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77600000014

第14章 古代舞蹈(5)

至今在印度尼西亚舞蹈中,有西爪哇的面具舞、巴厘岛的列同格拉冬舞、蝴蝶舞、巴厘女舞、中爪哇的女勇士舞、苏门答腊的巴郎山舞和少女岛舞等等。这些舞蹈都曾由印尼访华歌舞演出时介绍给中国观众。

印度尼西亚的戏剧艺术也很发达,其中有不少接受了中国的影响,如“布袋戏”,又叫“掌中班”,它曾是福建木偶剧种之一。印尼语中的Potent源自闽南方言的“布袋戏”,说明由中国传去。《辞海》称,“中国木偶剧传说源于汉代,唐宋时已很发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说唱用闽南话,泉州地区用南曲,漳州地区早期用京调,后改用苦剧曲调。“印尼布袋戏早在17世纪已流行于巴达维亚等地。它是由闽南移民带入的。”印尼布袋戏用当地语言或方言说唱,剧情取材于中国历史与爱情故事,对话用马来语,唱词用汉语。

据说布袋戏源自古代皮影戏,中国古代皮影戏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宋代皮影戏最为发达,艺人将兽皮剪成人形,投在光源里,屏幕就映出生动的影像。宋代皮影戏成为专门艺术,有专职的“弄影戏者”。15世纪马欢的《瀛涯胜览》爪哇国条就有爪哇皮影戏的介绍,它普及在公元778年前后,最初用于宗教祭祀,后来才发展为民间艺术形式。

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巴厘岛和爪哇岛的舞蹈。这两个地区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尤其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影响。印度尼西亚舞蹈接受印度和中国舞蹈文化影响之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摆脱了两国文化影响的束缚,形成了独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

从公元10世纪起,印度尼西亚的文化艺术渐渐远离印度文化影响,先从文学入手,对印度文学进行改造,把梵文译成爪哇文,把《摩诃婆罗多》改编成爪哇式剧本,使之成为爪哇歌舞艺术的主要剧本之一。舞蹈也不再是对印度舞蹈的模仿,舞蹈的内容、动作、音乐、服饰,均已向爪哇化嬗变。

印度尼西亚舞蹈动作的基本姿态是:两腿半蹲、一脚持重心,不塌腰,身体保持正直,头部端正,面向斜前方,眼睛向下视。舞蹈动作多取自对动物的模仿,并且多模仿大象和鹫鸟的动作,音乐伴奏有铜鼓、铜锣。

最能代表印度尼西亚舞蹈风采的是巴厘岛舞蹈。巴厘岛风光优美迷人,文学家杨朔称之为“诗岛”“天堂岛”。这里的舞蹈别具风格,巴厘人充满炽烈的热情欢歌欢舞,舞蹈具有很大感染力。

巴厘岛的舞蹈也曾接受印度舞蹈的影响,以后慢慢发展为巴厘岛的舞蹈表演风格。巴厘岛的传统舞蹈有“山哈夹舞”“班耐舞”等。

“山哈夹舞”是巴厘岛最古老的宗教舞蹈。它一般在人遇到自然灾害或流行疾病时表演,具有禳灾祛病的功能。舞蹈表演时,舞者在歌队伴唱声中,边呼唤着神礻氏的姓名边登场演出,舞蹈表演之前,舞者先向观众点洒圣水,然后再翩翩起舞。舞蹈表演者均由未婚少女担当。

“班耐舞”是一个带有情节的祭祀舞蹈,也由少女表演,表演场地在寺庙,后发展成为宫廷舞蹈,舞蹈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氛。

巴厘岛舞蹈的基本舞姿是:双脚站成丁字步,重心落在后腿上,双膝半蹲,躯干面向主力腿的斜前方,双手臂弯曲,呈方形上下在身体两侧。舞蹈技巧表现在十指指尖上,十指左右颤抖,再加上头部摆动和双眼的左顾右盼。这些动作表情构成了巴厘岛特有的扑朔迷离的舞蹈风格。

其他东南亚国家舞蹈

一、柬埔寨舞蹈

柬埔寨舞蹈,柬埔寨最早称之“扶南”,在我国唐代宫廷燕乐中就有“扶南乐”,说明柬埔寨与我国交往的悠久历史。“扶南乐”是柬埔寨带有印度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扶南,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强国,它的疆土比东南亚其他地区要大,经济贸易、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它首先接受了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印度和中国乐舞,经过消化整理,根据本民族特点又创作出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如“木杵舞”表现柬埔寨人民的劳动生活;“昌扬舞”,对人物和动物的模拟舞蹈,还有节日里表演的舞蹈,这些舞蹈为柬埔寨宫廷乐舞提供了表现素材。

柬埔寨舞蹈分两大类:一是接受印度影响的宫廷古典舞蹈,一是民间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是木杵舞,表演者用木杵敲击石臼发出有节奏声响的歌舞。

柬埔寨的基本舞蹈姿态是:重心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半脚掌着地在一旁,手臂富有棱角、曲线,舞蹈充满婉约、细腻、柔韧、纤巧的韵味。

柬埔寨的舞蹈特征是:含蓄、高贵、娟雅、稳重。舞蹈风格形成于公元9世纪吴哥王朝。吴哥王朝是由扶南北部高棉人在吴哥地区建立的国家。当时的吴哥王朝是一个政权稳固,贸易繁荣的经济大国。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高棉人建立了自己的文化,12—13世纪是古柬埔寨国家的辉煌时期,也是其文化的极盛时期,吴哥王朝在吴哥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婆罗门教与佛教混合的庙宇和宝塔,每个塔尖上均刻有凝视四方、微笑的巨人脸,巨人头顶一朵莲花,它充分反映了古柬埔寨的时代精神,柬埔寨的传统舞蹈体现了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一直保存并且延续至今。

二、泰国舞蹈

泰国舞蹈是接受柬埔寨宫廷舞蹈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接受了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宫廷舞蹈的影响,但由于本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的决定,泰国舞蹈呈现出与柬埔寨舞蹈风格的很大区别。泰国宫廷舞蹈显得活泼、轻盈、流畅,舞姿婀娜,风格自由开放。

泰国舞有宫廷舞剧与民族舞剧和民间舞蹈之分。“孔”是泰国舞剧的表现形式,“孔”也即哑剧之意,是一个戴面具表演的舞剧。它受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艺术影响,演员表演富于程式化的手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程式化的舞姿有68式,伴奏乐器主要有木琴、套锣、木竖笛、鼓和撞铃等。

泰国的民族舞剧大多表现传统民间神话故事,泰国民族舞剧分两类:一类是宫廷的、由宫廷女子表演的“洛坤·奈”,是艺术舞蹈为主的表演形式;另一类是民间的,舞蹈带有喜剧色彩。

泰国的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笙舞、南旺舞、诺拉舞。“笙舞”是泰国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表演形式为男女对舞,主要表现农村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其中包括“捕鱼舞”“饭篮舞”。舞蹈表演有说有唱又有跳,风趣活泼。“南旺舞”又称圈舞,有19种基本舞步,男女对舞。表演时,女子面颊、上身及手臂朝向男子,男子以双臂拱护女子,环绕而舞。“诺拉舞”起源于泰国南部,舞姿婀娜,手臂动作比较多,富有韵律感。

泰国的基本舞姿是:下体保持半蹲,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弯曲,形成“三道弯”造型,动作时,腿在半蹲状态上做重拍向下动作,节奏均匀地上下屈伸,身体上下颤动为其动律的主要特点。

泰国的舞蹈风格近似于印度舞蹈,舞姿富有雕塑性,情感内含,动作轻盈朴实。

三、缅甸舞蹈

缅甸位于古柬埔寨、古泰国之间,这两个国家均为历史上的强国,两国的文化艺术均对缅甸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缅甸舞蹈带有柬埔寨和泰国的舞蹈韵味。

缅甸舞蹈分古代戏剧舞蹈和民间舞蹈两大类。古代戏剧舞蹈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是来源于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剧,另一部分则是来自暹罗的宫廷剧。

暹罗曾是古代泰国的一个地区,自古接受柬埔寨的影响。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暹罗地区的舞蹈从动作到风格、韵律都远远超出古柬埔寨舞蹈。16世纪,缅甸收复暹罗,暹罗的宫廷舞蹈传入缅甸。

缅甸的古代戏剧舞蹈主要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傀儡戏,缅甸人按照提线傀儡的动作,创作出舞蹈的基本动作,其中有深蹲、塌腰、挺胸、昂头、关节弯曲、四肢成方形,造型对称,动作有棱角,具有抑扬顿挫、连绵不断的韵律。缅甸人在这些基本动作基础之上,又创作了“三十七神舞”,后又演化为“宫女舞十二段”,成为缅甸古典舞蹈代表。

缅甸民间舞蹈也丰富多彩,有长、短鼓舞和象脚鼓舞、背鼓等民间舞。民间舞蹈表演时,常把说、唱、舞结合在一起,有时加进一些杂技表演。民间舞蹈形式活泼,情绪热烈。

四、菲律宾舞蹈

菲律宾舞蹈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的乐舞文化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菲律宾舞蹈大致分四类:乡村舞蹈、北部山区舞蹈、南部棉兰穆斯林舞蹈和西班牙风格的舞蹈。

乡村舞蹈是土著人表演的舞蹈,未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类舞蹈模仿性强,节奏单一,动作简单,舞蹈只有一些情绪变化,或激烈,或轻松。舞蹈以脚部的地面动作为主。舞蹈内容是驱鬼逐疫的巫术舞、求爱舞、战争舞、模仿动物舞等。伴奏乐器有竹器、木器、竖琴、响板和各种铜锣、铜鼓,大鼓。

北部山区舞蹈也较好地保持了原始风貌,一般在种植、丰收、婚丧嫁娶、驱病逐灾等仪式上表演。男子舞蹈粗犷威严,女子舞蹈含蓄端庄,男女表演差别明显。

南部棉兰穆斯林舞蹈是菲律宾的文明程度较高的舞蹈艺术。伊斯兰教徒经常朝拜圣地麦加,始终保持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穆斯林舞蹈因之得到很好保存。菲律宾穆斯林舞蹈有“辛基尔”传统舞蹈,舞蹈表现王子寻妃的感人故事。“辛基尔”舞蹈由一位女舞者在“井”字形交叉的四根竹子中间,跳进跳出地表演,舞者双手还持扇子。舞蹈没有音乐伴奏,只有竹竿子敲打出来的音响节奏,舞者通过在竹竿子敲打中的动作表现传说故事。

西班牙风格舞蹈是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了这片国土之后,伴随着传教活动而出现的新舞蹈。这类舞蹈带有基督教色彩,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菲律宾传统舞蹈的西方舞蹈。舞蹈表演者几乎是修道士,他们采用当地的传统表演形式,在修道院内或广场上表演西班牙舞和欧洲的各种舞蹈。菲律宾有部分人受其影响,渐渐放弃了舞蹈传统,模仿表演西班牙舞蹈,从而使本土舞蹈失去了原始纯朴的野性,而带有西班牙舞蹈特色。

菲律宾四大类舞蹈各有其特色,乡村舞蹈、山区舞蹈,其舞蹈动作简单、朴素无华,模仿性的动作比较多,舞蹈造型多以“三道弯”为主,舞蹈多以柔韧、扭摆、跳跃为主,舞蹈形式自由松散。穆斯林舞蹈风格充满了神秘色彩,以舒缓的手臂、弯曲的肘部和各种手指动作为主。穆斯林舞蹈的手指动作不同于印度的手势动作,它时而伸直并拢,时而里外弯曲;双腿膝部外开,做半蹲状,身体重心不断向两旁移动。此外,舞者还戴脚镯、脚铃、假指甲,以突出舞蹈的效果。西班牙舞蹈服饰、道具多带有西方色彩,舞者经常手持一把精致的小扇舞蹈,动作圆润、优雅。

总之,东南亚舞蹈起步较晚,同它的文化一样,在印度和中国文明已发展了两千年历史之后,它才起步,时间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它的舞蹈文化虽然在人类走廊上接受了不同的影响,但最能给东南亚舞蹈造成不可磨灭印迹的是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东南亚舞蹈除了本土特征外,总是能依稀见到印度舞蹈、中国舞蹈、阿拉伯舞蹈、甚至西班牙、荷兰舞蹈的影子,这是长期文化交流的产物。人类的文化就是在交流中前进。印尼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的舞蹈文化就是在不断交流、融合中向前发展的,它们的舞蹈既带有共同性,又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东方人眼里它们之间有些差异,而在西方人眼里,它们就可统称之为“东方舞蹈”。

日本舞蹈

日本是位于亚洲最东部的一个岛国,它四面环海,孤悬于太平洋之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以及冲绳岛、小笠原群岛等大小3900个岛屿组成。日本海岸线长,有许多天然良港,境内山多水急,可耕面积不多。受海洋及黑潮的影响,日本具有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它境内多山路,平原少,没有巍峨险峻的高山,没有磅礴浩荡的江河,没有严冬酷暑的气候,温润的气候、年轻的山脉、短浅的河川、充沛的雨量、葱翠的树木,养育了生存在这里的日本人民,也逐渐形成了温文儒雅的日本民族性格与纤巧和谐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武士道精神。

日本国是一个由家族制度发展起来的国家,日本皇家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这样一个基点上发展的。在日本历史上还有长达八九百年的岛国闭关的独特时期。日本历史前后经历了公元前的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织丰时代、江户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和平成时代。

日本天皇被认为是国家的最高统帅。天皇制的延续构成了日本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

日本列岛呈南北狭长状,它西北与西伯利亚接近,早早就通过北部阿伊奴人接受了古埃及、土耳其、叶尼塞河地区文化综合为一体的西伯利亚文化的影响,自日本的弥生时代起一直延续至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日本基本上是依赖中国汉、唐文明发达起来的海岛。

中国的乐舞艺术也随着各种文化传播传至日本,影响推动了日本乐舞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如日本的“舞乐”它最早在中国的宫廷里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它是在日本上层贵族阶级社会里形成的艺术,“舞乐”自日本奈良平安时代形成后,历经幕府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而保存至今。它仍属宫廷王公贵族艺术,它只在天皇家族的节日、皇室的各种祭日里演出。

中国西周时期的民间“散乐”传至汉代,接受了西域乐舞影响之后,形成俗乐百戏,公元8世纪由遣唐使带到日本。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傀儡戏产生影响,后又与净琉璃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品种“人形净琉璃”。历史上,日本对中国乐舞文化差不多是全盘端去,从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治时期开始(相当于中国后汉时代),在飞鸟、奈良时代(相当中国宋代开始)是日本文化完成的时期,日本的和歌,小说《源氏物语》,文字平假名、片假名都在这一时期完成,日本民族的艺术也从此形成。日本舞乐、猿乐、能乐、能狂言,以及歌舞伎的雏形,可以说,都始于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以后,是日本民族艺术的日臻完善、发展的时代。因此说,日本的乐舞艺术是在外来文化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在日本乐舞艺术的框架中,包含着日本民族的群体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日本舞蹈大体上分为古代舞蹈、中世纪舞蹈、民间舞蹈和近世舞蹈。古代舞蹈包括宗教舞蹈、外来舞蹈和外来舞蹈与本土舞蹈相融会的舞蹈。中世纪舞蹈有寺院舞蹈和武家舞蹈。民间舞蹈有风流和念佛舞。近世舞蹈有能乐和歌舞伎。

一、日本本土舞蹈

日本本土舞蹈包括:古代舞蹈、中世纪舞蹈、近世舞蹈。

1.古代舞蹈

铜铎古代舞蹈主要有原始祭神舞。原始祭神舞又包括丧葬习俗舞、祭神祈丰收舞。丧葬习俗始自日本原始时代的习俗,日本历史书籍《古事记》载“天上的年轻人亡、八昼八夜作歌舞”,反映了日本原始先民就尸歌舞的情况。人死后,不急于埋葬,先由数名妇女在尸前做载歌载舞击杵舂米动作,然后再葬。有人考证,这种习俗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习俗非常相似,如明代钱古训撰《百夷传校注》中所说。这种尸前击杵歌舞的形象资料可从日本传香川县出土的一铜铎上得知,铜铎是一种原始打击乐器,它主要用于日本原始祭神等活动中,铜铎上绘有两人一起一落击杵姿态。日本的丧葬习俗舞可能与祭祀丰收联系在一起。

祭神乐舞在日本原始社会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原始神有两个:一是天神,一是海神。祭神乐舞基本围绕这两个神展开。日本古代传说中的伊耶那歧与伊耶那美的兄妹神话被认为是创造日本国土与人类的天神。除他俩之外,还有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的传说、天宇受卖命女神的传说,以及海神海幸彦的传说等。日本先民认为这些神都是他们的祖先,这些神都会舞蹈,也就是说,日本先民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在天神、海神的歌舞中诞生的。日本古籍记载了天神的歌舞活动,如《古事记》载,天宇受卖命女神戴上用花做的假蔓,手持天香山翠绿竹叶,敞胸露怀,有节奏地踩踏倒扣在地的木桶载歌载舞。日本神话中的天神、海神多与国家的诞生相联系,祭神成为日本原始农耕民的最大心愿,祭天神以祈祷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祭海神以保证不受台风海啸的侵扰,确保航海捕捞丰收和渔民性命安全。日本原始祭神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舞者喜在木桶上咚咚踩踏,上肢随着踩踏出的节奏而舞,踩踏出来的声音便是天籁之音。

日本最初经历了三个文化阶段,即绳文、弥生、古坟文化阶段。从弥生文化时代起,日本原始民族接受了中国大陆的文化,但这种文化往来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精神文化交流尚未开始。日本歌舞艺术还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日本接受外来乐舞是在大和政权建立后不久,也即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与日本颇繁交往,中国南方吴国的伎乐传去日本。日本真正大规模地学习中国、韩国乐舞文化则是从日本的飞鸟、奈良朝时期开始,这一时期相当于我国隋唐时代,代表这一时期的乐舞有伎乐、雅乐和散乐。

伎乐包括的内容有两大类:第一类在中国流行的西域佛教乐舞,如狮子开道、金刚、力士、婆罗门、昆仑、迦搂罗、醉胡年等,还有一类流行中国南朝的乐舞,如吴公、吴女、大孤女、大孤儿等。这些乐舞在日本都戴假面具表演。

雅乐,是日本宫廷乐舞的统称,它包括唐乐、三韩乐。唐乐是指中国传去的汉唐乐舞。三韩乐主要指朝鲜半岛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乐舞。中国唐乐由日本遣唐使带去。根据记载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唐乐有48种。唐代有许多著名宫廷舞蹈传到日本,其中有皇帝破阵乐、团乱旋、酒胡子、夜半乐、剑器浑脱,歌舞戏有钵头、兰陵王、苏莫遮等。

散乐,相当于我国汉唐时期的百戏,演出的节目多是杂技、幻术等内容,日本最早演出散乐是从奈良时期开始的。它一般伴随佛教祭祀仪式而展开,日本借助散乐的演出来传播佛经教义。

飞鸟、奈良朝时期传去日本的外来舞蹈大部分保留在宫廷和寺院中,被代代传承,到了平安时期,中国唐代乐舞、印度天竺乐舞、朝鲜乐舞都传至日本,丰富了日本古代乐舞艺术的内容,培育了日本宫廷雅乐、伎乐、舞乐和能乐的萌生与发展。

2.日本中世纪舞蹈

日本中世纪舞蹈主要是指镰仓至江户时代的艺术。这一时期的舞蹈主要有“寺院舞蹈”和“武家舞蹈”。

寺院舞蹈的代表为“延年之舞”。它是从平安朝末期到镰仓时代在寺院内兴盛起来的舞蹈艺术。所谓“延年”是指多种舞的综合形式。现在,日本个别寺院里还保留着延年舞的痕迹,在歌舞伎十八番的“劝进帐”中可见到“延年之舞”的影子。“延年舞”大部分已失传。

中世纪武家舞蹈有:田乐、幸若舞、狂言小舞、风流等。

“田乐”原是田地艺术。“田乐”在镰仓时代兴盛,镰仓幕府由武士统治,因而称之为“武家舞蹈”。当时人们不分贵贱都热衷于田乐。田乐,类似于中国民间秧歌,它始于围绕农耕种植而展开的一种祈丰收歌舞,表演者头戴花笠,脚蹬高腿木屐,边歌边舞,舞蹈是对插秧劳动动作的直接模仿,有鼓、笛等乐器伴奏。后来,田乐接受了中国能乐的影响形成“田乐能”,在镰仓时代备受武士喜爱。田乐是融合儒家礼教、佛家禅宗、本土佛教三者合一的乐舞艺术,具有很强的凝聚武士的力量。

“幸若舞”是幕府时代武家舞蹈的第二个典型代表。“幸若舞”又分为“曲舞”和“幸若舞”。曲舞由女性表演,舞姿端庄文雅。幸若舞由相貌英俊的青年男子表演。这个舞蹈在镰仓幕府时期极受武士的喜爱,传说日本历史上的大将领织田信长、木村重成等人都亲自跳过这个舞蹈。幸若舞是带有一定情节的舞蹈,表演时,舞者手持折扇,戴立乌帽,身穿武士装,和着大鼓节奏,口唱“物语”,显示了武士的风采。

3.日本近世舞蹈:能乐、狂言小舞、风流舞蹈、歌舞伎

“能乐”是武士舞蹈的典型代表。“能”是受“田乐”和“猿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它还接受了“曲舞”的影响。“能乐”是一种歌舞表演剧形式,它追求艺术的音乐性、舞蹈性,它既有情节,又有歌和舞,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强调艺术的情节美、造型美、绘画美,突出一个“情”字,在武家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能”最初由表演者自编、自导、自作词、自作曲,并且自己表演,后来才有了专业的分工。它经过“能乐”大师观阿弥、世阿弥的整理达到能乐表演的顶峰,它还有一个重于表演的规范。它注重肩和臂的动作,舞者两臂的动作以肩的高度为标准,以腕的动作为活动轴。表演者的服装袖子很长,观众看不见手腕的动态,于是形成一种隔袖观其肘臂动态的欣赏方法。此外,还有手叉腰的动作,表演者或一手提物另一手叉腰,或双手叉腰,双手拇指、食指可任意放置在左右腰部位置上,面部呈现出一种沉思状。能乐还注重脚的动作,它含有深刻的意义,通过舞者脚踏地板的声音给观众以不同的感觉。在日本能乐中可见舞者高跳之后落地以膝着地的动作。在能乐戏中有一个表现汉代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的节目:君王汉元帝在镜子中见到王昭君和匈奴单于,单于在笛子、说唱的伴奏声中登场,他双脚踏地跳跃,以膝着地发出声响,表现了单于的狂暴性格。这种以“力”为基本动态的技能,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日本的“能乐”大师世阿弥曾阐述过日本舞蹈是一种表现力的理论。他认为优美的力的动作代表神,丑陋、扭曲的力的动作代表鬼神。跳起跪地动作的反复进行显示着表演者高超的技能,它映衬着一种演出的效果,表现了一种民族精神。

“狂言小舞”是一个着重于戏剧表演的艺术形式。所谓“狂言小舞”,是指单独从“狂言”中提取出来的舞蹈部分。它产生于室町幕府时代。室町时代与镰仓时期的武士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不同,这一时期的武士开始追求享乐,人们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为普及,狂言小舞就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主。狂言小舞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歌谣形式,并称之为“踊节”,所谓踊节是指踩着节奏跳的舞蹈。狂言小舞对歌舞伎的形成产生了不同估量的影响。

“风流歌舞”是日本室町时代的民间舞的统称。“风流”又称之为“念佛舞”,是在日本实行开放、国富民强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祭祀艺能,曾受到中国大陆民间祭魂歌舞孟兰盆舞的影响。而孟兰盆舞又曾受到汉唐民间歌舞——踏歌的影响。它以“踊”为主,舞中有唱,歌唱多为当时流行的“小歌”,而且,多以大鼓伴奏。舞蹈演出的场面很大,有时达几百人,一般在祭祀亡灵时表演,后来演变成民俗艺能的念佛舞,这时,舞蹈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成为民众自娱自乐的民俗舞蹈。

“歌舞伎”艺术产生于德川幕府时代,兴盛于江户时代,它是在日本各类歌舞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戏剧表演艺术,与日本的舞乐、能乐、人形净琉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歌舞伎舞蹈最开始由女子扮演,由于女子表演的歌舞伎艺术成为武士时代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而遭到政府的禁止。后来,歌舞伎艺术全部由貌美的青年男子表演,被称为“若众歌舞伎舞蹈”。到了承应元年,相当于我国明代崇祯十七年时,日本政府改变了禁令,开始禁止若众歌舞伎表演,不让男扮女装,从这以后,歌舞伎又逐渐改由女子表演了。女子歌舞伎舞蹈以表演为主,服装艳丽,服装与动作线条巧妙融合,显示出独到之美。

歌舞伎的舞姿形态主要有六种,即飞六方、丹前六方、抓六方、倾城六方、游泳六方、座六方,这六种舞姿又称做“六方之艺”。

六方之艺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六方代表着东、西、南、北、上、下6个方位。舞者在这六个方位中间手舞足蹈,拓宽了舞蹈表现的空间。此外,它还内藏着巫术的含义。在猿乐艺术中,舞者的六方舞步还带着镇压恶魔之义。这种最初的拜六方,镇压恶魔的宗教仪式舞蹈发展到后来被吸纳进各种不同的舞蹈形态中,在歌舞伎艺术中,成为手臂、腰肢与足踏巧妙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复合式的舞姿形态。

随着歌舞伎艺术的发展,女方舞者服饰上的袖子越来越长,长长的舞袖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的情感,显示出一种内向性的技巧美。歌舞伎的舞蹈特色是由“踊”、“舞”、“振”三要素构成的。“踊”是指有节奏的跳跃动作,“舞”是指表演成分,“振”是指类似于哑剧的动作,其模仿成分比较多。舞蹈、表演和哑剧动作,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歌舞伎的基本表演形式。歌舞伎舞蹈音乐主要以“三昧弦”伴奏,它从雅乐、口杂子(日本特有的说唱艺术)、神乐、民谣、流行歌曲中吸收养分。伴唱则采用了长歌和净琉璃的说唱艺术形式。

二、日本冲绳岛舞蹈

日本冲绳岛在过去称之为琉球岛,它与日本本土隔海相望。但它的历史、文化与日本本土相比却落后很多。琉球岛早在32000年前就已有了人类出现,在那霸港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发现有18000年前的人类的遗骨,根据考古学家测定它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人种,他们经过台湾来到冲绳,其文化甚至波及到南九州。另外,日本本土的绳文文化也影响到了冲绳列岛,但是那时候的影响都是很微弱的。日本本土建立了天皇制国家统治之后,奈良朝外来文化、平安朝贵族文化、幕府时代的武士文化开始从不同渠道向冲绳岛渗透,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文化和印度尼西亚文化也间接影响了冲绳列岛。从某种程度讲,促进了晚开化的冲绳文明的形成,尤其从中国的明朝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开始大规模地影响冲绳,所谓“御冠船”,是中日两国在南海丝绸之路上交往的友好之船,这些都促进了坐落于茫茫太平洋之中的冲绳各岛屿文明的迅速发展。冲绳列岛的政治历史的真正开始应当从12世纪算起,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作者的名字则是从17世纪开始。它的文化艺术表现出浓厚的中国大陆的文化色彩。冲绳的文明历史不是漫长的,舞蹈文化历史也不算长,冲绳人把相当于中国明朝时代,即御冠船时代流传下来的舞蹈称之为古典舞蹈,也即宫廷舞蹈或贵族舞蹈,把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群众娱乐性舞蹈称之为杂舞。古典舞蹈已经有了固定的程式化的动作姿态,衣饰华丽雍容,多表现祭神礻氏,男女愁别、战争等内容,舞步沉稳,表情凝重,音调或哀婉缠绵,或深重低沉,或喧嚣嘈杂,多是对传统艺术的忠实继承。杂舞,服饰朴素简洁,舞蹈动作活泼欢快,不受规范束缚,舞蹈多表现平民百姓劳动、爱情、庆丰收等生活内容,舞蹈动作造型和音乐也多参照、吸收其他艺术成分。杂舞成为冲绳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舞蹈艺术形式。

1.古典舞蹈

御冠船踊是冲绳岛的古典舞蹈,它集中了明治、大正、昭和等各时代的舞蹈艺术,并不断完善发展。在明治初期,御冠船时代的艺术家读谷山亲云上等人非常活跃,从大正时代到昭和二十年,读谷山亲云上的弟子玉城朝熏、渡嘉敷守良、新垣松含三名舞蹈家非常活跃。目前在冲绳舞蹈界最为活跃的是真境名佳子、佐藤太圭子等人。

冲绳古典舞蹈有老人踊、若众踊、女踊、二才踊和组踊。

老人踊,在日本本土的艺能中称之为“翁”。它具有祈祷国家安定、民众团结、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在本土的能狂言中,演出开始时要先表演一段迎神舞,然后,才开始正式表演节目。冲绳的老人踊也具有同样的意思。冲绳的老人踊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由一男一女分别扮演老翁老妪,一种是象征族长的老人表演。这样的人物形象蕴涵着长寿、子孙繁荣、物质富足之意,也就是说老人踊象征着人类三种理想。老人踊在今天成为舞台表演的特殊的仪式,不管演出什么节目,开场节目一定是老人踊。这种舞蹈的古老形态至今还遗留在乡村民间祭神习俗活动之中。

若众踊,所谓若众指的是少年男子,一般指在首里(首都)王府里的名家之后,古典舞踊家玉城朝重曾经作为乐童子在江户王府里专事艺能,他那时称之若众。在冲绳,若众就是指没有男女性别之差的人,他身穿大摆袖服饰,发际插花,有些近似于女性装扮。若众踊是明朝御冠船踊中的主要节目,青少年象征着未来,这个节目一般在庆祝宴会上表演,今天则作为古典舞蹈在舞台上表演。

女踊,顾名思义就是女子表演的舞蹈,这个舞蹈要求由20岁上下的年轻漂亮、长相水灵的女子表演。冲绳岛的女踊接受了中国和日本本土舞蹈艺术的影响。冲绳艺术从祭祀场合产生,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一般由女子担任,舞蹈柔中有刚,媚而不俗。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舞蹈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表演形式渐渐远去,又增添了不少新的舞蹈成分。

二才踊,从组踊中分离出来的舞蹈。冲绳古典舞蹈大都指庆祝琉球王册封戴冠仪式上表演的舞蹈,但也有一部分是从那些舞蹈中分离出来的舞蹈,表演者的服装和舞蹈的主题也与戴冠仪式上表演的舞蹈完全不同。它更近似于本土艺能,或者说近似于武士舞蹈。二才踊又包括上口说和下口说等内容,舞蹈与御冠船来冲绳之际表演的风格完全不同,它是专供人们欣赏为目的的表演性艺术。

舞蹈表现出冲绳特色,是徒手舞,为使徒手动作舞蹈化,编导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个舞蹈与女踊舞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是刚中有柔,粗而不糙。表演者一般由经历过15、16岁若众踊,20岁女踊表演阶段之后的24、25岁的青年来担任。

组踊——诸屯节,又称之丑童。最初舞蹈主角是由两位长像丑陋的男子扮演,发展到后来,发生了极大变化,它又含有了其他的舞蹈成分。所谓组踊,在现在一般由一男一女对舞,或者俩人对舞。这个舞蹈在“御冠船踊”中被放在最后表演,成为压轴节目。因此,又称做“御后段舞踊”。现在,舞蹈表演时,先从上场走出两女舞者,她俩安安静静地舞蹈,身着王府时代土族阶层女子服装,红色上衣、白色裙裤。她俩舞踊之后,又有俩戴面具的丑女上场,身着百姓服装,头上用龟骨插发,黑色上衣。舞台上,丑女美女相互穿梭舞蹈。美女动作端庄优雅,丑女动作夸张滑稽。然后,美女下场,舞台上留下丑女,她们做着更加夸张地表现各种姿态、扭腰摆臂的大幅度的动作,然后下场。

舞蹈带有一点情节,它表现冷漠孤傲的美女和坦荡诚实的丑女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舞蹈,也是向歌剧艺术过渡的戏剧性艺术,至今人们还把它当做对御冠船舞蹈流派保存来上演。

同类推荐
  • 日本人性格解析

    日本人性格解析

    本书展现当代日本社会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当今时代各领域的种种反映,分析日本人的性格暧昧善变的背后,是不变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主义。
  •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本书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上半期聚居在巴黎贫穷的拉丁区的一群青年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孤立又执着地坚守在生活边级的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更谈不上任何社会地位,终日过着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书中描写的那些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对日后西方的文学潮流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金斯堡、凯鲁亚克,波希米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续下来。如今,波希米亚已成为随意率性、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主流生活的新装点。
  • 兰州历史文化(二)

    兰州历史文化(二)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她的文脉传承。挖掘整理、弘扬光大使其绵延不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多,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 走进古河州

    走进古河州

    本书作者探访河州多民族聚居的由来,感受西北穆斯林浓郁的风情,对河州地区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全面考察。
  •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全书分作两大部分:一为陶渊明研究的散论,涉及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政治态度、陶渊明的思想矛盾、陶诗的艺术风格、陶文的艺术性、《饮酒》诗初探、《拟古》诗浅论、《咏贫士》论略、《闲情赋》散论等内容;二为百年陶学史。它为陶学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观点和重要资料。文字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热门推荐
  • 酒仙系统

    酒仙系统

    何启,情场失意,游玩途中获强大系统--酒仙系统.随于各个位面搜集各种制酒原料.
  • 携手与你度三年

    携手与你度三年

    青春校园,这时正是懵懂的年纪,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擦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火花……江娴,李铭轩,苏宸,宋歆悦,董晓骏等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少女,在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里发展了一条有一条隐形的关系链与朋友链……
  • 三秋词,妾华众生

    三秋词,妾华众生

    你的江山,谁也别想夺走。即便你所喜非我,妾替你华众生。
  • 我不是救世主啊

    我不是救世主啊

    天资卓越又如何,平凡又如何,封印自己,重生归来,亦是王者,亦要打破这天。可登临了世界又如何,巅峰也是孤独,若孤独,谈何巅峰。
  • 终结原子

    终结原子

    平凡青年张禽奕突遇车祸穿越到正值热兵器混战的世界,他深知核武器是人类走向永恒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阻止核武器的诞生,成了他的理想和目标……
  • 九曜魔君

    九曜魔君

    少年苏辞化身为魔,杀上九天十地,屠佛灭神,只为年少时的一个约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错子劫

    错子劫

    “这满天星斗,在天成象,落地为形,而你,却不在天象里,不在地形中。这样说,可以吗?”“你以为学了这个就能避祸消灾?很多时候,命运是注定的,躲不开,避不了。星斗卜筮之术,窥了天机,十算九伤,逆天改命者,少之又少。”“又是空卦,祸兮?福兮?”“无天命,既可乱天命。天不能主宰你,何不试一试与天争职?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上)

    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上)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棉梦不觉春已远

    棉梦不觉春已远

    诡谲乱世中,任人控制的棋子一早便输了,一张藏宝图引发的恩怨情仇。当林意棉踏进凌城时,一场阴谋也悄然酝酿。她因江之爵来,也因江之爵离开。当她在远去的轮船上醒来时,随风而去的不仅是满地的尘土,还有一个故去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