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84500000017

第17章 客体的本质

客体是相对主体而言的。实用口才的实施客体,指的是主体的施事对象,即所谓接受者。在言语交往活动中,接受者是发送者行为的目的地。没有接受者,发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方面,发送需要有接受者的听取;另一方面,发送又需要从接受者那里获得反馈的信息,以便确定自己发送的效果和走向。事实上,言语交往是发送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发送者虽然起主导、支配作用,但是离开了接受者的配合,发送就无法进行。可以说,接受者对发送者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要使言语交往达到目的,获得理想效果,必须研究实施的客体。

一、接受者的客体角色

(一)接受

1.接受的认识

接受,在言语交往中也就是听解。听解是人的本能。现实社会中,一般人都具有最基本的听取和理解的能力。一个人姓“张”,名“三”,你朝他喊:“张三!”他便会应答或循声注视,作出相应的反应,这说明他听解了,接受了。

但是,接受又是一种技能,并且,技能又有高低之分。在言语交往活动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并非任何主体发送的任何信息都能顺利地、很好地为客体所听解。对发送主体来说,发送言辞或形体语、附加语,是对信息的编码过程;而对接受客体来说,感知并接受言辞或形体语、附加语,则是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当客体接受信息后,要调动思维的细胞予以化解,依据自己的能力从中感悟出信息的含义,从而作出反应。如果客体具备一定的接受技能,其反应就可能恰当;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接受技能,其反应就可能不恰当。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个叫郑乙的人在集市买了一段布,回家让妻子给他做一条新裤子。妻子问他做成什么样子的,他说:“同我现在穿的这条一个样。”于是妻子便照其旧裤做了一条新裤。为了做到“一个样”,她在新裤的屁股处和膝盖处各挖了两个同旧裤一样的破洞,再照样打上补丁;又用砂石将新裤的裤脚磨成与旧裤一样的毛边。她将此新裤拿给丈夫穿,丈夫见状,气得不行,指责她为何要如此糟蹋。妻子却振振有词地说:“嘿!不是你自己亲口告诉我说,要同你现在穿的这条‘一个样’吗?你看看,究竟还有哪里不‘一个样’呀?”郑乙哭笑不得。显然,这事的毛病出在妻子的接受技能上。她虽听取了丈夫发送的信息,却未能理解此信息的含义,所以作出了不恰当的反应。由此可见,客体确实存在一个接受和接受技能高低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么一些现象:作为实施主体的指挥员发出“立正”的口令,可作为实施客体的战士偏偏要“稍息”;课堂上的老师说“不要讲话”,可有的学生偏偏叽里呱啦;开会时,领导讲“有什么意见,请大家谈谈”,可与会者偏偏缄口不语……这不能简单地视为这些客体不具备接受技能。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心不在焉,根本没听或没听清楚实施主体的发送;二是他心怀抵触,故意对着干。似此,就得另当别论了。

2.接受的要素

第一,一定的人。社会上的人,并非个个都会接受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只有当一个人在某种目的的支配下,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与发送者构成沟通、交流的关系时,他才能接受发送者的发送。如学校的教师讲课,只有其学生才能接受;一个演讲者登台演讲,只有到场的听众才能接受;商务洽谈,只有洽谈的双方才能接受。超出这些范围的人,都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便是大众传媒中的广播、电视,也只有当人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愿意听取其发送的信息时,他的接受才成为可能。

这“一定的人”,即所谓接受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只有这种“一定的人”,才能与发送者共同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

第二,一定的言辞。在人际交往中,发送者发送的任何言辞不能指望接受者全部接受。接受者只接受发送者所发送的能为自己感知和理解的言辞,或者与自己观点一致以及对自己有利的言辞。而对那些自己不可感知和理解,或者与自己的观点相反以及对自己有害的言辞,则持排斥、回避的态度。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土改工作组组长文采那样,对渴望了解党的土改政策,关心如何斗地主、分田地的贫苦农民大谈诸如生命的起源和社会发展史之类的话题,当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定的言辞”包括了作为发送辅助手段的形体语和附加语。接受者除了可以从发送者发送的有声的言辞中获取信息外,还可以从发送者展示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语调、服饰等中获取信息。

第三,一定的对象。作为社会活动分子的人,不可能接受任何人对他所进行的发送。在社会活动中,不管什么人,他所能接受的,只是同他构成沟通、交流关系的发送者的发送,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信赖的发送者的发送。比如一个在课堂上专心听课的学生,他只视讲台上的老师为自己的发送对象;倘若同桌的一位同学也在一旁唧唧喳喳地向他发送,那就必然招致他的排斥。

要是大体相似的发送者不止一个,他们又同时以一定的言辞向一定的人发送,那么接受者所能接受的,仍然只能是“一定的对象”。清人侯方域在《马伶传》中记述两个戏班子对台演出《鸣凤记》,观众居中观看。马伶与李伶各扮奸相严嵩。没多久,观众便纷纷调头观看将人物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李伶的演唱,而对马伶不置一顾,使马伶羞耻而逃。这是观众对演唱者的选择。而言辞发送,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当多个发送者同时发送时,只有能够引起接受者兴趣的、发送技巧高超的发送者,才能被接受者接受。当今,一些高校实行教师挂牌上课,由学生自选教师,道理就是如此。

3.接受的类型

①被动接受。它是接受者自始至终都处于“听”的位置,被动地接受发送者的发送;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传递路线是按“发送→接受”的单一方向运行的。一般来说,接受者没有发送的可能。如听课、听报告、听演讲、听训话、听广播、看电视等。

②半被动接受。这种接受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除了“听”之外,必要时也可以“说”。但这种说,又不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说,而是按发送者的要求去说,这又含有被动的成分。因此,称为半被动接受。其传递路线在本质上仍然是按单一方向运行,只不过有时是“发送→接受”,有时是“接受→发送”罢了。如被记者采访、答记者问、被咨询、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质疑、被审讯等。

③主动接受。这种接受与发送的角色位置是不固定的,双方互相发送和接受,交替变换。传递路线是按“发送 接受”双向运行的。当他发送时,你就接受;当你发送时,他就接受。对任何一方来说,接受都是主动的,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决定取舍、行止。如谈判、对话、商洽、座谈、辩论、闲聊等。

(二)接受者

1.接受者的定义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只要他具备基本的听解能力,都可能成为接受者。但是,并非任何社会成员都是接受者。只有构成接受的要素中的“一定的人”的社会成员,才能成为接受者。因此,所谓接受者,就是置身于特定环境,听取和理解一定对象发送的一定言辞的社会成员。

2.接受者成立的条件

接受者是相对于发送者而存在的,没有发送者,也就没有接受者。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换。沟通二者关系的媒介,是发送的言辞及其辅助手段。没有发送的言辞及其辅助手段,接受者这个概念也就不能成立。并且,只有当接受者与发送者都置身于共同需要的环境,共同构成沟通、交流的关系,接受者的概念才能成立。舍此,即使社会成员的听解能力很强,也不能成为接受者。

3.接受者的类型

接受者由于存在着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地位、民族、信仰、地域等的差别,而在接受的心理、方式、时间、地点、兴趣等方面必然有所不同,由此可以划分出若干不同的类型。又由于接受者在接受时,可能是一个群体,也可能是一个人,由此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但是,这样划分就过于琐碎,而且它只着眼于表象,难以在本质上对不同的接受者进行区分。鉴于接受者要依赖发送者、发送言辞(包括辅助手段)和发送环境才能成立的条件,由是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①普遍接受者。这类接受者是社会生活中的广大公众。他们人数众多,分布广,个性各异,需求千差万别,兴趣有别。对信息的接受,无固定的方向和重点;接受时也无事前的心理准备,往往在无意中获得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对发送者无法提出要求和选择,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如听广播的听众,看电视的观众。他们虽可调频道选择节目,但无论怎样选择,他们接受的仍然是这类发送者的发送,他们所处的仍然是不变的接受位置。他们即使要提出要求,也只能在这次接受已经实现之后。

②专门接受者。这类接受者是社会生活中一定范围的成员。他们就某一个地域或某一个门类来说,人数是较多的,分布相对集中。尽管他们个性各异,但需求和兴趣大体一致,对信息的接受也有大致相同的方向和重点。虽然接受的方式仍然是被动的,但对发送者有所要求和选择:你的发送他不感兴趣,或者你发送的技巧太差,他都可以不接受,表现为不听或不注意听。如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听领导作报告的职工,听演讲者演讲的听众,市场上听小贩吆喝的顾客,火车站候车室内听车站广播的乘客等等。

③特定接受者。这类接受者是社会生活中被特别限定的分子。他们人数不多,仅在特定的环境对特定的发送者而存在。需求和兴趣受发送者的制约,半被动地接受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如被采访者、被质询者、被审讯者、被调查者、被考问者等。

④交替接受者。这类接受者与发送者的身份均无固定,双方接受与发送的行为交替进行,角色随时互换。他发送时,你是接受者;你发送时,他是接受者。这种社会成员,以接受者身份出现时,人数很多,分布很广,个性各异,兴趣有别。他们对信息的接受有明确的方向和重点,接受完全由自己支配,无任何被动的约束;对发送者有明显的要求和选择。他对你不感兴趣,就不会成为你的接受者;你的发送与他的需要不符,他也会予以排斥。这类接受者如谈判者、商洽者、对话者、讨论者、论辩者、聊天者等。

二、接受者的基本特征及其要求

(一)众多性

比起发送者来,接受者的数量显然多得多。除了特定接受者和交替接受者可能与发送者存在着对等现象外,其他的普遍接受者和专门接受者,就是发送者远不可比拟的了。一个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他所发送的信息,接受者以千万计;一个演讲者、报告者,他所发送的信息,接受者也成百上千。

接受者的这种众多性,要求它的发送者要善于抓住接受者的心,充分注意发送的质量,讲究发送的内容和技巧,尽可能地将接受者抓住,反应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多样性

由于接受者数量的众多,必然形成方方面面的多样性。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民族、身份、地域的接受者,就会有不同的接受需求。就是同一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民族、身份、地域的接受者,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接受需求。

接受者的这种多样性,要求它的发送者在注意众多之时,还应考虑特殊,讲究方法,以满足不同情况的接受者的接受愿望。当然,面面俱到,全部予以满足,这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但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则有可能。

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同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两人是如何针对接受者的多样性进行发送的。

1906年4月,俄国召开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列宁和工人代表们亲切地谈话,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他在大会休会时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度过的。代表们因此觉得列宁真正是他们自己的人,觉得列宁在思想上、精神上是紧紧地同工人阶级联结着的。

而普列汉诺夫是矜持、高傲而不易接近的。他要使他在会场上的出现好像一个主角在舞台上的出现一样。他的举动活像一个将军,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他对同他谈话的人态度高傲,神气十足,并常常对对方的话表示轻蔑。在大会讲话时,他根本抓不住中心,往往想到哪说到哪。工人代表对他很尊敬,但敬而远之,都不信任他、亲近他。

作为一个演说家,普列汉诺夫是以才华横溢、辞藻华丽而出名的。但他的发送却带有做作的热情与戏剧式的姿态,缺乏内在的热情。就是平时说话,也像一个律师一样。

列宁的发送不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是要使他的听众信服。他并不追求夸张的词句或机智。他把他的演说建筑得像一座坚固的、造得很好的大厦。这座大厦的每一样东西都安放得恰当,每一样东西都朴实并且砌得结结实实。他的接受者总为他铁一般的逻辑,他的热情与信心,他出色的思想所吸引。

这种对比,是《列宁传》中不同类型的接受者的感受,对我们了解接受者的多样性需求,是很有帮助的。

(三)从属性

与发送者所处的主导地位相比,接受者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发送者作为发送活动的行为主体,当然要主宰、支配自己的表达。而接受者既然作为发送者施事的对象,自然地也就应当从属于主体的发送,按照主体把握的方向和导引的路线去倾听,去思索,去作出反馈。

接受者的这种从属性,要求它的发送者把握正确的方向,启迪接受者的思绪,导引接受者趋向和接受自己的发送。

(四)反馈性

某种情况、信息、意见再反映到发送者本身,谓之反馈。接受者的反馈性,就是指当接受者获得发送者的信息后,将自己对此信息产生的感受反传递给发送者,让发送者获得自己对他所发送信息的态度。这种反馈性,不管接受者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表现出来。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有声的言辞、语调、语气,表示自己的赞同、认可、排斥、反对、谴责;也可以用无声的行为、动作、姿态,表示自己的态度;可以漠然置之,充耳不闻;还可以自行其是,我行我素;甚至可以“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岔开。

接受者趋向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叫做顺意反馈;接受者排斥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叫做逆意反馈;接受者漠视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叫做不意反馈;接受者自行其是的,叫做随意反馈。

接受者的这种反馈性,要求它的发送者随时注意接受者的情绪、态度和动向,做到嘴讲、耳听、眼观。根据接受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发送的方向、内容、手段、技巧,最大限度地获得接受者的顺意反馈,从而实现发送的意图,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接受者的心理

(一)接受者的需求动机

1.求知

人的知识获得,除了用眼睛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耳朵听取的。这在被动接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诸如听课、听报告、听广播、看电视等接受活动中,接受者都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由于这些活动的发送者自身具备的素质条件和所处的特殊位置,他们发送的知识,一般来说都具有可靠性、权威性,往往成为接受者认识的依托、行动的指南、评价的尺度。对接受者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求知渠道。

就是半被动接受,当接受者被别人询问时,他至少可以从其询问中获得对方以及他人对这个问题、这件事的态度。如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问。法拉奇一开口就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从这一问话中,邓小平至少获知:粉碎“四人帮”以后,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中国对毛泽东的评价。天安门上的像,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挂与不挂的问题。接着,法拉奇又问:“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许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从这一问话中,邓小平获知:无论国内和国外,对毛泽东的认识都存在着片面性,只看到他的错误而忽视他的功绩。于是就此作了长篇解答。这对澄清国内国外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在这种半被动接受中的知识获取,邓小平对这两个重要问题的阐述也就失去了依托。

至于主动接受,接受者对知识的获取则是在同对方的对话、洽商、谈判、论辩、聊天中不断实现的。尽管这种知识不像被动接受那样可靠,但接受者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审度去鉴别,决定取舍。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各种知识汇集的大熔炉;接受者只要不闭目塞听,深入社会多与别人接触、交往,就能随时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完全可以移之于接受者求知的途径。哪怕自己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也不可能一通百通,必有知识的盲点,也要在不断地与人接触、交往中获取自己所不知的、不懂的知识。所以,求知是接受者最基本、最普遍的需求动机。

2.排遣

排遣就是借别人的发送来消除自己的寂寞、烦闷和不快。

接受者有时需要听取别人的发送,并非自己要从中获取什么,而仅仅是一种排遣,尤其在心有不快而又不甘寂寞与烦闷之时。可以出门走走,听听街头俚语俗谚;可以找人来聊聊,听听安慰、劝解;可以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听听方方面面。如此,虽然没有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但分散了忧愁的情绪,消除了内心的积郁,使自己感到轻松愉悦,这就达到了排遣的目的,满足了接受的需求。

3.学习

学习与求知虽有某种联系,但对接受者来说,二者不是同一概念。求知是从发送者的发送中获取知识,针对的是发送的内容;而学习则是从发送者的发送中得到启发、借鉴,针对的是发送的形式。这在自身要从事口语表达的接受者中,显得更加突出。比如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使自己的课讲得好,就需要听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讲课,从中学习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初出道的律师,也要经常听取别人的法庭辩论以及法官的提问,从中学习经验。就是非从事口语表达工作的其他人,要取得人际交往的好效果,要立足于社会,也得不停地学习别人为人处世所发送言辞的内容与形式。

4.猎奇

接受者的这一需求,是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林林总总都表现出一种关心欲、了解欲;只要条件可能,便想搜寻获取,类似旧时的“包打听”。但是,这种搜寻、获取不是出于对求知的渴望,仅仅是因为自己不了解而感到新奇才产生需求的兴趣。一方面可以满足心理的平衡;另一方面,在必要时可作为与人交往时的谈资。例如,街头两位泼妇吵架对骂,霎时间就会引来许多围观者。其中,有的就会津津有味地听取。当然,不能排除这中间可能会有抱着学习的动机来听取的;也不能排除会有小说家之类为着写作的需要而获取吵骂知识的。但是,可以说绝大多数围观的接受者都仅仅是猎奇而已。

(二)接受者的选择意识

1.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发送。但感受不是接受。任何一个接受者都不可能将感受到的所有发送,都予以思索、理解、消化,从而影响自己的言行。只有在发送者的发送与自身兴趣、需要相联系时,接受才成为可能。就是说,接受不是单纯的人的感官功能,而是人脑思维机制的反映。这种反映所体现的,就是接受者对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无数发送的选择。

从接受的反应看,能够唤起接受者接受意识的,主要是发送刺激。发送刺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送的内容,二是发送的形式,三是发送的技巧。这三者如能有机结合,且均趋完美,必然会对接受者产生强烈的刺激,促成其接受的实施。但是,发送者不可能都是口语表达的能手,有些最无口才的人,其发送也可能对别人产生强烈的刺激。这就是说,发送刺激虽然包括三个方面,但并非面面俱到或尽善尽美才会产生刺激作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有某一点触动了接受者的知觉细胞,他就会产生接受反应。

比如骄阳似火的酷暑,一个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的人匆忙走过街市。叫卖的小贩在他旁边高声吆喝:“羊毛衫,便宜出售!”“烤红薯,又热又甜!”他要么充耳不闻,要么闻之愈烦,绝不会接受。这时,如果耳边响起“冰果露”、“解热凉茶”之类的吆喝,他的注意力就会一下转向此类吆喝,继而产生接受的意识。这就是接受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2.刺激因素的选择

能够提供接受者选择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发送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角度看,大致有这些因素:

①规模。规模有大小之分。刺激规模大的,就比刺激规模小的易于被接受者选择。

比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水灾。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传媒,每时每刻都在大张旗鼓地报道灾情,宣传抗洪精神,呼吁捐款。如此大规模的发送刺激,闻之者无不热血沸腾,心系灾民,慷慨解囊,纷纷到募捐处投款。8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联合举办“万众一心”赈灾义演,当场即募到捐款6亿多元。据民政部公布,仅民政部门一家就收到海内外捐款17.6亿元,如果没有全国规模强大的发送刺激,绝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接受反应。相比之下,对这一时期传媒报道、宣传的其他国际、国内事件和问题,即使相当重大,但知之者、产生反应者却甚少。

②强度。强度指的是发送者发送声音的音量分贝。在其他条件相似时,分贝高的就比分贝低的易于被接受者选择。

这就好像舞台上有两位歌唱演员同时唱歌:一位声音洪亮,一位声音微弱;能够进入听众耳膜并引起反应的,只有洪亮的声音。当教师的也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在你讲课的时候,教室里有学生交头接耳,你为了不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不打扰自己讲课的思路,并没有停下来去制止交头接耳的学生,而采取提高声音音量的做法,用自己加大强度的发送来盖过那窃窃私语。这样,其他学生并不会因为有人窃窃私语而放弃对老师讲授的选择。

③反复。一个发送如果反复多次,就比一次的发送易于被接受者重视而加以选择。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引起接受者注意,被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时人们打开收音机、电视机,会听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广告。对此,你虽觉得厌烦,但它反复不断地播送,久而久之,你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而对其产生了解和兴趣。这比那些只播送一两次或几次广告的商品和服务,就容易被消费者选择。

孔子说话是很简洁的,一部《论语》,多为只言片语。可其中反复之处却很多。其目的就是要在这些地方给接受者留下深刻印象,使选择成为可能。例如:“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交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等等。

④反差。反差是对比形成的差异。有明显与模糊之分。某种发送,如果让接受者感到与其他的发送比起来,反差明显,就比反差模糊的易于选择。

接受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外界的发送刺激,有的已被自己接受,在脑海里留下印记。如果以后的刺激与此印记大同小异,接受者就会漠然置之。如果与此印记判若云泥,异乎寻常,独具只眼,接受者就会对其兴趣陡增,心驰神往。

比如当今厂商为着商品、服务的推销,在广告用语上的不断翻新,就为消费者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同类商品、服务,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谁的广告新颖、独特,富于创造性,谁就更能引起消费者注意,产生选择意向,使接受成为可能。像那些“质量第一”、“远销欧美”、“信誉至上”、“价格最低”、“销量第一”之类的广告,毫无反差感,消费者怎么会感兴趣而加以选择呢?还有那些拾人涕唾、人云亦云的广告词,只会让消费者厌烦不已,何来选择之意?

(三)接受者的从众趋向

1.从众的客观必然性

从众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市场上,一位农民在叫卖一担萝卜。尽管他高声吆喝,竭力宣扬,可许久没人问津。这时有位主妇走过去挑选起来,旁边的人见后,也随即凑上去挑选,路过的人也凑上去挑选。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社会生活中,当人以接受者的身份处于某种环境之中时,从众心理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别人的发送,自己不知道、不了解,这很正常。当其他人选择某种发送时,自己出于对其他人的信赖,于是也就跟着选择。另一方面,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时自己对别人的发送明明有不同的看法,但周围的人都选择了,自己如不选择,可能会带来麻烦或造成不良影响,于己有所损害。这时,只要不是事关重大原则,自己就会随着周围的人一道予以选择,甚至有时即便是重大原则问题,出于某种策略上的考虑,也会违心地随众加以选择。更何况还有“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的硬性规定呢?

2.从众滋生的原因

①发送者的权威性影响。若发送者是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是师长,是名人,是学者,是大众传媒的主持人、播音员,这在无形中就有一种权威性。对他们的发送,接受者一般都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都会本能从众——众人接受,我也接受。

②接受者的彼此感染。毛泽东有句名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中国人的思想,认为多听群众的,总不会错。中国老百姓中又有句俗谚:“大马过得江,小马过得河。”意为别人能这样,我也能这样,随大流,总是保险的。如果那“别人”是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人物时,他就更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感染力。

③接受者的自卑意识。有时或是有的接受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将自己看得过低,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因而下意识地从众。尤其是与别人相比,处于年纪轻、职位低、学识浅、阅历浅、经济穷等情况时,更容易滋生自卑意识。有的地方,一些妇女甚至自卑于男人。这也使得这些接受者会有意无意地从众。

同类推荐
  • 读懂人心,做好事情

    读懂人心,做好事情

    古人云:“心者,行之端,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福祸自知。”才永发编著的《读懂人心,做好事情》从行为举止、青谈习惯、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方面,分析人的心理、性格、处世方法,并提出应对的技巧。助你在人心复杂的生意场上和职场卜一往无前!
  • 喜新厌旧没什么不好

    喜新厌旧没什么不好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抉择、创新、摒除人性的阴暗面和世俗观念等各个方面,结合大量今古事例,生动幽默地阐述了一段段精彩绝伦的论述。
  • 赚钱机器

    赚钱机器

    为什么那么多人陷入了金钱设下的陷阱,终其一生都在为金钱而努力找作,即使发现自己无法赚到更多钱时也无法自拔?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创业,却进入了另一时间陷阱中,终其一生赚取金钱,当发现自己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时也无法脱身?为什么那么多人掉进了债务陷阱、被财务危机穷追不舍?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财富无法有效增加?因为学错比不学更可怕,太多人正在学习一套“贫穷教育”。
  • 这样说,下属1分钟就懂你

    这样说,下属1分钟就懂你

    上司讲话太罗嗦是任何公司里都会听到的抱怨。它导致的后果就是:下属把上司的话当耳旁风,上下沟通出现麻烦。作者从自己当年做主管时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教训:人能够集中精力倾听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分钟!讲得少了不够充分,但讲得太多又会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反而搞不清重点在哪里,更别说好好思考上司的命令了。因此,抓住这个“黄金一分钟”,知道自己要传达什么,该怎样说,才能避免在沟通中发生误会。本书通过35个具体工作场景,教管理者掌握“1分钟沟通术”,学会说话,让员工明白重点、办好事,全面提升效率。
  • 员工礼仪

    员工礼仪

    本书涵盖了服饰形象仪表、举止气质、说话艺术、工作礼仪、会议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所有礼仪规范。
热门推荐
  • 超级鉴宝师

    超级鉴宝师

    骨着邹鼎,如染似缸。自古以来,古玩鉴定与收藏鉴定如深似海。倘若给予你一双鉴定瑰宝之瞳,你是否能甄别精准,绝少意外。公正如寇准,也不能保其身全?那倘若双瞳之外,再馈赠其寂寞如雪般身手?且看主角肖瞳如何藏玩古风依然不衰,甚而更热。
  • 藏在地球的外星人

    藏在地球的外星人

    很不幸,我的星球炸毁了。还好我幸运到流落到这里。想着偷偷地隐居,怎么会惹出这么多事。讲真的,我真的是逃难过来的。
  • 孝经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道以“尊老、敬老、养老、送老”为基本内涵,《孝经》即是一部关于“孝道”的专著,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本书收录了《孝经》原文,以详细的注解及译文重现了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严谨性,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本书对于延续与推广先贤圣哲的智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烂桃花一仙多夫

    烂桃花一仙多夫

    话说,仙子寻夫可真是旅途艰难,状况百出呢。才一出发就摊上了逗逼侄子神虫,好吧……虫虫可爱,有时还能派出用场,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然而这寻夫并不愉快,妖魔鬼怪劲害人,降妖除魔之际烂桃花到惹了不少。寻寻觅觅,终于找到良人,启料是个地方县令,而且由为好色!仙子吐血之余还不忘果断弃之。“豆豆快回来!”“不,我要姑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们回到芙蓉镇

    他们回到芙蓉镇

    我是典型的小镇青年,芙蓉镇是我的家乡。这部小说是以我的个人经历为蓝本,本书采用双主人公路线。一号主人公林子归是作者本人,张小明是另外一位主人公。本书是以张小明寻找旧爱为主线层层展开。林子归、宋方然、小四眼和张小明从小一块儿长大,他们共同的好友羽三离世后,专情的张小明为了能够去到时空的缝隙里见她一眼,揭开了芙蓉镇尘封多年的秘密。只要去极地找到开启时空之门的物品,就能从小木屋去往第三世界,见到羽三的灵魂。原本有着各自人生的几位朋友也因为张小明的心结而重聚,他们的友情在彼此心间照亮,张小明最终也学会了放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败家女友

    我的败家女友

    一不小心罗波进入到一个石球里面。里面一个冷傲霸道的御姐,一个娇憨贪吃的萝莉。“你能把我俩带出去,我就让师姐做你女朋友!”求之不得!得偿所愿后,万万没想到,两个女孩开始了花样败家生涯。从此他开启了拼命赚钱事业。不拼命不行呀,不然挣不够娘们败家的钱呐。
  • 倾本红颜

    倾本红颜

    她承袭身体的记忆,莫名来到唐朝。。。。。。广陵王为什么找她合伙做生意?满身秘密的富家公子为何对她百般维护?吐蕃王子为何要将她带到吐蕃?广陵王不惜为她篡权夺位,富家公子不惜为她跟皇家为敌,众多美女无不为她一见倾心。难道他们看不出来,她不是“他”吗?觊觎温家财产的堂哥,腹黑深沉的广陵王,风流成性的富家公子,野蛮狂傲的吐蕃王子,都给我闪边去,小女子我女扮男装,没有金手指,但却纵横商界,玩转大唐。
  • 至尊之录

    至尊之录

    等待万古的大世终于降临世间。大道之争,万族并起,群雄逐鹿。无数惊才绝艳之辈层出不穷,且看天骄们如何引领大世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