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08500000042

第42章 人生境界

何谓境界?古时有这么一个传说很耐人寻味。有一次,楚悼王去打猎,把一张非常珍爱的弓弄丢了。左右的人十分着急,要去寻找。楚悼王却坦然地说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叫左右的人不要找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评论说到:“何必要一‘楚’字,‘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何必要一‘人’字,‘失之,得之’足矣,这样就符合天道了!”故事里的这三个人,胸襟似乎都很广阔,而且一个比一个广阔,这就是所谓的境界吧。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它是一个比喻的词,譬如登山,到达一个高处,景物风光与低处大不相同,即到另一境界。但自晋唐以来,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如丁福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解释说:“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意思是说,心灵所攀登游历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的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佛教认为,世界皆妄,人对于世界的感受是由心念之妄所产生的幻觉。心念为人的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境界。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的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

在中国古代,儒学也非常强调心灵境界的向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孟子在论述人格境界时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种人格境界的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尽心而知天,具有神秘的心灵体验意义。

在儒学看来,所谓人生境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即精神生活的高度。它不是别的,乃是人类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一种道德境界,经过自我反思与学习,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信仰,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一)“孔颜乐处”的道德境界

“孔颜之乐”又称“孔颜乐处”,指孔子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的生活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精神,这是儒学所崇尚的圣贤乐境。

乐道是传统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学认为,道德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物质享受所不能得到的,因为它是内在的,属于自己的,具有真正价值的,只有仁、知(智)之人才能做到。所以,孔子有“仁者不忧”之说。为何不忧?其主要根据在于“内省不疚”。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可见,不忧才能乐,不忧就是乐,只有实现了仁德,才能体验到心中之乐。

孔子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乐以忘忧”,这说明孔子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即使物质生活比较困难,而精神生活充实,就会以苦为乐,自有一种高尚的乐趣。

在孔子看来,颜回也能做到“乐以忘忧”,他赞叹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可见,颜回也是这样的仁、知之人。孔子以仁为最高的德性,以乐为最高的体验,仁则乐,乐则仁,颜回既然能长久地做到仁,因而能体验到其中之乐,不为贫困的生活条件所改变,这种境界当然要受到孔子的赞扬。

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把孔子的“乐以忘忧”与颜回的“不改其乐”称为“孔颜乐处”。周敦颐还对孔子和颜回之乐作了很精辟的阐述:“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通书·颜子》)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者得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通书·师友上》)“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通书·富贵》)

在周敦颐看来,俗人以贫贱为人生苦境,以追求富贵为人生快乐(但是,即使拼其一生,追求到了富贵又能怎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孔颜之乐”的追求则是超越于富贵与贫贱之上的,认为人生中有着至富至贵、可爱可求乃至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和人生的富贵完全是两回事,它比富贵荣华更珍贵、更可爱,这就是“大”,即道与德。“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通书·师友上》)孔颜之乐,乐在何处?就是因为他们能见其“大”而忘其“小”(个人的富贵与贫贱)。他们追求的是最高层面上的东西,当然就把次一等的、人间的所谓富贵荣华等甩到一边去了,从而在心灵深处实现一种高度的充实、平静和愉悦,即所谓“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就是平等对待了,没有分别心了)”这正是孔颜之乐的实质。它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有于身”的精神境界,所以,就能“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即把世间的权贵和地位都看得很小、很轻,视黄金和美玉如粪土了。

在儒学看来,道德修养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孔颜乐处”的境界。儒家学者重视精神生活,尤其重视道德价值,把自身在道德修养和学业方面的长进,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从而予以格外重视,而对身外的物质生活,则漠然视之。一句话,人生忧乐所系,不在富贵利达,而只在道德学业。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意即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大弟子王艮曾作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这首诗歌就是他对“孔颜之乐”的体会。

当然,所谓“孔颜之乐”,不是完全无忧,而是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宋代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表现了一个儒学政治家的情怀。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天下的利害得失,忧天下之忧,不忧个人之忧,这正是志士仁人的精神境界。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水”境界

儒学认为,人生的精神境界还需要在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提升。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孔子也曾谈到山水之乐,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历史宏论。在孔子的这一命题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喜爱和向往,是因为它有某种和人的精神相似之处。

朱熹据此注解为:“知者达于事物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在这里,仁者、知者其实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山有厚重,水无常势。山和水构成了大自然中两种风格迥异的形态。山有其高、深、博、大;水有其灵、动、柔、变。一个志存高远,一个随波逐流。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

山的哲学蕴藏着厚重,水的哲学贯穿着机智。山的逻辑意味着青云直上,水的轨道体现着迂回渗透。简洁是山的风格,它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丰富是水的个性,它漫地而游,潇洒从容。山是有记忆的,经年累月,历经沧桑,成就伟岸气质;水则灵柔乖巧,化解万物,有容乃大,因此畅流不息。这也许就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原因吧。

人人都爱大自然。当一个人从烦琐忙碌的社会生活中走出来,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时,会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愉悦感。那么为什么人会如此地热爱大自然呢?我想,人人都热爱大自然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大自然是我们真正的家。

儒学是主张法天的。儒家经典《易传》也十分强调对大自然的效仿:“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下》)《论语·泰伯》载:“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被后世儒者所传颂的“吾与点也”,也体现了孔子向往在大自然里欣赏风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人生快乐与人生理想。

《论语·先进》记载:当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各有什么志向、志趣时,子路、冉求、公西华都谈到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实行礼仪之类。轮到曾点时,却与众不同,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说,在温和的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服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边洗澡,到舞雩台(祭天祷雨之处)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听了学生们的话,唯有对曾点表示赞同,感叹说:“吾与点也。”

可以看出,孔子很向往在大自然里欣赏风景,感受人生的快乐,这也是孔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但这并不是出世主义,不是纯粹的自然美,孔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人与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其中便有社会理想,这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曾点所说的“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就体现了人间和谐,而不是独自一人去体验山水之乐,也就是说,将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之乐。

(三)“体天下之物”的“大心”境界

宋代张载也强调人的精神境界,他提出了著名的“大心”说。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篇》)所谓“大心”,就是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与天地相似之心。

何谓“以天地为本之心”呢?天地生人赋以人性,也必求人能尽性生活。不违天道、地道,学习天地博大博爱精神,以仁爱之心待人,此种心境便是以天地为本之心。

何谓“参赞天地之心”呢?《礼记·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即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可见,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生生化育之恩,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此种心境便是参赞天地之心。

何谓“与天地相似之心”呢?《易传·系辞上》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意即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就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便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这种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乐天知命和安土敦仁,博爱众生之心便是与天地相似之心。

因此,“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与天地相似之心”都是大心的表现。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天地为楷模的宽容、博爱之心。

在张载看来,大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人常被见闻之知所局限。被见闻之知所局限了以后,就不能容忍依其见闻难以理解的思想观点和事物现象,导致狂妄自大和不宽容。只有求得大心,才能破除心的限制,打破主客、内外的界限,从而由“见闻之知”转变为“德性所知”,即依从德性去体容天下事物,摆脱闻见之狭,由“有外之心”转变为“无外之心”。这样就不是以世界为对象,而是以世界与我为一体,“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可见,这里讲的“大心”实际上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大心”的价值和核心在于“体天下之物”。“体”即“体验”“体恤”。因此,这个“体”字象征着人的生命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体物”就是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地融入到万物之中,从而体会到万物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就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立大心就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论语·述而》)志于道,可谓志于人道天道;据于德,是据于德性所悟所知;依于仁,是依于仁爱博爱之心。

立大心、树大志是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兼爱天下。立大心,要求既不以己心强制他人之心,也不以己心屈从他人之心。树大志,要求既不以己志取代他人之志,也不以己志卑顺他人之志。所以,立大心、树大志应当尊重人的心志自由和精神权利。心志不可欺,人格不可侮,这是儒家恕道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认识和主张。

大心大志的主张表现出人格独立的高贵精神和容分恕异的宏大气魄。孔子说过:三军可以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利不能动的独立人格精神。人生在世,心志最为珍贵。心志自由应当是“上下与天地同流”和“塞乎天地之间”。大心大志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心志自由和精神权利。

立大心就可以成为与天地同大同德的“大人”。《易经·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由此,大心大志亦可以说是大人之心和大人之志。大人之心也是天地之心。此心具体说来就是“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朱熹:《仁说》)以盎然生物之心和温然爱人之心待人接物,自会生长出宽容忠恕的精神和恢宏阔大的品质。

总的来看,张载的这种“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的思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价值,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等,都是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的。

(四)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当代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冯先生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有较高的“觉解”,而动物没有。所谓“觉解”,是指人对自身行为有明确的自觉认识(“觉”即是自觉,“解”即是了解)。并认为人的“觉解”来源于人心,因为人心中有知觉灵明,所以,人才有“觉解”。

在冯友兰看来,由“觉解”产生的人生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据此,冯友兰将人生境界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最低的人生境界。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整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淳朴自然。《古诗源》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两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记得某报曾刊载一文说: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这样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娃。”记者问:“有了娃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放羊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区,对自己生活不觉解,这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境界,可以说仍是近乎处于自然境界。

冯友兰认为,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即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这种追求我之名利的人生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已经觉解到功利的意义。所以,他做事完全是出于利己的动机,其行为是“为利”的,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这种人在他心目中,只有他自己,所以,他显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因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或许有利于他人,或许损害到他人。这种人被传统儒学称之为“小人”。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觉解相比,功利境界中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就个人,还是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就社会现实说,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之中,可以说,功利境界是常人的境界。有一则故事说: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由是观之,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心态各异,所干的事也不尽相同,求名利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人通过“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这一套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则“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为更利己之手段。如此等等,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都是功利境界。显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

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已经觉解到社会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自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的人,就不仅为自己做各种事,而且能自觉地为别人和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虽然认为人可以追求功利或利益,但不符合正义的利益没有意义。这样的人所做的各种事都具有道德的意义,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这种人被传统儒学称为“贤人”或“君子”。

道德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在儒学看来,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有人以为儒学重义必轻利,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是不明层次的说法。重义的人不重己利,这是一层;但重义的人,必重他人之利,必重社会之利,这又是一层。譬如孟子见梁惠王,不让梁惠王言利,而孟子自己却大谈其利。原来梁惠王所谈者,己利也,而孟子所谈者,公利也。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利。

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予”为目的的。这种差别是源于这两种境界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其人生的目的不同。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已有了解和觉悟。然而,在冯友兰看来,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天地境界”。

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有这种觉解的人,他在“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宇宙生命中,确立了自己是“天地万物之灵”并与天地万物和谐“并育而不相害”的自觉地位和天地之大美如斯的精神境界。有这种觉解的人,他就不仅为个人、他人和社会做各种事,而且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所做的事在天地万物中的意义。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博大、审美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天地境界。处在天地境界的人被传统儒学称为“圣人”。

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可见,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们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就可以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圣人。

在冯友兰看来,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为,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可见,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区别是尽人伦人职与尽天伦天职的区别,也是道德与超道德的区别,即于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与于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宇宙分子的区别。说到底是把人之所以为人者看成是“人之性”还是“天之理”的区别。或者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也就是儒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人生境界之中,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冯友兰说,前两种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后两种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通过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因此,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的境界说,是在深刻领悟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真谛基础上,借鉴西方伦理学思想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现代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使人的精神生活具有审美意义,他对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视与挖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启迪作用。

境界说的不足主要在于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脱离开社会实践纯粹从人的主观方面讲人的觉解。

同类推荐
  • [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河西教育史

    河西教育史

    本书论述了从远古时期到2005年河西地区的教育史,主要内容为各个时期的学校设置,教材选用,教育管理机构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体制问题有时候是政策问题。大的体制一般由国家来制定,小的一些体制则由我们自己根据地方上的实际情况制定。也就是说在国家既定的体制之下地方上仍然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探索、研究、确定和解决,即制定符合地方教育发展的体制,或者说存在着如何把国家好的体制变为符合基层实际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政策体制的问题。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实践教学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实践教学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无疑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提出挑战。显然,过去中小学教学管理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不相适应,广大一线干部教师呼吁,中小学教学管理亟待改革,如果不紧紧抓住管理这根缰绳,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不可能的。
热门推荐
  • 祭奠清水

    祭奠清水

    “新活力作家文丛”收录了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实力、最活跃的七位作家魏微、朱文颖、刘玉栋、刘建东、李大卫、王方晨、巴桥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力作。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们在当今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近十年来青年文学发展的轨迹。本书为王方晨卷。王方晨是一个心中有“鬼”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人物常有英勇的精神气质,他的文字亢奋、胆大包天。
  • 调皮甜妻你是跑不掉的

    调皮甜妻你是跑不掉的

    他是权势滔天的帝王,她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普通人,一次偶遇,从此他便追着她不放手。司楠楠问:冷辰轩,你到底喜欢我什么?“我喜欢进入你时的感觉”。“你个流氓,变态。“呵,我是流氓,变态,那你每天晚上都躺在床上让我上?”“不行,我一定要走。”“乖,没了我你怎么缓解寂寞呀,嗯?”一把扛起她就向床边走去……第二天一大早,某楠扶着快要断了得腰不满的说道“TMD,是谁说冷辰轩不近女色的,TMD那些人一定是眼瞎了,他不但不是不近女色,而且还是个大色郎,总有一天会精进人亡的!”
  • 织月明

    织月明

    她历尽千辛万苦用了三千年好不容易才知道某人的消息,下界来救他。可是下来才发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找得到?“小灵儿,你就跟了我吧。”“灵灵,你别理那家伙,一天天的没个正形!”“......”青灵看着眼前的众男子,掰着指头数着一、二、三......不对,旁边还站了一位冷眼旁观的高冷美男。天啊,谁能告诉她,明明是一条艰苦的寻夫之路,为什么却变成了艳遇大会?且看她抖抖石榴裙,如何使他们拜在脚下。
  • 总裁夫人的直播日常

    总裁夫人的直播日常

    【总裁夫人在自家平台的沙雕直播日常】纪雅梵在友人的撺掇下,成为了九天直播平台的主播——猛男小梵。凭借美貌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猛男小梵火了。有一天,小梵的boss进入了直播间……婚前小梵:“礼物少刷点!平台抽成我心疼!”婚后小梵:“谢谢大家的礼物!老板们大气!”订阅提醒:您关注的主播猛男小梵开播啦,快来她的直播间围观吧!
  • 小主神遨游万界

    小主神遨游万界

    林峥无意间成为了一名小主神,万界信徒纷纷前来祈愿。神雕大侠:“贼老天,我愿以毕生绝学为代价,只求能回到那个夜晚,亲手杀了姓尹的那个畜生!”张小凡:“九幽阴灵,诸天神魔,吾愿奉上诛仙宝剑,只求能与碧瑶重逢于人世,做一对平凡夫妻。”齐天大圣:“主神老儿,俺老孙奉佛祖之命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经,岂知途中竟遇到那六耳猕猴假扮成我,夺了我那成佛的机会...”(暂定穿越:神雕、风云、诛仙、古剑、封神、西游)
  • 妖孽配冰山

    妖孽配冰山

    她,就是一个冰山大小姐,人人说她倾国倾城聪明绝顶可惜冰冷无情,从未有感情。却被一个说是她发小的人给逼急了。她怒道“你再亲下去,信不信我让你们家死无葬身之地,断了你们所有的后路!”他只是邪邪一笑,手用力勾住她,温柔道“那也得亲了再说,而且我可是你发小,你不能对我这么无情的,乖。”他知道她要和别人订婚,。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他就一直追。“媳妇,乖和我回家”“谁是你媳妇,滚。”生气再也不理他。人生何长,追“妻”之路更是漫漫长路。冰山能否感化?妖孽又能否追回?
  • 大红绣球

    大红绣球

    要说起来,穆蓉儿也算是个富贵人家的滴长女,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父亲是个程世美,母亲是个王宝钗,二妈是个武则天,而她只想依靠穿越前就会的一技之长孝母养家,自力更生。可是生在了这是非之家,她真的能置身事外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这婚姻大事想要作主的人可真不少,却没有一个是真正为她考虑的!嘿嘿,以前不是听老人们说过抛绣球吗?那她也就抛一回,总比被人利用了好吧?花费三年时间绣的大红绣球啊,到底会砸中谁呢?心里的那个人,会来抢绣球吗?还真就有些心里没底啊!不是新人是新书,求收藏,求推荐啦啦啦。收藏每够一百加更一章;推荐票每够一百加更一章;收藏或者推荐每够五百,加更一周。嘻嘻,头一回这么求收藏和票票。
  • 想在余生和你相遇

    想在余生和你相遇

    大约世上最大的喜欢就是彼此都心知肚明。还好,时光不负相遇,我亦承蒙厚爱。还好,我们不算迟。
  • 我们的跑团日常

    我们的跑团日常

    在红与白的对立中翻滚,在黄与褐的交融中沉寂。让我们扫清这片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真实!
  • 妖血焚天

    妖血焚天

    玄武大陆,强者为尊.重生在这片大陆的毕东洲,意外吞噬了万妖之祖的一丝神魂,融合万妖祖血,开启了自己的强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