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25900000028

第28章 无尽苦难中的忧悲与爱愿(2)

然而,无论面对多么严重的挫折和苦难,史铁生最终总能动心忍性,从容面对,不仅表现出非凡的意志品质,而且还能经常地表现出高品质的幽默感,——他的幽默感,近乎完美地表现在他的中篇小说《关于詹姆士的报告文学》和《好运设计》、《私人大事排行榜》、《游戏·平等·墓地》等散文作品中。他有很强的自省意识,能对自己的过错真诚地忏悔,例如,表现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相逢何必曾相识》、《“****”记愧》等作品里的愧疚之情和自责之意,就特别令人感动和尊敬。

2

人类所有的文化成就,都决定于一种被许多思想家称为“主动性”的力量。如果人们屈从于压抑性的制约力量,如果人们不能摆脱思维和行动上的被动性,那么,我们便无法创造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所以,弗洛姆才在研究了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歌德和马克思等人对“主动”和“被动”所作的“古典定义”之后,这样界定了“主动”的性质和作用:“主动被理解为那种能够将人们内在力量带动,并表现出来的东西,有助于新生,给我们的身体感情以生命,并给予我们以知识和艺术的力量。”对于文学写作来讲,这种充满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的“主动性”,无疑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很长的时期里,中国当代作家的写作,就处于一种缺乏活力和首创精神的被动状态。许多作家,就像弗洛姆所说的失去自我的人那样,“他并不可能感觉到自己的强大,他是胆小怕事的、受约束的”,于是,他们便选择了一个对象,“并向这个对象倾注了自己全部人的特性:他的爱,他的智慧和勇气等等”。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灵和思想的“异化”,结果,“人只得依赖于自己的偶像,而不能放弃对这些偶像的崇拜。人成了偶像的奴隶,连人的脑子里也都装满了这些偶像”。

但是,史铁生的写作,几乎从一开始就属于自觉的主动的写作。这种积极的主动性,首先体现在他对主宰性的写作理念和规约模式的超越。他没有“偶像”意识。他不相信也不崇拜任何庸俗意义上的“神”,所以,对“自吹自擂好说瞎话,声称万能,其实扯淡”的“第一种神”,他没有好感,对“喜欢恶作剧,玩弄偶然性,让人找不着北”的“第二种神”,他同样深恶痛绝。他怀疑那种把“立场”当做一切的冷冰冰的写作模式,认为“立场和观点绝然不同,观点是个人思想的自由,立场则是集体对思想的强制”;他强调“态度”的意义:“美,其实就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感动我们的其实是发现者的态度,其实是再发现时我们所持的态度。”在写作上,他所选择的态度,忠实于自己的“记忆”和“印象”,忠实于个人的真实经验和真实思想;他把诚实地表达真实经验的文学,当做矫正被“简化”的“历史”的可靠手段。他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所追求的真实是什么?”他认真思考之后的结论是:“历史难免是一部御制经典,文学要弥补它,所以,它看重的是那些心魂。历史惯以时间为序,勾画空间中的真实,艺术不满足于这样的简化,所以去看这人间戏剧深处的复杂,在被普遍所遗漏的地方去询问独具的心流。”

史铁生拒绝一切由他者预设的主题,拒绝一切由别人设计出来的教条的写作方式。他发现了“不现实”其实是一种“好品质”:“比如艺术,我想应该是脱离实际的。模仿实际不会有好艺术,好的艺术都难免是实际之外的追寻。”他看到了“深入生活”在逻辑上的漏洞,所以,提出了“深入思考生活”的观点,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内在真相的发现和揭示:“说艺术源于生活,或者说文学也是生活,甚至说它们不要凌驾于生活之上,这些话都不宜挑剔到近于浪费。……艺术或文学,不要做成生活(哪怕是苦难生活)的侍从或帮腔,要像侦探,从任何流畅的秩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见陌生。”他反复强调“心魂”的意义,因为,在他看来,写作的成败最终决定于内在的“心魂”,而是不是外在的“生活”。

他还清醒地发现了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过度地强调“艺术”对“生活”和“实际”的依赖,就会使“心魂萎缩”,会消解“对实际生活的怀疑”,甚至会限制写作的“自由”:“粉饰生活的行为,倒更会推崇实际,拒斥心魂。因为,心魂才是自由的起点和凭证,是对不自由的洞察与抗议,它当然对粉饰不利。所以要强调艺术的不能与现实同流。艺术,乃‘于无声处’之‘惊雷’,是实际之外的崭新发生。”我认为,这段话,对于理解史铁生的文学思想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包含着深刻的真理性内容:文学就是在“心魂”的不那么讲“实际”的自由活动中,通过洞察生活的真相,发出抗议的声音,从而有效地“匡正”生活。难怪史铁生要强调文学的“务虚”性,难怪他要把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命名为《务虚笔记》,也难怪他在《务虚笔记》里这样回答“写作何用”的问题:“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肩上和心里感觉到它们的质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现在才能存在。现在才能往来于过去和未来,成为梦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自觉,正是因为摆脱了以“生活”名义禁锢生活的教条,他的写作才成了一种解放了的、真正自由的写作,成为一种与人的“心魂”和“心流”相关的写作。他的写作从最初开始,便围绕自己的经验,尤其是自己的主观情绪和主观印象展开。

然而,史铁生的非凡之处,不仅表现在他对僵硬的文学观念和写作模式的自觉超越上,不仅表现在他对写作自由的深刻理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对文学与宗教关系的独到见解上,尤其表现在他对爱愿情感的深刻体验和完美叙写上。

文学与宗教都是与人的困境和拯救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如果文学仅仅局限于此岸,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外部表象上,而缺乏理想主义的视野,缺乏宗教和神性的照临,那它就很难抵达精神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同时,文学也是作家向世界和读者显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的方式,所以,如果作者仅仅满足于追求自然主义的“真实效果”和唯美主义的“艺术效果”,而缺乏一种真诚的人文情怀和神圣的宗教精神,缺乏对人类的爱意和悲悯,那他的作品就很难感动读者,很难对读者的心灵生活产生普遍而持久的影响。那些有理想、有信仰、有神性视野的作家,相信善的价值,同情人类的不幸和苦难,亹亹不倦地探索生与死、绝望与希望、自由与尊严、罪恶与惩罚、毁灭与拯救、此岸与彼岸等重要的问题。他们的写作因此就是爱的写作,就是救赎性的写作,就是诗性的写作。

史铁生无疑属于那种既有此岸的人文理想,又有彼岸的宗教情怀的作家。他站在现实的人文主义的立场,强调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的保护,但他也强调用神性来“监督”人性,强调人性对神性的依赖:“神即现世的监督,即神性对人性的监督,神又是来世的,是神性对人性的召唤。这一个监督和一个召唤,则保证着现世的美好,和引导着希望的永在,人于生于死才更有趣些。”像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他对文学艺术与宗教的共生关系,也深信不疑:“我一直这么看:好的宗教必进入艺术境界,好的艺术必源于宗教精神。”他说自己写作的理由,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而他对“纯文学”的理解和界定,则显然具有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视野:“纯文学是面对着人本的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奋斗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问题,不因社会制度的异同而有无。因此,它是超越着制度和阶级,在探索一条全人类的路。”在这里,你看不到对“形式”和“技巧”的唯美主义迷恋,看不到对自我经验的自恋而过度的渲染;因为内蕴着普遍同情与终极关怀的文学精神和宗教情怀,所以,史铁生的文学理念,显然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文学”观,而是具有宗教持念和宗教情怀的文学思想。

如果说,有的时候,关于“宗教-文学”问题,他的表达还不够直接和明确,那么,他在1995年6月10日写给DL的信中,他关于“宗教-文学”的“持念”,就表达得非常显豁了:“灵魂用不着我们创造,那是上帝的创造,我们的创造是接近那片东西,也可以说就是接近上帝。尤其当我们发现这接近是永无止境的距离时,真正的写作才可能发生。”这显然是一种谦卑的写作,它承认自己的“创造”的有限性,所以,它从不狂妄自大,从不把自己的写作当做任性的不受约束的行为,而是将它当做怀着虔诚之心接近上帝的精神之旅。

3

对人生苦难的敏感和同情,是史铁生文学写作的情感基调;如何面对和超越苦难,则是他反复探索的主题。这一情调和主题,贯穿在他的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里,尤其反映在他才华横溢的绽放期(1982-1990)和硕果累累的成熟期(1990-2010)的代表作品性作品里,例如《我与地坛》、长篇随笔《病隙碎笔》、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以及大量其他样式的散文、随笔和小说作品里。

人生而渴念幸福,却无往不在苦难之中。苦难是人生的底色。众生皆苦,这是佛教的基本理念;人来世间就是“受苦”的,这是陕北人的理解。陕北人甚至干脆就把底层的劳动者称作“受苦人”。在陕北“插队”期间,尤其是在后来被病苦折磨的日子里,史铁生体验到了“受苦”的滋味,也看到了“苦难”的真面目。他最终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可能“征服”所有的苦难,也别想一劳永逸地战胜苦难:“‘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实情。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试图扮演救世主;人所能做的,就是既不“逃避苦难”,也不“放弃希望”。

像一切有信仰的人一样,史铁生不仅把苦难看作人的一种普遍境遇,而且倾向于积极地看待它。在他看来,苦难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他在给友人李健鸣的一封信中说:“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的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又在另一封信中说:“无缘无故地受苦,才是人的根本处境”。但是,人类无须抱怨,更不必畏惧。因为,苦难就是生活的本质,正是因为有了苦难,人类的生活才有了向上的动力,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乌纳穆诺说:“受苦是生命的实体,也是人格的根源,因为唯有受苦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所以,在他看来,“一个人越是领有受苦、或是接受苦痛的能力,他就越具有人——也就是神性——的质性。”关于苦难,史铁生有着与乌纳穆诺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在《我与地坛》里,他这样表达了对苦难的本质与意义的理解:“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请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这里,史铁生揭示了一个关于苦难的深刻的辩证法:没有苦难,就没有幸福,苦难是为了证明爱和幸福而存在的。史铁生显然切切实实地感受并认识到了这个辩证法的真理性,所以,他才在《足球内外》中这样强调:“看来苦难并不完全是坏东西。爱,并不大可能在福乐的竞争中牢固,只可能在苦难的基础上生长。当然应该庆幸那苦难时光的短暂,但是否可以使那苦难中的情怀长久呢?”他接着说道:“长久地听见那苦难(它确实没有走远),长久地听见那苦难中的情怀,长久地以此来维护激情也维护爱意,我自己以为这就是宗教精神的本意。”在《说死说活》中,他同样强调了“幸福”与“苦难”的依存关系:“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对了。那只是舒适和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这下对了。”

一切就这样无可改变地决定了。苦难将成为无法逃避的境遇。那么,如何才能最终超越苦难呢?人们该靠着什么拯救自己呢?

同类推荐
  • 叶赛宁书信集

    叶赛宁书信集

    本书是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个人书信集,这数十封信件曾寄给作者的亲人、朋友、出版商等等,从中可以亲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叶赛宁的样子,一个现实中的、活生生的文学巨匠的样子。信件的语言多是生活化的,没有文学创作的束缚,完全是生活化的呈现;译者是著名俄语翻译家顾蕴璞先生。
  • 快活的发明家

    快活的发明家

    本书收录了“快活的发明家”、“生之门”、“一个普通女人的故事”、“明星篇”、“总是春光”等10余篇报告文学。
  • 雷公根笔记

    雷公根笔记

    本书的短诗,涉及诗歌的多种主题、题材、语言方式和思维向度,取名为《雷公根笔记》是以雷公根,这种伞状的野生植物,纤小坚韧,朴实自然,自由散漫,生机盎然,星星点点长满了南方的野地。雷公根的这种特性,与这部诗集的追求有某种暗合之处。
  • 近影

    近影

    这部短篇小说集由28个精致的小故事组成:在水族馆里,他整天都会被小鱼围绕着,时间久了,他能分辨得出它们之间的不同,还给几条起了名字;八月,“我”得到了一只全身漆黑的小八哥。怎么教会它说话,教它朗诵一首完整的唐诗,是个很艰巨的任务;中风的父亲坐在轮椅上,左侧身体无法动弹,只能用写在纸上的文字做交流……作者用一个个简短温馨的小故事,述说着生活的喜悦与温暖,生命的变幻与无常。
  • 晚清文学研究

    晚清文学研究

    中国的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是从社会到文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本书集中论文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对这一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映。本书共有30篇论文,分为五辑:第一辑5篇,都是研究龚自珍的文章;第二辑5篇,全是研究黄侃的文章;第三辑7篇,主要是研究近代散文的文章;第四辑6篇,全部是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文章;第五辑则是综合类,共7篇,研究的对象涉及诗、词、小说、戏剧和社团流派以及近代文学研究中某些重要的问题。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云三国之召唤猛将

    风云三国之召唤猛将

    关公战秦琼,我看行,在这里有盖世猛将,有惊世统帅,有绝世谋士,有倾国美人,我们的主角拥有超级召唤系统,可以召唤历史人物、野史人物、小说人物、神话人物、影视人物、动漫人物、游戏人物前来为之效力,不管你是魏武曹操、昭烈刘备、东吴大帝孙权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将在这个乱世之中出现,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 介梦

    介梦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包括是否可以回到过去。我想让时光倒流,我想回到我们的当初。我想阻止那一场意外。我想...我想让我们重新开始。一场大梦也罢,只要梦中有你。
  • 霸道总编帅帅哒

    霸道总编帅帅哒

    “晴小染,快点更新,不然你要违约啦!”许小墨努力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可是面对面前这个娇小的妹子,他怎么也霸道不起来。“呜呜呜,许小墨你个大骗子,说好的不催更的呢?”晴小染那小猫一样的爪子,恶狠狠地挠向眼前这个眼神凶巴巴的帅哥。“别哭了,行吗?你知道我最讨厌女孩子哭了。”那一袭纯黑色带着副黑色边框眼镜的男子,眉如勾,眼似月,俊美非凡,可是那向来严肃的脸上却泛起了一抹浓浓的无奈。晴小染娇小的身躯依偎在他的怀里面,心里面乐得泛起了丝丝涟漪。哼,小样,跟我斗!嘻嘻,话说这总编的怀里蛮温暖的。
  • 大荒元界

    大荒元界

    带着前世的功法,来到这个破旧的世界,揭开世界的真相。
  • 戮仙

    戮仙

    主要内容信仰本是这个古老国度的文明之一,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人们寻得片刻宁静的港湾,在众多的信仰中,也许佛教最受人们的欢迎,其悠久的历史和超前的文明都奠定它今天的位置,在佛教众多人物中,观音菩萨最受信徒的敬仰,因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有求必应,这也是他受供奉的主要原因。真正的菩萨在哪里?很少有人知道,他并不在庙里的殿堂或居家的佛龛里。如果那样他就不配称为菩萨更不配受人间的供养。他和你我一样,也在世间求生存,也许他的心胸宽些,肚量大些,得失心淡些,可他也有凡人苦恼,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他会以身作则,教你如何去解决困难,如何面对困惑,活的更好,更快乐。他不是神,却比神有更高的境界。他是凡人,地地道道的凡人,他若不是凡人,就不会了解凡人的疾苦。可我的小说,却是纯纯粹粹的武侠小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泥土哪去了

    泥土哪去了

    南帆的散文随笔因兼具学者、批评家、作家之长而独具一格。细节和史料齐飞,逻辑和见识共舞。文笔丰满润泽,风格洁净从容,以含蓄克制显深长韵致。虽是选集,却因涉及诸多层次侧面而自成格局。《泥土哪去了》是南帆最具代表性、精粹汇集的散文集子。南帆作为智性散文的代表,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在此集中,《泥土哪去了》《机器之瘾》等篇呈现出了一个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维对话;《一个作家的社区生活》等篇又似作者与自己开展的一场推心置腹地深度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