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07800000030

第30章 儒释道融合与中庸

(一)中庸,儒释道融合的契机

从文化史看中庸,中庸首先在儒道之间:道家讲“雌节”、“守中”,“道法自然”;儒家讲“天时、地利、人和”,讲“无过与不及”。道家、儒家都发端于从黄帝至周文王的上古文化思想,都以“中和”为理念,都以“黄中”为情结,不过一个偏重于自然,一个偏重于人事,《易经》是它们共同经典。在上古和中古的漫长时间里,儒、道正是通过中庸的文化共识而成为华夏文化的两翼。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燔百家之书,以法家的极端思想为意识形态,结果一朝覆亡。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重黄老“自然无为”之治,并融入《中庸》政治思想,这从上述的《黄老帛书》可知。司马谈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他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批评法家“严而少恩”(残酷),儒家“繁而多礼”,墨家“俭而难遵”,阴阳家“拘而多畏”,而只有道家“事少功多”,主张以黄帝、老子的思想为本,采儒法名墨的长处,这正是《黄老帛书》的文化思想。在这一文化潮流之下,汉代宣帝、元帝时的学者戴圣编撰子思《中庸》,纳入《小戴记》,因为《中庸》与当时的文化思想最为吻合。汉武帝出于功业需要,截断了这一文化潮流,他黜黄老而独尊儒学,然所尊乃董仲舒、公孙弘这类醉心利禄、曲学阿世的“奴儒”。汉代儒学适应专制政治的需要,已不同于先秦的原始儒家。例如,原始儒家的“天人合一”,此时成了“天人感应”;孔子的“君待臣以礼,臣事主以忠”,此时成了“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因其“独尊”,因其专制,汉代儒学(“名学”)很快走向异化。社会腐败,动乱迭起。有识之士匡过救失,憧憬汉初文景之治。东汉郑玄以老子义注《周易》,注《礼记》和《中庸》,《中庸》又开始在士人中受到重视。《汉书·艺文志》有《中庸说》两篇。

作为对名学的否定,晋代老庄玄学之风崛起。尊儒既已失,尊道亦未为得。这从魏晋南北朝世风日下可知。此时,印度佛教便乘机发展起来。于是,中庸哲学就在儒释道三者之间了。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畅通,客观上提供了文化交流的便利,佛教那时就传入中国。宗教“自我实现”的本性,使得佛教千方百计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并发展。为了在中国站住脚跟,佛教迎合了中国的固有文化:用道家和老庄“虚无”哲学翻译和解释佛经的“性空”(“格义”);附会儒家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特别是紧紧抓住了儒家道家共有的中庸思想,以此减少文化上的压力与冲突。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庸》进一步受到重视。宋·戴颙撰《中庸讲疏》一卷,梁武帝萧衍撰《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梁武帝本是佛教徒,他看到了《中庸》与佛教“中观”论的契合之处。萧衍之后,佛教徒注《中庸》者颇多。《隋书·经籍志》有《礼记中庸传》两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在对儒、道治国失望之后,希望找到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将目光投向佛教;而下层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存艰难,也希望从求神拜佛中寻求解脱。上下的需要,使佛教有了发展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一些佛教宗派领袖人物,如智、法藏、澄观、宗密等人,努力寻找与儒、道的共识,实现佛与儒、佛与道的融合。澄观、宗密的教理融入《周易》,以五戒为五常,主无碍,主简而易从;华严、天台、禅宗都以真心为世界本原,这与《大学》、《中庸》之“诚”别无二致。权德舆在《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说,百岩大师:“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全唐文》)禅宗慧能的佛性伦、顿悟论,融入儒家性善论和道家自然主义。这其中,中道、中庸、中观,不仅是融合的契机,而且是实现融合的方法论。方便、圆融、自性,完全是《易》、《庸》文化的路子。

到隋唐五代时,佛教扎根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树大招风,物极必反。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中唐出现唐武宗会昌灭佛事件。此次灭佛,烧毁许多寺庙,遣返许多和尚,没收许多寺庙田产,甚至毁掉了一些佛教宗派的经典,佛教因此元气大伤。在逆境中,佛教尤其感到寻找与儒、道的共识,实现佛与儒、佛与道融合的重要性。宋元明清,著名的佛师禅师,大多有儒家或道家的朋友,例如陈抟法师与周敦颐,佛印法师与苏东坡,半山禅师与王安石。《红楼梦》中常有这样的描写:“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可见僧道已成为朋友。在文化思想上,佛教更加注重《中庸》。例如,北宋天台宗智圆,自号“中庸子”。北宋禅僧契嵩撰《中庸解》五篇,宣扬儒家穷理尽性说和天命论,说,“中庸之道也,静与天地同其理,动于四时合其运”。他的《镡津文集》,以佛之“中观”等于儒之“中庸”,提出儒治世,佛治心。禅师德清,别号憨山,博通儒佛道三家思想,撰有《大学中庸旨解》等。在佛教中国化和儒释道融合的这一过程中,佛教吸收了儒家的《中庸》伦理思想和道家的“中道”自然观,甚至连他们的服饰、寺院、山门,也融入中国人的“黄色情结”。六祖惠能的禅宗是彻底中庸化的佛教。中庸文化,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是儒释道共存互融的契机。

由于佛教文化占着优势,儒门一片冷清。唐宋儒家学者看到了两汉儒学的弊端,都希望通过倡扬先秦孔孟的原始儒家思想(所谓“道统”),像佛教一样重视《易》、《庸》文化的根蒂,以振兴儒学。韩愈、李翱在政治上虽然斥佛,但在文化思想上则与之融通。韩愈倡扬先秦孔孟原始儒家道统,包括子思的《中庸》;李翱《复性书》的思想,与《大学》、《中庸》、《孟子》的心性说一致,与当时的佛教心性说一致,与后来的宋明理学心性说也一致。天命之谓性,性得之于天命,情是惑,去情复性,去欲正心。陆贽、柳宗元皆以儒融佛而盛倡“中道”或“大中之道”。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温文》中说自己“幼而好学,晚而得道”。他所得之“道”就是认识到佛之“中观”“适于中庸”。他又以是否合乎中道来评判历史公案(如《桐叶封弟辩》)。宋初范、张、程、朱、陆、王,为振兴儒学而探究佛、道,从中受到启迪:范仲淹博通经史,尤精《易》、《庸》,适应宋初儒、佛、道兼综的文化需要,自觉提倡《中庸》,其名作《岳阳楼记》给出了如何处顺境与逆境的中庸文化理性。张载“尊孔贵德”,“乐天知命”,“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宋史·张戴传》)程颐出入佛老数十年后,回到儒学,认定尧舜禹代代相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经为儒学真谛,并归之于《中庸》,从根本上打通了儒释道。朱熹以自己的见解注《中庸》,以之为《四书》第二部,一起作为“六经之阶梯”,给出的是他的理学体系。陆九渊“心即理”,王守仁“致良知”,他的天理、人理、物理,智、心、性、理是统一的,这种思想与禅宗没有区别。在以儒融佛和儒释道融合的过程中,儒学得以发展。宋明性理之学的形成就是例子。宋明性理之学,其思想内容上溯孔孟而更为细密,如二程之性,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朱熹之心,分义理之心,物欲之心。佛学丰富了宋明性理之学的“心理”内容,朱熹“事理不二”比喻“月印万川”,出自禅宗“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陆王心学更是直接取自《坛经》“万法尽在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朱熹通过注释以《中庸》为“内底”的《四书》;禅宗通过各种“公案”和著作,阐释融合了儒释道更为丰富和圆熟的中庸文化:它是“实学”,它是“心法”,可以用来“治世”,可以用来“治心”。在这一过程中,中庸之道也有了比《易》《庸》更多的新内容,《菜根谭》是体现上述特征的新版中庸。

(二)中庸之道,儒释道的共性

不同的事物能够融合,必须有其契机;而相融的结果,是扩大它们的共性。

儒释道通过两千年的相融,它们有哪些共性呢?

第一,儒释道都是大系统立论,都讲“自然文明”。

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儒讲“天人合一”,道讲“道法自然”。都是大系统立论,是“自然文明”。佛的大系统论集中表现在“缘起论”或“因缘论”上。佛教教义中的“因”(Hetn)、缘(paccaya),又称“因缘论”。佛经曾给“缘”下过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佛认为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都有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与条件;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能产生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即所谓“诸法由因缘而起”。“法”指事物。世间万事万事由因缘而生,因缘和合而生物。因缘论是大系统论,是佛教的根本原理之一。

因为儒释道都以大系统论的观点看世间的人与事,所以儒释道都讲“顺应”,讲立身的境界,具体为佛之“随缘”,儒之“素位”,道之“任自然”,其根基都是“自然文明”。

第二,儒释道都重生,都以仁爱慈悲为怀。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孔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道家讲“明哲保身”,佛家珍惜一切生命,以“不杀生”为戒律之一。

生是一种天命之性,求生是动物与人的本能,儒释道都有适生的性质。重生者必然以仁爱慈悲为怀。

儒家讲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道家讲“慈”。老子“三宝”,以“慈”为首。

佛以“慈悲”为本。“缘生缘灭有由来,终赖慈心熄祸灾”。(赵朴初诗)佛既重客观“因缘”和合,又重视主观能动性和仁慈之心。佛讲“菩萨”和“普度众生”。菩萨是菩提萨陲(Bodhisattva)的简称。佛学家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这样解释“菩萨”:“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所以菩萨的要义就是“普度众生”、“自度度他”、“自觉觉他”。

所以,在心性论上,儒家主张“性善论”。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道家主张“复归于婴儿”,“众人皆孩之”——所谓赤子之心。这是人性之“自然”。

在社会态度上,老子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儒家有“即民见天”;佛家有“普度众生”,“众生未度,誓不成佛”。它们都不脱离“民”,把“芸芸众生”(民)视为“天”,视为社会之“自然”。

在人生态度上,儒释道都重精神生命胜过肉体生命。儒家讲“舍生取义”;道家讲“重生而不怖死”;佛则主张“一切舍”包括生命。王安石《寒山》诗曰:“但能一切舍,管取佛欢喜”。

佛、道的慈悲、利己利他与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立人达人、民本人本思想相应,在历史上影响最大,它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人道主义文化。儒、道与佛稍有不同的是,孔老讲仁慈并不废兵。孔子主张“足食足兵”,又说“我战则克”,又说“仁者必有勇”。老子把“慈”定为“三宝”之首,又说“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他们都认为“兵”是“凶器”,圣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它,因为不用兵来抵御强暴,社会就不能和平,就有违于仁慈。所以,它们都主张用兵慎重,只要达到目标即可,“战者果而已”,不能穷兵黩武。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事,最好不要发生,最好是化敌为友,或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得已发生了战争,也要尽量使双方少死人。孔老把仁慈与正义战争融合为一,这种学说,以人道为标准讲正义。

第三,儒释道都以“和”为目标。

“和”是儒家的道德目标。孔子主张“和而不同”。《中庸》就是“和谐”的哲学。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天乐”——天人和谐,“人乐”——人人和乐相处。

老子还论及国与国的和平共处。他认为国家无论大小,都要谦虚平等,尊重对方,在交往中各取所需,而最要紧的还是大国的态度,他说:“大国如能对小国谦下有礼,自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如能对大国谦下有礼,自然能取得大国的兼容而平等相待……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大国小国都要谦下为怀,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大国应该先以下流自居,这样天下各国才可相安无事。”(《老子》六十一章)

佛的因缘论把引起事物存在的因缘关系分析得很细微,既有涉及主体性质、成分与作用的各种“因”,又有体现同时或异时关系的各种“缘”,一切存在都是由许许多多“因”、“缘”整合而成。所谓“因缘和合”而生“法”。佛尤其重视社会人心之“和”。儒与佛都重社会实践,主张积极有为,自尽自完。

佛教徒在古印度称“比丘”或“沙门”,中国佛教则称“和尚”——和尚和尚,以和为上,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间不可一日无喜神。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慧远大师以“和而不同”巧妙地坚持沙门独特的生活方式。因为“和而不同”,儒释道既能和谐共处,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儒释道以“和”为价值取向,与它们的大系统论和自然文明观是一致的。

第四,儒释道都以“中”为大本。

以大系统、自然文明立论,以“和”为价值取向,必然以“中”为大本。

儒家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道统;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那是沉甸甸的思想;至于庄子,他在《庄子·则阳》中借“冉相氏”之口说:“冉相氏执守中道,随物自成,与物混同。”

佛家以龙树的“中观论”和吉藏的《三论玄义》为端绪,融合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中道。佛书《牟子理惑论》从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入手,进而抓住了中庸的多元文化观,推崇中庸“中以处事”的精神。

第五,儒释道都有“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

儒释道的大系统观、仁爱慈悲的人道主义以及中和理念,决定了它们的“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小康”、“大同”?

禹汤文武时代的阶级社会,理想的私产社会以礼义制度治国,各安其分,生活富足,名之为“小康”。子游发扬了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秩序观念,或者还吸收了墨家“尚同”思想,提出《礼记·大同》思想。《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赡。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而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既是对古典的崇尚,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从《老子》“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到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道家农业“小康”的社会理想。老子“小国寡民”理想中有众生平等的大同因素。

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世间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食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串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复合;金银珠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同;言辞一类而无差别。这与儒家、道家的“大同”、“小康”类同,成为佛家普度众生、众生平等主张的思想基础。

这些情况说明“大同”、“小康”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

这是社会主义能在中国成长的文化原因。在今日的政党政治中,只有那些为中国和人类“大同”、“小康”而奋斗的党才会得到中国人的衷心拥护。

第六,儒释道都讲因果报应。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报应源于一种自然率。报应就是平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儒释道都讲因果报应。

《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家《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佛教讲因果报应,强调主体自觉。它要求信徒通过“五戒”、“十善”脚踏实地去求佛。佛教因缘论认为,今生一切是前世安排,来生幸福全看今生积德行善。佛教的因果报应,涉及过去,指向未来。

宗教或宗教性质的伦理学,没有不讲因果报应的。儒释道都讲报应,虽然所依据的理由不完全一样。这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左传》记郑庄公预言他干坏事的弟弟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故待之。”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看来是一种生活的逻辑。所以应该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儒释道都讲“报恩”。

《诗经·小雅》曰:“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儒家道家都重子女孝顺。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什么是“四重恩”?赵朴初在栖霞寺佛学院对学僧解释说:一报父母师长恩:他们对我们有养育教育之恩;二报众生恩:我们的生活,依靠大众多种多样的劳动,我们应以同等的劳动报答他们;三报国家恩:我们居住在国土上,享受公民一切权利,应该奉公守法,以庄严国土(美化)利乐友情(利人)来报恩;四报三宝恩:佛教导我们诸恶莫做(有害大众的事不做)众善奉行(有利大众的事多做),自净其意(熄灭贪嗔痴烦恼),饶益有情(行菩萨道,修六度)。

佛教有许多报恩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经过一处山林,看见一只老虎产下七只小虎,已经七天没吃东西了。释迦不忍心,解开衣服投身到饿虎之前给他们吃。老虎很受感动,不敢吃他。释迦又用干竹刺颈流出血来。老虎见了血,才把他吃了。看来佛教的报恩是无条件的,他们把舍己拯人甚至舍己拯动物的行为都视为报恩。这样就增强了主动性。

赵朴初认为“四重恩”中以众生恩为主。他曾赋诗说:“饮水洗我心,不忘掘井人。”人的一生报恩是无尽的。在报答社会方面,佛、儒都讲舍生取义。

第七,儒释道都讲“忍”。

道家“贵柔”、“守雌”、“不争”、“顺命”的思想本身就是“忍”。道家主张以德报怨。道家之“忍”包含在“阴柔”哲学之中。

“忍”是佛教“六度”的第三度。“六度”就是成佛的六种方法。它要求“自度度他”时“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佛教的“忍”包括“忍苦”、“忍辱”。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安忍如地”,“代众生苦”,代表了佛教的慈忍精神。所以佛门说:没有忍性,成不了菩萨。禅宗五祖名“弘忍”,南岳曾有一个佛教大师名字叫“忍”。“仁人之心即佛心”。佛对现实生活问题是主张容忍的。

儒家讲忍辱负重。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庸》说:“足以有容。”为了实现崇高的目的,需要足够的气量,需要自我克制,有时需要惩忿窒欲。

从孔子的哲学看,“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因忍而乱大谋,因忍而坏大事,孔子不主张忍。《论语》中有孔子的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有人说到“以德报怨”时,孔子反问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于是他说:“以直报怨。”儒家哲学原旨之“忍”是自觉之忍,有阳刚之气与坚定的意志。由于旧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和1840年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中国人“忍”之中的“阳刚”与“意志”成分逐渐淡漠。

因为儒释道都重忍。“忍”是中庸文化的一个重要德性。

急躁好动的人是没有忍性的。所以,在动与静的关系上,儒释道都偏于“静”。佛家讲“禅定”。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道家讲“抱一”。儒家主静,《大学》有“静而后能定”;周敦颐在《周子全书》中说:“立人格必主乎静。”

因为有忍性,能静定,所以,儒释道在行为方式上都看重“后发制人”。儒家讲“退避三舍”。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他知道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胜利,但他后发制人,处处以弱者的姿态出现。他知道,要洞悉明处的情形,自己必须处于暗处,而且身处暗处更安全,不与人争光明,自甘黑暗,能使人心归服。和“知其白守其黑”一样,他也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荣耀,为了“长保”成功与荣耀,他乐于把耻辱和责任尽可能多地留给自己。所谓“知其荣、守其辱”。这一风格不仅建立在忍性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系统论和两点论的基础上。看来,老子对“雄”,对“荣”,对“白”,不是不知、不要,而是“长保”。要“长保”,按老子的观点,就要立足于反面,守雌,守辱,守黑。他给出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有力量的。他把人生观定位在“趋利”还要“避害”两者之上。

第八,儒释道都以谦逊为美德。

儒家的信念是“满招损,谦受益”,其道德形象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佛家将“骄”列为十恶之一。道家以“谦”为美。《庄子》《三木》有一个“双妾”的故事。阳子到宋国,住在旅馆里。旅馆老板有双妾,一美一丑。美丽的受人鄙视,丑陋的反受人尊敬。阳子问是什么缘故,旅馆的小伙计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忸怩作态,大家感觉她丑陋;那丑陋的自谦其丑,朴实可人,大家感觉她美丽。”

第九,儒释道都以俭为美德。

老子以“俭”为宝,说“俭故能广”。孔子则“温良恭俭让”并举,《左传》记宋国宰相子罕不受宝玉,“以不贪为宝”。佛则把“贪”列为十恶之首,主张苦行。

谦逊、俭朴的美德来自中庸圆融、顺应、内敛的本质。

以上九项,可粗略概括儒释道的共性,而这正是中庸之道的内涵:

整体宏观、天人合一。

宽仁惠慈,生生不息。

察事兼两,应物有节。

趋中内求,尽心尽己。

宁静致远,积渐恒一。

情理兼综,刚柔相济。

高明悠久,道法天地。

事业人生,中庸有益。

儒家讲“中庸”,讲“人伦之和”;佛家讲“中观”,讲“众生之和”;道家讲“中道”,讲“天人之和”。儒释道固有的“中和”理念,必然使它们走向融合:不仅有融合了佛、道的宋明性理之学,而且有融合了儒、道的中国佛教。它们相互采获着与自己相通的东西,相互采获的结果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庸文化:既有孔孟心态,又有老庄风格,还有佛陀精神。中庸之道博厚高明,儒释道共存的心理基础大,共处的“公约数”大。这使得儒释道不仅能在中国文化中和谐共存,而且在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和谐共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家(上至王安石,近至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大多重道、崇儒、不排佛的原因。林语堂说:孔子是“工作状态”,老子是“休闲状态”;禅僧契嵩说:“以儒治世,以佛治心。”儒释道角度不同,各有妙用;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可见,中庸之道是儒释道融合的基础,是中国人性格的秘密,是中华文化的根。

同类推荐
  •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本书是一本富有人文关怀的心灵读物,深受学生、老师、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它描绘了关于亲情与关爱的故事,从书中我们体会到与生俱来从不改变的亲情;我们能看到即使与全世界为敌,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在乎你的人。本书中,娓娓叙说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
  • 民间俗语精粹

    民间俗语精粹

    《民间俗语精粹》这本书精选民间俗语近3000条、条目按首字的音序排列,并解释了每条俗语的含义。
  • 趣味奇案破袭(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奇案破袭(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樱桃小镇

    樱桃小镇

    《樱桃小镇》从时间入手,依次筛选了敬丹樱2011年至2014年的优秀诗篇,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其诗的简短隽永、意境深邃则为诗歌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书整合了其诗歌的精髓,是一本质量较高的诗歌作品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丰富了诗歌内涵,拓展了视野,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 当机立断:新中国经济战线的第二大战役

    当机立断:新中国经济战线的第二大战役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郑明武编著的《当机立断(新中国经济战线的第二大战役)》记述了新中国经济战线的第二大战役的有关情况。
热门推荐
  • 我爱你——以青春之名

    我爱你——以青春之名

    我爱你,以青春之名,这是陈明对李静的承诺。他用5年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誓言,默默坚守这份爱情。那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
  • 丽娜的战斗

    丽娜的战斗

    当姐姐很不容易了吧?当双胞胎中的姐姐更是不容易。丽娜是这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天生具有守护妹妹的爆棚责任感。她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她是个有特异功能的女生,而开始,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有着普通中学生的青春期经历和烦恼,同时,她也有着一个战神种子选手的责任和使命。在她的梦里战神传承者联系了她,启发她去探索和提升自己的超能力。一边经历着战斗,一边经历着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她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智慧,坚持不懈的努力,同神秘的死神团伙展开了斗争。她要守护胞妹丽萍,她更要守护人神世界的平衡。她终究能不能成为一代女战神?让我们和她一起战斗吧!加油!
  • 乡村民间故事集

    乡村民间故事集

    乡村口耳相传的老一辈的故事,故事内容的真假已无从考证,地主家的儿子、生意人的奇幻冒险······
  • 女配她又不按剧本来

    女配她又不按剧本来

    【死傲娇别扭男主x毒舌心大女主】世事难料,白宛穿书成了恶毒女配,每天的日常就是气气男主、逗逗女主,本想尽快拿到和离书同她的憨憨婢女勇闯天涯吃香喝辣,却不曾想居然比登天还难!某日,女主不慎受伤,身为女配的白宛义不容(bei)辞(po)拦下责任。秦斟:“我警告你离瑶瑶远点,她要是再受一丝丝伤,你就等着去和阎王爷打叶子牌!”白宛呆愣了三秒,忽乐开了花:“要我去阎王爷那也不是不可以,你先签下和离书再说!”(高虐预警,慎点)
  • 诸天西游天道群

    诸天西游天道群

    上一代天道叫混沌,它已经消亡,叶凡成为了新一任天道。叶凡首要的职责就是修复残缺的诸天万界法则,清除病毒!在都市,叶凡平时的工作就是神算子替人算命批命、安抚学姐、照顾弟妹、拒绝诱惑………在宇宙空间,叶凡化身为王者荣耀李白、踏风而行亚索、孙悟空伴生仙草、大话至尊宝、火影晓组………我是天道,我要拯救被宇宙病毒祸害的无数平行空间!!!(ps:13年老书虫励志写一篇被人喜欢的作品,此书以爽文搞笑为主,轻松愉快!)VIP群:735725022(讨论提意见,进群需全订!)写:《西游记》《星游记》《500年前妖狐小红娘》《将夜》《诛仙》《斗罗大陆》《火影》《海贼王》《斗破》《龙族》《超神》《漫威钢铁侠》等等
  • 神战之轮回世界

    神战之轮回世界

    黑带了光,光带来了热,热带来了水,水带来了生命,来来回回!也只是轮回世界里的一颗尘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当仙帝遇上逆天系统

    当仙帝遇上逆天系统

    穿越重生,只因情商太高老子你的情商就由我来拯救吧我堂堂仙帝居然遇上穿越时空缝隙遇上系统能力升级灭妖兽带妹成至尊破天地!
  • 妹之抉择,兄之斗争

    妹之抉择,兄之斗争

    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千金,这时,她的父爸比却娶了一个新滴老婆,伴随着新妈妈到来的还有她腹黑的兄弟们,相处一段时间后,她的兄弟们都渐渐爱上了她,怎么办??求帮助,helpme,她到底该选谁???
  • 初云之登巅

    初云之登巅

    九转琉璃第一转:涉世未深,魔女初现。九转琉璃第二转:异象出现,初云大乱。九转琉璃第三转:神兽现世,隐族尽出。九转琉璃第四转:神器在手,天下有我。九转琉璃第五转:十方神器尽出,大战前夕将至。九转琉璃第六转:十方神器合一,种族大战打响。九转琉璃第七转:隐族一夜洗牌,一切皆是定局。九转琉璃第八转:寻找元素之种,逆天法术救人。九转琉璃第九转:实力以至巅峰,前往林韵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