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80100000022

第22章

释曰。前七识住。兼有顶天。及无想处。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余处皆非。不乐住故。言余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所余八天。非有情居。如识住释。

从此第五。明四识住。论云。前所引经说七识住。复有余经说四识住。其四者何。颂曰。

四识住当知  四蕴唯自地

说独识非住  有漏四句摄

释曰。言四识住者。标名也。当知两字。流入下句。如经说言。识随色住。识随受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四是所住。识是能住。识所住故。名四识住。当知四蕴者。辨体也。色受想行。名为四蕴。有漏四蕴。为识住体。自地者。唯取自地四蕴为体。以自地蕴爱所摄受识随爱力。依著于彼。得名识住。若于他地。无爱摄受。故非识住。故论云。非于异地色等蕴中。识随爱力。依著于彼。说独识非住者。此明识蕴非是识住。谓此识蕴。是能住识。不可能住立为所住。故识非识住。论云。非能住识。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识所乘御。如人船理。说名识住。非识即能乘御自体。是故不说识名识住。毗婆娑师所。说如是(解云。王喻能住识也。王座喻所住。四蕴也。如人船理者。人喻识蕴。船喻色等。四蕴义可知也)。又佛意说。此四识住。犹如良田。总说一切有取诸识。犹如种子。不可种子立为良田。仰测世尊教意如是(已上论文) 有漏四句摄者。明同异也。同者。此四识住。与七识住。俱有漏摄异者。四句分别。谓四识住。位宽体狭。通恶趣等。故位宽也。非识蕴故体狭也。若七识住。体宽位狭。通识蕴为体。故体宽也。非恶趣等。故位狭也。互有宽狭。得成四句。有七识住。非四识住。谓七中识。以七中摄。是七识住。以识蕴故。非四识住。有四识住。非七识住。谓三恶趣。第四静虑。及有顶天。中有受等四蕴。以四蕴故。是四识住。恶趣等故。非七识住。第三俱句者。谓七中四蕴。第四俱非句者。谓除前相。即前恶趣等中。识蕴是也恶趣等故。非七识住。以识蕴故。非四识住。

从此第六。明四生。论云。于前所说诸界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何等为四。何处有何(此有两问)。颂曰。

于中有四生  有情谓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狱及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释曰。前两句答第一问。下四句答第二问。于中有四生者。标数。于三界中生有四生也。有情谓卵等者。列名。谓诸有情类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孔雀等。生从卵[穀-禾+卵]。是名卵生。如牛马等。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飞蛾等。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具。无而欻有。是名化生。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谓如世罗邬婆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槃遮罗王。五百子等。解云。世罗此云大山。邬婆世罗。此云小山。近山生故。以山为名。婆娑论云。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果。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世罗 鹿母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儿。般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生已羞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下有邻国王。因观河水。有函遣人接取见卵。将归城内。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者。时彼邻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仇。欲遣征伐。先作书告。今欲决战。寻后兵至围绕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罗王。极大忙怖。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前事。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各应张口。妃按两乳。有五百道乳。各注一口应时信伏。因即和好。两国交通各无征伐 人胎生者。如今世人 人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女。解云。曼驮多。此云我养。是布杀陀王。顶疱而生。颜貌端正。王抱入宫。诸宫皆言我能养也。故以标名。旧云顶生。此是义翻。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遮卢。此云髀生 邬波遮卢。此云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之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亦为轮王 鸽鬘者。昔有一王。名为静授。于王腋下。有一疱生。生一女子。名为鸽鬘。如鸽飞出。王重如鬘。故以为名焉 庵罗卫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从树为名 人化生者。唯劫初起。傍生三种。人所共见。化生如龙。揭路荼等。解云。此云顶瘿。亦名苏刺尼。此云妙翅。旧云金翅鸟。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者。一切地狱。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生。鬼胎生者。如饿鬼母。白目连言。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食尽而无饱(解云。意表有胎生)论云。一切生中。何生最胜。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见受胎生有大利益故。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邪归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我曹亦尔。何不能为因发正勤。专修正法。又若不尔。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如外道论矫设谤。言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世间。故受胎生。息诸疑谤。有余师说。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若受化生。无外种故。身才殒逝复无遗形。如灭灯光。即无所见(已上论文。梵云驮都。此云界。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此云体佛身体。旧云舍利。讹余可知也)。

从此第七。明中有。于中有二。一正明中有。二正破外道。就明中有中。曲分三段。一正明中有。三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且初正明中有者。论云。此中何法。说名中有。何缘中有非即名生(此有两问)。颂曰。

死生二有中  五蕴名中有

未至应至处  故中有非生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者。谓死有后在生有前。二有中间。有五蕴起。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者。答第二问。中有已起。不名生者。谓未至彼当来。所应至处。是故中有。不名为生。论云。何谓当来所应至处(问也)。谓引异熟。究竟分明。是谓当来。所应至处(答也)。解云。中有唯天眼见故。昧劣不明也。

从此第二。证有中有。依大众部。不立中有。故论云。有余部说。从死至生。处容间绝。故无中有(述大众部宗也)。此不应许(论主总非)。所以者何(大众部征也)。依理教故(总答)。何谓理教。颂曰。

如谷等相续  处无间续生

像实有不成  不等故非譬

一处无二并  非相续二生

说有健达缚  及五七经故

释曰。前六句依理证。第七第八句依教证。前两句立比量破大众部。如谷等相续者。谓如谷等种。春种秋收。中间必有芽等相续。处无间续生者。如谷种果。既是相续。要处无间。刹那续生。言无间者。谓无间绝种果中间。芽茎等也。如谷等相续处无间绝。有情相续。理亦应然。有情死生。是相续法。如何间绝。言无中有。此有比量。如谷等者。是同喻也。处无间者。是宗法也。续生者。是因也。量云。死生是有法。要处无间。是宗法。因云。以续生故。同喻云。犹如种果。种果是续生。种果无间绝。死生是续生。死生无间绝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破大众部救也。论云。岂不现见。有法续生。而于其中。处亦有间。如依镜等。从质像现。如是有情死有生有。处虽有间。何妨续生。解云。此大众部救也。言续生为因。因中有不定过。死有生有为如种果子。以续生故。必无间绝耶。为如质像。以续生故。亦有间绝耶。并曰。质像是续生。质像许间绝。死生是续生。死生亦间绝。为破此救。故有斯颂。此有二理。破之。一所立质像。实有不成。二像喻不等于法。由此二理。故非譬也。故论云。谓别色生。说名为像。其体实有。理所不成。设成非等。故不成喻。一处无二并者。释上像实有不成句也。论有四义。释一处无二并也。一云谓于一处。镜色及像。并见现前。二色不应同处并有。依异大种故(解云。于一镜处。不可实有像与镜色。二并生也。既二并生。故像不实也) 第二云。又陕水上。两岸色形同处一时。俱现二像。居两岸者。互见分明。曾无一处。并见二色。不应谓此二色并生(解云。于一水处。两岸像生。二像既是。同生故知像非实有也) 第三云。又影与光。未曾同处。然曾见镜悬置影中。光像显然。现于镜面。不应于此。谓二井生(解云。障光明生。名之为影。故知影处。不合有光。既见影中镜之光像。像非实也) 第四云。或言一处无二并者。镜面月像。谓之为二。近远别见。如观井水。若有并生。如何别见。故知诸像。于理实无(解云。于一镜处。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则近。观月像则远。二像若实岂容一处。近远别见也)。又论云。然诸因缘。和合势力。令如是见。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解云。令如是见者。谓镜质等势力。返见本面实无像)。非相续二生者。释上不等故非譬也。非相续者。汝所立像。非一相续。不等于法。夫言相续。此灭彼生。唯从镜中。有像现故。明知质像体类各别。非一相续。又像与本质。俱时而有。故知质像非是相续。若死生法。是一相续。要从此死后彼方生。汝将质像非一相续法。而喻死生一相续法者。不实等也。言二生者。汝所立像。托二缘生。不等于法。谓本质及镜。为二缘也。生有唯从死有为缘。故生有起。唯一缘生法也。汝以二缘生法。以喻一缘生法。是则不可等于法。故非譬也。已依正理。对破彼宗。故知死生必有中有。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者。引教证也。如契经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一者母身是时调适。二者父母交爱和合。三者健达缚。正现在前。此经既言健达缚。明知有中有。健达缚者。此云寻香。中有食香。名寻香也。及五七经故者。如契经言。有五不还。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者有行般。四者无行般。五者上流般。此经既说有中般。明知有中有。在中有中。般涅槃故。名中般也 及七经者。又经说有七善士趣。大众部中。有余师释云。中般者。非是中有。有中天名中。住中天中得般涅槃。名中般也。故引七善士经。破彼所说。显成中有。故论云。又经说有七善士趣。谓于前五。中般分三。由处及时近中远故。譬如札火小星迸时。才起至近。则灭。初善士亦尔。譬如铁火小星迸时。起至中灭。二善士亦尔。譬如铁火大星迸时。远未堕土而灭。三善士亦尔。非彼所执。别有中天。有此时处。三品差别。故彼所执。定非应理。解云。初善士者。才受****中有。未出欲界。得般涅槃。时处俱近也。第二善士。受中有已到二界中间。得般涅槃处时俱中也。第三善士。临到****。未及受生。便般涅槃处时俱远也 又大众部。更有释云。寿量中问。得般涅槃。故名为中般。非中有也。论主破云。又无色界。亦应说有中般涅槃。彼亦有寿量中间。般涅槃故。然无色界。无中般者。以嗢陀南伽他中。说总集众圣贤。四静虑各十(注曰)初禅有十人。得初禅定业。为第一人。又得初禅已。种解脱分善。为第二人。又得初禅已。现般为第三人。并前七善士。为十人。二三四禅准斯数说也 三无色各七(于十中除中般三也)。唯六谓非想于前七中。又除上流。无上生故。准此颂文。无色界中。必无中般。故彼所执。皆成虚妄。又大众部引一经颂。证无中有。颂曰。

再生汝今过盛位(注曰)有外道婆罗门。名再生。年老来见世尊。世尊呵啧。汝今年老。已过盛位。胎外有五位。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也 至衰将近琰魔王(至衰老位)欲往前路。无资粮(无戒定慧资粮也)求住中间。无所止(大众部云。此颂云中间无所止。明知无中有若有中有。即有所止) 论主释通云。此颂意显于彼人中。速归磨灭无暂停义。名无所止。或可中有名无所止。为至所生。亦无暂停。行无碍故。

同类推荐
  • 清世宗实录台湾资料选辑

    清世宗实录台湾资料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泣红亭

    泣红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崇祯长编

    崇祯长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鼎录

    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CRANFORD

    CRANFOR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冰林城夏

    冰林城夏

    林夏,一个仅仅18岁的少年,在网吧连续72个小时游戏,疲惫的他缓缓闭上双眼,当他睁开眼睛,眼前的世界再也不是他所熟悉的世界了...他热血勇敢,一步又一步的成长为世界第一的英雄...他热情似火,一个又一个的美女为他爱恨交织...
  • 总裁的宝贝前妻

    总裁的宝贝前妻

    她被逼着嫁给他。“贱人,你别想我爱上你!”他的冷漠绝情伤透她的心,当她心死如灰要走的时候,他却不许她离开自己半步。
  • 盈月潋滟

    盈月潋滟

    她与她,本是姐妹,颠沛流离时相依为命,一样的经历,却因性格不同,造就不一样的人生。他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母后被她爹毒害,她的爹娘因他而死。此生,是愧疚,还是恨?他与她,隔着一段上辈人的仇,她只要报仇,只要姐姐幸福,却不料,错过了此生最最真的爱情。………………………………………………………………………………此文属大坑,情节丰富,一大群聪明人斗来斗去(基本上没小白人物),喜欢小白女主的,勿入。当然,女主还是很开朗的。前面有些慢热,但情节绝对紧凑,欢迎拍砖。
  • 你我皆颜凉

    你我皆颜凉

    很多时候,我们的青春伴随着疼痛。沈颜和薄凉俩个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随着青春和那一声呐喊,绊住了一辈子。“阿颜,这辈子,你都不可能离开我。”“如果我一定要离开呢。”沈颜看着薄凉,仿佛再看陌生人一般。“你永远都逃不掉我的手掌心。”
  • 春天的奇迹

    春天的奇迹

    外宣局是这次拆迁宣传工作的总策划和具体实施者,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本着“高站位把握导向,求实效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区领导赋予“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次拆迁能否顺利完成”的重大责任面前,外宣局局长孙海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压力。
  • 圣心破凡

    圣心破凡

    仙、魔、人、神、鬼,五界到底是什么存在?且看狂浪少年驰骋五界,找寻人生存在的意义!
  • 重温的爱3之炽热年华

    重温的爱3之炽热年华

    因为努力,所以充满希望!因为奋斗,所以梦在前方!
  • 大佬之病毒助手再现

    大佬之病毒助手再现

    大佬不小心把一个代码搞错,进入了游戏的世界,还被游戏助手使唤。她能回到真实的世界吗?
  • 天地道同

    天地道同

    何为道?大势之根本也!我李道同,立七尺之身,不证长生,只求正道长存,天地道同!
  • 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朝历代,英才辈出。如何发现利用这些人才为己所用,成就霸业;如何驾驭约束这些人才,使其团结在自己身边,免于成为自己的对手,这是统治者施政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古代明君的识人用人之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最高智慧,对今天的各级管理者也能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