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24400000022

第22章 诗学(1)

建构一种民主诗学

王东东

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主关联在一起,新诗的民主具有政治、文化和美学几个层面的含义,在战火不断的四十年代更是达到了顶峰。1948年夏秋之际,袁可嘉在天津的《大公报》和《民国日报》发表《诗与民主》《批评与民主》,对当时泛滥的大部分出自“左翼”阵营的“民主诗歌”进行了反思。在袁可嘉看来,它单纯追求“题材的民主化及语言的人民化”不免偏颇,袁可嘉称之为“外在现实主义者”并作出了同情的理解:“从内在现实主义者底观点来看,题材之必须民主化是因为这样可以使作者有拥抱全面人生经验的良机(民主底特质是包含的而非排斥的),诗歌语言之必需人民化也只是因为口语最富有变化和弹性(民主特质是戏剧的而非抒情的),因此也就最适宜于表现最大量的心神活动(民主文化底最后含义)。”坦率地说,“题材的民主化及语言的人民化”甚至是新诗乃至新文学追求“民主”而表现出来的一大特征,如果不是最大特征的话。内在现实主义者其实是现代主义诗艺的操持者,袁可嘉的目标就是将现代主义也纳入民主文化之中:“我们所要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包括民主政治的现代民主文化,我们所要争取的诗也必然是现代化的民主的诗。”现代化(或现代主义)的话语和民主话语在袁可嘉这里构成了二重奏。袁可嘉坚称民主的价值也可以实现在诗歌的创造过程之中,一首所谓“现代化的好诗”“本身创造了民主的价值”:“……写一首现代化的诗,一方面必须从作者民主的认识出发(把有价值的经验兼蓄并包),一方面必须终之于具体而微的民主的完成(完成于和谐),它底整个的创造过程无异是追求民主的过程。”(以上所引均出自袁可嘉《诗与民主——五论新诗现代化》,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1948年10月30日。)袁可嘉最终将诗的民主定义为一种“最大量的心神活动”或“意识状态”。这可能是五四以来有关诗与民主的最高理解。毋庸置疑,这个理解是自由主义的;但更有价值的是通过一种诗歌意识,自由主义呈现为一种心灵需要而非政治教条。至于自由主义者关心民主,那就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国情怀,还是自由主义的题中之义。

这就必须说到艾青这一批左翼诗人。艾青在1942年出版的《诗论》的第三节“诗的精神”中试图以“民主精神”来取代古典意义的“真善美”:“今天的诗应该是民主精神的大胆的迈进。”“诗的前途和民主政治的前途结合在一起。”“宪法对于诗人比其他的人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只有保障了发言的权利,才能传达出人群的意欲与愿望;一切的进步才会可能。”艾青是在四十年代发现诗歌中的“民主精神”并使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人,虽然这种“民主精神”首先与抗日文艺呈现纠缠状态并以一种民族革命之“药”的方式存在,而在艾青到达延安后经过“整风运动”逐渐丧失了他自己倡导的民主精神的自由一面而更为强调民主精神的平等一面(此外艾青在四十年代中后期也渗入了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的“诗教之争”),但是艾青毕竟最早在中国新诗当中建立起了一个民主乌托邦,从《向太阳》中的“集会与诗”再到《******》中的“议会与诗”都包含着“为民主赋形”的巨大诗歌劳作。除了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诗教之争,左翼诗歌也表现出了民主和革命之争的张力,从根本上说这肇因于马克思主义与议会民主的“成问题的关系”(参看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更是将民主当成手段而非目的,但也和当时共产党对民主修辞的策略性运用息息相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民主又被视为已被革命“超越”甚至表现出一种“革命民主”(革命人人都有份)的症候。在“****”后,艾青还在文章和访谈中为“民主”辩护并试图重树民主诗人的身份。但其他左翼中的“修正派”就没有那么幸运,如胡风及“七月派”诗人,他们也将“民主斗争”作为国统区文艺的任务。时至今日,可以说左翼诗人中的“修正派”的真正价值其实还是民主的价值,虽然教训大过收益。

袁可嘉还在《批评与民主》中暗示了“民主的反讽”这一观点:“无论谈批评或谈民主,我们必须培养一种特殊的讽刺感(Sense of Irony)。”讽刺感也即“反讽”毫无疑问针对的是左翼的“民主诗歌”,但也可以针对民主本身,后者可以在袁可嘉和穆旦的大量诗歌文本中得到印证。这里无法展开,只能略作提示。穆旦直接将一些社会语言如“人民的世纪”“面包和自由”化为他的“诗语”。“人民的世纪”是美国罗斯福时代的副总统亨利·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的隽语,因其在“二战”中访华而广为人知,“面包和自由”本来可以指巴金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名著,但在四十年代中后期却作为中国向何处去的“两难”选择的隐喻而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普遍共鸣,穆旦可能是受到了这些报章文字的影响而在他四十年代的最后一首诗《诗四首》(1948年8月)的结尾激愤曰:“面包和自由正获得我们,却不被获得!”在《甘地之死》(1948年2月4日)中穆旦则有如下赞颂:

人民中的父亲,不用厚的墙壁,

把你的心隔绝像克姆林宫,

天津《大公报》版的“克姆林宫”在以后各版中都改成了“皇宫”;这两句诗在甘地和斯大林之间的对比更是切入了当时中国的革命模式之争,比如《主流》杂志提出的“民主自由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之间也存在着张力,马克思主义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一种东方形式,这种张力也是****建国后的历史焦灼之处。在更大的语境内,社会主义的民主更为注重平等——这可能是四十年代所谓“经济民主”的真确含义,虽然将“平等”局限在了经济范围内——而自由主义的民主则更为注重自由,不过正如乔万尼·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所提醒,单纯追求平等会走向平等的反面而追求自由则不会。但是也应该看到,艾青追求的平等同样也可以超越共产党地区的政治现实的限制而透露出更多的精神含义,袁可嘉和穆旦所追求的自由也只有在文化的极限(边缘)和人性的深处才能得到理解。我们无法否定艾青等左翼诗人民主呼声的“真诚”(sincerity,借用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术语),而只能说,由于民主的真诚一方声势煊赫,民主的反讽者特别希望呈现自己一方发现的一隅民主的真实(truth),而当民主的真实遭遇民主的真诚就产生了民主的反讽。袁可嘉和穆旦在凸显民主诗歌的技艺问题——民主不仅是一个文学主题,而更是一个创作过程——的同时,也让民主的诗性或曰民主理想的虚构性(fictionaliy)显现了出来,对于艾青等左翼诗人来说,民主乌托邦急切地要成为民主的历史(historicity),而对于穆旦等自由主义者来说,民主乌托邦却首先是作为一种诗性正义(poetic justice)而存在并对历史构成了召唤。当艾青在“华北联合大学”的“文艺学院”从事“行政工作”(还参加了几次土改)并很少写诗之时,穆旦却辗转于从沈阳经北京到南京再经上海到香港的大半个中国并一路写下具有预言气质的昂贵的诗篇。从民主乌托邦再到民主的反讽虽然出于左翼的渴望和意料之外,对于自由主义者却是自然而然的转变。民主的反讽乃由现实不符合民主的理想所致,但却并不违反民主的精神,这就如并不能因为世间存在着反理性的东西而否定理性。

整体上可以认为,“****”后到八十年代的“诗与民主”偏向于自由主义的民主,但是遭到遏止。这样说显然考虑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威也就是“民主****”。然而需要正视的是,这一时期的诗的民主很少牵涉到民主(政治制度)形式之争,这就和四十年代的整体有很大区别,而更多类似于袁可嘉所说的“民主文化”的维度。在四十年代蔚为壮观的民主文艺运动和民主文艺思潮中,袁可嘉毕竟只是一个“少数派”,虽然他将诗的民主归为“最大量的心神活动/意识状态”具有典范意义,它本身还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这个美学主要是“新批评”对现代主义的语言学分析)三个层面的含义。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情况有所变化,但还是有着“****”结束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连续性,虽然在国际上是冷战大背景的消失、意识形态的“去势”和(仅只在一种西方眼光下)历史的终结,但在国内则首先是民主改革的挫败,紧接着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法化,以及社会主义修正主义的胜利。“九十年代诗歌”(“后朦胧诗”的发展和化身)的出场在得益于时代的断裂性的同时却又没有意识到两个时代之间的连续性,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种连续性才逐渐显露出来:也就是说,不同时代诗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最近,李陀在北岛1974至1979年写作修改的《波动》新版序言中指出这篇小说的“小资倾向几乎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历史必然”,并以此谈到了“文化领导权的转移”,而欧阳江河则在《中产阶级的“二次革命”:从文化到结构》(《绿叶》2009年12期)中提出了“健康完整的中产阶级”的文化定位问题。我把这两篇文章都看作当代民主走向的信号:其实,不管是据说(曾经)掌握文化领导权的“无产阶级”还是自由主义民主的信奉者“中产阶级”,在当代中国都面临着“文化贫困”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表达和身份问题,而还是现实的经济观察和未来的政治期望,毫无疑问,理想的状况是:人人都是、都成为(小)资产阶级,只有如此,对所谓“资产阶级文艺”的批判才会可靠,不然纸上谈兵谈的终归是别人的故事而只会让自己更赤贫。

这里必须谈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知识分子的分裂,虽然它并未能改变暧昧不明的整体精神状况,而更多是对民主进程挫败的迟钝反应,类似于一种后遗症,但也可能是再次达成“共识”甚至“共振”前的插曲。“新****”和“新自由”的争执将被证明是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民主之争,当“新左”能够区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也就是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修正的现实悖论,而“新自由”能够认清自由主义绝不仅仅是经济自由而还包括法律意义上的政治自由以及新闻、学术和文化领域的言论自由,否则当代中国仍将处于权力和资本的双重困厄之中。可以承认社会主义是比自由主义更高的一个理念,但没有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产生:从平等获得自由实属不可能,而从自由得到平等则是生动的历史;因为平等在本质上反对个人的卓越进而阻碍整体的进步,而自由则为卓越和进步保留了可能。陈冠中认为“新****”与国家主义暗结珠胎后已成为“右翼”,并进而提倡“新左翼”,这个思路值得重视。

与知识界分裂为左右两派不同,文学界没有跟着分裂实际上也体现出文学的智慧,这是文学的特点使然,文学执著于来自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原初经验,这种原初经验对政治开放,可以凸显政治但最终包容政治,自然也能够洞察左与右的吊诡或翻转。诗歌界在世纪交替之际的“民间”和“知识分子”之争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分裂,而更多像是众多诗人对他们一直敏感于心的知识风尚的演练,因而论争也不出整个知识界的话语氛围。文学与知识界的联系并未丧失,而是变得更为隐蔽,虽然不可能像八十年代那样显豁。新世纪引起争论的诗歌现象可以说再次敞亮了这种联系,也赋予了“盘峰论战”以真实含义:这些现象为“打工诗歌”(由诗人郑小琼触发)、“草根诗学”(李少君)、“中产阶级诗歌”(张清华、蓝棣之、杨四平)……之所以引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其实都正中了“诗歌伦理”(其中又包含了诗歌与历史、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政治等话题)这一新世纪的最大兴奋点。从中可以看出打破九十年代以来暧昧的道德姿态的冲动,虽然并不那么成功。其实,诗歌的伦理问题或者道德问题就是民主问题,抑或说,是一个我们如何建构一种民主诗学的问题。理由非常简单:当代诗的道德困境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困境脱不了干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者所塑造;中国当代的政治困境也就是民主的困境;一种有针对性的诗歌思想应该思考当代诗与民主的关系,抑或当代诗(中)的民主。诗歌思想也必须将人性困境与语言困境结合考虑,也就是将道德困境消融于技艺困境之中。

同类推荐
  • 朱自清散文经典

    朱自清散文经典

    朱自清的诗,影响着一代人的心灵,带给读者一种艺术上的熏陶和精神享受。不仅感染了成干上万的热心读者,还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他的散文造就了优美的意境,华丽却不浮躁,为培养繁荣散文和文学青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荷塘月色》、《背影》等都运用了诗意的心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和思想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作风。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首要因素,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揭露血泪的人生,充满了革命精神。他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优秀的散文作家,彰显了充实而不做作的艺术生命力,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受到了广大读者青睐。
  • 浇花与赏花

    浇花与赏花

    本书有对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的评论,也有对文艺评论的评论;有对地域、民族文学现象的研究,也有为他人写的序,以及几篇鲁迅研究文章。
  • 中国文化名人谈亲情

    中国文化名人谈亲情

    本书是《中国文化名人书系》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其主要是对亲情的谈论。书中分别选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等120多位作家的多篇散文作品,如:《风筝》、《做了父亲》、《一个人在途上》、《屠敬山先生》、《望断天涯儿不归》、《白舅舅》、《心上的暗影》、《怎么爱人也不够》、《三姐夫沈二哥》、《长情默默》、《陌生的儿子》、《家累》等150篇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最华美的语言文字,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每位作家在亲情方面的创作风貌。
  • 梁启超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学人辈出,学术名作纷纷涌现,此次结集百册经典出版,欲为复兴中华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李国文说三国》在原有的李国文评《三国演义》篇幅基础上,减冗增新,拓展成240篇精妙文章,观想洞见首次以最完整面目出版面世。《三国演义》是国粹经典,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历史小说,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著名当代文学作家李国文以一个文人的身份,用文学折射历史,用人物辐射时代,用过去映照当下,评书而不拘泥于书,说史而不局限于史,对当代文坛、社会、民族有感有悟有话说,可见知识分子之气节与社会责任感。第三册《星落秋风》,针对《三国演义》81-120回的内容,一回两评,言之有物,见解新颖,博引《三国志》《后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文献,以史实为依据,在各家观点基础上发表独特见解,对读者了解真正的历史有很高参考、引导价值。行文洗练文雅的同时,兼顾口语、俚语的运用,在轻松有趣的阅读氛围中,渗透历史文学,传播中华文化。插图以《遗香堂绘像三国志》(明末黄氏刻本)及《第一才子绣像三国志演义》(清初)穿插选排,以经典绣像版本插图让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二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二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美人泪英雄冢

    美人泪英雄冢

    雪国世代以美女闻名,雪国女子个个如花似玉,貌比天仙,而且能歌善舞吟诗作曲无所不通。但是同时雪国也是一个蛊术大国,谈起蛊术令谁也会谈之色变,孰不知雪国的女子就是因为蛊术而美丽。相传雪国的女子如果想改变容貌,就可以找到蛊师通过施蛊改变容貌。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丽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被施蛊改变容貌的人永远也得不到真爱即使得到了也会马上失去。而那些和被施蛊者相爱而失去生命的男人就会被埋在叫做英雄冢的地方。然而曾经被施蛊而变美丽的女子也会瞬间老去,直到寿终才会死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不得

    快不得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十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大学语文soulso

    大学语文soulso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长河。热爱所热爱,书写鄙人之薄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际试练

    星际试练

    2015年,当一艘宇宙飞船悄悄的来到地球,人类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生存总是无奈且艰辛,这是被扔到一个原始森林星球的所有地球青年男女的感慨星际联盟公民等级森严,这是一个地球与星际接轨,试练男女努力提高爵位的故事文章涉及机甲、魔法、斗气、修真、网游、魔兽、打怪、种田等各种内容,杂却不乱,内容新奇,请亲们相信绝对值得一看
  • 业务狗的春天

    业务狗的春天

    提及莱茵业务部刚来的裴妙,几乎都会给出一致答案:长得好看!肤白貌美大长腿,高冷不爱说话,妥妥的女神形象。奈何女神却长了颗宅心。对婚姻的恐惧,裴妙早已做好独自终老的准备,直到——遇见肖野。肖野,莱茵历年的业绩王,一张禁欲系的脸却脾气暴躁。公司业务和跟单都是一对一,据说被这位大佬训跑的跟单员已经不下十个。裴妙‘很荣幸’就成了第十一个幸运儿。之后…办公室日常传来业绩王教训自己小跟班的连损带吼全套餐伺候。白天挨训也就认了,但谁能来告诉她,为什么租个房都能跟这家伙租到一起?日常相处下来,裴妙觉得这位老大除了对公事严苛了点,平时……还挺暖的。——业务部聚餐小剧场销售A:我小跟单做事认真,没出过大错。销售B:我那跟单嘛,聪明伶俐特别有眼力劲儿。销售C:我的跟单成熟稳重,合同后续我都不用操心。……众人炫耀完,齐刷刷看向肖大佬:“肖哥,你那女神跟班怎么样?说说看啊。”肖野:“呵,我家跟班是个智障。”众:“……”那家伙玩游戏又菜又爱玩,大半夜输了连喊带叫的智障。长了女神脸,却周末宅在家看猫和老鼠都能哭的智障。会在他发烧时凌晨去买药,又彻夜陪伴的…‘智障’。
  • 网游之无双医师

    网游之无双医师

    刚从大学毕业的叶玄辰,进入各大公司面试,奈何却没有一家公司录用他,他心灰意冷的从面试公司走出,刚好看见月光公司即将上市的一款游戏—玄月。于是玄辰为了能在这城市之中生存下去,拿出了仅剩的积蓄,购买了游戏头盔,阴差阳错之下,玄辰选择了医师这个职业,医师?一个奶妈,玄辰是否从此只能给队友加血,而无缘成为战斗玩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