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15000000014

第14章

填补制碱工业空白的侯德榜

侯德榜,著名化工专家,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闻名世界的制碱专家。他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中国制碱工业的空白。他在化工界的杰出贡献赢得了世界的荣誉,曾被选为英国化学化工学会荣誉会员,以后还被授予美国化学化工学会荣誉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化工部副部长、重工业部化工技术最高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为新中国化学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天然碱》、《四酸五碱》、《纯碱制法》、《制纯碱工业手册》等。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在福建闽侯县的一个农民世家,字致本。幼年念私塾。16岁在姑妈的资助下,到福州英华书院就读,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堂学习。1913年,以10门功课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保送到美国麻省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学,1921年获博士学位。

侯德榜在美国艰苦奋斗八年,学业有成,报国之志更坚定。1922年,应范旭东先生邀请,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到永利制碱公司工作。

侯德榜留美学习的是制革专业,而且在制革方面已经崭露头角,那篇博士论文备受导师赏识。现在他要放弃制革,另起炉灶,专攻制碱,开始他还有所犹豫。当他知道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碱业进行垄断,牟取暴利,人民无碱,只能啃酸馍为食的现实后,他定下决心,立志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制出中国的纯碱来,于是,就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永利制碱公司的邀请,踏上了回国归途。

1921年旧历年刚过,侯德榜就从老家福建匆匆赶到塘沽。侯德榜在永利公司的工地上与范旭东见面。范旭东对侯德榜早已望眼欲穿。现在碱场基建已经全面铺开,范旭东立即委派侯德榜负责建筑、安装、技术等工作。在风雨飘泊的旧中国要建立一个制碱工厂谈何容易。白手起家,很多工作都要侯德榜亲自出马。各种机器设备陆续到位,安装正在紧张缓慢有序地进行之中。蒸馏塔的安装十分费劲。蒸馏塔是用几个特大铸铁塔圈垒起来的,有30多米高,由上千个粗大螺栓加固连接而成。那时我国缺乏起重设备,安装全靠简单的机械和人工,安装工人又缺乏经验。侯德榜在现场指挥工人,齐心协力操作,把2吨重的蒸馏塔从地上慢慢抬起来,落实到位,一切安装就绪,他们又进入制碱的试车阶段。

永利制碱公司采用的是苏尔维制碱法。整个工艺流程所用的机械设备,节节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全过程分为化盐、吸氨、碳化、煅烧、蒸氨等主要部分,各部分都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能生产。如果有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整个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公司的技术人员没有制碱经验,对苏尔维制碱法也不清楚,要注意哪些问题,心中无数,因此故障频频发生。首先是蒸氨塔。试车开始,30多米高的蒸氨塔摆动起来,摆动幅度越来越大,情况紧急,侯德榜急令停车。经检查,原来蒸氨塔开车时,用了浓度较大的硫酸铵溶液,硫酸铵溶液和石灰溶液一接触,就出现硫酸钙沉淀,很快将溢流管堵死,发生故障。其次是进料的速度未控制好。他们调整了硫酸铵溶液的浓度并放慢进料的速度,再试车,这个环节的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这时煅烧炉结疤了,把送碱的绞刀咬住了。侯德榜很快就找到了事故原因,是重碱浓度太大的缘故。侯德榜命令把重碱浓度从20%降到10%以下,煅烧炉内结疤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了。他们在试车过程中排除了无数次的突发性故障,经历了上百次的现场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永利制碱公司制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永利制碱公司于1924年8月初正式开工生产,人们盼望着早日见到中国碱。碱终于生产出来了,但是白中带红,质量与洋碱无法相比。人们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作为总工程师的侯德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冷静的分析,这位化工奇才,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原来产品变红是铁锈所致。当使用焦炉粗氨水为原料时,其中含有硫化铵,硫化铵中的硫离子在整个制碱系统中运行时与塔器和管道的铁壁接触,可在铁器上长出一层坚固的硫化亚铁膜。这层薄膜可使铁壁与介质隔离,铁被保护起来,碱就纯白了。现在改用盐水,缺少硫离子,只要在氨盐水中加入适量的硫化铵之类的盐,碱中的杂色就可以消除。经过实验,碱的颜色果然变白了。在生产的关键时刻,厂里的四台船式煅烧炉相继被烧坏了,生产被迫停工。经过技师们连夜检查终于发现,这四台炉子全是从美国买回来的伪劣产品。范旭东为了彻底解决煅烧炉的质量问题,特派侯德榜去美国考察。侯德榜在美国调研发现欧美各国制碱厂,全部都用回转型外热式煅烧炉,那种船式半圆型煅烧炉早已被淘汰了。侯德榜在美国重新设计,改用先进的回转型外热式煅烧炉。范旭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革了许多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永利制碱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以极高的劳动热情,渴望着再次开车生产。

永利制碱公司于1929年6月29日第二次开车生产。这一天全厂职工沉浸在紧张而喜悦的气氛之中。一切准备就绪,开工、生产、出料。顿时,白似雪、细如面的碱吐珠泻玉般倾泻入袋。工人们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把把白花花的碱,脱口赞颂到:好纯的碱啊!多纯的碱啊!纯碱由此而得名。范旭东、侯德榜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辛酸,尝尽了多少人间的酸甜苦辣,整整干了八年才降服了这条流水作业的长龙。

侯德榜数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充分显示了他的奉献精神。用苏尔维法制碱在世界上永利是第三十一家,在亚洲永利是第一家。生产很快稳定下来,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日产量超过80吨,从此一举打破了英商的垄断,杀出了一条血路。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为纪念建国150周年,在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在中国产品的展览位上,一袋雪白的永利纯碱摆放在中央。袋的正面中央印的商标嵌在双环之中,立着的三角上方印有刚劲有力的“中国永利”四个大字,下方是“纯碱”两个大字,显然是国际甲级商品。中国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大会金质奖章。

侯德榜痛恨帝国主义的技术垄断,决定将多年心血研究写成的《纯碱制造》一书公布于世。

1933年该书在美国出版,打破了保密70年之久的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的垄断地位。侯德榜的壮举得到中外学者的一致称赞。

抗战全面爆发,日寇看到了永利制碱公司的潜在价值,企图收买范旭东、侯德榜。他们斩钉截铁地说:“宁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永利制碱公司为了抗日救亡,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免受灾难,决定迁到华西犍为县岷江东岸。为解决华西制碱原料的来源,侯德榜煞费苦心。盐在塘沽堆积如山,贱如沙土,而在华西盐价却相当昂贵。用苏尔维法制碱对侯德榜来说已是驾轻就熟了,没有问题。但是在华西盐价是塘沽盐价的几十倍,苏尔维法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如果再用老办法,每天不仅浪费许多食盐,也浪费了很多资金,对不起劳苦盐工。侯德榜与范旭东反复商量后,决定放弃老办法,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制碱办法。

19世纪后期,欧洲已经开始对苏尔维法进行改造。德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24年,德国已经研究出察安法制碱。这种新法以碳酸氢铵和食盐为原料,可得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食盐的利用率达90%。此法虽然工艺不理想,但它的食盐利用率较高,对华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侯德榜想搞清察安法,再设法改造完善之。为此他再次赴美考察,不久搞到了察安法专利说明书。针对专利说明,侯德榜决定对新法制碱进行全面试验。经过艰苦的探索,完成了察安法的基础试验,通过层层筛选,全部摸清了察安法的工艺条件。同时他还探索到不用固体碳酸氢铵作原料也可以生产的方法,使试验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41年3月15日,永利碱厂举行了表彰大会,把新的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德榜这位勇攀科学高峰的勇士,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新法制碱虽然比察安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还不理想,他要寻找一种更好的制碱法,把制碱工业和合成氨工业结合起来,使制碱技术更加完善。侯德榜反复分析、探索和研究,经过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探索出一种与察安法完全不同的氨碱联合流程制碱新方法。它的特点是不用碳酸氢铵为原料,而是在盐母液中加氨,送进碳化塔,让碳酸氢钠结晶析出,过滤后将母液降温,加盐析出氯化铵。母液再吸收氨,进入碳化塔,不断循环使用,得到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食盐利用率达到96%,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为化肥氯化铵。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工艺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侯氏联合制碱法把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侯氏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谱写了新的篇章,在世界反响很大。1943年10月22日,英国化工学会授予侯德榜名誉会员称号。这是英国化工学会自1881年成立以来,获得名誉称号的第十二位有重大贡献的化学家,也是惟一的中国化学家。这是中华民族的荣誉,是中国化工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同年,美国化工学会吸收侯德榜为该会会员。永利制碱公司在化工界有许多成就,中国化工界跻身世界,侯德榜功不可没。

新中国即将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还在印度指导工作,当友人转来周恩来给他的信后,他排除了种种阻挠,于1949年7月回到了气象更新的祖国,作为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从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恢复、发展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崭新的工作中。为了祖国的化工事业的崛起,他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根据国情,侯德榜不顾古稀之年,还和技术人员一道共同设计了碳化法制造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的化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德榜先生既是一名资深科学院部委员,又是一位杰出的园丁,他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他们以侯德榜先生为榜样,为发展我国的化工事业鞠躬尽瘁。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病逝。

攀登数学高峰的华罗庚

1979年11月9日,在法国南锡大学的礼堂里,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中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光荣地接受了“荣誉博士”证书,这是法国授予世界著名数学家的崇高学位。可是,这位荣获国际学术荣誉的数学家的手中,却只攥着一张初中毕业的证书。

罗罗的命运

在江苏省南部,有个县城叫金坛,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就在这个城镇的一座石拱桥旁,住着一位小商贩华老强。

1910年11月12日,华老强收购蚕茧、土麻回来,他刚放下箩筐,听得“哇”的一声,婴儿落地了。

“噢,晚年得子,恭贺大喜!”接生婆把滚胖的“老来子”捧到华老强眼前。

华老强咧开大嘴笑了起来,“嘿嘿,昨天夜里就梦见生了个儿子,特地赶回来的。”接着,他操过一个箩筐,把孩子放了进去,上面又反扣上一个箩筐,喃喃自语着:“进箩避邪,同庚百岁。”

孩子就取名叫罗庚。一个驰名中外的数学家,就这样诞生在破旧不堪的箩筐里……的确,这些破烂的箩筐,并没有给华家带来一点生气和欢乐。父亲常常担着空箩筐,垂头丧气地走进自己的小杂货铺。

那小小的柜台后面,华罗庚正在帮母亲缠纱线呢!

父亲喊着华罗庚的小名:“罗罗,帮着干活哪?”

“罗罗比他姐姐缠得还快呢!”母亲接过话头,又递给华罗庚一大支线,转身冲华老强说,“用这两天缠线的工钱,买了半斗碎米。”

父亲的嘴唇颤动了一下,没作声。

母亲叹了一口长气,“哎,这穷日子,真是清水煮石头,难熬呵!”

父亲板着阴沉沉的脸,拿起一本学算命的黄皮书《子平命理》,摇晃着脑袋一板一眼地哼哼着:“天干、地支,年、月、日、时,八字属相……”突然,父亲威严地喝了一声:“罗罗,全背下来!”

“好!”罗罗接过书把胸脯一挺说:“阿爸,我学会算命,帮家里挣钱。”

华罗庚起小记性好,过目不忘,那大小流年,背得滚瓜烂熟。他还学着给人算八字呢?七算八算,他可看出了破绽,“啊哈,全是骗人的玩意儿,原来同一个时辰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呢!穷人总是薄命的!”

华罗庚生气地把《子平命理》往地上一扔,“屁话!一个人的命运是操在自己手里的。”他一把拉过书包,拿出代数书举在空中,冲着父亲喊了起来:

“学数学,才是真的科学呢,从这里找出路!”

罗呆子破难题

华罗庚扔掉了算命书,钻到数学里去了,他整天低着头趴在柜台上做数学习题。

有一天,父亲的一个朋友来到柜台前面,把铜板往柜台上一扔:“买根香烟。”

华罗庚没有听见,仍旧低头不停地写着。

“买烟,罗罗!”那人拉开了喇叭腔。

父亲从里屋三步并做两步跑了出来,给朋友递上一支烟。他收起铜板,看了儿子一眼,“成天抱着‘天书’,能当饭吃?!”

那人笑笑说:“你们父子俩象十二月门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呀!”

父亲咬着牙说:“蛇吞象,不自量!”

“罗罗,”那人又笑了笑,劝解地说,“你阿爸一大把年纪了,你还不一门心思帮他做生意,这些‘天书’给你们家攒不来半个铜板。”

华罗庚一声不响,又低头写了起来。

“哼!真是个呆子。”父亲没好气地说。

从此,街头巷尾传开了,“罗罗改名啦,他阿爸都叫他呆子”。

说真的,他的呆劲上来呀,忘了喝水,忘了吃饭,要是碰上个难题呀,小灯里的豆油熬干了,他还不上床睡觉呢!

华罗庚上初二那年,有一天,数学老师讲完课,对同学们说:“我给你们破一道有趣的难题。”

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数学老师闭起两眼,拖着长腔,脑袋来回晃悠着说道:“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老师的话音未落,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男同学应声答道:

“老师,是23!”

全班同学刷地把眼光都集中到这个同学身上来了。原来不是旁人,正是那个课外贪玩好动,不爱说话的罗呆子!

老师惊奇地问:“你懂得神机妙算吗?你懂得韩信点兵吗?”

“不懂,我没听说过。”这个朴实的学生给了一个朴实的回答。

于是老师就说开了:“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荣,到现在,外国教科书上还命名为‘中国剩余定理’,也叫‘孙子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华罗庚出神地望着老师,不知其中的奥秘,虽然他在后来的工作中,经常巧妙地、灵活地、变化多端地运用这个方法。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切历史剧都是现代剧,一切历史人物都折射着当代人的影子。我们现代人应从古人的成败得失中学到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让人生少一段弯路,让弱者强、强者勇;从成功中吸收有益的经验,让生命多一分精彩,让勇者智、智者成,做到明史达变,鉴往知来。要达到以上目的,阅读、学习和研究古代名人传记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好的人物传记,能够系统全面再现传主的人生历程,是写的很细的历史,能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迪。
  • 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一个人的死亡如果能够理解为非正常死亡,这说明,这个人的身上一定具有了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死亡方式,并且被世人所关注。对于横死的人,或者说是非正常死亡的人,人们总是抱有莫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因为非正常死亡的“非”或是横死的“横”,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的。 本书描写的非正常死亡的功臣,选取的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并且为世人所熟知的历代名臣,他们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拜将封侯,他们功高盖世而又被帝王所器重,他们才智过人且地位显赫,但就是这样一群被写进中国历史的功臣,无一避免地成为了政治权谋的祭品。这是因为,他们身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并且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一系列的政治权谋当中去。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 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谋略就学李鸿章》是一本全面讲述李鸿章谋略人生和洋务改革经历的全传。作为近代史上被误解最深的人,他的层面太多,心理太复杂,一生被人靠人800多次却依然挺立。后人对他的褒与贬,也对立得太厉害:他替朝廷打仗,结果成了“刽子手”;他建海军,结果舰队覆没了;他办洋务,结果洋务失败了;他搞外交,结果到他这儿,全是投降“议和”。李鸿章凭借自己的权谋博弈,背靠慈喜太后,成为晚清权力最高的大臣,被称为官场“不倒翁”。
  • 鲁迅传

    鲁迅传

    采用迄今为止鲁迅生平创作研究的全部成果,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和创作历程,进行了力求的准确的叙述和尽量客观的评价。
热门推荐
  • 少女心校草的禁锢之恋

    少女心校草的禁锢之恋

    “花言,你会离开我吗?”面对着大海,尤安对旁边的男生,轻声问道。“当然。”男孩笑了笑,“在12月32日25时61分62秒时我就会离开你了”说罢,便伸手拉住她,将她拉到了自己的怀中月光洒在了他们的身上,他们紧紧依偎在一起,是那么的安逸和祥和他们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 幽铃怜

    幽铃怜

    宁愿被镇在铃铛里,永世不得超生,也要知道如果不死会发生的事情。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却只为一个虚幻的可能......
  • 我的神奇手机

    我的神奇手机

    侯宇明,一个普通初三学生,只因重生而获得了一部拥有系统的手机。从此走遍大千世界,成为神一般的人物。
  • 偶像梦之我要出道

    偶像梦之我要出道

    九个名额,九十九个少女,一次机会......
  • 逆天幻世

    逆天幻世

    第一部小说请多包涵,如果有什么跟别的作品重复的地方不要在意~~~
  • 吞界天师

    吞界天师

    楚铭穿越到某不知名异界,发现有妖魔鬼怪横行于世。开启金手指后,获得的第一个能力名为“妖食”。本以为就此化身人生赢家,却没想到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原来,这异界仅仅是所谓“中心世界”,还有诸多神秘位面围绕着它······吞噬一切,然后进化吧!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hi甜蜜再恋

    hi甜蜜再恋

    当超级隐族嫡女苏安好在朋友圈po了一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之后天下第一美洛神:举报……秦大勺你家媳妇不爱你了,手动@怎么这么u秀路妙淼:实名支持……楼说的都是真的!系统自动@中……等到好不容易忙完工作的苏安好一转头就看到自家老公一脸委屈的看着自己,求亲亲求抱抱的表情太过强烈!坐等好戏的吃瓜群众,终于在凌晨时分收到官方回复别称自己的秦大勺:还没睡的都睡吧!众人狂晕……(作者是只会写宠文的木头……)
  • 开海

    开海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隆万中兴前夜。这是最好的时代,戚家军向近代军队迈出第一步,脚踏缫车在东南日夜不休产出丝绸,它强大、富庶。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卫所制因贪污腐败而日趋崩溃,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内阁夺位混战不休,它衰落、垂暮。当排枪火炮轰鸣在欧洲战场,当西班牙无敌舰队纵横四海,当传教士手捧圣经怀揣密信对这片新大陆露出觊觎的目光。清远卫小旗陈沐头顶笠铁盔,鸟铳扛肩膀,望向大海高高扬起下巴。-已有完本作品,人品保证,更新勤劳,敬请收藏。读者群:102341981,欢迎大家。
  • 未闻倾心

    未闻倾心

    身为文学才女的顾笙,在英国继承着文学主席官的职务,在某次会议,却与她一生都不能忘的故友宋亦南重逢。在顾笙眼里,他就是她的克星,从他们两个第一次相逢,她就深知自己已经陷入井底不能出来,宋亦南,是她唯一喜欢的人。于宋亦南眼里,她就是他的全部,他更加无法忘记她,甚至是过了整整五年,也还是会想念她的一切。只是青春的一场重大变故,让顾笙不告而别,却在两人心里留下了最大的伤疤。是啊,余生太长,太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