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13700000007

第7章 龙场顿悟,成就人生大智慧

环境艰苦,却有意外的收获。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无数的地方都叫龙场,龙场镇、龙场乡之类的地名非常多,但如果不加特指,全中国人都知道指的是哪里。那就是距离省会贵阳八十公里,贵州省修文县的龙场。还有一个特别的词语:龙场顿悟。这一切,都是因为王阳明。

正如世界上大部分竞技项目都有世界杯,但不用特指,全世界的球迷都知道那指的是什么。

正德四年(1508)春三月,王阳明终于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贵州龙场。准备欢迎他的,是当地的土著部落。

这些人的爱好是吃肉,不过不是野兽飞鸟的肉,而是人肉。他们早就知道,朝廷要派一个驿丞来到龙场,给山区人民改善生活。于是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围绕着如何吃王阳明的问题,土著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主张烧烤的,有主张架锅煮的,有主张搞个蒸笼蒸的,其气氛之热烈,思维之活跃,堪比《西游记》中众妖怪商量吃唐僧肉的盛况。但讨论了半天,最后却是这样有喜感的结局:

卜之于神不吉。夜梦神人告曰:“此中土圣贤也。汝辈当小心敬事听其教训。”一夕而同梦者数人。明旦转相告语。于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语者,夷人央之通语于先生,日贡食物。亲近欢爱如骨肉。(《靖乱录》)

结果显然是让人怀疑的,考虑到土人们天不怕地不怕的作风,就算朱厚照来了他们照样敢吃,怎么可能如此畏惧一个“中土圣贤”。透过看似权威的史料,我们看到了浮在水面之下的坚冰。事实真相恐怕是,“中土能通夷语者”恐怕带去的不光是问候,还有几马车的礼物,足以让这些土人放弃吃人计划之后,还能得到理想的补偿。

不过,土人虽然不吃王阳明一行了,并不等于他们可以过上王子公主般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贵州经济依然很不发达,王阳明那个时代更是落后得不成样子。说起来,龙场驿还是大明西南九驿之首,由大名鼎鼎的奢香夫人亲自主持修建。可一百多年过去了,龙场周边环境依旧一片荒凉,配套设施依然一团糟。它号称是个驿站,其实只有几间茅草房,怎么看怎么像随时要倒的架势,几匹老马,你骑上去都能把它压趴下。

王阳明现在不是六品兵部主事,是没品的龙场驿丞了。驿站里没法住人,好在咱带了三个仆人,可以帮着搭建安全的茅屋。王阳明一边收拾茅草,一边开心地笑着。三个仆人都很吃惊,怀疑主人是不是吃错药了。

王阳明感慨道,当初我中进士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观政工部,这才学会了搭建房屋。当初以为学这些是浪费生命,没想到,今天派上用场了。可见,世事洞查皆学问。他甚至还兴致勃勃地赋诗一首:《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很快,乔迁新居的快乐就被恶劣的居住现实所终结。贵州天无三日晴,茅屋既不能挡风,又不怎么能挡雨。每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中雨,把屋子淹个乱七八糟。王阳明非常无奈,就差创作一篇《茅屋为春雨所破歌》了。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刚刚经历了失恋和丧兄痛苦的亨利·;戴维·;梭罗,孤身一人来到了离家乡康科德不远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简单的隐居生活。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六个月之后,为美国留下了一部最伟大的作品《瓦尔登湖》。

王阳明虽然有三个仆人陪伴,内心的孤独感和梭罗也差不了太多。从骨子里来说,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渴望与别人不断交流讨论的人,但三个仆人,显然不是自己合理的倾诉对象。

空旷的原野中,寂静的长夜里,他想念湛若水,想念徐爱,想念那些可以在心灵上和自己走得更近的人。

偏远的驿站,经常十天八天也没有一个来客,闲暇时间太多,王阳明就带着仆人,在周边转悠。文章非天成,妙手偶得之。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柳宗元、欧阳修一样,一不小心就能留下《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这样的传世名作。

无意中,他发现了一处天然山洞,细看起来,居然和家乡余姚的阳明洞有点类似。相比那个破草屋,这里地方宽敞多了,也能够挡风遮雨。几束光线投射进去,洞内云雾缭绕,居然有人间仙境的感觉。王阳明突然一拍手:“好,就是这里了!”

他猛然想起了自己六年前,隐居修道的阳明洞,这两个地方好像!同样是低矮的洞门,同样是宽阔的洞身,同样有溶岩冲刷的千沟万壑,同样有让人留恋的曲径通幽。难道这是天意,冥冥之中,上天早就给你安排好了?

王阳明将这个洞穴起名叫“阳明小洞天”,和三个仆人把行李被褥都搬了进来,布置他们的新家。本着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的精神。他们打制出了粗糙但有用的石桌、石椅,用来休息;简陋的石床,用来睡眠;简易的石灶,用来生火做饭。这样一来,三个来自大城市的文明人,过起了一种类似山顶洞人的穴居生活,倒也新鲜刺激,别有一番风味。

和家乡的瑞云楼、北京的大宅院相比,王阳明的居住环境一下子倒退到了原始社会。可他躺在冰冷的石床上,居然还可以呼呼大睡。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急,总有回去的一天。可是……

都说南方空气新鲜,这里却怎么看怎么像是毒瘴弥漫,重病号王阳明还没有倒下,老爹安排照料病人的三个仆人,却全病倒了。这下好,还得让重病号反过来照顾健康人,让主人反过来服侍仆人。

王阳明每天早早起床,劈柴,担水,给仆人们煮饭,煎药。在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主与仆、尊与卑、高贵与平凡的区别,你们三个是因为我才来到这里,是因为我才得了这样的病,我又怎么能看着你们不管呢。为了减轻你们的病痛,我给你们捶背,你们还嫌我动作不温柔;我给你们唱歌,你们还嫌我唱得不动听;那我就给你们讲故事,你们又嫌我讲得不生动不吸引人,我又不是说书的嘛。

经过王阳明的精心照顾,三个仆人的身体终于好起来了,主仆关系也终于理顺了。但是,王阳明自己却出了问题。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希望自己能成圣成贤。但是,身处这样的恶劣环境,前途一片漆黑,甚至随时有水土不服倒下的可能,有随时被死神带走的危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死亡,真的就这么可怕吗。王阳明突然来了精神。他把三个仆人叫上,要他们帮忙,用山中的石板给自己打一样东西。

三个仆人都有些不乐意了,你这么年轻,暂时用得着那玩意儿吗?现在就打,早了点吧。王阳明坚持说:“早晚会用上的。”

粗糙的棺材做好了,就放在三个人蜗居的阳明小洞天里。每天晚上,这副棺材都不是空的。

我们的王驿丞就睡在里面,也许这样,他才能更清楚地思考生与死,存在与毁灭,暂时与永恒这样的问题。

本来山洞就够阴森的了,时不时能跑出个耗子什么的吓人,现在有又了个石棺,拍个恐怖片,条件都是现成的。

阳明顿悟,为什么只能在龙场。

龙场顿悟是王阳明最传奇的经历,也是我们很熟悉的典故。如果王阳明不得罪刘瑾,刘瑾不发配他到龙场,王阳明就成不了心学大师了吗?当然也未必。但是,龙场顿悟以后,王阳明确实如脱胎换骨一般,思想境界有了爆发式的提高。

自从那个神奇的夜晚之后,许多人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不是二十七,不是四十七,而是三十七,是他人生第三个本命年?为什么不是南京,不是北京,不是余姚,不是杭州,为什么只能在龙场?

天才不是一夜就能成就的。通向成功的道路,通常不是用鲜花,而是用荆棘铺成的。王阳明之所以在三十七岁成就龙场顿悟,而不是二十七或者四十七,看似偶然,实际上有深刻的合理性。这无疑是他人生体力、智力最成熟的时期。

顿悟,实际上是佛学术语,指的是短期内智慧突然急剧增长。

知识与智慧的增长本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指望突然“开天眼”式的发展,是不科学的。所谓的“顿悟”并不是毫无根基的快速膨胀,而是在长期学习和思索基础上的爆发。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

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了质变。

一位短跑世界冠军,必然要经过长期刻苦训练,才有可能在某一时刻,让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成为可能。

一位绘画大师,必然要经过无数次反复练习,才有可能在某一瞬间,把对艺术的理解升华到更高的档次。

一位学术泰斗,必然要经过长年的学习、思考与积累,才有可能把对生命的感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甚至一个普通人,也要经历多次失败后,才有可能深刻领会出工作或者恋爱的规律。

王阳明从十三岁立志做圣人,开始阅读儒家经典,十七岁有过失败的格竹经历,三十一岁在阳明洞静坐修炼,三十四岁开门授课。二十多年来,他手不释卷,无数个夜晚,他灯下苦读。

三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得了严重的肺病;三十四岁,他得罪刘瑾,遭受杖责,危在旦夕;三十五岁,遭到追杀,生命悬于一线;三十六岁来到龙场,面对的是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些经历让他成长,这些磨难让他成熟。

成化二十年(1484),是他第一个本命年。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十三岁的他,见证了生命中第一个至亲的离去。对于死亡,对于生命有限性的认识,有了比同龄人更深刻、更痛苦的意识。

弘治九年(1496),是他第二个本命年。他已经成家,却迟迟不能有孩子。他接受了家人选择的妻子,却无法为这样的安排感到快乐。他既不愿意放弃父母选择的妻子,又在内心深处感到遗憾。这年二月,他第二次在北京参加会试,第二次失败,对他的打击可谓不小,他一度沉迷于兵法研究。

而人生中第三个本命年,他留在偏远孤寂的龙场驿站,身边没有想亲近的人,手边没有想品读的书,屋内没有想倾诉的对象,屋外没有想欣赏的风景。一阵疾风刮起,阳明小洞天如冰窖一般寒冷。

对于困难,王阳明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的是,问题远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每天睡在石棺里,他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去的心理准备。他真的不敢保证,能不能活过第三个本命年。

但是,上天不忍看到这样的天才过早离去,在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还是会千方百计为他搭建表演的舞台的。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螟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悉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那一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肯定是无数王阳明研究者苦苦思考的问题。而那些天里,身为哲学家的王阳明当然也在苦苦思考。

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的归宿又是哪里?

其实,每个小区保安都是哲学家,他们每天都在反复追问别人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而这三个问题,恰恰都是哲学上的终极问题。

那本《周易》就放在石棺边,王阳明已经翻过很多遍了,“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讲述的道理,不就是天人合一吗?

圣贤左右逢源,追求的不正是良知吗?

所谓格物,不就是格这个物吗?

所谓致知,不就是致这个知吗?

不必思索言语行动是否得当,那什么是得当的?

不必勉强为人处事一定合理,那什么又是合理的?

总不能超出良知的边界吧。

正因为是良知,所以行动的得当性不用思考,为人处事的合理与否,不用勉强。

如果舍弃了本性自然的良知,而去追逐别人教你的看法,即便你能得到,能帮得来,也不过是从支流取水,最终无法到达江海。你的知,也仅仅是一事一物的知,而不是原原本本的知。试着换个角度想想,还有障碍,不能由自己做主。必须得按孔子说的,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才是良知得到了充分运用。所以说,不去体验,就无法得到感受。这样一来,又怎么可能经历荣辱,经历生死,却参不透其中的奥秘呢?

突然间,王阳明从石棺中一跃而起,放开嗓门,大声呼喊。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喊声在空旷的洞穴中特别地尖锐,特别地刺耳,三个仆人从梦中惊醒,看着他们的主人,手舞足蹈,非常快乐,三个人警惕地交换下眼神:

少主人这是天天睡棺材睡疯了吧。

可他们哪里知道,王阳明一夜之间参透了生死,对死亡的担忧再也不会困扰他。而他,也从此奠定了自己的宗师之路。

龙冈书院,梦开始的地方。

尽管王大师一夜顿悟,但白天醒来,他依然得靠食物充饥。到了龙场,住进这样的原始社区,再多的银子都花不出去。来时带的粮食消耗得很快,眼看就没得吃了。总不能整天摘野果子、采野蘑菇吧,吃不饱还是其次,中个毒就太不合算了。吃饭问题还得靠自己解决。

王阳明本来以为穷山恶水,这里的土著也很凶残。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只要你真心对待他们,他们一样会善意地回馈你。相比北京城中那些属蜂窝煤、浑身都是心眼的文明人,土人的品质反而更接近于圣人的标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也需要辩证地理解。

很快,王阳明和少数民族兄弟交上了朋友,这里主要有苗族、瑶族和黎族等民族同胞。王驿丞向他们学习刀耕火种的方法,并借来了种子,在阳明小洞天外开辟出了一块荒地,生平第一次当起了农夫。当然,想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谷物还需要漫长的时间,那就向别人借一些吧。

当然,有三个仆人在,他还不至于天天泡在地头。

王阳明自己的工作清闲,就经常走出小洞天,和当地土著及汉人聊天交流。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作为罪犯被流放到此的。王阳明渊博的知识让他们深深震惊,他不仅熟悉孔孟哲学、汉唐诗赋,还懂得修房盖屋,水田水利,甚至还能为小孩看手相,为妇女把脉,为老人做寿衣。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更让他们由衷地钦佩。

王阳明做过工部观政,有着丰富的房屋设计与建造经验。当他看到土著同胞的住宅比鸟巢(不是北京那个)好不到哪去之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关切感更加强烈。

他要帮助他们改变居住环境,让他们住上舒服的房子。

他耐心地教他们如何伐木解板,如何打地基,如何制作土坯,如何造出像样的房子。

思想在碰撞中才能更快地发展,文化在交流中才能更快地传播。在龙场,虽然没有人和王阳明一起砥砺思想,但至少汉族先进的建筑文化,也能在土人居住区传播开来。王阳明发现,当地民众其实并不笨,他们有高人指点,加上自身努力,很快建起了又美观又宽敞的新住宅,并且带有民族特色。

看到自己传授的知识能帮助当地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王阳明也相当开心和满足。

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突然发现,当地民众被大规模地组织了起来。这些人在统一指挥下,砍伐树林,挑土搬石,要在向阳的山坡上修建一座大宅院。他以为当地政府又要搞什么面子工程,也就不去在意。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漂亮的宅院拔地而起,把阳明洞的光线都挡住了。王阳明还没来得及提意见,工头们就找上门来,请王先生参观。参观你妹啊!横扫亚欧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都不敢挡住希腊大哲狄奥根尼的阳光,这些土著,却把中国大哲的阳光挡住了。

只见整个宅院布局合理,有主屋,有书房,有亭院,甚至还有花园,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虽然远不如江南园林那样精致,但也算得上有模有样。王阳明暗自思量,以这些原始人的建筑水平,能修成这样,可不能只说好,简直都是奇迹了。

工头陪着笑脸问:“王大人觉得还可以吗。”

“相当不错。不过一直忘了问,你们是给谁修的啊?”

工头又笑了,有一种做了坏事得逞的满足感:“王大人,就是给您老修的啊。”

王阳明多亏没手捧热茶,不然杯子肯定得摔地下了。

看到一张张朴实憨厚的面孔,一双双真诚热切的目光,王阳明深深地被感动了。他无法回绝这份善意,不能不收下这份大礼。在一片欢呼声中,王阳明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何陋轩”,因为孔子有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客厅宽敞明亮,取名为“宾阳堂”,凉亭被一片翠竹环绕,取名为“君子亭”。

王阳明当场决定,把这里改造成一个书院,他会免费为当地的各民族兄弟传授文化知识。因为书院建立在龙场的山冈上,故名“龙冈书院”。

五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进入了房地产发展的高峰期,大大小小的高楼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每一座高楼都能为地产商带来滚滚利润,每一栋房子都能吸干你一辈子的积蓄,但这些房子的寿命有多久呢?说是七十年产权,能够安稳住四十年就不错了。可这些土人在阳明小洞天外修建的房子,却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并且改造成了王文成公祠。

现代化建筑设备制造了大量豆腐渣工程,而贵州土著修建的住宅,却完好地保存了近五百年。这不得不让我们感慨,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能否做成,不在于你有多少资金、多少设备、多少专家,而在于你用不用心,有没有投入心血。

听说王阳明要开门授课,龙场周边喜欢读书的年轻人都来了。反正书院不收学费,不听白不听,听了不白听。很多抱着不妨一试态度过来的人,很快都不想离开了。很多想贪便宜的人,都觉得不交学费,实在是不好意思,对不起老师的辛苦。

王阳明的讲课别具一格,听他的课,学生不会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不会受到突如其来的体罚,不会被莫名其妙的问题搞得下不来台,也不会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严重怀疑。

他的课堂也不局限于室内,他的讲课也不完全是单向灌输。他会带着弟子们走出户外,与大自然零距离地亲密接触,体会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

空旷的山谷中,他们盘腿而坐;清澈的流水边,他们牵手同行;皎洁的月光下,他们尽情放歌。他们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体会万物之灵的伟大。

他会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辛劳,孟子为民请命的果敢,庄子追随本心的洒脱,荀子学以致用的睿智,他更愿意把自己“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观点讲述给年轻人,人人都有成圣成贤的潜质,人人皆可成尧舜,不要自我贬低,自我矮化,自我否定。他满怀激情地告诉他们:

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

嗟我两三子,吾道有真趣。

胡不携书来,茅堂好同住!

偏僻的龙冈,因为王阳明的到来而变得妇孺皆知;小小的书院,因为王阳明的讲学而变得人潮如炽。甚至因为他的讲课,带动了周边餐饮业、文具零售业的发展,一方经济都得到了有效盘活。

龙冈书院的名声在周边迅速扩散,终于传到了思州知州(正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耳朵里,一个流放犯,不经我的同意就去办学,不知道收了多少银子的学费,也不知道孝敬我老人家,太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了。

知州派出一个工作组,前往龙冈书院去提醒王阳明注意工作方式,也就是暗示他,要向地方领导行贿。王阳明搞的是义务教学,哪有银子孝敬知州,就算有收入,也不能这样接受别人的敲诈吧。王阳明冷笑一声,请他们回去。这帮人看光动嘴不行,就准备用武力抓人了。

可惜,他们来错了地方。少数民族朋友没有王阳明那么好的定力,却有比王阳明大得多的火气。对于让自己不爽的人,他们只会用拳头招呼。更何况这帮人挑衅的是他们心中的圣人王阳明。不一会儿,几个公差就被打得鼻青脸肿,狼狈逃窜。众人正忙着欢呼胜利,王阳明却紧锁眉头,知道更大的麻烦在等着自己。

果不其然,王阳明很快收到了一封信,是自己的老乡,思州按察副使毛应奎写来的。他对王阳明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又强调一点,打人无论如何是不对的,而且是下级打上级。你必须亲自来州府一次,向知州大人磕头谢罪。

王阳明看完之后长叹一声,强龙难压地头蛇,而自己也根本不算什么强龙。这头,是磕还是不磕呢?

贵阳讲学,辉煌从此起步。

思州知州派来的公差在书院被打,王阳明并不打算向知州磕头,只是写了一封信寄了出去:

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凌辱,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位差辱某,某亦未尝傲太府,何所以醉而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关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足不当无故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屈辱一也……

某之居此,盖瘴疬虫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与之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处之泰然,该在于我无动于心。太府要加害我,我也只当是瘴疬、虫毒、魑魅魍魉而已尔,我岂能因此而动心?

王阳明强调打人根本不是自己的本意,实在是知州手下的人太不像话了,暗批他不能约束好手下。而且跪拜之礼非同小可,没有正当理由,自己是不会这么做的。

最后王阳明总结道:自己生活在恶劣环境下,早就对生死泰然处之了。所以,即使是死亡的威胁,对自己也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你们使用什么手段,我也不害怕。

读了这封信之后,知州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生气是觉得自己太小心眼,不像个男人,严重到让他差一点奔赴龙场,给王阳明道歉。

只给知州写了一封信,就把事情顺利摆平了。不能不说,王阳明一封信的震慑力,甚至超过了一万狼兵。从此之后,王阳明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挥写信特长。并将之当成了自己实现目标的一个得力工具。

如果王阳明生活在今天,那些微博红人们,估计得有不少要考虑改行了。

正德四年的春天,一个官员来到了龙冈书院,也把春天带给了王阳明。这个人叫席书。

席书,字文同,号元山,四川蓬溪县吉祥乡人。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了户部员外郎。武宗继位后,席书改任贵州提学副使,相当于省教育厅副厅长。

户部员外郎级别的京官,来到穷困的贵州担任提学副使,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领导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打击。但席书并不这么想。他希望把贵州之行当作一个跳板,能为改变贵州教育的落后面貌做点实事,当然也可以作为日后提拔所需要的政绩。当他听说王阳明在龙场讲学的事情后,立即坐专车前往龙冈书院。

一个人想要少走弯路,就需要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几个贵人。比王阳明大十一岁的席书,无疑充当了这种角色。其实在京城上班的时候,席书就听说过王阳明,对他敢于在京城讲学的事情也略知一二。那时他还不搞教育工作,一时也没想到结识这位状元公子。但现在不同了。一个已经在龙冈办学办得小有名气,另一个则在贵阳希望振兴地方教育,这两个人不走到一起,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从贵阳府到龙场驿只有四十来里,半天的时间就到了。席书耐心地等王阳明讲完了课,才向他通报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向王阳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也是长期以来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朱熹和陆九渊,哪一个的理想更值得学习?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人都知道大明王朝崇朱非陆。问题是,王阳明是陆九渊思想的继承者,他怎么能说前辈的坏话呢?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同你媳妇问你:“我和你妈落水了,你先救哪一个?”

真相只有一个,选择只有一个。无论你如何选择,对另一方都是不公平的。

可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王阳明,一定有他过人的地方。

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席书记住了,而且印象深刻。不过这句话,正是他在龙场睡棺材时,半夜梦醒时喊过的。不过这又有何妨呢,在他不长的一生中,这句话喊多少次都不多,因为实在是太重要了。

王阳明平静地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席书惊呆了,圣人还能自学成才啊,那满大街不都是圣人了?

不过,后来席书和王阳明又有几次深入交谈,终于领悟到了王阳明此语的真实含义。这样一来,他对王阳明的佩服,真的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了。席书越发相信,王阳明是个难得的人才,也是自己一心想要寻找的教育专家,于是他礼聘王阳明,担任贵阳书院的总教席。

这是贵州教育史上的一小步,但却是王阳明人生历程的一大步。

心学的第一批弟子,就在祖国的大西南产生了。《阳明祠碑记》写道:“阳明之学,言于天下,由贵阳始也。”

王阳明讲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四个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四个字。

知行合一。

王阳明对弟子是宽容的,但也是非常严格的。因为是官学,他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弟子,但他希望他们,不要成为让自己不能接受的人。

他让学生把程颢的语录贴在墙壁上,作为校训时时牢记:

才学便宜须知有著力处,既学便宜须知有著力处。

学要鞭辟近里著已。

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

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

他要求学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他把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贵阳书院。他很喜欢教学,即使在这里连续教多年的书,他也非常愿意。

特别是看到学生们对听课如此专注,对知识如此渴望之时,他更坚定了这种信念。

知行合一,要领究竟在哪里。

时间来到正德四年(1508)五月,已经到了最热的时候。一天清晨,王阳明缓缓地推开房门,试图呼吸一下清晨的凉爽空气。不过他刚一打开门,却被吓了一跳。

一个相貌清秀的年轻人,对着他露出了爽朗的微笑。

这个笑容比山中的泉水更加清澈,比天上的阳光更加灿烂。王阳明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这是在做梦吧。

“老师,真的是我,我来看你了!”

“曰仁,真的是你?太好了……”

王阳明突然上前,一把将徐爱搂在了怀里。徐爱大惊,脸马上红了。他很不适应这种亲热方式,即使是妻子守让如此热情地拥抱自己,他都会觉得难为情,何况是自己的大舅哥?

可他怎么能理解王阳明心中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抒发出来呢?

三个月前,正是三年一度的会试之时。在京城,徐爱光荣地考中进士,取得了二甲第一百一十三名。排名不高,但徐爱只有二十二岁,第一次会试就通过了,也是相当不容易。他立即想到的,不是与自己的妻子分享快乐,而是尽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的哥哥。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亲密,靠的是性的吸引力;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友谊,靠的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两个男人之间能够保持长期友谊,是比爱情更大(不能说更伟大)的奇迹。

徐爱火速从京城奔赴贵阳,去见一个流放改造人员。这一路需要近两个月时间,走的时候还是春末,到贵阳已经是盛夏了。徐爱没想到的是,王阳明在这里居然生活得很开心。

他除了来向老师汇报,还想解开心中的一个谜团。

徐爱认为,知与行无法合一。

他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对父母应该孝,对兄长应该悌,但却做不到孝悌,可见知与行根本就是两回事。”

对啊,这个世界上,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太多了。而且,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比如和男友未婚同居,比如占公司的小便宜;有些事只能说不能做,比如在大街上勇敢地扶起摔倒的老太太,你扶的不是人,是炸药包啊。

王阳明如何解释呢。

他说:“这些都是被私欲隔断,已经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了。没有知道了不行动的,知道了还不行动,还只是不知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圣贤教育人们知与行,就是要恢复知与行的本来面目,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去知,如何去行。”

王阳明特别喜欢用两性关系打比方,这样通俗易懂,也更能让人记得牢。

他说:“《大学》给我们举出了一个真正行与知的例子,那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你一看美色,自然就喜欢她,而并非看到美色之后,才生出好色的心去喜欢。”

大舅哥不应该给妹夫讲这些,但两人的表情还算自然。

王阳明接着说:“你闻到臭味属于知,讨厌这种味道,就属于行了。你只要一闻到臭味……”

“我就会自然讨厌它,而不是闻到之后,才会生出一个讨厌臭味的心。”

“你理解得不错嘛,但记住别打断。”王阳明继续他的解说:“如果一个人的鼻子不通气,虽然能看到自己面前的污秽物,但鼻子却闻不到,也就不那么讨厌了,这还是没有认识到臭味。我们说某个人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尊重兄长,一定是他已经做到了孝和悌,才能说他知孝、知悌。难道仅仅因为这个人说了些有关孝和悌的话,就能说他知孝、知悌吗?”

徐爱点点头,对老师的看法表示认同。

“再比如,”王阳明继续讲下去,“一个人知道痛,一定是自己已经感到痛了;一个人知道寒冷,知道饥饿,一定是自己已经体会过寒冷与饥饿。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这些例子就是知与行的本来面目,二者不曾被私欲分隔。孔子教育人,一定要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知,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知。这是何等紧切实在的功夫!如今你非要说知与行是两回事,知行不合一,是什么意思?我把知与行作为一个整体看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明白我立言的宗旨,只是一味地争论知与行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徐爱有些明白了,但他又说:“古人把知与行看作是两件事,只是方便人们进行区别,好真正搞清楚。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的话,功夫才好落到实处。”

徐爱自以为解释得很到位,想等着老师夸奖。王阳明听了却直摇头:“曰仁啊,这样理解,反而失去古人的本意了。我以前一再说,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领会到了这层意思,谈到知,就已经包含了行;谈到行,同样也包含了知。”

徐爱脸红了,感到自己读书不精。王阳明继续往下讲:

“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迷迷糊糊,任着性子做事,完全不去思考省察,只是任意妄行,因为你必须给他讲知的道理,他才能做得正确;还有另外一种人,整天就知道胡思乱想,却从来不去亲身实践,只是主观猜度,所以你必须给他讲行的道理,他才能正确地知。这是古人为了补救偏弊,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如果真正领会了知与行的含义,一句话就能说清了。现在人却把知与行当成两件事,以为一定得先有知,然后才能行动。我现在如果只讲述讨论如何做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了才去做行的功夫,那就会让你们终身不付诸实践,也终生一无所知。这不是小毛病,由来已久了。”

“老师的苦心,学生感激不尽啊。”徐爱相当感动。

“我现在说‘知行合一’,正是为了对症下药,这也不是我凭空杜撰,知与行的本原体就是这样。如果掌握了知行合一的要领,就算把它们说成两个也不妨事;本质上它们还是一回事。如果没有领会这个宗旨,光说两个是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处呢?只是些无用的空话大话。”

徐爱一直在努力记录,他下定了决心,要把老师的语录编辑成册,让更多的人受益。

徐爱的到来,也让王阳明非常开心,身体似乎一下子也好了起来。他讲课也更有精神了,因为徐爱的协助,让他的工作更有条理。在这里,他也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文字。

《瘗旅文》,字字是血。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辑的《古文观止》,是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文言名篇荟萃,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全书仅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其中明朝只有十二人的文章入选,而唯一能够被选入三篇的作者,不是刘基,不是宋濂,不是归有光,不是李梦阳,不是这些文坛领袖、文学大师,却正是本书的主人公,文学票友王阳明。

王阳明入选的文章是《瘗旅文》《象祠记》和《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其中前两篇都写于贵阳。

这篇作为祭文的《瘗旅文》,可谓字字是血,行行是泪,让读者无法不动容,无法不震憾。《古文观止》中也收录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祭文,但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感人程度来说,与王阳明的文字还有一定差距。

生与死,不仅是哲学家热衷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烦恼。不知不觉间,王阳明从北京流放到千里之外,已经两年多了。他非常想念京城的那些朋友,非常关心从京城传来的消息。当他听说,有一个京城来的小吏到了贵阳郊外,投宿到苗人家中时,当然是非常激动的。

第二天一早,他就急不可待地想见那个小吏,结果派仆人打听时,人家已经出发。就在还为自己没见到人而可惜之时,第三天,却得知一个噩耗:小吏和他的儿子、仆人都死在了路上!

王阳明无比伤感。他十三岁丧母,三十出头就患上了重症,对死亡的敏感远远超过常人,谁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谁知道自己的尸体能安埋在何处呢?他满怀悲愤,写下了这篇字字是血的祭文。

优秀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古,当然也可以超越时空。文言文的表现力无疑更加到位,更能震憾我们的心灵,但翻译成白话文,照样可以让我们感动:

正德四年秋的八月三日,有位吏目从京城过来,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带着一个儿子和一名家仆,将要去远方上任,路过龙场,在当地的苗人家中投宿。从篱笆间我看到了他们,当时天气阴雨昏黑,本想向他打听北方发生的事情,却没有成行。第二天一早,我派人去找他们,却发现他们已经走了。

快到中午时,有人从蜈蚣坡下来。对我们说:“一个老人死在了坡下,旁边两人,哭得非常难过。”我说:“想必是那个吏目去世了,真让人伤心!”接近黄昏时,又有人过来告诉我们:“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有一个坐着叹气。”我询问那个人的相貌,判断是吏目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从坡上下来,告诉大家:“我看到坡下有了三具尸体。”那吏目的仆人也死了!太让人伤心了。

我考虑到三个人的尸体暴露于荒野,没有人管,就带上两个童子,拿上簸箕、铁锹去埋葬他们。两个童子露出为难的神情。我告诉他们:“唉!我和你们,其实和他们是一样的!”两个童子难过得流泪了,同意跟我一起去。我们就在山脚下为他们挖了三座坟,把三人埋了。我们又拿来了一只鸡、三碗饭,流泪叹气祭奠他们,我对他们说:

呜呼,太伤心了。你是谁,你是谁呢?我是龙场驿丞,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我和你们一样生长在内地,但我不知道你们原籍是哪个郡邑,为什么偏偏要来到这山中做鬼呢?古人把离开故乡看得非常严重,出外当官不超过千里的行程。我是因为被贬官才到这里,没什么好说的,可你们又有什么罪过呢?听说你不过是个吏目,俸碌连五斗米都不到(陶渊明说的),即便是带着妻子儿女种地,也能得到这样的收入。为什么要因为五斗米而搭上自己的七尺之躯?这还不算,还要搭上自己的儿子与仆人,呜呼,太伤心了。

你要真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出发,为什么我昨天看到你的面容,却是满脸忧愁,似乎有不堪忍受的痛苦呢?你要冲破瘴雾,冒着霜冻,攀登悬崖,突破峭壁,要行走在千千万万座高山的顶峰,还要忍受饥渴,难免劳苦困顿,筋疲力尽,同时又有瘴气瘟疫侵袭于外,忧愁抑郁纠结于心,这怎么可能活下来呢?我固然知道你肯定无法生存,但却没想到你死得这么快,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和仆人也死的这么突然。这都是你们自找的,要我说什么好呢?

我是因为你们三具尸体没有依靠才来掩埋你们的,但却让我有了无穷的悲怆。呜呼,太伤心了!如果我不埋你们,幽深的山崖边,狐狸成群结队,阴森的山谷中,毒蛇大如车轮。它们也能把你埋在肚子里,不至于让尸体长久地暴露在野外。你已经没有知觉了,但我的心怎么能平静下来呢?自我离开父母之邦,来到这里已近三年了,经历了无数瘴雾毒气却还能勉强保住性命,是因为我一天也没有忧愁叹息。今天,我却悲伤到了这个地步,是我对你们看得重,反而把自己看得轻了。我真不能再为你们悲伤了。

我给你们唱首挽歌,你们听听吧。唱的是:

连绵不断的高山矗立在天边啊,飞鸟无法通行。

离家的游子想念故乡啊,却分不清何处是西东。

虽然分不清南北西东啊,却都有同样的天空。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方位啊,却都在四海之中。

心胸豁达就可以四海为家啊,何必非要守在家中?

亡灵啊亡灵,请一定不要悲伤哀痛!

再唱一首来安慰你们吧:

我和你们都是背井离乡啊,南方之人的言语无法沟通啊。

人的性命无法预期,我要是死在这里啊,请带着你的儿子和仆人,来到我身边啊。

我将要和你们漫游嬉戏啊,驾着紫虎和乘着彩纹的蛟螭啊,登高遥望故乡而叹息啊。

如果我侥幸能够活着回去啊,你的儿子和仆人,依然会伴随着你啊,不要因为没有伙伴而悲伤啊!

道路两旁的坟墓一座又一座啊,大都是从中土来的流浪者啊,你们可以一起徘徊,又说又唱啊。

以清风为正餐,以露水为饮料,你们不会饥渴啊。

早上可以与麋鹿一起玩耍,晚上可以和猿猴一起休息啊。

你们一定要安心待在自己的住所啊,不要化身厉鬼扰乱附近的村落啊!

这哪里是在哭吏目,分明是在哭自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人生如白驹过隙,真的要浪费在这里吗?

埋葬了三人,王阳明也累得出了一身大汗,他坐下来休息,也不敢过于悲伤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已经不能透支,自己的精神不能过于悲痛。否则,他就很可能无法继续自己的教学,甚至无法再回京城,看望亲人朋友。

不过,王阳明的担心成了多余。也许是苍天有眼,已经看出了他的顾虑。仅仅三个月之后,一纸任命书就来到了龙场,而他的贵阳生活,就这样画上了个句号。

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王阳明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令,必须即刻上任。

其实,王阳明并不想马上走,在贵州生活的两年,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

在这里,他大规模收徒授课,让心学的影响在西南边陲生根发芽。

在这里,他彻底看开了生死,生存与死亡,从此不再是他担心的问题。

在这里,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龙场悟道,走出了成为大师的关键一步。

这里的生活条件不如内地方便,但这里的空气让人感觉自由。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他倍感亲切;这里的一山一水,都让他无法忘记。

再见了,龙场;再见了,阳明小洞天;再见了,贵州的父老乡亲。如果有缘,我们还会在这里相聚。

王阳明从此再也没有踏上龙场驿站的土地,没有登上贵阳书院的讲台,但这里保存的阳明遗迹,却是全国最多的。这是当地人民对王阳明最好的纪念。而他的下一个岗位,会给他带来好运吗?

同类推荐
  • 宗庆后为什么能

    宗庆后为什么能

    平民出身,笑傲商海,草根首富源于厚积薄发;40才起步,60成首富,起得晚未必就赶不上集!究竟是什么让娃哈哈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宗庆后又为什么能够成为万人瞩目的中国首富?让我们跟随本书来探究一下他的成功奥秘吧。
  • 鲁迅传

    鲁迅传

    采用迄今为止鲁迅生平创作研究的全部成果,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和创作历程,进行了力求的准确的叙述和尽量客观的评价。
  • 少年成吉思汗

    少年成吉思汗

    本书讲述了元朝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少年生涯。将成吉思汗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自身对命运的努力和追求都融入到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当中,通过生花妙笔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理想、信念、胸怀和情操,对学习如何做人、做学问、做事业都有很大的益处。
  • 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他们是我们生命之路上的道德榜样,更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他们以一己之力,为这个社会带来融化在手心里的温暖,流淌在身边的感动!他们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领整个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 忠武定国:韩世忠

    忠武定国:韩世忠

    本书介绍了韩世忠一生传奇经历,还介绍了宋朝内忧外患的形势,岳飞、刘锜等将领的抗金斗争。具体包括动荡年代、青年韩世忠、女真崛起、靖康之耻、名将岳飞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镜通诸天万界

    镜通诸天万界

    一日吕辰在家上厕所,突然镜子里出现一道奇异的光芒。“卧槽!这是哪啊!!!”从此开启了纵横诸天的故事。第一个世界天龙八部。ps.本书剧毒,别轻易尝试,新人作家,纯属自己在yy。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带着系统穿越到崩坏三

    带着系统穿越到崩坏三

    主角带着系统穿越到崩坏三帮助她们脱离原本的命运
  • 游戏输了的心情

    游戏输了的心情

    刚刚打游戏输了,过来写一下,抒发一下心情,希望看的人也可以抒发一下心情
  • 浚恒

    浚恒

    《周易·恒卦第三十二》曰: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浚恒,变换不定之意也,亦有求之太过之意。。然而浚,亦有疏通、深邃之意。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如何构筑起伟大的文明?如何成为一个绝世的强者?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包括这句话它本身。——政治家、军事家、魔法师楼榕剑
  • 纵魔记

    纵魔记

    蝼蚁变大象,废柴当自强!崛起之路漫漫长,魔剑破空临身旁。命运之说怎么讲,且看纵魔揭真相。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 只想和你到白昼

    只想和你到白昼

    【悬疑x军文x言情】五年前她是如梦阁最闻名的戏子,却也是逆党的傀儡,而他是人人可以欺负的军二代。可怜的遭遇牵起了这段缘分。五年后,她是一个医生助理被安排在高高在上的他的身边,一起出生入死,五年前她调戏他,五年后他调戏她……
  • 只为工作找方法,不为执行找借口

    只为工作找方法,不为执行找借口

    借口是执行的路障,方法则是工作的利器。没有什么比阅读一本关怀心灵、激励行动、创新思维、智慧工作的书更美妙的事情了,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体会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和激动。
  • 别想骗我做医生

    别想骗我做医生

    出生于医学世家,即将成为一个实习医生的许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不做医生。“我就是饿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绝对不会去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