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3600000045

第45章 知行合一(1)

“知行合一”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主体的道德活动从意念、动机的萌动到付诸实践的过程乃至完成,是一个整体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道德意念的动机世界与道德实践的现实世界,应是一个和谐完整即统一的世界。道德意念一旦萌动,即是行,也就是已经开始行动,而采取多种形式、措施将道德意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则是主体道德活动的继续。知行本为一体,之所以分开说是一种不得已而采用的思维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主体的认知,提高主体的道德修养。

一、人生自律的行动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把“知”和“行”能否统一看成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态度,把知行统一当成检验道德是否完善的标准。作为一种理想的存在方式,“知行合一”为主体道德自律、存养省察、价值自我的实现提供了方向。

1树立信念,去恶行善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王阳明说: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阳明认为: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是能够“致良知”的,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解释“行”时说:“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辨,这同《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是不一样的,王阳明将“知”“行”合为了一体。

王阳明后来更明确地提出了取消真正的“行”的理论,即“一念而发动处即是行”。

他告诫人们要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就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的真谛。

2心有良知,指导行动

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收录于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传习录》中。在这部书里,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其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理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知先行后,行重知轻”是朱熹关于“知”“行”的主要论点。王阳明继承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的论调。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指导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从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体,行是知的必然。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

王阳明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的主要论据就是“知行合一”以及“心即理”的理论。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就能自觉地去为善,当然也会自觉地去避免做恶。

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达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认识达到了真切感知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在实践中,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只是因为后来学者把知与行截然分开,分别下工夫,因而才有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真正认识到了就可因此而称其为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

所以说,事物之理并不在自己的心外。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事物之理;舍弃事物之理而求理于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则可以包容一切。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比如说,有孝敬父母的心,已经存在孝之理了;而没有孝敬父母的心,你又到哪里去找孝之理呢?再比如说有忠君的心,就必然有忠之理;无忠君的心,你到心外也找不来忠之理。理是不可能跑到自己的心外去的。朱熹的论调是“人之所以要学习,原因在于心与理罢了。心虽为一身之主,实际上却管理着天下理;理虽然分散在万事万物之中,实际上不外于一个人的心”,他的说教,使后人产生了“专注于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去了事物之理”,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心就是理啊!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因而才会有模糊认识和无法通达的地方,这是告子“义在心外”的说教,是孟子批评告子不懂得义的缘由。心就是一切。从它整体上的同情忧惧来说,称做仁;从它处事合宜来说,称作义;从它处理的条理来说,称做理。仁不能到心外去探求,义不能到心外去探求,理同样不能到心外去探求。到心外去探求理,正是人们与行分离为二的原因;到自己的心中去探求理,乃是“知行合一”的真正体现。

知行哲学思想,早在春秋时就有论述。《尚书》中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至宋时,儒家的知行观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狭义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知觉,“行”主要指道德实践。两者的关系是分离的。这种“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的知行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朱熹。

而王阳明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的问题。在他看来,知行尽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说,但不能“分为两截”去做,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因此,他批评“外心以求理”的“知行二分”,主张“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

3即知即行,知行一体

王阳明在论“知行合一”时,以自然万物的生长运行来阐释“知”与“行”的涵义,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意思是说,人与万物之所以为一体,并不是在他的外形,而是在他的本性,也就是说,宇宙间的知觉性是一样的。

知觉性不是实物,非要有所表现才能看见。表现就是行为,在人即为“良能”。“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本能,与智性皆属先天。智就是能,便是即知即行,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技巧善变,必然是内在潜能的作用。譬如明镜照物,照即是行,镜而不明,必不能照。能照之性,即是灵明;这是潜能,也是它的智性。体显用,用表体,这正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王阳明进一步说明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是从行为上解释。他还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这是从学问立场的解释,做学问便是这样。王阳明说:“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功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辨的事?”——“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功夫。”这一席话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解释得异常透彻清晰。

《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这里,《中庸》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即在学习时应该“博”、“问”、“思”、“辨”、“行”。《中庸》认为,只有通过这五种方法才能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效果。但王阳明简而化之,把其总结为知与行,最终还合二为一。

那么,《中庸》的“博学”是学什么呢?王阳明告诉大家:“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易》曰:‘学以聚之,仁以行之’,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天理,则此心更无放释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王阳明认为,“博学”其实就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二、为人处世的行动准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讨论的是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知是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标志人的外在行为的范畴,知行本为一体。

1知者始行,行者已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等思想,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核心理论。

有人认为,既然意念、动机被看作整个行为过程的初始阶段,意念之动机即是行,那么,如果这个“一念发动”不是恶念,而是善念,能否说“一念发动是善,即是行善”了呢?如果人只停留在意念的善,而并不付诸行动,这正是王阳明所要批判的“知而不行”。可见,一念发动即是行,这个说法只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一个方面,它只适用于“去恶”,并不适用于“为善”。

这种看法误解了王阳明的观点。王阳明要求人们对“不善”的念头在尚未见诸行动之前就将它“克服”,因为这“不善”实际上是潜在的“为恶”,而“善”的念头必须付诸实施,才算“行善”,否则,就是尚未“知”,因为“知而不行”仍是无“知”,只有“知”而行之,才是真正的“知”。有了善念,却没有行善,就是没有知善,这种善念和没有是一样的。

有人认为,王阳明是从道德意义上讲知行,而不讲认识论意义的知行,他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明显地是指道德意义上的行。此“一念”既是道德意义之“念”,则念善便是道德,念恶便是不道德,故一念之初便已是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就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而言的,他所关心的是一个人如何能成为“圣人”的问题。王阳明有过格行失败的切身体验,所以痛下针砭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从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这是他对朱子“格物穷理”学的批判,表明二人在成圣方法上的分歧,以及“知”、“行”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善与恶的终极关怀上,王阳明强调“至善”,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过当,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他指出,善恶其实是一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由此不难看出,王阳明并非像孟夫子一样,是一个纯粹的性善论者,相对而言,他更偏重于性恶论。他对善恶的认识是比较宽泛的。如他说:“予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可见,他的善恶观不是指已成为客观事实的实践后果,而是包含着主观性很强的心理感受在内。正如他所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把知当作行,不是说知就等于行,而是强调在邪念、妄念萌动之际,就要依据良知本体,痛下诚意正心的自省功夫,彻底克倒邪念、妄念及不善之念,从而保证道德活动从动机初始到实践完成全部过程的正确。他强调去“恶”,克服“不善”之念,表明他的恶不光是指恶的行为、结果,还指恶的意念、恶的心思,这也表明他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经验的是是非非,并对此有深刻的体验,问题的关键是他主张站在超越的立场上,从终极的角度,在“至善”这个心之本体的观照下,消解由经验自我产生的是非对立。

王阳明的至善是与二元论的恶相对的超善恶的生命境界,他说:“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人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天命之性”,所以,它就可以超越经验界的善恶是非对立。而善恶是一物两面,并不是一种对立现象。

2生知安行,心有良知

在王阳明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知与行是不可分离的论点,但是,知与行能“合一”的提法是王阳明的首创,把知行合一的思想推进到了这样的地步:知与行不仅仅是不可分离的两件事,而且还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犹如手心之于手背,从这一方面看是手心,从另一方面看就是手背,犹如上面提到的善与恶的问题,是一物两体。从“明确精察”的方面看是知,从“真切笃实”的方面看是行,从一事之“始”看是知,从一事之“成”看是行。王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冯友兰先生认为“工夫”就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致”包含有萌动、发生、开启、恢复、扩充、躬行、格物和实现的意思。王阳明的“良知”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良知具有普遍性。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是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风雨露霜,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可以说这是对“天人合一”学说的进一步引伸扩展。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有学者这样解释:“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中国古人的‘天命’不是外在于‘人生’,只有在‘人生’的观照下‘天命’才有意义,它的意义才显现出来。……故‘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证‘天命’;‘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天命’,在‘人生’之外别无‘天命’,……如果强把‘人生’与‘天命’分为两截,那就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的真精神。”

第二,良知就是我们口中所言的“天”、“天理”。

良知是检验是非善恶的道德准则,因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所以“道既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知了”,这些是“知是行的主意”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从“良知即心之本体”的角度来阐明良知何以成为检验是非善恶的根据的。这是良知的主体。

第三,良知和是非准则,都是天赋的。

良知有能力辨别、辨清、监控、指导意念活动中的善与恶。良知的核心是良知具有知善去恶的先验的内在的能力,它既是道德实践的本体依据,又是道德实践的终极归宿。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行是知的功夫”。

同类推荐
  • 色境真言

    色境真言

    色境,佛家语,泛指肉眼所能识别的大干世界。色境中,芸芸众生或为名来,或为利往,其中甘苦只有自知。而本集荟萃了古人至理名言,概之以真,是指其寓意深邃且无虚妄;其警精透辟处如暮鼓晨钟,既能唤醒痴迷,又能增益情智。置诸座隅,可为朝夕省察克治之资。眼界要阔.度量要宏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经史典籍。
  • 沟通无极限

    沟通无极限

    本书避免了一般口才读物中常见的那些枯燥的理论教条,也没有罗列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口才奇迹,而是从大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沟通无极限”这个口才理念,将一系列提高口才的方法清晰地展现在您的面前。这一过程遵循了“了解-学习-实践-应用”的科学学习步骤,并且力图让每一位读者将本书提出的106个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为每一位读者切实提高自己的口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有助于读者从中有所感悟,提高锻练口才的积极性。
  • 优秀员工不抱怨

    优秀员工不抱怨

    你还在抱怨工资太低?抱怨工作条件太差?抱怨工作太累?抱怨压力太大?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别再抱怨了。在你的抱怨声中,那些默默苦干的人已经远远赶超了你。突破职业瓶颈,获得职场重生,与其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我。让自己永不“贬值”。
  • 快乐改变命运

    快乐改变命运

    《快乐改变命运》从“快乐无罪:你为什么不快乐”,“让你的脚步慢下来,让你的快乐跟上来”,“工作并非面目可憎,快乐工作不是伪命题”等等方面铺开阐述,教你把快乐还给自己。让自己掌握命运。它不适合速读,也不必逐段逐句阅读,只需闲暇之时,翻上几页,仔细研读,细细品味,必然有所领悟。如果你是一个渴望幸福、向往成功的人,那么你首先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本书让不快乐的你快乐起来,让快乐的你更加快乐!
  • 毕业头三年:决定你职业前途的黄金期

    毕业头三年:决定你职业前途的黄金期

    如果你也正在面对无数企业的HR,做不完的case;你也一样是个怀揣抱负且初登甲板的职海水手;你也很想去体悟办公室里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你更想知道一个草根如何在三年的时间里,由新成“猿”磨练成“首席”、“骨干”;那么,现在就去《毕业头三年(决定职业前途的黄金期)》的故事中体会主人公认真记录下来的每一段历练心得吧!本书由那森著。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女配逆袭手册

    快穿:女配逆袭手册

    自从被调到女配组,乔似锦就开始了她的杯具生活,从此跌倒在快穿坑里爬不起来。以前是女主,现在是女配,就算身份发生变化,也照样可以逆袭成王!一个时空穿梭游戏,三千小世界,来自不同位面身带气运的男人们。邀请你和我同去亲身感受这场盛宴――我们的宿主标准是:天然萌自然黑,身轻体柔易扑倒,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养成大法/相爱相杀/情敌转情人/强强联手/先婚后爱/青梅竹马/双向暗恋/不知道你喜欢的是哪一种?
  • 向往爱的生活

    向往爱的生活

    冯雨为了追求的生活独自租房子力图生活上的独立,摆脱家里人的缠绕原以为自己喜欢的人是自己的事,却遭到了父母的阻挠不顾一切的她依旧对自己想追求有爱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可真正的爱情是什么,这是一生的命题然而每个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也都绝非偶然命运的轮盘将会何去何从她会找到她憧憬的么?
  • 龙门千金赖上门

    龙门千金赖上门

    千桦乱世,女子命若浮萍。她是骄纵的龙门千金,最宠爱她的哥哥与爹心愿,岁月静好,幸福一生,可是偏偏遇上最坎坷的生活,爱过,恨过,撕心裂肺。念今生,一眼回眸尽哀愁,花前月下独自醉,一点迟疑,错付今生;愿来生,你为儿郎我作红颜,哭尽相思泪,沧海桑田,执手相握,永不错付。
  • 终于等到你我的一世欢喜

    终于等到你我的一世欢喜

    1v1清冷高贵美人vs娱乐圈神坛影帝世间最浪漫的,莫过于郎有情,妾有意。我喜欢你,恰好你也喜欢我。顾澜,部门有名的冷艳高贵大美人,标杆小姐姐,对待追求者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却偏偏栽在了一朵霸王花上。江祎辞,娱乐圈神坛可望不可及的大影帝,这辈子都没有追过人,却在追妻之路一去不复返。开始很惨,结局很美。
  • 耀世帝皇

    耀世帝皇

    三千世界我最大,抬手摆弄风云,覆手掌握生死,耀世帝皇就是我
  • 演员的前世今生

    演员的前世今生

    第一世她出身于平安家庭,因为热爱走上演员之路,演技高超却没有背景,遭人打压从此消声灭迹,重生到一位同名千金身上,遇到致爱,再入娱乐圈一展女神风范,成为人生赢家!
  • 致青春的唯爱

    致青春的唯爱

    25岁的优秀女演员顾安,在一次拜访中被问:“你的初恋是什么样的?”顾安却没有正面的回答问题拜访结束后,她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幸的是,她突然出了一场车祸……偶然间让她回到了十年前,让她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超能力”预知未来。时间的按钮再次按下,她会好好把握吗?作者有话说:假如有时光机,你会穿越嘛?穿越回去会干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鸭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编号8023

    编号8023

    用你的手按顺序比出8023四个数字你看见的是LOVE以爱之名,为爱而生本来的8023,是一个犯规的爽文选手,记忆金属的身体,自带高等级的火力,对女主宠爱又和其他小姑娘调情但是等我重新摆好键盘的时候,他变了样他是一个笑眯眯的西装管家,刚刚出场的时候仅仅是普通家用机器人的配置他有些贫嘴,有些腹黑,后来又有些喜欢欺负大小姐他是一个意外有了人类情感的机器人,8023因为要出现地域的名字,所以我把结构设置成了架空,但是历史进程和地球差不多的一个星球,不过领先了一千年之久。(其中因为战乱倒退了几百年)因为要设计跑图时间,我在小本本上画出了大概的世界地图,国家地图,主要城市地图,主要地点地图。因为要写一个学院一个班上的人口,我根据地图上设置的各个国家的位置,科技进程,国土大小,又分配了每个国家的人口。这一篇小说几乎没有智障,没有好坏,有的只是不同的见解和追求,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的故事。其实我没想过这个文章将来会如何,没想过签约,没想过打赏,这会是一本一直免费的小说,我对此深信不疑。我想看看,我听到的这个关于未来的故事,和你们是否一样。谢谢你们看我那么多的废话。
  • 我愿聆听

    我愿聆听

    一次偶然,让他喜欢上了聆听,听他人、听自己的故事,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