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91100000012

第12章 解决数学课题的能力(4)

(六)完善法:随着教学的进展,逐步把课题完整化。例如:在教学“化钝角三角函数为锐角三角函数时”,可以指出,我们已经学习了查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方法(同时板书出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钝角三角函数怎么求呢?(同时板书出“钝角三角函数”),在教学四个诱导公式以后,并指出,要求钝角三角函数值,关键在于将它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同时板书“化钝角三角函数为锐角三角函数”逐步完善课题,这样,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归纳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七)小结法:即教学内容基本结束后,在小结中产生课题的一种方法。例如: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开始暂不写出课题,直接研究实例,待解出方程组后,指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其中的一个未知元用另一个未知元的式子来表示,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元,化二元为一元方程,这种方法叫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把课题写在前面。

(八)教具法:用教具演示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得出课题的方法。例如:在矩形一节教学时用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演示,使其中一个角为直角即得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的概念。板书课题。这样同时还能起到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目的。

随着教学教改飞速向纵深发展,课题的揭示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在同一节课,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揭示课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第三节 )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21世纪,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使之凸现为普遍关注和探究的热点。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积极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面向素质教育,要基于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

常州市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为促进我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设了较为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常州市自2002学年起,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日益成为事关进一步深化我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进一步提升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

数学课程是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指七至九年级;为表述的简便,以下简称“初中”)的重要课程。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初中数学新课程所具有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有着区别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与其他学段课程整合的显著个性,需要深入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的探究和创新,为提升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常州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但是,就全市整体状况而言,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在理性把握和实践操作上依然存在着种种误区,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层次、普及程度、研究深度和实施水平等都亟待有效提高,而深入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研究是关键之策。

综观近年来我国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情况,多见为综合性普适性研究或单点型案例性成果,尚未见到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专题性、系统性研究成果。

基于上述分析与思考,为了努力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了深度推进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为了大力提升我市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水平和实施水平,从而促进我市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这一重要课题。

三、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04年2月至2004年7月)

(一)学习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是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等。

(二)调研常州市区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现实状况,明确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现实基础和研究目标。

(三)了解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是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情况,明析可资借鉴吸纳的研究经验与成果。

(四)研讨、制定和修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审核确定第一批课题基地学校及其研究子课题。

(五)建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网站。

第二阶段:(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

(一)全面开展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注重课例研究和群体研讨,发挥课题网站功能。

(二)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课例资源库;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平台的合理运用。

(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形成一批研究论文和优秀课例,普遍提升课题组成员的信息素养和“整合”能力。

(四)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开展子课题的现场中期评估工作。在本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总结反思,调整修订原定课题方案。

第三阶段:(2005年8月至2006年4月)

(一)深入开展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突出研究重点,完善研究成果,以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加强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资源库的建设,充实数量,优化质量,提升用量。

(三)继续形成一批新的研究论文、整合案例和优秀课例。

(四)继续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认真开展课题基地学校子课题的现场结题鉴定工作。重视提高课题研究初步成果的推广力度。

第四阶段:(2006年5月至2006年6月)

(一)全面完成课题实验学校子课题的现场结题鉴定工作。

(二)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报告。

(三)精选编辑《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集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优秀课例选辑》光盘。

(四)接受课题鉴定组专家的现场结题鉴定。

四、组织管理

本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实行总课题组、子课题组两级管理。

总课题组以常州市教育教研室孟繁炽(书记,数学学科)为组长,承锡生(中学数学教研员)、张小亚(理论组科研员,课程与教学硕士)为副组长,各实验学校子课题主持人为总课题组成员。

总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策划、引领和管理,负责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提出阶段性研究工作指导意见;审定实验学校子课题研究方案,实施对子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组织各种类型的现场交流与群体研讨活动;发挥课题网站的展示交流、导向管理、资源共享等多功能平台作用;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实验学校子课题的申报必须依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必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数学学科建设的实际和需要相结合。在子课题的研究进程中,应强化校本教研与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注重实践探索与反思,善于总结提炼与创新。

五、研究成果形式

(一)研究报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二)论文专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集;

(三)课例光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优秀课例选辑》;

(四)课题网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网站。

六、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获得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专题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理论研究成果和初中数学新课程相配套的系列化优秀“整合”课例课件;创建优化实用的共享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平台。

本课题的研究与成果,对于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对于共研共建共享配套型系列化“整合”资源平台,促进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大面积提升初中数学教师的“整合”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二)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立足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以优化教学过程为主线,以发挥信息技术潜在优势为重点,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深层次和规律性的理论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建构和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成果。

(三)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是教研科研专业人员与课题研究基地学校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资源建设为同步;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策略,以总课题组引领与基地学校子课题专题研究相结合为基本研究方式,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组织开展的专题性和系统性、深层次和规律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广域、深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必将为推进我市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施,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南和资源支持。

七、研究内容

(一)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

综指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涉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因特网等设备技术,以及《几何画板》、“Z+Z”智能教学平台、数字化教育平台等数学应用软件。

2.初中数学课程

在本课题研究中,专指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年7月)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指七至九年级)的数学课程。

3.整合

通常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使系统发挥最佳效益的过程。在本课题研究中,指基于课程与教学的系统观和规律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服务于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的程度的不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区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或阶段,例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在本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主要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整合研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尽管会涉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但不会融合信息技术课程;尽管会依托信息技术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但不会兼及对使用的国标版数学新教材的改编。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的研究;

2.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3.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4.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平台的研究;

5.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中的教科研人员和数学教学一线教师,坚持“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的研究方式,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紧密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深入开展研究与探索,不断运用与优化研究成果。在行动研究中,注重课例研究和群体研讨。

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同时采用有关常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学习和研究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各种载体的理论与研究资料以及资源平台信息。

调查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九、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专题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试图获得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理论研究成果配套的系列化优秀“整合”课例;创建优化的共享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平台,为推进全市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南和资源支持。

通过本课题专题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试图促进我市初中数学教师(特别是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有所深化,意识有所强化,能力有所增强,信息素养有所提高,有效提升我市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整体实施水平,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十、研究思路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民间戏剧表演中的一种特别类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昆虫记

    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以无比的热情、追求真理的精神,倾其一生心血著成的科学巨著,是世界公认的青少年科普经典。在他的笔下,昆虫世界是如此千奇百怪、生机盎然,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尤为出彩,表现出了惊人的灵性。《昆虫记》不仅仅是简单的昆虫记录,而是以人性来观察昆虫世界,研究的是“生命的活态”“生命的过程”“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密切交往”,通过小小昆虫来反观人类社会,表达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 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下)

    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下)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 红楼梦(青少年无障碍阅读)

    红楼梦(青少年无障碍阅读)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极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热门推荐
  • 红尘劫之燕归来

    红尘劫之燕归来

    策马飞沙,风云叱咤纵然这江山崩塌,寄人篱下也护你一世一莲华——经年浮生幻化,犹记当年月下红線千匝,眉眼朱砂如今,别后她嫁——姽婳我拱手天下,许你两袖烟花那,若我画土为沙你可会为我祭酒扫茶?——初阳听弦断,断那三生痴缠坠花湮,湮灭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初晴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 职场风云:我的美女老板

    职场风云:我的美女老板

    老实人被女友出轨,黯然销魂,更遇公司解雇风波,真是天亡老实人,嫁人不嫁老实人。不,老实人一样可以走上人生巅峰,然而这却是从一次莫名其妙的一夜情开始...
  • 仙凡笔录

    仙凡笔录

    【起点第五组编辑签约作品】万年前,一本承载了飞升最后一道秘密的古仙笔记问世,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使得当时修真界大乘期高手全部陨落,从此笔记下落不明。万年后,古仙笔记再次出世,这次修真界又将面临如何巨浪?传说中仙人仙界,又是何种面目……林然:每个月都流血还不死的生物就是逆天的存在!
  • 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研究

    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研究

    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不论你是否有意识地去构建,它都在变化与发展着,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校园的每个人。从培养合格人才的愿望出发,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都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 失心计划

    失心计划

    8年前,她是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亲眼目睹父母的死亡,却只能躲在门后偷偷的哭,8年后,当她归来,寻找凶手时才知道…………
  • 谁梦与兰苕

    谁梦与兰苕

    这是几个动人的故事,只是古时几段感人的传说。当你闲暇之时,不妨点进来,细细品味一番。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似曾相识。
  • 我的名字叫白猫

    我的名字叫白猫

    魔都是一个大都市,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有千奇百怪的妖。人妖混居的都市里,自然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本小说由一系列相对独立,但互有关联的故事组成,以推理探案为主,插科打诨为辅,如果喜欢的话,请记得收藏。
  • 乘风破浪:解放舟山群岛、苏南诸岛和万山群岛

    乘风破浪:解放舟山群岛、苏南诸岛和万山群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陆白半传

    陆白半传

    一部小说而已,看得人也不会多,多了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