增长17.1%和增长8.3%。2004年,中柬双边贸易额4.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5%,其中中方出口4.52亿美元,进口0.3亿美元,分别增长56.3%和增长15.1%。2005年双边贸易额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我国出口5.3亿美元,进口0.3亿美元。2006年中柬双边贸易额达7.33亿美元(中方出口6.98亿美元,进口0.35亿美元),同比增长30.1%。2007年,中柬进出口贸易额达9.33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其中我国向柬埔寨进口0.51亿美元,同比增长45.6%,出口8.82亿美元,同比增长26.4%。2009年,中柬进出口贸易额达9.44亿美元,同比下降16.7%,其中我国向柬埔寨进口0.37亿美元,同比下降5.2%,出口9.07亿美元,同比下降17.1%。

一、我国对柬埔寨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国从柬埔寨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木材及木制品、橡胶、鱼类产品等。目前中国是柬埔寨第十大出口市场,但进口额仍然较小,从柬进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占绝大部分,这反映了柬埔寨的国民工业水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出口长期依赖自然资源。

二、我国对柬埔寨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而我国对柬埔寨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纺织品及服装原辅料、机电产品及运输车辆、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烟草及制品、食品、纸品、医药品、纺织机械及零件、家用陶瓷器皿、电视机和摩托车等。由于柬埔寨生产基础薄弱,柬现阶段市场所需工业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三、中柬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近年来,中柬商品贸易增长很快,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以来,双边贸易增长明显加速。中国出口的不断扩大是拉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中柬贸易中,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大规模的顺差。目前,中国是柬埔寨第十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束埔寨底子薄、人口多,加上长年战乱对资源损毁严重,人民生活水平相当困苦。柬埔寨产业结构仍过度依赖农业,工业发展落后且门类单一。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柬出口商品品种有限,结构单一,主要分为纺织服装产品和农林牧渔产品两大类。后者主要包括橡胶、木材、农产品和鱼类等。其进口商品主要包括三大类:服装原辅料、加工设备和工业制成品——包括各种机动车、机器设备及配件、建筑材料、农业机械、家用电器、饮料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化妆品和日用品等,这些商品都利于我对柬出口。但目前我国对柬埔寨埔寨出口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左右,加之近年来我国进入柬埔寨市场的商品多以“质低价廉”商品为主,真正能代表我国产品和技术质量的名牌商品和高科技产品进入柬埔寨市场还不多,柬埔寨市场和民众对我国商品还有一个重新提高认识的过程。随着柬埔寨经济的发展和两国经贸交往的增加,我国商品在柬埔寨市场知名度亦会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商品的质量、性能和价格优势已逐步开始被柬埔寨民众所了解和接受,今后出口将会逐步增加,中柬贸易可望走上新台阶。

6.2.9 中国-老挝

中国与老挝两国在进出口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贸易额从1989年的713万美元上升至1995年的5400万美元。在这之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两国在1997年和1998年贸易额跌至2875万美元和2573万美元。但自1999年双边贸易额即开始回升,达到317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3.3%。2001年贸易额更高达6187万美元,创历史高峰,比2000年增长了51.5%,其中中方出口额为54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1%,进口额746万美元,比上年上升16.2%。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1.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我国进口0.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9%,出口额1.0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09年,双边贸易额达7.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其中我国进口3.67亿美元,同比增长149.2%,出口额3.77亿美元,同比增长40.5%。

一、我国对老挝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2005年中国对老挝进口产品总值为2.56千万美元,主要初级产品进口额为1.37千万美元,主要工业制品进口1.16千万美元。那么可以看出,中国从老挝进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中木材、木制品和木炭、油籽及含油果实进口较多,分别占进口总额的44%,5.1%。中国从老挝进口较多的工业制品为橡胶制品、铜及铜制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6.4%,24.4%。由此可见,老挝的橡胶及铜资源比中国丰富。

二、我国对老挝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2005年中国对老挝出口产品总值为1.03亿美元,主要初级产品出口为281.2万美元,主要工业制品出口10千万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老挝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工业制品为主,其中电力、电子设备、金属制品(钢铁及钢铁制品、铝及铝制品、锌及锌制品)、锅炉、机械、核反应装置等、运输设备(船舶、其他运输设备)等出口较多。分别占出口总额的26.3%,8.3%,26.9%,18.7%。中国向老挝出口的初级产品较多的有烟草及其制品、盐、硫磺、泥土、石头、石膏、石灰、水泥等,分别占出口总额的0.8%,1%。

三、中老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尽管中老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中老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大不相同。同时双方进出口数额仍然不大,我国从老挝进口额仍然很低,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老挝工业落后,90%以上的生活制成品和生产资料需要进口,贸易出口非常薄弱,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不多。中国与老挝贸易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两国比较优势显著,都可从现有的贸易条件中得到福利。但强调互补性有益面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一互补性的脆弱面。中国向老挝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制品等资本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向老挝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显示了老挝生产能力的低下,又反映了老挝出口产品的集中与单一,是两国贸易互补性的脆弱面体现。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老挝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善,其出口产品仍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使得其在中老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状况既使老挝利益受损,也不利于中国长期保持与老挝的合作关系。要改变这种局面,老挝政府就必须要推行以“出口主导型”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带动经济增长,逐步减少贸易逆差。通过扩大利用外资的方式大力发展本国的制造工业和出口加工业,改变以往直接出口初级产品的做法,而是把初级产品留在国内,进行粗加工或深加工后再出口,以此来扭转老挝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长期不利地位。而中国政府则应为老挝产品的进口提供更优惠的海关政策,以双边外贸平衡战略来保障中老贸易的长期发展。

6.2.10 中国-文莱

文莱达鲁萨兰国(简称文莱)位于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北部,全国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虽然只是亚太地区的一个小国,但以“东方石油小王国”著称的文莱,靠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和出口,很早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国发展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美元,后来虽然逐渐下降,但2002年仍有1.3万美元,在亚洲仍排名第三。石油和天然气对文莱出口创汇的贡献尤为突出。文莱生产的石油95%以上、天然气的85%以上用于出口。油气出口额最高时曾占文莱出口总额的98%以上,2003年油气出口占文莱出口总额的87.52%。

一、我国对文莱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1992年,中国从文莱进口的总额为12.71万美元,其中矿产品占99.6%,为510.72万美元,但1993年至1999年,中国从文莱进口的贸易额急速下降,平均年进口额约为0.8万美元,表明此时期的中文两国对外贸易关系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后,中国从文莱进口的贸易额迅速上升,2003年甚至达到31237.35万美元,为历年最高水平,但进口产品主要以25-27类产品即矿产品为主,年均占有量达99.58%,表明中国从文莱进口的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亦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文莱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单一,而且向我国出口的商品类别比较集中,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主要都是石油、石油产品和天然气,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几乎没有。

二、我国对文莱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导致中文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对文莱的贸易均从以初级产品为主,逐步朝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为主过渡。1992-1997年,我国对文莱出口主要是25-27项目产品(矿产品)和72-83项目产品(贱金属和金属制品)。这两项的产品出口额,1995年占我国出口文莱总额的73.23%,1996年占61.51%,1997年占59.15%,由于1998年处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结构调整阶段,仅占33.66%,1999年以后的比重更小,约在5%-7%之间;1999年以后,中国向文莱的出口产品主要转向50——63项(纺织和服装),72-83(贱金属和金属制品),84——85(机械和电器设备),其中72-83、84-85两项产品的总出口额,在2004年占我国出口文莱总额的41.84%,2005年占45.09%,2006年占53.15%,虽然其余项目产品的出口数额占我国向文莱出口的比重都比较小,但也有一些项目产品的出口增额较为喜人,如6-14(蔬菜类产品)、28-38(化工产品)、68-70(石材/水泥/陶瓷制品)。在具体的出口产品种类上,2001年中国向文莱的出口:初级产品占14%,主要是肉制品,菠菜及水果;工业制品占86%,主要是纺织品和服装,钢材,金属制品,电子产品,运输工具,铝材,蓄电池,自行车和灯具。2002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品超过80%,依然主要是纺织品和服装,钢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家具,塑料制品、电子产品等。2002年,文莱的进口产品支出主要集中在6个行业上:1、16-24,食品及其原料;2、28-38,化工产品;3、50-63,纺织和服装;4、72-83,贱金属和金属制品;5、84-85,机械和电器设备;6、86-89,交通工具。

三、中文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2009年,中国与文莱两国双边贸易额达4.23亿美元,同比增长93.5%。其中,中国进口2.82亿美元,同比增长217.5%;出口1.40亿美元,同比增长8.4%。中文双方贸易额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进口方面,我国从文莱进口的产品结构单一,几乎全部是主要都是石油、石油产品和天然气,这主要是由于文莱的特殊自然资源优势造成的。而我国出口文莱的产品由上世纪90年代的初级产品逐步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中最主要是机电产品及贱金属和金属制品,这两项产品占了我对文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中文贸易结构的这一变化,说明中文贸易正在向高层次发展,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虽然从整体上看,还是略显单一,极易受到外部市场变化的冲击,但是我国出口到文莱的产品结构较之21世纪头几年已经大有改观,我国向文莱出口的商品类别相对进口而言比较分散,数量、种类远多于从文莱进口商品的种类,而且价值量比较大。从出口额变动的趋势上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对文莱的出口额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力度的进一步的加大而在随后的几年继续稳步、快速的增长。可以较乐观的预见,我国对文莱新的出口产品市场将随着中文两国之间的贸易领域合作的发展而扩大。

6.3 中国-东盟成员国贸易优势分析

6.3.1 中国-新加坡

一、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与内生比较优势

中新两国双边贸易不仅存在大量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也同时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行业或国外产品集团的不同商品之间的国际贸易。日本学者池本清认为,产业内贸易包括建立在产业内垂直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部商品贸易和建立在产业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差别产品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来衡量:IIT=1-∣X-M∣/(X+M)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的取值范围为0到1.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II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IIT=1.

2008年中新贸易中不同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和部分类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新加坡与中国2008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在中国和新加坡的商品构成中,HS两位税目的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85章(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和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这三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位居两国商品贸易的前三位,分别为0.973872、0.96964和0.866564,此外,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8以上的商品还包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构成工业制品所有的五类贸易商品中,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产品的IIT值为最高,说明中-新两国在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表中显示中新贸易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中,占主要份额的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在86%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不仅集中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机电产品,而且在两国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较大。如2008年仅IIT值很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就占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74.4%,占新对华出口额的48.9%。对2008年来中国与新加坡的G-L指数进行的计算得出,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贸易逐步呈现出从基于要素享赋差异的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

中新贸易进出口商品的排名也体现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部分特征。据统计,2008年中国前十大对新加坡出口商品类别依次为: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摄像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主要用于打字及其他办公用机器的零附件、主要用于无线电话、雷达等装置或设备的零件、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废油、半导体器件等;已装配的压电晶体、变压器、静止式变流器(例如整流器)及电感、巡航船、游船、渡船、驳船等客运、货运船、电路开关、保护等电器装置,线路V≤1000伏。同期自新加坡进口前十大商品依次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主要用于打字及其他办公用机器的零附件、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废油、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制成供灌(录)信息用的未录制媒体、半导体器件等;已装配的压电晶体、初级形状的乙烯聚合物、冷藏箱、冷冻箱及其他制冷设备;热泵、初级形状的丙烯或其他烯烃聚合物、主要用于无线电话、雷达等装置或设备的零件。其中,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主要用于打字及其他办公用机器的零附件、主要用于无线电话、雷达等装置或设备的零件、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废油、半导体器件等;已装配的压电晶体是两国前十大进出口商品中的共同类商品,说明产业内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例是较大的。因此,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两国贸易中产业内贸易额比重较大,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新贸易的主要形式。二是产业内贸易相对集中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产品。

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中新贸易中以主要形式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为了解释这一类贸易现象,侧重于内生比较优势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与经验积累。对此,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创立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产生内生比较优势;这包括技术知识的国际国内外溢、学习曲线以及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这些观点的引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新大量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

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5年间,中国与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逐年提高,这说明随着中新两国经济的发展,要素丰裕度会发生相应变化,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正在弱化,从基于要素享赋差异的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走向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低劳动成本竞争逐渐被低成本竞争取代,规模经济日趋重要,大多数产品为满足国家之间不同购买需求日趋差异化,技术变化也不断向各行业渗透,两国的内生比较优势都在不断增强,并推动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上述产业内贸易特点的形成。

二、中-新两国的产业间贸易与外生比较优势

新加坡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服务业占GDP比重达61.4%。经济以服务业、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为主。新加坡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饲养业和水产业。粮食全部依靠进口,蔬菜仅有5%自产,绝大部分由中国进口,而旅游业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新加坡的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部门。而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工业和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中-新两国进行产业间贸易的互补空间非常大。中国可以向新加坡提供粮食等农产品,提高本国第一产业的出口能力,同时可以引入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以产业间的这种贸易推动中-新两国的经济协调和发展。

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额为648.1亿美元,增长6.5%,比新加坡货物贸易平均增幅低10.4个百分点。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311.0亿美元,增长7.5%;自中国进口337.0亿美元,增长5.7%;新方逆差26.0亿美元,减少12.6%,中国为新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矿产品,2008年合计出口262.0亿美元,占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77.8%。除上述产品外,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也是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主要大类商品,其中运输设备出口增幅达85.0%,是其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大类,在新加坡进口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十分难得。

机电产品一直是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主力产品,2008年进口额额为191.6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占中自新进口总额的61.6%。矿产品是中国自新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进口额40.5亿美元,增长62.0%,占中自新进口总额的13.0%。由于新加坡对中国最主要出口产品出口出现停滞,此外,新另一主要出口产品化工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还出现下降,因此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总体表现欠佳。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新加坡对外贸易影响较大,其进出口增幅在2008年内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

从2006年中国对新加坡进出口商品构成看,在初级产品中,食用蔬菜类、烟草类只有出口,没有进口,说明我国在这两类产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新加坡在可可制品、谷物或乳的制品、饮料及酒类、矿物燃料类等方面出口大于进口。中国初级产品出口虽然一直是顺差,但初级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的初级产品主要是矿物燃料、润滑剂及有关原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对于石油等能源物资的消耗将会进一步增加,能源依靠进口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实际上,2006年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的这类产品比2005年增加了43.7%。在工业制品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与杂项制品两类产品基本上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进口比率大于1,说明我国也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类商品的出口/进口比率小于1,说明新加坡在该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新加坡则在某些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的贸易表现为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中新两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阶段造成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量在世界上排在第三、第四位。虽然按人均计算并不多,要排在世界第80位开外,相对比较紧缺,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自然资源尚可满足中新贸易的需要。新加坡则国土狭小,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贫乏型经济,因而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中国劳动力充足,素质也尚可,突出的优点是劳动费用比较便宜。中国过去的发展及未来增长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巨大的人口总量与受过教育绝对人数的巨大。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初等教育入学率水平还高于日本、英国等部分发达国家,中等教育的入学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新加坡方面,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调查,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5-44岁年龄段的就业队伍中,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占49.4%,比中国高。但由于新加坡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劳动力资源日趋短缺,引起工资水平急剧上涨。今天新加坡的工资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约为中国工资水平的10倍,导致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优势丧失。

第三,中国的工业虽然已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工业中的基础产业有相当发展,但多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与新加坡相比显得滞后,化工产业就是典型的例子。新加坡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引进外资和技术的优势发展以炼油业为主的重化工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基地,与电子工业和工程业并列为新加坡的三大支柱产业。而我国则是在80年代中期把化工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由于资金、技术方面的不足,产业升级缓慢,生产效率不高,在对新加坡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

新加坡80年代推行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电子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电子行业占整个制造工业的一半以上。在此过程中,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外投资发挥了重大作用。跨国公司的投资多集中于制造业的电子、机械、化工等产业,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差别产品,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推动了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据新加坡贸发局发表的资料,2000年仅电子行业年营业额超过5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就有11家之多,如惠普、韩日电子、索尼电子、NEC半导体、三洋半导体、日立日本制铁半导体等。另据统计,在新加坡的2000多家制造业中,民族企业占70%,合资企业占10%,外国独资占20%,可是在产值和直接出口值上外资却分别占了70%和90%。这些说明新加坡通过规模经济效果形成了产品成本优势,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了差别产品优势,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优势得到提升。新加坡培养本国的科技势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的动态变化,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很大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外贸结构的变迁,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制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70%。

三、中-新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根据中国与新加坡2000-2007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算出自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保持在1.2-1.5的稳定水平的,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结合度将更加紧密。中-新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存在着很多的合作空间,双方的贸易紧密程度会与日俱增。

四、中-新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国与新加坡的对外贸易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与互补关系。首先是两国在技术水平上的互补和竞争。从总体上看,新加坡的电子、通信等科技水平较高,中国电子通信行业发展较晚,而且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在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实力方面逊色于新加坡。因此,中国与新加坡在科技领域存在着潜在的竞争和广泛的合作。其次,中-新两国在资金方面的互补。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加坡已有一定的资金盈余资金,特别是逐步形成的一些大企业集团和财阀,已具备了对外投资的条件和能力,并向中国投资。中国虽然缺乏资金,但仍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尤其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后,随着中国商业变得更成熟开放,中国会在新加坡进行更多的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

中国与新加坡都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因此在一些经济领域产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常的。宏观上,这种竞争在资金、技术、出口市场、分工等方面都有表现。首先是吸引外资和技术上的竞争。中国和新加坡都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问题,都希望能吸引到促进本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资金和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彼此既成为了合作伙伴,同时又成为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其次是在出口市场方面的竞争。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近年出现的顺差无疑给新加坡增加了对外出口的压力,出口市场将是中国与新加坡竞争中的主要方面。对中-新两国而言,出口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和互补关系不容小视,它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经贸往来关系。新加坡最近制定了包括电子、生物、医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制造业发展规划,对中国产业形成竞争压力。同时,在集成电路等主要高新技术产品制造领域,随着中国企业产能的迅速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中国将明显感受到来自新加坡产能的竞争压力。2004年,新加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就为中国的2.4倍。需要做出说明的是,1999到2001年由于统计数据中把中国香港的进出口总计入了中国的数据,所以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偏高,但即使这样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与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一直稳步上升。1995年前双方以产业间贸易为主,1996年开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与新加坡在传统产业间贸易具有互补性,产业内贸易也正在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的互补性分工,但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尤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领域内的贸易竞争关系还将长期存在,区域内竞争和区域外竞争将长期存在。

6.3.2 中国-马来西亚

一、中-马产业内贸易优势分析

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统计,2008年中马双边贸易额为391.8亿美元,增长14%,高出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平均增幅3.7个百分点。其中,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190.7亿美元,增长23.4%;自中国进口201.1亿美元,增长6.3%;马方贸易逆差10.4亿美元,减少70%。中国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也是马来西亚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新加坡、美国与日本。随着中马双方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对特定资源的依赖会减少,要素禀赋的互补性下降,双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的现象,从而减少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进而提高了产业内分工合作和互补的程度。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商品的贸易往来。早在1994年,中马两国已经出现了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数超过0.5的商品已经有第65类(纺织品)、67类(钢铁)、75类(办公用机械、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76类(电讯器材及收录放设备)、77类(电力机械、电器)等共七类产品,而且其中第65类和第77类的指数高达98.64和96.02.中各个商品类别2004和2005年的IIT数值可以看出,在10类商品中,有7类的IIT值升高。其中有两类商品实现了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的飞跃,这两类商品是HS48和HS27,特别是HS27从原来0.2的IIT值,增长到了0.76,增长了近4倍,该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是迅速的。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倾向于产业内贸易。中马两国具有较高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中马贸易中存在产业内贸易的行业有22个,我们发现在2005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6的产品(行业)分别占到中国对马来西亚总出口额比重的52.6%,占总进口额比重的68.7%。说明两国的贸易倾向于产业内贸易。其次,中马两国进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初级产品。分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10个产业(IIT>0.6),除了HS27、HS25以外都是工业制成品。其中HS90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7,HS54/55化学纤维分别达到0.95、0.89.同时两国之间的电子设备及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具有较高的数值。大部分商品类别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到2006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0.5的有(按HS分类):有机化学品;杂项化学产品;塑料及其制品;纸及纸板、纸浆、纸或纸板制品;化学纤维长丝;化学纤维短纤;玻璃及其制品;铜及其制品;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等。

分别给出了2007年中-马贸易中不同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和部分类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马来西亚与中国2007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可以看出,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商品构成中,HS两位税目中,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有:第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0.956522,85章(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为0.981715,第39章(塑料及其制品)0.964325,和29章(有机化学品)0.963267,同时还有可可及可可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均在0.9以上。

二、中-马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马来西亚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占GDP比重从1960年的37%降低到了2003年的10%;工业比重从18%上升到49%,其中制造业占GDP比重比从9%上升至31%,第三产业从45%降至4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工业增长很快,资源型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非传统型制造业发展尤快。重点发展了电子、汽车装配、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矿业以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稻米自给率为60%。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对比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产业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在产业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机电产品、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是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08年出口额分别为93.8亿美元、37.4亿美元和22.7亿美元,分别增长22.7%、30.7%和16.4%,占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9.2%、19.6%和11.9%。其他主要出口商品中,2008年马来西亚对中国矿产品和运输设备出口增长显著,增幅分别80.1%和131.4%。

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2008年进口额为125.1亿美元,增长3.4%,占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2.2%。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分别是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第二、三大类商品,2008年进口额分别为20.4亿美元和13.3亿美元,增长9.2%和34.3%。其他主要进口商品中,2008年矿产品自中国进口继续高速增长,增幅为159.5%,其中矿物燃料进口增长399.6%。中国在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纺织品及原料、植物产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优势,2008年上述各类产品分别列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HS类)的前五位、第七位和第八位,占马来西亚进口市场的17.8%、12.2%、13.2%、14.2%、33.2%、11.6%和32.4%。由此可见,中国-马来西亚在产业间贸易上既存在的竞争性也存在互补性。

三、中-马贸易结合度分析

从1991至2007年以来,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总额呈现递增趋势,两国的贸易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马来西亚是东盟11个国家中和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从2004年开始成为了马来西亚第四大贸易伙伴。在中马贸易迅速发展、中马贸易地位急剧上升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两国的贸易结合度特征进行分析,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维持在1.1-1.3之间,这说明中马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越发紧密,马国与中国贸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四、中-马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由于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十分相似,又同时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的阶段,因此,产业的同构性导致不可避免的市场竞争。但是在动态的竞争格局中,二者相互的互补性是明显的、主要的,也是双方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中马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来看,它们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还表现为,在双方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的分工。

中马两国在双边贸易关系中,双方的互补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国际市场上,双方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从贸易国别分布来看,中马两国的贸易伙伴基本相同,从而两国在出口市场份额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研究表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市场竞争主要不是在双边的境内市场上,而是表现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日本以及东盟,对香港的出口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口到美国市场。而对马来西亚来说,美国、东盟、日本以及香港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马来西亚对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泰国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近50%。其次,从具体的出口商品种类来看,中国与马来西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中国与马来西亚主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结构比较相似,集中在:成衣及衣着用品,家具及其零配件,摄影仪器、设备以及光学仪器,其他金属制品,纱、纺织制品,菲金属矿产品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对中马两国贸易方面的竞争互补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两国的优势互补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更加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出口优势产品,以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对于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一方面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中马两国的竞争只是一定限度上的竞争关系,是公平的竞争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关系。从长远看,这种竞争关系将促使双方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努力改进、提高,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各自新的优势和双方新的互补,促进经济、技术各个领域更为有效和更高水平的合作。总之,从发展前景来看,竞争中的进一步合作将是中马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走向。

6.3.3 中国-泰国

泰国与中国是有着传统友谊的近邻。泰国的泰族与中国的傣族在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泰国和中国之间不存在任何领土争议问题。泰国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泰国华人已经与当地主体民族打成一片,关系融洽。这些使得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厚、坚实的基础。1975年泰国和中国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多层次的友好交往频繁。近几年来泰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作为泰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是泰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泰双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

2008年中泰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64.9亿美元,增长8.9%。其中,泰国对中国出口162.2亿美元,增长1.9%,占泰国出口总额的9.1%,下降0.7个百分点;泰国自中国进口202.7亿美元,增长15.2%,占泰国进口总额的11.2%,下降0.4个百分点。泰方贸易逆差40.5亿美元,增长142.5%。机电产品、塑料橡胶和矿产品是泰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2008年出口额分别为73.5亿美元、36.9亿美元和18.7亿美元,增长7.3%、10.3%和29.4%,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5.3%、22.8%和11.5%。泰国对中国出口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大类商品为化工产品、植物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2008年出口额为9.2亿美元、6.3亿美元和2.9亿美元,分别下降38.3%、24.5%和29.2%,合计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4%。其中,有机化学品出口7.2亿美元,下降44.3%;食用蔬菜出口2.1亿美元,下降42.4%。机电产品占据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半壁江山,2008年进口98.3亿美元,增长9.4%,占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8.5%。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及纺织品与原料分居进口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类商品,进口额分别为32.4亿美元、22.1亿美元和10.8亿美元,增长18.9%、37.6%和12.7%,合计占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2.2%。其中,无机化学品和肥料进口增长较快,进口额分别为5.8亿美元和4.2亿美元,增幅分别达高58.5%和80.4%。

由于中泰两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要素资源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的某些产品存在互补性。两国都处于劳动密集型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发展的阶段,泰国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存在重合的部分,部分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部门存在竞争关系。在中泰经济的合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关系。

一、中-泰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商品的贸易往来,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类型,约占国际贸易额的七成左右。尽管我国与泰国都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产品结构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建立在产品质量和差异化基础上的贸易格局将使得中国与泰国相互进口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增加。同时产业内贸易将强化中国与泰国的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增强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

在九十年代以前,中泰双方贸易中主要以互补型的贸易方式,当时从泰出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是天然橡胶、纸及纸板、初级形状的塑料、还有大米等。我国主要出口到泰国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及制品,如服装等等。别给出了2008年中泰贸易中不同类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值。泰国与中国的进出口商品构成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和泰国的商品构成中,HS两位税目的第8章水果等农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986928、泰国的大米非常优质,是主要的出口产品。其次第3章的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第84章的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和54章的化学纤维长纤这三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0.8以上,分别为0.982143、0.917815和0.8601048,此外,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5以上的商品还包括第29章(有机化学品)第48章(纸或纸板制品)、85章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和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1)从总体来看,泰国在初级产品中占有优势,而中国在工业制品中占有优势。但是从2008年中泰两国进出口商品类别中可以看出,最能代表制造业实力、在新技术革命中发展起了高科技含量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等产品上,中国的出口都小于进口,说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而非技术优势。(2)中泰贸易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贡献大于产业间贸易。从贸易总量来看,中泰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品类上。

中泰双边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上升的原因如下:国际贸易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起源于对发过国家相似产品的贸易研究。但近年来起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内贸易成为这些国家中双边与多边贸易中的一个亮点,产业内贸易所占贸易的份额一步一步的上升。中泰贸易也处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解释:

首先,双方都同处于一个发展相似的阶段,以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对产品需求结构相似的经济环境下。中泰有着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从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入手。由于存在规模经济,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成本曲线成“L”型,也就是说生产规模越大、产量越高,成本下降得越多,从而厂商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如果产品的销售与生产只能局限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会对跨国公司获取最大的利润造成困难。因此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与劳动力优势来安排其生产,同时在考虑到本国或地区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或技术转让,将产业内的一系列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安排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经济,形成一国在该行业的一部分产品或零件的比较优势。然后以此为基础,在双方之间形成产业内贸易,满足双方生产与消费的需求。我国与泰国的产业内贸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两个发展中国家其劳动力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跨国公司通过把相应的生产环节安排到这两个国家,形成其全球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这样随着双方的相应行业的发展,泰国的生产厂商和中国同一行业的生产厂商所需的零配件可以通过垂直分工的厂家获得,从而促进了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中泰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中最显著的是机电产品的交易与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这类产品在双方的产业结构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泰国该行业是一种外向型产业,由大型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其零配件的采购是一种国际化的采购方式。而中国的电子、电器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不少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这样就为双方的电子电器的贸易产生了有力的需求。

从供给来看,产业内贸易的内容是相同类型产品间的交换,产生于国家间水平型的产业分工。自八十年代后期东亚各国(地区)间的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各国的产业也渐渐由资源密集转为劳动密集型,甚至有些亚洲国家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变长,零部件和加工环节增多,专业化分工变细,产品系列和种类增加,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加大。根据“雁行模式”中国与泰国同处于雁尾,在九十年代里一步一步的走向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它们不甘心只提供初级产品,为了提供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采取了各种吸引外资和推动技术进步的措施,而与此同时,亚洲另一些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身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自己失去了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并不得不把产业转移到像中国和泰国这样有丰富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于是大量的外资涌入,使得中国与泰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上的生产与竞争能力迅速提升,具备了参与产业内贸易的供给条件。

二、中-泰贸易结合度分析

泰中两国的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况且,近年来,泰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的经济合作卓有成效。虽然中泰两国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泰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据两国的地理位置以及产品互补的经济关系来说,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的规模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泰国有相对丰饶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决定了它在农业和加工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高于泰国,并且中国的产业结构较齐全,层次多样,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均有,基础工业发展都比泰国好,除去它们在制造业和农业方面存在一些竞争关系以外,两国的对外贸易量相对于两国的贸易条件和潜力而言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我们通过中国对泰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可以看出,中泰两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维持在0.9左右,相对于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来看,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原因在于:(1)贸易不平衡:泰国的进出口贸易市场还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的进口发展缓慢,中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是靠中国的进口来拉动的。这有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泰国历来向中国出口的多是初级产品和材料,附加值低。泰国虽然在国际贸易中不仅是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还是电子、电器产品的重要出口国,但是它的电子、电器主要出口的市场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特区、欧盟,出口到中国的很少。因为泰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贸易关系,中国在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两国相互贸易的进口关税壁垒和非贸易壁垒都严重影响了两国双边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另外,泰国处于对本国幼稚工业的保护,严格限制对中国工业品的进口,蔬果零关税实施以来也只是打开了中泰两国的农副产品市场,离全方位的降低双边贸易的门槛还有很大的距离。蔬果零关税实施获利最大的是泰国,泰国的蔬果出口远远高于对中国蔬果的进口,这也是导致贸易逆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中泰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并且双方的投资都是集中在各自的大都市,中国的西部地区缺少与泰国的资金交流,与地域相近的优势不相符合,中国的投资也大多流向泰国曼谷等主要城市,没有考虑到周边有发展优势的地区。资金流通合作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到两国的双边贸易。(3)信息不对称,缺乏相互了解。中泰两国间缺少相互了解、展示产品的平台。主要是两国的市场信息的交流不足所致,也缺少相关的政策、机制与机构来专门扶植或服务于两国的信息交流。双方产品展示机会不足,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双方交流合作的手续过程繁杂,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和滞后。

三、中-泰两国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泰贸易关系表现为互补-竞争型,由于中泰两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要素资源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的某些产品存在互补性。两国都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发展的阶段,或者说处在以第二产业(制造业)为主向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过渡,所以泰国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存在重合的部分,部分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部门存在竞争关系。

(1)中国和泰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既有互补的方面也存在竞争关系。一方面,中泰两国都种植的农产品在两国之间的贸易中表现出竞争的关系,泰国的农业深加工程度比较高,农产品的质量受所处的地域影响,品质也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气候、资源禀赋的不同使两国部分农产品贸易呈现互补的关系,中国向泰国出口主要是大蒜、葱、胡萝卜等传统的优势农产品和苹果、梨等温带水果,主要进口的是泰国的木薯、榴莲、山竹、芒果、木瓜、香蕉等热带特色水果和大米、糖、天然橡胶等农副产品。

(2)泰国重工业虽然没有什么基础,但其加工制造业发达,这源于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还有近年来泰国为吸引外来投资而制定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日本和韩国的一些主要的电器公司如索尼、Panasonic、NEC、东芝、三星等都在泰国建立了至少一家工厂,此外美国和欧盟也加入了在泰国投资建厂的行列。整个泰国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都得益于外来投资,其制造业与中国重合的部分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竞争态势。泰国由于基础工业如机械、钢铁、医药、化工等工业都很薄弱,有利于中国对泰国出口机电产品、信息产品、农业机械、加工机械、建筑机械、运输机械、制造设备、仪表、仪器、电器、电子部件的制造材料、钢材等生产资料与纺织、服装、药品等生活资料。由此可见,中国对泰国出口的工业品与生活资料品有效地补充了泰国的商品贸易市场,形成了互补性的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的基础工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如机电产品就是中泰贸易中互补性很强的产品,中泰两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则表现出了很大的竞争性,不仅是在双方贸易的市场上有竞争,而且在第三方市场上竞争更为激烈。中泰在以后的贸易中,应该正确处理好这种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关系。这就要求:(1)扩大中泰两国贸易中互补性产品的范围和规模,弱化竞争性的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有目的地优化两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多从对方市场需求考虑,多从双方各自的优势出发,找出适合进出口的互补类产品,减少进出口替代性和竞争性强的产品。鼓励优势产品的出口。机电等工业品与化工医药品是中国对泰国出口的主要优势产品,也是扩大两国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2)提高两国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从单纯的数量竞争提升到质量的竞争,从服务方面扩大产品的差异性。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差别性。出口产品要在对方市场体现本国特色,为创品牌打下基础。(3)扩展两国进出口的结构,即从出口物质产品发展到出口技术、专利、知识产权信息和技术类等产品。中国的农副产品的种植、培育等技术和工业上生产先进的管理技术都可以成为中国对泰国“出口的产品”,在保持和扩大两国对外贸易额度的基础上,实现两国对外贸易质的飞跃。

6.3.4 中国-菲律宾

在东盟各国中,菲律宾在历史、文化和政治上有着较为明显的独特性。菲律宾同中国的关系也有其特点。如果把中国与东盟中的一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经贸关系发展的进程和速度相比,应该说中国和菲律宾经贸关系发展不是很快的。就菲律宾方面而言,它在对中国经济合作方面缺乏像新加坡那样的勃勃雄厚心,而中方可能对菲律宾经济不够了解。就双方经贸而言,远远落与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的双方贸易额之后,应该说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菲律宾是一个拥有8400万人口、距中国最近的东南亚海岛国家,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农业和工业发展较缓慢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双方贸易应有较大的发展。2007年中国与菲律宾双边贸易额达306.2亿美元,同比增加30.8%,提前三年实现双边贸易额达到300亿美元的目标。

一、中-菲产业内贸易优势分析

随着中菲双方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对特定资源的依赖会减少,要素禀赋的互补性下降,双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的现象,从而减少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进而提高了产业内分工合作和互补的程度。

利用中国海关统计的2007年前10个月中菲双边贸易数据,计算中菲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数大于0.5的有以下产业: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0.98)、第十四类(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0.86)、第九类(木及制品;木炭;软木;编结品,0.84)、第二十类(杂项制品,0.79)、第二类(植物产品,0.60)、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0.58)、第十八类(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0.57)等产业以及第45章(软木及软木制品,0.99)、第80章(锡及其制品,0.94)、第44章(木及木制品;木炭,0.90)、第38章(杂项化学产品,0.86)、第71章(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0.86)、第41章(生皮(毛皮除外)及皮革,0.84)、第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0.80)第53章(其他植物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0.75)第95章(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0.67)、第76章(铝及其制品,0.67)、第13章(虫胶;树胶、树脂及其他植物液、汁,0.66)、第39章(塑料及其制品,0.64)第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等水果的果皮,0.62)、第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0.58)、第34章(洗涤剂、润滑剂、人造蜡、塑型膏等,0.53)等子行业。另外,在中菲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机电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25,似乎更倾向与产业间贸易,但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不足所致。从上一节我们知道机无论是电产品进口还是出口,占中国对菲律宾的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的比重都是第一位的,造成指数偏低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从菲律宾进口的机电产品约是出口到菲律宾的7倍。但由于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金额都非常巨大,也就是说实际上两国在机电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是较高的。

二、中-菲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可以根据相对优势进行交换,使双方获利。而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比较优势是会变化的,即比较优势有动态性。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中的1位数商品编码分类,出口商品可分为SITCO(食品及活动物)、SITCI(饮料及烟草)、SITC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醋)、SITC5(化学成分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和S1TC9(未分类产品)。通常将SITC0-4类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类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们对中国和菲律宾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得到以下各数据表:

基本未变

中国在资源密集型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RRCA<1),而且比较劣势呈逐年加剧态势,这可能与我国高耗能发展经济的途径有关;菲律宾虽然也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比较劣势正逐年减小。

中国虽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比较劣势逐年减弱,这体现了中国产业结构在逐年调整上升。菲律宾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上具有比较劣势,但比较劣势出现了一定程度地减弱。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中国是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但这一比较优势正在逐年减弱。菲律宾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且比较劣势相当明显。

综上所述,中国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比较劣势日趋严重,但出口结构呈现出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趋势,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不断缩小的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较劣势也在日益缩小。而菲律宾相近年来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区域上升,这可能与近年来菲律宾大力开发和出口油气资源有直接关系。这说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迅猛腾飞,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产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重将日渐提升。就目前来看,不仅我国生产的轻工产品已占据菲市场,而且我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对菲出口比例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菲出口中,上述两项产品比重占50%强。海尔、春兰、创维、美的等国内知名企业对菲高科技含量电器的出口迅猛增长。目前,IT产业和农渔业的现代化为菲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拥有较高的技术实力,且在通讯设备和工程承包及安装、农业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在菲律宾市场上有发展潜力。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中菲两国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分工(以双边的贸易专业化指数绝对值在0.5以上为明显专业化分工的标志)。据统计,中菲两国有明显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类别有(按HS编码分类):第十二类(鞋帽伞等;羽毛品;人造花;人发品)、第十三类(矿物材料制品;陶瓷品;玻璃及制品)、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制品)、第八类(革、毛皮及制品;箱包;肠线制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三类(动、植物油、脂、蜡;精制食用油脂)等产业。可见,中菲两国基于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互补,通过双边贸易可分别获得比较利益。

三、中-菲贸易结合度分析

近几年,中菲两国双边贸易额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目前菲律宾许多农产品处于短缺状况,正积极引进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渔业资源丰富,海藻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展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前景美好。菲律宾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铝、铜、镍、金、银矿产都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我们对中菲两国的贸易结合度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菲律宾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维持在1.2-1.5之间,贸易结合度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中菲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越发紧密,双方合作前景明朗。

四、中-菲竞争与互补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菲两国在双边贸易关系中,双方的互补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国际市场上,双方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贸易国别分布来看,中菲两国的贸易伙伴基本相同,从而两国在出口市场份额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研究表明,中国和菲律宾的市场竞争主要不是在双边的境内市场上,而是表现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日本以及东盟,对香港的出口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口到美国市场。而对菲律宾来说,美国、东盟、日本以及香港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

其次,从具体的出口商品种类来看,中国与菲律宾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中国与菲律宾主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结构比较相似,集中在:成衣及衣着用品,其他杂项制品,家具及其零配件,摄影仪器、设备以及光学仪器,旅行用具、手提包,纱、纺织制品,非金属矿产品,鞋类等。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较劣势在逐年消失,现与菲律宾竞争力相当,因此也具有竞争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对中菲两国贸易方面的竞争互补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两国的优势互补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更加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出口优势产品,以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对于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一方面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菲两国的竞争只是一定限度上的竞争关系,是公平的竞争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关系。从长远看,这种竞争关系将促使双方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努力改进、提高,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各自新的优势和双方新的互补,促进经济、技术各个领域更为有效和更高水平的合作。总之,从发展前景来看,竞争中的进一步合作将是中菲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走向。

同类推荐
  • 权力视角下的公企业与国有经济治理研究

    权力视角下的公企业与国有经济治理研究

    本书以西方国有经济的重要组织性治理工具——公企业的制度变迁为主线,重点研究了政府、社会及市场三方之间及各自内部间的权利结构差异及基础制度环境差异如何决定了我国与西方国有经济组织性治理工具的不同选择。
  • 趣味经济学

    趣味经济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旅游房地产学

    旅游房地产学

    本书通过对房地产、旅游两门主要交叉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使读者了解《旅游房地产学》这门边缘学科形成的基础和原理。本书还介绍了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程序,对可以作为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主题或者参与的相关学科及其参与方式作了阐述;对旅游房地产项目特有的经营管理,包括旅游房地产的物业管理和资金筹措也作了原理性的介绍。
  •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研究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研究

    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一直是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演化经济学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经济发展的方法和范式,提供了一个解释经济增长源泉的动态制度演化框架和技术变迁范式。
  • 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

    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

    集群企业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持续成长是学界、业界和政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现有的研究认为本地网络可以为集群企业持续成长提供支持,但什么样的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具有支持功能还不得而知。本书以浙江省若干典型产业集区域的500多家集群企业为考察对象,对浙江省集群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本地网络实现持续成长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热门推荐
  • 一番鸥鹭

    一番鸥鹭

    世道倾颓,人言可畏。故人不在,谁来听我?昔日有君,今不复昔。念者无意,听者穿心。
  • 植物大战僵尸在未来

    植物大战僵尸在未来

    “小豌豆对快射它!对往它脸上射!”“大嘴,把它吐出来!全部咬死在吃好不好!”突然一个伤痕累的大块头抱着秦小枫的大腿“大哥!给口奶吃吧!”“自己找小葵花要去!”“好嘞哥!”
  • 和平战神不杀人

    和平战神不杀人

    李还休曾说过:“我从来不习惯把目光投向远方,因为我的眼底满是星辰。”在这诡谲云涌的江湖,八方风雨的庙堂,一将成万古枯的军国争霸,百转千回的侠骨柔情。且让我们瞧瞧,欲说还休的李还休是如何品味这世间百味。
  • 青雨梅桃朵朵开

    青雨梅桃朵朵开

    一代女杀手居然穿越了???近身远程暗器都能的一位腹黑小姑娘奉雇主要求去盗博物馆里新发现的玉石竟在碰到怪石头的一瞬间时穿越到黎国丞相府千金身上?还和摄政王在一起了?摄政王腹黑?摄政王“不,我的心思只有爱你。”南宫梓衿:“你放屁!上次从我那坑的糖还没还我呢,哼。”
  • 繁桂十街系列

    繁桂十街系列

    ——繁桂十街,给你讲故事。历史的车轮往前滚动了多少步,繁桂十街就存在了多少年。其中几许悲欢离合,待我慢慢讲给您听。
  • 慢下来

    慢下来

    本书包括“心态慢下来”、“节奏慢下来”、“行走慢下来”、“感情慢下来”、“自由灵魂”、“一切随缘”、“简单生活”等章节。
  •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我会放下个性,放下自尊,放下追求,都是因为放不下一个人。-----那个男人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了等待…---------我只是个舞女,我16岁,我配不上,可我也不脏-------------没有结局的结局
  • 网游之我能复制万物

    网游之我能复制万物

    什么?你有逆天神器?不慌!我能一键复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女儿是末日主宰

    我的女儿是末日主宰

    这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了被末日支配的恐惧!“去你的,这是哪里?我怎么来到了这个鬼地方?”一脸懵逼的楚凡看着周遭的环境,这还是自己原来生活的那个和平的世界吗?这简直就是人间烈狱啊!“怎么还有个小孩,算了,带着一起跑!”末日来了要做什么?当然是带着女儿逃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