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74200000002

第2章 西域古国(上)

(1)楼兰古国:沉睡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

历史总是轻易地抛弃她曾经的宠儿。楼兰,这个昔日绿草遍地、人流如织的繁荣古城,在4世纪以后,却突然神秘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城廓巍然,人物断绝”的不毛之地和待后人破解的千古之谜。直到1000多年之后,楼兰才终于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而这一次,它是以一种突然闯入的方式再次登场,让世人为之惊诧不已。

它是被一个打着考古旗号行强盗之实的瑞典考察队伍不经意发现的。20世纪初的一年阳春三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发现了消失了千余年的古城楼兰。100年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断地破解楼兰之谜,但至今仍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建起了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后来又不知因何变成废墟。

种种的猜测,无穷尽的假设,在显示了科学家探求未知的孜孜不倦的态度之余,却又勾起了人们探秘虚幻的猎奇心理。关于楼兰的谜团有许多,这些都是一个世纪以来悬而未决的疑点。楼兰古城,可谓一个活在历史与传说中的神秘国度。

古城楼兰的历史。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洼地的西北边缘,有一个风沙肆虐的沙漠地带。著名的楼兰城的遗址就静静地躺在这个几乎完全被沙丘所淹没的、死寂的世界中。千年的烽燧、古怪的雅丹地貌、漫天的绝域风沙,还有时隐时现的罗布泊,交织构成了一个神秘莫测、充满异域风情的西部传奇。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中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小国。在《史记》的记载中,楼兰也被称为鄯善,书中说:“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它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

根据史料记载,楼兰是在公元前3世纪时建立的国家,人口和土地稀少,楼兰在西汉时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将近3000人,所以军事实力不是十分强大,只好依附于实力较强的月氏,是月氏的一个属国。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被匈奴所管辖。

汉代伟大的探险者张骞出使西域时,将西域诸国的信息带回到中原以后,楼兰才被人们逐渐了解。张骞将他在西域的所闻所见报告给了汉武帝,尤其是在讲到楼兰有着良种的大宛马时,汉武帝异常欣喜,于是迫不及待地多次派使节前往大宛、康居一带求购。楼兰处于运送这些马匹的必经之路,在汉武帝的威迫下,他们担负起了向这些汉使提供食宿以及粮草的繁重任务。楼兰王国是个小国,而且当时西域处于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之中。因此,楼兰既不敢得罪汉人,又不敢得罪匈奴人,他们往往把一个儿子送到长安做质子,一个送到匈奴,冒着儿子被杀掉的危险,在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千方百计来维持着其政权存在。说来,这也是一种小国政治上的悲哀了。

开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官僚、商人就源源不断地从中原内地涌向西域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来。尤其是汉朝派遣使者来西域,楼兰境内的白龙堆沙漠就成了这些人的必经之处,为了讨好汉朝这个天邦上国,楼兰王国也担负起了向汉使提供向导和饮用水的任务。可是,好景不长,因为一些汉朝官员自认为是大国的官员,对这些楼兰人十分看不起,而且还渐渐地有了欺辱楼兰人、虐待楼兰向导的事情。楼兰人得知此事后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就不再向汉使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就这样,汉朝和楼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终于,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王安归在匈奴的唆使下,曾几次攻杀汉使,掠夺财物,使得西汉皇帝非常恼火。于是,汉朝大将军霍光就派属下傅介子去杀楼兰王,到了楼兰后,傅介子拿出许多金银锦帛,假意要送给安归。楼兰王安归大喜,应邀与傅介子一起饮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归,将其扶到屏风后,命两名刺客杀了安归。傅介子对各王公大臣说:“安归负汉,是大汉天子派我来杀他的,应该立他的弟弟尉屠耆为王,谁如不从,汉朝的大军马上就到!”各王公大臣见安归已死,而且汉朝大兵压境,反抗只是徒丢性命,迫于压力,只好服从了汉朝的意思。

安归死后,汉昭帝即诏立曾在汉朝做质子的尉屠耆为新王,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授予国印,赐宫女为妻及大批车马和辎重。楼兰古城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楼兰古城内“使者相望于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贩夫走卒穿梭其间,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生活。

与此同时,繁荣的商业为楼兰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使楼兰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中原的商品和文化也借着丝绸之路传入楼兰,给楼兰带来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楼兰此时已经成了西域的乐土,是无数人所向往的一片净土……

但是,似乎上天就是不允许人类或者是一个国家、部族如此无忧无虑地生息繁衍的。由于西汉王朝在中原群雄混战中自顾不暇,所以就更没有实力和精力来顾及远在万里之外的楼兰的事情了。因此,楼兰也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而逐渐衰落了下来。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时,据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的一片荒原了。楼兰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楼兰古城为何神秘消失。

楼兰之所以神秘,之所以至今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或许就在于它的出现和灭亡都迅速快捷、不为人知。楼兰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所以我们可以从《史记》、《汉书》等史料中看到楼兰的倩影;而在公元4世纪,它就神秘消亡了,因此《周书》成了最后一部对楼兰王国作了专门介绍的正史。至于公元4世纪,人们似乎就只可以看到楼兰“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的废墟了。一个曾经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几百年之后就这么销声匿迹了,一个曾经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楼兰文明也就此失落了。这也就使得许多学者、专家对此欷歔不已。

回首楼兰的繁华,简直是一场无比绚丽的春梦。罗布泊的西南岸,环绕地排列着一串大小不一的古城,它们是:土垠遗址、营盘古城、楼兰古城、海头古城、米兰遗址、尼雅遗址等达数十个之多。还有,由东北向西南穿越罗布泊的长城烽燧和屯田戍堡。这些以往繁华似锦的古城,就像是一颗颗明珠,被一条金丝给穿了起来,形成了一件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美丽绝伦的首饰、珠宝。而且,楼兰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中东西方文明,这就更给这份繁华锦上添花。据考证,楼兰运转丝织品数额巨大,有极为可观的人口和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

然而,上苍似乎嫉妒了这个美好的楼兰,它的繁华不知为何成了刹那间的芳华,如美丽绚烂的烟花一样,一瞬即逝,转眼间,成了一片荒凉的沙漠瀚海……

对于楼兰城的消失,最盛行的说法是由丝绸之路的变迁造成的。两晋之后,丝绸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楼兰的驻兵和屯田事业也从此向北转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楼兰古城便慢慢被废弃,最终销声匿迹。

也有人认为是战争摧毁了楼兰城。作为重地,历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国都曾统治楼兰。在楼兰城周边的多处墓地可以看出,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期的墓地葬有不同的人种。有可能是楼兰被占领后,占领者实行了屠城,然后撤离,楼兰因此慢慢被风沙湮没。

但也有人认为,是瘟疫这个可怕的恶魔夺去了美丽的楼兰,杀死了善良的楼兰人。传说在沙漠中有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叫“热窝子病”,顾名思义,只要有一个人罹患了这种可怕的疾病,就给传染给其他人,于是如果患病,就是一个村庄的病人;如果病死,也就是一个村庄的尸体。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人们盲目地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哪里去;哪里能活命,就往哪里去……

有的考古学者从考古方面肯定了这种“瘟疫说”。有人认为,从考古发掘来看,楼兰古城是突然间被废弃的。古城里没有战争的痕迹,也不像是人类渐渐迁移之后留下的遗迹。无论是珍贵的文献,还是各种财物,在楼兰古城的废墟中都曾被大量发掘。楼兰人之所以会如此仓促地离开家园,抛弃下如此之多的财物,也许,只有可怕的瘟疫才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景象,才能让人不顾一切地逃离。

除以上观点之外,还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猜测,一为楼兰毁于干旱,一为楼兰毁于洪水。持前种观点的人认为,楼兰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国土上挑起战争,使水利设施和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断水了。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人们的卫生状况恶化,抵抗力减弱,于是瘟疫爆发,楼兰古城居民为了生存只得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与此相对的猜测是楼兰古城毁于洪水。有学者提出,原来在罗布泊洼地及其周边有大面积的森林,种类繁多的植被,飞禽猛兽出没于此,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可是,因为楼兰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时因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的增加使屯田开荒需要大量烧荒,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的林木。过度的采伐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深淤浅。而天公不作美的是,恰巧在此时,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水源充足。楼兰城的毁灭可能是当时某一段时期里罗布泊抬升湖水,导致水位上涨,向西蔓延楼兰城,同时楼兰城及周边地壳下沉,孔雀河与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注入到楼兰城致使楼兰古城中的百姓人等俱成了鱼鳖。

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城成为沙漠中的废墟,不可逆转的现实是,辉煌的楼兰古城永远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漫漫黄沙遮盖了昔日绿洲上的城市,人们只能从那残存的遗迹中,追忆那流传千古不绝于世的神奇传说,魂牵梦萦那沉睡千年的惊世容颜……

遗迹的发现。

在清末,自古号称万乘之国、大方之地的东方古国——中国引来了无数对她的文化、财富十分痴迷的西方人。这些西方人挖空心思地对这个古老的国家进行侵略着、巧取着、豪夺着……有一个号称地理学家的西方人,无意中在西域的浩瀚沙海中发现了许多宝贝,他贪婪地将这些宝贝运回自己的国家后,引起了学者的重视。这些学者通过分析和考证得出结论,这位地理学家所发现宝贝的地方正是中国《史记》和《汉书》中记载的、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后来又莫名消失了的丝绸之路重镇——楼兰!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呢?

1895年2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一支庞大的驼队来中国的罗布泊地区考察,打破了罗布沙漠的沉寂。在考察过程中,队伍刚刚深入罗布泊不足10千米就遭风沙袭击,百十号人几乎丧失殆尽,亏得一只水鸟将他引至一小水潭边,他才幸免于难。从此赫定坚称:“这里不是生命所能涉足的地方,是可怕的‘死亡之海’。”但是斯文·;赫定并没有畏惧“死亡之海”,不久,他再次率领探险队进入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荒原,这次他决意打通从中亚到西藏的道路。

斯文·;赫定的第二次罗布泊荒原之行则充满了戏剧性:1899年9月,斯文·;赫定在瑞典国王奥斯卡和百万富翁贝尔的资助下,开始了对塔克拉玛干的第二次探险。斯文·;赫定一行驾小舟沿叶尔羌河进入塔里木河,抵达若羌绿洲。1900年2月,他又组织一班人马向罗布泊荒原进发,3月29日深入到罗布泊西北岸。在完成考察湖泊游移项目起程退出罗布泊的前一天,中国维吾尔族的探险队员奥尔迪克发现用来挖水的铁铲丢在前一夜的宿营地!茫茫沙漠,水是性命攸关的东西,而铲又是他们唯一的挖水工具。斯文·;赫定不得不命令奥尔迪克回去寻找。奥尔迪克强忍饥渴立即出发,幸运地找到了这把铁铲。就在返回途中,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打在脸上使他无法睁眼,他迷失了方向。当风暴停息之后,奥尔迪克面前出现了一些高大的泥塔和房址,起初他以为这是“海市蜃楼”,但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是一座被风沙湮没的古城废墟。映入他眼帘的,不仅有残垣断壁、巨大的房梁,还有遍地的碎陶片和浮露于地表的佛珠、铜钱等。

第二天,奥尔迪克找到了队伍。当斯文·;赫定从奥尔迪克手中接过那几片木雕残片时,有多年探险经验的他立即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处使自己闻名于世的重大发现,斯文·;赫定当场由于兴奋过度而惊叫起来。这位探险家用颤抖的手挥笔记录了这一心情:“这些精巧的蜗卷纹和草叶纹雕刻使我眼花缭乱了,这果然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将铭记这一伟大的日子:公元1900年的3月29日,这是一座充满传奇与智慧的人类文明宝库又一次回归历史舞台的日子。

尽管斯文·;赫定当时尚不能完全断定这座荒废多年的古城究竟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又会湮没在滚滚沙尘之中落得如此萧索的结局,但是职业的敏感使得他注定在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伟大的发现总是伴随一些小插曲。由于他们所剩余的水已十分有限,而匆忙前往发掘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生存,他们将考察楼兰的计划留到第二年春天。1901年3月,斯文·;赫定就迫不及待地重返沙漠中那座神秘的古城。但是事情并不那么顺利,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浩瀚如海的茫茫沙漠,上次因为机缘巧合而遇到的古城遗迹再一次神秘失踪!在苦苦寻找却毫无线索的情况下,斯文·;赫定及其队友都打算放弃了。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斯文·;赫定一行在疲惫不堪地穿越一片低矮的雅丹地貌区域时,发现了许多古代烽火台,这条烽隧线一直延伸到罗布泊西岸一座风沙湮没的古城,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那片废墟!

由于这一次带有明确的目的,他们立即“在泥塔底下支搭帐篷”,在古城内13个地点大肆盗挖起来。就这样挖掘了一个多星期,他们获取了大批汉魏古钱、一枚罗马钱币、一枚于阗钱币、各类精美的丝织品、颇具中亚希腊化艺术风格的雕花建筑构件。其中一件带有木雕小佛像的佛殿建筑饰件,十分精美,迄今仍是中国境内发现得最早的佛像艺术品。最重要的文物当属那些魏晋木简残纸。魏晋书法真迹流传至今者寥寥无几,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珍宝,而赫定在遗迹里一次发掘所获就达150余件。

根据赫定带回的卢文和简牍上的“Kroraina”一词,德国语言学家研究后确认:这片废墟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后又销声匿迹的楼兰!消息一经传出,立即轰动世界。此后,楼兰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著名的考古圣地之一,楼兰古物成为欧美和日本探险队激烈争夺的对象。1906年和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两次到楼兰考察挖掘,发现了附近十几座城址、寺院、住宅遗址等。1909年3月,日本大谷考察队的桔瑞超进入楼兰,并发现距楼兰遗址40多千米处的海头古城,获得新的重要文物——前凉西域长史李柏的信稿。之后,美国的亨廷顿和瑞典的布格曼探险队先后到过楼兰,均有所发现。

就这样,楼兰,这个被沙漠湮没千年的文化古城,竟然被外国的盗贼率先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伴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多,古楼兰的轮廓也渐次清晰展现于世人面前。

楼兰美女再现人间。

楼兰古城处于新疆地区的沙漠地带,异常干燥的气候,使得那些消逝于沙漠中的生命免于腐烂,从而得到完好的保存。随着考古发掘的逐步深入,楼兰古城也向我们展示了它创造的一件件惊人的奇迹。

1979年12月有考古学家在一个寸草不生的土埠顶上发现了古人活动的遗迹。后来经过考古发掘,在此处竟然发现了埋葬在地下的一座古代楼兰人的墓葬!考古队员在惊喜之余,加大了挖掘力度。在墓穴清理得差不多后,一具完整的古代楼兰女性的尸体出现在队员们面前。古代楼兰女性的尸体的发现,就像是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考古界,震惊了中国,更震惊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通过出土资料的描述,可以知道这具女性干尸盛放在由两块掏空的树干制成的棺木中。她头戴尖顶毡帽,身裹毛线毡毯,脚穿补过的皮靴。外露的面容可以看出死者年龄比较年轻,脸庞姣好,高高的鼻子,大大的双眼,长长的眼睫毛,浓密的金发卷曲在肩后。毡帽的尖顶两旁,插着色彩斑斓的翎羽,帽边饰红色彩绒,颈部围着毛茸茸的皮裘,既美观又保暖。好事的日本人在得到消息后,马上根据照片为她做了一件复制头像,一时间,“楼兰美女”的称谓响遍世界。

实际上,这具干尸在去世时的年龄在35岁左右,离“楼兰美女”的称谓还有一定差距,“楼兰美女”的称谓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还有一个更为神奇、美丽的干尸曾被发现。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同斯文·;赫定一起,再次来到罗布泊,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奥尔迪克闻讯又主动赶来重归旗下。这时已72岁的奥尔迪克告诉斯文·;赫定,他15年前,在罗布泊发现了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斯文·;赫定感到吃惊和怀疑。虽然如此,他还是决定去找一下这个“奥尔迪克的古墓群”,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贝格曼去实施。

奥尔迪克和贝格曼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寻找这片神秘的墓地。在一次次尝试失败后,奥尔迪克也拿不准了。他开始讲故事为自己开脱,他说那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已经消失在新形成的湖泊中了,那个地方是一个有魔鬼出没的地方,他不敢领别人到那里去。贝格曼开始怀疑是否真有这样一个地方。在灰心丧气中,考察队意外地拐向了一条库姆河的支流,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贝格曼随口把它叫做“小河”。他们谁也不会想到,随口叫出的“小河”,以后会成为罗布泊探险考古史上的一个关键词。考古队沿着小河边测量绘图边前进。这时已是6月,沙漠里的天气变得特别热,所有人都汗流浃背。就在这时,大家发现奥尔迪克有些异样,他迷迷糊糊地张望着,聆听着。然后,他一个人久久地凝视着那个浑圆的小山包,一言不发。突然,奥尔迪克指着那个小山包,大声说:“那……就是它!”大家全愣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都面对小山包而立。

那是一个埋葬在细沙中的山包,贝格曼和他的助手们在此发现了大量的棺木,留给世人无限遐思的“楼兰美女”也静静躺在那里。贝格曼记载说:“一些木乃伊有黑色的长发和令人难以置信地保存完好的脸……一具女性木乃伊面部那神圣的表情永远无法令人忘怀!她有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面冠以一顶具有红色帽带的黄色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似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勾鼻,微张的嘴唇与微露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微笑。这位‘神秘微笑的公主’已经傲视沙暴多少个春秋,聆听过多少次这‘死亡殿堂’中回荡的风啸声!而又是在什么时候,她面对明月,燃烧的太阳,永远地合上了双眼?正是为了寻找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我才来到此地探险。”贝格曼并没有找到答案,他再也没有回到过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在贝格曼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没有考古工作者或探险者能到过这片神秘的土地。“小河墓地”在罗布荒漠的无边沙海中,沉寂了66年。

除了楼兰美女之外,在楼兰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2000年3月的一个下午,新疆一支考察队来到著名的营盘遗址古墓群与小佛塔中间地带考察。考察队在一条干涸的小河道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具独木舟棺材。他们将这具奇特的棺木从河道里拉出来后,发现残棺仅剩85厘米长,50厘米宽,棺帮厚约2厘米,估计此棺原长约3米至4米,其余部分已断朽在地下。当时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具极为“普通”的残棺,竟是出自汉晋时代的稀世国宝——楼兰彩棺!这条干涸的小河道就是传说中“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

彩棺通体以黄、橘红、褐、绿等色彩彩绘,绘有铜钱、花卉纹样,并以斜线分格,整个彩棺图案,虽经近2000年的岁月,却如新的一般。彩棺两端绘有东方文明中代表日、月的“朱雀”、“玄武”。彩棺以具有古罗马艺术风格的绒毛毯覆盖,毯上的狮子形象夸张、色彩艳丽。极具考古价值的是,这具彩棺集中了东西方两大文明因素。由于考察队在进入楼兰遗址前就制定了纪律,不准带走任何文物,因此,考察队决定回到宿营地请示领导后再作决定,于是就把彩棺留在原地。

在请示上级部门征得同意后,考察队派出一辆车返回原地寻找彩棺,可寻找人员在营盘遗址周围转了很多圈,也没找到那具彩棺。由于楼兰古城遗址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免遭人为破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曾于1996年专门发布禁止到楼兰古城探险旅游的禁令,任何人员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进入。因此文物队决定先考察完周围的几个文物点,返回时再接着寻找。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终于发生了,当考察队考察完预定地点返回到那条干涸的河道边时,几个人走到彩棺寻找,不由大吃一惊,楼兰稀世彩棺已神秘失踪。不久,考察队再度返回原地寻找彩棺,而且在遗址周围数公里内展开拉网式大搜寻,仍一无所获。考察队向上级汇报后,主管部门断定这具彩棺已被人盗走!后经数月查寻,稀世国宝楼兰彩棺仍下落不明。

(2)西夏古国:一个不能被历史小觑的王朝

当我们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一切静默,留下的只有眼前被风雨蚀过的高大的黄土堆以及布满孔洞的断壁残垣,残留着党项民族的粗犷和曾有的帝王之相。黄昏的阳光洒在遗址间,投射着长长短短的斑驳阴影,那曾经的王朝基业、曾有的辉煌,一切都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中随风而逝。

这片土地到底当年有着怎样的传奇事迹?这片土地当年孕育了一个怎样的国度?这样的一个国度又为何灭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呢?

西夏帝国的传奇历史。

西夏,是党项族于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与宋、辽(金)鼎立189年的王朝。王朝的缔造者党项羌原居于黄河河曲一带,是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渐强盛。

党项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的交界地区。在隋末唐初的时候,羌族中的党项族开始兴盛起来,他们以姓氏为部落的名称,过着原始游牧的生活,在党项族的许多部落中,尤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唐太宗时(贞观八年,634年)党项族酋长拓跋赤辞率所部归唐,以后其他各部酋长也先后率所部归唐,唐将其分为32州,并授拓跋赤辞都督,同时赐皇姓“李”姓。黄巢起义爆发后,唐僖宗逃往了四川,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纠集党项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数万军兵,参加了镇压黄巢农民起义的战争。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镇压起义有功,于公元883年将其晋爵为夏国公,再一次赐皇姓“李”。从此以后,拓跋思恭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五代十国时期,他们乘乱扩张势力范围,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力量。

宋朝初年,拓跋思恭的后裔李继迁附辽抗宋,辽封李为西平王。由于受汉族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经过李继迁及其子李德明的继续发展,到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时,党项族已经基本完成了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变,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统一政权,以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夏大庆二年十月十一日在(1038年),李元昊于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因其地处西北,又在黄河以西,所以史学家称之为“西夏”,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称帝后,元昊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地位,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这种请求当然没有得到宋朝统治者的批准,于是宋朝与西夏发起了战争。此时,西夏正处于上升时期,军心稳定,战士们个个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战斗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西夏的部队在1041年、1042年与宋朝的两次交战中都大获全胜,在好水川和三川口大败宋军。面对强大的西夏军队,宋朝统治者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了承认元昊为夏国皇帝的要求。

1115年,金灭辽。宋室南迁之后,西夏对南宋、金都采用和好政策,并广泛引进汉族生产经验和技术,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当时,尽管形式上西夏必须向宋、辽称臣纳贡,实际上,它已经完全成为西北的一大军事强国。西夏当时的疆域达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此时的西夏王朝,也正处于它的巅峰状态。

然而,似乎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否极泰来”的魔咒。当西夏国的国力和统治疆域达到顶峰之时,也正是它走向下坡路的时候了。

西夏王国的衰落,是从另一个民族——蒙古的崛起开始的。西夏与蒙古的第一次接触发生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夕。由于成吉思汗统一大漠草原的目标日益临近,他的地域也开始与西夏相邻。在两个利益集团的对峙中,战争是缺少不了的。因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当时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带,是蒙、金必争的中间地带。所以就成为了众多强国必争之地。另外,蒙古若想攻金,必须首先扫除西夏这个后顾之忧。西夏可以作为蒙古军很好的物资配备和兵员补充之地。基于这些原因,成吉思汗是没有理由不让西夏称臣的。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统军首次进攻西夏,从此拉开了六战西夏的帷幕。当时的夏桓宗李纯佑见蒙古军强大而惧战,蒙古军纵兵掠瓜(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沙(今甘肃敦煌)等州。4月,因盛暑将至,蒙古军撤退后,这次战争以蒙古军的退败、西夏兵士的守城成功而结束。

可是,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岂会甘心败给小小的西夏,他以西夏不纳贡为借口,于第二年亲自统军第二次进攻西夏。这次成吉思汗的军队势如破竹,颇有直捣黄龙之势。然而,西夏兵士也不是好惹的,他们顽强抵抗,成吉思汗不敢骤进,屯兵5个月后,因粮饷匮乏,于次年2月自引兵还,西夏又胜了。

几年后,成吉思汗率重兵第三次征讨西夏。蒙古军直抵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外围要隘克夷门(今内蒙古乌海西南),包围中兴府。西夏襄宗亲自登城督战,蒙古兵屡攻不下。9月连降大雨,黄河水暴涨,成吉思汗遣将筑堤,引水灌城,西夏兵民伤亡甚众。可是,有趣的是,当年12月,中兴城因水淹浸,水势泛滥,蒙古军亦难驻足。夏襄宗登城隔水与成吉思汗相见,面约和好,献女察合给成吉思汗,蒙古退兵。就这样,西夏又躲过了一场劫难……

1217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西夏不堪征调,拒绝出兵。成吉思汗于是以西夏不应从征为由,率军四度攻夏。12月,蒙古军渡过黄河进入夏境,直抵夏都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仓皇出奔西京(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一说西凉,今甘肃武威),留太子守中兴府。西夏马上遣使请降,由于成吉思汗忙于对花剌子模的征讨,于是命令退兵。但成吉思汗留下话说:“待西征胜利归来,却再理会之。”

成吉思汗于1226年春以西夏拒绝出兵助战和不纳质子为由,分兵两路,东西并进,再次攻击西夏。成吉思汗在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西江得重病,然而天要亡西夏,蒙古人封锁消息,而西夏国守城统帅却在连年抵御后终为恐惧压倒,恰恰在成吉思汗死后一天,献城投降,蒙古人于是发了疯似的发泄失去一代天骄的郁闷情绪,屠城、杀戮、掘墓、焚书,“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西夏王陵也未能幸免,曾经红墙绿瓦、角楼飞檐、阙台高耸、碑亭肃穆,更有那瑰丽的陵台、献殿,但所有的华丽堂皇都随着入侵者燃起的大火化为乌有,烧得毁的烧了,烧不毁的石碑都被砸断深埋。在历史上烜赫一时的西夏王国就此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黑水城的神秘传说。

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约35千米、纳林河东岸荒漠中,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项人语言命名的城市。过去这里曾经有相当大的水域,仅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千米。黑水城就在三面临水的绿洲之中。

党项人叫黑水为“额济纳”,黑水城就是额济纳城,而蒙语里称为“喀拉浩特”。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公元1226年2月,黑水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血战,如今黑水城外满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里,也许就是当年屠城时留下的。远处眺望黑水城外围高大的城墙,虽然历经了岁月的风蚀,却依稀可见当年整个城池的辉煌。

黑水城,又被称为是“死亡之城”,据说,这“死亡之城”的来历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几百年前,在西夏国的军事重镇黑水城曾驻扎着一位“哈拉将军”,他的名字叫哈日巴特尔(蒙古语,意为黑英雄),同时也被人们成为“黑将军”。这位“哈拉将军”武艺出众、兵法娴熟,在那时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由于哈日巴特尔骁勇善战,深得皇帝欢心,皇帝于是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黑将军做夫人。

可是,“哈拉将军”并不满意于做一个屈居人下的驸马爷,他还有着更高的政治野心。但是由于实力较弱、影响力还不足,所以“哈拉将军”选择了暂时韬光养晦、按兵不动。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和不懈努力,终于,“哈拉将军”羽翼渐丰,权势强盛。此时,他也可以一展作为了。于是,“哈拉将军”开始公开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企图一统天下,称孤道寡。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哈拉将军”的这一阴谋被公主得知,她便将黑将军阴谋篡权的消息报告了父皇。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数万大军进攻黑水城,悬赏捉拿哈日巴特尔。但是大军对黑水城久攻不下,为不使黑将军逃脱,只好把黑水城围困起来。为了攻克黑水城,西夏皇帝请来巫师卜卦,巫师说:“黑水城地高河低,围城官军在城外打井无水,而城内军民却不见饥渴之象,肯定有暗道通水,如果将这条水道堵截,则必胜无疑。”

于是,西夏士兵用头盔盛着沙土,在黑河上游筑起一道巨大的土坝,截断了城中水源。没过多长时间,城中储水耗尽,士兵饥渴难耐,只好在城的西北角打井求水,不料却滴水未见。黑将军看到城池危在旦夕,失败已成定局,决定与对手进行最后的决战。战前为防万一,他把库内所存的80余车黄金连同其他难以计数的珍宝全部倒入这口枯井中,又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儿。一切处理停当之后,黑将军便在城西北侧破墙打洞,率领士兵倾城出战,身先士卒直冲敌营,经过殊死拼杀,终因众寡悬殊全军覆没,最后黑将军自刎而死……

现今在黑水城遗址西北角城墙上可以看到一个可容骑驼者进出的洞口,相传就是当年黑将军突围的洞口;在黑水城内偏西北的那个大坑,相传就是当年不曾出水却用来埋藏了全城财宝的那口深井;而被当地人称为“宝格德波日格”的那座高大沙岭,相传就是当年大军截水所筑的大坝。

西夏皇帝的军队攻陷黑水城后,将城池破坏殆尽,黑水城从此成为荒凉的废墟,被人称之为“死亡之城”。

此后,邻近城池的汉人和当地的蒙古人曾多次前往黑水城试图发现这些珍宝,但不是无功而返就是神秘失踪,据说是黑将军临死前留下了致命的咒语。当地人由于惧怕黑水城的鬼魂和咒语的魔力,尽量避免经过此地。因此“死亡之城”就显得更加神秘恐怖了……

人类贪婪的本性打开“死亡之城”

当一切的是非成败都随着历史的长河远去,当所有的荣辱兴亡都随着时间的流水浸没的时候,西夏这个在沙漠中沉睡了6个世纪之久的人类遗迹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就好像它只是惊鸿一瞥,不管当初的它有着如何恢弘壮丽的过去,不管当初的它有着怎样绚丽多姿的往事……

可是,神秘的东方对于那些贪婪的西方人有着太大的魔力了,一些人或是为了他们口中“高尚无比”的科学研究,或是为了中国大地上那些数不清的金银珠宝,一次次地踏上了他们的“东方寻宝之旅”!1907年,俄国地理学家,同时也是海军中校的科兹洛夫又组织了一次“死城之旅”,这是他第六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本来,他将这次的探险目标定为蒙古、青海以及四川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但是在次年,当他穿越蒙古南部戈壁,忽然想起了14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经提到过的充满传奇色彩的黑水城。他立即决定前往这座传说中的“死亡之城”。

为能使自己顺利进入黑水城进行“考察”,他事先找到了黑水城当地的“管理者”达希,并送给达希一些“名贵的礼品”。在达希的帮助下,科兹洛夫和他的4名考察队员“轻装”向前,很顺利地进入了黑水城,一场洗劫就这样无声无息却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科兹洛夫在1908年3月19日进入黑水城,并且以考古为掩护开始疯狂的发掘。他们在城内的街区和寺庙遗址上挖出了10多箱绢质佛画、钱币等文物。这些文物运到圣彼得堡,文物中那些无人认识的文字和造型独特的佛像令俄罗斯地理协会当即作出决定:科兹洛夫探险队放弃原来入川的计划,立即返回黑水城,不惜一切代价,对此展开大规模的挖掘。

人心不足蛇吞象,也许,人性本贪婪吧,就连这个以科学考古自居的人也不能例外。5月,科兹洛夫又从当地雇用了一批民工,开始了在黑水城第二次挖掘,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野蛮挖掘,“死亡之城复活了,一群人开始在这里活动,工具磕碰出响声,空气中尘土飞扬”。这次挖掘时间长达四周,当他们在距城西约400米处的干河床右岸打开一座大佛塔时,赫然发现的是一个辉煌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覆钵塔式建筑,里面秘藏着许多佛教塑像和成百上千的书籍、绘画、经卷等,这些重见天日的艺术珍品依然在废墟上闪耀着那个时代的夺目光彩。他不仅挖走了抄本书籍2000多种,还挖走了300张佛画和大量木制的、青铜镀金的小佛像。

科兹洛夫在圣彼得堡展出了他从中国黑水城带回的文物文献,轰动一时。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在成堆的文献中发现了一册《番汉合时掌中珠》,原来这是西夏文、汉文的双解词典。科兹洛夫两次以驼背运来的,竟是中国中古时期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

科兹洛夫是否为自己的野蛮行径感到过耻辱和悔恨,我们无从而知,但是心灵和舆论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使得他在自己的“考察记”中这样写道:“随着考察队与死亡之城距离的增加,不由自主的难过之情越来越强烈地控制了我。我仿佛觉得在这毫无生命的废墟中,还存留着为我所亲近、珍视以后将不断与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还有一些我舍不得与之别离的东西。我无数次地回望这座被尘土遮盖的城堡,在和自己‘苍老的朋友’告别时,我带着某种可怕的感觉意识到,喀拉浩特城(黑水城)现在只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塔了,这座塔的内容已经无可挽回地死亡了——被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给摧毁了……”

但是,在科兹洛夫的回忆中,更多的是看似极为享受怀念,实则恬不知耻的话语:“在哈拉浩特度过的几天时间里,考察队收获的东西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有书籍、信件、金属钱币、女性饰物、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佛像以及其他物品,用数量来计算,我们这几天收获的是满满的、沉沉的10个邮箱的物品,后来,我们把这些东西寄给了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和俄国科学院。”“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终于在一号废墟里发现一个佛像时的那种全身充满了惊喜的感觉。”……

失色的黑水城,成了今天那些仍然在关注着西夏文化的人们永远的痛。此外,就要被大漠掩埋了的它向人们证实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被湮没在沙海里的城池是西夏王国当年最漂亮而特别发达的城市,而这里的每一个沙丘都是牧人们当年的家!

(3)月氏古国:祈连山古代原始印欧人种游牧部族

1983年,新疆巴里坤兰州湾,一位朴实的庄稼汉在耕作时,无意间的一铲,竟然挖出了一件长满绿锈的铜缶,新疆社会科学院得知后迅速派人进行实地考察,最终认定了这是一处人类文化遗址。1984年正式开始发掘此地,并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青铜器和大量陶器。2001年,考古专家再次来到了巴里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经过调查,专家们推测这可能是一处月氏人的遗址。

这个遗址的发现,也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月氏──这个曾在秦汉时期出现在中原王朝史书上的西域古国身上。这是一个怎样的西域古国?它为什么在后来的中原王朝史书记载中再无提及?强盛一时的贵霜王朝是月氏人的杰作吗?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究……

月氏国的渊源。

月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是个神秘的部族,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资料考证,认为其在商代时居住在我国西北。它在《史记》、《汉书》中没有专门列传。我国的先秦文献提到过一些与月氏名称相近的居于西方的部落,例如《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过“禺支”,《穆天子传》卷中提到过“禺知”。《管子·国蓄篇》称“玉起于禺氏”;《管子·轻重甲篇》则有“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

然后八千里之昆仑之虚可得而朝也”的记载。其实,这里的“禺知”、“禺支”、“禺氏”等都是对月氏的不同音译而已,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月氏民族早期以游牧为生,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形。但《史记》的《乌孙传》、《大宛传》、《张骞传》等传中保存了月氏早期历史的一些资料。月氏为游牧部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史记·;大宛传》说月氏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属于大月氏别种的湟中月氏胡,旧时居于张掖、酒泉之地。

西汉初年中原有关月氏消息来自于匈奴降人和匈奴的使臣。武帝以后,有关这个民族的准确消息主要来自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的报告。张骞所提到的月氏故地敦煌、祁连均非汉语。敦煌应当与《山海经》中的“敦薨”为同名异译,有学者分析说这可能是“吐火罗”(Tokhar)的音译,指今祁连山一带。

虽然通过张骞的出使西域,国内已经对月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了解也只是存此一论的,并不是全面的彻底的了解。月氏究竟是什么民族,史无明文。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关于月氏的种族问题,在史学界就有着极为复杂的认识:有人认为月氏人是鞑靼族,有人认为是藏族,有人认为是日耳曼族的哥特人,有人认为是突厥族,有人认为大月氏与匈奴同种。

不光如此,人们对于月氏人的由来也有着许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月氏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民族,有人认为月氏人是北方民族,有人认为月氏人是秦汉时从雁门西迁到河西的,有人以为月氏人是从塔里木盆地西南角帕米尔一带迁来的,还有人认为月氏人是从鄂尔多斯迁徙过来的。据史书记载月氏人的活动范围,从天山中部一直延伸到贺兰山甚至黄土高原,但活动的核心则在河西地区。有人据此提出,月氏的故乡应当在天山北麓东段的巴里坤草原。但月氏人又不仅仅是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一种筑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生活。

由于月氏没有文字,而且它本身的记录也不齐全,现在仍无定论。世界各国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月氏部落的来历。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王朝以后被称为吐火罗人(Tokhar)。20世纪末在新疆南部的焉耆和库车发现了一种以印度婆罗迷字拼写的不知名的语言。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这种语言不属于印欧语中的印度——伊朗语,而属于印欧语西支,操这种语言的人自己称之为吐火罗语。有些语言学家根据这一点,设想这种语言就是月氏人及其近亲部落的语言。

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巴比伦史料记载中,提到过一个民族称为“Guti”,其主格形式为“Gutium”,他们从波斯西部的山区袭击巴比伦。在汉谟拉比铭文中,也提到了巴比伦四邻的民族,其中有两个,一个称为“Gutium”,另一个称为“Tukris”。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向东迁移,在我国西北地区定居下来,其中Guti人在河西,发展成月氏部落,而Tukri人则占据了今新疆南部的库车和焉耆,他们后来被称为吐火罗人。汉初以前大月氏在河西地区的居地“祁连”这个名称,就是后来的突厥语和蒙古语中tengri(天)的音译,由此可推测月氏可能与这两个民族,尤其是操突厥语的民族有关。

秦朝建立后,月氏更为强大,所谓“东胡强,月氏盛”。当时月氏已经成为有“控弦十余万”的强大的游牧民族,在今天的民乐永固一带修建了都城。这一时期的月氏人在河西的统治处于全盛时期。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东西两侧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当时,匈奴的统治者头曼曾送长子冒顿为人质于月氏,并发动对月氏的战争,想假手月氏把冒顿杀害,从而立自己的小儿子为王位继承人。但是冒顿盗取了月氏的千里马逃回匈奴。

回到匈奴的冒顿心怀怨恨,经过周密准备,于公元前207年射杀了父亲以及继母、同父异母的兄弟,自立为单于。公元前203年,就在刘邦刚刚建立汉朝的时候,冒顿单于打败东胡,获得了胜利。解除东胡的威胁后,冒顿立即对月氏发起攻击。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屈辱地被送到月氏做人质,还差点被月氏人杀死。

月氏原很强盛,因此轻视匈奴。匈奴于公元前202年举兵攻月氏,月氏惨败,不得不放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这次败后,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这一部分西迁的月氏,中国史籍中称作大月氏,另有一小部分未能西迁,即南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河西走廊一带随后即被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占领。

后来,大月氏再度被匈奴与乌孙国联合攻击。由于作战不利,月氏国王被当时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杀死了,而且老上单于还把月氏国王的头盖骨做成了饮酒的器皿,以表示自己民族的强大。“树倒猢狲散”,国王惨死于敌人之手,月氏人只有侧目而视,不敢奋起报仇,只好西迁来到粟特。在此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以求报仇雪恨。

张骞与大月氏的不解之缘。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文帝、景帝,匈奴一直是严重的威胁,在此期间,西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的国力大大增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直想反击匈奴,彻底消除匈奴人对中原的威胁,可是苦于没有联盟之国。碰巧这时,汉朝的军队捉到了一个匈奴派遣在汉朝的奸细,这个奸细没有反抗就投降了,他还说:当年有一个月氏国,跟匈奴发生了战争。匈奴王率部击败了月氏,杀死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喝酒用的杯子。战败的月氏人逃到了西域,对匈奴王侮辱月氏先王的事深感屈辱,一直想报复。但是月氏势单力薄,自己不敢讨伐匈奴,又苦于没有盟友,因此复仇的心愿难以实现。

汉武帝听了这个匈奴奸细提供的消息后大喜,他认为大汉帝国在匈奴的东边,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而且两国都和匈奴有着较大的仇恨,所以如果联合了月氏国,对匈奴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那么就算匈奴的武力再强大,也抵挡不住这来自两个大国的打击的。

然而,问题又来了,当时汉朝的人们只知道月氏国在西域,具体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又怎么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去沟通月氏,商议共同对付匈奴的大事呢?更何况,在汉朝与西域之间,阻隔着强大的匈奴。也许不能走到西域,就被匈奴人杀了。因此,这个任务不但是辛苦异常的,而且也是危险异常的,说不定,一旦出了大汉的天下,就永远也会不来,就得埋骨于异国他乡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汉武帝很久没有得到出使月氏的人选。

这时,宫廷侍卫出身的张骞挺身而出了。张骞一向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宫廷侍卫,他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他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不但对中原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可以彪炳青史的事,于是就毛遂自荐,请求出使月氏。汉武帝见张骞相貌堂堂,器宇轩昂,觉得这个人不错;又通过聊天得知,张骞侃侃而谈、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是个做使臣的好材料。于是就委以重任,封张骞为使臣出使西域等国。为了安全起见,国家让归顺的匈奴人给张骞做向导,还为张骞挑选了100名勇士随行。

公元前139年,武帝建元二年,张骞率领百余人的队伍从陇西出发,觅途前往大月氏。

然而,天不遂人愿,张骞一行刚刚出了国境,来到了匈奴的地界,就被匈奴俘获,匈奴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将他押送到漠北,逼他娶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在被扣押了10多年后,公元前129年张骞得以解脱西行,但是这时的大月氏已经迁往阿姆河流域了,为了不辱使命,张骞穿越阿尔泰山,沿额尔齐斯河西行,经巴尔喀什湖北岸南下,来到费尔干纳盆地,找到了当时统治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张骞见到了大宛王,说明来意,大宛王派出向导送张骞到达大月氏。

张骞找到大月氏的时候,大月氏已经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国,设王庭于河北,统治着跨有阿姆河两岸的原大夏国领土。由于阿姆河流域土地肥沃,大月氏人只图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国逗留了一年多,终于没有使大月氏人答应与汉结盟,共同打击匈奴。事实上,大月氏人离开伊犁河、楚河流域后,已不可能与西汉夹击匈奴。

张骞于公元前128年底踏上归途。他取道喀喇昆仑和阿尔金山北麓,自罗布泊西南的楼兰,北上西北的姑师,打算穿越羌人居地回长安,但又被匈奴拘捕。这一次被扣留了一年多,幸好后来他趁着匈奴单于去世时发生的混乱才得以逃归。

张骞这次西行,亲临的国家是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等国家。他给武帝的奏折中,详细地讲述了西域的情况,完成了第一次中原和西域的沟通。这次对于西域的沟通,加强了西北边境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友好团结关系,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使了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发展了我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和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首次交流,开创了“丝绸之路”这个对于全世界都有裨益的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活动,最终没能联合月氏来夹击匈奴。但是话又说回来,单单是一个“丝绸之路”的贡献,要比消灭掉一百个匈奴这样的对中原存在威胁隐患的部落要伟大多了。

贵霜帝国与月氏的关系。

月氏一度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但其后屡次败于匈奴和乌孙,被迫不断西迁。最后在今天中亚的阿姆河岸站稳了脚跟。在前130年左右,月氏和塞人共同也可能是相继向南进入了阿富汗的北部,灭亡了当时统治这里的希腊化国家大夏。大月氏征服大夏、建立王国后,月氏王亲辖巴克特里亚平原的沃野,而将东部贫瘠的山区分封五部翕侯治理。据《汉书》记载,这五个翕侯分别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公元45年左右贵霜部落翕侯卡德菲兹一世消灭了其他翕侯,统一了月氏,建立了贵霜帝国(Kushana)。那么,五翕侯是月氏人吗?有专家认为,五翕候无疑是月氏王分封的月氏人,正是五翕侯之一的贵霜部落建立了北抵咸海、南至恒河平原、西达赫拉特、东极葱岭,定都于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与汉、安息和罗马并称为当时的四大帝国的贵霜帝国。

然而,有学者在深究汉文资料,并结合近期的考古成果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其他的看法。

这些专家认为,五翕侯不是月氏人,而是大夏人,是月氏王所扶植的亲奉月氏的大夏国原小长的后裔或亲族。据《魏书·;西域传》记载,可以考定五翕侯领地都在东部山区,并非大夏国的全部领地,大月氏王未必会将亲族置于这些贫瘠的地方,而很可能起用原大夏国的小长或其后裔来管理这些并非要害的地区。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部翕侯。后百余岁,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四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有学者根据以上史料推论出,大月氏王将大夏国臣民分为五部翕侯,并非大月氏族本身分为五部。月氏早在西迁之前就有以月氏王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当时匈奴、乌孙等游牧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王,这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与其他的民族和政权斗争的关键,月氏占领大夏后如果说是自取衰弱,发生分裂,那可是极为不可能的事情。无独有偶,就有学者根据《魏略·;西戎传》记载提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在白纸黑字的正史上明确记载的,不可能有大的纰漏,所以月氏族分成五部之事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了。

综上所述,贵霜王朝与大月氏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所建立的两个王朝,贵霜王朝是建立在大月氏王朝之后的由大夏人创立的王朝。

(4)大宛古国:大宛和“汗血宝马”失踪之谜

“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这是宋代名臣司马光为称赞大宛良驹“汗血宝马”而作的《天马歌》。由此可知,中国人对这种神奇的宝马的特殊感情了。几年前,土库曼斯坦总统将“汗血宝马”作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赠送给我国领导人。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土库曼人将马视作亲人对待,并只送给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给中国的这匹马将成为“土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然而,就是这种象征着友谊和和平的千里马,在历史上却曾引起过汉朝与其产国大宛之间的战争。

大宛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位于现在中亚的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到遥远的古代,来审视这段历史……

大宛和大宛人消失到哪里去了。

大宛,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都城为贵山城。它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大宛国的原始居民以塞种人为主,属于东伊朗人种。塞种人是公元前4~前2世纪中叶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区的居民,是斯基泰人的一支。公元前8~前7世纪,斯基泰人西迁时,塞种人在咸海沿岸滞留下来。后来逐渐东移,公元前2世纪,他们受到大月氏西迁的冲击,其中一部从锡尔河南下,在费尔干纳地区建立了大宛国。

另外,在西域还有一个小宛国,国都为圩零城,距离长安7210里,全国仅有150户,人口只有1050人,兵力则只有200人,属于农耕民族。它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塔里木盆地东南处且末县正南,位于喀拉米兰河北岸一带,比较偏僻。他们与大宛人一样属于塞种人,但与大宛国的统治者和人民并没有直接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国王听说汉朝物产丰盈,本想与汉朝交往,却因为中间被匈奴阻隔而未成功。他见到张骞后,非常高兴,便向张骞问道:“你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国王见张骞允诺报答,心中更为高兴,于是派人给张骞作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虽然大月氏没有答应与汉朝夹攻匈奴,但是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为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张骞回到汉朝后,向汉武帝描述大宛的情况说:“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朝正西面,离汉朝大约一万里。当地的风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那里有很多好马,马出汗带血,它们的祖先是天马的儿子。那里有城郭房屋,归它管辖的大小城镇有七十多座,民众大约有几十万。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们骑马射箭。它的北边是康居,西边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东北是乌孙,东边是扜弥、于阗。于阗西边的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于阗东边的河水都向东流,注入盐泽。盐泽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边就是黄河的源头,黄河水由此流出。那儿盛产玉石,黄河水流入中国。楼兰和姑师的城镇都有城郭,靠近盐泽。盐泽离长安大约五千里。匈奴的右边正处在盐泽以东,直到陇西长城,南边与羌人居住区相接,阻隔了通往汉朝的道路。”

汉武帝听了张骞带回来的种种信息后十分高兴,尤其是他得知有一种“汗血宝马”后,就更为兴奋了。在西汉时期,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作战工具的马匹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当汉武帝听张骞说大宛盛产良马的消息时,决定引进这种良马。没想到,他的想法却引起了一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要是战争就只有杀戮,双方没有赢家……

东汉时,大宛一度臣服于莎车国。西晋太康六年,晋武帝封蓝庾为大宛王,蓝庾死后,其子即位,遣使向晋朝进贡。南北朝以后,大宛又被贵霜王朝的后裔昭武九姓统治。唐代,大宛被称为宁远国,或拔汗那。这一时期,宁远国频繁向唐王朝进贡,与唐王朝形成了密切的政治和军事联系。

122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占领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当然也包括宁远国。蒙古人征服中亚地区几百年后,当地操突厥语的居民慢慢与蒙古文化融合,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出现了一支叫做“月即别”的游牧族群,成为后来乌兹别克人的前身,其中就包括我们所说的大宛人。到16世纪时,经过金帐汗国等蒙古人建立政权统治时期,“月即别”人大量地南下、定居,并渐渐脱离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在阿姆河和锡尔河流经的两河地区建立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使费尔干纳盆地成为由一块块绿洲连成一片的农业王国。中亚学界普遍认为,进入河中地区后接受了定居的农业生活方式成为乌兹别克民族形成的标志。也就是说,中亚地区的绿洲经济将“月即别”人变成了乌兹别克人。

现在的大宛地区,属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领土。费尔干纳盆地则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交界处。在这里聚集了100多个民族。这里是连接欧亚的走廊,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点,也是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等宗教文明的接合部。费尔干纳盆地的面积不大,居民总数却有1000万之多,养活了整个中亚地区20%的人口。而当初的大宛人也成了乌兹别克斯坦人的重要来源。而大宛或者是大宛人,也就消失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了……

李白为“汗血宝马”赋诗。

据《汉书》记载,大宛国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后,生下来的就是汗血宝马。汗血宝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肋如插翅,日行千里。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关于这神奇的汗血宝马,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茫茫西域大漠中,一个骑士和他的宝马被困在了这不见人烟的瀚海之中。由于水早就断绝了,骑士的嘴唇早已经干裂得像枯树皮,他快走不动了。而那匹骑士心爱的宝马也是强弩之末,已经没有往日驰骋疆场、睥睨群雄的霸气了。骑士放眼望去,大海一样宽广的沙漠似乎没有尽头,而水源却依然没有找到。旅人回头看了看那匹忠实的爱马,心在痛苦地挣扎着。突然,他拿出了一把匕首,然后久久地凝望着宝马。宝马似乎明白了主人的心思,眼中全是哀痛,滴下了泪水。但它没有反抗,也没有逃跑,更没有惊恐,只是伸出它干燥的舌头舔了舔主人的手背。它愿意为了主人而牺牲自己。然而,匕首重重地落下,然后再迅速地抽出,紧接着一道红色的血液从血管里迸出时,宝马呆住了,因为,那鲜血是从骑士的手臂中流出来的。骑士,将手臂送到宝马嘴边,“喝口吧,伙计!”宝马舔了舔主人的手腕,然后仰头一阵悲嘶,接着驮起骑士飞奔而去……终于,他们找到了绿洲,脱离了危险。后来,骑士发现,每当这匹宝马在急速奔跑时,身上就会渗出一片血色的汗珠。从此,这匹马的后代在狂奔之后,都会在肩胛部位流出血色汗水。

这就是汗血宝马由来的传说。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的传说,其真实性还是很值得商榷的,但是这个传说却反映出了人们对人与马之前情感的认同、尊重,也反映出了人们对汗血宝马的喜爱。

汉武帝对汗血宝马的喜爱或许会超过每一个常人,他不是想要一匹或是几匹汗血宝马,而是想要成千上万的汗血宝马。他知道,仅凭借现在的一匹汗血宝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使团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6000羽林军,发各郡国囚徒恶少年共2万人开始了远征大宛的战争,由于出发前正值秋收,关东发生罕见的大蝗灾。集结到敦煌的大军没有充足的给养就踏上了征程。至于军粮,就沿途向西域各国筹集。有拒绝交粮的,一律视为大宛盟国,破其城,灭其族。李广利率兵到达大宛边界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时节。由于水土不服,粮食缺乏,一路跋涉大漠荒滩,饿死、病死、被沙漠吞没的不计其数,2万大军损失了一大半,马匹也伤亡殆尽。第一次围困大宛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在大宛军队的反击下,汉军往东方溃败,大宛骑兵一路追杀,汉军尸横遍野。最后只余李广利等几百人逃回了敦煌。

汉武帝闻报后,大怒,他派出使者把守在玉门关,传令道:“军队有敢进入关的,斩首。”李广利闻令恐惧,不敢入玉门关,只得驻扎在敦煌。汉武帝令桑弘羊负责军需,调集20万军队出征西域,同时,调用10万匹军马,10万头牛和骆驼运输物资,还有50万只羊作为随军的肉食运往敦煌。这次出征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未走前次经楼兰的老路,而是绕道盐泽以北,抵达了轮台国。并将拒不供给军需的轮台国屠城,城内能够被带走的粮食细软,全为汉军所得,其余房屋财产被付之一炬。轮台从历史上消失了。

轮台被汉军夷平的消息在西域国家中不胫而走,沿途各个国家无不恐惧。对汉军需要的粮食和饮水,更是主动供给。在汉朝军队的威逼下,大宛的王公贵族们首先坚持不住,他们秘密派人联络李广利,表示愿意献出天马。李广利则明确要求:天马不仅要献出来,大宛国王和郁成国王也必须被处死。第二天,这两人就被叛变的大臣们绑缚到了汉营。汉军在大宛城下将两位国王斩首,向大宛索取了粮食,立亲近汉朝的昧蔡为大宛新国王,然后带上挑选出来的几千匹大宛马,踏上返乡的路途。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剩汗血马1000多匹。

这次战争使得汉朝的威望达到了新的制高点。西域诸国几十年中不敢妄动。后来班超出使西域,仅带几个人、几匹马就能降伏一个国家,甚至汉朝的使节可以随时废立其国君,调发几国军队攻打敌对国,没有一个国家敢不遵从。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到最后还是消失了。不过事隔几千年后,在中国百姓视野中消失了千年的“汗血宝马”,却成为了与古代大宛所在国乌兹别克斯坦不远的另一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友谊的见证,或许,这才是汗血宝马真正的可贵之处。

诗仙李白就曾写过一首《天马歌》,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汗血宝马”的神韵和风采: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5)车师古国:厚重与空灵衔接之地

最早记载车师的是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而《汉书·西域传》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历史上第一次指明交河故城就是一个被称为车师的民族的“国都”。

史料只言片语的描述,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对于车师国的清晰轮廓,反而给它平添了更多的神秘,没有人知晓车师国到底发生过什么,有过多少王朝,只留下博格达雪峰下,黄土断崖上的交河故城遗址,在历史的长风中,森然兀立。然而,近年来不断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附近发现的墓葬,给我们带来了接近历史真相的希望。

车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民族。

车师初名姑师,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谓其为临泽之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当孔道,攻掠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于是天子以故遣从骠侯赵破奴将属国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

车师,既是在吐鲁番地区生活的民族的名称,又是在这一地区立国的国名。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出车师是一个拥有大量羊、马、驼等牲畜的游牧民族,其活动范围从火焰山腹地一直深入到天山山脉的狭长地区。

车师人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所以他们养成了喜爱肉食的习俗,这也体现出车师人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车师人的墓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一个羊头、驴头或马头,还有的墓葬中放着羊腿,并且放置一把小刀,有的还直接把小刀插在一只羊腿上。在沟北的车师贵族墓地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新疆规模最大的古墓葬,出土了大量殉葬马、驼。这都可以明确地表明车师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传统。

不但如此,车师人在游牧的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吐鲁番盆地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水草丰盈、雨水充沛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农业发展。而车师人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条件在这片热土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而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为了有效地管理广大西域地区,西汉政府在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一职,而戊己校尉主要职责便是屯田积谷,这样便把中原农业耕作的先进技术带到了车师。在考古工作中,还发现在火焰山以北哈拉和卓的一座汉墓中的木棺下放着许多古代葡萄藤,还在阿拉沟一座车师人墓里,出土了放在陶罐中的胡麻籽壳。这也就和历史的文献记载相吻合了。

而从交河出土的大量陶器,则证明车师人的制陶业也比较发达。车师人的彩陶上,绘有几何图案,质朴而独特,体现了车师人草原民族的审美情趣。

交城为何没有城墙。

交河故城,距今约2000年至2300年,由车师人开始兴建,是历史记载中吐鲁番地区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450年,为车师国都城,后为高昌国交河郡治所,唐时曾是安西都护府地,达到鼎盛。

交河故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的两河床之中,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而交城,又被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交城不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而是在一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上,一寸一寸掏出来的一座城,建于30余米高的一座柳叶形台地之上,四周崖岸壁立,崖壁就是天然的城墙。

城中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城中多数建筑也是在原生土中掏土成墙、成室。高踞于市中心宽敞的台地上的是官署区;东城区是曲径幽深、屋舍密集的居民区;西城是建筑简陋的贫民区和商市、手工作坊;南城是深宅大院、高楼宏宇的官僚居所;城北是寺院区、墓葬区。城内有大大小小的寺院50多座,可以想见当时佛教的盛行。已查出的古井有300多口,井深多为40米。

交河故城这里的一种奇妙的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据说,这种建筑方法在中国国内仅此一家,国际上也罕见其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可以说,交城是一座向下发展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是从高耸的生土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最深的有十余米高,比现在的3层楼房还要高一些。正因为如此,自19世纪以来,它的神秘传奇,吸引大批国内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探险寻宝和考古揭秘。

还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博学多才的考古学家们:在交城遗址的上部,是距今2500年前古人掏出的洞穴式住房,而越往下,离现代越近,最底层是公元14世纪交河故城废弃时的遗迹。按照人类文化遗存一般规律,古代文明是呈正向层层累积叠压,老城死了,新城就在老城的遗骸上生长,而在交河故城却恰恰相反,交河的老城盘踞在新城的上面。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发现,原来,最先来到交河的居民,掏出半地穴式的洞,一个民族退出交河,另一个民族又潮涌而来,在原来的居址上再向下掏挖,又建成更大更完备的屋舍。再后来又有了安顿他们精神的家——寺院、佛塔,有了商市、手工作坊……

车师人是白种塞人的后裔吗。

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车师人的族属,但有资料表明它与塞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汉书》记载,塞种人早在公元前5~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在新疆活动。而塞种人进入吐鲁番地区的时间,正是车师人在这里活动的时期。

阿拉沟处在天山天格尔峰东侧,在古丝路上称为“天山道”,是天山山脉中段的一条不知名的小山沟,却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从中国内地西行至吐鲁番后,从托克逊县城西行经伊拉湖乡到鱼尔沟镇,进入阿拉沟,翻越奎先达坂,经老巴伦台、尤尔都斯山间盆地北部、艾肯达坂、防雪墙、巩乃斯林场,进入伊犁地区,再经那拉提西行到达伊宁再与丝绸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相连进入中亚地区。

阿拉沟最早的居民就是曾经驰骋中亚的塞种人,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以前(战国时期)他们居住在阿拉沟向西到伊犁河谷的广大地区,塞人势力强大,支属众多,有高尖帽塞人、水边塞人和牧地塞人等。塞人高鼻深目,身材魁梧。

20世纪70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在阿拉沟河谷西岸,出土了一座震惊全国的黄金古墓,墓的主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入葬时陪葬的有8块虎纹金牌,4条虎纹金带,1块金狮牌,还有一些金珠、金花等,一共200多件。圆形金牌刻着老虎形象,前腿举至颌下,后腿高高翘起,显得虎威逼人。有的金箔饰片上刻着狮子、熊等动物形象。从她所拥有的黄金来看,这位墓主人应是车师国中的显赫贵族。

而据外国学者公布的资料说,塞人王族曾享用各种黄金用具,腰带上挂黄金饰牌,人死后要用大量黄金制品入葬。由此可以佐证,车师人与欧洲的塞人有某种习俗和文化上的内在联系。而经人类学家鉴定,古代车师人的头颅骨偏长,面形较狭窄,鼻子明显隆起,白种人的特征占的比重很大。但也有的车师人的头骨却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其实,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由于古代新疆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塞,无论是亚洲的蒙古人种,还是西方的欧罗巴人种,交流往来都要经过此地,必然形成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交叉聚合的人类学现象。

正是活跃在吐鲁番盆地和天山深处的塞人,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不时地随着考古工作者的新发现,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着更多古远的信息,为我们展示着车师人的生活风貌。

汉匈相争的牺牲品。

交河建于战争的需要,终亦毁于战争。交河故城地处天山南麓,通达焉耆的“银山道”、西去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吉米萨尔地区的“金岭道”在此交汇,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王朝与匈奴在此多次交锋,公元前108年汉朝攻破车师,到公元前60年间,西汉就与匈奴“五争车师”,战争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8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

身处汉朝与匈奴两大强国之间,是车师人最大的不幸,也是车师国消失的原因。因为国力弱小,在夹缝中求生的车师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立场,在汉匈之间不断摇摆。仅在西汉,它就曾数度归汉又背汉。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由于楼兰、姑师“苦汉使”,阻碍了西汉与西域之交通,武帝派遣赵破奴进攻姑师并俘虏了楼兰国王,从此楼兰倒向汉朝,而被击破的姑师北走越国库鲁克塔克山迁至今吐鲁番盆地,投靠匈奴,分布于博格多山南北,从此后姑师被称为“车师”。

车师北徙之后,占据了天山沟通南北的要道,对匈奴控制西域十分重要。昭帝时楼兰彻底臣服汉朝后,车师对匈奴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对汉而言,它则是西汉联络乌孙、打击匈奴的必经之路,因此,汉匈在车师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

武帝分别在天汉二年(前99年)和征和三年(前90年)两次在进攻匈奴的同时进攻车师,并于征和四年占领车师。但是汉军并未派军驻守,汉军退走后,车师之地重新被匈奴占领。

宣帝时大举进攻匈奴,驻扎在车师的匈奴军队撤走,于是本始二年(前72年)“车师复通于汉”。此举惹怒了匈奴,要车师王派太子军宿到匈奴做人质,军宿无奈逃至母家焉耆,在匈奴的控制下,车师王立乌贵为太子。乌贵为王后采取亲匈奴的立场,汉朝再次失去对车师的控制。

地节二年(前68年),汉军屯田尉渠,再次发起对车师的进攻,车师王乌贵降汉,不久乌贵逃往乌孙,于是西汉派兵驻守交河城,并在那里屯田。但是不久驻军与屯田士卒被匈奴逼退,于是西汉将车师国民迁至离都护住地很近的尉犁,并立前太子军宿为王,而匈奴也立乌贵之弟兜莫为王,将车师的遗民东迁。

由于车师之分裂为前后国史无明文记载,所以,汉匈分别立车师王,有学者认为当时车师王族已形成亲汉和亲匈奴二派,这也可以看做车师分裂的前兆。车师国最终分裂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国后来又分裂为车师都尉国和车师后城长国。

公元74年,窦固率兵进击车师,大破匈奴,车师前国、后国重新依附了东汉王朝。第二年匈奴又以两万骑兵大举进攻车师,无奈的车师人再次背汉,与匈奴组成联军攻击汉军,致使汉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三年,东汉再派7000余人进击车师,在交河城大败匈奴,车师又再次依附了汉朝。3年内的数度叛降是车师人夹缝求生悲哀与无奈的真实写照。

公元450年,匈奴人沮渠安周趁车师王车伊洛协助北魏出兵焉耆之时,围攻交河。经过8年的苦撑,车伊洛之子车歇终因弹尽粮绝,不得不突围投奔焉耆,车师国灭亡。此时距车师国始建于交河共历时近800年。

同类推荐
  • 炎师天下

    炎师天下

    "傲行天下逍遥者,唯我炎师!”天下最大的官商成为他的经济源泉,百变性感的美人成为他的间谍头子,鲁班高超技艺的传承家族成为他的工程部门,隐匿于暗夜的杀手是他忠诚的刺客,溜须拍马,口舌如簧的马屁精们竟然为他宣传广告,利用一部《金瓶梅》,各类子弟竟然与他称兄道弟,关系纠结,所有人爱他的智慧,赞赏他的度量,但害怕他的心机和霸道。这股庞大的组织被称为------炎师,一个让他纵横天下,逍遥人间的工具!一个穿越到古朝的保镖的魅力人生!-------------------------------------PS:1.本书坚决反对11,但也坚决支持因为感情的升华而进行的身心交流。2.本文是架空历史,所以较真者,本人将拉出古墓大学士与你辩论。3.本文秉着人道主义精神,坚决抵制太监。推荐其间,麻烦给我个书架,收藏下,感激不尽!
  • 三国之李炜传

    三国之李炜传

    三国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时代,且看李炜如何在三国这个时代让自己名扬天下书写自己的传奇一生。
  • 铁血的无赖王

    铁血的无赖王

    从未有人留心过这个名字第一次读见的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本书第二次读见的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个妖怪而往往,就是这么一个铁血的王者,却被最期待的人认为是无赖
  • 我真想当皇帝啊

    我真想当皇帝啊

    乱世秦国,内忧外患。百姓难安,覆灭在即。……姬铭:要不就投了吧=????(???*)……啥玩意?……亡国就得穿回去,还有把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不!不!不!我真想当皇帝啊。
  • 大唐帝国血

    大唐帝国血

    开元盛世的繁华,让炎黄子孙怦然心动。金戈铁马的鏖战,让铁血男儿心驰神往。他,一个在帝国的边陲长大的少年,被刻意隐瞒的身世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他,如飞的战马,灵蛇般的长枪。一个有着奇异梦幻的少年,驰骋在广袤的西域的大漠。朋友,让我们打开想像的翅膀,追逐一个英雄的足迹,神游那跌宕起伏、英雄辈出的帝国时代吧。写手皇家卫队,愿以一个勤勉的写手身份,将一个精彩的故事奉献给亲爱的读者朋友。敬请读者朋友对一个刚刚涉猎网络创作的新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写手卫队郑重推荐网络成名作家林宝之王的作品《中华游龙》,书号79377,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高的作品,每个读者都会从中感受到作品的内在魅力。
热门推荐
  • 万事调解屋

    万事调解屋

    古灵精怪小魔女,嘻嘻哈哈解烦忧。万事调解屋,究竟是化解他人的纠纷,还是寻找真正的自己?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还请诸位看官慢慢品尝。
  • 勇敢者的宝藏

    勇敢者的宝藏

    何时才能靠近我们的梦想!何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那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第一次找到你的那一天,清澈蔚蓝的天空无限!
  • 逆天神偷:邪王怀里扑

    逆天神偷:邪王怀里扑

    22世纪的神偷第一人惨遭穿越风波异世废柴称号响当当使出看家本领不想遇到邪王街上追“媳妇,慢点跑。”某男不要脸的开口“滚。”某女嫌弃地喊。
  • 杀神者

    杀神者

    一个另类的修仙世界,少年郑先身为猎神办公室头头儿,一向身先士卒,尽职尽责,专门狙神!
  • 穿越之武林趣事

    穿越之武林趣事

    一朝穿越,大龄单身女青年变为萝莉小姑娘赵素萝。“大叔,我说真的,你已经中了五步销魂散,再往前走一步直接毙命,死相奇惨。”“大哥,我一个小姑娘,现在还身受重伤,能对你有什么威胁,能不能帮我把门打开,你别走啊,我没想越狱。真的!”“嘿,兄弟,在哪混?”这是一个正经搞笑的武林史,不是我们不正常,是你不了解我们。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 风干的影子:冯忠华新闻作品选

    风干的影子:冯忠华新闻作品选

    了解中国的煤矿工业,如果不知道潞安矿务局的王庄煤矿,就不能算真正了解中国的煤炭工业。而我对王庄煤矿的认识,则是伴随着与冯忠华同志友谊的加深而不断深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中国煤炭报》社工作。在众多的来稿中,时常见到山西潞安矿务局王庄煤矿冯忠华同志的稿件,简明扼要的重要消息、精彩纷呈的新闻特写、活灵活现的人物通讯……让我印象颇深。两年后在一次煤炭系统的会议上与忠华相逢,面孔陌生,然名字极熟,一见如故,双手一握,自此成了一生的朋友。
  • 邪皇孽妃

    邪皇孽妃

    他邪魅妖娆,诡计多端,皇子之争中,用流连花丛的假相,来躲过一次次的暗害。她带着满腔的恨,走进皇宫,却不想成了他看上的工具。一顶普通的花轿就把她抬进三皇府,从此,两人水火不容,各占心思,搅乱了皇宫,搅乱了天下。他得偿所愿,成了皇帝,待想与她共享江山,却难寻芳踪!
  • 蓝色寓言

    蓝色寓言

    我拜别了盘古,拜别了宙斯,拜别了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和耶稣,又飘飘摇摇飞回到我的书斋里。心情平静下来了,有了一点创作的感觉。我急忙为我的作品设计了一系列的人物,又为这些人物设定了相互间的关系以及故事发展的大致趋向。我将这部小说取名为《蓝色寓言》。
  • 我家影后超媚的

    我家影后超媚的

    陆依然,几线不知名的女演员,黑料一大堆。她倒霉到了头,似乎做什么都不顺。几年前,从豪门大小姐落魄成了贫民女孩,接着与陆氏总裁离婚,被所谓的上流名媛所笑话。被好闺蜜背判。到死之后才知道为她收尸的是她曾经疾恶如仇的哥哥。
  • 宅女的疯狂爱情记

    宅女的疯狂爱情记

    十年之前,乖乖女跟问题少年彼此相爱,却不会经营初恋,因而惨败收场。十年之后,大龄剩女跟高富帅再一次邂逅,摩擦出灿烂的火花。一别十年,却依旧还是当初,深爱着彼此!十年之前,我们彼此相爱,却惨败收场;十年之后,我们再次相爱,一定要弥补这空白的岁月,加倍、加倍地深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