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18200000015

第15章 乡思如歌(6)

在木渎西部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叫藏书的地方,五十岁前的朱买臣就一直住在这穹窿山下,由于出身贫寒,“不治产业”,以樵柴为生。朱买臣酷爱读书,就连上山打柴或上集市卖柴也带着书,抽空便读。当时的书籍除少量用缣帛制作外,大多为竹简,一部书就是一大捆,分量不轻。朱买臣无论打柴卖柴总带着一大捆竹简,且“歌讴道中”,一边走一边摇头晃脑地诵读,常常引来路人围观,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妻子劝他别再不务正业了,免得让乡邻讥笑奚落。为了避免妻子的埋怨,外人的笑话,朱买臣索性把书简藏在了山中的巨石底下,不再把书带来带去。年复一年,朱买臣仍是一介樵夫,困顿不堪,但他依旧读书苦吟,乐此不疲。妻子不堪承受,心灰意冷之下,要求离婚。朱买臣劝妻子说:“我五十岁定当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等我做了官,一定会报答你的。”妻子再也不相信这个“书毒头”的“吹牛”了,逼他写下休书,离他而去。

此时的朱买臣家徒四壁,生活更加艰难,但他仍然苦读不辍,愈加发奋,五十岁时,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40年),有一次去长安,适逢“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班固《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不仅有文才,还有武略,当时东越首领叛乱,朱买臣请命发兵讨伐,被武帝拜为会稽太守。因朱买臣平定叛乱,功劳卓著,汉武帝将他召回京都,擢升为管理列侯的主爵都尉(相当于京都卫戍司令),位列九卿,之后又任丞相长史。

朱买臣的生平事迹以其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流传颇广,一再成为各类戏曲的题材。有出戏文叫《马前泼水》,讲朱买臣做官后衣锦还乡,前妻崔氏要求复婚,买臣马前泼水,要崔氏把泼出去的水再收回来,方能收留于她。崔氏自知覆水难收,竟投河自尽。这就是“覆水难收”成语的来历。事实上,史书记载并非如此。据班固《汉书·朱买臣传》记载:当年会稽郡听说新任太守将到任,征发百姓筑路。朱买臣车入吴界,见前妻和她的丈夫也在筑路,便把他们接到太守邸舍,安顿于后园。崔氏见朱买臣如此宽厚,羞愧难当,便投河自尽。

朱买臣负薪读书的故事,与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历来被作为古代名贤勤奋攻读的经典例子。家乡的人们有感于朱买臣“贫贱不移志”的苦读精神,便在他当年藏书的地方建了一座“藏书庙”,以示纪念,激励后学。于是,这个地方也就以藏书为名,沿用至今。

范仲淹——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每年深秋时节,苏州人喜欢去木渎的天平山郊游,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为欣赏红枫。天平山是中国四大观枫胜地之一,每逢深秋,天平红枫层层片片,灿若黄菊,绚似红霞,蔚为壮观,其历史、气势、色彩都较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长沙岳麓山为胜。天平赏枫从清代中叶开始成为吴中风俗,清顾莼《吴中风景诗》描述:“丹枫烂漫锦装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

二是去看一个人,看谁?范仲淹。

说起范仲淹,天下读书人没有不知道的。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的“第一流人物”。作为政治家,范仲淹积极主张采取革新措施,兴利除弊,泽被百姓,有著名的“庆历新政”,提出革新政治十项措施;在军事方面,范仲淹曾任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防御西夏来犯,大有建树,具有很高威望,数年间,使西夏不敢辄犯其境,相互告诫:“小范老子胸中有百万雄兵,不比大范老子(指范雍)可欺也。”边民中流传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民谣。在文学方面,他的诗词和散文尽管数量不多,但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气象,不少作品堪称绝唱,足以奠定他的文学地位。特别是他的《岳阳楼记》波澜迭起,跌宕腾挪,把事、景、情、理安排得曲折有致,层层推进,阐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而在教育方面,范仲淹所作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宋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地方官学,范仲淹起了关键的作用。宋朱长文《修学记》云:“自景佑中,范文正公作学于吴,又创于润……仁宗开天章阁,召辅臣八人,问以治要。文正公复以学校为对。于是诏天下皆立学。”《宋史·职官志》也记载: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时,“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可以这么说,我国兴办公办学校即从宋代开始,所以,后世所有的读书人,都要感谢范仲淹。

说起办学,在范仲淹《年谱》中记着这样一件事:在苏州知州任上,范氏“得南园地,既卜筑而将居焉,阴阳家谓当踵生公师,公曰:‘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己焉。’遂即地建学”。这就是后来名冠东南的苏州府学,其遗址在今苏州高级中学,今大成殿、道山、碧霞池等遗迹尚存。

去过天平山的人都知道,山上有一片奇石林,一块块挺秀奇伟的峰石,直立向天,状如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执的记事板———笏,民间称作“万笏朝天”。为什么这片山石呈现出与周边其他石头形态不一样的奇观呢?相传,天平山的岩石本来都是向下的,石尖横向刺出,势如万箭穿胸。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块“五虎扑羊”的绝地,如果谁家选作坟地,从此世世代代不会发迹。哪知范仲淹就偏偏选中此地,把高祖范隋的遗骨移葬于山麓。深受范仲淹德政之惠的吴中百姓闻知此事,个个心急如焚,纷纷祷告上天,祈求保佑。百姓虔诚的祈祷十分灵验,当范坟建成之际,天气突变,雷电大作,风雨骤起,一夜之间,满山顽石,集体起立,只见“一峰复一峰,峰峰作笏立”。百姓都说这是因为上天知道范仲淹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所以点化这块绝地变成宝地。

这个传说代表了老百姓对范文正公的真挚情意和美好愿望,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范仲淹从四世祖范隋之后的祖坟一直在天平山,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去世,即归葬天平山。范仲淹知苏州,以祖墓在天平山,奏请将山上白云寺改为范氏功德院。宋仁宗赵祯不但准奏,还把天平山赐给范仲淹,所以,天平山又叫赐山,而民间习惯称范坟山。自此,范仲淹及其后裔与木渎天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宋以后,天平山及范公祠一直是天下士人心仪的朝圣之地,至清代,范仲淹更是受到隆重的礼遇,康熙、乾隆先后赐名“高义园”,赐匾“济时良相”、“学醇业广”。明代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自福建弃官归来,在白云寺旧址修建别业,名为天平山庄,极具苏州园林特色。山庄旧有堂联“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十分形象地点出了庄园设计天巧、借景入画的自然之趣。范允临还从福建带回380株枫香树苗,栽种在山前沃野,现存260余棵。四百年的风霜雨露,当年的幼树已长成参天古枫,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成为全国著名的赏枫胜地。而范公后裔遍布海内外,著名人物有原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全国********范敬宜(《人民日报》总编)、台湾范光陵博士(被称为“电脑之父”)、苏州市原副市长范育民等;在苏州本地也有许多范氏后代,木渎天平山前有一村庄叫范家场,村上大部分人姓范。

沈德潜——从木读走出去的乾隆文字之交

沈德潜并不是木渎人,但他早年学诗是在木渎,举人也是寓居在木渎期间考取的,可以这么说,沈德潜以古稀之年得乾隆赏识,后来成为乾隆诗坛“格调派”掌门人,被海内之士“奉为圭臬”,木渎是他的启程和转运之地。

沈德潜原住在苏州葑门外竹墩,但他和木渎有着不寻常的缘分。二十六岁时,沈德潜来到木渎东南郊的横山(七子山)二弃草堂,跟随七十二岁的老诗人叶燮学诗,曾以诗歌被诗坛前辈泰斗王渔洋称为“横山门下尚有诗人”。

但是,沈德潜有才少运,自从二十二岁考中秀才后,他的运气一直不佳,从青春年少一直考到鬓发花白,屡试屡败,究竟参加了多少次科考,自己也记不清了。科场连连失意的打击,使他萌生了搬离烦嚣的城市,去乡间觅居的念头,最后他选中了青山绿水、民风淳朴的木渎。雍正六年(1728%)春天,五十六岁的沈德潜在木渎鹭飞桥西买下一所住宅,独自搬来居住。新居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沈德潜对这样的环境十分满意,他在园中栽了不少竹子,给寓所起名为“竹啸轩”,月夜看竹影,雨夜听竹啸,平添了不少文人雅趣。他在寓所门上自题门帖一副:“渔艇到门春涨满,书堂归路晚山晴”,抒发了他对木渎隐逸生活的惬意之情。沈德潜还在寓所开馆授徒,以此谋生。后来高中状元、官至陕甘总督的太仓人毕沅,沈德潜“格调派”主将、木渎诗人盛青嵝就出自他的门下。

也许是木渎的山水有灵,沈德潜山居木渎的第十年(乾隆三年,1738%),六十六岁的老秀才终于乡试中举了。第二年赴京会试连捷进士,钦点庶吉士,入词馆学习。之后,沈德潜一路春风,五年不到,就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晋升之快令同僚惊异。

更让人惊异的是,沈德潜还经常被乾隆单独召见,谈论历代诗歌的源流和盛衰,甚至请沈德潜为自己的诗歌“校阅”,实为修改润色,艺术加工。经过沈德潜之手的诗作果然点石成金,生色不少,让乾隆非常满意,称他为“江南老名士”。七十七岁的沈德潜退休回苏,乾隆依依不舍,为他赐匾“诗坛耆宿”,后来每次南巡都要点名沈德潜作陪。直到第四次南巡,沈德潜九十三岁了,还让他扶杖去常州接驾,陪皇帝吟诗唱和。在乾隆朝,与皇帝以文字结交如此之深的仅有二人,一个是浙江钱理群,还有一位就是沈德潜。

过了四年,九十七岁的沈德潜在苏州去世,为后人留下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等历代精粹选本,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古典诗歌的重要选本。

又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沈德潜在木渎鹭飞桥西的住所里,住进了一位老者,他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启蒙思想家、襄助李鸿章办理洋务的道光榜眼冯桂芬。

冯桂芬——他写了一本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书

和沈德潜一样,冯桂芬也不能算土生土长的木渎人,巧合的是,在冯桂芬五十八岁时,也是从烦嚣的苏州城里,搬到了木渎鹭飞桥西,而且恰好落户在当年沈德潜的旧宅。经过一番修缮,冯桂芬给新居起名“显志堂”。从新居的堂名来看,冯桂芬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以显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但他没有沈德潜那样幸运,也没沈德潜那样长寿,他在木渎住了八年就去世了,留下厚厚一沓书稿,以及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绵绵遗恨。

这沓书稿就是凝聚他毕生心血的《校邠庐抗议》四十篇,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冯桂芬是林则徐的学生,二十岁时,他被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识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被称为“国士”、“一时无两”。鸦片战争爆发那年,亦即道光二十年(1840%),冯桂芬考中进士,一甲二名,人称榜眼,从此进身仕途。冯桂芬的仕宦生涯波澜不惊,最高只做到詹事府右春坊中允,一个没有实职的五品小官。五十岁时,心灰意冷的冯桂芬辞官回乡,才过了一年清静恬淡的生活,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到苏州,李秀成攻占苏城,冯桂芬在半年中辗转迁居六次,幼孙四人已失其二,不得已避居上海,隐身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为英法两界的界河所在)附近的一座破庙里。后来受聘入李鸿章幕,佐理军务,成为李的得力助手。

冯桂芬生活的时代,中外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故,从天下无敌到城下之盟,从闭关锁国到被动开放,从大刀长矛到坚船利炮,是一个百弊丛生、呼唤变法的时代。纵观冯桂芬的一生,做过幕僚,当过教习,任过京官,办过团练,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种种社会积弊有切肤之痛,特别是他“出入夷场”的经历,“庚申之变”的奇耻大辱,让他萌生了向西方学习以实现自强的改革思想。他认为:“不自强而有事,危道也;不自强而无事,幸也,而不能久幸也。”由此他发出了“如耻之,莫如自强”的呼喊。在《校邠庐抗议》中,他从主张“制洋器”,进而主张“采西学”、“善驭夷”,最终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传统的伦常名教和用来资以富强之术的西学,是可以共同生存的,西人之学可以采用,也应当采用。这一论断后来成为洋务运动中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基本模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蓝本。

同类推荐
  •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柳萍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柳家有女初长成”、“闻道梅花圻晓风”、“花开时节漫凤城”、“满园春色关不住”等内容。
  • 七弦诗集

    七弦诗集

    人心中有七根情弦,这是多么丰富的情感世界。拨动心中的情弦,能演奏出多么丰富美妙的诗篇。《七弦诗集》里的诗作以美妙的情思,真实的情感,饱满的热情,将你带入诗情画意之境。带你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感受真实的人性,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诗集共有九十多首诗作。内容丰富多彩,或言志、或抒怀。诗歌形式多样,有古体诗,现代诗。古体诗以格律诗为主。现代诗有组诗,散文诗,连作等。表现手法多变,语言凝炼,有时代感。诗作是作者几十年文学积淀的智慧结晶。是最真实,最宝贵的内心世界呈现,愿你喜欢。
  • 尘埃里的花

    尘埃里的花

    这是一本作者的散文集。本书共分五辑,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在《文艺报》、《天津日报》、《扬子晚报》、《雨花》、《青春》、《芒种》、《青海湖》、《散文选刊》等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
  • 日本社会观察(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日本社会观察(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本综合政治、经济、法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年度报告文集。就日本政治、经济、产业、文化、教育、历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摸索探讨,回顾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介绍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了目前影响日本发展、影响改善中日关系、日本亟待克服的国际国内问题。
  • 穿越黄昏小巷

    穿越黄昏小巷

    初无定质,闲闲地说来。言辞之将尽,则又柳暗花明,水出峡谷……命意,属辞,密实无痕。一丘一壑,风景可人俨然人工修造也,然而又确实是自然天成也。如风系影,一个眼神,一声轻唤,便见好风洒洒如阳光,阳光脉脉如叙话,淡淡平常事,却通了人心。
热门推荐
  • 末世古纪元

    末世古纪元

    杀、杀、杀,屠、屠、屠。一世重生,誓成王,亦邪亦正,乃沧桑。一符一刀,行天下,此生定要,冲九霄。黑暗纪,古文明重现天下,活死人、凶煞厉鬼、异虫、妖兽,纷至沓来。
  • 想入非非

    想入非非

    他,古铜色的性感身材上,布满了细密的汗水,让夏桐垂涎三尺,想入非非了很长时间,在春梦做了很久以后,她终于决定要主动出击了。投怀送抱,穿透明睡衣引诱他,终于如愿的把他吃干抹净,陷入甜蜜爱恋。然而,无意中却发现一切只是她的一场梦而已。
  • 大佬不能叫可爱

    大佬不能叫可爱

    身为神二代的苏九颜,因为未婚夫在神域和外族的大战中受了重伤,神格破碎,她不得不在各个世界收集自家倒霉未婚夫的神格碎片……
  • 安娜·卡列宁娜(下)

    安娜·卡列宁娜(下)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然而安娜并不能走向自己向往的生活……
  •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本书跟据末代皇帝溥仪之妻李淑贤生前口述,作家贾英华亲自记录整理的笔记撰写。书中从李淑贤与溥仪相识、相恋开始,直至溥仪去世,讲述了末代皇帝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内幕和极为珍贵的溥仪历史之谜。透过上个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末代皇帝,解读中国百年历史。加之作家对书中所涉人物、事件的考证,使本书成为新纪元最有史料价值、最可读的一部奇书。
  • 异世界的普通少年

    异世界的普通少年

    魔神,邪神,女巫,大法师,巨龙,帝级主宰者,大天使等等众多恐怖的存在。且看一个普通少年如何在他们的统治中生存下去,于浪花中翻滚变强。
  • 末世起源之活下去

    末世起源之活下去

    这里是末世的起源,而在这里比的是力量和速度,谁更强大那么他就可以掌控一切。讲述了一个上班族,在秩序崩坏危机四伏的末世挣扎生存,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方势力。进化流:进化类型、力量、速度、或力量+速度此书无异能,给大家不一样的末世文体验。新人一枚希望各位大大可以提出此书的补足之处,,每写一章剣影都会检查和修改三四遍,尽量不会出现错别字和断文,由于是新人打字比较慢,白天还要去上班,可能更新的会比较慢,所以剣影尽可能的每天更新一到两张
  • 诸天换命

    诸天换命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吐司掉到地上总是抹有果酱的一面朝下;钥匙只要一掉到地上就再无踪影;好的事总轮不到你……如果这一切都是命运的作弄,你可曾,感到不服?无尽的星空中,穿越者、重生者、不死者、长生者,都是天地的宠儿,更有气运滔天者一步登仙。但真的就只有他们才配做这天地的主角吗?一个被命运嫌恶的少年,仰望着茫茫星空,紧咬牙关,于芸芸众生中逆流而上,他想告诉这上苍,天行有时,人道无常!
  • 我在地府开银行

    我在地府开银行

    平凡大学生刘伟以外被鬼差勾了魂魄。“什么?钩错人了!你这个阎王是怎么当的!地府的公务员也是这么黑吗!”刘伟暴怒。“对不起,对不起,我会做出赔偿的。”阎王捏了捏满头的大汗。“说说看?”刘伟翘着二郎腿说道。“我在地府为你开个银行,再把你还阳。”阎王苦思片刻说道。“天地银行?我靠,给我有什么用!留着给死人吧!”刘伟再次怒了。“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这个银行用的虽然是冥币,但你在阳间赚的却是信用点,有了信用点,你可以跟地府兑换一些特殊物品,同时在地府欠下你债务的鬼魂,都要付出一定代价,例如传你绝世神功、给你当小弟。如果有些实力强大的鬼魂,欠了你债的话,比如欧阳锋、小龙女……”“我靠,打手、艳鬼?好吧,既然你这么有诚意,我勉强收下……”
  • 鹿晗:嗯哼,喜欢你有错吗

    鹿晗:嗯哼,喜欢你有错吗

    “鹿晗啊,请你不要打扰我的工作好吗?!”“哦?没有我,你怎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