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61400000026

第26章 提升生命的质量——中国养生术(5)

为平息人们过分的物质欲望,老子提出了一个“恒足”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的欲望是一个变量,人获取了“一”,必取“二”;得到了“二”,又思“三”,等等,永无满足的可能,此必陷人于无尽的烦恼,带来无穷的痛苦,对人养生是一种致命的危险。所以,老子指出,既然人的欲望是一个“变量”,那就不要指望能用发展物质生产、改善社会分配方式的办法来解决。人们应该以心理上的“知足”为生理上欲望的满足,此“足”才是真正的足。所以,老子认为,在名望、生命、财富和得失上不可过于执着,欲望不可太强,人们保持“知足”,就不会遭到困辱;把握事物的极限,便不会有危险。如此,人的身心都能免受祸害,养生之望也可实现了。

(3)养生之方:处“弱”、处“静”、处“柔”

养生的反面是“害生”,害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有社会的、人际间的和自然的,等等。在老子看来,一个人要养生,就必须清除和躲避那些害生的因素,其方法和途径就是处“弱”、处“静”和处“柔”。

一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想处强、处动、处刚,孰不知任何事物无不朝对立面转化,其结果必是遭灾惹祸。所以,老子指出,按“弱”的养生之方,人们就应该自觉地处于不利的地位,人们只有自甘于不利,然后才能避灾免祸、保养身心,此正好是由不利转化成了有利。

其次,人们还要处“静”。在老子看来,宇宙间万物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生生死死,无有止息,此“动”意味着人们劳精费神,心躁体疲。所以,人们要养生,就需由“动”返“静”,以安闲适处的态度超然于物外。以“静”应世,才可保身全生。

再次,人们还要自居“柔”。老子要求养生之人必须有发展的眼光,理解“坚强”的东西必趋于死亡,而“柔弱”的东西则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人们为了保身全生,远避祸患,就应该向“水”学习,自居“柔”和“弱”。

(4)养生的终极目的:保持“本真”

老子认为,保持人的“本真”,使人得自于天地之精华的“气”不至于发散和损耗是养生的目的,所以人们要做到保气于体,使之不散失;结聚精气,使骨弱筋柔,犹如婴孩那样。因此,人之“本真”实际上就是人们初生时获得的“生命原力”。在老子看来,任何物,包括人在内,只要壮盛了就会走向衰老,终则死亡。所以,人们若想求长生,就必须使自己的生命状态保持在初生时期,使之长久不涣散,避免受到损伤,如此,生命才能够长久。反之,人一味追求安逸,贪口腹之欲,必促使自己迅速地生长发育,结果使“本真”迅速地散失,形体亦随之而毁。

老子要养生者注意保持“本真”的观念,实为后世“气功”养生的基础。老子的养生观重视精神修养和心理调适,重视发挥个人养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看法往往与世俗人不同,甚至相悖,这正显示出一个高超的养生学者的卓越智慧。十、“仁者寿”

——孔子的养生方法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29年,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养生问题亦十分重视,因此,他在古代医学、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能够享年73岁,这在人们平均寿命仅30多岁的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孔子像有一次,孔子与弟子途经郑国,因故互相失散了,弟子们都慌慌张张地到处寻找老师,郑国人瞧见后,嘲讽地说:孔子犹如“丧家之犬”。大家重新聚拢后,弟子气愤地将此话转告孔子,没想到孔子非但没有恼怒,反而说:我“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对如此侮辱的话能表现出如此豁达大度,充分展现出孔子心胸的宽阔,他从不为一些小事而动怒伤神,于此一斑也可窥见孔子养生境界之高了。

孔子的养生方法略有如下几点:

(1)养生之道:“一张一弛”

孔子的养生之道主张身心双修、动静相济。他给学生们规定的学习科目包括六类: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不仅讲解当时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教授具体的行为举止,所以,《论语》中经常有孔子与弟子“习礼”的记载,“乐”指音乐、舞蹈等;“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这四种教学内容都包括了身体的煅炼、意志的培养,是把“动”与“静”、“身”与“心”相结合的典范。所以,孔子说,一个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不仅要有谋略,多才多艺,清心寡欲,而且还要有能够与猛兽搏斗的勇敢。本着这种看法,孔子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其弟子不仅有道德品质极高的颜回等人,还有孔武有力的子路、子张和公良孺。孔子把他的这种身心双修、动静相济的养生之道概括为这样一段话:“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因此,孔子不仅要学生静默读书,而且带领学生外出春游,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不仅要求学生习文,亦规定要练武,等等,这些观念和做法的确是符合养生规律的,并对中国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亦不可忽视它的巨大价值。

(2)饮食养生:“有节”

孔子非常重视饮食养生,据《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在饮食上的要求非常高,尤其重视饮食的卫生,变质、变味、变色的食物孔子都不吃;即使食物很好,孔子亦食而有节,从不过量。这一点是与现代科学揭示的道理相符的。俗话说,病从口入。腐败变质的食物是人体健康的克星,此外,饮食有节尤其重要。暴饮暴食常常伤身害体,中医认为对人的脾胃危害很大。孔子在这方面可以说树立了一个榜样。

由饮食有节的观念出发,孔子还遵循一种饮酒的标准:“适可而止,不至于醉。”酒于人有利有弊,适度饮酒可通气血、活筋骨;而饮酒过量以至于暴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深明此理,提出饮酒应以“不及乱”为适度,的确是养生的至理名言。

孔子又十分重视食姜的保健作用,据说其每餐必食姜,但从不多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在注释这句话时指出:生姜可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这些都说明孔子注意到食姜的养生作用。按现代科学的研究,生姜作为一种调味品,能防止含脂肪食品的氧化变质,当生姜的辛辣成分被食姜者吸收后,可以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但是,生姜若食之过多,则生内热之疾,于人体有害。孔子食姜但不多食的主张和实践既暗合现代科学的原理,又充分显露出其养生观的辩证性,值得今人仿效。

(3)长寿之方:“三戒”与“仁者寿”

孔子曾总结长寿的经验,提出了“三戒”的观点: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时,血气未定,便要警戒女色;等到壮大了,血气正旺,便要警戒怒火与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贪求无厌。孔子的这种长寿观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时期遵循不同的养生规律,这是有相当科学性的。

孔子养生之道的精髓是其“仁者寿”的观念。他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乐于水,仁人则乐于山;聪明的人活动,仁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为什么“智”者与“仁”者有如此区别呢?按宋儒朱熹所言,有智慧的人明于事理,周流无滞,所以有似于水,有似于水,故乐水;而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所以有似于山,有似于山,故乐山。又因为“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孔子“仁者寿”的观点实际上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人们可以通过道德的心性修养,达到身心的生理性健康,从而获致长寿。一般的人都认为,延年益寿仅仅是生理问题,故只重饮食、药弭、肢体锻炼等等养生方式和途径。而实际上,这不是一种全面的看法,有很大的偏差。孔子“仁者寿”的观念可以说突出了人们养神养德的重要性。

但是,“仁者”何以能“寿”呢?且看孔子的人生实践。

许多人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往往忧愁苦闷、精神沮丧,从而伤身害命;而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孔子,却可以做到:“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乐趣在其中。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一般。”道德的充实可以使人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具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故而在精神境界上保持快乐的状态,此当然比天天忧愁苦闷者要“寿”了。

为此,孔子给人们指出了一条人生正确的道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人们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按孔子的说法,一个人如能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就能心地坦荡,无所忧虑;反之则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这即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深刻含义,而明显的,君子可“寿”,小人则“夭”。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道德修养依赖于勤奋的努力,而道德境界的升华必可使人忘怀忧愁之事,一个人内有充实之德性,外有坚定崇高的人生目标,便可充溢着快乐的情感,忘怀衰老的降临。如此,怎能不臻至寿域呢?

十一、如何入“逍遥”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像庄子,宋国蒙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据说庄子靠编织草鞋出卖维持生计,住在简陋不堪的小庵子里,有时还无米下锅。在这种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庄子不仅毫无沮丧之态,忘情于山水之间,而且粪土王侯,视高官厚禄为草芥。庄子的养生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复返人的自然本性:“素”与“朴”

庄子指出,人之性即纯朴、无知、无欲,而现实社会的发展则不断地残害人的这种本性,许多人不明本性,时时处处追逐于外,抢夺于世,造成人性的沦丧,既伤身又害命,这可说是人们养生的极大危害。

庄子认为,人们只有保持“素”与“朴”的自然本性,才可获得安适和闲静的生活;反之,有些人为谋“利”而死,有的人为“名”而亡,把自身作为牺牲品去谋取身外之物,这些正是人们养生之大害。

(2)消解危及人们生命和生活的方法

每个人生活在世间,总遇到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一个人能力太强必遭别人嫉妒,而能力太差又被众人瞧不起;一个人太有作为会树大招风,而无所作为者又常被人所忽视,等等,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做人是多么的难。庄子提出了所谓“一龙一蛇”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一龙一蛇”,概而言之,就是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以顺和为变量,不偏滞,役物而不役于物。

庄子的这种“一龙一蛇”法实则是一种养生之道。在世间险恶、人际紧张、社会纷乱的时候,人们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损害,活够自然赋予的寿命,就应该执无为自然之道以应世,对任何人间的荣誉与诋毁都无所谓,都不为所动,既可为“龙”高腾入云,亦可成“蛇”潜迹于地,从不固执地坚守什么,以完全的和顺为处世的原则。如此,当然可以避灾消祸,得享天年了。

(3)摆脱生死之念的方法

有许多人平时十分重视养生的问题,但效果却不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这往往与人们看不破生死有关,既追求以物欲养其生,又时刻恐惧死亡的降临,如此安能真正养好“生”?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都是自然变化的某种形式,人自身无法去改变,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去在意了。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典故为人广知,庄子之所以能如此达观,主要是其体认到人的生死尤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人之生固然活动于社会,而人之死则好像安寝于天地之间。生死的本质是如此,人们又何必为生而喜,或为死而悲呢?实际上,“生”与“死”是自然给予人们的一种最佳的“劳逸结合”的形式。人生时要辛勤劳作,难有喘息之时;而人死后则能安息于大“道”之中,这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机会。所以,“死”也可说是人类莫大的幸福。

人生在世,常受死亡念头的纠缠,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出现对死的恐惧感。如果按庄子的上述超脱死念的养生之方去沉思,当有一定的效果。

(4)养生的最高境界:“心斋”

何谓“心斋”?《庄子》提出:“心斋”即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意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可见,庄子所言的“心斋”实指人心灵上纯静如一、毫无杂念的状态。此时,人虽有感官而毫无所觉;虽有思维而无所用。人的精神完全守住了静寂,身处万物包围之中而超于万物之外。这时的人由于与“道”合一,而渐入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此也是庄子养生术所欲实现的最终目的。“逍遥”之人,摆脱了时间维度的束缚,无所谓生与死,任物来去,顺物而伸缩,无所牵累,宁静自如,这当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了。

同类推荐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

    国民信仰的重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现代化转型成功与否的一个基本的保障,也是当前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复兴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杆。《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通过对鲁迅信仰力形成过程的分析、鲁迅关于信仰的思想的阐释,以及在新时期初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和世纪末人文精神重构等重大精神事件中鲁迅资源利用情况的考察与分析,树立起一个信仰力的精神品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展示国民精神主体信仰力培养的珍贵资源。
  •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顽主是一种文化,在世俗人眼里,他们是不务正业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他们却未必不学无术。历朝历代,顽主可谓层出不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均有佼佼者脱颖而出,甚而至于在某一门类大放异彩,成为大师级人物。只是很多时候,顽主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大环境所不相容,与身份地位大相径庭而惹人非议。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上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赋予他们的过失呢?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的贡献,或者成绩。
  • 字海寻趣

    字海寻趣

    《趣说中华字源、词源、句源:词海拾贝》以故事为载体,把词源融合在民风民俗、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中,展现出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美丽,构建了一个由词语点缀的万花筒,让读者从中了解丰富的词语知识和文化。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热门推荐
  • 我要送人头

    我要送人头

    成天浪继承了一家祖传的书店,出现一个书仙小姐姐,告诉他自己的祖宗十八代全都被困在不同书中,只有进入书中,随机成为书中人物,然后在书中被杀,就能成功救出自己的祖先。于是成天浪开始了他的作死之路。异世大陆:来来来,主角,送你个老爷爷,带戒指的那种。你要我做什么?很简单,取走我项上人头。西游记:禀玉帝,那只妖猴打上天来了。都退下,朕要送猴子一个人头。封神榜:来人,将女娲的瓷像搬到孤的龙榻上来。三国演义:主公,在下请战关羽。水浒传:金莲,我的药还没煎好吗?游戏世界:都别拦着我,我要在泉水里蹦个迪。 书仙:呵,那就开局六神装吧。
  • 实用祖传药浴

    实用祖传药浴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不但在历史上名医辈出,在民间也大量流传着珍贵的偏方、秘方。例如一颗葱、一头蒜就可治病;一杯白开水就能止住打嗝……这些偏方、秘方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甚至很多偏方不花分文就能治好疑难杂症,以致于西医拍案称奇,如非亲眼所见,好像天方夜谭,使西医不得不承认中医之伟大以及中国偏方之神奇妙用。这些偏方、秘方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苦苦探索,它不仅是众多医家心血的结晶,更是造福广大人民的巨大财富。有人说中医药是国粹,更有人认为民间偏方、秘方是“国宝”。
  • 四元之宝

    四元之宝

    四元,乃四大圣器,寻之,可得天下,但这世上有一群人,亦在寻找四元,目的却是赚钱,赚了钱既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钱易缕,就是这样的小伙子,武功了得,以一敌百,喜欢兵器,但是,最喜欢的是钱,因为有了钱,就可以自己制造兵器,所以,他的人生投入了四元的旅途中。
  • 寻找玩家的一生

    寻找玩家的一生

    未来,是可见的,却没人能肯定。“幸运”的王西友,来到了这个超未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让他有了“子弹时间”一般的能力。格斗游戏,即时战略游戏,多人在线网络角色扮演游戏,许许多多的游戏,王西友能走到金字塔顶么。
  • 厌灵传说

    厌灵传说

    草木之精,凶兽之魂,十年一剑,百年沧桑!这是一个怪物不断寻求自我,成仙证道的故事,我将他称之为厌灵!
  • 篮球妖孽

    篮球妖孽

    《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NBA记录》:“乔丹退役,必有妖孽。”《中国记录》:“姚明完美谢幕,妖孽闪亮登场。”..........................................刚签约!我会一如既往的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收藏,推荐,谢谢。QQ聊天群:196041332
  • 寻找善良

    寻找善良

    小说的灵感来自于《桃花源记》,或许也可以把它叫做科幻版的桃花源记吧。未来,当人类基因技术高度发达的时候,人们几乎可以用基因来解决任何问题。这其中包括治疗癌症、整容、甚至改变人种。但是正当人们为这些成就无比兴奋的时候,却发现他们自身正在慢慢失去善良的本性。为了能够重新找回善良基因,一个八人小组踏上了去往地下之城的道路……
  • 冥王养成记

    冥王养成记

    她,一朝身死被迫做了冥王太子他妈!他,是堂堂澈灵国宣王陛下,却娶了个不知检点的女人,不止怀了别人的孩子,还伙同奸夫盗了他宝库。他,是一代杀手之王,但他不止比武输给了她,就连心也输了出去。他不悔,甘愿在她身边做一介小斯。他,是南岳国一代巨商之子,却无意中遇到了她。他敬爱她,不因她绝色容颜,只因她的睿智。请看她如何在异界谱出属于她和他的爱情神话,看她如何育出一代王者。
  • 第十一位老公

    第十一位老公

    两年之后,他发现她的家族遭遇过诅咒,他竟然是她的第十一位老公,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怎么可能相信诅咒,然而一步一步的证实,这好像是真的,而自已将只两个月不到的生命。
  • 雇佣兵手记

    雇佣兵手记

    我一直都是个小人物,被不同的人雇佣我,在不同的位面冒险。我永远都为了自己而活,也为了保护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活,谁若想要毁灭我这仅有的念想,那就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