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40400000015

第15章 重庆金融远景规划与战略

第一节 总体规划

一、发展环境

1.未来是重庆金融中心建设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与金融中心相适应的金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

近年来,通过引导深化金融改革、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推动“诚信重庆”建设,重庆金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金融业持续稳健运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1999年开始,重庆市加大了金融秩序整治力度,通过行政、经济手段并辅之以法律手段多渠道抓好追债变现工作,对逃债赖债者形成强大威慑力。在金融秩序整顿过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观念逐步转变,金融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为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提高为综合整治全市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庆全力打造“诚信重庆”,2003年以来,重庆市政府制订了《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支持银行维护金融债权,保障“诚信重庆”的建设。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等部门积极参与,按“政府主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原则,构建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核心的三大信用体系。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成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防范信用风险的基础性平台,非银行信息采集取得新突破,贷款农户信用档案完成电子化,征信宣传成效显著。担保机构加快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信用担保机构共有81家,注册资本金达103亿元。与此同时,市政府和金融管理机构也加大了对弱势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引导。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三峡库区(重庆)经济发展暨金融服务高层论坛,推动三峡库区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此后,许多区县政府出台了改善金融服务、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举措,开展维护金融债权和改善银行卡使用环境专项行动,部分区县还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2009年初,据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对重庆各区县金融生态的评估显示,2006—2008年,重庆40个区县尽管在金融发展及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但各区县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不断改善趋势。

(2)金融基础设施能够适应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

为适应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金融监管部门和服务部门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加大投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服务网络。建立并完善了支付清算体系,征信体系和反洗钱体系,为金融中心建设准备了基础条件。

首先,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各类支付工具迅速推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重庆市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系统为基础,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更趋完善,社会资金流转效率加速提高。2008年,大额支付系统共处理各项业务530.15万笔,金额11.9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5%和28.51%,成为重庆市资金汇划的大动脉;小额支付系统共处理各项业务277.70万笔,金额132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6.95%和0.53%,其功能和效率正逐步得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认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处理业务1.97万笔,金额10.25亿元,业务量稳步上升,为社会公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支票全国通用服务;重庆票据交换所清分同城票据763万余笔,清算资金1.27万亿余元,社会资金流转效率显著提高。

其次,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民银行主导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发展日趋成熟,纳入基础数据库的信用信息更多,目前征信数据库已覆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住房公积金中心。截至2008年年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分别为重庆市15.77万企业借款人和1771.6万自然人建立了统一的信用档案。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平台。由于企业和个人征信报告的广泛使用,企业、个人的守信意识及征信意识大为提高,大大促进了重庆市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提高了信贷效率,促进了信贷投放增长。同时,两大征信系统也在政府政务管理、经济管理、反腐败、反洗钱等领域不断扩大运用范围。

最后,反洗钱监管框架初步确立。按照“预防为主,从严执法”的监管模式,重庆已经初步建立了现场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反洗钱监管体系。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反洗钱处采用SSL VPN技术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系统,实现了重庆营管部、中心支行、县支行三级管理的分级报送结构,实现了全辖金融机构报表系统化报送的全覆盖。通过建设覆盖全市金融业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系统,开发了大额现金分析系统,推动了本外币反洗钱工作统一监管、本外币大额和可疑交易统一监测和联动分析。同时,建立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非现场监管试评估制度,结合行政调查和案件协查,加强资金监测分析,积极协助涉嫌洗钱和相关犯罪线索的深挖和排查,维护了金融安全和稳定。

2.重庆建设金融中心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1)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国务院赋予重庆新定位——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又出台了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含金量很高的重大政策、措施,将给重庆的发展带来厚积薄发的机遇和动力。2007年6月7日,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3月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做好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的金融服务,将重庆明确纳入国家金融类战略规划。特别是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将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314”总体部署正式写入文件,第13条明确“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在第33条又作了具体的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运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认“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为国家战略。至此,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将获得国家层面的重要支持。

(2)国家“保增长、促消费”的措施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比较好,相同条件下,可能会获得更为优厚的政策。一方面,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版图出现变化,国际金融中心格局也随之发生变更。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我国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更重要地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优势在于集中管理,有利于管理层根据参与国际竞争战略需要而在全国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统一协调,从而发挥金融业整体效应。所以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不仅属于重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创新范畴,而且属于中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金融集聚和辐射效应,可避免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开展重庆与长江上游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可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有利于金融业在西部良性发展和完善国家金融战略,有利于国内金融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做大金融市场规模,增强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储备金融人力资源,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健全金融法规体系,创新金融监管手段,维护金融安全等措施,既是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区域金融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

3.重庆已经形成清晰有效的创新发展金融中心路径和经验

(1)重庆市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加大了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力度。

近几年来,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取得重要进展。市委、市政府及金融办出台了多部关于发展重庆金融业的文件,如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等,这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聚集重庆,有利于金融辐射西部,有利于重庆对外开放,对重庆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总体规划、战略定位、路径选择、功能定位、金融核心区建设、时间排定、形成模式等日益清晰,建设力度也加大。2009年4月20日,总投资300亿元重庆市江北嘴中央商务区(CBD)首个商业地产项目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个项目将启动30万平方米的以金融为主的高档写字楼建设,打造未来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解放碑CBD金融区打造也正在提速,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OTC市场)、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等四大交易所2009年底将进驻解放碑洲际酒店,解放碑CBD金融核心区建成长江上游的金融服务中心指日可待。重庆将围绕有关统筹城乡金融体制建设展开金融创新政策,包括设立土地交易所、OTC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和电子票据交易中心4个有形的市场;参与外汇交易市场、保险市场和股权私募市场的相关交易和活动;探索涉农金融产品、涉农保险、村镇银行等各种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兴业务;积极促进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建立一支除银证保之外的重要金融力量。

(2)重庆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提速。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实施一系列金融发展与改革措施,使得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得到显著提升。首先,重庆银行通过吸收民营和外资股本,资本金已从2.7亿元增长到了20亿元,银行贷款余额也从原来70亿~80亿元发展到2008年年末的近300亿元,不良资产率已从最高的40%多降到了2008年底的0.78%,风险控制水平达到二级,进入全国良好银行序列。2008年重庆银行成都分行组建运行,成为西部首家跨区经营的地方银行。其次,在原重庆市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基础上组建了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全国第三家、中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试点单位。截至2011年6月末,该行资本金达到60亿元,存款突破1000亿元,总资产规模超过1900亿元,下辖1805个营业机构,从业人员1.3万余名,注册资本金居全国农村商业银行之首,不良贷款率、拨备充足及覆盖率、成本收入比、资产收益率等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机构中名列前茅。第三,万州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为重庆三峡银行,从多年亏损的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一跃而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彻底实现了脱胎换骨变化。2008年该行贷款余额达到37.84亿元,预计2009年可突破100亿元。第四,西南证券公司经过重组并且成功借壳上市。2008年重庆信托成功发放基础设施信托计划120亿元,人均利润创西部第一、全国前五。新华信托已完成引进战略投资者——巴克莱银行的工作。安诚保险公司初步形成全国性的业务网络体系,增资扩股工作已进入选择投资者阶段。第五,为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重庆市还成立了三峡担保公司、工业担保公司、进出口信用担保公司和教育担保公司等担保机构,受此启发许多民间资本也涉足担保行业,其中三峡担保2008年成功实现增资,目前成为全国最大的担保公司,当年利润增长100%。总之,地方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实现了“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各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大幅增强,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各项业务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3)国有资本运营模式创新在全国独树一帜。

2002年以来,重庆市先后组建了8家投融资集团,承担起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将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资模式转变为由投融资集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投资模式。大集团依托土地储备资产的未来变现收益和项目收费权、财税返还等现金流从银行获取抵(质)押贷款,较好地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了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以来,8大集团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成为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8大集团的资本运作模式在整合金融资源、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渝富公司成为推动国有企业破产关闭、退二进三、环保搬迁、资产重组的重要操作杠杆,以整体打包打折处置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不良债务157亿元,涉及重庆市各类所有制企业1100户。另一方面,渝富公司作为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表重庆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控股、参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地方金融业发展。截至2007年年末,渝富公司已帮助企业累计处置不良债务200多亿元,参与了重庆市商业银行、西南证券、重庆实业、重庆东源和重庆普天等企业的重组以及三峡库区担保公司、安诚保险公司的组建,先后为重钢、建设、嘉化、农工商等50多户国有企业破产周转、土地置换和改革发展提供了150亿元左右的周转资金,初步形成了覆盖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的“渝富模式”金融体系。“渝富模式”成为推动国企改革发展新动力,引起了世界银行的高度关注。

(4)重庆拥有建设金融中心良好的安全环境。

当今世界,金融安全战略除了应考虑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安全外,还应关注战争、自然灾害等可能对金融安全的影响。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质地貌,能有效避免战争和自然灾害。一方面,重庆不易受到战争威胁。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奉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无论是东亚、南亚的地缘政治都依然很微妙,潜在的极端冲突因素依然存在。而我国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上均邻近这些地缘政治比较复杂的区域,一旦国际政治格局急剧变化,都容易成为外部第一波攻击的目标。如果这些金融重地安全失守,将使全国金融系统瞬间陷入近乎瘫痪的境地,进而对经济、社会形成巨大的安全隐患。重庆地处内陆,远离地缘冲突敏感地区,具有战略纵深,受攻击概率低,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可以确保金融安全。另一方面,重庆地质地貌特殊,自然灾害难以对主城造成大的影响。重庆是著名的山城,重庆本地或周边地区发生暴雨时,水流能快速疏流到长江和嘉陵江,不会受水涝影响。重庆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无强烈地震震中分布,在全国30个大城市中地震震级排名第29位,几乎无地震威胁。在重庆可设立金融系统的灾备中心,有利于维护全国金融安全。因此,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构建并完善金融体系,在技术条件、人才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储备,是确保金融安全的一个好选择。

二、总体规划

重庆直辖15年以来,尽管外围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重庆金融业却取得了初步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到“十一五”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96.6亿元,是5年前的2.7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其增幅的排名居全国各城市第四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成为全市经济支柱行业。金融机构数量门类快速完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发展成就最为突出的金融高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已取得一定进展,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七朵金花”相继绽放,新设重庆联交所、农村土地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等,累计实现交易近1900亿元。此外,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区域金融运行安全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且服务于经济。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金融业的未来发展仍将面临着诸多矛盾。

重庆金融业仍具有中国现有金融业“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的两大特征,如金融机构总部在重庆的仍然较少,城乡发展差异造成金融结构失衡,地方经济区域金融资源竞争激烈,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较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还欠佳,高层次金融人才严重缺乏等,这些都制约着重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20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充分市场化与有限全球化的推进,重庆金融业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因此,站在全局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并规划重庆未来20年金融业的发展,对重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务院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与《重庆市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重庆将着力推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创新,发展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打造内陆金融结算中心,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辐射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扩大对外开放,到2017年建成以产业发展和投融资活动为基础的结算型区域性金融中心框架体系。因此,对于未来20年,即到2030年时,将成功建立起国际国内信誉卓著、运作高效、信息灵敏、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重庆将成为金融机构、金融产业、金融资源的高度集聚区,其金融机构总部的数量达到区域第一,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各类主流要素市场有效运行,金融业成为服务经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创新能力强、金融安全性高的支柱产。

根据我们对重庆市2012—2030年的主要经济金融指标的估计,与1998—2011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相比,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速度放缓等,预计未来几年,重庆经济增长率会有所放慢,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增长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到2015—2020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经济逐步摆脱低迷,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有所改善,预计重庆经济金融增长率会有所恢复。到2020—2030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过渡成功,金融业实现充分市场化和有限的国际化,国内经济保持良好增长状态;并且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主导权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增强;但同时由于老年化人口的增加,人力成本上升,以及经济基数较大等,预计重庆经济金融增长率会有较为小幅的上升。

到2015年,预计重庆市的GDP、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4000亿元、14000亿元和5400亿元;到2020年,预计重庆市的GDP、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4000亿元、29000亿元和8800亿元;到2030年,预计重庆市的GDP、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2000亿元、92000亿元和19000亿元。到2030年,争取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6000亿元,年均增长约18%左右,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为22%。

到2030年,重庆要建成包括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各种金融中介公司、各种金融咨询公司和各种互助性金融组织在内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能够满足各种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到2030年,重庆要建成区域性的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建成我国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基地之一,建成我国重要的中央银行综合服务基地和我国第三个金融数据备灾中心,使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聚集与辐射、在区域性金融产品的流通和定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重庆金融今后的发展重点

一、打造万亿级银行证券保险主流金融体系

要打造万亿级银行证券保险主流金融体系,需形成整体竞争力强、创新能力高、结构合理的金融创新发展体系

1.对于银行业

到2030年,重庆要建成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村镇银行等构成的结构合理、竞争充分、运行高效,能够全面满足重庆经济发展需要的银行体系。

到2020年,重庆市的资产规模在10000亿元以上的法人银行机构要达到5家,其中3家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分支机构,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异地商业银行在重庆设立的市级分行要达到80家,村镇银行达到500家左右,在重庆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均完成村镇银行的布局。到2020年,各银行存款余额达74000亿元,贷款余额达52000亿元。

到2030年,重庆市的资产规模在10000亿元以上的法人银行机构要达到10家,其中的5家要完成在全国的分支机构布局,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异地商业银行在重庆设立的市级分行要达到120家,村镇银行达到1000家左右,在重庆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均完成村镇银行的布局。到2030年,各银行存款余额达440000亿元,贷款余额达260000亿元,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9.5%和17.5%。

2.对于证券行业

到2030年,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同,建立起创新动能强、适应形势快的完善的债券市场;打造运行高效、核心竞争能力强的证券行业机构体系;大批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到2030年,重庆的法人证券机构达到15家以上;专业投资银行机构达到10家;基金管理公司达到20家;证券营业部达到200家以上;法人期货公司达到20家,期货营业部达到50家;上市公司达到400家以上,每年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产业投资基金20家,规模1000亿元;创业投资基金30家,规模500亿元;私募基金40家,规模1000亿元。重庆成为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试验区,促进资本市场各要素的优先发展。

3.对于保险业

到2030年,形成保险市场体系健全,保险机构高度集聚的西部保险总部中心;保险资金大量来渝运用,形成西部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国家保险业创新发展实验区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西部保险产品研发中心。

到2030年,新设和来渝的保险机构大量增加,保险产品研发中心、财务中心、数据备份中心、客户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后台机构不断聚集。保险总公司达到30家,各类保险分公司100家以上。到2030年保费收入达到5000亿元,运用保险资金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0%以上,通过保险机制分配的财政资金占到地方财政总量的10%以上。

二、积极建设发展全国创新型金融机构高地

到2030年,股权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中小型投融资服务机构获得长足发展,重庆成为大批百亿级资本的金融机构群的聚集高地,形成中小金融服务机构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欣欣向荣的格局。

到2020年,争取信托公司达到1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争取信托公司达到2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力争金融租赁公司达到2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以上;实现小额贷款公司达到80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20000亿元以上;争取信用担保公司达到100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风险投资公司达到20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私募基金40家,规模1000亿元。

1.建成功能完善、运行效率高的六类要素市场

到2030年,农村土地交易所、OTC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联合产权交易所、药品交易市场、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获得大力发展,市场定位适当、交易功能完备、交易制度完善、交易产品丰富、交易规模巨大,与GDP的比例至少达到1颐1,成为万亿级以上交易量的交易所;相关领域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等要素得到充分流动,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要素定价功能的集散平台。

2.建成发达的内陆金融结算中心、离岸金融中心

到2030年,资金结算实现万亿元级结算流。随着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我国完成汇率改革,金融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结算、企业集团财务结算、金融要素市场交易结算以及各种银行间的业务结算和清算等取得很大发展,成为对接全球金融资金流动的重要中心节点和资金结算中心。同时,建成机制健全、设施完善、多层次的离岸金融中心。

3.形成全球一流的金融环境

到2030年,建立成完善的金融法规制度,实现宏观审慎监管和金融机构内容微观审慎运行的风险有效管理机制;建立了完善的税收政策、补助政策、激励政策、处罚机制,形成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各类金融高端人才聚集重庆,形成西部地区金融高端人才高地。

三、重庆金融跨越发展的2030远景战略

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须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通过金融整体网络、金融文化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金融机构的大量集聚、竞争力强的区域金融品牌的大量诞生和重庆金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建立多层次、完备且特色鲜明的金融市场体系

从全球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来看,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透明高效、互联互通的金融市场格局,是金融中心的必备要件。因此,重庆未来20年金融业的发展,须依托自身优势,建立完善的、完备且特色鲜明的金融市场体系。

(1)发展长江上游地区信贷市场中心,为信贷二级市场

交易搭建平台。

尽快建立与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中心,成为重庆建设信贷市场中心的有效载体。该交易中心是集信贷资产交易、托管、清算、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信贷资产转让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合同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建立并完善该交易中心,可以实现信贷资产转让交易的集中化和标准化,推动重庆市逐步形成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信贷市场中心。

(2)利用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把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信贷资产交易中心。

利用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将其建设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信贷资产交易中心。完善该中心的运行机制,实现票据交易的电子化、集中化和票据资产的标准化,形成全国统一的集票据交易、托管、清算、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化票据交易平台,提高票据交易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增强交易的安全性和报价的时效性,解决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以及查询、鉴证难等问题。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将有效维护票据市场交易信用秩序,促进各金融机构将票据运营中心设在重庆,聚集金融电子化人才和交易人才,有效扩大重庆在全国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进而向国际化发展。

2.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

(1)加快发展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以资本市场建设作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跨越式发展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完善OTC市场,引导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向西部自然流动,有效改变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配置偏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现状。另外,进一步发展产权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创新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范围,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其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实现资本、人才、信息的国际双向流动。

(2)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引导有能力企业进行海外融资。

支持优质资产、优惠政策和优良项目向内在质量好、管理规范、扩张能力强的上市公司集中,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再融资能力,使其迅速成长为产业龙头;对所处市场竞争激烈、资产质量一般、盈利能力不强的上市公司,要支持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迅速提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恢复再融资功能。引导有能力企业跨出国内进行海外融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3)扩大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推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设立。

一是应大力发展公司和企业债券。抓住公司债券的发展契机,培育和引导企业积极利用债券市场,扩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业务,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大力推进符合条件的重庆地方金融机构获取短期融资券承销资格,帮助更多的重庆新型工业化支柱企业及相关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动力。

二是应积极发展多种投向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投资基金,形成各种基金的聚集高地,进而支持、推动重庆的重点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民营)中小企业上市储备资源。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优质中小科技型企业到创业板进行直接融资,积极完善重庆(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重点支持高科技、高成长性中小民营企业发行上市,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3.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市场提高了国际资本流动和配置效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竞争的一大新趋势。大力发展多层次的离岸金融中心,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将成为国家金融业的重要战略。

发展与完善离岸金融中心已纳入重庆市金融发展的远景规划。重庆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可选择差异性专门化的道路,打造一个“另类”的离岸金融市场,与上海一类综合性的金融中心一起构成中国多层次的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中心的具体设计:

(1)离岸金融市场先选择分离式模式,即所谓的“境外对境外”的交易模式,金融交易实际参与者均为非居民。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考虑在某些条件下,实现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的联系,提供离岸金融业务与在岸金融业务的衔接,使离岸金融资源能够被本地居民利用,实现从“分离式离岸金融”到“渗透式离岸金融”的过渡。

(2)离岸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在市场成立初期可以确定为机构主体。

(3)离岸金融市场产品与服务项目可选择:离岸外币(美元、欧元、日元、港币等)短期与长期资金市场、外汇交易、离岸银行中间业务、离岸外币的存单和债券市场等。

4.依托统筹城乡开展金融创新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出台各类金融政策,创造性地运用金融工具、开发金融产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解决好“三农”问题,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建立起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从而逐渐走上依靠自我力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主要创新措施包括:

(1)创新管理机制,扩大县域地区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经

营权限,建立农村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进行金融业管理机制创新,在县域地区的项目原则上应由县域地区分支机构牵头或参与,适当给予县域地区基层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建以适应支农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同时,建立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之间股份合作、资金拆借、管理咨询合作机制。

(2)创新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机构体系。

积极设立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民间融资模式,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县域地区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机构体系,扩大对县域地区产业的信贷投放。建立村镇一级农村互助社,弥补农村合作金融空白。在县域地区优先批准设立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制度创新,确保新设立机构的主要业务服务发展当地经济。在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设立专门的商业性扶贫银行,建立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融支持体系。适当放宽外资银行进入县域地区的条件,鼓励外资银行在库区设立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跨区域兼并重组或投资入股库区中小金融机构。

(3)创新金融业务,提供综合信贷服务,设计多样化信贷产品。

引导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当地特点,创新组合信贷产品,针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实行贷款、承兑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融资、投资咨询、理财等配套综合信贷产品服务。将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捆绑在一起,以此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推广农用机具贷款、农村劳动力创业小额贷款、农村住房按揭贷款、小额扶贫贷款、贫困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信贷品种;拓展中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简式快速贷款、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及其他新型信贷业务,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多样化贷款,为县域各类客户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信贷服务。

5.打造多角度金融综合服务后台

(1)设立重庆灾备中心。

为提高重要金融基础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在重庆中央银行综合服务基地内建设央行第3个灾备中心即重庆灾备中心。为减少数据的丢失,可建设实现远程实时数据备份和应用系统温备。

(2)设立重庆造币厂。

我国硬币采用的金属材料主要为不锈钢、铜、镍、铝、锌等,重庆拥有这些金属材料的矿产资源或者生产这些材料的金企业。设立重庆造币厂将极大提升综合服务基地的影响力。

(3)积极支持将北部新区打造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充分发挥政策、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做好金融后台服务园区规划,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总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将更多金融机构的区域性资金营运中心、信用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灾备中心等入驻。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将与中央银行综合服务基地发挥合力,有效提高重庆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改善金融中心服务环境。

6.深化金融纵向改革与横向联系

推动开放合作,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提供良好金融服务,实现与辐射区城市的金融功能互补。在中央和金融机构总行(总部)的支持下,引进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地区总部;加大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渝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力度。重庆应尽快融入泛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合作,引进海外战略性投资者参与重庆资本市场建设,争取香港联交所在重庆设立西部办事处。引进香港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金融证券中介机构到重庆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重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到香港设立窗口。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较自由地在该区域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第三节 重庆金融发展的近5年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1.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

保持机构数量和类型在中西部领先地位。支持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区域性总部、业务管理总部等总部性机构,鼓励发展资金结算中心、呼叫中心、票据中心、资产管理中心、信用卡中心、数据库中心和灾备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支持法律、会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

2.推动市属法人金融机构跨越式发展

鼓励法人金融机构通过上市、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战略措施,快速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和经营能力。促进重庆银行稳健实施跨区域经营,尽快完成上市。发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上市的优势,加快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性银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夯实重庆三峡银行发展基础,提高经营水平,扩大市内外机构覆盖面。支持西南证券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加快发展成为千亿元级市值的全国一流券商。支持安诚保险、中新大东方人寿、蓝洋金融等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3.发展新型金融体系

打造内陆股权投资基金高地,积极引导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组建10亿~20亿元规模的股权投资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合作等政策引导,吸引上千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落户重庆,形成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集群。探索打造1~2个金融控股集团,形成上千亿元的总资产规模,提高金融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整体活力,提升金融对外扩张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较强承保能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扶优限劣的良性发展机制,逐步形成运行高效的融资性担保体系。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稳健发展,加强规范管理,扶持重点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退出机制。支持信托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健康运行,争取新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及一批企业财务公司。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尽快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重庆市全覆盖。

二、拓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融通能力

推动银行优化经营策略与经营模式,实现差异化竞争与特色化发展,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信贷资源。盘活存量,结合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对“两高一剩”等行业的不合规贷款客户、劣质贷款客户的退出力度。用好增量,保障重点领域资金供给,继续加大对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项目、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等领域的资金支持,重点服务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开发区、保税区建设。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推进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度,完善企业改制上市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对接全国新三板、培育上市资源的功能,建立健全“入库、改制、托管、挂牌、上市”的工作新路径,落实激励政策,积极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加快落实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专项扶持政策和风险补偿措施,支持企业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定向票据等各类债券融资。发展重庆上市路演中心,为西部地区企业提供上市路演、业绩说明、信息发布、重大事件实时报道等服务,适时推出“长江上游地区指数”和“重庆指数”。

鼓励多渠道的非银行融资。全面开展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库平台的对接工作,加大对优质项目、企业的遴选和培育力度,建立项目(企业)计划书储备库,为股权投资类企业投资提供良好条件和服务。创造条件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投放能力。发挥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的作用。鼓励信托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等加快拓展业务,服务本地市场。

三、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支撑能力

1.加强对民生的金融服务

(1)服务就业创业。

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微型企业贷款及担保扶持政策,推广创业贷款产品,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微型企业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切实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扩大实施范围,重点支持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创业妇女等群体,不断推广青年小额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和助学贷款等贷款品种,做好困难就业群体、贫困人口就业再就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

(2)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快建立以直接融资为主要渠道的保障性住房融资新模式,不断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积极引进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发行投向公租房建设的企业债融资,探索发行公租房建设融资票据。探索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运作手段,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可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3)强力推进“两翼”农户增收。

进一步推广实施“金融-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满足两翼地区农户金融需求,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和农户扩大生产。督促主要涉农银行加快落实金融支持两翼农户增收协议,完成投放信贷目标。

2.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1)完善服务“三农”的金融网点布局。

推动重庆银行和重庆三峡银行加快实现三峡库区区县(自治县)网点全覆盖,鼓励内外资金融机构加快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继续加大对县域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政策倾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离行式自助银行,提供流动性金融服务,支持涉农银行运用惠农通、惠农卡、转账电话和POS机等多种方式,提高无金融网点覆盖的行政村及农户、农民工金融服务便利度。

(2)加强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研究实施银行差异化信贷审批、风险管理等制度和激励考核机制,探索适当提高对农村金融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加快完成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确权工作,全面推广“三权”抵押贷款业务。充分发挥农业担保公司等涉农担保公司作用,深化银行、担保合作,切实满足三峡库区后续发展时期的有效金融需求。未来5年,力争每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高于上年。

(3)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投保,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银行授信要素。扩大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保险业务范围,不断提升农业保险的渗透度,发挥保险防范农业灾害风险的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坚强保障。积极发展农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加大政策性保险保费资金补助力度。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为突破口,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模式,发展供应链金融等各类信贷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源投入和信贷支持。集合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金融(融资)租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鼓励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利用定向增资、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手段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积极鼓励重庆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引导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到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挂牌,加大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债券力度。鼓励组建融资超市等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创新银企对接平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性辅助体系。未来5年,力争每年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4.搭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发挥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作用,为处于初期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现有创投机构及科技风投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风险投资,“十二五”期间力争投资规模达到100亿元。

(2)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激励约束机制,开发并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产品。支持保险、担保、融资租赁等行业有针对性的服务科技型企业有效需求。

(3)以资本市场为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搭建可持续发展路径。借助证券、会计、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加快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30家科技型上市、挂牌企业。

四、以发展离岸结算促进资金流集散

依托重庆打造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和电子信息等外向型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发挥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和操作模式,加快发展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大力发展代理商结算、承销商结算等业务,扩大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结算产业链,到2015年,力争实现2000亿美元的离岸金融结算量。完善电子商务真实性认证体系,构建服务电子商务企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支持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支付结算业务,到2015年,力争实现500亿美元的跨境结算量。

强化金融要素市场结算功能,提高结算效率和资金融通能力。积极引进各类国内外总部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在渝开展结算业务、设立结算中心,开发跨国企业集团全球销售结算和财务结算。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稳步推进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数据处理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引进一批金融结算主体来渝发展,鼓励本地金融结算主体加快发展,不断扩大金融结算业务规模,丰富结算类型,提升辐射力。

在发展离岸金融结算的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中小企业结算公司,方便中小企业资金结算与资金困难问题。

五、以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资本流动

(1)鼓励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扩大交易品种和服务范围,强化资产处置、投融资、金融服务功能,扩大诉讼资产交易的覆盖面,建成重要的各类产权交易服务“阳光”平台。

(2)完善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功能,对接全国新三板市场建设,提升在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建成区域性股权转让平台、上市公司资源培育平台、股权投资基金服务平台和交易所退市公司交易平台,构建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3)支持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稳步开展“地票”交易,积极推进实物交易,完善“地票”制度和“地票”收益分配机制,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票”交易的集中交易、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和改革平台的作用。

(4)推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丰富交易规模和种类,在生猪、金银花等品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扩大交易品种,加快形成面向全国的农畜产品远期交易中心和价格信息中心。

(5)发挥重庆药品交易所作为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及相关医用产品的综合电子交易平台功能,改进和完善交易方式,建成全国性的药品交易中心;建立药品数据库,建成全国性的药品数据中心;完善结算功能和流程,建成全国性的药品交易结算中心;建立健全仓储配送体系,建成全国性的药品配送中心。

(6)加快发展重庆航运交易所,提高交易能力,形成立足重庆、服务长江、影响全国的航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引进一批国内外航运公司,集聚长江中上游地区主要的航运货代、船代、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与仲裁等企业和机构;发布内河航运运力以及航运经济、货运和邮轮等运价指数信息,形成全国内河示范性的交易和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全国航运人才高地、航运人才输送基地。

(7)发展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按照“稳健发展、风险可控”的原则开展多种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和组合金融工具创新,加快推出企业应收账款流转、小额贷款资产转让和租赁资产转让等产品,活跃市场交易,促进市场交易制度创新,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积极推进与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合作。

六、扩大开放以提高国际金融融合度

(1)扩大金融资本对外开放。鼓励境外金融资本在渝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各类法人性质的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境外投资者投资入股本地银行、证券、保险法人金融机构。探索推动境外投资者与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合作,共同出资设立金融机构。未来5年,力争金融领域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00亿美元。

(2)扩大金融机构和业务对外开放与合作。引进外资银行、外商合资证券公司、外资保险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吸引台资金融机构加快落户重庆。鼓励具有较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外资投资银行、国际金融中介组织来渝发展。支持在渝外资金融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权限,研究争取外资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性总部迁至重庆市。加强本地金融机构与海外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开发金融产品,共建人民币清算网络,创新人民币跨境结算与融资新产品。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本地金融要素市场建设。

(3)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担保、保险等方式支持企业海外项目融资和贸易融资。积极推动重庆企业赴海外上市,推进重庆企业在境外发行外币、人民币债券。吸引海外股权投资机构直接投资重庆市企业。支持在渝金融机构利用国外网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项目咨询、项目管理、业务培训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促进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利用远期、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帮助“走出去”项目安全顺利运行,提高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

七、深化创新以增强发展核心竞争力

(1)加大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两江新区战略定位和特殊政策条件,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建立健全长期化、制度化的部市共促金融创新工作机制,争取各类金融创新优先在两江新区开展。鼓励跨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机构业务合作,探索开展综合经营试点。争取外汇管理体制突破,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外汇资金联合监管方式,争取开展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建设统筹城乡金融体制,不断创新“三权”抵押贷款和地票融资机制,加强金融监管、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等部门和单位合作,建立健全农村金融运行风险和收益分担机制。

(2)加大金融机构创新。积极推进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非金融支付机构等各类新型机构在渝创新试点。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创新融资功能,争取小额贷款公司在改制成为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挂牌、上市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设立专门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服务的机构。研究设立重庆再担保机构,加快推进“三权”抵押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发展,探索建设农村资产管理平台。积极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

(3)加大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鼓励银行大力开发电子银行、银行卡等金融载体的功能和渠道,积极创新理财、代理、托管、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服务和产品,研发推广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货押融资、内保外贷、联保联贷、业主循环贷款等金融产品。充分利用银行间市场,大力推进直接债务融资创新,探索发行“区域集优”债务融资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推进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壮大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构建完善的金融行业服务外包产业链。推广责任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和其他涉农保险的覆盖面,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积极创新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商业健康、养老保险产品,提高保险社会管理功能。探索开展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转让等试点。

八、完善产业布局以建设金融核心区

加强金融核心区商业基础设施和商务文化氛围建设,吸引金融机构总部加快汇集。到2015年,力争在江北嘴-解放碑区域聚集全市80%以上的金融机构总部,形成10平方公里的重庆金融核心区。加快建设两江新区江北嘴新兴金融聚集区,做到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完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形成高端商务聚集氛围,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初具形象。建设渝中区解放碑传统金融核心区,以旧城改造为契机,促进解放碑区域改造升级,改善交通、商务、生活等配套环境,强化商业服务功能。支持南岸区弹子石区域加快总部经济区建设,建设金融核心区拓展区。支持主城区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特色的金融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全市金融业发展支撑点。鼓励两江新区、江津、永川、巴南等具备人力、通信等资源条件的开发区和区县发展呼叫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金融后勤服务产业,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园区。

九、积极建设内陆地区金融人才高地

树立人才是金融中心建设第一资源的理念,着力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金融人才队伍,确立重庆金融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形成西部地区金融人才高地。发挥重庆金融学院与重庆金融研究院的作用,为重庆金融市场输送中高端金融人才,提供金融理论支撑。大胆创新人才开发和管理模式,落实并优化有关人才优惠政策,实施“百名金融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等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大力培育金融业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引进国际金融人才,努力打造满足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重庆金融学院和重庆金融研究院,提高金融研究能力和金融人才培养能力。

附:重庆保险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般来讲,保险产业发展取决于四大因素。一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总水平越高,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经济和居民对保险业的需求自然放大,保险业发展越快。因此,对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来讲,经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市场因素。在其他因素一定时,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越发达,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要素体系越健全完善,金融产品越丰富,越需要保险业提供保驾护航,保险业发展越快。三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人口及结构、家庭、居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等等。总体上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居民的风险意识、保险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保险业发展的状况。而这二者又与该地区的开放程度和保险教育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四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因素。保险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对金融业都实行了严格监管,都建立了一套市场准入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金融的安全。可见,政府对保险产业所持态度对保险业发展具有重要甚至是关键影响。比如,对保险业的监管方式,适用于保险业的财税政策,是否纳入强制保险,等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险消费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消费,与其他有形商品消费不同,影响保险消费的因素更加复杂,经济因素、风险因素固然是基础因素,直接影响保险业状况。但是,对一个处于建设期、成长期的保险市场来讲,政策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及人口因素等非经济因素对保险业的影响可能更大。

1.良好的宏观环境为重庆保险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未来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重庆经济发展的机遇期,重庆保险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

首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势头,为保险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重庆未来保险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连续实施,也为保险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投资增长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和项目的投资建设,既为保险资产配置提供了渠道,也会带动一些新的保险需求。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低利率环境有利于拉低寿险长期保单的资金成本,寿险产品的相对吸引力也会得到增强。

与此同时,民生建设的推进更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重点实施方案的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全面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重庆保险业在参与基本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投资管理养老医疗机构等方面,发挥功能作用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到2020年,重庆“一圈”常住人口将从现在的约1600万人增加到22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成为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国际合作交流的中心、对外开放的门户、现代制造业基地、交通与通信枢纽、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人与环境和谐走在全国前列,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将给重庆保险业注入新的增长机遇。

特别是随着十八大描绘的未来中国10年的美好蓝图,以及“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两个总目标和一系列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的逐步实施,重庆保险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为重庆保险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情况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跃进步的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保险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7.

重庆是我国新兴的直辖市,承载着中央和国家很多期望。重庆是全国四大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直辖以来,重庆以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和大手笔的开放开发战略助推社会经济发展。随着西永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区,两江新区,西部金融中心,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总布局的稳步有序推进,重庆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重庆对中国西部的引领作为、辐射作用日渐显现。

虽然保险费收入弹性与GDP增长并不完全一致,但保费收入弹性系数平均都超过了2.特别是2006—2010年5间,全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9.88%,保险费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4.54%,平均弹性为2.4838;2006—2010年5年间,重庆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4.82%,保险费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35.06%,平均弹性为2.3657.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增长进而收入提高是保险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经济增长与保险业发展成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GDP翻一番的总目标,也就是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10年7894.24亿元基础上,2020年要达到15788.48亿元。但实际上,实现这一目标,重庆GDP年平均增速只需7.2%即可。在此暂不考虑这些年重庆基础建设的后发作用因素,即便按照现在的14.82%的年均增速,到2020年,重庆的GDP也将达到31000亿元左右,接近翻两番。这里按照瑞士再保险公司研究成果1.35收入弹性计算,即按照保费年均20%的速度发展,则到2020年,重庆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将达到1987亿元左右,保险总量将翻两番多,保险深度将超过6%,保险业将作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保险的风险保障、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

2.西部金融中心释放出的巨大效应及金融深化为重庆保险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重庆西部金融中心的逐渐完善,金融要素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功能将进一步释放,重庆金融深化程度明显增强,创新金融服务任务更显紧迫。一是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需要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模式;二是重庆区域金融中心和西部经济高地建设需要稳定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重庆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四是金融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增进农民致富中需要金融保险创新。这些需求将给重庆银保、保证等战略合作提供新的契机,时下的“安贷宝”、“借意险”等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发展;随着一批跨国公司、全国500强等大型企业入驻重庆,投资保险、信用保险、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涉外保险等“新兴”业务需求将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保险创新试验区,希望重庆在保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在承保利润压力日益增大的未来保险业,这无疑为重庆保险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3.居民收入增长将极大地刺激人身保险需求

目前,重庆和全国寿险保费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城镇。由于保险需求是居民在有能力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才产生的需求,为此,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数量、居民储蓄等都与寿险需求有关。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重大决策,即到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翻一番(两个翻番目标)。居民收入提高将带来居民财富结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层次以及投资理财等五个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产生对保险业的驱动。

从历年重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寿险保费之间的关系看,结合富民、惠民政策的实施将带来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

按照重庆“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5%。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基本建成,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重庆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按此测算,到2015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望达到35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3000元左右。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包括保险在内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从而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加速重庆保险业产业发展,重庆保险业未来形势令人期盼。

由上表可见,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与人身保险费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居民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虽然恩格尔系数会降低,但个人储蓄将增加,储蓄增加意味着个人财富与资产的增长,从而促进人们的保险消费,即储蓄对保险的收入作用;储蓄的保障作用也减弱了人们购买保险的欲望,即储蓄对保险的替代作用。当储蓄的收入作用超过替代作用时,储蓄的增长就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加,反之亦然。

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拉动财产保险需求

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拉动保险产业发展,特别是直辖后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井喷式增长,给保险业特别是财产保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这表明保险产业特别是财产保险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预计重庆市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万亿元,其中市级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完成7300亿元,同时储备1000个具有战略性和带动性的项目。3万亿投资中,畅通重庆、供水、能源、物流保障体系投资1.2万亿元,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经济、节能减排投资3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2万亿元,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体系建设投资3000亿元。于“十三五”期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增加,投资增长速度还将保持高位。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间接拉动了相关产险需求,成为促进重庆财产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许多在建工程资金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各建筑商、项目所有人以及工程承包商均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迫切需要外部风险保障。这种风险保障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建筑工程保险、安装工程保险和科技工程保险等一系列工程保险的需求。同时,投资形成的企业财产、家庭财产、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由此带动的货物运输量显著增加,这些将有力拉动财产保险发展。

由于重庆财产保险市场的集中度过高,大部分公司都是新进入的新公司,暂时还没有将工程保险纳入公司主要业务,加上工程保险的技术要求较高,导致工程险、企业财产保险业务具有波动性,总体上仍呈现快速上升和增长势头。在未来8~10年期间,工程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将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进一步扩大而出现强劲增长势头。

5.农业保险、旅游保险将成为重庆保险市场的重要力量

(1)农业保险将成为重庆保险业新的增长点。“三农”始终是政府的重中之重。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统一的农业生产特征,决定了农业风险具有巨灾、巨额风险特性,因此,单纯按照商业化经营难有作为。根据“314”总体部署,2007年,在渝北、黔江、合川、忠县四个区县正式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随着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力度加大,特别是十八大后政府一系列扶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实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险补贴力度的加大及覆盖范围的扩大,重庆农业保险政策、机制、体制将更加完善。生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柑橘保险、烟叶保险、水稻保险、林木保险、特种养殖种植保险等涉农财产保险将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从而给重庆保险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重庆农业保险未来发展形势值得期待。

(2)旅游保险将成为重庆保险新的生力军。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地区)的支柱产业。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三地”、“三大战略”、“一心两带”战略构想、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以及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随着重庆旅游产业的提升,2011年全市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旅游业已经跨入重庆支柱产业的行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们花费在旅游方面的支出逐年大幅度提高。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较长的产业,旅游风险属于动态综合风险,涉及旅客人身伤害、旅行社及景区责任、导游责任、承运人责任、餐饮娱乐责任、旅游投(融)资、旅游救助、医疗、财产损失等诸多方面。随着重庆旅游规划的强力推进和旅游战略的实施,重庆旅游产业将迅速发展壮大,这不仅对传统的财产、人身保险业务带来巨大的需求,还将拉动责任保险、医疗救助、投资保险、代理服务等新型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从而为重庆保险业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6.城市化为重庆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和空间

保险发育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基本呈正相关性,我国保险密度与城镇化率的高度相关性亦证实了这一点。围绕城镇化这一主题布局,将是未来几年保险机构的重心。

一是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投入,而寿险资金长期性、稳定性恰恰契合了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的资金需求。寿险资金的期限基本在5年以上,平均资产久期10年左右,适合投资信用评级较高、现金流稳定的长期项目。而基础设施类项目一般所需资金量较大、项目营运周期长。长久期的保险资金可以弥补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同时也为保险资金找到稳定的配置标的。另外,保险投资新政放宽了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动产的各项要求,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保险资金的需求。据投行测算,仅基础设施和不动产两项,目前保险资金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的资金就可达到约1.2万亿。由此可见,重庆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在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大有作为。

二是城镇化打破了传统社会通过血缘、土地形成的互助共保体,商业保险将成为满足居民保障需求的新选择。

三是城镇化率提升伴随的居民财富的增长,会提高对商业保险的需求;

四是鉴于目前中国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商业保险解决地区的保障差异,倒逼改革不失为一个选择。目前政府明确由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大病保险,进而倒逼基本医保实现城乡统筹,实际上已经昭示了未来的改革思路。

五是近两年来保险业接受地方政府委托,相继参与新农合、新农合补充、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项目。这无疑为将来保险公司分享城镇化商业保险盛宴,打下了扎实的人脉、经验、数据等基础。

六是历史数据表明,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将增加4.4%。据此推算,2020年全国保费收入将达到近4万亿元,对应年增速将达到12%。于重庆2011年城市化率为55.02%(按常住人口计算),保密度1069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照2020年城市化率目标70%计算,到2020年全市保险费收入将超过1500亿元,而在城镇化盛宴中,分支机构覆盖较全面的保险巨头显然最为受益。

7.人口老龄化给寿险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与2000年普查相比,10年上升了1.91个百分点。另据2011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57%,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达到3377283人,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以上,老龄化趋势明显且有提高趋势。

人口老龄化将为人寿保险提供创新发展平台,寿险业大有可为且必有可为。

一是传统养老保险因人口老龄化仍具有很大的市场。

二是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和政府筹资的大病医保将成为寿险市场的两大增长点。

三是以社会化服务,家庭化环境和老人相对集中的社区这种现代养老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泰康人寿获批率先开展试点。

从产业链来看,养老社区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推动保险产品的创新,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同时有效整合关联产业。不仅如此,保险资金进入能够通过反向抵押等方式帮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退休人员及其子女盘活存量资产,支持以房养老,提高支付能力,进而提升养老社区的服务品质和持续经营能力。同时,我们可以把未来的货币支付养老金方式,提前10年、20年转化成实物养老的方式,还可以抵御未来的通货膨胀和资产增值后的成本上升,保证养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8.绿色保险为代表的责任保险将成新宠

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加速,生存环境问题凸显,保险业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雇主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家庭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以及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都将是未来重庆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保险险公司特别是新兴中小公司应该准确定位,确立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方向。

总之,重庆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城市化进程中,在西部经济高地、经济增长极、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中,在迈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都孕育并激发出丰富的保源。重庆保险业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必有可为。世之奇观,常在险以远,只要保险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就一定能抓住难得的机遇期,迎来重庆保险业辉煌的未来。

第四节 重庆金融未来发展的保障

一、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管理

1.推动金融机构集聚以促进金融中心建设

强化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性综合型金融中心的政策措施。重庆要紧紧围绕“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着力健全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显著增强重庆市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重庆市金融业区域集聚力和辐射力,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力争到2017年,重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区域性综合型金融中心。

在2010年年末,重庆市银行机构中省级分行一共27个,一级支行524个,二级支行1410个,分理处2139个,储蓄所73个,合资、外资银行8个。在2008年中有大部分储蓄所升格为分理处。重庆市保险机构中省级分公司30个,中心支公司45个,支公司310个,营销服务部791个,合资、外资保险公司5个,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1个。重庆市证券机构中法人机构1个,营业部96个,证券服务部全部升格为营业部,重庆市的证券机构都为内资证券公司,没有外资证券公司。

从目前在渝金融机构来看,重庆要加快金融机构的集聚与辐射形成金融机构集聚高地。第一,强化金融方针政策支持市属国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一是加快重庆银行上市,在资本市场融资,提高重庆银行的资本金;二是加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扩大分支机构,到西部地区与当地信用机构合作成立村镇银行;三是加快西南证券合并重组,设立投资子公司,支持西南证券做大做强;四是加快三峡银行全面进行现代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引入战略外资;五是加快三峡担保等国有担保公司合并重组,做大做强;六是加快安诚保险公司引入战略外资。第二,设立重庆金融控股公司,增强综合竞争力。以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主,扩充资本金,引入战略外资,真正形成重庆金融控股公司。第三,加快国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凝聚,加大引入国外金融机构的力度,在江北嘴形成金融集群基地。

2.深化科学发展以确定政府金融管理边界

第一,重庆各级政府要树立金融科学发展观,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为主导,保障资金在市场和地区间的正常流动,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充分吸收民间资金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提高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协调好金融管理部门的关系,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全市金融中心建设的统一领导。完善市金融办等市级部门与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监局、重庆证监局、重庆保监局等中央在渝金融监管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共同服务重庆金融中心建设。理顺市、区两级金融服务管理体制,形成市、区县两级上下联动的金融行政服务体系,为强化区县金融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金融监管部门要正确行使监管权,专门监管地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市场准入和退出、认证从业人员资格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等。

第三,强化金融办的管理职能,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加强金融办的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金融办的甄别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建立规范、有效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监督体系,在赋予金融办一定行政权力的同时,促进其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和市场化的手段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监督其合法经营,防止出现违法经营及其他危害地方金融安全的行为。强化金融办的稳定职能,支持其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基金,用于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救助和退出等金融风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的规避与处置能力,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办的职能应该是配合“一行三会”做好金融监管,并负责部分“一行三会”无法覆盖的领域(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防范和协助“一行三会”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二、优化金融发展政策环境

1.优化重庆金融生态的政策环境

加强重庆各级政府对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的推动作用,打造西部强势融资平台。改善金融生态涉及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重庆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各级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上,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利用重庆是西部地区的“窗口”的优势,搭建强势融资平台,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外资。改善重庆金融生态运行外部环境,提高重庆辖区经济竞争实力。要加快重庆辖区经济结构调整。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于要积极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的标准,建立企业风险评估体系,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各类有悖于市场原则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要及时坚决废止,努力培育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提高重庆经济运行质量。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杜绝强制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创造良好的依法行政绿色环境。

2.优化重庆国际结算政策环境

重庆以国际结算类业务为重点,优化国际结算政策环境,提升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全球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重庆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带来良好的机遇,重庆要出台一系列相关金融政策,为优化国际结算创造政策环境,支持在重庆金融机构发展国际结算类业务。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交通通信枢纽,物流发达,已云集了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大量的商品集散和交易带来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应借此优势,大力发展结算类业务。一是可以依托重庆跨国公司众多的优势,大力引进跨国企业在渝设立区域性结算中心。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支付产业,以本地支付企业为载体,增强其资本实力,引导其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使其成长为覆盖周边省区甚至全国的支付平台,从而提升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3.优化重庆金融创新政策环境

重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持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政策,优化金融创新政策环境,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在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需要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在金融准入、机构设置、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率先进行改革试点;努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适合西部地区需求的创新性金融产品,改进抵质押担保模式和信用模式,增加金融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推进金融技术的创新,充分发挥现代IT网络技术的作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积极探索金融机构组织模式的创新,使其不仅有效“承载”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且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和互补,从而加速区域经济金融的深化和长远发展。

4.优化金融服务外包的政策环境

重庆要优化金融服务外包政策环境,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拓展金融产业链集聚。金融服务外包不仅可以增加金融业务附加值服务能力,提升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通过金融产业链条,推动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后台服务产业、房地产业以及金融中介服务的快速发展。重庆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在江津双福打造长江上游金融后援服务中心,要以金融后援集中为平台,以金融服务外包为核心,打造“一站式、全方位、标准化”的长江上游金融后援服务中心。构建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可分三步走:首先立足于为重庆市属8家金融机构提供后援服务,其次积极承接在渝金融机构的后援服务需求,最后力争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后援中心落户重庆。尽快形成金融业、服务外包业及关联服务业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发挥对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

5.进一步提升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重庆要制定出长远的金融规划,提升防范区域金融风险能力。一个地区金融业的长足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制定出长远的金融规划,短视性、非科学性的规划将严重影响地区金融业的有序发展。目前,在支撑重庆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土地规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协调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在各地发展速度不均衡,出现过度超前等现象;各区县产业发展规划同质现象严重,呈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整体布局不平衡的局面;城乡建设与土地规划之间缺乏协调,城镇化扩张发展侵占农村土地的趋势仍存在。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需与金融行业发展规划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其他各项规划的盲目投资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金融业的发展。同时重庆政府官员换届或层级调动也会使整体经济发展投融资规划中的金融规划出现一定的变动,其规划约束力缺乏刚性要求。另外,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的重庆地方投融资平台也面临风险增大的问题。重庆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一旦投融资平台负债增多,将增大金融行业的风险。截至目前为止,重庆市及县两级地方融资平台总规模约1800亿元,其平台负债率已达60%左右,巨大的债务问题将严重影响重庆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且以土地资源抵押作为重庆8大投融资平台基础的发展模式也会使地方政府陷入土地财政的困境。

为促进重庆金融跨越发展,必须多措并举提升区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一是积极建立覆盖重庆区域内银行、证券、保险和新型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重庆区域金融运行状况监控,及时向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报告不良的金融状况。强化重庆市金融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大力构建各金融机构相关数据库,实现全市金融征信系统和工商、税务等有关政府部门数据库联网,逐步提高金融数据库的容量和质量。二是充分完善各大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加强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管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要充实金融机构内审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实行责任人制度,加大对金融机构重点岗位的监督和审计。要加强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道德修养,强化员工自律管理,促成员工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自身风险的主体。三是逐步提升重庆金融监管机构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控水平,实施健全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和程序,强调审慎性金融监管。要对重庆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加强管理,积极建立健全央行、财政和金融监管等部门之间的防范跨市场、跨系统金融风险的制度框架。四是加强与长江上游地区各大城市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以重庆主城区域金融风险监控为基础,积极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提供金融风险监控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

6.营造共建金融中心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金融中心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金融社会氛围包括政治、法律和文化等重要内容,它们对金融中心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为该地区金融主体的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地区金融资产的质量。在金融法制方面,重庆市存在金融法制不健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执法难等问题。在金融信用方面,重庆市存在金融系统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诚信意识不足、信贷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金融政策方面,虽然重庆金融业有着国内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国家的众多政策给重庆金融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其也面临本地政府过度干预金融市场的问题。例如近年来重庆市通过重组或组建了诸如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三峡担保集团等就使重庆金融发展深深印下了政府的痕迹,然而金融发展有着自身运行的规律,作为干预者的政府还需合理把握其干预的度。在金融文化方面,重庆市尚未普及消费者的金融知识,也未培育企业的金融文化,同时重庆金融人才的紧缺也使得金融人文氛围严重不足。社会氛围已成为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竞争的主要战场,重庆要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必须加大对自身区域社会氛围的培育。

在金融法制建设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的金融法律法规,主动对当前有关重庆建设金融中心涉及的政策规章进行梳理,抓紧出台适合重启金融发展的新政策,积极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二是要倡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法律部门及相关人员严格守法,公正执法和护法。积极转变政府思想,克服区域保护主义狭义思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支持司法公正,加大对金融相关问题的解决力度,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重庆市司法人员的金融知识培训和业务能力培养,设立重庆金融专业法庭,改革司法系统内的人员绩效考核模式,逐步提高金融案件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三是完善重庆市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破产失业救济制度,增强企业自身金融资本积累和发展能力,合理缓解因企业负担过重而传导给各种金融机构的部分不利金融风险。

在金融人才集聚方面,一是加快重庆金融中高层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金融学院人才培育功能,合理规划构建重庆金融人才培育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金融人才培育模式,大力培养精通外语、法律、国内外金融运作规则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二是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金融人才。制定优惠的金融人才吸引政策,积极为高级金融人才及其家属的落户、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大力构建优秀人才所需的良好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改进金融人才用人机制,逐步完善全面动态竞争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安排金融人才的社会福利制度。三是充分利用重庆市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资源,加快重庆金融中心所需的基层服务型人才,促进金融人才体系的全面发展。四是加快推进长江上游各地区金融人才协作发展,可设立跨省市人才协调机构,在金融人才流动等方面有效破除区域人才流动障碍,积极制定区域性金融人才规划,并利用统筹改革试验区进行金融人事改革试验。

在金融文化培育方面,一是政府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提高区域文化整体软实力,为重庆金融文化发展提供好的指引方向。积极树立强烈的金融文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力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先进金融中心金融文化发展经验,不断拓宽金融文化发展途径,推动重庆金融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增强其区域金融文化竞争力。二是要不断丰富和创新金融文化内容形式,大力提升金融文化传播能力,加大吸引众多国内外主流媒体入驻重庆金融中心,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利于其积极宣传重庆金融文化。加快壮大本地传媒集团实力,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本地主流新闻媒体,并通过设立重庆金融宣传专栏大范围地进行对外宣传,形成与重庆构建设长江上游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舆论力量。三是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重庆金融文化建设,充分激发其他力量的金融文化创造潜能。加强重庆各金融运行主体的自身文化建设,逐步引导并促进金融企业开展文化构建活动,积极动员各大金融企业培育自身特有的金融企业文化。不断动员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重庆金融文化建设,让一切有志于金融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孙黎明。借鉴新加坡经验,重庆建结算型金融中心[N]。重庆商报,2010-09-27(2)。

“2”唐真龙。依托西部开发桥头堡,重庆欲打造“内陆结算中心”[N]。上海证券报,2011-11-23(8)。

“3”钟志兵,唐浩。区域性金融中心,要素交易市场“7朵金花”开山城[N]。重庆商报,2012-2-24.

“4”重庆保险业乘势发展成果丰硕[N]。重庆日报,2012-06-18.

“5”2011年重庆小额贷款余额达139.29亿元[N]。重庆时报,2012-02-22.

“6”李国,孙欣。重庆小贷公司为揽客降低门槛[N]。工人日报,2012-05-14.

“7”重庆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达137家,国营民营并进[N]。重庆商报,2012-07-04.

“8”胡琳钰,张友。小额贷款公司纾困重庆样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7-18.

“9”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探索——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黄奇帆答本报记者[N]。重庆政协报,2010-1-19.

“10”李圣鹏。小贷公司试水[N]。证券市场周刊,2011-09-05.

“11”重庆市将巩固提升银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N]。重庆日报,2011-4-13.

“12”冯宗茂。重庆六家小额贷款公司集中接入人行征信系统[N]。金融时报,2010-08-03.

“13”杨永芹。银监会批准:重庆筹建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N]。重庆日报,2010-07-06.

“14”李林森。中行重庆分行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N]。金融时报,2011-03-25.

“15”项菲菲。重庆村镇银行明年实现全覆盖[N]。重庆日报,2011-08-05.

“16”刘笑嫣。重庆市金融办:两家渝企今年择机上市[N]。重庆晨报,2012-05-07.

“17”“生日谱”——在这一天,新银行登陆重庆[N]。重庆商报,2012-6-19.

“18”白勇。重庆“地票”能走多远[N]。中华工商时报,2011-01-28.

“19”谭亚。要素交易市场:“七朵金花”绽放山城[N]。重庆商报,2012-02-24.

“20”刘笑嫣。重庆市金融办:渝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50家[N]。重庆晨报,2012-05-07.

“21”陈柯。联交所拓区县业务前4月交易48.64亿元[N]。重庆商报,2012-04-26.

“22”童辰,王小妆。三峡银行的前世今生[N]。中国经济时报,2008-02-26.

“23”张德斌。黄奇帆讲西南证券重组上市台前幕后[N]。中国证券报,2009-02-26.

“24”直辖15年,重庆保险公司增至41家[N]。重庆商报,2012-07-06.

“25”巴曙松。后危机时期亚洲金融发展的新环境[J]。经济,2010(11)。

“26”李佳。重庆股权投资业大调查[J]。融资中国杂志,2011(03)。

“27”胡秋灵,张苏凤。重庆农村金融工具创新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财会月刊,2010(33)。

“28”苏晓龙,李晔。农业银行电子渠道服务“三农”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11)。

“29”外汇局重庆外汇管理部。重庆:持续追踪精准打击[J]。中国外汇,2010(3)。

“30”外汇局重庆外汇管理部。重庆:重视创新强化监管[J]。中国外汇,2011(3)。

“31”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3)。

“32”杨朝晖。京沪深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J]。商业时代,2012(10)。

“33”黄奇帆。农地交易的重庆实验[J]。瞭望,2010,(45)。

“34”徐红燕,谢必如。万能“地票”[J]。城乡统筹,2011(06)。

“35”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历史的选择——走近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J]。重庆地质矿产,2012(03)。

“36”刘云生,黄忠。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创新面临的几个问题[J]。决策导刊,2010(8)。

“37”王维博,郭晋嘉。农村建设用地:入“市”还是入“城”?——专访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J]。中国新闻周刊,2008(33)。

“38”魏西云,金晓斌。地票运行绩效及改革路径[J]。中国土地,2012,(6)。

“39”常刚,刘志远。对重庆药品交易所基本药物交易制度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2(20)。

“40”董鹏,张晓,储冠群。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发展,2012(7)。

“41”李由,罗成。对发展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几点认识及思考[J]。决策管理,2009(5)。

“42”王传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0(6)。

“43”张云,孙桂芳,程丽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和条件及对上海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9)。

“4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环境影响报告[R]。2007(7)。

“45”重庆市政府。重庆市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R]。渝府发(2011)113号:7-15.

“46”中国农业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提升我行县域市场核心竞争力——电子化金融服务对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问题研究[R]。农业银行战略研究报告,2010.

“47”张颖。中国信托业发展及监管体系构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8”刘文朝。重庆区域金融中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49”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0”叶春和。重庆资本市场十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1”重庆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03-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2”彭小兵。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区域金融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3”重庆证券公司、营业部及中介机构目录[EB/OL]。[2012-06-29]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ofcq/。

“54”重庆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地址及联系电话[EB/OL]。[2012-04-11]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ofcq/jgdx/201204/t20120411_208412.htm.

“55”张伟建。黄奇帆“龙虾三吃”重组重庆银行[N/OL].证券时报,[2010-12-24]http://finance.ifeng.com/stock/zqyw/20101224/3108025.shtml.

“56”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香港上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典范[N/CD]。中国证券报,[2010-12-17]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012/17/t20101217_16483928.shtml.

“57”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重庆联交所“三个延伸”助推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EB/OL].(2012-09-13)[2012-12-21]http://www.cq.gov.cn/zwgk/zfxx/427694.htm.

“58”蒋维胜,皮华,宁晓。产权交易:“重庆模式”崛起中的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EB/OL].(2007-03-19)[2012-12-21]http://zqrb.ccstock.cn/.

“59”黄强。重庆联交所:铸就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典范——重庆五一劳动奖状单位、重庆联交所发展纪实[EB/OL]。(2011-05-17)[2012-12-21]http://www.worker-cn.cn/.

“60”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重交所创新助推区县经济发展初见成效[EB/OL].(2012-04-25)[2012-12-21]http://www.cq.gov.cn/zwgk/zfxx/396145.htm.

“61”重庆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EB/OL].(2009-06-01)[2012-12-21]http://finance.qq.com/a/20090601/001661.htm.

“62”谢必如,白文起。唤醒“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重庆市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做法[EB/OL].(2011-12-26)[2012-12-21]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1112/t20111226_1049960.htm.

“63”刘笑嫣。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系列报道[EB/OL].(2012-04-23)[2012-12-21]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04/23/c_111824657.htm.

“64”崔佳。重庆率先实现药品交易平台:药价降低28%[EB/OL].(2012-01-13)[2012-12-21]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20113/075011193855.shtml.

“65”朝霞,滕博。重庆提升航运服务软实力[EB/OL].(2012-09-27)[2012-12-21]http://www.zgjtb.com/content/2012-09/27/content_41809.htm.

“66”张友。重庆金交所挂牌加码金融中心建设[EB/OL].(2010-12-29)[2012-12-21]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0/xMMDAwMDIxMzYxMA.html.

“67”胡勇,边璐。上半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564.65亿元居西部第二[EB/CD].[2012-08-09]http://money.163.com/12/0809/08/88F2DVO300253B0H.html.

“68”重庆银监局。重庆银行业金融创新凸显便民特色[EB/CD].[2012-04-28]http://www。cbrc.gov.cn/Chongqing.

“69”重庆银监局。重庆银行业创新方式满足农村金融服务新需求[EB/CD].[2012-11-30]http://www.cbrc.gov.cn/chongqing/docPcjgView/2F4B82697B2546B58E251AA3EEDE5A34/30.html.

“70”重庆市担保协会。在创办小微型企业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重庆市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简况及建议”报告[EB/CD].[2012-2-11]http://jxqcq.gov.cn/rzcs/rzkx/53926.html

“71”新浪财经。中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达5.5万亿,6年增超12倍[EB/CD].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814/154312845916.shtml.

“72”韩莉。重庆信托公司风险研究[D]。重庆大学金融学院,2006.

“73”重庆市国资委。“政银保”三方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合作协议签约正式签署[EB/OL].[2010-12-09]ht-tp://www.cq.gov.cn.

“74”老枪。两个城市的营销技巧,[EB/CD].[2007-01-09]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soc/chengshikoushuizhan/39.shtml.

“75”重庆,中国的芝加哥[EB/CD].经济学人杂志,[2007-07-30]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7/30/content_8597052.htm.

“76”284家渝企进入上市储备库,重庆高新企业冲刺创业板[EB/CD].[2011-03-03]http://www.sznews.com/finance/content/2011-03/03/content_5394086.htm.

“77”重庆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把企业在亚洲的结算都搬过来[EB/CD].[2012-02-18]http://news.timedg.com/2012-02/18/content_8551773.htm.

后记

翻过2012年,我来到重庆已是第三个年头,作为十数年倾心成渝经济发展、关注重庆金融的一个普通学者,履职巴渝大地。三年来,作为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深度介入者,可以说我直接见证和经历了重庆金融在创新与发展黄金期的一个个变化和进步,也逐步感受着它所面对的诸多困惑与挑战,感受着重庆金融改革和变迁的历史进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为成为这个进程的参与者之一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我要感谢重庆的朋友们,从我接触到的政府官员和新闻媒体朋友那里,从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金融学院我的同事们那里,从重庆金融界的朋友和优秀企业家那里,我获得了大量的学术灵感,他们都是我研究重庆金融实践的导师。

本书构思起始于2011年年末,从思路厘定到篇章营构,经历了约6个月时间,2012年春写作组开始动笔。重庆银行董事长甘为民积极倡导与推动本书的撰写,并参与了本书的主编工作;我的博士后合作研究者、重庆银行南坪支行行长张松博士为本书的撰写进行了大量调研,积极参与本书撰写大纲的讨论与修改。本书大纲由杨继瑞、甘为民、毛跃一、张松、胡定核共同拟定;第一章由许世琴执笔;第二章由骆志芳、刘放、江信毅、谭荔、徐玫、李月起执笔;第三章由田杰执笔;

第四章由陈勇阳执笔;第五章由谭湘渝、樊国昌执笔;第六章由唐晓玲、李浩、吕秀梅、杨柳执笔;第七章由钱峻峰、张力功执笔;第八章由王兰、刘蓉执笔;第九章由温涛执笔;第十章由靳景玉、曾胜、陈晓丽、唐平、邵腾伟、李开秀执笔。主要征引文献目录由邹奇、徐玫编写;书稿最后由刘蓉、曾胜、徐玫和毛跃一等四位同志统稿,本书的副主编——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毛跃一同志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为我分担了不少压力;最后,我与甘为民、毛跃一、张松、胡定核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数次讨论并进行了全书的修改与终审。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许多文献,吸取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给予了我们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调研机会,重庆市副市长、重庆金融学院理事长凌月明、重庆市副市长吴刚作为总顾问,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指导;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主任白鹤祥、重庆金融办主任阮路、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重庆市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重庆市银监局局长洪佩丽、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重庆金融学院副理事长李春茹教授等为编写和出版本书给予热情指导和鼎力相助;重庆金融学院的宋小川教授、潘和平教授、张维贵教授、莫云副教授,学校财务处昌杰同志、王燕同志等,也为完成本书予以积极支持,为本书出版提供了诸多方便。针对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我们曾与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得到他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冯建教授在反复阅读书稿之后,也针对本书的写作、结构、出版等提出了一系列宝贵意见,他们的指导让本书有了相当的提升。责任编辑同志为本书出版作出细致而有效的工作……在此,恕难一一列明,值付梓前夕,谨对所有关心帮助本书编纂的朋友们,均深致谢忱!

本书的撰写和修成,得到了重庆市主要领导和金融业界、研究界泰斗的关注。我们尤其感到荣幸的是,奇帆市长特意将他在2012重庆金融开放论坛上所做的题为《改革是解决当前金融问题的根本出路》的发言稿推荐给我们,使本书亮彩倍增。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家曾康霖教授专门为本书作序,文中热情洋溢、褒勉有加。曾康霖教授毕生致力于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现任西南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博士生导师和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康霖教授还曾连续三年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并获得过中国人民银行优秀教师和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载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94年第23卷)。还刚被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评为201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感谢敬爱的曾康霖教授的不吝赐文!

本书的撰写也得到了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中国银监会重庆银监局、中国证监会重庆证监局、中国保监会重庆保监局、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中国银行重庆分行、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中国交通银行重庆分行、招商银行重庆分行、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重庆三峡银行、西南证券公司、中银国际证券公司重庆营业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安诚财产保险公司等在渝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本书的撰写稍显仓促,多人合著,难免有行文风格上的不尽统一,加之作者学识有限,定有考稽失当和错谬之处,诚恳地盼望读者能够点拨指导,方便我们再版时编纂补正。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为我们指明了未来金融事业发展的方向。温家宝同志在201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

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实施,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相继推出,保险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首过去,我们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面向未来,我们肩负着建设重庆美好明天的光荣使命。

我还记得前年央视的《对话》栏目中奇帆市长妙论金融的一席话:“在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里搞好重组,搞好创新,搞好开放,重庆金融中心一定会形成……搞好这三者的前提是什么呢,必须有人才……”,仿若声犹在耳,备感重责在肩。作为重庆唯一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商科类高校——重庆工商大学,在培养合格的高质量金融人才的征途中,任重而道远,我乐观地坚信,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事业,必将在重庆金融中心建成过程中的更广阔空间里,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重庆人民具有不怕苦、不畏难、不甘落后的坚韧品质。在新的征途上,重庆人信心百倍。我更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建成小康社会为宏伟目标,坚定科学发展的前进方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凭借重庆人敢冲敢闯的特质,一定能够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一定能够战胜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一定能够再创重庆金融发展的新辉煌!

杨继瑞

2013年3月11日于重庆工商大学南山书院

同类推荐
  • 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城市商业银行的时代大背景;现代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特征;中小商业银行营销文化等。
  • 解放众筹

    解放众筹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作者、出版社到读者全程众筹出版的图书,是对书中提到的“收益权众筹+渠道众筹+奖励众筹”的具体运用和成功实践。全书由众筹在大航海时代缔造现代公司制度和现代金融制度开始,带领读者进入众筹的全新世界,介绍众筹发展的来龙去脉,揭秘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众筹案例,披露全新的“第五种众筹”模式,解析众筹法律边界。
  •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10种企划管理方法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10种企划管理方法

    一个企划人,不仅需要一种思维智慧,而且还需要一种运作智慧。尤其是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中国企划人,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商业竞争环境,面对国际同行咄咄逼人的气势,更需要一种大智慧、大谋略、大境界!本书希望能通过顶级企业在实际商战运作中的现身说法,给读者一个切身的感受。
  • 项目设计与范围管理

    项目设计与范围管理

    本书自2006年出版以来,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前期管理阶段的项目管理专业书籍,一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本次修订,结合作者在7年间项目管理实践中总结的知识和读者的建议,对全书各章进行了的修改和补充,着重从项目设计的角度阐述了项目前期的风险管理,同时对各章中读者不容易理解的一些管理环节增加了案例分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战略与项目管理,组织化项目管理和项目选择,理解项目环境,项目需求与价值,项目启动,项目范围和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设计阶段的风险识别和应对。
  • 物业管理服务心理学

    物业管理服务心理学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为物业管理行业培养实用人才的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深化改革、更好地适应职业需要的重要使命。
热门推荐
  • 天启绝路

    天启绝路

    历史滚滚几度真假?过去未来,哪里是尽头!?我们真的是这个宇宙的唯一!?神!?
  • 你是我铭记于心的人间理想

    你是我铭记于心的人间理想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而是驻足下去]
  • 吞魔

    吞魔

    修仙一族外门弟子刘风被小人所害,差点丧命,醒来之后,他却意外的获得了阴煞魔体。修炼了《炼魔诀》之后,他发现自己的修魔方式也十分的特别!别人修魔,毒辣、残酷、阴冷、暴戾;自己修魔,只有一个字:吞。世间魔种,只要适合,一概吞之!以百万魔气为基,吞尽天下,成就无上魔途!======切割线======新书需要大家支持,推荐票,收藏,都到这里来~~~
  • 末世之女王殿下

    末世之女王殿下

    她,不是女王。她只是一个寻找双亲的小女人,在末世的路上,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属于她的那些伙伴,建立了属于她的那个王国,找到了属于她的——Mr·right很雷、很狗血、很BT!========================
  • 破障

    破障

    被抛弃的少年。寒冰般的禁地。最后的希望。是凤凰般重生亦或归入死寂?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
  • 吸血鬼王子的追捕:萌妻太可爱

    吸血鬼王子的追捕:萌妻太可爱

    “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不会忘记你,誓死护你!”“你许我一生,我定用我的一生来偿还,永不反悔!”“恩,永不反悔!”夕阳西下,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相依相靠。在一场场磨难中,无时无刻都在考验着他们,身世的纠纷,家族的迫害,失忆,但在夕阳下,他们总会重逢。
  • 花样年华等流年

    花样年华等流年

    我们的青春故事:哭过,笑过,爱过,恨过,信任过,背叛过;累了,放弃了,我们忘了牵手,忘了倾诉,都放下吧,放手,各退一步,给彼此留一点退路,从此退出这张爱的陷阱,退出彼此的世界。从此以后,我忘了你,你忘了我,你的世界没我,我的世界没你。
  • 总裁的双面情人

    总裁的双面情人

    “我爱你啊,郑许阳,你怎么能够怀疑我呢?”她泣不成声,可是却无法挽回那个决绝的背影,他们之间的一切,终将是回不去了。她卑微的祈求,可是他不相信。“蒙蒙我错了,对不起。”再见面,两个人互换了位置,他声泪俱下的对她道歉,可是她已经不想听了。他期盼她的原谅,可是她早就伤了身,冷了心,又怎么会再次犯错。到底还是我对不起你,否则你不会变成这个样子……即使再后悔,那些早就造成的伤害也已经无法挽回,破镜不可能重圆,他们,到底还是错过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相信你,毫无保留的。(豪门里的一场虐恋,作者君第一次写,有什么想法尽管说,躺平任调戏。O(∩_∩)O)
  • 苍天神帝

    苍天神帝

    我得永恒,苍穹永生!我得不朽,宇内澄清!曾经的一方霸主,如今的天才少年,一路高歌狂飙,改天换地,冠绝苍穹……
  • 无耻世界

    无耻世界

    我坚信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也坚信宇宙一直还在爆炸的膨胀中。地球只是一颗微不起眼的星球。在广阔的宇宙中,各大星系中,有同样类似于人类科技文明世界的星球。而他们的科技在长达百亿年间的洗礼,已经到了一个地球人类无法超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