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65100000005

第5章 麻葛织造生产历史(5)

秦汉后,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制取和贮存靛蓝的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这套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记述,这是世界上较早的制靛技术文献之一。制靛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蓝草染色的季节性限制。这是染料生产和印染技术上的重大进步。唐宋时期,靛蓝染色更为普遍,唐代还设有“青作”。这是最早的靛蓝染色专业作坊。元代后,随着棉纺织的兴起,靛蓝染色除席、丝、毛外,又广泛甩于棉纱棉布,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红色染料主要是茜草、红花和苏枋。茜草又叫蓓草、茹虑或茅鬼,是使用最早的红色植物染料。《诗经》中多次提到茜草(茹虑)和茜草染色的服装。茜草在陕西、河南等地种植和利用十分广泛。种茜的利润也十分丰厚。《史记·货殖列传》说,一个有千亩栀子和茜草的种植户,其财富和地位“与千户侯等”。红花又名红蓝草,是红色植物染料中颜色最为鲜艳的一种,原产于西北地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原,此后很快在各地传播种植。到魏晋时期,已经普遍应用,制取和染色技术日臻成熟。《齐民要术》简要叙述了当时民间制取红花染料的“晒花法”,认为晒花胜于作饼。宋元后,随着印染业的加速发展和红花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捣花绞汁染色方法,已不能适应大量存贮和运输的需要,红花染料的固体饼形式逐渐得到推广。隋唐时期,茜草、红花两种染料的制取和染色技术都先后流传到日本。

紫色染料主要是紫草。紫草染色,须加媒染剂,古代利用椿木灰、明矾等作媒染剂,可得到鲜艳的紫红色。紫草盛产于山东一带,春秋时齐桓公爱穿紫色衣服,全国仿效,紫草种植和染色盛极一时。

黄色染料有很多种,春秋战国使用的主要是荩草和地黄、黄栌。秦汉后使用的黄色染料主要是栀子、郁金、姜黄和槐花。栀子广泛产于南方各地。由于染色简易,色泽鲜明,因而被广泛采用。从秦汉时起,一些地区开始普遍和大面积种植。郁金因有郁金香气,多被用于妇女衣料的染色。

绿色植物染料主要有荩草和鼠李。荩草既是黄色染料,也是绿色染料,用它直接染色可得黄色;用铜盐剂媒染则得绿色;如用不同深浅和靛蓝套染,则可得黄绿色或绿色。鼠李又名红皮绿树,国外称为“中国绿”,是优良的天然染料,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南方各省都有分布。但利用鼠李作染料,时间较晚,可能在宋元以后。

黑色染料的种类很多。皂斗、炭黑,橡子壳等,在周代以前即开始使用。黑色和染黑工艺的社会地位,曾几次发生变化。西周时,平民百姓被称为“黎民”,当时的“黎”有“黑”的含义。黑色被看成是一种低贱的颜色。染黑工艺也很粗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按照“五德相胜”说,周朝属于“火德”,秦灭周是以“水德”灭了“火德”。水德呈黑色。因此,秦始皇崇尚黑色。衣服、旗帜都染成黑色。西汉前期,崇黑的社会风气仍然十分盛行。汉文帝“身衣弋绨”,即身穿黑色丝绸。文武百官平日也都是黑色禅衣。这一时期的黑色染料生产和染黑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东汉后期,社会风气发生变化,黑色在区分等级的服色中,地位下降。达官显贵不再穿黑衣服,而是穿红戴紫,穿黑衣只是一些下级小官吏。那时“黑”又叫“皂”,所以“皂隶”成了小官衙役的代名词。同时,平民百姓也多穿黑色布衣,所以百姓也叫,皂衣”。

由于黑色是平民大众麻布、苎布服饰的主色,黑色染制生产一直十分兴盛,用作黑色染料的植物种类不断增加。隋唐后,五倍子、狼把草、鼠尾草、乌桕叶等都是重要的黑色染料,其中以五倍子最为着名。染制工艺也继续发展。魏晋时出现了以人造“铁浆”取代青矾作为皂斗媒染剂的染黑新工艺。据近代化学分析,染皂铁浆是醋酸铁或醋酸铁与乳酸铁的混合溶液,它的性能比青矾更好,染出的布帛乌黑发亮,又不损伤纤维。隋唐后,又出现了五倍子、皂斗等染料分别通过和黄栌木、苏木、蓝革等染料拼色或套染,改变色调的新技术,使黑系色谱更加丰富多彩。

麻类作物和麻纺织业的地区分布

棉花栽培在全国推广以后,麻类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应缩小,其内部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在棉花栽培推广以前,北方地区的衣着材料主要是大麻,南方是苎麻。由于大麻的纤维较粗,织成的麻布也比较厚,远不如棉布细软,棉花大量生产后,北方农户一般不再大面积种植大麻和绩麻织布,只是少量种植,用来做鱼网、绳索、鞋线、草席经线和麻袋等。苎麻的情况有所不同,它的纤维最强韧,对水温抵抗力极强,且纤维细长而不绉不缩,富有光泽,既可织成纯麻的细薄夏布,又可与蚕丝、兽毛等其他纤维混合,织成各种高贵衣料,是南方夏季服装最理想的材料。同时,苎麻还可用以制造蚊帐、鱼网、缝纫线、鞋线和绳索,这些都为一般家庭所必需。因此,南方一些地区的苎麻种植面积,除棉花集中栽培区外,并没有明显缩小。在那些不适宜植棉或种麻历史悠久的地区,苎麻的种植还有所扩大。

元明清时期,苎麻和麻布产地,除陕西和河南部分地区外,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各省和福建两广地区。

江苏长江两岸和浙江钱塘江三角洲地区,植麻业和麻纺织业十分普遍。江北海门兴仁镇妇女善绩苎丝,或拈为汗衫,或织为蚊帐,或织为巾带,麻织品种类丰富。通州沈巷司机房专织本色苎布。江南太仓在明代正德(1506-1521年)以前,以生产苎布着名,分本色和漂洗两种。前者叫“腰机”,后者叫“漂白”,除了缴纳贡赋,还远销南北两京和其他地区。正德以后,太仓棉布生产发达,苎布生产才退居第二位。钱塘江三角洲地区,杭州产苎麻和黄麻。据乾隆年间的记载说,杭州乡间女工手绩的白伫,极为“精妙”。黄麻布坚韧软和,浸水不腐,虽然粗糙不适于做衣被,却是做米袋的极好材料。周围地区所用米袋,都取自杭州,笕桥是黄麻布的集散地。

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地区,都盛产麻布。安徽徽州所产,有黄麻布和苎麻布两种。江西产苎麻尤多,麻纺织业尤盛。其中抚州、建昌、宁都、广信、赣州、南安、袁州、石城等地,苎麻、苎布出产最为丰富。在这些地区,居民“缉垆织线,犹嘉湖之治丝”。绩麻织布,如同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缫丝一样普遍和重要。宁都州全境,没有一家不绩麻,苎麻布质量极佳,最细的一丈只有四五两,中等的六七两,八九两一丈就算粗了。全州有好几个夏布墟集,市场交易十分活跃。每逢集期,“土人商贾,杂邃如云”。每年的苎布产值达数十万吊铜钱。石城用苎麻织成的夏布,布纹细密,质量优异,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好评。夏布产量也十分可观,仅固厚庄一地即年产夏布数十万匹,远销江苏、浙江、河北、皖北等地。湖南湘潭,苎麻有紫麻和白苎两个品种,妇女织成夏布,运销岭南,“获利甚饶”。

四川的麻纺织主要集中在川东和川南地区。清代前期,蜀中麻产,昌州(今荣昌县)数第一,该地南北多种麻,“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许多富商大贾,都到昌州收购麻布,贩运北京和其他各省。大竹高平寨,也大多织造夏布、蚊帐。一些商贾齐集该寨,收购麻织品。

福建和两广地区,由于气候的关系,麻的种植和麻纺织业比长江流域一些地区更盛。麻纺织的材料也更丰富,不仅有苎麻、黄麻,而且有葛和蕉。

福建全省各府州县都产苎麻和夏布。苎麻一年收割3次,农历五月割的为“头苎”,七月割的为“二苎”,九月割的为“三苎”。据说除省会福州妇女“不蚕不织”外,其余村民和各郡县,都绩麻“织以自用”。所产夏布,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粗细广狭,各随其机,各视其工”。按照麻缕加工的不同,福建夏布分为苎布和棕布两大类。绩好的麻缕再用纺车进行通体加拈,而后织成的夏布叫苎布;只绩不纺的叫棕布。

福建各地出产的苎麻布多寡不一,品目各异,其中不乏精品、名品。福州府各县,以连江、长乐、福清、永福的苎麻布织造最盛。长乐所产叫“长乐挤”,以结实闻名。闽中大田县所产以软薄见长,宜于染色。闽北的南平、邵武都盛产夏布。南平夏布以细密精致着称,几乎同丝织品中的纱、罗不相上下。当地把这种细苎布称为“铜板”。其中又以产于峡阳的最佳,远销各地。邵武夏布的产量和品种都很多。因邻界江西,所出产品略似江西宜黄,但产品质地中等。漳州府属则生产棉、丝和苎麻的交织品,看上去像丝织物罗,俗名“假罗布”。其中又有三线、五线之分。三线者称“三线罗”,五线者称“五线罗”。

除利用所产原料织造夏布外,福建商人还到邻省江西大批采购苎麻。每年二月,闽商都到江西石城向苎农放苎钱预购,夏秋收苎,运回福建织造苎布。

清代前期,台湾北路诸罗一带的高山族妇女,也普遍用苎麻拈线织布。被称之为“达戈纹”的苎布是高山族居民的主要衣着原料,“日以作棱,夜以覆体”。高山族妇女所织的苎麻布极其粗厚,所用的织机也与内地不同。据黄叔礅《台海使槎录》载,“番妇用圆木挖空为机,围三尺许,函口如槽,名普鲁。以苎麻捻线,或用犬毛为之。横竹木扞于机内,卷舒其经,缀线为综,掷纬而织,名达戈纹”。从这段记载看,高山族妇女所用的织机类似于古代的腰机。

广东的麻类作物栽培和麻纺织最为广泛,品种最为丰富。有的一个县同时有两三个种类的麻纺织品。如新兴县有络麻(黄麻)、苎麻和蕉等3种麻类纤维纺织品。据说该县妇女中,治络麻者十之九,治苎者十之三,治蕉者十之一。

在其他各县,如潮阳、鹤山、新会、顺德等县的苎布出产最丰。潮阳各乡妇女都织苎,且质地优良。细的苎布,价格比纱、罗还贵1倍。鹤山不少地方,妇女多以绩麻织布为业,并用织好的布换回麻、棉,织妇、商人“互收其利”。当地把坚厚宽大的苎布叫做“古劳家机”。顺德在雍正、乾隆年间,以织苎为业者甚多。所产苎布名为“大良苎麻”,远销江浙,“岁取数千金”。

高要、长乐等县盛产蕉麻。蕉麻又叫马尼拉麻或麻蕉,原产菲律宾,形似芭蕉,叶鞘内的纤维可用于制绳或纺织。广东人很善于利用蕉麻纤维织布。在高要,每当墟日,当地居民多背着蕉麻到墟上出卖。出产于宝查、广利等村的蕉布最好。长乐所产蕉布也很多。该地的蕉布几乎全是蕉、丝混合织物。当地居民养蚕、并不织绸,而是以蚕丝为纬,织造蕉布。

从潮阳到雷州半岛、再到海南岛的广大地区,都盛产葛和葛布。按出产地区和葛的品质优劣,当地把葛分为若干种类,并各有其名称。雷州人织葛的技术最优,该地区的葛也极好,被称为“正葛”;博罗葛则叫“善政葛”;潮阳葛叫“凤葛”,当地织造的葛布,是以葛为经,丝为纬,名为“黄丝布”。产于阳春的葛叫“春葛”,产于海南岛棼山、澄迈、临高、乐会一带的葛轻而细,被称之为“美人葛”。不过这些葛大多是野生的。但是,上述各种葛,据说都比不上“龙江葛”。这种葛坚而有肉,且耐风吹日晒。广东地区最珍贵的葛要算增城的“女儿葛”。但这种葛从来不在市场上出售。当地未婚女子用这种葛,要花整整1年时间才织成1匹布。其重量只有三四两,专门用来为她未来的丈夫作衣服。这种精细葛布只有未婚少女才能织,一旦结婚就不能再织了。这种葛可说是未婚少女的“专利品”,所以叫做“女儿葛”。

除广东外,湖北黄陂和贵州洪江、黎平的苗族同胞也以织葛着称。黄陂的葛布极为精致。明代有人作诗赞美黄陂葛布说:“楚人种葛不种麻,男采女绩争纷孥;皎如白伫轻如纱,进之内宫传相夸”。洪江、黎平的苗族同胞,妇女善于纺织,棉葛巾布都颇精细,市场行销,因此有“洪州葛”之名。

在北方地区,麻类作物冲,种植有所扩大的只有亚麻。明清时期,山东、河北、陕西和关外地区;都有亚麻种植。当地居民将亚麻籽榨油,油饼作肥料,纤维搓绳、织布,嫩叶充当蔬菜,且其味“香美”,茎杆则作燃料,对亚麻进行综合利用。

麻纺织技术的继续发展和变化

元代以前,麻类作物的栽培和麻纺织业,南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北方主要是大麻和躲麻,南方主要是苎麻和葛麻。所以元代的《王祯农书》中说:“南人不解刈麻,北人不知治苎”。明清时期,情况发生了某些变化,虽然北方仍然不种苎,但黄麻、大麻的种植和纺织在南方一些地区发展起来了。明代后期,福建泉州府7县,除苎布、葛布、蕉布外,俱产青麻(大麻)布和黄麻布。莆田也盛产青麻布。明末,黄麻的种植和纺织在岭南颇受重视,种植和纺织相当普遍。新兴女红,治络麻(黄麻)的占十分之九,而治苎麻的只占十分之三。

麻类纺织技术也有所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地区上的明显差异。从地区上看,浙江杭州地区的黄麻纺织技术还比较粗糙,所产的黄麻布“粗不中衣被”,只能用作缝制米袋。安徽徽州地区的织麻技术比较高,道光时的《徽州府志》说,“麻,绩之以为布,苎亦如之”。可见该地区的麻类纺织是以麻(可能是黄麻)纺织为主,苎纺织则是仿照麻纺织,麻纺织技术至少不在苎纺织以下。广东有些地方的黄麻纺织技术更为精湛。如新兴妇女,对黄麻的加工纺织,可以说得心应手,当地把黄麻称为“络麻”,意即黄麻“可经可络”。也就是可以作经纱,也可作纬纱。她们织造的细黄麻布,夏天穿着凉爽,无油汗气;把它练煮柔熟,又如同椿椒茧绸一样,可以制作冬衣御寒。

明清时期,麻、苎纤维脱胶、漂白等加工技术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元代以前,据《王祯农书》记载,无论南北,大麻、黄麻等麻纤维的脱胶,都采用浸沤法。北方是割回来后,立即放入池塘中浸沤,没有池塘的,砌砖蓄水,以作沤所。南方则是拔回家后,并不立即浸沤,而是随剥随沤。到清代,南方有的地区将浸沤法改为水浇法。如福建福州府地区所用的方法是,在溪旁挖一个坑,将麻大捆放入其中,上面压以石块,再浇水。经过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剥了。这种方法可称之为石压水浇剥麻法。其主要特点是比浸沤法缩短了时间,加快了生产周期。

苎麻纤维的脱胶漂白方法也有改进。即由元代的半浸半晒法改为漂晒法。《王祯农书》记述的半浸半晒的具体做法是,先将苎麻纤维用干石灰拌和3-5日,抖去石灰后,另用石灰煮熟,待其冷却,用清水洗净,然后用芦帘平铺水面,把苎麻丝摊在上面,半浸半晒,夜晚收起沥干,次日如前。等苎麻丝漂白后,才可织布。如无自然水,则用大盆盛水,如法浸晒,但须换水。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述的脱胶漂白方法是,苎麻纤维先用稻草灰或石灰水煮过,放进流水中反复漂洗、日晒,直至纤维变成极白色。

半浸半晒和漂晒两种方法比较,后者大大简化了生产工序,缩短丁生产时间,省却芦帘、木盆等,生产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明代后,漂晒脱胶漂白法一直为南方苎麻产区所沿用。据清代道光十年(1930年)的资料记载,江苏通州流行的苎麻布漂白方法是,用石灰和少量藜草煮练,然后在河中漂洗,放在草上曝晒。这种漂白法同《天工开物》所说的方法是一样的。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书法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书法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中华典故(第十卷)

    中华典故(第十卷)

    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笔画多少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

    本书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并借由《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的比较,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特点;本书还通过穷尽性统计,归纳出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此外,本书还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几点建议。
  • 星条旗下美国梦:财富欲望

    星条旗下美国梦:财富欲望

    本书试图从美国社会的现实、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等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今日美国的一些风貌。
  •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山江苗族的历史与记忆、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山江苗族的社会结构、山江苗族的巫蛊世界与惧感、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热门推荐
  • 再现盛唐

    再现盛唐

    一位全能型学霸李曦,毕业后本可以前程似锦,却因为一次醉酒,意外穿越到了末唐,成为一位闲王的傻儿子。什么?黄巢就快要造反了?什么?大唐就快要亡国了?作为一个华夏人,怎么能看着这种悲剧发生,看李曦如何再现大唐盛世。
  • 我只是想培养一个英雄而已

    我只是想培养一个英雄而已

    我是一个反派,在我与某个宇宙为敌之后,我过上了轻松写意的日子。不过我总觉得,我的生活少了一点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一个能与我为敌的超级大英雄了吧。但是整个宇宙都找不到这种大英雄,我该怎么办?那就自己培养一个好了。
  • 剑朱

    剑朱

    我来,我去,我逍遥!天地任我纵横,随心所欲,我心即道!若有阻碍,则一剑破之!
  • 不死之源:王的诞生

    不死之源:王的诞生

    一个自小背负着“贱种”的普通工匠,在一次意外中获得了能让人拥有不死之身的血液-不死之源。在这凶险万分,强者为尊的世界。凭借着不死的身躯,和非凡的天赋。制造出一个个战斗凶器,闯出自己的威名,成就王者之路。
  • 御医之后

    御医之后

    “他,八零后,年轻又活力,目标远大,却一事无成。其家境清贫,但祖上有人曾官至太医院院长一职,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名声显赫”。本小说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故事中穿插简单易懂的中医药学知识,在看小说的同时,了解中医药文化。
  • TFboys之梦落星痕

    TFboys之梦落星痕

    两人的相遇,门不当户不对,被人挖苦。那又怎样。他们爱的没有错。天上星星那么多,而他只要留下了痕迹最普通的那个。__如果白天了,梦醒了你,还会在吗?如果白天了,梦醒了,傻瓜,回头看看,我一直都在。记住,我们都别放手,十年之约后,嫁给我好吗?
  • 勇者您的老爷爷已就位

    勇者您的老爷爷已就位

    这是一个穿越到异世界的成为了魔王又变成为了勇者的老爷爷??!!宇昕:为什么别人穿越到异世界就各种福利,金手指,而我还得去养成啊!
  • 重生之鬼仙人

    重生之鬼仙人

    彼岸人一个人人惧怕却又敬重向往的职业当天道降临新一任彼岸人降临便是她姜辞的噩梦“为什么,明明我与你不相上下,天道,却选择了你!”女人愤怒的眸子看着她,眼里是张狂的怒意。姜辞有些愕然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苏挽会如此动怒作为彼岸人每个彼岸人都是有缺点的因为彼岸人的责任,是与天道共生这,本就是不该的所以每一个出现的彼岸人都会有缺点或是残疾或是命中孤寡或是克尽身边人又或是不懂感情这或许才是最残忍的吧而她姜辞,正是不懂何为人情世故却也不是单纯只是不明白,何为感情罢了其实她本不愿意做这个彼岸人奈何天道却选中了她虽富可敌国人人敬之她却经常没由来的感到孤独直到苏挽的到来她以为苏挽是真心待她的至少她是这么以为的可却没有想到她竟亲手将自己送入了地狱。
  • 自怀其错

    自怀其错

    作者真实发生,自己被许多人排挤,真的是我错了吗?
  • 古城外

    古城外

    随心所欲画手大触??逗比可爱摄影大手——陈澈是猪。——???顾哲航才是!【@-Limpidity-:啊又是新年了,可以改ID了!改啥比较好?】【@小苏打滴打滴打:-Hiicent全球后援会会长-】【@吃瓜群众:现在这个就很好啊!就是有点难记(四级三次都没过的狗哭了】【@Hiicent:后援会会长那个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