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26000000052

第52章 《韩非子》作品(48)

如果像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额、晋阳城泄、齐竖刁、易牙一类,这十二个人作为人臣来说,都是想着小利而不顾法制大义的,对上遮蔽贤良以蒙混君主,对下搅乱百官制造祸端;他们好像在辅佐君主,实际却在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苟且贪图君主的欢乐,即使国家破灭百姓被杀也在所不惜。有这样的臣子,就是圣君明主,也怕被他们夺去大权,更何况昏乱之君,怎能不丢掉身家性命呢?有这样的臣下,君主都是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因此,周威公被杀,国家一分为二;郑子阳被杀,国家分裂成三;陈灵公死在夏征舒手里;楚灵王死在乾溪之上;随亡于楚;吴被越吞并;智伯被消灭在晋阳城下;齐桓公死后六十七天没人收殓。所以说:“谄谀奸佞之臣,只有圣君明主才能察觉;而乱主昏君总是接近这种人,所以才导致身死国亡。”

【原文】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缫绁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无数以度其臣者,必以其众人之口断之:众之所誉,从而说之;众之所非,从而憎之。故为人臣者,破家残賥,内构党与,外接巷族以为誉,从阴约结以相固也,虚相与爵禄以相劝也,曰:“与我者将利之,不与我者将害之。”众贪其利,劫其威,彼诚喜则能利己,忌怒则能害己。众归而民留之,以誉盈于国,发闻于主,主不能理其情,因以为贤。彼又使谲诈之士,外假为诸侯之宠使,假之以舆马,信之以瑞节,镇之以辞令,资之以币帛,使诸侯淫说其主,微挟私而公议。所为使者,异国之主也;所为谈者,左右之人也。主说其言而辩其辞,以此人者天下之贤士也。内外之于左右,其讽一而语同。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些;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学,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绻,韩、赵、魏三子分晋,此六人臣之弑其君者也。”奸臣闻此,蹶然举耳以为是也。故内构党与,外摅巷族,观时发事,一举而取国家。且夫内以党与劫弑其君,外以诸侯之权矫易其国,隐正道,持私曲,上禁君,下挠治者,不可胜数也。是何也?则不明于择臣也。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君而取国者众矣。”然则难之从内起与从外作者相半也。能一尽其民力,破国杀身者,尚皆贤主也。若夫转身法易位,全众傅国,最其病也。

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罩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赵之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好纵欲,适身体之所安,耳目之所乐,冬日罩弋,夏浮淫鬯,为长夜,数日不废御觞,不能饮者以筩灌其口,进退不肃、应对不恭者斩于前。故居处饮食如此其不节也,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也,然敬侯享国数十年,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明于所以任臣也。燕君子哙,邵公爽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罩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故曰:人臣有五奸而主不知也。为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务解免赦罪狱以事威者,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以眩民耳目者。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圣主之所禁也。去此五者,则澡诈之人不敢北面谈立;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是以群臣居则修身,动则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诬事,此圣王之所以牧臣下也。彼圣主明君不适疑物以窥其臣也,见疑物而无反者,天下鲜矣。

故曰:孽有拟适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此四者,国之所危也。故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枝子配适,大臣拟主,乱之道也。故《周记》曰:“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适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无尊大臣以拟其主也。”四拟者破,则上无意、下无怪也;四拟不破,则陨身灭国矣。

【译文】

圣王明君就不这样:从族里选拔人才不避亲属之嫌,从外部选拔人才不记新仇旧恨;做事方正就提举,做事歪邪就处罚。因而贤良都能上进,奸邪一律屏退,所以一举使诸侯宾服。史册上记载:“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君所诛杀的,都是父兄子弟之亲,而杀掉他们的性命,残破他们的家园,为什么?就因为他们祸国殃民违法乱纪。再看君主所选用的人,有的在山林水泊岩穴之间,有的在监牢绳索镣铐之中,有的在从事烹调放牧喂牛。然而圣君明主并不认为他们卑贱羞耻,因为他们有才干,而且能严明法纪,利国利民,从而任用他们,使自己身安名尊。

昏乱之主就不这样:不了解臣下的意图及行为,就委任给他国家大权。所以,往小里说,名望低落,领地削减;往大里说,身死国亡,这就是用臣不明的缘故。如果说没有术去揣度臣下,那么必定要根据众人的言词来决定:众人交口赞誉的就欢喜,众口同声反对的就憎恶。所以作为人臣,破家破财,在内结成党羽,在外接待里巷民众以张扬声誉,暗中勾结以加固其党羽,虚情假意以爵禄互相劝勉,还宣扬“谁帮我谁就得利,谁不帮我谁就会遭殃”。众人贪图名利,慑于他的威势,因为他喜欢就会对己有利,他恼怒就会危害自己。人们都投奔他而百姓也都聚集到他那里,国内一片赞美之声,君主也就耳有所闻,又不能察知他的奸情,于是就认为贤良。他又派狡诈之人,在外假托是诸侯宠信的使者,给他配备车马符节以为凭证,用花言巧语稳住他的心,资助金银财宝,出使诸侯之国,极力说服他们的国君,稍微夹带一点私心而表面上出于公心。派他为使者的,是外国的君主;要谈论的是本国君主左右的近臣。君主听到他的言谈既持之有据又言之成理,很高兴,就认为这人是天下的贤士。君主内外左右的人,众口一词无不加以赞美。往大里说,君主要礼贤下士,奉以尊位;往小里说,得到高爵厚禄并非难事。总之,奸臣的爵禄越重,他的党羽就越多,党羽又都有奸邪之意,这样奸臣就更加喜欢,而且还宣称:“古时候的所谓圣君明王,并非像周公那样辅佐幼主弱君,也并非兄终弟继那样依次相承。是结成党羽,聚集里巷民众,威逼君主杀害君主而求得他的私利。”人问:“怎么知道会那样呢?”于是说:“舜逼尧,大禹逼舜,成汤流放夏桀,周武伐殷纣,这四个君主,就是人臣杀害人君的,而天下人人赞誉。考察这四君的实际,就是贪得无厌;从行为来看,就是暴乱军兵的行经。然而这四君,自己扩大了地盘,自己登上了王位,而天下却认为他们伟大;自己显扬自己的名声,而天下却盛赞他们英明。于是威严莅临四海,利益盖世无双,天下风靡影从。”又说:“按当今听到的实情,田成子取代了齐国,司城子罕取代了宋国,太宰欣取代了郑国,单氏取代了周室,易牙取代了卫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这都是人臣杀戮君王的实例。”奸人闻听此说,立即竖起耳朵点头称是。所以他们在内勾结党羽,在外散布谣言,迷惑民众,伺机起事,以一举而夺取国家。总之,还有对内结党劫杀君王,对外假借诸侯的势力欺骗而篡改国家政权,堵塞正道,谋取私利,上禁闭君王,下干扰大政,像这样的人,多得难以计数。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君不明于选择臣下。史册有记载:“自周宣王以来,亡国有数十个,臣下杀害君主而取得国家的太多了。”算起来祸难由内部生起和从外部发作的各占一半。如果还能够竭尽百姓的力量,即使是国破身亡的,还可以说是贤明的君主。像那些转变身世改变地位,还能保全民众而传国与人的人,那是患病最深的了。

作为人主,果真能体察臣所说的话,就是围猎驰骋,欢歌舞女,钟鼓作乐,国家犹可以保全;不明臣下所说的话,即使节俭勤劳,布衣粗食,国家必然灭亡。赵国的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只管纵欲,尽情讲求身安体适,以娱耳目之乐,冬天围猎,夏日游玩,一连数日举杯不断,不能饮酒的用竹筒灌,进退不严肃、回答不敬的立地斩首。居处饮食尽管那样没有节制,刑罚杀戮那样没有限制,然而敬侯还享国十数年,争战中也没有被邻国挫败,领地也没有丝毫受损,内无君臣官府的混乱,外无诸侯邻国的祸患,就是懂得如何任用臣下的原因。燕国国君子哙,是邵公爽的后代,土地数千里,持戟战士数十万,不去安享美女之乐,不听钟鼓乐器之声,内不沉溺于歌台舞榭,外不围猎流连忘返,又亲自操持锄犁耕作。子哙的劳苦形体、忧虑百姓之情竟这样深厚,即使是古时的圣君明王,其勤苦劳作忧世之情,也不会超过他。然而子哙身死国灭,国权被子之所篡,为天下所笑。这又是为什么?就是不知道怎样用臣的缘故。

所以说:臣下有五种奸情而人主却不知。做臣下的,有的大量用财行贿以取得美誉;有的专门事奖赏惠赠以骗取民心;有的结党营私、求智能尊谋士以图专权;有的专务宽免赋役、赦免罪犯以树威信;有的赞赏刁滑无赖,直者言曲、曲者言直,用怪谈、奇服、诡异以迷惑民众。这五种人,是明君所担忧的,是圣主所禁绝的。除掉这五种人,无理狡诈的人就不敢在朝廷上胡说八道,总是花言巧语、很少办实事而且不守法令的人,也不敢随意诬陷人。因此群臣闲居时修身,行动时尽心尽力,不是君主的命令不敢擅作主张,不随意讲话危害公事,这就是圣君掌控臣下的策略。圣主明君并不是总针对着怀疑的事物去窥探臣下的,但看见可疑的事物而不自反的人,天下便太少有了。

所以说:庶子有拟嫡子的,妾有拟妻的,朝廷里有拟相之臣的,宠幸之臣有拟主之情的,这四种人,是国家的祸害。所以说:内宠与王后并列,外宠则两人当政,庶子相当于太子,大臣相当于君主,是祸乱之道。所以《周记》上说:“不得重妾而轻妻,不得重庶子而轻太子,不得重宠幸之臣而让其待遇与上卿相等,不得尊大臣而把他与君王相比。”这四种情形能够破除,君主不必揣度臣下,而臣下也不会有怪的现象发生。这四种相比拟的情形不破除,就会身亡国灭了。

诡使

【原文】

圣人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何也?夫上之所贵与其所以为治相反也。

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今有贱名轻实者,世谓之高。设爵位,所以为贱。贵基也,而简上不求见者,世谓之贤。威利所以行令也,而无利轻威者,世谓之重。法令所以为治也,而不从法令为私善者,世谓之忠。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刑罚所以擅威也,而轻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谓之勇夫。民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则士之饥饿乏绝者,焉得无岩居苦身以争名于天下哉!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常贵其所以乱而贱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也。今下而听其上,上之所急也。而悖悫雾。纯信,用心怯言,则谓之窭。守法固,听令审,则谓之愚。敬上畏罪,则谓之怯。言时节,行中适,则谓之不肖。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难致谓之正,难予谓之廉。难禁谓之齐。有令不听谓之勇。无利于上谓之愿。少欲宽惠行德谓之仁。重厚自尊谓之长者。私学成群谓之师徒。闲静安居谓之有思。损仁逐利谓之疾。险躁佻反覆谓之智。先为人而后自为,类名号熠言,泛爱天下谓之圣。言大本称而不可用,行而乖于世者,谓之大人。贱爵禄不挠上者,谓之杰。下渐行如此,入则乱民,出则不便也。上宜禁其欲,灭其迹而不止也,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乱上以为治也。

凡所治者刑罚也,今有私行义者尊。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静也,而躁险谗谀者任。四封之内所以听从者信与德也,而陂知倾覆者使。令之所以行,威之所以立者恭俭听上,而岩居非世者显。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綦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名之所以成,城池之所以广者战士也,今死之孤饥饿乞于道,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赏禄所以尽民力,易下死也,今战胜攻取之士劳而赏不沾,而卜筮视手理狐虫为顺辞于前者日赐。上握度量,所以擅生杀之柄也,今守度奉量辔之士欲以忠婴上而不得见,巧言利辞,行奸轨以幸偷囝世者数御。据法直言,名刑相当,循绳墨诛奸人,所以为上治也而愈疏远,谄施顺意从欲以危世者近习。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状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夫陈善田利宅,所以厉战士也,而断头裂腹,播骨乎平原野者无宅容身,死田亩;而女妹有色,大臣左右无功者择宅而受,择田而食。赏利一从上出,所以善剬下也,而战介之士不得职,而闲居之士尊显。上以此为教,名安得无卑,位安得无危!夫卑名危位者,必下之不从法令,有二心无私学,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党,又从而尊之,用事者过矣。上之所以立廉耻者,所以属下也;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私义之门不待次而宦。赏赐所以为重也,而战斗有功之士贫贱,而便辟优徒超级。名号诚信所以通威也,而主拚障。近习女谒并行,百官主爵迁人,用事者过矣。大臣官人与下先谋,比周虽不法,行威利在下,则主卑而大臣重矣。

同类推荐
  • 苏格拉底——“无知”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无知”的哲学家

    《图说世界名人:苏格拉底(“无知”的哲学家)》是“图说世界名人”系列丛书之一。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视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据记载,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有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药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他也坚信“灵魂不灭”。
  • 康熙:君临天下六十年

    康熙:君临天下六十年

    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基础,开启了康乾盛世。康熙在位期间,清朝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仍是当时世界的强国,并开启了康乾盛世。本书以康熙的一生经历为脉络,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康熙,力图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康熙,为读者朋友们呈现一个复杂、多元的康熙皇帝。
  • 一代圣贤——杜甫

    一代圣贤——杜甫

    本书对杜甫这样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
  • 情说历代非常女性:艺妓卷

    情说历代非常女性:艺妓卷

    她们是沦落风尘的女子,她们是漂在水中的浮萍。她们满足了情场失意男子的情感慰籍,可她们却宛如一朵落花,再也上不了那个枝头。她们拥有绝世的美貌。乌发如云,眉山如黛,肤如凝脂,明眸善睐……她拥有绝世的才艺。她们的舞姿曼妙如天外飞仙,她们的歌喉婉转各夜莺百灵,她们弹奏出来的曲子宛如天籁……不过,究竟有多少人能读懂她们的美?又有多少人能尊重她们的美?
  • 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女人

    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女人

    本书语言清新,资料翔实,记叙生动。虽然是人物传记,但语言极富感染力,从而将人物描写得极具立体感。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了解她们,进而感悟人生,品味文化。
热门推荐
  • 小背篼的妖孽人生

    小背篼的妖孽人生

    小背篼姜一尘面临绝境,不料一枚诡异的令牌救了他的命,自此之后运命发生逆转,开始不断逆袭,冷傲老师、清纯校花、总裁千金等各路美女纷至沓来,不断演绎着让人惊叹的妖孽人生……
  • 道缘正鉴

    道缘正鉴

    君不见,大千寰宇俱森罗,太上忘情镇长天。君不见,芥子素愿若缥缈,牝心慈悲话因缘。——合上扉页,王右文将书本交予面前之人,叹道:“这本书,就叫它《道缘正鉴》罢。”
  • 重生之末世邪剑

    重生之末世邪剑

    当月亮变成红色,星辰隐入黑暗,天空飘零的红色小雨,世上的所有生物开始进化变异,人类进入了末日时代。穆邪在末世5年后重生回来,上一世,善不容我,恶要杀我,这一世,不为善,不入恶,只凭手中的剑,杀出一个新的天地。
  • 权宠天下王爷的小宠妃

    权宠天下王爷的小宠妃

    她本是爹爹宠着,哥哥姐姐疼爱的娇娇女,上辈子她是有多眼瞎,选择了这么个男人爹爹一生报国,哥哥一生未娶,姐姐一生未嫁,却因为她惨死,而他却为她死于乱箭之下这一世得以重生,势必要揍渣男,斗白莲花,但是重回八岁是怎么回事?没事没事,我们重新来,搞事业,谋策略,跟着别人学武功,医术重生后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抱大腿,死死的抱着大腿,不撒手,王爷太帅怎么办,藏家里追夫之路漫漫,且看重生的小阿晴是如何抱紧王爷大腿的......——————“王爷,以后这个家听谁的”——————“听你的”——————“以后银子归谁的”——————“归你”——————“北冥城,天运国,江城,临安城”——————“都归你”——————“全都归我,那顾允之你要什么”——————“我只要你”*一生一世一双人。*儿女双全,白首不离。
  • 谁偷走了你的快乐

    谁偷走了你的快乐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大怒气逆伤肝。”我国着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如是说:“我们一般人到了50岁,因动脉硬化每年血管都大约会狭窄1%~2%,如果你抽烟,或患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病,可能狭窄3%~4%或更多,若是要生气着急,一分钟动脉就可能痉挛狭窄100%,当时就死,情绪就这么厉害。”
  • 查理九世之神玖玲缘

    查理九世之神玖玲缘

    她本不该存在,是他赋予了她生的希望。一次意外,神秘的她闯进了小伙伴们的生活,至此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但,是福是祸呢,无人知晓,一切的事情,还是交给未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阻止风暴

    阻止风暴

    次时代小说,非架空历史。懦弱的少年,如何扭转命运,岂知掉进一场上位者的阴谋。偶然获得的“金魔方”让自己有了可以徘徊在这场深水的实力,以及潜力。清除邪恶猎魔人,清心寡欲的僧人,弘扬世间正道的茅山道士,白道,蓝道?智商超高的死宅,司令的儿子,挥手便是加强连?一切的一切,碰撞在一起,会蹭出什么样的烟火!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南茅北马,黑暗的次世纪欧洲,挖掘神秘的历史“真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地狱三途河

    地狱三途河

    《地狱三途河》虽然只是一片的白雾,却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躲在暗处,正虎视耽耽的看着他们。《美人》:一缕幽魂缓缓自浴缸站起,被切割开的腕动脉仍汩汩流血,她低声恫吓:“还我婴儿来。”《冥戒》:他,甘愿与挚爱举行冥婚。她,为所爱不惜妄下毒咒。谁能如愿?《噬愛》:一桩匪夷所思的凶杀案,一只抢手的新款名牌包,牵扯出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揭露人性中最赤裸、最不堪的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