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95500000013

第13章 序幕:“最小经济圈”与佩特萨莫之战

1944年夏末,希特勒德国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德军官兵处在东西两线对手的强力挤压下,随时有全线崩溃的危险。要把他们从毁灭的危险中拯救出来,就必须主动放弃一些占领区。

一些历史学者渲染说,顽固且愚蠢的希特勒不肯放弃任何地盘,但这并非事实。早在8月20日(即罗马尼亚战役开始时),希特勒已经在约德尔的建议下着手研究所谓“最小经济区”的范围——也就是维持德国军工生产规模所需要的资源区的最小范围。为了得出准确结论,他向负责军工的斯佩尔下达指示,要求算出现有物资储备的消耗时间。

繁重的计算工作一直进行到9月初。就在这时,传来了芬兰退出战争的消息(参见上卷),而那里正是德军获取镍矿石的重要来源。尽管有被“昔日战友”从背后捅刀子的危险,舍不得镍矿的希特勒仍然要求芬兰前线的德国第20山地集团军继续死守。但在9月5日,他收到了斯佩尔的备忘录,证实目前储备的镍还够用很长时间(铬可以用到1946年1月1日;镍比铬还要多5个月的储备)——这一成就部分“归功”于苏联北方舰队的极端无能,尽管他们拥有压倒性的海上和空中优势,却没能在1944年击沉任何一艘运载镍矿石的德国船只,击沉的其他船只也相当有限。

“芬兰”战区:德国运输船活动状况(1944年)

进出运输船 护航舰艇

希尔克内斯港   434   1028

佩特萨莫港     100   310

总计       534   1338

被苏军击沉(总数)

运输船16、独桅帆船12、拖船1、平底驳船2、小型舰艇23、修理船1、供应船1

1.“北极光”计划

既然镍还够用,第20山地集团军就不必继续死守所谓的“芬兰战区”了。长期以来,这个远离苏德主战场的寒冷战区消耗了太多的资源,占用了太多兵力,已经成了“鸡肋”。以1944年1月为例,第20山地集团军人员多达21.7万,还储备了可供1年之用的补给品。多数时间里,德军和对面的红军都处于僵持状态,虽然很少爆发大规模战斗,然而长期积累下来的伤亡却不轻微。截至1944年9月底,第20山地集团军的作战总损失已经超过70000人。

第20山地集团军作战损失(截至1944年9月底):

死亡 14167 受伤 53932 失踪3038 总计 71137

当希特勒拿到备忘录时,第20山地集团军处于伦杜利克将军的指挥下,所辖部队主要是3个军:扼守最北端(也是整个苏德战场最北端)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地区的第19山地军;及其以南的第36、18军。其中,第19山地军的防区正好是镍矿的所在,还控制着不冻港,同时威胁着对面俄国阵地后方的摩尔曼斯克,因此倍受重视。

迫于芬兰“背叛”后的紧张局势,伦杜利克在9月初中旬开始实施代号“桦树”的初步撤退。首先“挪窝”的是中南部的两个军(第18、36军)。9月底,国防军统帅部进一步提出将整个集团军撤到挪威境内的林根阵地。10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代号“北极光”的全面撤退计划。根据该计划,第19山地军也将加入撤退行列。

“北极光”计划(由芬兰向挪威林根阵地撤退):第19山地军:沿第50号公路从希尔克内斯撤退,通过挪威境内的拉克塞尔夫;第36军:从伊瓦洛去向拉克塞尔夫;第18军:通过穆奥尼奥撤退到林根峡湾

此时处境最危险的,恰恰也是第19山地军。其南面的两个军,通过此前的局部撤退,已进入芬兰境内,虽然不时会遭到芬军的骚扰,却总算可以摆脱俄国人的攻击——事实上俄国人对此兴趣也不大。与此相反,第19山地军的防区由于是镍矿和不冻港的所在,必然成为斯大林志在必得的重要目标。就在希特勒批准“北极光”方案的几天前,即1944年9月29日,斯大林也批准了攻击第19山地军的作战计划。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北极圈战役,即将开始。

2.德第19山地军与北极战区

德第19山地军战斗序列1944年10月

第2山地师

第210要塞步兵师(5个要塞营为主)

第6山地师(加强有第388步兵旅)

“胡普”师级集群:第193、503步兵旅

“挪威”自行车旅

俄国人的下一个目标——德国陆军第19山地军,指挥官菲迪南德·乔德尔山地步兵上将。该军控制着北极圈内长约60公里的大陆战线,同时负责巴伦支海的沿岸防御,以掩护挪威北部。防御总纵深达100—120公里。其具体部署如下:

大陆战线:北起莫托夫斯基湾沿岸,南至237高地,宽约60公里,纵深约4—5公里。在这段狭窄阵地上,部署了第19军的两个主力师。其中,第6山地师(含第388旅)防守左翼,第2山地师防守右翼。两个师的实际兵员数都超过编制额的90%,合计34000余人。他们当面的苏军为第14集团军主力。大陆战线的左侧是大海;右侧,则是长达200公里的不设防地带,受地形限制,这个地段几乎无法展开军事行动。

佩特萨莫沿岸:由“胡普”集群(2个旅)不到4000人防守,对手是雷巴齐等半岛内的苏联“北防御地域”。

后方,希尔克内斯等地的沿岸(主要在挪威境内):由第210要塞步兵师防守。这是一个特种师,包括5个要塞步兵营和4个混成岸炮营(参见编制表)。实际兵力只有1个旅的规模,而且被分散在漫长的沿海阵地内。

在这块不大不小的防区内,第19山地军拥有可观的兵力和装备。该军在1944年10月编成为3个师和4个旅。由于长期没有打过大仗,这些兵团的员额比东线主战场的野战师要充足得多,几乎齐装满员。全军总兵力达56000人,装备670门火炮迫击炮,另有109门88毫米火箭炮。但这个军的反装甲战力却比东线差得多。非但没有坦克和强击火炮,甚至一线2个山地师加起来也只有15门Pak40(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而在整个第19军内,老旧过时的37毫米反坦克炮却多达120门。

第210要塞步兵师编制:

第661要塞营

3个步兵连(每连2挺重机枪,12挺轻机枪,3支轻反坦克枪,3门50迫击炮);

1个重武器连

1个自行车排

1个工兵排(4挺轻机枪)

1个坦克歼击排(1挺轻机枪,3门37毫米反坦克炮)

1个迫击炮排(6门80迫击炮)

第662、663、664、665要塞营(编制与第661营相同)

第837岸炮团

第448岸炮营营部(2门20毫米高炮)

第564岸炮连(4门10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1、2连(每连6门14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706岸炮营第1连(6门15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542岸炮连(4门210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478岸炮营

营部(2门20毫米高炮)

第931岸炮连(4门75毫米炮和4挺轻机枪)

第545岸炮连(4门10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547岸炮连(4门10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548岸炮连(4门10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455岸炮连(2门210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541岸炮连(4门10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480岸炮营

营部(2门20毫米高炮)

第563岸炮连(4门10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558岸炮连(4门10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448岸炮营第3连(6门14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706岸炮营第2连(6门15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442岸炮营第1连(6门14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773岸炮营

营部(2门20毫米高炮)

第885岸炮连(4门155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454岸炮连(2门210毫米炮和2挺轻机枪)

第210军事警察队(1挺轻机枪)

第19山地军的反坦克装备虽然落后,但以一般常识考虑,已经够用了。毕竟,他们的防区位于气候严酷、地形恶劣的北极圈内。要在这里使用大量坦克,特别是中重型坦克,似乎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北极地区特殊的地貌和天气,整体上都不利于各军兵种展开进攻,对防御一方却好处多多。当年,红军正是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挡住了德军的前进步伐。现在,转入防御的德军也一样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和气候。

佩特萨莫战区的地形与气候:

战区位于台地之上。这个台地由西向东倾斜,上面有众多500—600米高的花岗岩丘陵,山脚下散布巨石;丘陵之间流过湍急的河流,还有众多沼泽和深深的湖泊。

两军阵地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仅有的一条(摩尔曼斯克—佩琴加河地区)也是弯弯曲曲的经由大起伏地。而要通过坚硬的岩石地形,只能用炸药开路。

1944年10月,战区气温约在零下2摄氏度到零上2摄氏度之间。温度不算很低,但因为空气特别潮湿,人员依然有可能被冻伤;由于雨雪纷纷,导致水位上升,需要准备大量专用器材才能渡河。过短的白昼(10—13.5个小时)、云层低,加上时常出现的浓雾和降水,大大限制了飞机的活动,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出击,即使能够起飞的日子,每天最多也只能作战2—3个小时。另外,由于磁暴和电离层扰动,通信联络也非常困难。

某种意义上说,第19山地军的条件比当年的俄国人更优越。毕竟他们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来做准备,防御阵地已构筑得相当完善。鉴于地形比较有利,德国人认为没必要在60公里宽的大陆战线上全面布防,只在制高点和一些关键地段设置了支撑点式阵地(通常配置连级兵力)。在这些支撑点内,德军拥有很大的兵力和火力密度,还提前储备了充足的弹药。支撑点本身由众多混凝土甚至装甲火力点构成,有些被安置在花岗岩峭壁内,可以抗御重型炮弹的打击。每公里正面就有15—20个永备工事。支撑点之间的空隙宽达2—4公里,由各种火力加以封锁,并设置了大量障碍物(主要是石壁和雷场),但专门的反坦克障碍物不多。尽管如此,俄国人依然可能通过空隙地带实施迂回。为防万一,德军要求各支撑点都能进行环形防御。

德军第2山地步兵师一个连级据点的部署:

兵力:1个山地步兵连、1个加强工兵排、1个炮兵观察阵地;装备:13挺轻机枪(145000发子弹);4挺重机枪;2门80迫击炮(2100发炮弹);2门轻步兵炮(1600发炮弹);2门37毫米反坦克炮(770发炮弹)。

为防备俄国人由侧后实施登陆或地面进攻,第19山地军在大陆战线后方沿岸部署了“胡普”集群的2个旅。他们面对的雷巴齐半岛上,俄国人用大炮不断轰击出入附近港口的德国船只。针锋相对的德军也配置了一些威力更大的岸炮。双方不断爆发炮战。到1944年,苏军火炮数量增多,又掌握了空中优势,令德军的处境变得越来越糟糕。

佩特萨莫沿岸地区的岸炮对峙:

1943年,红军在雷巴齐半岛部署了19门130—152毫米火炮(置于5个岸炮阵地),当年6月还配备了1部雷达。这些火炮对进出峡湾的德军船队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压制苏军的炮火,对岸的德军安放了14门150—210毫米岸炮(置于4个阵地),另有3门210毫米陆炮(置于第543号阵地),还构筑了一些烟幕发射阵地。

1944年,苏军决定将岸炮数量增加1倍;德军也计划构筑威力更大的280毫米岸炮阵地,但没有成功。6月份,苏军构筑的新岸炮阵地(4门152毫米炮)射程直达德军港内码头。德国人对此无能为力,只出动5架飞机轰炸,结果还招来了规模更大的空中报复。36架苏联飞机轰炸一番后,2门德国火炮毁坏。1944年(至10月1日)内,德军岸炮只发射了7937发炮弹,苏军却打出了16818发。

除了第19山地军的地面部队外,德国海空军在北极也维持着规模不大的兵力。部署于此的德国飞机数量已从过去的240架下降到150架;德国海军在10月份的北极沿海拥有211艘大小舰艇(5艘驱逐舰、9艘猎潜舰艇、51艘扫雷舰艇、35艘护航舰艇),其中只有2/3可用,力量相当弱小。自去年(1943年)12月,“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被英国人击沉后,战列舰“提尔匹茨”也不断遭到空袭而受损,只能充当浮动炮台。至此,德国重型舰艇在这一海域几乎消失了。

虽然缺乏海空支援,第19山地军依然信心十足。9月12日,第2山地师长德根中将在告士兵书中宣称:“一切有利条件都在我们这边”,要求“每个步兵、每个炮手、每个工兵”都要为山地师的荣誉而全力战斗。这一自信并非盲目,也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德军的精锐山地师齐装满员,未伤元气;阵地经过多年修筑,不但坚固还得到有利地形的保护;弹药和物资储备也相当充足。美中不足的是,德军官兵在阵地里蹲守的时间实在太久,在机动作战方面经验不足。

而当希特勒批准“北极光”计划后,第19军却要和这厮守多年的阵地说再见了。他们开始打点行装,准备撤退。可是对面的俄国人并不甘心放跑他们。就在此时,红军的进攻准备已进入尾声。

3.梅列茨科夫的最后机会

梅列茨科夫大将领导的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是德国第20山地集团军的主要对手。梅列茨科夫麾下的第14集团军(司令谢尔巴科夫中将),则是第19山地军的主要对手,也是俄国进攻计划的主角。除了这支地面部队,空军第7集团军和红海军北方舰队(司令戈洛夫科海军上将)也将参与这一行动。

在众多红军方面军司令员中,梅列茨科夫并不怎么讨斯大林的喜欢。他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战果——包括此前的芬兰战局,也都很有限。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梅列茨科夫迫切需要一次辉煌的胜利。当德军开始进行“桦树”撤退时,他曾打算实施追击以围歼德国第36军,却被斯大林断然否决,甚至还以罢官相威胁,让老梅憋了一肚子的气。现在,斯大林终于批准他攻打德国第19山地军。由于芬兰已经退出战争,这一战役将是梅列茨科夫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后机会。如果还是把握不好,他就再也没戏可唱了。

梅列茨科夫明白,要消灭兵员充足且阵地坚固的德国第19山地军,凭第14集团军现有的兵力还无法胜任。为此需要增派更多的士兵、装备和物资。由于战区内缺乏道路,后勤运输很大程度要依赖北方舰队。该舰队共运送了28000多人、169门火炮迫击炮、26000吨弹药和物资。

此外,梅列茨科夫还别出心裁地给谢尔巴科夫送去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从斯大林那里要来的KV重型坦克。老梅的做法基于反其道而行之的考虑:德军坚信红军无法使用重型坦克,只做了对付轻型装甲目标的准备。一旦把重型战车摆出来,就可能把德军打得措手不及。梅列茨科夫的算盘打得不错,可具体实施却不那么容易。为了通过复杂地形,每个坦克排都得到一个经过专门训练的工兵班支援,负责炸开挡在路上的巨石,并用木材在沼泽中铺路。

受恶劣地形困扰的不仅仅是坦克部队。虽然第14集团军有3个汽车营,但由于战区内缺乏道路,单靠车辆很难向团级步兵单位提供物资。俄国人只好组建畜力运输队,包括一个马拉连(141匹马)和2个驯鹿连(总计超过500只驯鹿)。一匹马可以运送110公斤物资,1匹驯鹿34—36公斤。为了渡过德军阵地纵深内的季托夫卡河,还准备了300多只登陆舟,1200多个单人浮动工具,近100辆水陆两用汽车和6套舟桥纵列。

苏联第14集团军战斗序列:

第126轻步兵军:第31、72步兵旅

第127轻步兵军:第69、70步兵旅

第99步兵军:第65、114、368步兵师

第131步兵军:第10、14步兵师

第31步兵军:第83、367步兵师

皮加利维奇集群:第45步兵师、第3步兵旅,第2筑垒地域

到战役前夜,梅列茨科夫已集结起强大兵力。划入第14集团军编成的共有6个军级单位,拥兵96806人和2122门火炮迫击炮。德军却只有56000人和670门炮(详见以下对比细目)。红军还有1个坦克旅和4个坦克或自行火炮团,总计110辆战车(包括一个未能在战前赶到的坦克团)。德军却1辆战车都没有。单纯从数字上看,各方面的优势都在俄国人一边。只是苏军的步兵师数量虽多(8个师),而单个师的实力却很弱,兵员只有5000—6000人。两个师加起来还不如德军1个师人多。苏军的枪械配备程度也低于德军。

但苏军的兵力优势已足够发起一次进攻。梅列茨科夫的目的不仅限于攻城略地,更要围歼德军的有生力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克服坚固阵地,然后穿越季托夫卡河,并在道路稀少且地形复杂的战区内保持一定的进攻速度(计划每昼夜4—6公里),以截断德军后方仅有的几条道路——“胡普”集群后方的“斯佩尔大道”;第6山地师后方的“俄罗斯大道”;第2山地师后方的“兰大道”。而这三条大道,又都汇集在佩特萨莫—卢奥斯塔里这两个交通枢纽,然后继续向镍矿(尼克利镇)和挪威境内延伸。

梅列茨科夫的计划基本就是围绕夺取这些道路和交通枢纽而展开。他的具体攻击部署如下:

第14集团军的主攻定在左翼(恰普尔湖以南),面对德军第2山地师。由于两军阵地在这一线没有道路连接,苏军要快速推进,首先必须迅速突破德军防御。为此,梅列茨科夫把近7万人和1674门炮集中在这个只有1个德国山地师防守的战区,从而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同时投入的还有全部92辆战车(除了尚未赶到的一个坦克团)。但受到地形的限制,这些战车也不是都在一开始就投入战斗。如第7近卫坦克旅,规定就是在抵达卢奥斯塔里后才投入。上述兵力被编入5个军:德军正面为第99军;北翼为第131军;南翼为第126军。总计5个师又2个旅;3个军的后方,部署了作为第二梯队的第31军和第127军,计2个师又2个旅。

一线3个军的总目标都是佩特萨莫,但各自的进军路线却不尽相同。北翼第131军几乎是直线攻击,同时截断北侧德军第6山地师的退路(“俄罗斯大道”);中路和南路的第99、126军则先要夺取德军纵深内的交通枢纽卢奥斯塔里,吃掉第2山地师,然后北转进攻佩特萨莫。需要说明的是,南路的第126军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对德军的直接攻击,而是充当“奇兵”,迂回穿越不设防的冻土和石山地带,争取绕到对手的后方。

在濒临海岸的右翼,“皮加利维奇”集群承担辅助攻击任务,以牵制当面的德军第6山地师。稍后,该集群将与半岛内的第63、12陆战旅(对峙德军“胡普”集群)配合,进攻佩特萨莫。如果顺利的话,他们也将威胁到德军在沿海的主要道路(“斯佩尔大道”)。

红军的参战坦克部队:

第7近卫坦克旅:37辆T34坦克(配属第99军)

第339近卫重自行火炮团:17辆ISU152(配属第99军)

第378近卫重自行火炮团:17辆ISU152(配属第131军)

第73独立近卫重坦克团:21辆KV坦克(配属第131军)

第89独立坦克团:18辆T34(10月7日后抵达,充当集团军预备队)

梅列茨科夫不仅在地面拥有绝对优势,还将获得强大的海空支援。参与这次行动的空军第7集团军有747架飞机,包括132架轰炸机;52架波2;189架对地攻击机;308架战斗机;66架侦察、观测、联络机。另外,北方舰队也有275架飞机参战,但基本不参与支援陆军。苏军总计有1000多架飞机,是德军(150架)的6倍还多!只是受到前述恶劣天气的影响,俄国人的空中优势未必能获得充分发挥。

1944年初,苏联北方舰队只有8艘驱逐舰。但在这年夏季,他们从美英手中获得了大量舰艇,包括“阿尔汉格尔斯克”号战列舰(前“君主”号);“摩尔曼斯克”号轻巡洋舰(前“密尔沃基”号);1艘前波兰小舰队领舰;9艘美国驱逐舰(一战时代的老船);4艘英国潜艇(1艘在途中被炸毁)。这些战舰抵达后,北方舰队实力大增,对德国海军形成了“理论上”的优势(前提是把德国的“提尔匹茨”排除在外)。

可这个优势几乎毫无意义。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海军军官和水兵,加上技术落后和对海战的恐惧心理,俄国人在这一海域几乎从不动用战列舰和巡洋舰,甚至驱逐舰都很少出击。实战中,北方舰队的主要攻击手段是飞机和潜艇。水面舰艇中只有鱼雷艇相对活跃一些。但无论哪种手段,受到技术低劣的瓶颈限制,获得的海上战果都很有限。相对来说,前面提到的2个陆战旅和海上运输倒可以算作苏联海军的积极“贡献”。除此之外,对其发挥更大作用的任何期待都是不现实的。

4.进攻

梅列茨科夫的准备工作渐入尾声。按照计划,战役打响日期定在10月5日—7日。但由于准备工作的延迟等种种原因,多年的平静还是维持到了10月6日夜。天公此时偏不做美,竟突然下起雪来,还刮起大寒风。俄国人颇为扫兴地意识到,蓄势待发的庞大空军机群暂时派不上用场,剩下的开路手段就只有地面炮火了。

1944年10月7日晨8时,炮击开始。随后漫长的2小时35分里,共有10万发炮弹砸在德军防线内!10时30分,炮火向纵深转移。俄国步兵随即在一片“乌拉”声中开始冲击。这是一次艰苦的战斗。在能见度很差的战区内,由于没有合适的道路,苏军坦克和火炮无法跟上进攻队形;苏联空军竭尽全力,在恶劣的气候下全天也仅能出动229架次。俄国步兵只能依靠他们自己和护送炮火来对付坚固的德军阵地。从正面发起攻击的第99军很快就意识到,此前的火力准备根本未能压制住德军的防御火力。俄国步兵刚刚发起冲击就遭到猛烈的射击,反而被压制在地上无法动弹。两翼行动的苏军倒是比较顺利。北翼,第131军所辖第14近卫师在15时前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趟过了深达胸部且寒冷彻骨的季托夫卡河。南翼的第126轻装军沿着不设防的冻土地带悄悄迂回,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也渡过了季托夫卡河。实际上,德国人对苏军的迂回也有所察觉,但对其目标却作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直到10月8日早晨,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部还坚持认为,俄国人指向的是深远后方的镍矿。伦杜利克大概认为这不会直接威胁前线德军的安全,竟没有派出任何部队去加以阻止。而在苏联方面,继第126军之后,第127轻装军也加入到南线大迂回中。

苏军在两翼推进的同时,唯一没有进展的第99军一直熬到深夜24时,趁着夜色再次发起进攻,总算在10月8日晨8时攻取了德军前沿。尽管如此,他们的延误还是给德军提供了宝贵时间,让他们得以及时撤过季托夫卡河并毁掉了桥梁。但在苏军攻击下伤亡惨重的第2山地师并没有完全摆脱危机,其友邻的第6山地师也因此受到威胁。

德军伦杜利克大将决心全面调整战线。10月8日下午稍晚,他批准第19山地军把北翼的第6山地师撤退到季托夫卡河沿线。随后,第2山地师也撤退到卢奥斯塔里以东。伦杜利克指望在新阵地上坚持至少14天,这样他就有足够时间把物资都抢运出来。但这个愿望很快就落空了。第二天(10月9日)的战斗如火如荼。这天的气候有所好转,令双方的空军都活跃了起来,可是出动强度却相差悬殊:红军出击了上千架次,不仅直接杀伤了大量人员,更令幸存德军乱成一团。乔德尔将军当天苦恼地承认,由于俄国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德军的有线通信,导致第19山地军难以实施指挥和控制部队。而和红军的巨大空中打击规模相比,德国空军这天只能以200架次迎击俄国地面部队。当这天战斗结束时,苏联第14集团军已经突破了德军的战术防御地幅,打开正面宽达20公里、纵深16公里的突破口。由南线迂回的第126军也威胁到了德军的侧翼安全,迫使他们继续撤退。

10月9日晚,原本还算平静的沿海地带也爆发战斗。苏联北方舰队用30艘快艇将陆战第63旅送上了小沃洛科瓦亚湾。第二天(10月10日)晨,斯列德尼半岛内的陆战第12旅也转入进攻。苏军的登陆把德国人搞得措手不及。第19山地军甚至无法迅速聚拢兵力,只好请求伦杜利克允许他们延迟一天发动反击(由10月10日改为10月11日)。

10月10日对德军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天。第19山地军的几乎全部前线兵力都卷入了与优势苏军的艰苦战斗,到处都在爆发危机!北方,苏联第131军已突入纵深,一个先头团在当天中午一举切断了“俄罗斯大道”。伦杜利克大为震惊,立刻命令第6山地师发动反击以恢复通道。10月11日早晨,在蜂拥而来的德军冲击下,缺乏炮火支援和弹药的苏军先头团被迫后退。眼看就要前功尽弃之际,苏军增援部队赶到了战场——虽然晚了一点,但给大量德军提供了撤退机会。形势再度逆转!通宵达旦的恶战持续到10月12日。德军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实施了多次反扑,最后都败下阵来,只好化整为零穿过冻土地带逃之夭夭。

同样在10月10日,南部卢奥斯塔里的形势也危如累卵!冲出冻土地带的苏联第126军杀到了卢奥斯塔里以西,截断了德国第2山地师向西的去路。紧随其后的是第127军,第99军则从正面逼杀过来。如果俄国人再切断向北通往佩特萨莫的道路,第2山地师就要大难临头。

伦杜利克为他的疏忽大意付出了惨痛代价。但他不会认输。为了挽回败局,伦杜利克决定从南面的第36军抽调援兵。10月10日16时,第36军接到集团军指令,立即派遣一个炮兵营去支援第19山地军,为同一目的还将投入第163步兵师(12000人)。不久,搭载第163步兵师的卡车队开始北上,奔向400公里外的战区。

此时,另一个危机正向北面的佩特萨莫及其以西的道路上发展。这是第19山地军逃往挪威的最后生路。当大量德军涌向这里时,南面迂回过来的苏联轻装军也出动第72旅,于10月12日至13日晚切断了道路。为了从北面施加压力,俄国人再次使出“奇兵”。同一个晚上,一队苏联鱼雷艇和小型猎潜艇强行闯入利纳哈马里港,将660名水兵送上岸去。这一登陆行动威胁到了沿海道路的安全。

但在稍早一些的时候,德军的援兵——第163步兵师已经开入了战场。其先头第307步兵团于10月12日下午抵达,受命在晚上发起反击。10月13日早晨,第163步兵师展开更大规模的攻击,吸引了苏军的注意力。第2山地师乘机巩固了在卢奥斯塔里—佩特萨莫一线的防御。10月14日,第2、6山地师和“胡普”集群最终击破了苏军的阻击,向西退入挪威境内。第二天(10月15日),苏联第14集团军终于在北方舰队的配合下占领了佩特萨莫。

就这样,俄国人虽然没有包围德军大部队,却在一周内摧毁了对手用三年时间苦心经营的坚固防区,迫使德军在匆忙的撤退过程中丢弃了217门火炮迫击炮和450挺机枪。两军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德国方面,一周战斗内(10月7—15日),仅第2山地师就损失了至少1858人(主要是第136、137山地团)。苏军该阶段伤亡的具体数字不是很清楚,但失血严重的部队显然是打不下去了,迫使梅列茨科夫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

同一时期,俄国海军除了保障几次登陆外,也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10月10日起,苏联飞机、鱼雷艇、潜艇不顾恶劣海况,向缺乏空中掩护的德军护航运输队展开连续攻击。根据西方调查的结果,德军在海上的相应损失如下:

第153护航运输队失去了1艘运输船(1730吨)和“UJ1220”号猎潜艇;10月14日,第136护航运输队遭到5架飞机发射的10条鱼雷袭击,1艘运输船被击沉(8118吨);10月17日,10架苏联飞机向第137护航运输队发射了23条鱼雷,仅击沉1艘扫雷艇(175吨);10月15—25日,俄国飞机又击沉了4艘护航舰艇和3艘扫雷舰;在希尔克内斯港击沉“AF25”号驳船;德国人还损失了“VP6111”号护卫艇和1艘拖船。

在上述袭击中,苏联人出动了大量飞机,击沉的船只却少得可怜,更谈不上达成什么战役和战略目的。德军作战舰艇分队通过无线电侦听掌握着对手的动态,总能抢在俄国人发起攻击前2小时逃之夭夭。最终,德国第5驱逐舰分队和由海路撤退的105000名德军得以全身而退。

5.追击与结局

利用短暂的休整时间,梅列茨科夫重新确定了他的目标(于10月15日):肃清直到挪威边境的德军;摧毁德军的沿海防御;夺取镍矿区。巧合的是,同一天,伦杜利克也给德军规定了新防线:

北面的挪威境内,第6山地师防守海空基地克内斯方向,当面苏军主要是第131、126军。

南面,第163师战斗群防守阿赫马拉赫蒂和尼克利镍矿以东的公路;第2山地师集结在萨尔米耶尔维,以支援第163师。这2个德国师当面有3个苏联军:第99、31、127军。其中第31、127军将直接攻击镍矿区。

10月18日晨,苏联第14集团军再次发动攻势。当天,苏军第45步兵师第253团首先冲入挪威境内。在南面,争夺镍矿的战斗打得极其激烈。俄国人又一次尝试歼灭较大的德军单位,却再次失败,而且还倒贴了一把:一支苏军先头部队被德军以漂亮的反击加以歼灭(德方宣称以100人的代价打死和俘虏了850人)。但德国人也无力坚守下去,只能利用这次战术胜利赶快撤退。10月22日,俄国人终于占领了镍矿区——尼克利镇。第31、127军随即继续南下扩大战果,直到10月27日第31军推进到瑙齐一线。

尼克利陷落的同时,北面的挪威境内,苏军夺取了居民地托尔内特。从10月18—25日,北方舰队向瓦朗厄尔峡湾沿岸派出登陆兵。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继续追击,派出了一些轻装部队或快速支队(1个连或1个营)。有些分队成功地抢在了德军前面,但他们已经耗尽了食品和弹药,虽然得到了一些空中补给,还是无力阻止大部分德军逃走。顺着沿海道路追击的苏联坦克也没派上多大用场。

梅列茨科夫围歼德军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由于进攻正面扩大,他的对手已经增加到两个德国军(第19军和第36军)。依托着固有阵地,他们的抵抗越来越激烈。短短两天时间内,仅苏联第131军就吃了45000发德国炮弹。伤亡惨重的战役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可是俄国人并没有马上停手。梅列茨科夫又找到了一个新目标:挪威境内的德国海空基地希尔克内斯。不能说这个目标毫无军事价值,但老梅更多考虑的恐怕还是借此来扩大政治影响。斯大林当然看透了老梅的心思,却还是用一句:“这个方案很好”给批准了。看来,斯大林也希望通过占领一个较大的挪威城市来捞取宣传资本。10月25日,付出相当代价的苏军终于拿下了希尔克内斯市。10月27日,他们又占领了另一个挪威居民点——内登。此时,可怕的暴风雪已经降临,极夜季节也将开始。战斗再也进行不下去了。

对当地的挪威居民来说,梅列茨科夫的进攻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苏军所进入的挪威国土,属于该国最北方的省份——芬马克省。逃跑的德军把东线的“焦土政策”原封不动地带到了这个北欧国度,一路上疯狂地焚烧城镇和村庄、屠杀牲畜、劫走居民。这引发了挪威人的愤怒。但流亡海外的挪威政府却以担忧德军报复为理由,不支持采取任何反抗。

至此战役尾声阶段,苏联海军终于大规模出动了一把。10月26日晨,在德军瓦尔德基地附近海面,出现了4艘苏联军舰——“巴库”号驱逐领舰和3艘驱逐舰。15000米距离外,俄国人在40分钟内发射了597发130毫米炮弹。虽然4条苏舰都安装了雷达,却没有发现4海里外的一个德国船队(11艘舰艇)。返航时,2条苏舰还被德军击中,随后又遭遇了德军的100吨巡逻艇,却没有展开战斗。10月20—30日,5条德国驱逐舰多次出入瓦兰格尔峡湾执行护航任务,也没有和苏联战舰爆发战斗。

6.尾声与总结

虽然战役事实上早在10月底就已经结束,但苏联统帅部却拖到11月9日才命令第14集团军就地转入防御。至此,俄国人已从原有的阵地推进了150公里,拿下了包括镍矿和海港在内的全部重要目标,并以解放者的姿态进入挪威,赢得了流亡中的挪威国王政府的公开感谢。斯大林对这些成果还算满意,决定重赏老梅。10月31日,梅列茨科夫获得元帅军衔,他还得到了挪威政府颁发的“圣奥拉夫”勋章。不过,在11月15日,他的卡累利阿方面军却被撤销了。梅列茨科夫和他的司令部一下子成了“失业者”。他们下次“上岗”,将在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更为熟悉的战区。

摆脱苏军的追击后,撤入挪威内地的德第20山地集团军总算也安顿了下来。11月份,该集团军只损失了188人(死37人、伤96人、失踪55人),证明战斗极其稀少。现在,伦杜利克已经接管了挪威境内的全部德军。他的新任务是尽快把由芬兰前线撤下来的7个师送回德国。但在当地抵抗武装和英国海空军的干扰下,拖到12月底才运走了2个师。

苏联官方后来把北极之战宣传成1944年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但其战术成果却不是那么显著。为了突出战役的重要性,俄国人故意夸大了战果,宣传说打死了30000德军官兵(另有18000人被“打死”或“死伤”的版本),但这个牛皮显然吹得过了头!根据德国统计,第20山地集团军在1944年10月的作战损失为11893人(死亡2048人、战伤6132人、失踪3713人)。也就是说,死亡失踪者只有5761人,和苏联所谓30000人的说法相去甚远。考虑到这一地区的战斗不如东线主战场那么激烈,德军的统计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而且红军只抓住了713个德国俘虏,也证明没有歼灭重兵集团。粗略估计,去掉同期芬军造成的少量伤亡,德军在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之战中的实际损失约在10000人上下(美国研究者gebhardt少校认为超过9000人),其中4000左右被打死。伤亡最大的可能是第2山地师,1个月内就损失了2954人。当然,德国海空军也遭受了一定的伤亡。另外,德军还损失了2923辆军车和2010匹马,同时丢弃了60%的仓库。

相对来说,苏军付出的代价更为高昂。纯减员达6084人(含海军786人),伤病15149人(含海军2012人)。总计21233人(包括在挪威损失的2122人)。还失去了2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0门火炮迫击炮,62架作战飞机。地道的一次惨胜。

当然,作为在特定艰巨环境下展开的大规模战役,俄国人的行动依然不乏亮点。他们不仅以相当快的速度冲破了德军依托有利地形修筑多年的阵地(包括伦杜利克指望能坚守14天的二线阵地,实际连几天都没守住),还多次迂回并切断了德军的退路。但受到道路和地形的限制,穿插部队一般规模不大(只有连级或营团级规模)。这些小部队缺乏弹药和食品,又得不到炮兵和坦克的支援,根本没法挡住大股德军。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后续兵力的加强,处境孤立的先头部队搞不好反而会被德军吃掉(在镍矿区的战斗就是如此)。相对来说,俄国空军倒是在气候恶劣和机场配置复杂的不利条件下保持了相当高的出动强度。整个战役期间,共起飞10600余架次,宣称击毁德机125架,更以凶猛的火力投放和空投补给支援了地面战斗的发展。

德军方面,拥有大量积年老兵的部队在战斗中(特别是反击中)展现出相当强悍的实力。但伦杜利克对红军南线迂回的忽视却差点酿成灭顶之灾,靠紧急调动援兵才挽救回来。而且不管怎么说,北极圈之战对德军来说依然是一次失败。现在,德国人已经永远失去了重要的镍矿和前进基地。虽然这些损失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在全面溃败的大背景下,所谓的“最小经济圈”也在化为泡影。斯佩尔主持下的德国战时经济,在1944年登上炫目的顶峰,紧跟着就落入了万丈深渊!这一戏剧性的过程,正是下文所要介绍的内容。

同类推荐
  • 罗马兵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罗马兵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余两本为中国的《孙子兵法》、日本的《五轮书》),主要论述古罗马和古希腊军事学术理论,包括战略与战术,进攻与防御等,备受西方学术界推崇,包含作者对于军事管理的先进思想,是奠定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之作。
  • 特种部队之中东、意大利、印度篇

    特种部队之中东、意大利、印度篇

    这支特种部队极受以色列总参谋部器重,并得到了政府财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总参侦察营的任务重点是进行越境侦察和突袭,同时,为了避免重蹈“101”部队的覆辙,总参侦察营制订了严格的军纪,并对所有行动都进行面面俱到的周密计划,以确保不再出现任何疏漏。
  • 孤岛谍战

    孤岛谍战

    胡孝民在上海成为孤岛时,用军统身份打入76号,借敌之手,办己之事,一路升迁,一路抗日,算计他的,都被他算计,陷害他的,都被他陷害。本书算是《交锋2》
  • 太古尔传说

    太古尔传说

    他,出身王室;他,名师之徒。他,惨遭灭门;他;远走异域。在这纷繁乱世,他将如何继续在大陆生存?在神魔大战前夕,又将如何带领凡俗对抗视人类如草芥的神魔?他是一个传说,是这个时代的主宰!
  • 抗战之绝地杀神

    抗战之绝地杀神

    鬼子、汉奸恨他入骨,视他如头号死敌,悬赏重金,只为他项上人头。他一人便是一支部队,来到这个战火纷飞,屈辱而又热血的抗争年代,身负超级绝地求生游戏系统的他,化身为孤胆游侠誓要杀尽鬼子和汉奸,还我壮丽河山。
热门推荐
  •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前世她是大周后,才情美貌兼具,却因夫君与妹妹的偷情而含恨而终。重生后的她乃亡国公主,当她与前世的夫君相遇后,是爱人还是仇人抑或是陌生人?她又该在前世所熟悉的皇宫中如何生存。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剑傲苍穹录

    剑傲苍穹录

    吾辈修士,本就是逆天争命。天若不公,那就斩碎这天。地若不容,那便踏碎这地。踏天道,斩轮回,三尺青锋在手,天下何人不可杀?
  • 掌门小道爷

    掌门小道爷

    一个六根不净的道士,爱恨情仇贪嗔痴,全都历了个遍。身如浮萍,心如磐石,在修仙的大道上,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再到步步为营的修仙界才俊,且看宋缺如何在修仙界中一步步蜕变。
  • 伏峥诗酒趁年华

    伏峥诗酒趁年华

    跨进莫家的大门是宿命,金粉少将的纠缠是是真心还是赌局,父母双亡假象的背后是一场腥风血雨的阴谋。他最重时间却用终身一搏等一个未知的人,若她喜欢以折磨自己为乐趣他甘愿给他凌迟。她心属之人却为权而不要她。佛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情起情灭皆牵扯一个缘字。
  • 旧世星火

    旧世星火

    某天神之病毒“D”在某处悄然出现,感染病毒的生灵只有两种下场“死亡”OR“超凡”。每位超凡者体内都会诞生星火,星火重新定义了生灵,生灵不再受到种族限制。而恶魔趁机逃离在浪潮中发展。喜欢写笑话的网络作家莫枭(扑街逗神),在这次浪潮中会作为人类生存,还是作为怪物活下去呢?敬请期待(注:这不是地球,只是和地球很像的世界。本书设定上:无女主!!!)
  • 回龙剑

    回龙剑

    我有一壶酒,与君共长饮。夜半灯火明,孤竹留一人。
  • 人族神话

    人族神话

    被世人所传诵的骄傲神兽们,只是他长生之路上的伴生品。寻求时机潜入世界破坏的天魔们,只是他不小心造成的意外。漫山遍野的灵兽,更只是他随手的一个小小的实验。被誉为天生地养的妖族,其实仅仅只是一点副作用而已。将一个蛮荒的世界,化作了高武高魔的高等位面,对于张苍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历史中,张苍隐居在幕后,冷眼旁观自己曾经的做为被当作神话四处流传。人皇,道祖,魔神,都是他位于各个时期的不同称号而已。
  • 异世奇缘:随于安然

    异世奇缘:随于安然

    不同的两个时空,相同的两个人,彼此间有着不同的遭遇。她,安然,高龄产妇生下的残疾女,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世人眼中的可怜虫,却是父母的心头宝。她,随意,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女,却不识良人,痴心爱恋成了笑话,最后惨遭庶姐毒手,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到头来什么都不是。一个张扬乖张、一个恬然委婉。某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她死了,她也死了。莫名重生,一个身体,两个不同的自己。种种离奇事件背后到底究竟隐藏了些什么?各种纠缠争夺,爱恨情仇,让她慌了。随意消失,镜湖惊现古树,更是让她傻了。古树下封印下的神秘女孩究竟是谁?和她到底有什么牵连?我心本安然,奈何却成殇.......
  • 走向世界的巅峰

    走向世界的巅峰

    这里是魔法文明高度发达的异世界。魔族的入侵和其他种族的抵抗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常态。以征服世界为目标来此的地球穿越者吴任,该如何以魔王的身份一步步走上巅峰?而地球深处的神秘主宰又和这个世界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一个普通人类走向神坛,是悲剧还是戏剧?任何打不败他的,终究使他变得更强大。
  • 盛世绿锦

    盛世绿锦

    生命中总有个人,会为你安然而来,静静守候,在他之前你所遇见的人,都只是陪衬而已。绿绮没想到,在她跟地锦分开二百五十多天后,他竟然抛开盛世的一切,丢开他的身份,强势的回归到她眼前,日日陪她在一瓢饮里,卖饭团、卖饮料。绿绮哭笑不得看着他:“你要住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