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67300000009

第9章 艰难的“奥林匹克”

2008年8月,中国人民的“奥林匹克”百年梦想梦圆北京,空气中弥漫着“竞技”的味道,房地产行业的“奥林匹克”也在进行。

在资本市场上,巴菲特很现实:“我并不试图越过7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1英尺高的栏杆。”如果梦想太高、太远,脱离现实的土壤,就成了空想。有很多被利润冲昏头脑的房地产企业摩拳擦掌试图超越7英尺的栏杆,却忘记了自己只具备跨越1英尺高栏杆的实力。

雪上加霜:限贷令的推出

从2008年7月起,关于“政府该不该救市”的争论,如火如荼地展开,参与者有购房者、卖房者、媒体等,范围之广,只稍逊于即将召开的奥运会,从而进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答案、无赢家的胶着阶段。

7月17日,国内一位颇为知名的女性财经评论人撰文说“深圳楼市该救”。如果联想到当时一个时期,一批房地产商“软硬兼施”:一方面自比“猪坚强”,乞求政府可怜;另一方面,放出狠话“银行要比开发商早死”,骇人听闻,以混淆视听的表现。同时,再联想到更有一批所谓的资深学者纷纷“耻于人后”地站出来呼吁政府放松信贷、干预房价,否则“将造成中国版的次贷危机”。

是否中国的房价泡沫已经挤净,深圳的房价是否真的即将见底?对于“苦了很久”的地产商,他们中的多数更愿意相信政府救市的可能性。

2007年10月以来,处于调整阶段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吃紧的状况日益明显。根据已披露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报,41家房地产企业负债水平高于50%,包括保利地产、金地集团在内的18家房地产企业负债率均在70%的红线之上。

与之前资金追着跑的风光无限相比,游走在脆弱的资金链上的房地产企业,前后反差之大的确让人感到“凄凉”,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可改写,该承担的结果不能逃脱。

2008年8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又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土地储备贷款采取抵押方式的,应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贷款抵押率最高不得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按照该通知精神,银行被要求严格限制向开发商提供“买地”、“建房”贷款,因此这一通知被称为“限贷令”。

对于原本已经在寒冬中苦熬的开发商而言,这项限贷令的出台,无疑又是雪上加霜。期待“回暖”的地产商开始意识到,未来一段时间,自己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就在前一天的8月26日,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刚刚宣布,将在9月1日对旗下所有在售楼盘项目全面提价。在他的感召下,很多开发商开始重拾信心,准备紧随其后。但仅仅过了一天,就推出限贷令,这无异于当头棒喝,让地产商大呼“太出乎意料”。

在此之前,确实有部分地产商对政府放松调控抱有期待,一直没有采取真正意义上的降价措施,这一心态最显著地表现在“五一”“假摔”,只象征性地推出部分特价房。其实,他们在审时度势之后,就应该预测到限贷令到来的这天,从2007年底到2008年8月这段关键时期,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政府的每项政策无不在为限贷令做铺垫。

2007年11月,政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都将矛头指向房地产行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在货币政策从紧信号发出仅3天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利率,上调幅度首次上升为1个百分点。

紧随其后,2007年12月11日,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要求“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和“严格规范土地储备贷款管理”,并提高第二套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严格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将房地产的应用价值摆在关键位置,对其炒作价值却日趋看淡。

进入2008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国内多少受到些影响与冲击,“两高”行业成为国家重点“看管对象”,房地产正是名列其中。2008年2月,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手出台的新政“绿色信贷”实施半年之际,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发表讲话,总结绿色信贷半年成果,表达了主管部门深入控制房地产贷款的信心。

2008年4月16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举措再次印证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改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和国内房价不现实的虚高,促使政府将及时调控房价当做自己的当务之急。而限贷令的推出正是时间积累的产物,“这项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对各大商业银行进行房产信贷的紧急调控。”易宪容在第一时间这样表示。

从土地入手,限贷令具体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放贷项目,以金融工具扼住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命门,唯有此,才可以实现政府节地节能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房地产商以后再想“空手套白狼”,将不会再有寻找到“白狼”的机会。对于不规范的中小地产商来说,适宜生存的土壤不再“肥沃”,他们的命运可能是会被无情地挤出,而规范的大地产商则仍然可以笑傲“地产江湖”,只是不能再“任性”地定价。

平地惊雷:购房团在呐喊

房价飞涨时,购房者望“房”兴叹;房价走下行道时,购房者观望。在房地产市场,声音最响亮的好像只有房地产商和国家各项政策,与房子关系最密切的购房者俨然游离于其外,似乎一直是担任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但购房者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如果说“望房兴叹”表达的是一种无奈,观望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也是一种博弈方式,只是略显被动而已。等到邹涛组织的深圳万人购房团出现,房地产商们似乎才明白: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深圳房地产发展的几年间,邹涛是一个标志性人物。3年前,在深圳房价飙升之时,他曾在网上发起“万人不买房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说服深圳市民在房价高企之际推迟买房;3年后的今天,在深圳楼市陷入一片“萧条”之时,他再次活跃在房地产市场,发起“万人购房团”行动,意欲联合广大购房者集体向开发商压价,并请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谈判顾问罗杰·道森助阵“砍价”……

2008年7月初,在深圳“断供”风波愈演愈烈之时,邹涛通过网络发起“万人住房团购行动”。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人们买到价格合理的房子,“实现关内普通商品房团购均价8000元/平方米左右,关外实现团购均价5000—6000元/平方米”的价格目标;并且制订计划,万人住房团购平台分为5个小组团,限1万个名额,报名额满即止。

接着,购房团还筹划了一个“万人团购八步流程”:

第一阶段(2008年7月4日—8月30日)万人团购的宣传、发动、登记、报名。

第二阶段(2008年9月1日—2009年6月30日)与性价比优的楼盘洽谈团购,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第三阶段(2008年9月1日起同期进行)在团购新房不能满足所有市民要求的前提下,开通“万人二手房免中介费自助交易平台”的方式解决一批。

第四阶段(2008年9月1日起同期进行)为参加团购的市民开发更多增值服务:新房团购、免费室内设计、装修、建材、电器、家具、家居用品等一条龙团购内部优惠。

第五阶段(2009年12月前完成选聘)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一家公益机构运营“邹涛万人住房团购平台”。

第六阶段(2009年12月前)积极与有地的或楼盘资金困难的开发商合作,探索开展“订单式”新型合作建房模式。

第七阶段(2009年10月以后)把万人购房平台“复制”到全国。

第八阶段(希望在2012年12月以前能完成)平台交给社会后继续有序、健康地运行并发挥作用,邹涛个人完成“历史使命”,只担任顾问。

详细的筹划,让人们看到了邹涛的决心,也看到了“购房团”的正规性。8月6日,邹涛还在其博客中提出了搭建“万人购房团”平台的3个永远不变的宗旨:

1.永远让参与团购平台的市民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前提下享受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到性价比合适的房子,实现安居乐业。

2.永远不收老百姓的任何团购报名和服务费用。

3.永远从“多赢”与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严格进行。

所有工作由志愿者承担,不收购房者丝毫费用,让很多持有怀疑之心的人放心。单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团队协作才能做到完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报名参加团购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邹涛的想象。从7月4日开始接受报名至7月29日,前25天报名人数已达11227人。截至9月初,报名人数已达到3万余人。

“住房也是商品,团购就像是批发,比起我们自己的‘孤军奋战’,开发商给出的折扣肯定会不少。”很多报名参加团购的人充满信心。“万人购房团”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品房卖方市场的松动,促使开发商提升产品品质和客户服务质量,有利于购房者尽早实现住房愿望,而且最终会使消费者团结起来争取有利市场地位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针对这次消费者自发的团购行为,有人称其为托市工具,有人指责涉嫌违法,有人质疑邹涛自我炒作。

房价不断攀升,高得离谱的房价早已背离了房子自身的价值。尽管购房者强压不住一路飙升的房价,但也不愿意长期扮演被动角色。所以,强大的购房需求被消费者的弱购买力和消极的购买意愿抑制下来,以至于很多城市出现有价无市甚至降价也无市的萧条局面。

这是一场房地产商与消费者的博弈,对消费者来说只是推迟买房的时间,并无大碍,而对“现金为王”的房地产商则意味着无法变现,资金链高度紧张。如果打博弈持久战,对房地产商肯定有害无利。

如今邹涛带头组织了一个浩浩荡荡的超过两万人的购房团,目的就在于能让团购成员可以以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他们所需要的房子,这打破了购房者与房地产商僵持的局面,完全可以达到皆大欢喜的双赢效果。

对于房地产商,站在资金链紧绷的生死线上,变现为大,唯有把房子变现才有可能在残酷的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万人购房团给了他们一个变现的良机,尽管购房团的价格要大大低于现有的市场价,但房地产商完全可以秉承“薄利多销”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变现,以抓住任何可以救命的稻草。

对于购房者来说,虽然可以撑着不买房。可住房是人生之需,很多人对住房的需求也是很迫切的,即为刚性需求。当房价过高时,他们由于购买力较弱而望“房”兴叹,如今可以借助万人团购房这一平台获得较低的房价,何乐而不为?

无论是为购房者争取权益,还是自我炒作,对邹涛组建购房团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所组织的万人购房团可以在低迷的房市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击波,为房市凿出一线希望的曙光,这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

提价背后的“阴谋”

商场,不仅仅是金钱与商品的竞争,还是策略与智慧的较量,是商战,也是心战。

曾经有人不失讽刺地说,潘石屹是房地产商中最好的演员,演员里最好的房地产商。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营销高手,SOHO中国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潘石屹的营销故事。2008年8月行将结束时,在楼市萎靡、房价下跌的大势下,作为房地产企业中的强势群体,他再一次掀起一阵“潘式旋风”。

8月应该是夏季最热的时节,但对于整年都处于冬季的房地产而言,却是异常寒冷。地产大鳄纷纷采取“割肉换血”模式来缓解资金压力。8月20日,为弥补开发资金不足,首创转让了股权,同时,雅乐居、瑞安等项目也纷纷转让股权。而万科、阳光100被曝的内部邮件中也都表示了行业处于“严冬”之中,需要做好预防“严冬”的准备,降价也成了许多大型房地产企业过冬的唯一选择。继万科在上海、杭州等地大规模打折促销以后,恒大地产、世茂集团等开发商也纷纷跟进,宣布大幅度降价,最高每平方米降了6000元。

每一次风口浪尖总有潘石屹的身影。这次也不例外,依然延续他的“个性”作风,依旧是为SOHO中国争取最有利地位。

“我们公司将在9月1日对SOHO中国所有在售项目全面提价。从2008年初到现在,原材料价格的涨幅很大,我们工地上使用钢材的型号价格上涨了70%,水泥价格上涨了30%。这次提价是通过售价的提高来抵消一部分建筑成本的上升。”

8月26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面对《中国证券报》提出的“‘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即将到来,贵公司在此阶段会有何动作?”这个问题时,做了上述的答复。潘石屹向来语出惊人,这一次也不例外。

表述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在此时发出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近1年的时间内,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萧条期,无论购房者还是国家政府,对降价的呼声越喊越响亮,“降”声如潮时,潘石屹“叫嚣”提价,如同扔进低迷的房地产行业一颗重型炸弹。

从潘石屹的上段话中,可以看出,“成本上升”是SOHO中国逆势提价的原因。如果在房价没有虚高时,成本上升的确可以作为房地产提价的理由;但在房价快要高上天时,即使大幅度降价后,房地产商仍有充足的赢利空间。因此,潘石屹的“成本上涨论”根本站不住脚,提价也只是他的幌子罢了。

自觉成本上涨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潘石屹又在几天之后的采访中,追加了提价的理由,不过,这一次他将帽子盖得更大。“在过去1年时间里,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的速度很快,尤其是四川地震之后,人工的成本上升幅度就更快了,这些问题都是每个开发商共同面临的问题……除了以上两个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和客户都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看好北京奥运会之后经济和房地产发展的形势。”

这番话与任志强的“中国房价会上涨”如出一辙,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的确只会升高不会降低,但仍然要建立在合理的房价基础之上。潘石屹这种解释,有“偷换概念”之嫌,将未来的趋势与扭曲的现状混淆。

借口只是掩盖真实目的的理由,在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之下,潘石屹逆势提价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房地产现状和SOHO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潘石屹的“别有用心”。

其一,宣传造势。在网上,对SOHO涨价提出质疑和批评的大有人在,一家知名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成的网民认为SOHO涨价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超过8成的网民认为SOHO涨价以后会有更大的暴利。

更多人表示对这种方式的不认同:“这就是作秀,在这么低迷的市场放出如此豪言,无非是希望引起关注,但在如今的市场,通过此举来打动购房者并非易事。”

“地产明星”是大众给潘石屹的名号,经常在大小媒体上高调出现,出足了风头,为他掌舵的SOHO中国做了大量免费广告,实为一箭双雕的营销之举。如今房地产市场一片惨淡,不少房地产商连降价都无人问津,但潘石屹敢逆势提价,肯定会在房市乃至媒体引起轩然大波。从本质上而言,潘石屹逆市提价是一场免费的炒作与作秀。

其二,借机囤地。这正是潘石屹的“狡猾”之处。借2007年10月上市的便利,SOHO中国成功募集上百亿资金,加上几十亿的自有资金,“现在SOHO中国账上的可支配资金超过150亿元”。正因为如此,在很多房地产商都在银根紧缩、市场萧条的寒冬中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时,潘石屹却可以高枕无忧。

虽然不用为资金担忧,潘石屹却在土地储存方面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是资金与土地综合力量的比较,仅仅有资金但是缺少土地,在这场较量中,潘石屹肯定会处于下风。以往苛刻的土地政策以及过高的地价,都让潘石屹有心而无力购买土地,好不容易等到房地产冬天,在其他企业面临资金漏洞时,他当然对这场大洗牌抱有十足的期待。

尽管潘石屹期待着一场房地产的大洗牌,但在他眼里,这场大洗牌还不够快,也不够惨烈。于是,潘石屹又开始煽风点火,让房地产的洗牌来得更猛烈些。

作为地产明星,潘石屹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所以他说的话就具有相当大的煽动性,其行为更具有示范效应。如今潘石屹高调宣布提价,又拿出“看好北京奥运会之后经济和房地产发展的形势”这个大牌,就产生了涟漪效应。

受潘石屹的“误导”,有不少持观望态度的房地产商有可能继续守着房子绝不降价,甚至头脑一热跟着提价都有可能。潘石屹有150亿元港币撑腰,提价自然不会伤筋动骨,但有些在生死边缘上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提高房价就会死得更快。如果真如潘石屹所愿,更为残酷的行业洗牌到来时,手里握着大把现金的潘石屹还不趁此机会大肆“抄底”,大量买地?

可见,潘石屹逆势提价是一场别有用心的“阴谋”。其他地产企业无论是想要追随潘石屹,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炮灰;还是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都需要清醒地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资金链是否正常,究竟能扛多久?

当保险资金在敲门

经常出入北京金融街、CBD附近的人,如果稍微细心的话,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保险公司的LOGO。保险资金进军物业,这已经不是新闻。

2008年8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次会议上,保险法修订草案拟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其中就增加了不动产投资。而此时,正值房地产全行业深陷资金困局之际,保险资金对房地产的放开,很多人寄希望于此,希望打开救赎房地产业的头阵。同时,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对房地产领域虎视眈眈,甚至喊出“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将拯救房地产行业”的极具煽动性的口号。

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放行,将令保险资金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从过去的“暗度陈仓”走向“明修栈道”。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保险资金或许会成为楼市潜伏的一大主力资金。

在大自然界,想要生存就必须要练习速度;在商界,想要获得商机,必须也要具备“抢时间”的素质。就在修订草案的两周前,已经有一些保险机构迫不及待地咨询全国各大城市的写字楼情况,大有一种要立即出手的架势。

在房地产市场冷清时,保险资金尚且如此热心;在房地产大行其道时,保险资金虽然没有对房地产“大声说爱”,但“暗送秋波”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2006年之前,根据保监会一贯规定,除了可以收购地产公司股票等方式间接接触地产投资领域,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商业地产的政策一直没有被放行。而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则为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开闸。2006年8月,《上海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草案)》揭开面纱。《草案》提出:“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发展创业投资基金。”

有了政策的“放松”,在政策许可的尺度下,保险资金迈出了投资房地产的第一步,即直接收购优质物业。从2006年开始,保险资金开始试水房地产:泰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耗资14亿元,分别购买了37913平方米的金融街F2B和65096平方米的北京国际中心1号楼;民生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北京国际中心2号楼……打着“自用”的旗号,保险大鳄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物业的主人。“这些物业远远超过了其办公需求,主要是他们的投资需求。”一位房地产经纪人充当了《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角色,道出了实情。

2007年3月30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道许表示,国务院已经原则上批准保险公司进行房地产投资。这个消息,无疑为保险资金进军房地产撬开更大的关口。经过2006年一年的“锻炼”,保险资金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似乎变得更加成熟。保险资金投资物业看重的是长期的回报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短期3—5年财务上的赢利。“以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少,现在投资物业似乎已经成为必然了。”

2007年底,中国人寿以过5亿元人民币购买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旗下部分自有房产、在建工程、土地使用权等资产。而此时,手段更加高明的保险公司将主业与房地产巧妙地合二为一。2007年底,华安保险在全国各地自购物业,首批推出200家社区保险门店,不仅如此,它还抱有“鸿鹄之志”:到2008年年底,华安将在全国开设2000家门店,5年内这一数字将达到10000家。

没有人敢否认,伴随着对终端消费群的掌握,华安保险不会是下一个“万科”。就算自己不能成为优秀的房地产企业,至少也可以救房地产企业于“奄奄一息”。“目前对一个开发商,或一个成熟的商业项目,海外上市、融资的目标平均在10亿元左右。”一位业内地产商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保险资金可以投向房地产,至少可以盘活数个商业地产项目或者同样数量的企业。

在边经营主业边“打擦边球”经营房地产后,2008年的“放行”政策似乎为保险资金进行房地产投资正名。然而,和所有新政策的出台相似,这项“放行”政策也不会一蹴而就。在政策出台,与真正落实实施之间,仍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更何况,在这条路上还有一块块“绊脚石”。一些反对者旗帜鲜明地表示,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房地产,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投资失误。对于“嗷嗷待哺”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此时的进入,大有可能会“搅浑”房地产市场。

首先,会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已取得的成果。2008年8月,政府系列调控组合拳开始见效,房价逐渐回落,朝着理性的轨道迈进之际,此时保险资金的突然来袭,不仅会使国家调控多月的心血功亏一篑,还可能将日渐“透亮”的楼市再次“搅浑”。

其次,历史的教训还在眼前。20世纪90年代,保监会未成立之前,保险资金曾经尝试过投资房地产,但在缺乏风险意识的“头脑发昏”后,留下的是一大批烂尾楼。资金大面积的亏损,让保监会在成立之后,就将所有相关投资活动叫停。尽管已经过去十余年,但面对高风险的房地产业,尤其是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保险资金重蹈覆辙的几率更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历史的教训成为反对者最有力的理由。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仅2008年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缺口就将超过万亿,数目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国保险资金运用额为2.7万亿元。而国际上通行的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的比例大约在5%—10%之间,依此比例计算,则意味着可投入房地产的资金将有1000亿元,甚至2000亿元。

与万亿相比,1000亿—2000亿元也只是杯水车薪,没有“搅浑”房地产市场的能量,让其进入也无大碍。尽管如此,保险资金何时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有关人士仍没有轻易判断。

房贷中介遭遇生死劫

对于“历经劫难”的2008年房地产市场而言,中介亏损、关门潮早已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2005年,一群小型中介也在当时的房地产调整时纷纷被“清理”;然而时隔3年,作为全国代表性的房地产龙头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的地产中介们也正经历着一场劫难,也正进行着一场“物竞天择”的“进化”,此次涉及的企业却是一些中大规模的中介。

或许对奥运会的期待,让人们暂时忘记了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房地产,据北京多家大型地产中介机构统计,7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环比6月下降10.9%,价格也同时出现回调,环比下跌2.6%。即使之前被众人看好的鸟巢附近的短租房,也大都化身为“空巢”,约8成空置。在2008年5月,亚奥区域短租房两居室的平均月租金是6万元左右,但短租客户比预想中要少,供求比例为10:1.面对冷清的市场,房主主动向中介公司提出降价50%,但500套房源中依旧空置四百多套。

与多数房源空置命运相同的是,大多数中介店铺的交易量也是连续走空。迫不得已之下,中介只有关掉部分店铺。2007年,中大恒基的门店有五百余家,截至2008年8月,只剩下322家,锐减二百多家。至此,中大恒基仍在进行规模调整,“现在每个店面维持10个人左右,但目前,店面租金和人员开销仍然是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

在市场旺季,规模越大,则赢利越多;但是当市场状况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店面规模时,缩减规模也是随着市场变动做出策略调整的必然结果。

与北京相比,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广州中介在缩减店面规模的同时,开始寻找新的中介盲点区域,达到最优地域组合。同时为提高成交量,还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员工。一家叫做满堂红的中介,其销售人员的提成已创下行业新高,提成起点上调幅度超过33%,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0%。

即便如此,平均一个月一间铺十多单的成交量,让中介们在7月份明显感觉到更吃力。

北京是中大恒基的大本营,而广州是满堂红的根据地,在各自的地盘上,它们的状况都令人担忧,可以推理,“客居”上海的日子更是难熬。

推理的大背景是,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7月份已经跌破了1万套的关口,8月份更加糟糕。中原地产一位高管表示,上海二手房市场目前持续低迷,7月份比6月份成交量大约下降25%,8月份比7月份成交量下降15%—25%。

而2008年8月,上海市本市二手房中介门店已从2006年前的16000家左右,减少到7000家左右;同时,仍在维持经营的中介机构中,一些大牌连锁机构每月亏损近500万元的情况司空见惯,平均到每个单店,月均亏损金额约6万—7万元。

在减少的中介队伍中,中大恒基和满堂红的身影异常清晰。在北京中介行业中,中大恒基属于“第一集团军”,却不能例外地卷入到“关店潮”之中。第一战场失利,随即蔓延到第二战场上海。8月,中大恒基在上海的十多家网点门店,已有部分网点寻求转租、员工集中离职的现象出现。

同为天涯沦落人,素有广州三大中介之一的满堂红置业有限公司,也将所有浦东15家门店全线撤离,仅保留在闵行区和普陀区的十多家门店。与中大恒基在上海设立店铺有限不同,满堂红对上海市场怀有更大的野心:2007年3月即成立满堂红上海分公司,一年间拥有30家门店,员工近500人,业务范围遍及闵行、浦东、普陀、南汇、闸北5个板块。仅仅一年的时间,三十多家门店的数目就缩水一半,与市场的调整、分化有关,与其自身的盲目扩张也是不无关系。

和满堂红有着同样宿命的还有合富置业,短短几年间,合富置业也从17家扩张到一百多家。如此快速地扩张埋下的隐患,在2007年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时并没有显现,等到市场调整出现,往往会演化成急风暴雨下被打落的枝叶。合富置业在上海的门店也从一百多家下降到了六十多家。

内地中介在上海市场相继“失守”之时,曾经在上海房地产市场风光一时的港资上市公司博邦地产也未能幸免。7月24日,步履维艰的博邦地产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突然宣布4家门店全部关门歇业,八十多名员工被全部遣散,需要自寻出路。虽然仅4家门店关闭,但这是2006年12月被21世纪不动产收购25家门店之后仅存的“硕果”,此事件意味着一个曾经响亮品牌的倒下,至此,博邦地产正式在上海滩谢幕。

从小型中介的全线撤退,到大中型中介的部分关店、调整,与其他行业一样,地产中介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行业周期。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房地产中介则是房地产业敏感的温度计。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必然会通过房地产中介行业的调整得以表现。只有经历多次洗牌,汰劣留强,房地产中介行业才能走向真正的规范、成熟,中介机构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真正信任。

危世警言:节衣缩食,变现为大

房地产的寒风越刮越狂,而为实现房地产理性健康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组合拳也越打力道越重。在不能承受之余,一些房地产商开始大声呼吁,寄希望于政府采取救市措施。但面对来之不易的调控效果,政府断然不会轻易手软,否则将有功亏一篑的危险。

调控的不放松,将房地产商置于“三”面楚歌的境地:在中央政府的坚强意志下,地方政府再也不敢轻易为地产商打开政策缺口;银行信贷的开口也越缩越紧,对于房地产商更是早早关起了大门;降价之后的房价依旧高高在上,仍然徘徊在消费者的购买力之外,使得消费者的观望情绪更加坚定。

一个企业能够走多远,与自身的“内部构造”不无关系,但更是综合因素的激励,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时机不对,往往让企业生出“壮志难酬”的感叹;地理位置不佳,为企业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人心不齐,更让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而面对政策、资金、市场都出现瓶颈的现状,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再,实力不济的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变得比犹如登天。尤其是一些在房产泡沫时贪图冒进、资金链脆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早已抵挡不住,被一步步逼近死亡线。

小企业成为优胜劣汰的“劣汰”,但房地产龙头行业也未必都可以做“优胜”者,想要生存,也需要寻找一个支撑点。识时务者为俊杰,古来但凡成功之人,总是既能够把握住外部环境的变换,又能够做到对内部局势的明察秋毫,适时做出调整和应对。

在每个房地产企业都在面临生死命题时,想要成为幸存者笑到最后,就必须拿出实打实的真功夫,走好“节俭”与“变现”两步棋。谨奉这两条黄金法则,才能够在“乱”中取胜。

首先,节衣缩食。

如果不能造血,止血就是维持生命的最好办法。此时的房地产企业,要尽量缩短战线,将摊子铺得小一些,如有可能不要先着急开发新楼盘。

此外,还可以考虑尽量降低消耗,在征求员工的同意之后,可以适当减少员工的福利、奖金等。

在全国房地产企业中,万科不仅在降价方面走在前列,还率先开始提倡“节俭风”,“万科已开始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万科员工二季度奖金只发50%,整个行业正经历非常时期,与经营无关的活动一律停止,一切回归理性”。

其次,变现为大。

正如鱼与水的关系,房地产与资金向来不分家,“现金为王”是其真实写照,但是房地产行业大洗牌以来,因资金链断裂而亡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堆积如山。

作为全国第一个降价者,万科降价的真实目的正是变现,据其内部人士称:“目前深圳楼市仍然在跌,截至目前,万科成交量是去年同期的一半,万科正在以降价、提升品质、暂时不拿地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回笼。公司目前尽可能多卖楼,薄利多销。”

众所周知,房地产属于高利润行业,死守价格不降,仍痴心于暴利,只怕在走向暴利的路上就会被挤出竞争圈。倒不如尽早降价,将利润空间缩小,以换取急需的“救命钱”,来挽救自己于奄奄一息之时。

在寒冷的冬天行走,“节衣缩食”才能够轻装上路,“变现”有利于保存体能。房产行业已是冰冻三尺,而千方百计寻找取暖的方法,才有可能撑到曙光出现的那一刻。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包括了关于“封建主义”与“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化:在封建羁绊中步履维艰、封建制度的覆灭和现代化的起飞、封建主义:新时期现代化的沉重包袱、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等。
  •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第一手资料。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
  • 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本书主要介绍经济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事关民生的经济常识、市场运转的经济常识、企业管理的经济常识、国家调控的经济常识、投资理财的经济常识等。
  •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

    本书在公平与效率的分析框架下,思考如何通过农地制度创新,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既能保障经济进程健康发展,又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 国际投资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际投资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本详细介绍国内外国际投资学理论研究状况,发展过程及未来方向,理性分析中国投资现状并提供发展建议的书。一方面从全球视角看世界,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和政策前沿;另一方面,从中国视角看全球,研究中国双向投资新格局下所涉及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政策前沿。
热门推荐
  • 藏宝洞

    藏宝洞

    (剑三同人)普通的门派弟子,出师之后稀里糊涂的卷进一场争端,集齐三张藏宝图残页便可开启藏宝洞
  • 卑遗

    卑遗

    幕后玩家到底是谁?警局里真的得有卧底?人性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是身处什么地方?
  • 我可能得抑郁症了!

    我可能得抑郁症了!

    一个患有重度抑郁症兼焦虑症的创业女性,被爱人抛弃、被合伙人欺骗陷入生活谷底时,遇到了暖男骆无穷,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保住公司并与抑郁症对抗的傲骨之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科技狂人

    科技狂人

    一个因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的青年,不得不放弃电脑工作,去干力工,却意外挖到外星文明遗留下的智脑和修行方法还有科技资料。开公司,出国产操作系统,研究属于国人自己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先进计算机、通讯设备、卫星、悬浮汽车,修建属于自己的研究基地,飞入宇宙,踏上外星旅程,这一切都不是梦,请看科技狂人!************************************************读者群已经建立,感谢(起点ID:风云·怒)朋友的帮忙,群号:67138351欢迎各位喜欢本作品的大大加入新书正在努力中,请各位支持我的朋友再耐心等几天,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本书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基础知识和中医治疗的宗旨纲要。具体包括:该说中医诊断、健康与疾病的分水岭、中医怎样诊断疾病等内容。
  • 我家御兽不可能那么乖

    我家御兽不可能那么乖

    波澜壮阔的新月大陆,千奇百怪的稀奇异兽。乖巧可爱的利爪犬;调皮腹黑的雷霆战鹰;冰冷动人的冰霜蝶;威严霸气的烈火金狮……这是一个异兽横行的世界!为了对抗不断入侵的异兽,御兽使诞生了,契约一颗御兽蛋,孵化出属于自己的生死伙伴。魂穿异界的主角,为了寻找回家的道路,努力成为一名御兽使,在御兽伙伴的陪伴下,踏遍新月大陆的每一个角落,遭遇了种种强悍的异兽,不断战斗,终于成为一代强者!关键词:御兽、宠物、驭兽、宠兽、灵兽、精灵(简介无力,作者只想描述出自己梦想中的御兽世界,可能笔力不够,万望担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死寂亡灵

    死寂亡灵

    死亡之后,不是重生,也不是轮回,更没有可能复活。但却可以作为亡灵活着,而这种活着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要问叶生是否活着,但他已死!你要再问他是否死亡,可他活着。这…就是死寂亡灵的代价!
  • 豪门圈宠:失守的绯色游戏

    豪门圈宠:失守的绯色游戏

    痴心缠绵,换来的却是腹中胎儿惨被生生害死,受尽冷眼。曾经的甜言蜜语,那些以死为盟的承诺,最后只能变成最可笑的记忆,狠狠的折磨着她不再冷静的心。过多的恨意,心灰以冷过后,那个纯洁无邪的她,已一步一步的走向另外一个世界。她不再单纯,大家都说她妖治妄为,是一个危险且疯狂的女人……她不再相信爱情,爱情只是她用来上位的游戏,争取复仇机会的工具。她不为情所动,哪怕动了……也不允许。她,努力的学着如何周旋在男人与利益权力之间,争取着更高的能力,誓要为自己的孩子复仇,定要将那夺走她一切的小三还击到底。只是……她最不该的是招惹了那个魔鬼,一个绝对高傲的男人,一个不允许被忽视的男人……被她一心当成工具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