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11700000002

第2章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这位曾经因贫穷而当过和尚的明太祖在白骨累累的基础上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十分相信“风水”,认为营建一座好的坟茔,可保王气永聚。为了保证自己的江山万万年,让子孙后代永享富贵,明太祖及其子孙前后花了30年的时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来营建这座开国鼻祖的皇陵,并将其命名为孝陵。由于朱元璋本人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又是一个嗜杀成性、阴险狠毒的暴君,他做事往往出人意料,孝陵本身又开启了帝王陵寝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因此,围绕着孝陵存在无数的谜。

这位开国皇帝是否真的睡在孝陵?孝陵墓室的入道口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把自己的陵寝布置得蜿蜒曲折?是否真如人们所他说要让孙权帮自己看守大门?

相传朱元璋死后,有46位妃子替他殉葬,这些如花似玉、生前锦衣玉食的王妃又葬在了什么地方?

南京城内出现罕见石龟,它与孝陵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孝陵的布局呈“北斗七星状”,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

原打算安放在孝陵的罕见的巨型石碑,最后为何又弃置不用……

@@◆孝陵为何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2004年6月,南京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山陵园管理局与南京大学携手保护开发明孝陵,试图解开这座陵墓存在的诸多谜团,使刚刚申遗成功的孝陵成为一张真正的“国际名片”。孝陵博物馆馆长周钰雯和南京大学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分别在一份协议书上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南京大学与中山陵园管理局“世界遗产明孝陵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协议正式签定。两家单位决定携手为南京刚刚打造的“国际名片”绘制更美的图案。利用高校科研力量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是首例;在世界,也鲜有所闻。

作为一个普通的游人,明孝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几块青砖,几方土墙。可当你知道其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之后,你就会觉得孝陵就是一座充满谜的宝库。比如,古代“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独有的陵墓“风水”理念,在明孝陵这座开创了明清五百年皇家陵寝新制的皇陵中有着独特鲜明的体现。明孝陵前临前湖,后依高山,东西各有依持,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而这些都是专家们近年来考证破译出来的谜底,如果没有他们的诠释,我们永远读不懂真正的明孝陵。那么,设置了如此多谜的墓主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墓发展进程中又处于哪个阶段,有什么特点,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些本身就是一些世人欲知之谜。

孝陵的主人朱元璋1368至1398年在位,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颇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生计,他曾经在当地一家寺庙里出家做过僧侣。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反抗元朝的农民起义,由于他作战英勇、富有谋略,于是逐渐脱颖而出,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1368年,朱元璋称帝,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朱元璋为选择帝陵基址,看中了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这一陵址的选择,是经刘基、徐达、汤和等大臣讨论后提出,由朱元璋最后同意确定的。独龙阜原是六朝开善寺的旧址,宋元时改称蒋山寺。洪武九年,朱元璋派人逼使蒋山寺的和尚将寺址从独龙阜迁到紫霞洞的南面。但当新寺即将建成的时候,又有“风水”先生说新寺址于陵园不利,和尚只好再次搬到了现在的钟山东麓灵谷寺。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陵园经过5年建设,到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第二年葬入皇后马氏,因皇后谥号“孝慈”,所以将陵定名为“孝陵”,也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两年后规模巨大的孝陵大殿落成,负责建陵的官员李新,也因建陵有功被封为崇山侯。洪武二十五年,又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称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崩于西宫,与马皇后合葬此陵,殉葬的嫔妃46人。陵墓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止,才算全部完工,前后共历时32年之久。

@@◆开创了新的陵寝制度

在中国历代上百个帝王陵墓中,有3个堪称是里程碑,一是秦始皇陵,二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再就是明孝陵。秦始皇死后的陵墓建成方形,以后一直影响到西汉、东汉;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依山为陵,陵前有完整的神道和石刻,这又影响到整个唐代直至宋;朱元璋的孝陵是明十三陵的模板,并影响到清代陵寝的规模和制度。那么孝陵是如何布局的呢?它有哪些特点呢?

孝陵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坊门的神道长约2400米。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坊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孝陵建筑布局采用自由与规整相结合的手法,对比十分强烈。如城郭随地形起落设置,环钟山而行,绵延22.5公里;陵宫平面则规整划一,中轴对称,这与朱元璋主持建造的明初京师都城和宫城体制是高度一致的。从下马坊到大金门的导引部分及整个神道石刻布置蜿蜒曲折,而自内御河及金水桥起,经陵宫门、享殿前门、享殿、方城及明楼直到宝顶,则又是顺一根轴线由南到北,从疏到密,从低到高,层层推进,张弛有度,尊卑分明,在最后部分形成建筑质量、密度、高程、工艺上的高潮。专家们还认为,孝陵平面规划上采用了中置北斗星图式、四方设四像环绕的天象布局手法。

明孝陵十分讲究“风水”地貌。它以紫金山为屏,紫金山有东、中、西三峰,这与“华盖三台,尊极帝位”之说相合。独龙阜东西分别是龙山、虎山,南偏西为前湖,北部有位于钟山主峰之下的玩珠峰,这分别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像。正前方有梅花山作为“前案”,更远处有天印山呈俯伏拜揖之状,表示“远朝”。陵宫东、南两面有“冠带水”自东北向西南潺潺流淌,可保王气聚而不散。它既体现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符合儒家的礼制秩序,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艺术结晶。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思维模式,给这些地理特征赋予了很深的东方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明孝陵还是中国历代帝陵制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它继承了南方帝王陵寝制度的传统,如圆丘和长方形陵宫早在六朝时期已广泛见于南方帝王陵寝建筑,朱元璋发扬光大了这种南方传统,并使之最终成为中国帝陵制度的主流,体现了14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化大势在空间上的位移,即当时南方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加上政治的作用,从而造成了帝陵文化的南北整合而以南方体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特征。

与前代陵寝不同的是,孝陵一改以前的方形陵墓为圆形,同时将陵墓周围的围墙由方形改为长方形,由四周开门改为单独开门。此外,朱元璋陵墓还取消了前代帝王陵墓中的下宫,仅保留上宫,并扩大了上宫规模,又加建方城、明楼。陵前弯曲的神道,据说是为了绕过孙陵岗上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墓,也说是与朱元璋迷信“风水”有关,但确实开创了新式的帝陵制度,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以至清朝帝王陵墓中,一直得到沿用,影响深远。

@@◆朱元璋是否葬在孝陵

明孝陵之谜,实际上从朱元璋建陵之日起就开始了。关于朱元璋玄宫建筑,由于史书未载,也没有遗存有关资料,加之下葬时“南京十三个城门出棺材”等传说,故朱元璋的确切葬处一直未能确定。据说玄宫内埋葬着朱元璋本人及马皇后和46位妃嫔,但这些妃嫔墓葬的遗址却无蛛丝马迹,于是孝陵留给后人是重重的迷雾。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发生了叔叔与侄子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南京皇宫一场大火,使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许也就将仅存的资料烧毁殆尽了。因此,孝陵一直是困扰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一道难题。

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他的陵寝是否就是明孝陵,孝陵是否被盗,这是从明清以来就争论不休的最大的谜。

民间广泛流传着明太祖死后从都城13个城门同时抬出棺材的说法,因此,人们常常怀疑朱元璋是不是真的葬在孝陵里面。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认为在南京朝天宫,赵执信则认为在北京万岁山。有人说朱元璋葬在皇城的万岁殿下,又有人说葬在城西朝天宫三清殿下等等。众说纷纭,成了不解之谜。这些传说大概是由于朱元璋的性格多疑,再加上他生前杀人太多,怕人掘墓报仇的心理所引起的。传说的内容很像三国时代曹操死后造了72座疑冢的模式,很有可能是从古代某些帝王的“疑冢说”移植过来的,均无充分的根据。因为孝陵在朱元璋去世以前已经建成,到了朱元璋死的时候,陵墓的一切设施都已就绪。而且,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死的,南京地区当时已经进入夏季,停灵七天以后,就立即葬入了孝陵。如果在别处另造新陵,在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再则,孝陵的位置紧靠宫城,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内有神宫监,外有孝陵卫的官兵日夜巡逻,其安全的程度远较别处为高。所以,朱元璋是不会遗命舍此而他葬的。此外,朝天宫的地下早年经过部分发掘,确有一座六朝大墓,但明故宫的范围内从未发现过任何明代大墓的痕迹。至于南郊、西郊和北郊,解放后曾清理发掘过几百座古墓,还没有一处值得怀疑是明太祖的葬地。因此,今日的明孝陵应该说就是埋葬朱元璋的地下宫殿的所在地。

2004年初,考古工作者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GPM)技术,对明孝陵2万多平方米的地域进行探测。主持这项探陵工作的负责人介绍说,他们采用精密磁测技术,最初以明楼为中心布置测网。A测网自明楼北的石坎起,直达宝顶顶部。之所以这样布网是因为多数历代帝王陵寝分布的规律是:神道、墓道、寝宫都是在一条直线上。探测结果发现这条中轴线上没有想像中的地下构筑物。接下来,他们又沿中轴线东侧设了B测网,由于发现了异常向东南延伸的磁导信号,大家方觉“柳暗花明又一村”,增设东南C测网,结果找到了宝城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确定朱元璋的地下玄宫就在紫金山南麓玩珠峰地下数十米深处,且保存完好,从未被盗掘过,并首次探明玄宫基本布局。其规模庞大,构造复杂,仅一个甬道就超过120米,这在全国所发现的陵墓中是罕见的。在探测过程中,专家在享殿基址以东,又发现了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地下配殿。这座配殿坐东朝西,长70多米,宽约10米,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配殿当心门前砌造石构门道,四周有砖质散水和道路,整幢建筑位于一高大的人工夯筑台基上,体积庞大,气势雄伟。地层内还出土大量殿宇黄色琉璃构件和明代青花瓷片。经勘探证实,配殿基址上64个巨大柱础和磉礅、柱洞还埋在地下。该配殿的发现,填补了明孝陵宫内建筑形式、布局、风格、用材等方面的空白。

通过科学考察,现在基本确认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而且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完好,排除了过去流传的地宫被盗之说。但是,中国古代盗墓贼的手段有时似乎比现代科技高明,高科技也有与人开玩笑的时候,因此,最准确的答案,还有待于将来对明孝陵的正式考古发掘的结果。在这之前,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仍是一个初步确定但待证实的谜。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孝陵墓道的入口在哪里?墓道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对明太祖孝陵的墓道入口也有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在皇宫底下,有的说在南京城墙下面,还有的说下葬之后,墓道口已经被彻底封死,建墓和送葬的人都一并埋在下面。还有说法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在孝陵一代连连激战,墓道口被太平军攻城时给炸毁了。长期以来考古学家围绕孝陵进行细心考证,发现墓道口在城墙下的说法比较可信。在2004年的勘探过程中,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猜测。

据考古工作负责人介绍,在对明楼中轴线以北的测网资料分析中,并无连续的通道状异常,相反以东拐向东南的线状异常。为此,专家用氦光泵磁力仪进行跟踪,结果显示这种隧道状构筑物的异常是连续的,长度达到120米,而且具有一定宽度,内径为5到6米。同时判断,该隧道状构筑物的入口之一位于明楼东侧的宝城城墙之下。通过对异常量级、形式等多种因素比较,在C测网中还出现了含有砖质材料的特征,但在A、B测网则很难看出有砖质材料的特征。按C测网给出的异常位置,经地表调查,在相应的宝城城墙上可看到两处明显的张性破裂的裂口和下沉错位,由此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隧道状构筑物即地下宫殿的入口之一。

明孝陵与历代帝王陵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弯曲不直。这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探测,结果发现竟是两种不同岩石所致。明楼以北的山坡,地下由两种不同岩石组成,西侧是下中侏罗纪的砾岩,东侧是稍晚的长石石英砂岩。这两种岩石本身的磁性差异很大,更奇怪的是,这两种不同岩体的接触界面,呈南北走向,并且位置也靠近明楼中轴线,开始时被误认为是墓道。由于西侧岩石硬度强,开挖困难,专家根据宝城内的地质特征,认为应不排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当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主持者已注意到本地岩石的差异,而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

明孝陵地宫确实在独龙阜下,其墓道偏于宝城一侧的做法,起因是什么,目前尚不知,但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到明代后来的帝陵规制也是事实。如北京明十三陵中已发掘的定陵,其墓道入口便是偏向左侧,与孝陵墓道正好相反,但它们都避免把墓道开在方城及宝城中轴线上却是共同遵循的法则。

@@◆孝陵碑亭及布局的奥秘

过大金门向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亭顶部已毁,内望通天,俗称“四方城”。碑亭建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浮雕碗花,上部砖砌,四面各开一洞券门。

亭内正中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6.7米,龟趺座高2.08米,是南京地区明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长达2746字,楷书阴刻,书法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原碑曾裂损,宣德十年重建。至于亭顶,已有重新加盖的规划,根据遗存结构判断,并结合北京长陵碑亭资料,推测这座碑亭的顶部原为重檐歇山式,覆黄色琉璃瓦。神功圣德碑亭是明孝陵的最后一项建筑工程,于明永乐十一年落成。但在永乐三年,明成祖曾下诏在阳山开凿最大最好的石料用于建碑亭。于是工匠们在阳山开凿出三块碑材,分碑座、碑身、碑额,合起来高度要超过70米,重约15000吨,是世上罕见的巨型石碑。但最后开采的石碑又弃置不用,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明成祖朱棣为改变自己“篡逆者”的形象,特别注重表白自己对父亲的无比崇敬之意和孝心,于是下令开采更大的石碑,无奈如此巨大的石碑根本无法运,只得弃置原地,形成现在南京市另一个著名景点——阳山碑材。

千禧年前夕,一座沉睡了600多年的石龟,抖掉覆盖在身上的泥土,以中华第一巨龟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龟是在美龄宫东侧的树林里被发现的,当时石龟与石碑身处二处,相隔数米,几乎被泥土与灌木丛湮没。据文物部门推测,这石龟的来历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该物就是制作明孝陵四方城中的“神功圣德碑”时留下的废品,因雕刻不满意而废弃不用。拿该物与现今四方城中的石龟相比,二者在雕刻手法上有所差异,前者粗犷而后者精细。

另外一种猜测,该物可能是原先为明孝陵制作的“无字碑”,与现今四方城内的“神功圣德碑”存在着对应关系。墓前立双碑,一碑有字,一碑无字,这种规制始于唐代帝陵,如唐太宗李世民陵前就立有双碑。建于明朝初年的凤阳明皇陵,是朱元璋为其父所建的衣冠冢,墓道上有东西两座碑亭,西边碑亭竖立着朱元璋书写的“皇陵碑”,东边碑亭即是“无字碑”。朱元璋在为自己修建陵墓时对前朝帝陵规制作了一番改革,开启了新一代的帝陵形制,包括取消陵前双碑的形式。从此以后,北京明十三陵以及清代诸帝陵均仅一碑,但有的有字,有的无字。

孝陵的神道以弯曲悠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目前最流行的三种说法是:一、朱元璋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做事随意,包括建自己的陵墓也别出心裁;二、朱元璋要让孙权这条好汉给他的陵墓看大门,所以避开梅花山使神道变得弯弯曲曲;三、朱元璋尊重自然,顺应山水形势,设计出了这座前无古人的陵寝布局。

后来考古人员发现明孝陵整体布局呈“北斗星”图。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追求“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是相同的。

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是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他地方。但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

有人从朱元璋一首诗“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考证认为,这首诗既显示了朱元璋君临天下、拥有四海的雄心,也隐含了朱元璋对天象的崇仰。尽管朱元璋出身寒微,又曾混迹于佛门,但天地神灵、阴阳“风水”、生死轮回等说都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他把自己的皇陵设计成“北斗星”图,幻想自己在百年之后还能关照自己的江山,保护自己的后代子孙。

专家认为,明孝陵作为当时的一项国家工程,整个陵寝建造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时间延续近40年。如此漫长的建陵时间,不可能没有一套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只不过其设计理念未能得到记载而保存下来。不会简单地像传说中的那样,一定有别的道理。无论怎样,有意布置成“北斗星”状,应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旧谜未解,新谜又来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现代科技的应用,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谜,有些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考察越是细致,等待探究的谜反而越多了。

太子朱标的东陵与孝陵有什么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这可能不为太多的人所熟悉。懿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生于太平陈迪家。朱元璋为吴王时,立他为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明太祖令他巡抚陕西。他中途患病,在病榻上还给父皇上书,大谈经营谋划之道和在金陵建都的事宜。第二年4月病死,终年38岁。明太祖命礼部讨论丧礼,侍郎张智等人提议说:“治丧礼俗,父为长子要服丧一年。今皇上应以日代月,服丧12日,祭奠完毕就消释平静。在京城内的文武百官要在公署住宿,第二天要穿素服到文华殿量制麻服,三天后穿麻服到春和门聚会哭丧;再过一天,穿素服行奉慰礼。那些应该参加祭礼和送丧的人,仍穿麻服系麻带举行丧礼。在京城内停止大小祭祀和奏乐,直到复土那天为止,停止嫁娶60天。在京城以外的文武百官换上素服在公署举哀,第二天穿素服行礼,停止大小祭礼和奏乐13天,停止嫁娶30天。那些内外使节致祭的,由皇上令光禄寺提供祭品,让百官致哀行礼。”

朱标本可做太平天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历经600年的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1999年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东陵位于孝陵东约60米处,两座陵寝之间地下埋藏着大片建筑基址,护陵御河从东陵以东流经孝陵宫前的五龙桥。东陵陵寝总体布局与孝陵相似,由陵园、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及地宫等建筑构成,享殿前门与享殿体积宏大,用材华美。陵寝围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

考察结果令人吃惊:经过实测资料的认真分析和推断,东陵与明孝陵共用一个施工作业面,施工的通道完全共享,因为这两个陵寝有共同的作业时间。另外,东陵太子墓的墓道西侧为“明挖”,东侧是“暗道”,半明半暗,一反常态。同时,其与太子殿等地面建筑物无直接关系。应该说,东陵太子墓的探明,为明孝陵的诸多谜团作出了释疑。但是,东陵这座“明代第十九座帝陵”自身的谜团还有多少呢?

朱元璋的妃子墓到底在哪里

现在朱元璋已基本证实被葬在独龙阜。但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这位老皇帝殉葬的妃嫔有46人之多,宫女达12人。这批如花似玉的妃嫔,都是在朱元璋死后被太监用绳索吊死的。由于明朝正史没有记载,殉葬的妃嫔、宫女葬在何处,成为数百年来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年朱元璋下葬时有46妃殉葬于孝陵,但妃嫔墓的具体方位一直没有确切说法。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陵宫西侧百米处的中山植物园内发现一批大型柱础和少量刻有云纹的石刻,后又钻探此处建筑遗迹和周边相关遗迹,发现此处很有可能就是记载中提到的妃嫔墓所在。再将建筑遗迹的地面、地下遗存情况跟孝陵陵宫情况比较后,更增加了妃嫔墓在中山植物园内的可能性。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要破解这个谜,还需进一步发掘证实。

神宫监、孝陵卫等孝陵附属建筑在何处

明孝陵的附属建筑有很多,如专供太监祭祀用的神宫监就是其中一座,但它的建筑位置一直找不到。1999年,研究人员在神宫前金水桥内神道东侧钻探时,发现了砖结构和石构件遗址,附近还有一口砖头砌成的水井,水井四周有大型柱础暴露于地表。通过跟已经确定的孝陵别处的砖、石进行对比和比较,研究人员确定该处遗迹与孝陵属于同时期的建筑。由于该处遗迹是当时发现的靠近神宫的惟一建筑,所以文物工作者猜测该建筑很有可能就是神宫监的所在。然而,到了2000年春,研究人员又在神宫的西南角发现一片建筑遗迹——边宽一米左右的石柱础和少量的绿琉璃构件,这些绿琉璃跟孝陵里发现的一样。距这片遗迹20米左右处,他们也发现了一口明代的水井。都有生活设施——水井,而且靠近神宫,两处神宫监,到底谁是谁非?由于没有文献对神宫监的具体方位和数量作过记载,所以只有经过钻探、清理发掘以后才能对此作出正确判断。

还有南京市民现在都知道的“孝陵卫”,它真正位置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至今仍是一个谜。不过专家断定,这些附属建筑的地下遗存肯定躲藏在哪一角,但就是未见真迹。当时的孝陵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陵内植松10万株,养鹿千头,每鹿颈间都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号称“长生鹿”。为保卫孝陵,专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军士5600人。若有樵夫误入山陵,即被“正法”斩首。

表面巨大卵石有何作用

在探陵中,考古人员还发现独龙阜山体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经过人工修补、堆填的,宝顶上遍布有规则排列的大量巨型卵石。也就是说,独龙阜是经人工改造过的。这些巨大卵石是当年造陵工匠用双手从低处搬运上去的,这到底是帝陵美学的要求,还是为了防止雨水对陵表的冲刷和盗陵者的掘挖?或许两种功能都有,或许还有别的妙用。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发现,明孝陵前的动物石像竟然大多是距今约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这一秘密的发现者是当地银矿的一位高级工程师,这一结论已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这位工程师在22只动物石像上,发现藻类、珊瑚类等几类化石,其中有的凭肉眼可仔细看出,有的则要依靠放大镜的帮助。这一考古发现,使明孝陵神道石刻在具有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之后,又增添了科学价值。

明孝陵不仅有独一无二的宝城,还有绕着紫金山的外廓城,即俗称的红墙。据推测,当时是沿着现在的环陵路建的,但现在连其遗址都没有看到,这是一大遗憾。至于它的走向是朝哪里的,同样没有人能说得清;要恢复它,可能性也很小。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较大的几处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马坊至后部的方城,纵深达2620米。据记载,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当时京城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二,可见规模之庞大。

除了大量的殉葬妃子外,作为一种恩赐,朱元璋还允许他身边的大臣死后陪葬在他的身边。目前仅发现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良、践桢等五六处功臣墓,而史书上记载的远远不止这几座,至少还有七八座。还有哪些人陪葬,这些人埋葬在什么地方,是否也是顺应天象来陪葬的,这也是尚需破译的谜。

自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岁的朱元璋归葬明孝陵开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已在郁郁葱葱的紫金山中长眠了600年。在孝陵幽冥的地下宫殿里,朱元璋是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漫长的6个世纪的呢?最近,记者从中山陵园管理处了解到,最近,北京十三陵文物科的王秀玲撰文大胆推测,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明代皇帝是以罕见的侧卧姿势长眠地下数百年的,而且这种侧卧姿势暗含着呼应北斗七星的诡异谶语。这个谜的解开或许只有等发掘地宫的那一天了。

@@◆相关链接

1.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很重视天象,朱元璋生前对他居住的皇宫就精心用天象设计,称之为紫禁城,其“紫”即取天宫的紫微星。朱元璋对身后之事,更是追求一种“魂归北斗”、“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效果体现在孝陵建筑的整体布局上,便是一幅北斗七星图。

2.专家认为,孝陵地下宫殿的发掘在近20年内几乎不可能,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妥善保护墓葬品的条件和必要的经济实力。

3.2003年7月3日,从法国巴黎传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决定,将中国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也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中。

4.自2004年4月开始,中山陵园管理局开展对明孝陵大金门和明楼甬道变形情况的监测。

同类推荐
  • 九曲踏歌行

    九曲踏歌行

    明朝永乐时期,虽看似天下太平,实则暗流涌动,江湖亦是纷争不止。萧子衿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被冷落的家族子弟,手无缚鸡之力,但其实他却是天下第一杀手组织“暗流”的少主,其功力更是深不可测。且看他如何在这泱泱大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留下一段名垂千古的美名。书友交流群485125995
  • 丝路古韵:延绵千年的丝路荣光

    丝路古韵:延绵千年的丝路荣光

    本书主要围绕两汉丝绸之路开拓畅通后,经过汉唐等历代王朝对丝路的经营,丝路呈现出千年的荣光,中国的威望也由此而提高。本书后半部分,介绍了宋元时期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元、明、清各朝对丝绸之路的经营的忽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衰退,海上丝路的地位上升,进而介绍明清时期国力渐衰,丝路的影响也逐步消退的沧桑史。
  • 汉卫者

    汉卫者

    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率骑兵五万,出代郡,深入漠北,决战匈奴!接连大捷,封狼居胥,天下皆服!!!
  • 战国之乱世无双

    战国之乱世无双

    战国乱世,唯英雄,造时势!意外的穿越,是血与火的重生。这个时代不相信怯弱者的泪水,是选择跪着死?亦或是选择站着主宰他人生死?一个强者,带着炎黄的血脉,崛起!中华门前,名将与智者齐称臣,幻龙枪下,枭雄并豪强尽俯首!一番奇遇,成就了一个奇迹……终结混乱,缔造辉煌!传奇的扉页上,是中华的烙印!
  • 隋末之大乱世召唤

    隋末之大乱世召唤

    新书《扶蜀》已经发布,还请各位捧场支持。现代人穿越回隋末大乱世,却是发现成为被灭国的皇室后裔,正在高麒苦苦思索之际。奇迹再现,一块能够召唤史上猛将的“召唤石”从天而降,一路伴随着高麒征战天下,横扫四方,建立大一统王朝。
热门推荐
  • 时锦韶华

    时锦韶华

    混沌初开,与盘古神斧相伴生的是两把剑,一曰宿命,一曰轮回。那日,少年一袭浅金色长袍缓缓走到他的面前,带来的,是缠绵千年的蚀骨执念。最后,他拿着宿命剑,空洞的目光注视着轮回剑,用力将宿命插在它旁边,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他用力的想要握住,只是却握不住……我得到了这个世界……却失去了他……
  • 在逃王妃

    在逃王妃

    〖亲王府〗颜溯手里拿着林嘉雯留下的书信,摊开纸时“离婚协议书”五个大字,赫然显目。因本人“林幽若”上不得厅堂,下不了厨房,洗不了衣服,做不了家务,恍恍惚惚一无是处,现自愿与颜溯和平解除婚姻关系。甲方:“林幽若”乙方:颜溯眼睛盯着她的签名和红色的指印,心里五味杂陈,更多的是愤怒,她竟然敢丢下一封和离书一声不吭的离开?他怎么可能让她就这么轻易的逃走,更难以容忍身为王爷的他被一女子戏耍,无论她逃到多远,他都会不惜一切把她找到,定要她付出代价!
  • 耿耿和于怀的那些年

    耿耿和于怀的那些年

    主要讲述了蠢萌少女耿耿和腹黑暖男于怀二十年的青春美好历程,从两小无猜到执子之手。两人又因为一次次的“误会”而分手,最终两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王子就应该一辈子保护公主,但公主太调皮也会让王子很头疼。公主表示,都怪王子太高冷!
  • 木歌泣

    木歌泣

    情似蛊,爱成魔。当年,梅花树下那惊鸿一瞥,让他迷失了心智。他,为上古天界神尊,为爱自甘成魔。她,乃天界神女,由木所幻,无心亦是无情,但终得一心,难逃情字
  • 此生能相知

    此生能相知

    在我百无聊赖之际,看着窗外的细雨朦胧,突然想起昨晚的梦。于是便有了这个故事的开始。爱别离,求不得。说好生生世世相恋相依,奈何很多事,不是我们不去尽力争取,而是根本,无能为力。追了生生世世,唯愿此生能想相知相恋。
  • 带我离开好不好

    带我离开好不好

    你告诉我,要学会好好爱自己,这样才懂得爱别人。我不懂。后来,经历了那么多,我懂了。其实恨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只是,不再想去面对这些了,弥补过了,不恨了,累了倦了。所以带我离开吧。
  • 我想吃爱情的苦

    我想吃爱情的苦

    每一次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就想一股脑把所有喜欢溢于言表,像是在告诉她多么喜欢你,也像是在说你可以对我有恃无恐
  • 娇宠甜妻:男神在楼上

    娇宠甜妻:男神在楼上

    某天,记者采访冷少与妻子的日常生活时,看到此情此景,顿时懵了。BOSS大人竟然身穿家居服,为自家妻子捶腿揉手。他好像没看到自个妻子的囧样,倒巴巴的贴上去调戏道:老婆,我们晚上继续。她看着他那贼贼的笑,顿时感觉自己上了贼窝………
  • 大道书尊

    大道书尊

    万物有灵,大道革新。万族征伐,著书论战。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万族生灵可魂寄大道著书成域,荣耀家族,造化万民,也可率领族人,开拓书域,增强自身。御不凡看着自己人族作者的面板,思考着要不要将整个起点网站搬过来!于是,这方世界便开始流传关于大道书尊的传说。
  • 迫嫁:邪魅王爷太放肆

    迫嫁:邪魅王爷太放肆

    大婚出嫁,她被无情掳走。从云端到泥泞,没有喜房只有树影间的残暴,他碎了她的嫁衣,毁了她的清白,却还要独霸她的心。他说她是他的奴儿,一世为他所有。她决然迎对他给予她的冷狂。一生半世,花开花落,王爷,你太放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