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754400000028

第28章 挪威的文学(3)

比昂松毕生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多年来他作过多次政治演说。19世纪60年代,比昂松鼓动建立挪威国家剧院,并组织运动,为挪威在挪瑞联盟中争取更大的自由。在丹麦-普鲁士战争中他支持丹麦,不过后来又敦促斯堪的纳维亚与德意志之间实现和解与合作。19世纪70年代,比昂松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并与教会决裂。19世纪80年代,他花了大部分时间与放荡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并支持妇女运动。19世纪90年代,比昂松站在挪威人要求解散挪瑞联盟运动的最前列。在晚年,比昂松又是政治上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代言人。在著名的德雷福斯案件中,他挺身为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辩护。他为被压迫民族积极活动,如斯洛伐克人、卢斯尼亚人、捷克人、芬兰人。比昂松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千方百计寻求开展一场国际和平运动。

比昂松的大部分作品并未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它们过度深植于其时代和社会背景,这很难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兴趣。在挪威,比昂松在两次大战时及两次大战之间享有广泛的读者,因为他的作品振奋了国民情绪。从那以后,他的影响便日益跌落。1985年,挪威批评家奥依斯坦·洛滕这样总述比昂松在挪威的地位:“现在已无人阅读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戏剧还经常上演;作为抒情诗人,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他只同20世纪50年代学校里的歌唱课有关联。他今天的作用是在庄重的全国性事件中作为人们寻求摘录引语的源泉。”即便如此,比昂松在其时代是欧洲的一位主要作家,研究19世纪后半期的文学史家们是不可能将他略而不提的。

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学院常务秘书C·D·威尔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又有好几位候选人等待着由瑞典学院来评定,其中有些作家在欧洲是颇有盛名的。然而,学院当局这次优先选择的是诗人比昂斯蒂恩·比昻松。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这位杰出的桂冠诗人能够亲临今天的颁奖典礼。依照惯例,我必须先以客观的立场说明学院当局颁奖给他的原因,最后才插入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在瑞典的知识阶层中,比昂松的名气非常响亮,他的为人与创作,是不用再特别宣扬的。因此,我下面的讲评就可以尽量予以缩短。

比昂松诞生于挪威北部的克维尼,他从小跟着做牧师的父亲住在一起,听惯了奥克拉山谷的淙淙溪水声。童年末期,父亲调职,他也跟着迁居到罗姆斯特伦山谷的奈斯塞特,该地位于兰格约尔德、艾德斯瓦格和艾理斯约尔德的通道上。这片山清水秀的挪威乡村田野,夹在两个峡湾之间。在这里,孩提时代的比昂松实实在在地和自己的同胞交往,不自觉地爱上了质朴的乡村生活,闲暇时,不但喜欢到各处山巅水涯欣赏落日,甚至喜欢跟随农人学习耕作。11岁那年到莫尔德上学时,功课平平,不过我们用这一点来衡量这位大诗人显然是错误的,在此期间他已经着手研究某些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家:他开始阅读斯特尔森的作品,同时也开始了解阿斯布约恩森、欧伦施莱厄和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17岁那一年,他来到首都克里斯蒂安(今名奥斯陆)投考大学,1852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比昂松说他自己是在1856年参加了第一届乌普萨拉学生大会之后才开始写作的;他最初以精彩的文笔描写日落余晖下的里德尔霍姆教堂和夏日中光彩夺目的斯德哥尔摩。然后,他又用了两星期时间写就《战斗之间》(1857),接着还写了其他不少作品,小说《阳光下的山峦》(1857)就是其中的一部。此后,比昂松一帆风顺,佳作频频,终于名扬四海。

比昂松不仅擅长于戏剧和史诗,也擅长于抒情小品,《阿尔内》(1858)和《幸福的孩子》(1860)的出版使他立刻成为当代的写实大师;这些阴郁的故事中,人物是以中世纪那种冒险的英雄角色出场的;他确实有理由把这些农民描绘成北欧中世纪型的英雄,进而再轻描淡写他在罗姆斯特伦生活时的认识,去勾勒出这些人民淳朴的举止仪态——显然他有能力可以这样做——运用简练的笔法巧妙地再现了这一切。尽管这些描绘有点理想化和诗化的倾向,然而它对于生活是忠实的。

1861年和1862年,比昂松分别推出了历史剧《国王斯凡勒》和《西格尔特恶王》,写到后者的时候,他凭借着自己对奥希尔德神的信仰,而使全剧的气氛明朗起来,救星芬比金的形象终于在北方的曙光中出现,令人雀跃不已。1864年殉情剧《苏格兰女王斯图亚特》的问世,显示了作者的创作才华。然而,可以称得上他最成功的剧作的,则是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报纸主编》(1874)和《破产》(1874)。在《保罗·朗格与陶拉·勃尔斯帕格》(1898)中刻画了一种枯燥僵死的爱情;而《拉伯尔苗》(1901)则歌颂了道德生活,反对无谓的放纵情欲。最近的一部剧作《在斯托尔霍弗》(1902)是赞美一位含辛茹苦地维持家计的年长的女士玛格雷特的。从这些作品的主题看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具有一颗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他的人生观是积极进取的,绝无矫揉造作的成分,而且,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向那些乱人耳目的七情六欲妥协。

有的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应该颁给有成就的年轻作家以示奖励。按此说法,那么今年学院的决定应该仍然是符合人们心愿的,我们把这个奖颁给了这位今年71岁但依旧创作不懈的作家——直至去年,他还写出《在斯托尔霍弗》这样的好作品——正是为了表彰他那种年轻人的活力。

比昂松的抒情诗清新纯真,感情敏锐,他的灵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很多音乐家看到他那优美的声韵,都乐于把它们谱成歌曲——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歌能像比昂松为挪威所作的《是啊,我们永远热爱这块乡土》更为动人,当您听到《阿恩利昂·吉莱娜》这首歌时,会感到它的乐章就像澎湃的浪潮;当您站在挪威海岸,想起这位民族诗人,想起自己的前途,心底里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回响起他那首《月光曲》的旋律。

比昂斯蒂恩·比昻松先生,您有最纯洁高贵的精神,它象征着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即使在《挑战的手套》(1883)中也对人们有着同样的祈求,这种精神正是时下一般文学作品最缺乏的,您在诗歌创作方面举世瞩目的、令人振奋的成就,植根于自然生活,以及个人的坚定信念之中,它将道德意识与健康清新的诗意融为一体。本学院据此决定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您,以表彰您的杰出才华。

现在,我们就请国王陛下为您颁奖。

比昂斯蒂恩·比昻松受奖演说:

我深信今天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认为我所接受的奖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礼物。多年来,我和我的同胞们努力地追求挪威在联合公国中的平等地位,这样追求对于贵国而言,毋宁是一种难堪的经历,不过挪威平等地位的获得,也应该是贵国的光荣。

今天,我很高兴有个难得的机会来和诸位简略地谈谈自己的文学观念。

在青年时代,每当我想到人类的奋斗,心中都会浮现出一幅景象来;在无止无境的过程中,人们的路径未必是一成不变的直线,但总是向前推进的,他们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鼓舞,先是直觉,再是意识,然而,上进并不全靠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还有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可以让我们预测到人们未来要走的方向。

在我们的意识里,很少有别的成分像善恶观念那么重要,可以说,意识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分辨善恶,没有人能不分善恶而过得很自在的;我就常常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主张创作可以无视道德良心、无视善恶观念?如果真的这样,不是要我们的心灵像照相机一样的机械,看到景物就照,不分美丑、不辨善恶吗?

我不愿再谈那些自以为是的现代人——他们始终摆出一副稳健的架势——他们想摆脱的正是人类百万年来的道德传统,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引导一代人前进的指南。我真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太短见了吗?为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形象是多么令人心寒?难道他们不清楚那些丑陋的形象就是他们自己吗?

我想我们不必再苦心地去追求答案。那些人不过是比你我更敢于摆脱道德来贬低自己而已,他们和你我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对道德愈是尊重,他们愈是要背叛,虽然他们未必敢于完全以非道德的面目出现。今天很多具有主导意义的思想在当年是十分富有革命意识的。我们也可以说,在作品中排斥倾向性和目的性的人,常常是最诚恳、最认真的人,我愿意举出文学史上很多例证说明一个作家愈是嚷着要精神解放,他的作品愈是富于宣传与煽动意味,希腊大诗人都能窥破生死,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像一座民族的忠烈祠,不分四时阴晴地屹立着,对他而言,世界是一座大战场,他仗着诗人的正义感、仗着无限的生命潜力及自己崇高无比的生命信念来引导这场战争。这种作家,是何等的叫人心悦诚服!

如果我们真能称心如愿地使莫里哀和霍尔伯格剧中的角色复活,看他们穿着花边戏服,戴着假发,以虚矫和古怪的动作履行自己的职务,你会发现,他们的夸张和宣传性就像他们冗长唠叨的台词一样叫人反胃。

我再来谈谈我们这座民族的忠烈祠。歌德和席勒不是为它带进了一丝乐园的气息吗?对他们而言,生命与艺术是快乐和美丽的,大地是永远天高云淡,风和日暖的,沐浴在这种气氛中的人,像小泰格纳、小欧伦施莱厄、小韦格朗,还有拜伦和雪莱等人,本身都带有一点希腊诸神的性格。

这种潮流和时尚已经过时了,但是我还可以再提出两位这种类型的人物,第一位是我一个挪威朋友,现在身染重病,他曾经在挪威各处海岸设立了很多灯塔,为夜航的水手们引路,此外,我们的邻国芬兰也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他们的仁爱之心不知造福了多少人,他们经年累月、默默牺牲的精神,真像夜风中一把不灭的火焰,而他们的行为只是基于一种比凡人更高超的动机而已。

我不打算再说到艺术上那些倾向性的效果,说得太多反而是有害的。如果在作品中,宣传与艺术的比例不过分悬殊的话,倒也无伤大雅。但刚才我们提到的两种大作家中,前者的警告固然够令人心惊胆颤,后者透过人性的省察,再以理想的魅力引诱我们,也是够令人触目惊心的。虽然如此,我们生活的斗志还是不容松懈,因为路永远是向前的,我们绝不能退缩,要知道生命原来就是坚强,向上的,就像大地经过天灾人祸的摧残,元气还是未损,还是会生生不息一样,这种事实,我们不妨用自己的信念来证实。

在近期的作家当中,我特别佩服法国的作家雨果,他借着生命的信仰产生精妙绝伦的想象力,使作品显得多彩多姿。虽然有人嫌他的作品善于取巧,但我还是认为他在作品中流露的生命热力足以把全部的瑕疵掩盖掉。说真的,如果生命中善的成份没有比恶的多,那人类早就没有指望了。任何不承认这种生命真相的描写都是歪曲的,都只是错误的想象——千万不要忘记,过分强调生命的阴暗面对我们是毫无益处的!

懦弱和自私的人无法面对痛苦的现实人生,但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却能够做到。然而那些刻意渲染黑暗以使我们胆怯的作家是否能带给我们快乐?如果能,我们是否就会心甘情愿地顺着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安排的人生哀乐去生活?这些,其实都是作者片面的幻想而已,何况生命的真相原来就不是这个样子,颓唐与沮丧总是不好的,我们最不服气的还是,这种悲观的作家由于对生命怀着盲目的否定态度,实在不配领导我们!

我们在文学中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命,它虽小如露珠,却可以在风雨中来去自如;有了这点精神,我们会处处心安理得,没了它,我们会觉得怅然若失。

看来,我们这种“落伍”的是非善恶观念早已牢牢地在心头扎根,也在我们生活的各种层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它意味着我们对生命与知识的热望;而作者把同一本书印成千万本到处流行,到处传播这种信念,也才会有意义。

—个人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越风发;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胆识与能力的话,他没有什么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该做而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好心虚和畏怯的。

这就是我所要维护的理想,我愿意成为这种理想的忠诚奴仆和狂热的追求者。我绝不赞成作家逃避责任,相反的,我还主张作家挑起更大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带领人类前进的舵手。

我非常感谢学院当局能肯定我在这方面的努力,现在,我举杯向那些提倡健康、高贵的文学而获得成功的作家与作品致敬!

同类推荐
  • 中国人本色

    中国人本色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至今有哪些改变?在本书中,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何天爵是个幽默的绅士,更是“中国通”,对中国人的算计,中庸乃至中国商人的种种伎俩都做了精辟的分析。这是一位美国外交官在华十多年的亲历感受,这是一本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晚清社会观察,这是一面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的镜子,这更是一个能让中国读者发出会心微笑的文本。
  • 成都人

    成都人

    小院,陋屋,枯树,老了一座成都。冬阳,老叟,笼鸟,淡然一帧风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成都随处可见这样的日常景观。虽是寻常巷陌,破旧市井,但成都人代代衍生于此,依然视为乐土。只消一支烟卷在手,尽可两眼悠然向天。正所谓知足常乐,其乐也融融;怡然自适,其惬也何如?真是:但得一方小天地,怡养百年好人生。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

    本书共分为基础知识、现代茶文化、技能训练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知识、茶艺编创、茶席设计、茶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茶叶的识别与储藏等。
  • 晚清政治与传统文化

    晚清政治与传统文化

    《晚清政治与传统文化》是一部史论文集。朱东安先生毕生研究晚清政治以及与曾国藩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历史资料的占有和研究方法都有独到之处。这部论文集主要关注晚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与之相关的人物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分为八个专题:太平天国的性质与作用、天津教案的起因与性质、义和团运动的主导思想与历史作用、袁世凯与辛亥革命、晚清政府与曾国藩集团、曾国藩集团的社会基础与特点、曾国藩集团的社会基础与特点、曾国藩集团与传统文化、曾国藩的学术思想与造诣。
热门推荐
  • 繁华落幕皆是你

    繁华落幕皆是你

    孤独的人总是一个人,所以那怕没血缘关系,他们也会极为珍惜那份来之不易的亲情。后来才发现,时问久了,自已是真的很需要那份温暖。那是光明的寄托,是黑暗世界中的救赎。是邪恶的克星,黑暗的驱逐者。
  • 陪着最好的你才是青春

    陪着最好的你才是青春

    杨遇桉与谭之凡在幼儿园时有过懵懂的“爱情”……幼儿园毕业前的不告而别,让谭之凡一直“怀恨在心……长大后的的俩人都已不知对方的长相,但心里一直记着彼此,初中校园的一次次相遇,让两人成了“死对头”,经历闺蜜和自己暗恋的人在一起后打击,杨遇桉便一直陪伴,安慰着谭之凡,谭之凡也才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真心,两人幼儿园的一系列糗事也慢慢浮出水面……
  • 染清传

    染清传

    宅男王潇,幸运的来到了明末清初,变成了王氏支脉的老祖宗王潇。原本弱小凌弱的王氏一族,是否因为老祖宗的奇遇而走出新的发展之路呢?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潇在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祯帝身上,得到了一个神秘宝物,也因此被绑上了已经被改写的历史车轮,于是随着大清进关,王潇终于决定,为了自己,为了家族,且看他在这滚滚的历史车轮中,如何洗染大清。
  • 傲慢与偏见(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傲慢与偏见(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冲突为主线,描写了四段基于不同人生哲理的婚恋故事。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心理过程。作者文笔辛辣而滑稽,富有喜剧色彩,生动地反映了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英国乡间生活和世态人情,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 被遗忘的如果

    被遗忘的如果

    如果,真有如果,我还会不会是今天的我。如果,真有如果,我们是否还会坚最初的选择。如果,真有如果,我是否还会过,如今这放荡不羁的生活。如果,真有如果,在你说分手的时候,我不会选择一笑而过。如果,真有如果,我愿意在你转身的时候,将你的双手紧握。如果,真有如果,我希望,我希望你离开我之后,过的快乐。如果,真有如果,谁会甘愿一生蹉跎。如果,真有如果,我希望,我一直是那个你喜欢的我。如果,真有如果,我甚至想过,当初不曾开始,就在人群中与你擦肩而过。如果,真有如果,我希望,你的世界我不曾出现过。如果,真有如果,请你忘了,那个让你伤心的我。如果,真有如果,我们是否会真的快乐?
  • 杜鹃子规

    杜鹃子规

    十一年前3月9日深夜,H省民警曹经波被人杀害,现场发现疑为“杜鹃”的暗语。杜鹃代表了什么?是花?是鸟?是人名?是地名?是暗号?一时间扑朔迷离,限于当时的技术,此案暂列为悬案。同年6月,H省最大的杜鹃园丹映山庄,停业关门。作为省内第一家由民营资本开发经营的主题公园,辉煌不过5年就宣告破产,令人唏嘘。五年后,顾轩奇从H省京华大学法学院毕业,踏入社会。他和周围的同学一起,从基层起步,各个领域拼搏奋斗:这些年轻人,虽然在城市的石头森林中奔波跋涉,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秉守恬淡澄澈的心境,成为城市发展建设最动人的一道风景。另一方面,警员邹道一直对七年前曹经波一案“耿耿于怀”。经过长期明里暗里的搜索与排查,终于因另一起案件而有所突破,揪出幕后黑手,告慰了死者英灵。
  • 黑夜白雪

    黑夜白雪

    “北方很冷。”“嗯。”“那你还是要回去。”“嗯……”“留下吧。”“不。”“为了什么。”“我,有东西,很重要的,还放在那里。”
  • 神明大人不允许

    神明大人不允许

    (本书节奏较慢,但是更新稳定,建议多看几章,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朱从心,机械类在校大学生一枚,学习一般,人际关系一般,参与的组织一般,认识的人一般,在班级中担任副班长这么一个不大不小,有点存在感又没啥事情的职位,在部门里担任副部长这么一个辅助部长进行工作,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又在部门中刷脸刷存在感的职位。因为室友都不抽烟,所以他也不抽烟,喝酒也是浅尝即止。晚上十一点睡,每天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身体健康,睡眠也都是一觉到天亮,绝不把疲劳和压力留到第二天。就算是神明来看,也只会觉得这是个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人。或许是普通到了神明都留意到了他,某一天,朱从心遵守交通规则,小心翼翼的过马路,竟然遇到了一个酒驾司机。临死之前,神明降临了...
  • 庭院云茫之云珠

    庭院云茫之云珠

    端木云珠,是小说《如影随形永相随》中女主角一直提到的名字。本篇讲的就是她的故事。她是一个天生丽质的老师,追求者众多,但她对男人都是冷若冰霜。她对学生温柔可亲,是大家公认的好老师。她的生活如过山车,跌宕起伏,好不容易归于平静,又起了波澜。
  • 创业前三年大全集

    创业前三年大全集

    今天是个人创业的时代,但新手创业显得举步维艰。别人创业能够获得成功,到底凭的是什么?答案是:他们走好了创业中最艰难的前几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业前三年大全集》(超值金版)有详尽的分析和经典的案例,能帮你如何排除创业中的各种困难,教你如何轻松创业做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