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01600000005

第5章 汉语文字来源使用(1)

大写数目字的来源

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簿记、账册以及钞票、支票中,常见到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字,这就是人们沿用已久的十个数目字的大写。

这十个字的本义是什么呢?用作数目字的大写历史又是怎样演进的呢?

具体说来,这十个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音义俱同,二是音同义异。有些字之所以成为大写,完全是“假借”的缘故。第一种情况有壹、贰、叁、伍、柒等字。壹,《说文》解释为“专一,从壶吉,吉亦声”,有表示专一、统一的意思。贰,在古汉语里可当“二”用,有不专一,不一致的含义。古书中无“叁”字,是后人将“参”字的三撇拉平变成的。伍在《说文》解释为:“相参伍也,从人五。”柒,古字书上本无此字,是后人为表示“七”意而造出来的。肆、陆、捌、玖、拾同属第二种情况。对于“肆”字,近人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将其解释为用手整治、陈列屠后的死牲的形状。

此字后来变化为市肆、纵恣的意思,与“四”无关系,其所以成为四的大写,是出于假借。“陆”字道理亦同。“捌”字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汉代的《急就章》:“无齿为捌,有齿为粑(即耙)”,可见此字是一种农具的名称。

玖,按《说文》解释,为“石之次玉黑色者,从王久声。”可见与九也无关系。拾,《说文》上说:“掇也,从手,合声”,实际上是指用手取的意思。

汉字数目的大写,现已公认是武则天的功劳。另据清人记载,明初,户部尚书开济向朱元璋上奏,要求将这十个字用于“官私文书”,“以防奸胥改窜之弊”,朱元璋准奏后这种用法便一直保留至今。

东南西北的字源

古人凭借自然景象辨认四方,并创造了东西南北等方位字。东(柬):

日在木中,意思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东方。

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变形。即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枝叶就长得繁茂。所以,向阳处就是南方。

西:西字古形是鸟在巢上。即太阳西沉而鸟归巢栖息。“鸟归巢”就成了方位字“西”。

北:古代写成两人相背。宫室多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家·师·员·手

现代汉语中,有这么一类名词,其构词方式比较特殊,即以一名词或动词作为词根,后面连上“家”、“师”、“员”、“手”等词缀,用来表示人的身份职业。

例如“家”和“师”,是表示人的词缀中常见的两个,一般用来称呼那些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技能的人,像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作家、画家及教师、医师、律师、厨师、理发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皆是;也有一些是用来称呼那些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旅行家等。

至于“员”,一般用来指称某些团体或组织的成员,如党员、团员、会员、社员等;另一种情况则是,用来表示人的职业,如教员、演员、售货(票)员、驾驶员、炊事员、保育员、服务员等。

而“手”,则是近年来通行的一个词缀,它大多与名词相结合,用来指称那些擅长某项生产技能或从事某种机械操作的人,如水手、拖拉机手、机枪手等;说话中常称某人为能手或者老手,其意思与专家、行家相近。

说到“者”,这本来是个副词,有时也用作表示人的词缀,如共产主义者、文艺工作者、记者等。

除上述词缀外,还有“人”、“士”、“生”,如诗人、护士、医生等,也是用来表示人的职业或身份的。

“圣”字新解

甲骨文中的“圣”字,是大耳朵在右,小嘴巴在旁。金文中的“圣”

字,也多强调耳朵。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圣字表示听觉的重要性,认为听觉在上古时代特别有用,可以防身、避难,又代表某些人“听”到神的声音,可说是“通神”。如此说来,“圣人”即是神人间的中介,可以将神的意思听出来,再以自己的嘴转告他人。

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话暗示孔子自认与天有某种关系,耳朵顺“天命”,乃为“圣”。

“家”字的本义

以往学者对“家”字的本义有各种解释:许慎《说文·宀部》云:“家,居也。从宀,省声。”又云:“宀,交覆深屋也,象形。”《说文·豕部》

又云:“牡豕也。”即认为“家”本是一个形声字,像一座人字架屋顶的房屋,本义则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清人段玉裁不同意许说,认为“家”字本义为“猪圈”;罗振玉又指出,字才是指古代豕圈,此字与“家”字并见于甲文,构形又判然有别,段说乃属望文生义。

“家”字之本义非“豕之居”是明显的,至于说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则又不妥;在甲骨、金文中所记“家”字确有不少是含有宗庙意义者,但宗庙是阶级社会产物,而祭祀祖先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卜辞中所记作为宗庙的“家”,只能是它的引申之义。不过把“家”字本义理解为私有财富的标志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房屋和家畜并不是主要的财富。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人民群众是在自己的居室以内祭祖,称之为“寝”,即中室,也就是主室。我国春秋时期所说的“家”,大都是指住屋中的主室。在当时,“家”的本义是指家祭和家族。

“塔”字由来

查阅字典辞书,在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隶书和古文献里,没有塔字。因为原来并没有这种建筑物。

塔是佛教的建筑,梵文为stLlpa,起初译作搴堵波、私偷婆、佛图、浮图、方、图、灵庙等等。有按音译的,有按意译的。后来经过文字学家和翻译家的不断努力,便创造出了“塔”这个字来。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而且把它扩展引用到所有挺拔高耸的建筑物身上。

“她”不宜滥用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着名作家、语言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姓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概写成“他女”。

钱玄同建议,造一个“妵”字,或用外国字母代替。

胡适建议用“那个女人”来代替。还有不少人倾向用“伊”代替。

对于国内关“她”字的辩论,刘半农在伦敦大学写了《她字问题》、他兑,“她”和“他”很像,容易辨认。并建议再取一个“它”字以代物。

“她”字,本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是中性侧,本身不含有任何褒贬之意。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字开始逐渐衍变为含有褒奖之意的代词,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荣誉越来越高。报刊、书籍,包括党和政府的文件、国家法律、法令、领导人的讲话。其中不仅以“她”称党、国、政府,称民族、人民,称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甚至称军队、军旗、军事活动……总之,世上一切寄托人们美好、神圣感情的事物。几乎都得由“她”来代表,非“她”莫属了。

这很有点令人迷惑。汉语发展到今天,用第三人称指男人有“他”,指女人有“她”,指事物有“它”;“他”、“她”、“它”各司其职,为什么偏要打乱,以“她”代“它”?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拟人描写,是可变“它”为“她”或“他”。人们也常寓情于物,将对女性的尊祟、赞美,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寄托于美好的事物。变“它”为“她”;但这些毕竟属于文学笔法,加进了主观的感情色彩。而文学作品以外的文章,如文件、报告、讲话,特别是国家法律、法令、外交文件,应行文严肃,用词准确,最好不要滥用“她”字。

“之”与“的”的用法

古汉语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不少语法着作把它叫做助词。译成现代汉语的“的”,这种“之”确实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但它们的语法作用不尽一致。

“之”牯附于中心语,与其结合在一起,属于下一音步,如“社稷之臣”

只能读成“社稷/之臣”;而“的”粘附于定语,与其结合,属于上一音步,如“伟大的祖国”只能读成“伟大的祖国”。

“之”省略定语后,仍和后面的中心语结合,如“梅之欹、梅之疏、梅之曲”可省略为“梅之欹、之疏、之曲”;“的”则不可,如“祖国的高山、祖国的河流、祖国的平原不能省略为“祖国的高山、的河流、的平原,”只能把“的”和定语一起省略。

“之”不能省略中心语,如没有“欹之、疏之、曲之梅”的用法;而“的”则可以省略并列的中心语,如“红的、黄的、白的菊花”。

“脸”字小考

现在“脸”与“面”同义。“要脸”也可以说成“要面子”。但骂人不知羞耻,一般用“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子”。用法上的这种区别,与“脸”的本义有关。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脸”字。《集韵》云:“脸,颊也。”实际上,“脸”是面上搽胭脂的地方。胭脂出现于汉代,“脸”字的产生约在第六世纪以后,搽胭脂是妇女的嗜好。因此,古人称“脸”也限于妇女。例如:“玉貌歇红脸,长颦串翠眉”(梁简文帝《妾薄命乐府》);“满面胡沙满面风,眉消残黛脸消红”(白居易《昭君怨》)。

古人的“两脸”,既今人之“两颊”,足见古时之“脸”即今之“颊”

(严格说是颊上搽胭脂处)。经过词义扩大,由“颊”的意义引申到“面”的意义。又由专用于妇女扩大到男女通用。再由实转虚引申为“面子”。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鸳鸯笑道:‘真个的,我们是没脸的了?就是我们在太太跟前,太太还赏个脸儿呢。’”

“面”也同“脸”一样可指“表面的虚荣”,而骂人不知羞耻不说“不要面”,独谓“不要脸”,这是颇耐人寻味的。“不要脸”起于何时,不可确考,既然称“脸”原是妇女的“专利”,“不要脸”的骂语最先用于妇女便不是令人费解的事。封建时代,妇女地位极其低下,不仅要涂脂抹粉取悦于人,尤其要用“礼义廉耻”来规范行为。“有伤风化”便遭“不要脸”的詈骂。当然,“脸”的词义既经扩大,“要脸”、“不要脸”就不单是妇女的事了。

“坐”字衍义

一个“坐”字,在“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古诗里却出现了“坐着”和“因为”两种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坐”字,在秦“书同文”的年代里是写作“职”的。《说文解字》中说,“职”,“从土从留省。”而这个会意字的本义正同“下基也,像草木出有蚍”的象形字“止”和形声字“留”的本义完全相同。直到文字从小篆演变为隶书时,才废除了“职”的写法,通行了古文“坐”的字形。了解了“坐”字的“前身”和它的本义,“因为”和“坐着”以及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不妨把几本字典中有关“坐”字共有的几个义项分成三个层次来剖析一下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第一层:由“草木出有蚍”自土而立引申为人着地而息“坐着”(古今坐相不同)。例:“坐视青苔满,卧对锦筵空”。引申为其他物体位置所在“居处”,例:“坐落”、“坐标”。由草木之“下基也”引申为万事之起因“因为”的义项。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层:由人着地而息“坐着”引申为不事生产、待在原处“不劳不动”、“守”、“闭门不出”,例:“坐享其成”、“坐困”、“坐月子”。由万事之起因“因为”而又特指犯罪的来由引申为犯罪本身、与犯罪有关的事和对犯罪(也可指错误)的态度“罪”、“对质”、“责怪”的义项,例:“连坐”、“为坐”。

第三层:由不事生产“不劳不动”非人为而获引申为自然而然“无故”

的义项,例:“朱火青无光,兰膏坐自凝。”可以“坐享其成”,也可能“坐失良机”,因此从相反方向又引申为一无所获“徒然,空”的义项,例:“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以上未包括假借义,所列引申义项也不尽周全,比如“坐船”、“坐车”,这里又出现了“乘搭”的义项,这无非是由乘船搭车有座位可坐衍变而来的罢了。总之,学习古代诗文,对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能够找出这个字的本义,理出各个义项的内在联系,就能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活”字两说

古代医家运用五行学说,将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

“活”字从“水”,肾属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始;“活”字的右部为“舌”《灵枢·脉度篇》曰:“心气通于舌”,故称“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属火,为神明之舍(藏神)。因此,“活”字的结构即是水(肾)与火(心)匹配。这样,精与神俱,脏气相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协调。

“活”字的“舌”,又可拆开为“千”与“口”,水(氵)与千口,左右呼应,似乎象征着人体的水液必须不断补充,方能活命。而“口”是人水谷进入门户,经日“脾气通于口”,故称“脾开窍于口”,脾属土,为“后天之本”,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来源于脾的运化转输所得。

“先天之本”,必须要有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资养,而“后天之本”,又必须依赖先天精气的不断生发推动。

可见,“活”字含蓄着朴素的医学哲理,概括了人生命的基础活动,正是有生命才谓之“活”。且与中医五行学说不谋而合,其深含妙意,颇耐寻味。

另一说认为,“活”字的创造和演变过程比较曲折,意义的分化比较复杂,但似乎与五行之说关系不大。

“坤”代表女性

人们都知道“坤包”、“坤表”、“坤车”意思是女用。“坤”为什么代表女性呢?原来,“坤”出于我国奴隶时代的《周易》,其中有“乾”和“坤”

这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阳性势力叫乾,阴性势力叫坤。《易乾录》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里把乾引为天。而后又说:

“至哉坤元,万物资始,乃顺承天。”这里把坤引为地。《系辞》(上)说: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因此,“乾”就代表天、君、父、夫,“坤”就代表地、臣、子、妇。旧时的婚礼,还把男家称“乾宅”,女家称“坤宅”。

“睢”和“雎”

在成千上万的方块汉字中,有一些形体十分近似的字,极容易读错用混,需要特别留意分辨。“睢”和“雎”,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两个字都收入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发布),并非冷僻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三百篇的这开头一章,很多人都背得出来。诗里的“雎鸠”是一种水鸟,《尔雅》写作‘雎鸠”;相传这种鸟情意专一,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雎”字是个形声字,从“且”得声,在古汉语中,“且”有时用作句末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如《诗经》中的“狂童之狂也且”;“沮、咀、狙、苴、疽、龃”等字都从“且”得声。

在古代,“雎”字也有用作人名的;战国时代就有两个人,都是很有名的:一个是范雎,一个唐雎。范雎又作范且,“且、雎”两字音同通用。《史记》卷七十九有《范睢蔡泽列传》,标点本排印成《范雎……》,错了。

“睢”字也是个形声字,从“佳”得声。“睢”的本义是仰视,用它构成的词,只有“睢盱、姿睢”等几个,在古代诗文中少见,见得多的是地名。原来战国时代所开鸿沟(古运河)有一条支流叫睢水,故道从现今河南东部经过安徽北部到江苏北部,金元以后逐渐淤塞;现今河南东部有睢县,江苏北部有雅宁县(靠近安徽北部),都从唯水得名。

唐朝初年曾设置睢阳郡,郡城在现今河南商丘县南,地当交通要冲,安史之乱时遭叛军围攻,当地官员张巡率众苦守十月,每次上阵督战,他都要破口大骂,晟后把牙齿也咬碎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历代节义之士,有“为张睢阳齿”之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睢”字加水旁就是“濉”,读音一样。现今的濉河在安徽东北部,向东南流到江苏泗洪县人洪泽湖。安徽的濉溪市就在濉河沿岸,近年改名为淮北市,是我国新兴的煤炭工业基地。

“睢”字又是一个姓氏。姓睢的人很少。宋朝有个睢世雄,是画家。元朝有个睢景臣,是散曲作家,他写的《汉高祖还乡》很有名,收进了多种选本。

最后还要说一下:“睢”是姓,“雎”不是姓。新版《辞源》说“雎”是姓,“睢”不是姓,弄颠倒了;《康熙字典》说“睢”和“雎”都是姓,搞混了。

“焉得虎子”出于何时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袭匈奴营帐。班超对部属三十六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辞海》“不”字条持同样说法,但查《后汉书·班超传》和《资治通鉴·汉纪》,班超原话均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么“焉”字从何而来?近查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一卷,“不”字条下云:“不人虎穴,不得虎子”,并注明在《三国演义》

七十回,黄忠对刘封的谈话,改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太平广记》

同类推荐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感受德意志(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感受德意志(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先从游者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德国的设施、风土人情、人文、文化、教育、环境等等。之后转换身份从一位长居德国的外籍人士,深层次刻画了德国神秘的古堡、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流、高耸的教堂和油画般的建筑。德国造就了世界上最杰出的哲学家、诗人、戏剧家和音乐家,让我们感受到德国诗意的浪漫和扑面而来的活力。
  •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吴飞教授研究兴趣广泛,但他关心的焦点问题一直是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收入了作者近年来陆续写出的十一篇文化随笔。在目前复兴国学的各种声音极其嘈杂的状况下,吴飞教授既反对盲目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对传统思想的全面否定。他主张:在认同现代世界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以古代文明的资源来平衡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既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也应该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未来。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本书是百家讲坛和钱文忠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项目合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点作品。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 七夕

    七夕

    《七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挽仙录

    挽仙录

    一个埋藏千古的迷局……一个关于侠骨柔情、快意恩仇的仙侠故事。
  • 卦之初

    卦之初

    一切始于初心,她说它在跳动,又不知道为什么跳动,一颗心支离破碎,却总是记忆美丽的梦,不知道命运之神,如何查看这命途多舛,就那么堂而皇之的开始了,以爱之名(?°з°)-?
  • 重生:令妃的逆袭之路

    重生:令妃的逆袭之路

    魏绵奕十一岁入宫后就被皇后娘娘看中,送去照顾二阿哥永琏,从此之后,两个人形影不离,绵奕本以为永琏就是她的宿命,却没有想到逼死她的罪名竟然是对二阿哥图谋不轨,她不服……于是,她重生了,彼时,二阿哥却已经死了,那她岂不是白活过来了。思来想去,还是要找皇上报仇。老娘非得把后宫搅个天翻地覆不可。弘历,你等着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读心

    重生之读心

    含恨而终,带着印记重生。她必须赶在生命结束之前,解决掉亲人的后顾之忧。虽不知命运会如何安排,她会跟随着自己的心意走。
  • 悟空梦

    悟空梦

    我乃花果山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九九八十一变在身!筋斗云在脚!火眼金睛在眼!如意金箍棒在手!举棍问:谁是去来?长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呀?贫僧从西天大雷音而来,去往东土大唐传佛诵经!我在梦中梦,梦在我中我!闭眼一轮回,开眼一乾坤!西游……
  • 七世族

    七世族

    自古流传下来的七大世族。木、皇、白、秦、乾、韩、器。在这个世代,是最后的终结还是一次转折。——————————————————————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年,突然被告知的身世!为了父亲为寻找的真想!我来到了这里……
  • 挽风愿欢雪

    挽风愿欢雪

    挽风清欢只见霜雪刁蛮小表妹X深情大表哥她,刁蛮任性的将军府小姐,喜欢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连老将军都拿他没办法,可唯独在表哥面前露出了乖巧的女孩模样。他,是战场上杀人不见血的阎罗王,令万人闻风丧胆。却仅仅把自己深情留给了古灵精怪的她。“哥~我要云落山顶峰的星星”“我去摘。”“哥~新来的管教嬷嬷太凶了。”“乖,咱们不学了。”“哥~我好喜欢你。”“……”这一辈子命中注定的和你在一起,心尖尖上的不就是那个机灵可爱任性乖张的你吗?白云一片去悠悠,娴雅风流一座倾。池上月华开宝鉴,则靠着柴扉深处,谕蜀宣威百万兵。
  • 寻找轩辕剑

    寻找轩辕剑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紫家少年紫天逃婚至泰山,欲寻得轩辕剑,决定自己婚事,怎料一场风云等着他?奸臣当道少年斩,乱麻情丝谁来理?正邪势不两立,试看正派侠义之士众志成城,力挽狂澜;还是妖邪冷血之徒支配人间?生与死,正与邪,情与义,命运的抗争,寻找中阻扰,阻扰中找寻,是是非非,错错对对。看少年如何在朋友、亲人、长辈、爱人帮助下,寻得轩辕剑,拯救万民于水火。
  • 我与恶魔为邻

    我与恶魔为邻

    可当她说,“沉翳,我们结婚吧。”他却退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