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74200000007

第7章 夷越古国

(1)徐国:西晋、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

江西靖安县水口乡的一座东周古墓的发现纯属偶然,如果不是盗墓被举报,这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可能还将沉眠地下而无缘显露真身。这是典型的“一坑多棺”的奇特葬式,充满了重重悬念:47口东周时期的杉木棺材同时葬在一个墓穴中,但主棺里空空荡荡。是否曾被盗墓贼光顾过?为什么一座古墓中埋有47位死者,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除了8号棺里发现了一副完整的人骨架外,其他几个棺中仅发现了6组脑组织,令人吃惊的是,在人脑组织缝隙中竟然长出了晶莹剔透的绿色晶体,这究竟为何物?但是更大的悬念也许在后面,这座古墓的发掘,这座千年古墓,是否与一度消失的古徐国有所关联?

根据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的李伯谦教授介绍,靖安从清代末年就出土过徐国铜器,1979年在挖地基修路时更是挖出过一座名为“卢盘”的徐国青铜器。因为当年的徐国在今天的苏北一带,而千里之外的靖安竟然出土徐国的文物,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玄机?徐国早已湮灭史籍多年,不曾有过详细记载,这座开启的千年古墓,或许能找到关于这个古国迁徙的蛛丝马迹。

后羿是英雄还是野心家?

徐国属于东夷诸国之一,它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夏禹时期。

据说在舜统治的时候,天下发了大水,灾祸累及百姓。舜派鲧去治水,鲧采用围堵的方法,不但没有治理好横流的洪水,反而劳民伤财,毫无功效。因为治水无功,舜将鲧处死,并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采用和他父亲不同的方法,采用疏导之术引导洪水顺河入海,结果取得了成功。从此,大禹就受到了舜的赏识,舜年老后,就将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在禹治水的过程中,东夷族领袖伯益率领部众追溯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禹年老后,按照禅让制度,将王位禅让给伯益。可伯益看禹的儿子启年轻而贤明,坚持让贤,只在启的守丧期间代摄了3年政事,等到丧满,立刻跑到箕山(在今河南省)之南隐居起来。启感念伯益禅让归隐的高义,便把伯益的次子若木封在徐国,即今山东中南部一带、安徽省泗县以北的地方。从此,伯益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在这片叫做徐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起来……

这就是关于徐国来源的传说。除此之外,还有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与徐国有关。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上至八旬老叟、下到三岁顽童,都是十分熟悉的。后羿和妻子嫦娥是尧帝时代的神人。当时,天帝有10个儿子,就是10个太阳,天帝安排他们轮流照耀人间。10个太阳贪玩,一起溜出来。天上同时出现了10个太阳,天帝命善于射箭的后羿到人间管教自己的儿子。后羿看到人间的苦难怒不可遏,一口气射掉9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藏起来得以保命。后羿救助了百姓,却杀掉了天帝的9个儿子,天帝把后羿永远贬斥到人间。后来,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几颗长生不死之药,谁知,嫦娥竟然趁后羿不在偷吃了全部的灵药,飞到月亮上的广寒宫中去了。

故事终归传说,历史上却真有后羿其人,他的妻子也确实叫嫦娥。这个后羿,就是徐国国君。可是这个英雄光辉形象十足的故事却和史实有着较大的出入。

据说,当年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爱好打猎,有一次,出去打猎,一百天对朝政不闻不问。后羿虽然只是小小徐国的国君,但是却有着极大的政治野心,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是个机会,就带兵进驻洛水北岸,将太康的归路决断。太康归路被断,只好在洛水南面流亡。后羿乘机把持了夏朝大权,他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为王,独揽朝政。仲康死后,后羿更加肆无忌惮,堂而皇之地夺了夏朝的王位。夏王后羿穷奢极侈,他依仗自身武力高强四处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亲信寒浞处理。寒浞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羽翼丰满后,就趁后羿打猎归来时把他杀了。

寒浞夺得了王位,派人到处追杀仲康的儿子相。相四处逃往,最后被寒浞捉住杀死。相死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为有仍氏部落放牧牲口,日渐长大。寒浞听说相有个遗腹子后,四处发兵追讨,意欲斩草除根。少康成人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邑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励精图治地治理国家了……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后羿是一个敢于牺牲、甘于奉献并且武艺出众的英雄;然而,现实中的后裔却是政治野心极强的野心家。两者有着如此明显的差别,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和人们开的一个大玩笑了。

徐偃王因何丢掉了江山。

唐代韩愈作《衢州徐偃王庙碑》云:“徐与秦俱出伯翳,而秦处西偏,而秦以武胜,虎吞诸国为雄,诸国皆入秦为臣,秦无所利,上下相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徐得处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除刑争末事,待四方以仁义。得朱弓铜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令造父合楚伐之。徐不忍斗其民,故走死其国。偃王之后,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而秦后,兹无闻家。非偏有厚,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

这是韩愈对徐偃王的一片肯定的文字,也是对其仁义之心的褒奖之词。

徐偃王诞生在周昭王三十六年,他全名嬴诞,关于他的出生还颇有一番神秘色彩。他生下来时是一个肉球,胞衣没有破开,家人以为怪物不祥,就把他抛弃在了河水边上(“生而胞不坼,以为不祥,弃诸水滨”)。可是,徐偃王命不该绝,有独孤姓的老人,养了一只名为“鹄仓”的狗,发现了嬴诞。老婆婆看到肉球里面有东西蠕动,剖开一看居然是一个婴孩,哭声洪亮,面色圆润,如获至宝,以为是上天的恩赐。偃王左右手上各有一团复杂纹理,一字像“偃”,一字像“王”。故名为徐偃王。

不但如此,徐偃王小时候还以一些极为特殊的地方。据《尸子》载,徐偃王刚出生时“有筋而无骨”,身体极度柔韧。偃王小的时候,“喜入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荀子·;非相》载:“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意思是偃王的眼睛比马眼还要大。“王生有异相,目不能视细,望远乃见。”由于有一双特殊的眼睛,徐偃王只能看较远的东西,近的、细小的则看不清楚。当然,这都是传说,至于到底是否如此,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后来,徐偃王重新回到了王宫中,接着又继承了王位。从此,徐偃王励精图治、废寝忘食地治理国家。为了治理好徐国,徐偃王“弛甲弋,坠城池,修行仁义,被服慈漫,视物如伤,以怀诸侯”。他裁省军费用于发展民生的诸项事业,以仁义治理民众,以诚信对待诸侯。在他的治理下,徐国人民安居乐业。

后来,东南诸侯有人作乱,周天子令徐偃王率领东方诸侯平定叛乱,同时赐封他为伯。东方各诸侯“贽玉帛死生之物,朝于徐”。徐偃王得意忘形,正式称“王”。他是西周诸侯国中第一个向周天子称王的诸侯。

依照周礼,王要有王的礼制。于是,徐偃王开始营建徐国国都。《地理志》载,“故徐国,其城周十二里”,而周天子的都城也不过九里。国都建好后,徐偃王有了“欲霸上国”的野心。这时候,有一个徐国人在挖水渠的时候,得到“朱弓铜矢,以为天瑞”的祥物,献于徐偃王。当时只有周天子才有征伐的权限,而弓矢是征伐之物,这次祥物显示出上帝把征伐之权授予偃王。这时,东方大小三十六国诸侯自愿割地献徐,有一些诸侯国甚至自愿并入徐国联邦,徐国从一个百里小国变成地方数百里的中等诸侯国。徐偃王也以为自己有了雄霸天下的实力。

但是,徐偃王想的是仁霸天下、文霸天下,而不是武霸天下。

这时,周天子穆王正在派兵征西,讨伐游离在周朝边境线上的少数民族犬戎族。凯旋后,他命令工匠制作成八骏车驾,然后带着仪仗队巡游天下。当周天子游历到昆仑山时,碰到了西王母,他与西王母“宴于瑶池,歌讴忘归”。西王母居昆仑之巅,是神话里专管天下灾难的神仙,与周天子相识后,演绎出人神之恋的佳话。

周穆王听说徐偃王逾制建都后,勃然大怒。于是发雄兵来攻打徐国。当浩浩荡荡的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徐国的老百姓们知道大难将至,于是奔走哭号,满城悲声。

面对攻打徐国的兵士们,徐偃王叹息说:“圣人不可杀人已呈己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这样,徐偃王弃城而走。可是,敌军紧追不舍,徐偃王无奈之下跳海自杀,临终之前叹息说:“吾赖于文德,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就这样,这个喜欢谈论文明教化的仁德之君的生命就在茫茫的大海中画上了休止符……

(2)良渚古国:无限风光背后的历史记忆

南依人间天堂杭州,北接鱼米之乡湖州,西有连绵起伏的山丘,东有一望无际的沃野,这一片土地,在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眼中,真是美好的水陆天堂。夏鼐称此处为良渚,“良”即“佳、美、好”的意思,“渚”即为“水中的陆地”。这个杭州市余杭区辖下的一个镇,这片江南水乡中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更隐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段消失了的记忆。

良渚人属于哪个部族。

1959年,“良渚文化”这一名词正式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提出,并以其为中华文明的诞生作出卓越贡献的原始文化的名称。“良渚文化”,这个响亮的名称很快被接受并沿用至今。

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宽广,影响面北至鲁、豫,西进两湖,南抵闽、粤、台,中心地区则在太湖流域。良渚镇、湖州钱山漾、上海马桥、江苏吴江龙南、张家港鹿苑乡都是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

关于“良渚文化”的发现有着一个曲折的故事:1936年11月3日,南方的天气犹如以往一样阴冷潮湿,一切都一如平常,毫无征兆。西湖博物馆的一位年仅24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施昕更,正在田埂的泥土中进行田野考古。施昕更祖籍余杭良渚,他生于斯长于斯,自小就耳闻当地常会出产一些玉石,长大后,他来到西湖博物馆工作,正式接触考古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施昕更充满了求知欲,他相信自己的家乡肯定有着丰富的考古遗存。施昕更学历不高、在考古界也没有名气,可是他却有着对考古事业的一腔热爱。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施昕更在考古中有了惊奇的发现,他发现了一件有孔石斧。而且,他惊讶地发现,这石斧和他在邻居家看到的石斧相仿,难道这片土地里掩埋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施昕更心生疑问,于是更加废寝忘食地对这片土地进行地毯式搜索,在得到了第一把石斧之后,施昕更又相继发现了出土较完整的陶壶、陶豆,有为数众多的石刀、石锤,还有精美绝伦的玉琮、玉璧,等等。

这一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犹如阵阵的春雷,轰动了考古界。至此,埋藏几千年的良渚文化终于得以揭开面纱,现于世人面前。施昕更对良渚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后来,备受关注的良渚文化遗址得到科学的挖掘,对于这些遗址,有专家学者将良渚遗址分为三类:中心遗址、次中心遗址和普通遗址。

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就是反山,在杭州市区西北方向。杭州至南京公路,经良渚、长命到瓶窑路边的一片不大的土地上,有一座高约5米、东西90米,南北宽30米的土墩,当地人称为“反山”。

反山是一座良渚大墓,有学者大胆推测,反山大墓正是古良渚国的“皇陵”所在。1971年,考古队员开始在此进行考古发掘,但是刚开始几天一无所获,到了第四天的时候,考古队员们在此发掘出一件玉琮。玉琮是大型的玉制礼器,在一般的墓葬里很难见到它的踪影,由此,考古学家断定了反山遗址的重要地位。随着发掘的深入进行,考古人员在5个月内共发掘出11座大墓,各种随葬品达到1200多件,其价值之高、意义之大,震惊世人。

良渚考古文化证明了史前某支人类群体活动的遗存,考古学家们称良渚文化社会群体活动遗存的创造者们为良渚人,良渚文化是由良渚人创造的。可是,关于良渚人是来源于哪个部族的,在考古界还存在众说纷纭的状况。

有的考古学者认为,与良渚文化时期在时间与空间上吻合的部族有蚩尤、防风氏、羽民国等部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良渚人是可以属于蚩尤、防风氏、羽民国等任何一个部族的。

可是,由于史料的稀缺、文物的稀缺,想要证明良渚到底是上述哪一个部族的还得经过一番极为艰难的考证。

因此,有人提出了另一个考证良渚人部族问题的方法——从良渚玉器图案来考证。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有一个类似于一尊英武的战神的图案反复出现在各种玉器上。有学者推断说,这个类似于战神的图案指的是蚩尤。因为在古代传说中,蚩尤是中国东南方的蛮夷,非常英勇好战,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地与其他部族发生地盘争夺战,屡战屡胜,被尊为战神。可惜的是,不可一世的蚩尤在与中原南下的黄帝部族发生战争时,被更为强大的黄帝部族打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良渚文化中石钺非常发达,表明良渚人也好勇强悍;蚩尤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也正是良渚文化非常发达之时;而蚩尤最终被黄帝打败的时候,又正是良渚文化衰败的时候。传说中,蚩尤其他的几个部落联盟同属东夷集团,居于山东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而蚩尤部族中有一支首领叫九黎的大部落联盟,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了良渚文化的所有地域,因此,强悍的良渚人应该就是九黎族中的一支。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做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像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良渚人很有可能就是羽人或羽民。

良渚人用什么工具来加工玉料。

今天莫角山聚落的东北5公里远处,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的瑶山遗址。在这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地方,良渚人在此修建祭坛祭祀神灵,因此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此处共埋葬13座墓葬,发掘出随葬器物700余件,有陶器、石器、玉器、漆器。其中,玉器共600余件,种类繁多,雕琢技法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还有的学者提出了“玉器时代”的说法。

既然此地出土了如此之多的玉器,那么此地或附近区域一定有丰富的玉矿来供给。而在良渚文化范围内,人们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现玉矿。因此,有人认为良渚玉料是从盛产玉的地区,甚至是新疆辗转运来的。可是,在那个相对闭塞的时代,从遥远的新疆来运输玉料,是不是有些牵强呢?为此,有专家执著地认为,在良渚文化的区域必定存放着被人们遗忘了的古代玉石矿藏。

1982年,考古人员终于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玉石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使考古学术界非常兴奋,专家们普遍认为,“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以确定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

解决了玉料来源的问题之后,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玉器的质地十分坚硬,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一些金属工具也不能很好地切割玉料,那么,自在没有发明金属工具的良渚时代,良渚人是怎么样切割玉料的呢?

专家学者们依据出土玉器上遗留下来的加工痕迹和弃留的边角玉料,推测当时玉料的切割可能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线切割法,这种方法是用马尾和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摩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但是,这种方法有明显的不足,线切割法耗时耗力,可是在良渚文化遗址上又出土了如此多的的玉器,这些玉器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切割的吗?

第二种是片切割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就是用石片或木片等摩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

第三种是砣切割法,砣切割法就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上的带子连接在脚踏板上,制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旋转带动圆盘转动,通过摩擦来加工玉器。

良渚文化许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浅的,如玉琮、玉璧、玉锥形器等。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钻孔呢?

学术界却争论至今,有人说除了传统的细石器外别无他物能刻画出那么繁缛的图案,有人则认为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是用鲨鱼牙刻画出来的,良渚墓葬中亦曾有鲨鱼牙的出土。还有人则认为良渚玉器大部分采用过焚烧加热的办法,使玉器表面硬度降低后再进行加工的。日本著名学者林已奈夫则认为良渚玉器上的刻画纹饰的刻刀是钻石。

钻石的硬度足以用来雕刻玉器,可是目前并还不清楚史前的先民是否已对钻石有所认识,同时太湖流域也不见有发现钻石的报道,况且钻石钻具又是用什么工具或方法制成的呢?这些都成了解决良渚人用什么工具加工玉料的拦路虎。但是,相信在科学昌明、考古发达的今天,人们一定会找的答案的!

良渚文化神秘失踪。

良渚先民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心灵创造了辉煌的时代,可是这个时代就像一颗绚丽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一阵后突然神秘地“失踪”了,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那么,良渚文化是如何失踪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在反复地争论着、探讨着,可是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

有学者认为是海侵摧毁了良渚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良渚文化晚期,全球性气候变迁,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湖平原除了少数高地和丘陵外,全部没入汪洋之中,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这次海侵对于良渚文化来说是毁灭性的,经历了千余年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毁于一旦。

也有的学者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是洪涝灾害造成的。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气候由寒冷变得温暖湿润,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雨量明显增多。由于当时的海平面高出以前2米左右,留于内陆的水宣泄不畅,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水患。因此山洪暴发,江河水涨,洪水泛滥,陆地被淹,黄河、长江的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之地一片汪洋,人们只能向高处躲避或逃奔外地。良渚文化各种设施顷刻间被摧毁,而其农耕地更是常年淹没,再也无法以农为生了。特大洪水灾难延续了若干年,良渚人已无法生存,残存的人们,在相当时间之内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于是他们只有背井离乡,有的南下,有的北上,被迫大规模地举族迁徙、长途跋涉,辗转漂流。

还有的学者认为,造成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在于战争。良渚社会时期,在黄河、长江流域地区,类似的部落方国为数不少。随着各古国政治的加强,拥有王权、军权、神权于一体的统治者,对内实行着血腥的统治,对外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扩大地盘和人口,同周邻部落古国之间发生着激烈的掠夺性战争。良渚部族本来在当时是最发达、最强悍的一支,但是由于贵族首领的日渐奢靡,普遍追求享乐型的社会生活,非生产性的劳动支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社会基层越来越不堪重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越来越不相适应,导致社会矛盾激烈,内讧和各立山头的局面产生,危机四伏。整个社会越来越缺乏控制力,国力日益削弱,这种情况下,在频繁的战争中也就逐渐失去了取胜的优势,造成了良渚的消失。

(3)闽越古国:烟瘴深处隐藏的悬疑

1958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进行考古工作时,突然发现一些以前从未出土过的器物。器物普遍具有汉代文物的特征,而且源源不断。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福建地区长期处于开发迟缓的阶段,与中原地区相比,进入文明社会较晚。考古工作者十分诧异:这些汉代特征的器物怎么会在此地发祥?

第二年,福建省文化管理委员会派驻到这里,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一座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古王城惊现于世。自20世纪80年代起,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进驻城村,进行更大规模的持久发掘,一座占地100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遗址展示在世人面前。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一个新的王国闽越国进入了专家们的视线,许多难解的历史之谜迎刃而解,但更多的疑问也随之而出。《史记》中记载的“闽中故地”,《汉书》中的“闽越君东海王府”在层层的黄土之下得到了印证,也留下了更多的悬疑。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在为人们打开一扇透视福建上古文明的窗口的同时,又留下了一个个难解之谜,闽越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国王是谁?建都在何处?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闽越人传承几千年的奇特习俗。

闽越族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南方百越族群中的一支,自古居住在浙江南部、福建到台湾的土地上,也是中华民族的来源之一。闽越族主要生活在福建武夷山至台湾海峡一带,先秦时期,他们迈入了青铜时代门槛。

由于闽越族民生活在浙江、福建一带,这里水网纵横,多山多水靠海。所以造就了闽越人头发棕红、眼睛深邃灵敏的相貌特征。另外,又因为受地理环境多水潮湿、气候温和等因素影响,确定了他们生活的习性,以鱼、山兽、黍之类为主食的生活特点。

除了一些普通意义上和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外,还有着许多骇人听闻的风俗习惯。

断发,就是闽越人的一种特殊的风俗。“断发”,是剪断头发之意,它与“椎髻”、“披发”类似,都是古代闽越人流行的发式。古代中原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无论男女都留长发终身不剪。这在儒家统治的中原内地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一种极其野蛮的行为。

文身,就是在身体上刻画图案,并涂上颜色,以便留下永久的标志。这在“正统”的中原人看来也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了。《汉书·;地理志》说:“文身断发,被创流血,至难矣,然越为之,以求荣也。”闽越人为什么喜欢文身呢?他们又常常在身体上文一些什么样的图案呢?

原来,蛇图腾是族民们的信仰之一,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这种信仰。原始人相信各氏族分别渊源于各种特定环境的特定物类,与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有着特殊关系,因而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庇护者,加以崇拜和保护。上古时代各图腾部落所属的人们在成年时必举行一种保证永远不失信于图腾的荣誉仪式,而文身就是这个仪式中的一个程序。最初,闽越人人文身,使自己与蛟龙相似,以求避免蛟龙的侵害。渐渐地,由于尽量将自己装成像蛟龙的样子,他们逐渐相信蛟龙就是自己的保护神,是自己的祖先,这样就产生了图腾观念,承认蛟龙是自己的图腾。从此文身带上了神秘的意味,人们沿袭这种习俗已不再是为了蒙蔽蛟龙,而主要是借助这种图腾威灵的保佑庇护。直到最后,图腾的意义就渐渐地淡薄了,但文身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闽越人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拔齿。有学者指出,在旧时文献中,这种风俗习惯被称作“凿齿”、“打牙”。这是一种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齿的行为,在《山海经》、《淮南子》中都有记载。另外,在《博物志》说:“既长,拔去上齿牙各一,以其身饰。”意思是说,闽越人把拔齿作为成年仪式中的一道程序。《黔书》说:“女子将嫁,必折其二齿,恐防害夫家也。”也就是说,闽越女子出嫁之前,必须拔掉两颗牙(大约是犬齿),以免妨害夫家。《云南志略》则说:“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青两齿,然后婚娶。”这显然属于婚姻拔牙。古越族的后代——近现代的台湾高山族还或多或少地保留有拔牙的习俗。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环珠江口的贝丘、沙丘遗址,目前已经发现数十例与拔牙相关的考古遗迹。这些拔牙遗迹的人类体质特征相同,所拔牙齿位基本相同。它们的年代均在距今4000年以内的先秦时期。此外,越人中还有一种漆牙的习俗,称为“黑齿”。对于“凿齿”的习俗,学界比较普遍的有数种说法,一是认为是青春期、成丁礼或结婚所需的一种仪式;二是认为其表示一种美的观念,具有装饰意义;三是认为这是为了表示崇信的一种行为或纪念性的行为。但不论哪种说法更能接近古人“凿齿”的深意,有一点不可忽略,即这种看似奇怪的习俗是古代岭南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

闽越人除了有着这些怪异的习俗之外,在建筑上闽越人也有着和中原人不同风格的建筑。“干栏”建筑就是闽越人习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干栏”又称为“交栏”、“阁兰”、“葛栏”等,在木柱(或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由于当时,闽越地区地面潮湿,草木茂密,所以滋生出了许多的蛇虫猛兽,这些蛇虫猛兽常常会在深夜人们熟睡的时候,对闽越的百姓进行进攻和侵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避免潮气的影响和蛇虫野兽的侵袭,聪明的闽越人就居住在树上,营建鸟巢式的住所。由于这种“巢居”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到地面上营建住所,但为了隔绝潮湿和防止猛兽进攻,闽越人想出了保持房屋的高度,将房屋架空的特点,就这样,就逐步演变成了这种“干栏”式的建筑。

闽越一共有多少王。

公元前334年,楚国灭掉了越国,越国贵族四散出逃,有一部分王室子孙向南进入福建地区,与福建当地的原生居民闽族融合,形成了闽越族。后来,无诸成为闽越族的首领,带领闽越人逐步发展自己的实力,最终建立的政权,无诸也成为第一人闽越王。

秦统一全国,秦始皇在福建设立了闽中郡。《史记》中记载:“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样一来,一方的人王地主——闽越王无诸就成了郡长。但是,秦朝并没有在闽越地区派驻军队,闽越郡实际上仍保持闽越国的地位。

秦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无诸也加入了反秦的行列。然而,项羽在分封诸侯后,并没有封无诸为王,于是在楚汉战争爆发后,无诸投入了刘邦阵营。由于无诸以及他手下的士兵作战英勇,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刘邦仍以无诸为闽越王。公元前202年,无诸建都城在东冶,也就是现在的福州。《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秦朝成立后,秦始皇立闽中郡,对各地的王侯“皆废为郡长”。闽越称王由来已久,历经百数年,除了无诸之外,一定还会有其他闽越王,可是他们都是谁呢?

同无诸一起率领闽越将士与各路诸侯一道反秦助汉的还有一位闽越首领——摇。摇的地位仅次于无诸,当无诸为闽越王时,摇称“闽君”、“闽越君”,其领地在今浙江温、台、处州一带。据《史记》记载,汉惠帝三年,汉朝中央政府重新褒奖闽越的战功,并特地指出闽君摇的功劳特别多,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瓯在今浙江温州。《汉书》中记载:“夏五月,立闽越君为东海王。”立东瓯王后,闽越国的国土仅剩下福建全境和江西的铅山县了,势力受到削弱。

其实,汉代初期在册立闽越王时只立无诸为王而不管摇,到了惠帝时期才重新算起几十年前的旧功,这并不代表汉朝朝廷“论功行赏”,而是恰恰说明汉朝惧怕闽越势力壮大,采取了类似武帝时期“推恩领”一样的措施,通过两次分封,削弱闽越的力量。

在此之后,闽越的势力又得到了一次休养生息的机会,再后来闽越逐渐势力强大,一举合并了东瓯国地。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此后闽越王郢继续率兵进攻南越国,南越国岌岌可危,只好求救于汉朝政府。汉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派兵攻打闽越,郢的弟弟余善审时度势,认为闽越的国力无法同汉朝对抗,于是发动了政变,除掉闽越王郢,向汉朝求和。

余善本以为在这次战争中自己立了大功,汉武帝一定会大大地封赏自己的,可是,英明睿智的汉武帝认为余善弑兄夺权,势力过于强大,不利于中央政府控制,于是立无诸的孙子丑为王,并改称为越繇王。但是,余善的威望远胜过丑,在闽越更富有号召力,在下层百姓中也深受爱戴,越繇王丑对此无可奈何。

在这种形势下,汉廷扶持的越繇王丑和闽越百姓支持的余善形成对抗,形势对力求避战的汉廷不利。无奈之下,汉武帝接受大臣建议,索性下诏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分庭抗礼。这样才勉强解决了这场潜在的危机。

可是后来,东越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越繇王逐步沦为东越王余善的附庸。余善或许是不满当年汉武帝没有对其进行嘉奖的缘故,励精图治、废寝忘食地操劳国事,终于把南越国治理成了一个兵强马壮、经济富裕的国家。

由于南越国国势日益强盛、余善也逐渐不可一世,对中原的命令也是公然违抗,渐渐成了汉武帝的心头之患。公元前112年,汉军平定南越之后,乘军队陈兵南方之际,汉朝“楼船将军请诛闽越”,双方发生激战。由于闽越内部矛盾重重,越繇王与人合谋诱杀了东越王余善,随后投降了汉朝,闽越国也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

在闽越国的历史上,还有着一些国王,只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史料的稀缺,造成了这段历史的漫漶不清。或许在今后的日子中,历史工作者们还有新的发现,到那时,闽越国到底有多少国王、闽越国到底有怎样的历史,这些问题都会逐一揭开的……

无诸筑台与建都之谜。

刘邦复封无诸为闽越王后,作为刘邦分封的第一批少数民族诸侯王,无诸选择在南台江边的惠泽山建了一座高台,作为册封仪式的场所。此台后来被人们称为越王台,后人为纪念无诸,又在台旁修筑了闽越王庙,百姓们称此庙为“大庙”,于是惠泽山又称为大庙山,成为闽越国的最重要遗迹之一。山上有一碑,摹刻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笔迹:“全闽第一江山”。充分体现这一古迹的历史蕴涵。

受封之后,无诸开始按照西汉诸侯国制度营造都城,当时福州四面环水,陆地面积狭小,无诸选择了今冶山一带建城,于是该城便被称为冶城,因为冶城又在屏山北面,所以,屏山又称越王山。1990年以后,这一带陆续出土了刻有“万岁未央”等字样的瓦当、瓦筒等文物,也可证明这地方是闽越王城旧址。

冶城依当时诸侯王例“大者不过三百雉”,即方圆不能超过九百丈的标准设计。按一丈略等于3米,这座城方圆不过2700米,还不如一个村落大。冶城之南是水漫区,冶城又是一座土城,城里主要居住的是王室贵族、官吏士兵等,百姓群众四处散居。

在秦朝势力进入闽越地区之前,无诸已经是一国之王,应该建立了自己的王所。但无论史籍还是考古发掘中,都没有发现,此前闽越王的国都设在哪里呢?

1988年,考古队在城村遗址东门外北侧发掘出了一个建筑面积为2600平方米的祭坛遗址。它以一个南北长约70米、南宽32米、北宽22米的台基为主体,高出台外地面3~7米,并有明显的二层宽达数米的大台地。台成三阶,正合“土基三尺、阶三等曰坛”之说。据考证,这座祭坛的兴衰与闽越的兴衰同步,闽越君王在这座瓯越宗坛上举行祭祀大典,而祭祀大典一般都在国都附近举行,这是否说明闽越的都城就在此地呢?

隋唐之际,训诂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明:“闽中郡即今之建安是也。”武夷山城村古城遗址中,大量文物带有浓郁的秦风格,联系武夷山“秦始皇二年,武夷君大会乡人于幔亭”等种种传说来看,似乎为闽越前期都城在此增加了支撑。

至于无诸被正式册封为闽越王后,在福州建都城冶城的具体位置,后世也有争议。《福建通志·;城池志》载:“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三山志》载:“在今府治北二百五十步”处,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榕城考古录》载:“冶城在福州城隍庙至诸古岭一带。”

自楚国灭亡越国,越国王族逃到闽越地区开始,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掉闽越,闽越前后经历了200余年的历史。其中,汉初闽越复国后的近百年间,闽越“越卒不下数使万”,国力一度十分强盛。闽越的王城所在,大体上已有位置,但是闽越各个王族的陵墓埋藏在什么地方,却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4)南越古国:岭南地区汉朝境内的割据政权

1983年6月的一天,广州的天气异常闷热。一阵大雨过后,气温变得稍微凉快一些,在象岗山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们趁着雨后抓紧干活。突然,附近一位工人的锄头触动了一块石板,接着,一件件的文物露出端倪。

考古人员马上介入,一个沉睡了2000余年的古墓——古南越国王墓终于慢慢浮出水面。墓主身披金缕玉衣,腰悬十字剑,胸前的龙钮金印刻着四个刚劲的小篆“文帝行玺”。金印表明了墓主的身份,他竟是南越国武帝赵佗的孙子赵眜。史书中的记载得到了验证,中国的秦汉史和南方地区的历史进程由此被改写。

与中原王朝抗衡。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是存在于岭南地区的汉朝境内的割据政权,国都位于番禺(今广州市)。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赵佗于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前111年所灭。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5代君主。

西汉初期,由于政权刚刚建立,国家经过多年兵荒马乱,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没有力量用军事手段来对付南越国。刘邦听取大臣的意见,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在陆贾劝说下,南越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

就在南越国和汉朝融洽地相处之时,一个人物的出现打乱这和平的相处。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女政治家——吕后。吕后掌控政权后,开始和南越交恶。她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以防止南越国在兵器上的制造。得知此事后,赵佗火冒三丈,立即宣布脱离汉朝,并出兵攻打汉朝的长沙国。赵佗本是武将出身,治兵颇有一套方法,所以南越国的军士刚一出兵就势如破竹,攻下了汉朝的几个城池。

吕后得知前线失利的消息后,也是十分气恼。于是就派遣经验丰富、谋略过人的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南越。可是,事与愿违,北方地区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战争还没有开始就败阵下来。后来,和南越国见了几个阵仗,都没有得到便宜,所以攻打南越国的事情也就逐渐束之高阁了。

中原大国都奈何不了这小小的南越国,赵佗从此更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一些见风使舵的小国家如南方地区的闽越、西瓯和骆越等都纷纷归属,南越的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时期。见到了小的国家纷纷归顺,南越王赵佗更是开心不已,他还宣称自己是皇帝,四处发号施令,与汉朝中央政权相对立。

面对不可一世的赵佗,汉文帝开始对南越采用怀柔政策,他派人修复了赵佗先人在中原的墓地,并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给赵佗仍活着的家族兄弟赏赐官职和财物。汉文帝派遣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深知汉朝势力强大,南越地区土薄民少,无法和中央政权抗衡,于是去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

赵佗去世后,王位传于他的孙子赵眜。赵眜统治南越12年,一直对汉朝俯首帖耳,南越国也得以和汉朝通商互市、友好相处。赵眜死后,他曾在汉朝入质的儿子赵婴齐继位。赵婴齐在没去长安之前,曾经在南越娶当地女子为妻,并生了长子赵建德,赵婴齐去长安后,又娶了邯郸樛家的女儿做妻子,生了儿子叫赵兴。赵婴齐继承南越王位后,立妻子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此举舍长立幼,为将来南越国之乱种下了祸根。

赵兴继承王位后,其母亲樛氏当上了太后,汉武帝派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谕赵兴和樛太后。此时的赵兴还很年轻,樛太后是中原人,丞相吕嘉曾经辅助过三位南越王,宗族在南越当官的有70多人,南越国的实权掌握在他手中。

樛太后在没有嫁给赵婴齐时,曾与安国少季私通,安国少季来南越后,他们旧情复燃,重温旧梦。而且,这对男女对于此事似乎毫不避讳,只是在人们中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开始,这二人还不以为意,可是后来面对舆论,他们就有些坐不住了。于是赵兴和樛太后安排了一个酒宴,宴请汉朝使者安国少季和吕嘉,想借汉使之力来杀死吕嘉等人。在宴席中,安国少季犹豫不决,最终没敢动手,吕嘉见形势不妙随即起身出宫逃走了。

汉武帝得到了南越国政权危机四伏的消息,出奇兵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南越这个小国早已不是赵佗在世时的模样,所以很快就亡国了……

南越王墓到底有多豪华。

南越王墓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彩绘石室墓,对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汉、越民族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平南越时,放火焚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此后,南越国首都遗址荡然无存,南越国的历史也就此在考古学上成为空白,史学家研究南越国,就只有依靠史料记载,根本无从考证真伪。

20世纪70年代,有关南越国的考古遗址不断发现。1983年,震惊世界的南越国王墓出土。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上,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眜在位期间称南越文帝,死后谥号“南越文王”。这一时期,南越国名为汉朝藩属,实则保持独立王国的地位。

赵眜墓位于象岗山腹心深处,墓室埋藏在岗顶之下20米深的地方,用500多块红砂岩大石筑成,分前后两部分,中设2道石门,前部3室,后部4室。墓主赵眜遗骸置于墓室后部正中,以一棺一椁入殓。墓主身着玉衣,两侧共置有10把铁剑,并有“文帝行玺”金印等印鉴9枚和大批精美的玉雕饰品随葬。室内外还发现15具殉人残骸,当为赵的姬妾隶役等。墓中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共1000多件,其中以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和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最为珍贵。

南越王墓出土的实用屏风器形硕大,结构奇巧,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最早、最大的漆木屏风。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两侧可以展开呈90度。屏风上部装饰有青铜鎏金朱雀和双面兽顶饰,上插羽毛;下部有鎏金人操蛇托座,独具岭南特色。屏风上绘有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图案,绚丽多彩。在当时制作如此精美的屏风非常不易,由此可见南越王生前生活之奢华。

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由2291块玉片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还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国统治者崇玉观念和厚葬习俗的反映。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银盒和金花泡在造型、文饰和制造工艺上具有西亚金银器的特点;5支原支象牙为非洲象牙;铜熏炉和乳香来自东南亚。这是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一批舶来品,是2000多年前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物证。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蓝色透明平板玻璃,镶嵌在长方形铜框牌饰中,这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平板玻璃,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平板玻璃作为一种装饰品使用,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而同一时期,西罗马帝国已掌握了用吹制法制造各种实用玻璃器皿。

在出土的船纹提筒上有四组船纹,船上有扬起的风帆、戴羽冠的武士、裸体的俘虏、满载的战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征权力的铜鼓等,船的周围以及船底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反映的是一只大型古越人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归来的场景。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同类推荐
  • 百媚千娇万年嫦

    百媚千娇万年嫦

    一名历史追溯者,跟随师父下到女帝墓后,因触发机关,穿越到了不同于历史的唐朝。才貌双全,卓尔不群,巾帼不让须眉,令男儿折腰,使须眉汗颜。孝悌忠信,有情有义,万爱千恩百宠,忠孝两不渝,万古慈孝心。这个女子不一般,天生丽质难自弃。且看此女子怎样立身扬名,鼎足而居。(PS:此书并非正史,各位看官莫要纠结正史事迹。)
  • 百团大战中的阳泉

    百团大战中的阳泉

    在阳泉,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狮脑山,它海拔1160米,是市区最高峰。在这风光秀丽的山麓上,布满山峦的是葱茏茂密、苍翠蓊郁的油松、侧柏、五角枫,还有黄栌、刺梅等灌木。无论朝华夕月,还是晴雨寒暑,这片树林总是显得那么凝重、肃穆、静谧,而在那疏枝密叶间,似乎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韵。就在这片连碧成云的林荫覆盖下的峰顶,有一片开阔地。在这里,耸立着一座“百团大战纪念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还有三座副碑峭然并立。一座锻铜圆雕、两座题字碑以及烽火台和“长城”围绕主碑周围,是一座主题森林公园。
  • 大明之道

    大明之道

    儒法两家管生灵,道佛两脉治阴灵。我的大明,有一群世俗之外的人,可招风祈雨,可普度亡灵,能捉鬼驱邪,亦能降妖除魔,他们是另一个世界,却和世俗之人同处一座江湖。迟暮之年的朱元璋,初生壮志的朱允炆,心有江山的朱棣无不对这些人心有忌惮,又想收为己用。江山之争是骨,江湖恩怨为灵。这一副画卷,我们从余南客开始讲起,这一年,他与妖怪相依为命已有十四载····
  • 汉末新朝

    汉末新朝

    身穿汉末,为了生存而战。
  • 大华纨绔

    大华纨绔

    请耐下心,看区区纨绔子弟如何颠倒天地,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本书完全是按个人兴趣去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热门推荐
  • 雪国之劫

    雪国之劫

    为了阻止犯人,我必须成为更狡猾的罪犯。日本上市首月卖光一百万册,创造东野作品销售速度纪录!东野圭吾自信满满立下战书:“你们一定做了很多种推理吧?但很可惜,没人能猜中真相。”中外读者争相晒书齐声惊叹:结尾反转反转再反转,超级满足!简直像在看好莱坞大片!不愧是东野圭吾!东野“雪国系列”开山之作激情四射!东野圭吾以自己最喜爱的滑雪运动为主题创作。主角竟是个推理外行?颠覆“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的献身》)“加贺恭一郎”(《恶意》)的畅销悬疑系列。同名电影由豪华阵容主演。渡边谦×冈田将生×广末凉子+高成本制作,影视化呈现小说版内容,精彩刺激!
  • 西域第一都护(全集)

    西域第一都护(全集)

    小说主要讲述了西汉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凭借自己的骁勇善战与聪明才智护送公主迦罗回大宛的英雄救美的传奇故事。大汉边军军侯郑吉奉命护送大宛公主归国,遭遇匈奴骑兵劫杀,袍泽尽没。他孤身一人保护公主杀出重围,诛狼群、搏神熊、斩水怪,一把吞雪刀,万里天山行,名扬西域。归国途中,计斩马贼蓝胡子,解危须城之倒悬,威震大漠。后逢长安乱,拔刀诛暴逆,一鸣惊人。南道诸国叛汉,郑吉临危受命,出使西域——夺扜弥,取于阗,袭龟兹,摧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极危,大破诸国之兵,扬汉威于塞外,为后来他纵横西域,镇抚诸国,成为西域第一都护奠定了基础。
  • 我和他的捉鬼爆笑生活

    我和他的捉鬼爆笑生活

    二十岁生日那天,出现了一个神一样的男子。就是这天的分水岭,拉开了我跟他一起生活神一样的日子。嗯,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只是这不科学啊。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简直是一脸懵逼的样子。于是我就多了一个外号——小呆货。。。什么外号!这么难听,我要策反!
  • 恶狼殿下霸上我

    恶狼殿下霸上我

    她承认她救他,并不是出于她的善心泛滥,可是他用得着赖着她不走吗?哎……谁让她有眼无珠,把宇宙无敌超级臭屁的恶狼殿下,当成一只狗,拿去贱卖掉。这倒好,一句“你欠我的”,就赖在她家里不走,不止霸占了她的家,连她唯一的大床也被他霸占一半,还把她身边的狂风浪蝶统统赶走,这什么跟什么嘛。好吧,这一切都是她自找的,谁让她好不惹坏不惹,偏偏就惹上了这只恶狼,从此,她的生活将要面临一场悲剧性的灾难……
  •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络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 风起仙途

    风起仙途

    师父被雷劈死了,师兄一去不回头,回到老家的发现只剩下一堆瓦砾和一只呆蠢的花妖。等等,为什么花妖会是个男的?等等,师兄你怎么就死了?咦,这是师父的黑历史?咦,这是许家老祖的黑历史?咦,我怎么也有黑历史?这是一个小道姑在修仙路上且看且行的故事。
  • 次元的幻想之旅

    次元的幻想之旅

    无尽的次元世界在呼唤着我,穿梭于幻想世界之中,寻找是世界的真实,留下永恒的传说。
  • 百分九曲终人不散

    百分九曲终人不散

    2018年4月6日,NINEPERCENT出道那一刻我们都不停的、发自内心的喊着:少年们未来可期!2019年10月6日,NINEPERCENT解散2019年10月12日,NINEPERCENT解散场演唱会这一刻我们也不停的、真诚又坚定的喊着:各自为王,顶峰相遇!
  • 有一种人生叫平衡

    有一种人生叫平衡

    历史的车轮已把人类带人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21世纪。而21世纪之初,知识经济便已经初现端倪。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将是一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信息快速流动、更新的数字时代,学校正规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我们要保持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将学习当做是终生的挑战。不学习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没有立足之地。
  • 炼狱学院

    炼狱学院

    大一新生苏安考上了一所国内的普通大学,本来还沉浸在考上大学的美好中的他真正了解这所大学后,哥哥他就愕然了。从此刘晓海便在这所游戏大学里经历了:从被虐到虐别人、从屌丝变高富帅、打野怪、升等级、收宝贝等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情。“唉,一切都是为了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