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59800000022

第22章 过雪山草地时

讲红军不怕艰难困苦,不能不说红军的长征。如今,“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已经成了人们在困难中激励自己的格言。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长征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长征时,全体红军指战员吃尽天下苦,历尽世间难,战胜了千难万苦。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万里征途上,夺关隘,渡险川,爬雪山,过草地,在超常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栉风沐雨,饥寒交迫,几乎处于绝境,而全军将士饮苦若饴,笑迎胜利。

爬雪山

横亘在川西懋功和宝兴之间海拔 3000多米的夹金山,是中央红军北上要经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因此,这座山又被称为“神仙山”。长时间生活、战斗在中国南方的中央红军大多数指战员,在过去别说是大雪山,就是连雪花也没有见到过。他们来到这座雪山下时,经过长途跋涉和转战,体力消耗已很大,食品补充又缺乏,衣着单薄。要翻过这座 “神仙山 ”,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在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下,红军派出工作组向当地老百姓调查雪山的情况。老百姓们回答,虽然他们数代祖居这里,但大都没有上去过,他们听说红军要上山,都好心地劝红军别冒险,特别是看到红军指战员还穿着单衣,纷纷说上了山不是累死也要冻死。有的老乡还有根据地说,某年某月某人的爷爷爬山爬了一半,遇到雹子就被砸死在山上;某人的父亲上山遇到瘴气,就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一次,村上去了 4人,结果一个都没回来。

但是,红军并没有被神秘的大雪山所吓倒,他们在做了一些必要的御寒准备后,勇敢地攀向冰峰。白皑皑的大雪山上,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时而电闪雷鸣,冰雹雨雪一起倾下,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时而又烈日当顶,强烈的紫外线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山路上百余里内,渺无人烟,行途中没有任何可供躲避风雨的树木和村舍。以前有不少行人在山路途中丧生,路边常见累累白骨,令人毛骨悚然。巍巍雪峰在考验着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的吃苦精神。无畏的英勇红军依靠着自身的体力、意志和为翻山所做的有限准备工作,抵御和克服着所遇到的重重艰难困苦,向大雪山发起了挑战。

当年红军指战员征服雪山的英雄气概,在如下回忆文章中有较完整的表述。杨定华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一书中记述道:“甲(夹)金山确是怪得很,与峨眉山的雪山相比,有天壤之别。峨眉山的雪,是可以供有钱的绅士阶级,不远千里来‘赏’的,然而甲(夹)金山的雪不但不能‘赏’,而且会冻死人的。甲(夹)金山上每天下午则大雪纷飞,冷气遮蔽着整个天空。所谓‘乌烟瘴气’的俗语,对于甲(夹)金山上是最适当的形容词。照例想来,上山走快一点,身上发热,那么就可以御寒,然而气候却不容许你这样想。因为山上空气异常稀薄,呼吸非常困难,因此只好慢慢地一步步来走。吃辣椒水的办法,结果只对身体强健的人起了作用,可是身体弱的人则不生效力了。这些体力弱的人竟有些冷得牙齿啪啪地响,犹如机枪发射的声音,甚至脸上也改变成黑黝的颜色。然而他们的革命热情的火焰,烧毁了甲(夹)金山的奇冷……如果以平常人的理想推测,一定以为红军在这困难情形中是满脸不堪的忧虑,然而他们虽然经过上山的疲惫和严寒的胁迫,但一到下山的时候,‘看啊!同志们,战争(斗)开始了,上起我们的刺刀,勇敢杀上前 ’的歌声,又震撼了山岳。每个人都热烈地表现出克服了雪山困难的胜利!喜悦的容颜毕露于每个战士的脸上。”(杨定华:《山草地行军记》,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 2~4页)长征中曾任红 3军团副参谋长的伍修权回忆过雪山时的情景说:“我这时没有马匹,身体又很虚弱,只有个警卫员和我一起走。一清早我们就动身翻山 ……快到山顶时就更困难了,警卫员同我相依为命,用数步子的办法来鼓励自己。开始时说走 100步就休息,走一下数一步,走到整整 100步,就停下来喘几口气,接着再数着走 100步。以后,100步也坚持不下去了,改成走 50步休息一次。后来又改为 30步休息一次,再也不能减少了。走不动也得走,否则就只有永远躺在这里。经过艰苦的努力,估计是下午三四点钟,终于爬上了山顶,这时心情真是悲喜交集:喜的是自己有了跟上部队的希望了;悲的是在山顶两旁的冰天雪地上躺着不少牺牲的同志。我曾经亲眼看见有的同志太累了,坐下去休息一会儿,可是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他们为革命战斗到自己的最后一口气。”(伍修权:《我的历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 96~97页)当年任红 1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记述道:“我和左权同志都是带病过夹金山的。那天一大早,他们用担架抬着我,一上坡,我想起左权同志行走更困难,就赶紧下来。我说:‘我可以拄一根棍慢慢地走,左权参谋长还在后边,你们去抬抬他,帮一帮他吧!’夹金山是我们长征路过的第一座雪山,地图上的海拔高度,主峰是 4500米左右……天气奇冷。战士们衣着不多,临时打开背包,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或者干脆把被子、毯子披在身上。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在山上我们牺牲了一些同志。就整个来说,我们全靠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发扬了阶级友爱精神,胜利地越过了夹金山。我也和大家一起,因为想到我们盼望已久的四方面军的战友就在山脚下,自己也说不清当时是哪里来的那一股体力,硬坚持着越过了雪山。”(《聂荣臻回忆录》上卷,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 275~277页)红 1团团长杨得志体质很好,参加红军前当过长工、煤矿矿工、修路工等,他过雪山的深切体会是因高原缺氧感到呼吸极端困难和劳累。他回忆道:“当红军后,一天行军百十里,紧接着打仗,也都不感到特别累。可是,来到雪山上却不行了。最大的问题是气短。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腿发软,没有劲。看上去前面的路平平的,并不特别陡险,但腿肚子里像灌了铅水似的,沉重得怎么也抬不起来。手里的拐棍不由自主地老是颤抖。胸口上像压着石块,透不过气来。心跳得特别快,好像一张嘴就会蹦出来似的。”(杨得志:《横戈马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 141~42页)长征中的红 4团政委杨成武在回忆当年翻越夹金山的情景时,写道:“往上走,估计冰雪也越来越硬,要当心滑倒,防止掉下山去。路还长,上边更难走。上级号召我们坚持下去,翻过雪山!这时,王友才同志站起来,举起拳头,带头高呼:‘坚持到底,翻过雪山,就是胜利。’众人一起高声呼喊,巨大的声浪在雪峰上久久回荡,前进!同志们,胜利在前……我们的战士一个个挺着胸膛,迎着寒风,在白雪中艰难地前进。路越来越陡,小道几乎笔立起来。弯弯曲曲的山路,虽然经过前卫的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行走,还是十分困难。这时,偏偏寒风又大声吼叫起来。这风一刮,乌云蔽天,顷刻间阳光就不见了。那山峰上千年的积雪,瞬息变作腐朽疏松的土墙,一堆堆、一块块往下倾斜、倒塌。雪流翻滚,一泻千丈。它撞到坚硬的冰山上,又溅起无数冰圈、雪屑,犹如银蛇狂舞,玉粉飞扬。刺骨的大风夹卷着它直打在我们的脸上、手上,就像刀割似的。我们只能用手捂住脸,忍着疼,冒着暴风,踉踉跄跄地行进,喘气十分困难。虽然这时我们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了,也还觉得冷。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有的同志头晕目眩,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我们相互搀扶着,几乎都是拼着全身力气,在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杨成武:《忆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2年版,第 148~149页)夹金山的冰雪之苦,终于被中央红军所征服。这种翻越一次就要脱层皮的大雪山,无论是谁在翻越第一次后绝对不再想过第二次,有的红军战士在庆幸自己能活着过了雪山后,就说过这种话。然而,他们不曾想到,这艰苦的雪山之行才刚刚开始,北上的路途还有梦笔山等大雪山横在面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更不曾想到,就是这座夹金山在此后竟然又翻来覆去爬了两次,而且最后一次翻越是在隆冬季节。

中央红军过夹金山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红 1、4方面军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过草地。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中央,实行错误的南下行动。毛泽东等人所率领的右路军过草地后,张国焘却借口噶曲河涨水,过不了河,欺骗红 4方面军南下,提出“打到成都去吃大米 ”的口号,致使红 4方面军和留在红 4方面军中的原中央红军的广大指战员在雪山、草地历尽苦难。

仅三个月后,因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中央红军部分指战员过草地后又返身南下,从夹金山北面翻山到南面。又是几个月后,张国焘南下碰壁,红军西撤,再次翻越夹金山。指战员们对这座山已不陌生,对红 4方面军来说,这是第二次翻越;对红 1方面军南下的指战员来说,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但是,这座熟悉的 “老朋友 ”在红军最后一次通过时换了面孔,前两次翻越时是在夏、秋季,而最后一次却是在狂风呼号的冬季。

“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不敢攀。”这是当地民谣形容严冬中的大雪山。但是,红军将士不畏严寒和艰险,还是把夹金山踩在了脚下,继续向前挺进。

西撤的红军再向前走,竖在面前的是折多山主峰 ——党岭山,它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最大雪山。这座大雪山海拔 5000多米,山大半在雪线之上,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四季都可看到雪花飞舞,气温低至摄氏零下四十多度,空气稀薄,雪崩时骤然间会倒下一座冰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座山供为 “神山 ”,冬天里是绝对没有人敢玩命冒险翻山的。

就在这隆冬的季节,朱德率领脚踏草鞋、身着单衣的红军指战员扑向这冰山雪峰。在漫天飞雪的高寒地区,将士们的棉衣还毫无着落,有的指战员仍然穿着破烂的棕皮背心,有的把未经硝制的牛、羊皮割下来披在身上。为了在中午前后登上顶峰,红军大部队一大早就赶到山下。山脚下是原始森林,满目绿色葱茏的松柏。但上山不久,树木就越来越少;再往上,连低矮的灌木丛也难以见到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中,红旗愈加显张国焘

得鲜红艳丽。

部队上到半山腰,汗水已湿透指战员们的衣服。可快接近山顶时,气温骤降,被汗水浸透的军衣很快就结冰,冻成冰疙瘩。狂风突起,冰碴和雪粒飞卷,打在指战员们的 “冰甲 ”之上劈啪作响。空气越来越稀薄,红军将士们都在大口大口地喘气。体弱生病的指战员有许多人倒在了雪堆中,再也起不来。

红 271团 1营特务连的炊事班班长老周,因为背着行军锅太兜风,在接近山顶时被一阵狂风吹倒。战友们急忙去拉,可是风骤雪急,一把没有抓着。炊事班班长连人带锅一同滚下万丈深谷,很快就不见了踪影。“老周!老周!”大家叫破了嗓子地呼喊,深谷中没有任何回声。呼啸的山风很快裹雪带冰抚平一切痕迹,山谷又恢复了一片宁静和洁白。

但是,雪山之苦并没有挡住英勇的红军。乐观的红军指战员在风雪中高歌:“寒风透骨凉,风凉血不凉。”红军以钢铁的意志翻越大雪山,行进在寒风中,滚爬在冰山上。

夹金山、虹桥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得山、打古山、党岭山、玉龙山、岷山等大雪山,统统被踏在了红军的脚下。

过草地

说到长征之苦,在许多老红军的记忆中忘不了漫漫草地路。在草地上,这里虽然没有硝烟、弹坑,但这里的雨雾、泥沼比枪林弹雨还可怕,深不可测的泥潭、散发着毒气的浊水和饥饿、寒冷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布下了一道道难关,红军与大自然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有的红军指战员是三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红军通过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数的红军指战员倒在这里,再也没有起来。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段,面积约 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 3000~4000米以上,其一望无际的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起伏较小,为典型的平坦高原。纵贯草地南北而注入黄河的白河(又称嘎曲)、黑河(又称墨曲)河道迂回曲折,水流迟缓,岔河、曲流横生。由于排水不良,积水而成的泥潭星罗棋布,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多年的水草,长得盘根错节,覆盖于沼泽之上。只有河涧地带,时有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下的浅丘。每年 5~9月是草地的雨季,降雨占年降水量的 90%。

在这一时期,大量雨水注入地表,使本来就泥泞不堪的沼泽地更加显得 “千疮百孔 ”。

这一地区在地域上隶属松潘管辖,因此又称松潘草地。

对于草地,不论红 1方面军还是红 4方面军、红 2方面军的部队,在这之前都没有草地行军的经验。1935年 8月 15日,在内地是炎热的夏天,可在川西北,进入草地就过冬天。此日,红军跨入死一般寂静的大草地。一面鲜艳的红旗下,红 4团在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作为先头团走在全军的最前面。

一望无际如浩渺大海的草地,沼泽遍布,荒无人烟,满目凄凉,是一个雁过都不落脚的地方。夏季的草地,到处开放着各种颜色的野花,星星点点,把世界万物具有的水草连绵的沼泽地

色彩都涂抹在这草地上。但就在这繁花似锦的下面隐藏着大自然最残酷的突然袭击和死亡的狞笑。茂密的杂草,远看如一层绿毯平铺,但走近伸脚,却是东一蓬、西一撮的蒲团大小的草墩子。真是草墩闪闪动,一步一惊心。这里从来没有坚实的土地。草墩子之间,则是积满酱黄色污水的烂泥窝,烂草、污泥、臭水搅混一潭,软得像一缸缸豆腐脑,颤颤悠悠,晃晃荡荡,有的还 “嘟嘟嘟 ”冒着水泡,散发出令人窒息的腐臭味。

王开湘和杨成武分别手持望远镜向草地望去,天苍苍,野茫茫,两人都愣在了那里。红军指战员站立草地边沿,远远眺望,草丛、泥潭从脚下一直延伸到无边天际,草地如灰绿色的海水,不见山丘,不见林木,不见村舍,不见道路。藏族向导明白王团长和杨政委的心思,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往北,只能走这条路。”

“可这路在哪里呀?”王团长的眉头紧锁,说道。

“只能拣最密的草根走,一个跟着一个。以前,我就是这样,几天几夜走出草地的!”向导强调说。

“开进!”王团长一挥手,部队跨步进入草地深处。一个个路标插在红 4团踏出的路线上。他们身后,是千军万马的铁流。

红军进入草地后,虽然有向导带路,但是无日不下的雨不仅浇湿了战士们的衣服,也淹没了前面部队所设下的路标。即使在没有积水的地方,野草长得半人高,人踩过后,草又很快竖立起来,把前面人走过的“路”很快抹平。千年沼泽地很难找到人行走过的痕迹。浑浊的泥潭说大不大,但一步跨不过去;说小不小,要想到达泥潭对面非得绕个弯才行。而且这种泥潭在草地上那真是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为了避开各种危险地带,红军不得不七绕八拐地绕道而行,因此,许多人也就偏离了正确的行军路线,迷失了方向。莽荒原野,找不到参照物作为路标,连一棵大一点的树也没有。有的战士艰难地行进几个小时,结果发现了自己前几个小时扔下的破草鞋,发觉又回到了原地。

草地的积水乌黑发臭,陈年衰草腐烂其中,闻到就使人恶心,伤口感染上了这种水,即刻就肿溃。有时不慎摔跤,掉进毒水中的干粮也就报废了。有些骡马,或是因贪婪一旁那株绿油油的野草,或是走错了路,甚至有可能是迈错了步而陷入泥潭。结果是它越拼命挣扎就越陷得深,很快就不见了。

那些因迷失方向陷入淤泥的红军战士,往往也多会被泥潭所吞噬。掉进泥潭的人,别人很难来得及将其拉起来,转眼之间就会没顶,只能见到泛着恶狠狠眼睛般气泡的泥潭表面上漂起一顶军帽。有时连救援者都一并陷入泥潭,瞬间消失。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位红军战士掉进泥潭,身旁的战友急忙伸手去拉,可连自己也被陷进去,接着,第三名过来抢救的战士也被深陷其中……魔窟似的沼泽、泥潭仰天张着大口,像一头饿急了的野兽,随时都在趁机吞噬被饥饿、寒冷、疲乏所折磨到极限的红军大队人马!

后来,红军指战员从实践中学会了营救掉进泥潭中战友的办法,这就是谁掉进了泥潭,都不要乱动,由岸上的人伸出枪支、扁担或绳子,把泥潭中的人拉出来。(《艰苦的历程》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 107页)这种办法可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在最初由于不了解泥潭的特性,不知有多少人急中生乱,结果是越急越乱动,身体越向下陷,还连带了其他人也沉入泥潭。

说变就变的高原草地天气,春、夏、秋、冬一天过。上午骄阳似火,下午就寒风骤起,即使半天中也是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大雪纷飞,狂风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砸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可在位于川西北的大草地,难在根本没有路,难在找不到路,难在分辨不清踏上脚后是深泥潭,还是可蹚过的路。草天一色的大草地,说不清哪里是路,向导指明的一条路,一个连队走过,这条路就变成了一条泥浆翻滚的深水沟。后面的部队不从这里走吧,有被深水泥潭吞没的危险;从这里过吧,一个个走出这 “大酱缸”后都泥成了出土文物兵马俑。

一阵冰雹袭击过后,许多红军指战员被

打得鼻青脸肿,帽落枪红军过草地时穿过的防雨蓑衣斜。软绵绵的草地泥潭耗尽了红军指战员的体力,也形成了草地行军中这支光怪陆离的队伍,左看右瞧不称其为队,横瞧竖看也成不了列。鞋子的千种万样自不必说了,就说这褴褛的衣衫中,有单衣、毛衣或棉衣,也有不称其为衣的棕皮、兽皮或牛羊皮;雨水中,有戴各种式样草帽、斗笠的,有打伞的,有顶油布的,也有干脆光着头的。

草地上是如此风一阵,雨一阵;气候冷一会儿,热一会儿;战士们的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当夜幕降临无边草海时,泥沼中的红军指战员浑身已是疲惫不堪,瘫软无力,拖着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的双腿,一步步向前挪动。此时是人们恐惧感顿生的时刻,夜空漆黑,弄错了行军方向或掉进泥潭都是说发生就发生的事。这时,大家最大的希望是能看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簇篝火。如果队伍中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那这肯定是此刻最大的福音。因为走在前面的部队,每当到达宿营地后,总要燃起一堆堆篝火,用来烧水、做饭和取暖,更为后面的战友指引前进的目标。各级指挥机构,也常在高岗处挂起一盏红灯,作为联络信号。时隐时现的灯火,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赶路者的征途,为后面一步步挪近的红军指战员升起了希望。

毛尔盖以北就是腊子塘,这里是红军进入草地后第一个晚上的宿营地。部队只能分散在一小块一小块的高丘上,席地而坐,用破烂的毯子蒙头就寝。呼呼朔风中,红军指战员们露宿难入眠。

在草地上生火不是件容易事。说来就来的暴雨会把一切都打湿,火柴等火种的保存是个难题,取得能引火的东西和柴火也非易事。有时,正当大家为全连的火柴被雨水浸湿而气恼时,有人突然从耳朵中摸出两根干燥的火柴头来,会令全连指战员欢呼一场。大家不约而同地捡来树枝,有的战士拿出用油纸包着留作纪念的苏区纸币,有人把心爱的雨伞献了出来,这些都是引火的最好物品。

红军指战员在这飘扬着歌声的篝火旁背靠背,在寒风凉雨中就地而坐,渐渐入睡,可也有战士睡下后就再也起不来的。深夜,忽明忽暗的篝火,难以赶走逼人的寒气。每当黑夜过去,宿营地便留下了许多长眠在草丛野地的红军英灵。

草地行军,除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外,最大的困难是能否填饱肚皮。进入草地没几天,所带的粮食就吃光了。四野茫茫,找不到粮食。野韭菜、野芹菜、草根、马鞍、皮带等,成了红军充饥的食物。野菜吃光了,最后把骡马、牦牛也杀了,用来维持生命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沿途的水都含有毒汁,喝下去又吐又泻。烧水饮用,看着 “开”了,可喝入嘴里却是温的。高原的气压总不让 “开水 ”在 100℃沸腾,60℃多点就成了滚水。这里甚至连空气的供给也是吝啬的,稀薄得不让人吸饱,使人呼吸感到非常困难。红军在草地荒原上,就是这样与天斗,与地斗,燃篝火,喝雨水,食青稞、野菜、荒草,互相激励,相扶而行。

红 93师有个班的 7位红军战士,在吃完了钉在鞋底上的皮子后,又吃身上的皮带,7根皮带吃掉了 6根。当吃完第七根皮带的第一个扣眼时,他们得知即将走出草地,为了纪念过草地这难忘的岁月,大家一致同意忍饥挨饿把这半根皮带保存下来。现在,这根残缺的皮带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里。这 7名战士尚且还有皮带可吃,而许多红军指战员却因再难找到可以充饥的东西而活活饿死在草地上。

沿途倒下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是因饥饿而倒地再也难以起来。有的是两个战士摞在一起倒下的,上面的战士紧紧搂着下面战士的脖子,下面的战士用双手还紧紧托着上面战士的身体,这显然是下面的战士背着已经昏迷过去的战友,而后自己也倒下了。有的侧卧在泥水中,手里攥着的几十粒青稞已经送到嘴边,这是他舍不得吃的最后一口粮食,现在准备应急吃下,但为时已晚,他连放到嘴边的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扑倒在泥水中。有的赤身裸体像是沉睡在路旁,身边却叠放着脱下的衣物,泥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从此经过的红军指战员无不脱帽志哀,都明白这位好战友的生前心愿,把衣服披在烈士的身上,安葬入土。漫漫草地,不知有多少红军指战员口中含着野菜倒在泥泊中。

红 2方面军的指战员绝大多数是南方人,过草地时,在断粮的情况下也只好采集野菜。但他们对川西北草地上的植物多数是第一次认识,他们无法辨别哪些能食,哪些有毒。为了战胜饥饿,他们开始冒险尝百草。红 6军团保卫局执行科共有 7人,科长杨凤生把大家采集来的野草揽在自己身边,庄严地说:“我们现在开一次党小组会。这些野草一定要先品尝、鉴别后才能食用。我是科长,是老党员了,我看,我先来尝。万一我中毒了,科里的工作由副科长陈云开同志负责。”

“不行,不行!”另外 6个人对科长的毛遂自荐表示坚决反对。陈云开急着说:“我们这个科,没有你的领导,怎么能完成任务。羊群行走靠头羊。眼下,最要紧的是你要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这堆东西,应该由我来先尝。”

“我看你们谁也别想先享这个口福。”躺在担架上的黄凯支撑起身体,强打着精神说:“你们都比我年轻,身体又好,将来为革命工作的时间还很长。我年纪大了,身体又弄成这个样子,还是由我来尝比较合适。”黄凯说着就向野草堆爬过来。

“你的身体本来就不好,抵抗能力太弱,这怎么行!”大家都慌了,连忙把黄凯又拖上担架。接着,小尹、小张、小萧、小李也都争着要尝野草。 “都不要争了!”陈云开猛地站立起来,拿起一大把野草,激动地向大家请求道: “同志们,我今年才 20岁多点,身子骨硬,抵抗能力强,有毒的野草,在我身上只能产生较低的效能。我恳切请求党小组长和同志们对我的意见进行表决。”没有人言语。陈云开首先举起右手,过了好大一会儿,黄凯才慢慢地举起自己的手,两只,三只,四只 ……七只右手全部举起来了。

陈云开在大家的注视下开始品尝这些不知名的野草,绿色的浓汁从他的嘴角流出,可以看出这些野草的滋味并不美好。“这种有点苦而涩 ……这种有点酸中带麻。这种还可以 ……”陈云开尝着,说着自己的感觉。对口感好又没有反应的野草就放在身子右边,这野草顿时就成“菜”了;而放在左边的则是不能食用的野草。突然,口嚼一种野草的陈云开感到一种难忍的怪味,瞬间被一股刺鼻的辛辣味锁住喉咙。一阵晕眩,他昏迷过去。大家连忙把陈云开口中的野草抠出来,进行急救。陈云开终于醒过来了。杨科长高兴地握着陈云开的手,说:“够用了,你尝出的这十多种野草够用了。小尹,你们快去煮野菜!”

陈云开是幸运的,他尝到的有毒野草不是致命的。但在有的连队,有的战士就因尝野草而中毒身亡。在红 269团,有的战士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山萝卜,它的颜色是灰色的,外形有些类似山药蛋。因为采集到的数量不多,在煮熟后大家还互相谦让。结果呢,到了半夜,吃了山萝卜的战士开始出现精神错乱现象,大吵大闹,接着就是呕吐和头痛。卫生队长带着医生赶来抢救,但吃得较多的三个人终因中毒较深未被抢救过来。

为能顺利通过草地,贺龙在向朱德等人请教后,也亲自参加进挖野菜的行列。许多野菜,大家根本叫不上它的真实名字,只好根据它的形状和特征临时命名,有的野菜则是根据是谁先采集到的或谁采集到的多,就以这个战士的名字称呼为 “小李菜”或“大赵菜 ”等。寻找野菜时,不管是哪个单位或个人发现有大片野菜,就马上通知大家来挖,共享 “胜利果实 ”。

红军在草地中尝遍了野草,最后大家对哪些是草哪些是 “菜”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走出草地后,红军指战员个个都成了野菜专家,并以可口、味好为标准评出了野菜的名次,排在前十名的有:“冠军菜 ”是灰灰菜,然后依次是大黄叶子、野芹菜、野韭菜、籽籽菜、苦丁菜、刺儿草、花菜、锯齿菜、野蒜。其实,这所谓的“口味”好,大概是因为肚子饿的关系,连大黄叶子、籽籽菜这些在当时用来烤干代作烟丝抽并且“旱烟”味十足的野菜,在这时吃起来竟也不感到有什么怪味,被红军列入了 “优秀野菜 ”排名榜。由此可推知,那些被排在十名之后的近百种野菜的入口滋味肯定不怎么样了!

相比较而言,红军过草地比爬雪山损失的人还要多。每天早晨,大家不得不清点一下人数,看看还剩下多少人。很多人到达草地前身体本来就已经很虚弱,几乎要病倒了,有的因此倒在泥浆里再也爬不起来。有时发现有些人并没有死,他们的眼睛还睁着,可是他们就是爬不起来。大家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扶起来,可他们又瘫倒在沼泽地里,默默地死去。

李维汉在回忆草地征途时说道:“我是在中央纵队的后面做后卫工作。行军路上战红军吃过的野菜(标本)

士牺牲很多,牺牲了就扒些泥盖起来,做个坟堆以资纪念。我看见一条毯子盖着几个战士,怕他们掉队,就赶快下马,揭开毯子想喊他们起来一起走,仔细一看,四个同志已停止了呼吸。我还看见前面有一位战士,身子左右摇晃倒在水里,我赶快过去扶他,可是他已经死了。我们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就是这样斗争到最后一口气的!”(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 362页)过草地后,红 1军团政委聂荣臻的心情非常沉重,他知道有许多战友被那一个个草丛泥潭吞噬。他电告紧跟其后的红 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李富春,把红 1军团沿途经过的情形和后续部队应该注意的事项、经验教训等告诉他们,并请他们再转告后面的周恩来所率领的梯队,说道:“1军团此次因衣服太缺和一部分同志身体过弱,以致连日牺牲者约百余人。经过我们目睹者均负责掩埋,在后面未掩埋的一定还有。你们出动时,请派一部携带工具前行,沿途负责掩埋。”(《聂荣臻回忆录》上卷,战士出版社, 1983年版,第 285页)10天后,聂荣臻得到周恩来的电报,称:据红 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红 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 400人以上。你们要特别注意改善给养,恢复体力。并附注:有些牺牲了的红军指战员的遗体被老鹰啄开了肚子。聂荣臻落泪了。平时遇事从不动容的红 1军团军团长林彪捏着电报一角,也背过脸去,泪如泉涌。

红军部队严重减员,红 2师第 6团由于减员太多,出草地后被改编为红 5团第 2营。

1936年 7月 22日这天,一日雨雪,仅红 6师抵达绒玉城之夜,红军指战员就有 164人停止了呼吸。这个师的红 15团进草地时有 1800多人,担负着红 2、4方面军的后卫任务。贫瘠的草地由前面的部队走过,到了后来,野菜几乎都被挖绝种了,烧的也找不到,情况更加困难。这个团最后走出草地时,仅剩 400余人。就是这些走出草地边缘时衣衫破碎、骨瘦如柴、眼睛里饱含着热泪却射出坚定自信光芒的人,在红军长征的万里征途上,留下了最后的脚印。在将走出草地的最后一天,贺龙、任弼时把红 2军团全体指战员集合在草地间一块平地上,贺龙哽咽着嗓子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走出草地与兄弟部队会师了,大家一定不要忘记倒下去的战友们,不要忘记我们所吃的苦……”(张斌:《长征路上筹粮记》,广州军区党史办编《党史资料选刊》,1987年第 3期)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战胜了草地。沉睡了千万年的草地由于红军的横跨,结束了它自古以来没有大军通过的历史。许多红军指战员在血与火的作战中英勇冲锋陷阵,没有倒下,却在缺粮少药、高原缺氧的艰苦环境中痛苦地离开部队,长眠在草地上。

野地荒草岁岁枯荣有期,而红军过草地的艰苦岁月是史册中永不褪色的一页。

同类推荐
  • 抗日铁血执法队

    抗日铁血执法队

    有胆敢后退逃跑者,杀;有胆敢破坏治安者,杀。张培梅,抗战初期第二战区执法总监,亲率执法队从天镇、平型关、忻口、一直杀到太原……四大护法,“索命无常”常如海,“拘魂阎王”阎百胜,“一枪封喉”杨胜武,“百变神镖”赵岐功等武功高强,斩杀后退军人,痛宰骄横日寇,演绎三晋子弟不一样的抗日。
  • 三国之薛仁贵雄霸天下

    三国之薛仁贵雄霸天下

    双穿?一次不够,再来一次!看戟神薛仁贵横扫三国,统一天下。更有无敌系统相助,没城池,没兵马,没谋士,没武将,没神兵。。。看我无敌系统相送。席卷八荒,横扫六合。
  • 抗日之心战之王

    抗日之心战之王

    一个是来自未来的超级战士,一个是侍行走于黑暗、侍奉于光明的刺客,二魂一体,将上演怎么的抗日创奇?(心理学融于战争,脑洞文,智商欠费者,慎入!)
  • 浴火战狼

    浴火战狼

    犯我国威,即使逃出国门,依然千里追杀外敌入侵,我必走出国门,亮剑沙场抬头看看,犯我国威者,苍天放过谁同样是军人的身份,但是不得不隐姓埋名,甚至是在家人的咒骂声中,毅然踏出国门,奔赴隐形的战场。或许,我们侥幸活了下来,十年、二十年之后,档案解封,我们可以约上三五个看得顺眼的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外摆的大排档中,在一片嬉戏吵闹的环境中,拿着酒瓶,高声诉说着自己的光荣事迹。老子曾经也是一名光荣的军人,老子也曾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军功章,也得有老子的一半。可是换来的,大多只能是奚落与嘲笑。这小子又喝多了!提着酒瓶,一口吹掉瓶中所有的酒,我们只能摇摇晃晃起身离席。老子的经历,你们不懂。
  • 雷霆营救

    雷霆营救

    北京女孩陆依在乘坐克利奥帕特拉号邮轮的旅途中,在印度洋上遭到索马里海盗绑架。然而,海盗事件却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只是大事件中的一环,女孩由此陷入困境。她的父亲和未曾表白但信守承诺的男友,以及一群勇敢的伙伴,跨越重洋,历尽艰险,去营救她。危险、罪恶和恐惧,都不能阻碍对承诺对爱情的坚守。
热门推荐
  • 金方镇年表

    金方镇年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韵陌之恋

    韵陌之恋

    简介:十二年前的那天,她亲眼看着自己最为尊重的父亲把母亲推下了楼梯,并且脸上带着诡异的笑容离开了,无能为力的自己只能亲眼看着母亲死在自己面前,这天,是洛韵永远忘不了的一天。从哪之后,洛韵消失了,她这次的回归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复仇还是其他这一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 仙道医途

    仙道医途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个人是否可以通过修行,在繁华的都市里打开玄奇之门。同主角一起,济世行医见知世间百态,修玄炼道探索宇宙文明。
  • 致韩青春

    致韩青春

    从小怀揣着韩星梦的韩彬,来到韩国,遇到了几个跟他身世,梦想出奇的相同的年轻人,他们一起合宿;一起上学;一起练习;一起出道,还有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青春不迷茫!
  • 黑鹅毛

    黑鹅毛

    欧阳玘来到埃及胡夫金字塔准备与失散多年的弟弟相见时却被无故当成死人埋葬在古老“死人城”中。就在他终于从墓穴中爬出来时却发现弟弟离奇失踪,自己被当成弟弟陷入一场恐怖的身份互换事件中,而这一切似乎都跟80年前的那本日记中记载的黑鹅毛有关。沙漠中向导阿本和神秘的中国女人在石棺中发现了被制成活木乃伊且丧失记忆的埃及女人并从石棺中找到了神秘的黑鹅毛,黑鹅毛暗喻着什么?浓郁的埃及风景背后带来的是一个沉寂了80年的凄惨故事!
  • 帝引蝶恋

    帝引蝶恋

    几年前的家变,被赶出府门;几年中的自尊,被无情作贱;几年后的意外,被迫替姐出嫁。宫里的帝妃生活让她几乎惨死,只为恋人相互的一句承诺,牢牢的守住底线。拼命的活着,终于成功逃出宫围,相遇后泪流满面,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人心碎不堪,他娶妻了,并且是自己昔日要好的闰中姐妹,哀漠的转身后该何去何从?从相遇始,他感觉到她的特别,对自己的无视,对自己的不甘示弱,他都充满了好奇,随着好奇心加重,转换为占有欲望。他只认定她是自己的最爱,不管她逃去那里,不论天涯海角,都要将她寻找,发誓紧紧的绑在身边。
  • 蛮荒群英传

    蛮荒群英传

    九龙镇守的无尽蛮荒世界,有着太多的神奇。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他们将遭遇什么?追寻蛮荒世界前辈的足迹,他们又将获得怎样的新生?
  • 异界组团刷任务

    异界组团刷任务

    漫天黑雾中,刘环与大量人类穿梭到了异界。杀戮,生存,危机....任务系统出现了,它给了众人活下去的希望,也给了刘环组团刷任务的机会...
  • 封龙血

    封龙血

    千古以来,人龙同存于这个世界,屠龙者为了修仙之路杀龙取血,甚至陷整个冰龙大陆于水深火热,楠嫣作为冰龙族唯一的公主艰难的扛起了重振龙族的重担。而在这场混乱的角逐中,随着秘密一点点揭开,经历了的爱恨纠葛又怎样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