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98600000008

第8章 、尘烟如梦

1、流离苦无根浮萍

绍兴四年的正月,金国的国主来到了汴京,并在这里度过了春节。就在这个时候,南宋的都城所在地临安却莫名其妙地失了一场火。似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而从这场大火开始,人们又多了战乱的悲苦。

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也是在这一年的十月份,在丈夫赵明诚逝世五年后,李清照迫不得已,离开临安,继续居无定所的日子。在途经严子陵钓台时,清照写下了这首七绝。

在桐江的南岸,有两座青黛秀美的山峰,在山峰的巅顶,有东西两台,东台之上,有亭毅然独立,那正是东汉名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

李清照路过钓台的时候,已是晚上。东西钓台屹立于山峦之巅,勾勒出那千年不变的坚毅轮廓。宽阔清澈的江面上,游走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此时的境况,已是重兵压境,前线告急。百姓们为了自身安危不得不举家迁移,那船上的人,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利益。行船的匆匆驶过与江山的威严俊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那奔波中的人们都自知惭愧,无颜面对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于是,才选择了在黑夜的掩护下,慌忙行过。

面对眼前的景象,李清照的感情是复杂的。不仅对朝廷中少有严光试雄才大略的人物而感到失望,又对被迫避难而感到羞愧,更对流离失所的百姓感到同情。然而战乱所迫,这不是她所能改变的,途经此地也实属无奈之举,这是李清照的无奈,也是所有人的无奈。

或许冥冥之中,上天就注定了李清照这一生要和金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避难而离开的李清照顺着富春江而上,经严凌滩,由兰溪来到了金华。在此寄居于城中一个陈姓的人家的家里。

也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暂居金华的李清照稍有闲暇,整理并编写了《打马图经》,并为之作了序,还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打马赋》:

岁令云徂,卢或可呼。千金一掷,百万十都。樽俎具陈,已行揖让之礼;主宾既醉,不有博奕者呼!打马爰兴,樗蒱遂废。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齐驱骥騄,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急见连钱之碎。若乃吴江枫冷,胡山叶飞;

玉门关闭,沙苑草肥。临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或优游仗义,正如涿鹿之师。或闻望久高,脱复庾郎之失;或声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亦有缓缓而归,昂昂而出。鸟道惊驰,蚁封安步。

崎岖峻坂,未遇王良;跼促盐车,难逢造父。且夫丘陵云远,白云在天,心存恋豆,志在著鞭。止蹄黄叶,何异金钱。用五十六采之间,行九十一路之内。明以赏罚,核其殿最。运指麾于方寸之中,决胜负于几微之外。且好胜者人之常情,小艺者士之末技。说梅止渴,稍苏奔竟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将图实效,故临难而不回;欲报厚恩,故知机而先退。或衔枚缓进,已逾关塞之艰;或贾勇争先,莫悟阱堑之坠。皆因不知止足,自贻尤悔。况为之不已,事实见于正经;用之以诚,义必合于天德。故绕床大叫,五木皆卢;沥酒一呼,六子尽赤。平生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

辞曰: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徒。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这段经历,在李清照的《打马图序》中有着详尽的记录。当时,她是投奔住在金华的弟弟李元而去的。

彼时的李清照,已经年近五旬。半百的她,在经历了多年的奔波流离之苦后,在金华终于有了一点闲暇的时光。清照曾在《打马图序》中感慨,这段在金华的时光似乎让自己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妇时代,她经常在晚上和李元的家人一起玩打马棋。

其实在古代,由于封建礼制的束缚,女子的生活和交际范围很小,年少的女子只能深处闺房之中,待嫁人之后,又要恪守妇道,遵循三从四德。如此的一生,全都局限于深闺之中。如果再没有些精神寄托及消遣,想必那必定是非常寂寞痛苦的。所以许多女子,都选择弹棋、博塞、打马来消遣自己的闲暇时光。或许也正是这小小的打马棋,才让李清照不会感到那么的空虚寂寞,孤苦悲凉。

打马棋,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博弈游戏,因棋子称作马而得名,如今已经失传。明人胡应麟说:“《打马图经》今尚传,吴中好事者习之,迩年颇有能者。”清人周亮工也说:“予有虎林陆镶武近刻易安之谱于闽,以犀象蜜蜡为马,盛行。近滩上人颇好此戏,但未传之辈耳地。”

因游戏有胜负,所以个性较好胜的人,往往耽于赌博。就像是李清照,她的个性特别好胜,所以喜爱博。博则可以充分表现高超的智能与技巧,而且种类很多,其中一部分为闺房雅戏。李清照曾经在《打马图序》中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她是爱博的,她与赵明诚品茶猜书的那种好强的劲头,就是争胜的表现。李清照酷好此道,据说,她玩这种棋的水平,已经高超到了难逢对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便有了将自己酷爱玩的游戏,进行规则整理和完善的年头。

长久以来,词人似乎都给了我们一种高雅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可是李清照,虽然亦是著名的词人,但她却能写出博戏之心,可称得上是专家级的好玩之人了。

谁能说,她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不是来源于博戏时的心灵触动呢?谁能说,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词句,不是来源于博戏时的灵光一闪呢?人生的闲情雅趣,是不可缺少的,它能够让自己放松紧张的大脑,为下次的喷发准备能源。

李清照抵达金华的这一年,已经步入了知天命的年纪。在赵明诚病逝后,她经历了数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便是在南宋的都城,她处处看到的,也是人民衣食无靠的惨状。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在随着朝廷南渡避难后,便与丈夫赵明诚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的日子中。如今,孤苦无依的她,到了晚年,甚至还要寄人篱下。这些凄凉的处境,每每想起都让她悲愤莫名。

游戏,只不过是一种娱乐罢了。年末岁尾,正是农闲时节,一年到头辛苦奔波的人们,用游戏的方式轻松一下,放松一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益的。自娱娱人,自娱自乐,本来就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不能设想,没有任何娱乐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在讲到取胜的重要保证的时候,把打马游戏与社会政治结合了起来。与其说清照是在“打马”,倒不如说她在表现自己的爱国志向。在打马棋中,清照设置了“函谷关”、“玉门关”这样的称呼,而在古代,这些都是中国重要的要塞。她用“马”来作为棋子,在象征着国土的棋盘上南征北战,驰骋沙场。

作为闺中女子,李清照空有一身的才华智慧,却无法真正地驰骋疆场。或许她也曾在自己的内心哀叹自己为何不是男儿身,为何不能厮杀战场,为国报效;或许她也曾在内心中为现实世界出谋划策,但无奈自己终究是一介女子,也只好在“纸上谈兵”的游戏中寄托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

“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此时的李清照已是五十岁的老妇人了,在经历了种种的人生不幸之后,她却并未沉溺于自身的苦难,顾影自怜,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社会现实之中。试问,如果没有独立人格的支撑,清照又怎么会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

就连沈曾植也曾经在《菌阁琐谈》评价清照:“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信然。

当今之世,人们对于“玩”似乎都存在种种误解,认为“玩”是不务正业,但事实上,那不仅仅是单纯的玩,单纯的娱乐,因为游戏也是有学问的。在博弈游戏中,李清照写下了《打马图序》和《打马赋》。这博弈之戏,融洽了她和丈夫的关系;这博弈之戏,驱散了她寂寞的心绪;这博弈之戏,寄托了她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人们常说玩物丧志,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不得不说,有不少人“玩”出了大志:李清照,在“打马赋”中处处以战阵部署兵力为比喻,以博弈暗示天下大势;荀息“玩”博弈,劝止了晋灵九层高台的工程,于国于民皆是大功一件。所以“玩”物之时,心念家国,就未必会丧志,甚至可以从玩中悟出“大道”!

此间光景的清照,就像是一朵久经寒冷风霜考验的傲骨梅花,她褪去了自己的青涩,掩起了自己的柔情,收起了自己在爱情里的浓情蜜意。她恨只恨自己身为女子,只能待在闺阁之中,不能像男子那般报仇雪恨。她恨不得自己手中那只写词的笔是一把锋利的剑,这样便可以驰骋沙场,她恨不得自己那占满衣襟的泪化作倾盆的大雨,这样便可以保留住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那些将士们或战死沙场,或被奸人陷害。面对如此的境况,李清照的心有着说不出的愁。即便那人是她的亲戚,可是心中充满热血与正义的清照却从不偏袒,相反地,还与这样的小人划分界限。

就像是秦桧。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样的多情才女与奸人秦桧竟然是亲戚。

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王珪的宰相,他的孙女王氏嫁给了秦桧。有关王氏的历史资料并没有多少记载,但是后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河东狮吼般的女子。因为即使秦桧后来称相,不可一世,但在他的妻子王氏的面前,却也只能伏低做小。王氏不能生儿育女,这就影响到了秦家的传宗接代。在古代,不能生育可是一件大事。于是,秦桧与一名女婢生下了一个孩子,以为传宗接代。但是凶恶的王氏却将这对母子赶出了家门。后来有人向秦桧提出建议,把庶子林一飞寻回,归为秦姓。虽然这对秦桧来说,这是至关重要而迫在眉睫的大事,但奈何妻子王氏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王氏极力维护自己的养子秦熺,作为养子的秦熺与秦桧没有一丝一毫的血缘关系,但却是王氏亲兄弟的庶子。尽管秦桧并不喜欢这个养子秦熺,而亲生儿子林一飞竟也不能复姓,这使得秦桧死不瞑目。这个王氏是王仲山的女儿,而王仲山的长姐则嫁给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以就此而论,李清照是王氏的表姐妹。

既然是王氏的表姐妹,那么李清照也就是秦桧的亲戚,虽然如此,但他们的关系却并不好。从李清照改嫁又离婚的事我们不难看出,宋代的封建如此根深蒂固,并不像明、清时,人们并不将寡妇再嫁的事情看作是一件失节的事。就像是文天祥,他曾写文章坦白自己曾帮助亲祖母梁氏改嫁,并无羞愧,梁氏死后,文天祥还为她守孝。但是那是在宋代,是如此封建的宋代,李清照对张汝舟忍无可忍,不愿凑合,毅然决然的离婚了,但是在起诉到判案期间,清照是必然会拜托亲故的。

从亲戚这方面来看,权位高而关系近的,自然就是秦桧。但是,她所投靠的却是时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綦崇礼。綦崇礼与李清照的亲戚关系是远的不能再远了,而且綦崇礼又与秦桧是政敌。如此可见,李清照与秦桧的关系并不如一般的亲戚那样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按照中国的传统惯例,秦桧权势炙手可热的时候,家里一切沾亲带故的人都会飞黄腾达。但是,同样作为亲戚的李清照,显然不是受惠者。

面对秦桧的残害忠良,李清照写出了“欲将血泪寄山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爱国词句,可是,势单力薄的她也只能管得了自己,那些旁人她是不能左右的。就像是国家的动荡时局。作为一个小小的女子,面对国家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她也只能无可奈何。

悲哀啊,空有这一腔爱国热血可却无处施展,自己的社稷抱负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这是一个女词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她的国家,究竟何时才能收复失土?她的人生,究竟何时才能安定平淡呢?

2、风波亭洒血英雄

避乱于金华,寄人于篱下,李清照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苦与愁,毕竟漂泊动荡的日子让人难以安心。可如今颠沛流离的自己,在战乱纷纷的年代还能遇到陈姓人家这样的民户,虽不如自家自在,但也少去了食宿的苦恼,也算是值得宽慰的一件事情。

那日,李清照受到房东陈先生一家的盛情邀请,到八咏楼一游。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建在金华城的东南角,临江而建,气势高耸,武义江和义乌江在它的身下交汇西流,南面则是万紫千翠的群峰层峦。登楼远眺,晴空万里、白云悠悠,南山连屏,双溪蜿蜒,一切美景尽收眼底。李清照对八咏楼这一浙江名胜早就心有所仪,游赏回来之后,便作了一首七言绝句: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八咏楼上,历代前贤,文人墨客,登楼抒怀,留下了无数的华彩诗章。人亦风流,诗亦风流,楼亦风流。

然,这风流之人,风流之诗,风流之楼,却偏逢动荡。景是美景,诗是好诗,但李清照却免不了要为天下之忧而忧,为民族之愁而愁。江山如画,却不能保有祖宗基业,举国上下,一派血雨腥风。可恨那金人早已大势已成,但依旧野心不断,又对江南虎视眈眈,发动攻势,而懦弱的南宋君臣则奉行和议政策,半壁江上尚且岌岌难保,这怎能不让李清照愁满江天!

可是,这国愁民忧,却也只能抒发在诗词里。

转眼间,已是到了五月中旬,一位操着东京口音的官人,找到了陈氏家中,同来的还有金华县的县令。如此阵势,让陈氏人家立刻紧张了起来。一番待茶谈话之后,陈氏人家才明白,原来此行人是要找住在自己家里的李清照。

虽说李清照寄居陈氏人家中,但房东却并不知道这位夫人就是赵挺之的儿媳妇,是建康知府的夫人,是著名的词人李清照!他们只当这半百妇人是平民百姓,却道是文采非凡,才华横溢,可也没有多想,毕竟这战乱的年代,家破人亡,孤身一人漂泊流离的百姓不足为奇。

没过多时,李清照上街回来了,听闻陈先生的话,李清照接过了官差让陈先生转交于自己的公文。回到房中,打开一看,是秘书省奉旨来要《哲宗实录》的。这部朝廷的秘籍是宋徽宗时期主持修撰的,但战乱频发,很多重要的档案和书籍都流失与战火。现在,有人说举报称赵挺之当年命人抄写过一个副本。听此消息,朝廷便派人向在泉州任职的赵思诚和在金华避难的李清照发出公文,追问那个副本的下落。

《哲宗实录》分为前实录和后实录两部,里面记载了宋哲宗在位期间所有的重大事件及活动。赵挺之去世后,那本副本由赵明诚带到了青州,后又由李清照带到了建康。李清照心里清楚,这部《哲宗实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于是便把它当做文物般不离左右。

看罢了公文,李清照不由得手心渗出汗来,她知道,私自撰写皇帝实录,可是朝廷违禁之事。赵挺之当年身居高位,又兼任过实录修撰,但家中私藏《哲宗实录》,显然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这是违法的勾当,有罪之人是赵挺之。不过如今,公公已过世多年。现在资料散失,如若不是收藏了此书,恐怕《哲宗实录》无法修撰。或许,这一功一过相抵,便可不受刑罚。况且此时已经告发,自己是逃不掉的,莫不如如实上缴,听从命运的安排。

作此决定后,李清照把自己的新作《题八咏楼》重新抄写,赠与陈家人,作为永久的纪念。整理好行囊,与陈氏一家人挥泪相别,与临安的公人一同踏上了返回临安的路途。

纷扰的乱局让人心中灰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临安上空中那黑压压的战争乌云,似乎在逐渐褪去,不再如往日般密布。虽为议和,战争停的也并不光彩,但久居战乱的黎民百姓,终于可以让自己那颗惶然不宁的心安定下来。没过多久,城中亦开始重现昔日繁华,柔情似水的杭州城又渐渐呈现出她独有的优雅与风致。

那时候的李清照,已然是位花甲老妇。人到晚年,李清照那颗爱花的心依旧未变,最为李清照所敬重的还属梅花。

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与群芳斗香。每当到了花朵凋零残落的季节,梅花便毅然在那刺骨寒风中怒放。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子,悄然降临到人世之间。它像婴儿一样娇小玲珑,可亲可爱;像少女一样羞涩含情……别样的梅花,端庄大方,高贵典雅,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不屈。迎着严冬的风雪,盛然开放。

当她还是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冬季的汴京到处都是繁花满院,花香暗飘,清香宜人。清照一定还记得当时家中院落里的梅花是那般的娇容清丽,傲然怒放。 那时的她,心中应当还有着“此花不与群花比”的隐约骄傲吧!

而当她坠入爱河,与赵明诚新婚燕尔之时,彼此二人共同有着那段终生难忘的美好。“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红梅娇美如她,是不是在衬托着一对新人的温馨与甜蜜呢?

来到了江南,新开的梅花玉香挺拔,让清照不胜怜惜。这是否又是在轻轻喟叹多变的时局与命运?枕边那一缕“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魂”的梅香,带给她的,到底是宽慰还是哀愁呢?

李清照是爱梅花的,年轻时爱她的清雅,老去后爱她的坚韧。

晚年的李清照为梅花写了一首《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雪中赏梅,折几朵梅花,装饰在鬓角上,这是宋人的习惯,也是李清照早年的爱好。多少个梅花骜放的时节,李清照与赵明诚一起赏梅,以饰鬓角,常常高兴的手舞足蹈。

那些年的时光,她还有赵明诚陪伴。对于他们夫妻二人来说,最幸福、最快乐、最甜蜜的,就是能够一起参加彼此都非常热爱的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他们钟爱文学创作,研究金石碑刻;他们沉迷于鉴赏文物、品味字画。这些夫妻二人共同的爱好,是他们之间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是他们相知相守的情感基础。虽然生活的清贫,需要他们依靠典当值钱的衣物才能购置文物,但彼此仍然乐在其中。

在青州的十年光景,是赵明诚夫妇生活最安逸、最愉快的十年,也是他们婚姻、爱情生活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十年,更是李清照一生最惬意最幸福的十年。那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同致力于金石碑刻、书画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

可以说,这一项工作几乎占据了他们生命的全部,而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全都体现在了这项工作当中,虽然精美的文物让人赏心悦目,但毕竟整理收藏的工作还是有些枯燥繁琐的,而赵明诚、李清照夫妻却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快乐,李清照将这种快乐详细记载在了《〈金石录〉后序》中。

这十年的光景之中,凝聚着他们的爱情、友情与知己之情,也凝聚着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与珍视。若说崇宁年间李格非的被罢免、大观年间赵挺之的去世,是赵明诚、李清照人生中的两大变故,那么,青州十年的生活可说是上天赐予他们的补偿。

遥想那个时候的李清照,才华横溢、执着追求,即便是生活清苦,却也乐享其中。而如今,物是人非。国家已经不是那个曾经的国家,她也已经不再如最初的她那般活泼开朗、爽性率真。国破家亡、改朝换代、丈夫病逝,孑然一身的她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人生中诸多的变化与不幸,将那个纯真美好的少女摧残成了现在这般忧郁寡欢、多愁善感、孤独无依的老妇人。

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也让那曾经“伴我情怀如水”的一枝寒梅变成了现在的“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这世间有太多太多的沉痛,只让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最后却落得个霜染白发、泪湿青衣。

如今的李清照,却再也没有力气把梅花插到鬓角了,只能反复的揉搓梅花,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凄清和冷落,为梅花的暗香,为所有逝去的幸福,为如今漂泊的遭遇,洒下那愁苦的泪水,任它在脸颊上滑落,任她浸湿衣襟。

国破、家亡、夫丧、物尽,李清照陷入了无尽的苦痛与灾难之中。自古以来,老天总是嫉妒红颜的,虽然李清照亦是如此,可她只是个女人,她并没有要求太多,她只希望自己能安定平淡的生活,有她的爱人赵明诚陪伴于她的身边,一同吟诗作词,研究他们喜爱的金石文物,仅此而已。她不要大富大贵,不要权势地位,而就这小小的要求,老天也未能满足她。想要拥有一个完满白头的爱情竟是如此之难,这,恐怕就是宿命的悲吧!

时光荏苒,动荡的年月或许已经过去,但心中的伤痛却无人抚平。孀居多年,李清照一个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心已倦怠,泪已无声,人已无情。爱人不在,还会有谁能够静静地倾听她心底的絮语?

一切的一切,变化的是如此之快,只在转瞬之间,仿佛曾经的美好与甜蜜就发生在昨天一样。看那日月星辰,静谧无言;青山长河,亘古蜿蜒;那些曾经的温馨与美好,似依旧在清照的心中,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黎明,是如此的静,静的仿佛能听见风的声音,听见花的心跳。这静,是一种淡漠的希冀,还是一种潜藏的隐忧?等到那些风以沉默,那些花都已残落,这个安静的黎明,是否会让黑夜慢慢消融殆尽?又或许,此时的清照早已不再相信这种宁静,就是她今生仅有的依归了。

一眼万年,曾经那个纯真无邪、柔媚婉约的女词人,在这世俗的尘埃中,只留给了我们一个落寞的背影。

3、泪阑干两段人生

临安,这座大宋王朝的新都城,宛如那街道巷陌里哪些说着吴侬软语的江南女子,温婉而秀美。在这样温暖的空气中,想必那断桥上的残雪早已经融化了。褪去银装的西子湖,又慢慢显现了她原本的恬静与优雅。清风微扶,湖光潋滟,天上碧空如洗白云漂浮,地上草木染绿蝴蝶起舞。似天上人间,引人入胜,人间至美,想来也不过如此罢了。

那一年,临近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望此情景,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自己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

突然,那悠扬动听的笛声停了,接着便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正走在残雪未融的院子里,似是要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

李清照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的汴京,也是在她们这样花季般的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不知道痴想了多久,转过身来,清照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下了赵明诚的遗留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噼里啪啦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临近落幕的夕阳,是一个可以让人睁大了眼睛仔细看的太阳。 此时,它收起了白昼那坚毅耀眼的光芒,只把真切的辉煌留给了人们。那金红色的柔和光芒,像是金子一般夺目,溶解的那么完全,一片赤红璀璨。无边无尽地柔光,安详而宁静。 傍晚的云彩则显现出不一样的瑰丽与色彩,它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明澈,那样的自在,那样的娇羞,像是腼腆的姑娘,红透了半边的俏脸。 金色的夕阳与如玉的暮云,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完美杰作。

喧闹的乐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整齐的方阵一个接着一个的经过大街,把临安城的春意烘托的盎然无比。

古代的女子,特别是那些身份地位较高家庭里的女子,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是到了这些节日,是可以结伴出去走走的。别说那些年轻女子,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也十分看重这些节日。

然而这般美景,李清照却无心游赏,孤寂的心里突然生出无限悲哀。多年来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自己境遇的坎坷磨难,使得清照有着好景不长之感, 国家残破,可是山河却偏偏有着万年不变的模样;春天临近,无情的草木竟然不顾人们的悲伤依旧如往年那样葱茏蓊郁。物是人非,大自然硬是跟人作对。想到这些,清照便不想出去了,可是朋友高昂的兴致,深深地刺伤了李清照的心。 春天孩儿脸,“次第岂无风雨”,转瞬间说变就变,就如同自己,刚刚还兴意盎然,现在已是不想出去了。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那场面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还提到了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如此看来,林升的那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还真的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的临安,虽是偏安一隅,但是却有富庶的江南给予支撑,如此热闹的元宵佳节并不亚于当年的汴京。经历一系列磨难的李清照,其实此时的心里是不想看见这样的热闹的,毕竟今时不同往日,自己早已没有了那份闲情雅致。

曾经的北宋,正是因为统治者安于享乐,沉醉在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欢乐世界里,百姓们也满足于自己安定的生活,所以才断送了祖宗的基业。而如今,南宋君臣依旧不吸取教训,仍然沉醉在临安城这温柔乡中。没有了危机意识,那么等待南宋的,必定也是北宋的下场。

那些统治者糊涂啊!这样的道理,就连李清照这样一个平头百姓,一个孤苦妇人都能深刻地认识到,怎么那些高官群臣就不明白呢?

但即便是自己的头脑再清醒,也不过是一个没有发言权的妇女,也只能在诗词里说说罢了。热闹是别人的,自己既无法干涉,又不能制止;痛苦是自己的,既不能影响别人,又不能感染别人。她也只能是沉默、是悲哀……回想起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场面和心情,再与之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清照的心里不由得生出更多的悲伤。

曾经的北宋汴京,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人们对元宵节都很重视,因为那是一年一度的灯节。热情的人们从年前冬至便开始张罗,绑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御街两廊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灯火大张,人头攒动。

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的元宵节,虽然现在身处临安,但是脑海中那繁华热闹的景象却还是涂抹不掉的。记忆中的元宵夜,也同现在一样,有着漫天绚烂的焰火,五彩缤纷的灯饰。街道上杂耍练摊的艺人直叫人拍手称绝。头上的翠羽金花,摇曳出汴京少女们别样的风情。那时光,是怎样的喜悦与自在啊!

然,那些美好的日子,又何止只有上元佳节?

无可厚非,北宋的汴京是繁华的,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酒肆、妓馆、丝绸商铺。那一声声洪亮的叫卖声和旅客的马蹄踢踢踏踏声在青石的街道上此起彼伏,交相呼应。写词和弹琵琶的人在挂着红色灯笼的阁楼上,有人醉眼惺忪,有人弹铗而歌,有人在人的怀里卧倒,有人在低矮的屋檐下看着对面的朱漆大门。

汴京繁华,如那海市蜃楼一般,转眼间,不复存在。

茶香飘逸,烛光摇曳,往事如风,这一切的美好,似乎已经太久没有被心底唤起了。那些被轻轻翻过的岁月,却依然的小心存放在隐秘的记忆深处,不曾被人打扰。

那似有似无的轻声呜咽,像是一抹淡淡的幽香,让人从回忆中蓦然惊醒。那些前尘旧事逐渐没入曛黄的余光中,它们是如此的亲近和熟悉,而又无可挽回地离你远去。那些昨天才望见了的芳华刹那,今年就再也寻觅不到它美好的踪迹。只有些许的惆怅与无奈,沉淀在了这个漠然的黄昏。

初春的季节总是让人喜悦的,娇俏的杨柳不知道何时抹上了脆嫩的新绿,柔弱无骨的小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露出了它们那迷人的笑脸,舞动的蝴蝶似乎也急于向人们展示自己那双五彩斑斓的翅膀。四季之中,也只有初春的季节能够让人产生由心而生的喜悦与激情。

然而春寒料峭,这一切的美景在李清照巅峰眼里,就如那湖中的倒映,只是个永远都老不起来的幻象罢了,镜花水月,终是虚无。曾经的那些舒适与畅怀,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她所看到的,只是眼前这渐已黯淡的黄昏。这个元宵夜,同样是灯光璀璨笑语喧哗,只不过其中的主角,早已不再是自己。

时光流转,从未停歇,历史终究会成为泛黄的书页。然而那种灵魂深处的孤独,却似乎从来都不曾远离李清照的心灵。烛光微弱,总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孤独与寂寞。那个记忆里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都城,经过了岁月的打磨,竟然变得如此陌生。 而临安那些绚烂无比的灯火,只不过是掩饰空虚的幌子。或许,在心灵漂泊无依的时候,再繁华美好的所在,也只不过是永远的异乡罢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苦雨,就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骤然而至,打碎你所有的幸福与希冀。哪怕你握的再紧,也无济于事。清照悲叹自己中年国破家亡,晚年孤苦伶仃。命运若如此,又怎不让人对那未知的明天充满了惊悸与犹疑呢?往事再如何痛苦,终究已经过去,而让人心生绝念的,则是那无望的未来。

月华如水,照我白发。人生到了这个时候,似乎也离那个永恒静默的冬天不远了。也许我们也会有这样一天,同李清照一样,兀自伫立在那里,一任悲喜随风。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会去听别人的笑语,也会学着用笑来哭泣吧!

这一夜,李清照的心始终沉静如水,不起波澜。那些烛光中的欢声笑语,依旧不时传来。回忆的潮水正在慢慢地退去,直到看见海天交接的那一抹蔚蓝。而她,或许只是望向那泛黄的宣纸,,看着那些用哀愁写下的行行词句,,慢慢地凝成黑夜的颜色。

4、尘埃落芳魂永寂

公元1147年,李清照六十四岁。

那一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常更加荒芜与孤寂。

树上泛黄的叶子变得更加的枯萎与憔悴,那干瘪的树枝,似乎承受不了叶子的重量,黄叶漫漫,纷纷而下,终成灰土。一望无垠的碧草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抵挡不住秋风的急劲,精疲力竭地耷拉着脑袋,以黄色告示它的溃败。

那萧瑟的秋风声,那“咔嚓”的叶柄断裂声,那溅落在玻璃上干脆的雨声,还有那枯枝败叶间悠远深沉的鸟鸣声,都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秋季的悲凉。

黄昏时分,李清照独自倚着古旧的木质窗棂,抬头仰望,恰巧看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下起了连绵的秋雨,黄昏时的雨,让本就凄凉的秋季,衬托的更加孤寂与悲凄。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李清照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多人称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精思巧构,华章绝妙,却又宛若随口道来,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可我总觉得,李清照的本意并不是这些文字游戏。她没有什么回文诗或藏头诗,这词里每一个字都是她赤诚的心,真挚的情。伤也好、悲也好、喜也好、怒也好,只有真情真意的流露,才能做到这点。那些写在纸上的词句,仿佛用的并不是墨,而是扎破手指的血。

对于卓绝千古的词,人们总是赞许它的美,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痛。对与李清照来书,曾经帘卷西风时的曼妙身姿,现在就如这纷飞的枯叶一般的陨去。这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娇弱的身骨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的磨难了。那延绵不绝的忧愁,宛如藤蔓缠绕着她,束缚着她,以至于呼吸都是那样的微弱。最终,让她破茧成蝶,成就了这绝世的悲歌。

清照的心就像一个小小的杯子,容易握住,可是杯子里却承载了太多的悲喜,溢出来,便成了词。

寂寞的清照独处闺房,想要寻觅些什么,可是一切都在****中不复存在了,永远都寻不回、找不到了。只有那冷冷清清的秋景陪伴自己。这落寞的秋景,让已经身心疲惫的李清照更加的伤感。一时间,凄凉、悲痛、愁苦,全都涌上心间,让人痛彻心扉。

一切都不再如从前,那曾经如此熟稔的面容,如今只化做眼底的一个悲伤而单薄的倩影。所以,在这样秋风凄凉的时刻,她才会想到酒。但或许,那如烈火般灼烧唇舌的酒,也终究是无法抵挡这冰冷的晚风。

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爱人已去,再无书信可寄。

北雁南来,与自己已是老相识了,此情此景,更让李清照感到伤心欲绝。看那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最终与泥土混为一起。如今,还能有谁能与她共摘啊!陪伴自己的,只有这颗冰冷的心。她也只能独自守在窗边,孤孤单单的。

黄昏来临,天空变得低压暗沉,熬过了整整一天的寂寞,天空却又无情地抛下一天的细雨。绵绵秋雨,寒湿阴冷,丝丝的雨线切割着天边的彤云。雨水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像是低落在了自己的心,又像是淋在了自己灵魂上。这比憔悴不堪、满地堆积的黄花更加让人悲凉。

种种情怀,又怎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愁”字就说得尽的呢?!

因为爱情,人与人之间总是会有着一份期待。这份期待,无论天上人间,都美得让人向往。飞星传恨的无奈中,透露着些许的悲伤与执着,又夹杂着一丝丝的眷恋,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惆怅啊!这一份期待,总是能让人怜叹痛惜。然而,叹息之余又不得不让人佩服清照的痴情。她在期待着与爱人的重逢,相思的痴情,美得让人觉得有一些伤感。如果,清照能够与爱人邂逅于黄昏下,哪怕只是在梦境中,也好。至少她的这份期待,没有了残缺。

因为爱情,总是有着一份执着。这是一份由期待衍生的执着,飘荡在行云流水之间。这份饱含着相思的执着,残留在落花之中,隐藏在孤影之下。于是,便也就倾心于那山盟海誓,这一份执着也就显得更加的动人。没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只有一份无怨无悔的情意。然而,相比较那凄美悲切的爱情,这段刻骨铭心的哀伤则更加钟情。这是清照无悔的选择。

因为爱情,心中总有一抹忧愁。所有的别离与团聚都会让人忧伤起来。青灯之下,泪眼婆娑,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只是一份平淡的哀伤。却如此让人挂念,让人动情。这样的凄楚与平凡,亦让人痛心疾首。

清照的愁,如丝如线般的含蓄忧愁,总是那样的迷惘。如今,这份忧愁只增不减。散落在窗前的新旧愁绪,在凝结在双眸的痴心等待,也就自然的愁上加愁。

看那满地的黄花,看那憔悴的佳人,谁能与之相依相伴?落花时节,只能道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般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有谁可以排解?在清照一片愁苦的心海之中,所有的美好都变得苍白无意。于是,终,还是应了愁变满天的芳心。

大雁飞去,由孤影变成了跳动的黑点,直到消失在远方的天际。而望不见边的远方,又是谁的故地?很多很多的旧时回忆,像无数的片段一样,在脑海中闪过。 过往的那些悲喜落寞,藏在她心中的隐秘深处。而回忆,只如一场酣然的小睡,纵使让人在梦中泛起微笑,醒后却终是躲不开那些沉默着的哀恸。面对这场回忆,要么老去,要么离开。她或许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那暮色渐浓,直到沁入她的心房。

或许有人不明白,李清照究竟在寻觅什么?是对爱情婚姻的怅惘,是对国破家亡的悲伤,还是对人生价值的冥思苦想?李清照的一生,是温暖,是华丽,是坎坷,是崎岖,更是传奇。她的一生,有阳光明媚的绚烂色彩,有狂风暴雨的摧残毁灭,有月明千里的醉人相思,更有刻骨铭心的痴情绝恋。

敢问,人的一生,谁又何尝不是在寻觅之中?李清照原本已经得到了她想要的美满生活和甜蜜爱情,可短暂的拥有之后却又痛失,心里是莫大的悲凉与无奈。在赵明诚病逝后,她的爱情之花就逐渐枯萎了。此后的漫漫长路,她一心想要寻觅他的身影,然而一切却物是人非。在没有爱情的岁月里,她寻觅,却是随着岁月的更替而不断加深自己的愁苦。

她想寻觅开明的君主,想要寻觅安定的国家,想要寻觅平淡的生活。然而,现实总是无情的一次又一次打碎她的梦。国家没有长久的安定,她只能逃亡,只能流浪,只能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可笑啊,自己的命运竟然和国家如此的相似!

兵荒马乱的年代,美好幸福的生活注定不会存在。国家岌岌可危,想要寻觅到一个安身之所都如此的艰难。对君主的失望,对国家的担忧,和自己永无宁日的生活缠绕在一起,这又如何叫人不肝肠寸断般的悲伤?

大爱无言,大痛无声,经历了至爱的离去、家国的离乱,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任何的语言都变得苍白无力。只有无边的愁,寂寞的蔓延。从心灵的此岸,抵达彼岸。

有些事,过去了很久,却还以为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会变,而唯一不变的,只有回忆。只有一个人在枯菊落叶下,诗情飞扬,思念不断,心灵寂寞的独舞;只有一个人****着孤苦,静静的,默默的演一场回忆的春梦。

无语问苍天,泪水涟涟。

无言,伤感,凄苦,泪流。

寻寻觅觅。但寻来寻去,她却只寻到了这向晚时的清冷。

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或许,这个空空的世界早已不再属于她了。

那个曾经灵秀聪慧,少有才气的李清照,那个率真果决,敢爱敢恨的李清照,那个忧心国家,忧心天下的李清照,最终,还是离开了这纷繁栾饶的世界,去了一个安静的国度。她走的无声无息,成为了历史的一个空白。没有人知道她死于何年何月何日、也没有人知道是何病何故而逝。人们只知道,这位封建时期最伟大的女作家还是芳魂永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生命的最后一刻,或许她依旧孤独而又绝望地守着一盏忽明忽暗的孤灯,独自落泪;或许她在轻抚爱人赵明诚遗留的手稿,让那思念绵延不绝的侵蚀着自己;亦或许她仍然执着地在宣纸上抒发着自己对国家的悲愤与希望……究竟是那一种,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知道的是,直至生命的终点,那些不甘、思念、孤独与忧愁还是会紧紧地包围着清照。

日复一日的煎熬,最终让她长眠于异乡贫瘠的土地上。想必,那孤苦无依的老妇,死于贫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不足为奇。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宁愿相信,这就是她的最后一首词。只是因为,她不该再承受这样的哀伤与孤独。这一生太苦,这一切,太长。

从蹴罢秋千,和羞走,青梅嗅;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再到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最后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多少心事,多少情怀,多少思念……李清照用自己荆棘坎坷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绝唱。

一段忧伤,不期而至;一声啜泣,低沉压抑,恍然间,曾经的一切都消失在方才微梦着的一枕黄粱。空气清凉,四处静谧安好,仿若无事发生。

指尖触过冰冷的岁月,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受。黄昏依旧,岁月依旧,黄花依旧,只有那不知名的忧伤,散了满地。

当一切都已结束,不如就关上自己的那扇心门吧!在那没有哀伤的时光里,在那悠悠的黑暗中,似乎整个世界都模糊不清,凝望不见。岁月静止,天地永恒。

曾经的他们,相依相偎,十指紧扣,就转身之间就是一生。或许,心中的那个他正在天堂的入口,看着那些善良的灵魂,步入天国。真挚的眼神不肯错过一个,生怕一不小心,就寻不见爱人的踪影。

生又如何,生原无爱,孤寂欲死。

所以,离开这纷扰的尘世吧,去那个无梦的天堂。在那里,再也没有哀婉的叹息。而她,也会再次牵住爱人温暖的手,不再害怕,不再孤单。

同类推荐
  • 梦回故乡

    梦回故乡

    本书是一本散文文集,共分为四辑:《童年故乡》《亲情暖阳》《生活有香》和《邂逅幸福》。全书融汇了乡情、亲情、友情、爱情、表达了对父母,对家庭,对朋友,对文字,对生活的热爱,构建了一个爱的世界。本书文笔朴实自然,不加雕饰,但在朴实无华中,将随处充满爱的世界展现给读者,无论是童年趣事,还是生活琐事,既有年代感又贴近生活,代入感强,是一本不错的休闲读物。总体来说,本书是一本积极向上,质量均衡,思想较充实的作品。
  •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那一世,你为清石,我为月牙;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佛入红尘,红尘便是道场。隐世才女白落梅,以禅意写红尘,以佛法道人生,她从禅诗佛词中精选数十首经典之作,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
  •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沙与沫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沙与沫

    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的卡里·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引领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形成了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青年时代,纪伯伦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上世纪20年代起,他的创作方向开始转向了散文与散文诗,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和散文诗集《先驱者》、《沙与沫》、《先知》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
  • 皖江历史人物散记

    皖江历史人物散记

    本书不是人物介绍,也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学术考据。而是人物散记,杂记,笔记。有感悟,有思考,有阐发。或关注一点,或留意一面;或脱胎换骨,或触肤扪骨。志书上没有的,详写;家喻户晓的,略过。别人长篇大论,我三言两语;人家散乱无章,我组织成篇。共分为九辑,即高洁特立之士、学养丰厚之士、艺技超逸之士、风流韵度之士、负异怀奇之士、慧识闳达之士、翰墨蕴藉之士、翘楚雄才之士、卓越俊雅之士。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所俘获。其实,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但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因此,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后来,他们几经艰险,终于逃脱,终将这一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热门推荐
  • 复仇天使之嗜血公主恋上你

    复仇天使之嗜血公主恋上你

    你知道彼岸花吧。那么你知道彼岸花的灵魂吗?血红色的三千发丝,勾魂的血红眼眸。她叫——神帝少女,地狱的特工,那你们知道神帝少女的传说吗……“黑滋大人。”一身血红色衣裙的绝美少女站在一个看不见她身影的人的面前。她勾起一丝妖娆的笑,“要死一次看看吗?”“亲爱的,我没有爱情。”她冷然对他道,“我是为复仇而生的,我已看破红尘。”她抚摸着彼岸花田的彼岸花,看着靠在树上的冷血少年,闭上眼,长长的睫毛犹如蝴蝶的翅膀般,扑朔迷离,“king,原来有些东西真的在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曾经的开始

    曾经的开始

    曾经我们的回忆很美,它就像流水一样清澈?记得我们以前考试不好时,大家互相劝慰,都会说坚强起来,记得我们以前被人欺负时,大家会去讨公道,都会说别怕,我们是对的,记得我们以前在操场奔跑时,大家一起笑,一起哭,都会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好朋友,一辈子的好朋友。
  • 穿越之杀手变萌妃

    穿越之杀手变萌妃

    五年的时间,让美少女变成杀人狂魔,却改变不了自己的爱人为救自己而死。意外的背叛,让戴瑾琪来到了陌生的时代。在奇怪的山洞里发现诡异的冰棺,里面躺着的人,却是戴瑾琪日日夜夜想念的人脸……【剧情一】“你是谁”“小瑾琪,我是你的毅哥哥啊”“砰”的一拳平毅的左脸肿了“疼不疼”“不疼,小瑾琪”“不疼,唉,做梦是感觉不到疼痛感,看来这个人是假的”瞬间听到喊叫“小瑾琪,我的脸好痛,快点给我揉一揉”戴瑾琪……【剧情二】“妈咪,我们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宝贝女儿,昨天我看到某人和一个女的打电话,说的有半个小时,你爸比出轨了”“妈咪,你忘了,我昨天在外婆家住,好像我昨天和爸比打电话打了好像有半个小时”戴瑾琪,捂脸……
  • 上帝右手

    上帝右手

    末世余生一切已悄然改变上帝右手划过时间和空间以及那不可期的相遇。
  • 狂气的言灵师

    狂气的言灵师

    叶宽是一个资深的中二病患者,如果不是他分得清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差距,精神病院就是他的归宿也说不定。但也许是神的馈赠,又或者是魔的诱惑,一个神奇的言灵系统来到了他的身边。借助着这个系统,叶宽在无尽幻想的世界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PS:主角是反派,利益至上,玩乐最高!
  • 俞夕

    俞夕

    1V1双洁,男女双强,暂时先这么多吧,。
  • 说狐传

    说狐传

    这是一段江湖的故事,一个关于狐王的故事。
  • 最后成为大神的人们

    最后成为大神的人们

    一句无心的话,成绩中下的唐七七有了个年级第一的男闺蜜,顺带认识了隔壁班的某个高冷少爷。按照小说里的定律,唐七七从此会在两个优秀的男孩之间左右摇摆,过上了前世拯救了银河系的生活。但,理想永远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男闺蜜是天真的,少爷是脆弱的,顺带还有一个被害妄想的学姐和一个充满幻想的好友。唐七七表示,这又当老妈子,又当心理医生,还要兼职通讯员的日子没法过了……哦!顺便一提,她的目标是成为大神。
  • 俗世山海经

    俗世山海经

    22世纪初,随着第一个觉醒上古之魂的婴儿出世,世界进入灵气复苏大时代,后世天赋异禀之人,会在18岁之前觉醒上古之魂,这些古魂赋予的“超能力”,也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如鱼得水,而我们的主角觉醒的魂,是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