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真言论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注 夏时阳气在外,里气虚寒。长夏湿土主气,风入于经俞,即内薄而为洞泄,风木乘虚而胜土也。脾为阴中之至阴,不能化热而为寒中也。】
故冬不按蹺,长夏不病洞泄寒中。飧泄而汗出也飧泄而汗出也 此句《素问》金匮真言论作「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注 按蹺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洞泄寒中之病。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病在内而为飧泄也。亦不使邪伤阳气,病在外而汗出也。】
阴阳应象大论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从逆也。
【注 寒气下凝,故生浊阴;热气上散,故生清阳。如清气在下,是上而下降,故飧泄。浊气在上,是下而上凝,故(月真)胀。此身中阴阳反作,气之逆从为病也。】
湿胜则濡泻。
【注 湿淫所胜,则脾土受伤,而为濡泻之病。】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注 春伤风而夏伤暑,谓之重阳。春伤风而飧泄,乃重阳而变阴病也。】
脉要精微论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注 经曰:脾气实则腹胀,不足则为溏泄。盖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胃为阳,脾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脉见于胃,而病见于脾也。】
久风为飧泄。
【注 风乃木邪,久则内干脾土,而成飧泄。故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平人气象论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注 夫阳气生于阴中,尺肤寒生阳之气少矣。阳气衰于下,故主虚泄。泄则亡阴,故脉细也。】
泄而脱血,脉实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注 泄脱之病,气应虚散而脉反实,此脉证之不相应,正气乱也,故难治。】
玉机真脏论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注 脉细,心气虚也。皮寒,肺气虚也。肝主春生之气,气少,肝气虚也。泄利前后,肾气虚也。饮食不入,脾气虚也。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是以邪气盛者死,正气虚者亦死也。五脏之气,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浆粥入肾,泄注止,肾气复也。】
太阴阳明论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注 入五脏,谓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太阴病则五脏之气皆为之病矣。脾气逆则胀满,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为飧泄,久则为肠澼矣。】
咳论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注 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之气相合,故五脏各以所主治之。时而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
举痛论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注 寒气客于小肠之间,转入于肠内,故不成积聚,而为后泄腹痛也。】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注 肝主怒而藏血,怒则肝气上逆,故甚则呕血,木气乘脾,故为飧泄。】
痹论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注 肠痹者,兼大小肠而言。小肠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于小肠,则火热郁于上而为数饮,下为小便不得出也。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中气喘争,而下为飧泄也。】
标本病传论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注 泄乃湿土之病,他病如湿邪所胜,民病心痛耳聋之类,故当先治其虚泄,以调脾土,而后治他病。】
脏气法时论
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注 脾主通会五脏元真之气,脾气伤则不能化水谷,而有飧泄之病。】
宣明五气论
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
【注 大肠小肠受盛水谷,变化糟粕,病则不能化物而为泄矣。】
调经论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注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飧泄。】
阴阳别论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注 一阳者,少阳之气病也。少阳主初生之气,病则生气少矣。足少阳相火主气,气少则火壮矣。火铄金故善咳,木火之邪贼伤中故土善泄也。】
风论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注 风邪久在肌腠,而入于中,则脾胃之气受伤,而为肠风飧泄。】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注 颈有风池、风府,乃经脉之要会,故颈多汗。胃腑受邪,故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也。胃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腹胀满,是以形寒则(月真)胀。饮冷则泄者,胃气虚伤也。胃者肉其应,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论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刺热论
脾热病者,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
【注 经云: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故腰痛不可用俯仰。腹者脾土之郛郭,故腹满泄。】
五常政大论
土不及,曰卑监。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其病飧泄,邪伤脾也。
【注 土运不及,则化气乃减,木反胜之,是以脾气伤而病飧泄也。】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脏气伏,化气独治之,病腹满溏泄肠鸣。
【注 脏气,水气;化气,土气也。岁土太过则制水,是以脏气伏,腹满溏泄肠鸣,脾土之虚证也。】
岁水太过,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
【注 岁水太过,诸丙岁也。民病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者,皆水泛土败之证也。】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
【注 诸壬之岁,木运太过,则制胜其土气,故民应之而为脾病也。飧泄,脾土之病。】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濡泄。
【注 六癸之岁,水运不及,土乃胜之,故湿气大行。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濡泻之病。】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肠鸣溏泄。
【注 肝气虚逆而更兼中清,故肠鸣溏泄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病鹜溏寒中,肠鸣泄注。
【注 六癸之岁,火运不及,水反胜之,故寒乃大行。鹜溏诸病,皆寒湿之证也。】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
【注 六己之岁,土运不及,木反胜之,故风乃大行。风木伤土,民则有飧泄之病。】
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寒清于中,腹中鸣,注泄鹜溏。
【注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腹中鸣。注泄鹜溏,寒清于中也。】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
【注 厥阴司天,己亥岁也。冷泄诸证,皆脾经之病。】
太阴之胜。湿气内郁,善注泄。太阴之复,则湿变乃举,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注 湿气内郁而迫于下,故注泄。复者,谓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甚则入肾,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肾开窍于二阴,故曰窍泻。】
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
【注 肠鸣飧泄诸证,风气淫于下也。】
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注 腹满溏泄,阴寒在下也,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阳明之复,则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
【注 金气寒肃,故清发于中,金胜则木亏,故胁痛下为溏泄也。心痛否满,腹胀而泄者,乘火土也。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心痛否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注 从上而下也。盖在上之阳气,下逆则为厥冷;在上之水液,下行则为固泄。亦犹天地阴阳之气,上下相乘,而水随气之上下也。】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注 暴注者,泻水,痛一阵,泻一阵。张机谓之协热自利。热者,君火之气也。】
太阳之胜,凝溧且至,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注 太阳寒水气胜,故凝溧且至。寒入下焦者,太阳标阳而本寒,是以阳热上行而阴寒下行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泄。
【注 便溲不时者,在泉之湿气,客于太阴之经而下及于内也。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因客淫于下,而太阴之主气自病也。】
阳明在泉,主胜则下为鹜溏。
【注 下为鹜溏者,水下泄也。】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濡泻血溢。
【注 寒湿之气,持于气交者,上下交互也。民病濡泻,乃寒湿之气发也。】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注下。
【注 司天寒水之气,加临于三气,故其时天政乃布,而寒气行,雨乃降。注下,火郁病也。】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注 风热之气在外,则寒湿之气在内,是以外发疮疡,内为寒中泄满。】
少阳所至为暴注,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
【注 此冬病之常也。】
火郁之发,民病注下。
【注 火热盛而精血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