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50400000002

第2章 数理化工大发明

压力锅

17世纪末,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疯狂迫害新教徒。为了逃离厄运,年轻的帕平跑到瑞士避难。他沿着阿尔卑斯山艰难跋涉,一路上风餐露宿,渴了找点儿山泉喝,饿了煮点儿土豆吃。

有一天,帕平走到一座山峰附近,他觉得饿了,于是找了一些干树枝,架起篝火,煮起土豆来。水一直滚滚开着,土豆在里面煮了很久却依然煮不熟。为了填饱肚子,他无可奈何地把没煮熟的土豆硬吃了下去。这个偶然的事件留给他深刻的印象。

在国内时,帕平曾进行过蒸汽发动机、蒸汽锅炉方面的研究,在异国他乡的大环境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正因为如此,才引发了他对压力锅的发明。

几年后,帕平的生活有了转机,他来到英国一家科研单位工作。阿尔卑斯山上的往事令他记忆犹新,他决心寻找到其中的秘密。帕平找来许多参考书,测算了山的高度。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子里翻滚:物理学上的什么定律能够解释这个现象?大气压与水的沸点有什么关系?经过深入的研究,帕平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大气压与水的沸点之间为正比例关系,大气压高时,水的沸点也高;大气压低时,水的沸点也低。高山上的大气稀薄,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虽然水开了,但热力不足,所以土豆很长时间也煮不熟。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联想到:如果用人工的办法让气压加大,水的沸点就不会像在平地上只是摄氏100度,而是会更高些,煮东西所花的时间或许会更少。为了提高气压,缩短烹煮时间,帕平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密闭容器,里面装了一些水,他想用外面不断加热的方法,让容器内的水蒸气不断增加,又不会散失,以达到使容器内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增高的目的。可是,当他睁大眼睛盯着加热容器的时候,容器内发出咚咚的声响。帕平吓坏了,只好暂时停止试验。

两年后,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绘制了一张密闭锅图纸,请技师帮着制作。另外,帕平又在锅体和锅盖之间加了一个橡皮垫,锅盖上方钻了个孔,通过改造,锅边漏气和锅内发声的问题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帕平把土豆放入锅内,点火,冒气,10多分钟之后,土豆就煮烂了。

然而,他并不满足,又先后煮鸡、煮排骨等肉质食品,在这些成功的试验的基础上,1681年,帕平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压力锅——当时叫作“帕平锅”。他邀请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前来参加午餐会,实际上是对压力锅进行鉴定。厨师当着众多科学家的面,把9只活蹦乱跳的鸡宰了,塞进压力锅里,然后架到火炉上。那些高傲、挑剔的专家们一杯茶还没有喝完,一盘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清蒸鸡上桌了。不仅鸡肉全烂熟了,而且连鸡骨头也软了。事实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从此,帕平的压力锅就名扬四方了。

化肥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样传开了,李比希成为农民们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门其他工业比化肥工业更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了……

人造染料

1853年,年仅15岁的珀金已经是英国皇家化学学院实验室的助手。当时疟疾流行,而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是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出来的,相当珍贵。珀金在老师霍夫曼的指导下,试图从煤焦油中提取奎宁。可是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并没有珀金所期望的奎宁产生,只是得到了一种棕红色的沉淀物。珀金并没有因此气馁,于是他决定改用另一种新的物质。出乎意料的是,改换物质的结果竟然得到了一种更为意外的黑色沉淀物。

为了弄清原因,他就用酒精来洗这种黑糊糊的东西,没想到,那些黑色物质竟溶解到酒精里,变成鲜艳夺目的紫色,珀金为这样的发现又惊又喜,他立刻意识到,自己或许发现了一种可用作染色的物质。于是,他用这种溶液将一条素白色的围巾染成了紫色,晾干后又放在热水里用肥皂搓洗,竟然没有褪色。

欣喜若狂的珀金立刻给一家纺织工厂寄去了一些样品,结果是紫色化合物的性能良好。珀金立刻于1856年8月申请了此项技术的专利。1857年,他又在哈罗附近建立了生产苯胺紫染料的工厂,成为合成染料工业的开拓者。

珀金发明的这种紫色的碱性染料不仅适于染毛织品,而且还可与鞣酸合用染棉织品;这种带有华贵色彩的染料不仅令太太女士们着迷,尤为重要的是,它还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青睐;另外,苯胺紫染料还被用在邮票的印刷上。

珀金发明的苯胺紫染料使很多有志于研制合成染料的科学家们充满了信心。在珀金这一惊人成就的鼓舞下,许多化学家都纷纷转移到合成染料的开发上来,以后人们有意识地去探求各种染料的分子结构,有意识地进行人工合成实验,人造染料纷纷问世。

染料工业发展到今天,不仅有给纺织品染色的染料,还有专门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用的染料,有液晶染料、激光染料、变色染料、感光染料、半导体染料等,在尖端科学和工业、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几乎是由人工合成的染料一统天下,天然染料则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塑料

最初塑料的产生是英国伯明翰的化学家亚历山大·帕克斯在暗房里实验的结果。帕克斯不仅是一位化学家,同时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照片后期制作中,常常会用到一种叫“胶棉”的溶液。1862年的一天,他在试验处理胶棉的几种方法时,试着把胶棉与樟脑混合,结果竟产生了一种可以弯曲的硬材料,帕克斯将其取名为“帕克辛”,并在这一年将它带到伦敦国际博览会中去展出。后来,帕克斯用“帕克辛”制成梳子、笔、纽扣等,并设立公司生产塑料。最终因他缺少商业意识而破产,但其成果被后人借鉴,制成了最早的塑料——“赛璐珞”。

“赛璐珞”的发明最初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工业生产的需求,这一点似乎颇具戏剧色彩。1868年,一家制造台球的公司抱怨象牙短缺,出资1万美元征求象牙的最好替代品。这种替代品必须满足台球有关硬度、弹性、抗热、防潮和没有纹理等方面的要求。来自美国纽约市奥尔班尼的印刷工约翰·韦斯利·海亚特看准了这个机会。他改进了帕克斯的制造工艺,于1869年用一种他称之为“赛璐珞”(意为假象牙)的物质造出了廉价的台球。

“赛璐珞”是第一种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海亚特从台球制造商那里得到了一个现成的市场,后来,他又用“赛璐珞”制成各种日用产品:假牙、刀柄、镜框等。也正是用“赛璐珞”,人们造出了第一种实用的照相底片,后来“赛璐珞”塑料几乎成为电影工业的同义词。

但是早期的塑料容易着火,这大大限制了用它制造产品的范围。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塑料——全合成塑料是在1909年由利奥·贝克兰用苯酚和甲醛制成的酚醛塑料,这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耐高温的塑料。

1904年,美国的化学家利奥·贝克兰开始研制能代替天然树脂的绝缘漆。通过对苯酚与甲醛之间反应的深入研究,贝克兰终于在1907年的夏天有了新的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反应会生成一种不溶不熔的树脂,在其中加入木粉后,继续在高压下加热,变得柔软可塑,而且在变硬后,模塑的形状就被永远地保留下来了;而当树脂变硬后将其研制成粉末,装入模子后,再通过加热加压就可以使之重新合为一体。此外,这种树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不受周围环境影响。1909年,贝克兰对这种热固性材料——酚醛树脂申请了专利。

酚醛树脂问世后,人们发现它不但可以制造多种电绝缘品,还能制造日用品,爱迪生用它来制造唱片,并在广告中宣称:已经用Bakelite制出上千种产品。于是,一时间人们把贝克兰的发明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他也因这项意义深远的发明被称为“现代塑料工业的奠基人”。

真空三极管

德弗雷斯特读大学时参观了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上那绚烂的灯光让他着迷,德弗雷斯特由此发现了电学的魅力,他决心把电学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从此,德弗雷斯特如饥似渴地学习电学知识。

有一次,他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介绍无线电收发报机发明人——马可尼的文章。德弗雷斯特很佩服马可尼,梦想着拜马可尼为师。机会很快就来了,1899年,马可尼来到美国,他要用自己的无线电装置报道国际快艇比赛的实况。马可尼在成功地报道比赛盛况之后,在美国的一艘军舰上做了无线电通讯表演。

表演结束后,德弗雷斯特抓住机会向马可尼作了自我介绍。马可尼从谈话中知道德弗雷斯特的电学基础不错,并且很有创造思想,便指着发报机里的小玻璃管对他说:“要进一步增大通讯距离,必须改进金属检波器。我现在还没有想出好办法,希望你能在这方面作出贡献!”

马可尼的话对德弗雷斯特的启发很大,他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研究方向。为了一心一意地做好这个课题,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从旧货摊上买来电瓶、电键、线圈等装置和元件,开始做实验。由于德弗雷斯特原本家境就不富裕,再加上辞去工作,因此,生活变得十分贫寒。为了维持生活,他给富家子弟补习功课,到餐厅去洗盘子……尽管艰苦,但这些都没能动摇德弗雷斯特的信心和决心。

1904年的一天,德弗雷斯特正在实验室里做真空管检波试验。忽然,一位朋友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德弗雷斯特英国的弗莱明博士发明了真空二极管的消息。对德弗雷斯特来说,这仿佛是一个晴天霹雳,经过短暂的犹豫和思想斗争,德弗雷斯特果断而坚定地选择了继续。

于是,德弗雷斯特又一头扎进了研究工作中。他请一位技师制作了几个真空管,接着,对真空管的性能进行检测,以寻找进一步提高的方法。

幸运总会垂青有毅力的人。一天,德弗雷斯特为了试试屏极距阴极远近对检波的影响。在真空二极管的灯丝和屏极之间封进了第三个电极,即一片不大的锡箔。他惊奇地发现:在第三极上施加一个不大的电信号,就会使屏极电流产生相应变化。第三极对屏极电流具有控制作用!这也正是德弗雷斯特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信号放大作用!

这一发现让德弗雷斯特备受鼓舞,但他很快从兴奋中冷静下来。为了验证准确,他又重复做了几遍实验,结果证实这种物理效果确实存在。德弗雷斯特还发现,用金属丝代替小锡箔,效果更好。于是,他把一根白金丝制成网状,封装在灯丝和屏极之间。就这样,世界上的第一个真空三极管诞生了!

1906年6月26日,德弗雷斯特发明的真空三极管获得美国专利。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真空三极管的诞生日。

侯氏制碱法

随着工业的发展,天然纯碱越来越不够用,于是出现了工业制碱。后来,英国卜内门公司建立了大规模生产纯碱的工厂,其生产方法采用的是比利时人索尔维创制的“索尔维制碱法”。除技术保密外,在销售上也有限制,他们采取分区售货的方法,例如中国市场就由英国卜内门公司独占。多少年来,许多国家的厂商想要探索此法的奥秘,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中国的化学家侯德榜深信,制碱技术绝不是洋人的私有财产,凭借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为此,他还写下了座右铭:“勤能补拙,勤俭立业。”

1921年10月,侯德榜留学回国后,出任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他精通业务、知识广博,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建成中国自己的碱厂而奋战。经过近10年的努力,侯德榜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奥秘。为了支持我国的化学事业,范旭东支持侯德榜把其中的奥秘无偿地公之于世,使工业落后的国家不再仰仗技术大国的鼻息,不再听从大国的摆布。

侯德榜撰写的《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出版,该书刚一问世就轰动了整个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它使很多不发达的国家掌握了制碱技术。后来,侯德榜还亲自到印度和巴西,帮助建设碱厂。这不但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也反映了侯德榜不求名利,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调查,侯德榜决定改进索尔维法,开创制碱的新路。他仔细揣摩了索尔维法的制造过程,认为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两种原料反应时只利用了一半,即食盐中的钠离子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纯碱,食盐中的氯和石灰中的钙结合成了氯化钙,却没有实际用途。

针对以上生产中不可克服的种种缺陷,侯德榜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由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铵用加入食盐的办法使它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则可以循环使用。

1941~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环境相当艰苦,但为了实现这一设计,侯德榜仍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在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新工艺不仅使食盐利用率从70%提高到96%,而且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侯德榜制碱新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人工降雨

20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在高空飞行的飞机机翼上会结冰,这对飞行是很危险的。由于战争,飞机被用到了战场上,这个问题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为此,当时的美国纽约州通用电气公司聘请著名科学家朗缪尔博士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年轻的文森特·谢弗作为助手,随同朗缪尔博士来到大雪纷飞的新罕布什尔山区做试验。在这里,他们惊奇地发现,周围云层的温度虽然经常低于冰点,但云中的水分却不结冰,也未形成雨或雪。谢弗是一个喜爱雪的滑雪爱好者,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当时,人们对雨雪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不清楚。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一种,认为水滴是凝聚在灰尘或其他物质的细小颗粒周围的,没有这细小的内核,水滴就无法形成。有人据此做了试验,但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

二战结束后,谢弗决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清楚。他用一部能够制造类似云中冷湿气体的机器进行了试验,并且往里面投入各种诸如粉尘、泥土、盐、糖之类的物质,期望能看见水滴的形成。然而,凡是能想到的材料都试过了,而试验的结果总让人失望。

一个炎热的夏日,谢弗冒着酷暑继续在制冷器中做试验。午饭时间到了,谢弗和平时一样,敞着制冷器的盖子就离开了。午饭过后,谢弗又回到制冷器前。他意外地发现冷冻箱的温度上升了。略一沉思,谢弗恍然大悟:原来,制冷器的盖子没有盖上,因而受周围热空气的影响,冷冻箱的温度也上升了。

为了继续进行试验,必须迅速降低温度。于是,他向制冷器内投入了一些干冰。在投入干冰的同时,谢弗正好向制冷器内哈了一口气。就在这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在他的哈气时,谢弗看见制冷器内一些细小的碎片在闪烁发亮。他立刻明白了:这正是他望眼欲穿的冰的晶体!他不停地向制冷器内哈气,并且投入大量的干冰,但见冰的晶体变成了小小的雪花飘荡起来。

人造雪花就在这样的意外中产生了。谢弗和朗缪尔决定到空中去试验一番。他们热切地期盼着冬季的到来,因为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大气的温度才足够冷。

11月的一天,户外天气很冷。谢弗驾着一架飞机,在云层上方撒下大量的干冰。留在地面观察的朗缪尔抬头密切地注视着天空。忽然,他看见无数的雪花飘飘洒洒地从天而降。这些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化成了水滴。

就这样,谢弗用干冰实现了人工降雨,将呼风唤雨从一个古老的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晶体管

在晶体管发明之前,电子管器件历时40余年,一直在电子技术领域占统治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管十分笨重,存在耗能大、寿命短、噪声大、制造工艺复杂等缺点。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电子器件来替代它。

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一种新材料——半导体,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半导体器件微波矿石检波器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半导体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半导体的深入研究中。经过紧张的研究工作,三位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布拉顿捷足先登,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它的发明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他们三人也因而共同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初,他们采用肖克利提出的场效应概念来研究晶体管。他们仿照真空三极管的原理,试图用外电场控制半导体内的电子运动。但实验屡屡失败。经过无数个不眠夜的苦苦思索,巴丁又提出了表面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表面现象可以引起信号放大效应。表面态概念的引入,使人们对半导体的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布拉顿等人在实验中发现,当把样品和参考电极放在电解液里时,半导体表面内部的电荷层和电势发生了改变,这正是肖克利预言过的场效应。

这个发现使大家十分振奋,他们加快研究步伐。谁知,继续实验时却发生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效应。新情况把他们的思路打断了,渐趋明朗的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

然而,肖克利小组并没有畏缩、泄气,他们团结一致,紧紧循着茫茫迷雾中的一丝光亮。经过多次分析、计算和实验,1947年12月23日,他们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宝贝”。这一天,巴丁和布拉顿把两根触丝放在锗半导体晶片表面上,当两根触丝十分靠近时,放大作用发生了。世界上第一只固体放大器——晶体管也随之而诞生。

尽管最初的晶体管原始且笨拙,但它在当时却是一个举世震惊的突破。晶体管的发明,终于使体积大、耗能多、易碎的真空管有了替代物。同真空管相同的是,晶体管能放大微弱的电子信号;不同的是它廉价、耐久、耗能少,而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几乎能够被制成无限小。

1999年9月,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科学家研制出当今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这种晶体管直径仅为20纳米。如果将这种晶体管放进一片普通集成电路中,就好像一根头发丝被放在足球场的中央一样。

如今,小小的晶体管正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氟隆

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化学家罗伊·普伦基特博士正在开发一种新型制冷剂——四氟乙烯,这是一种无毒、不会燃烧的气体。平时,普伦基特总是在试验结束时将气瓶放入冰箱,可是,有一次他遗忘了一只气瓶,这只气瓶就这么在实验室的桌上放了几天。后来,气瓶里的气体聚合成固态,经研究这是一种被称为塑料王的碳氟树脂——聚四氟乙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特氟隆。

特氟隆的化学性能十分稳定,与大多数高分子材料一样具有耐酸性、耐腐蚀性等特点,另外,它还有耐热性、防水性等独特的性质,特氟隆的这些性能决定了它一旦形成表面膜之后,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起先,人们用它涂在枪筒内作为减少子弹摩擦用的“固体润滑剂”。而特氟隆能够与锅联系起来要归功于法国的格雷瓜尔夫妇。

1955年,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雷瓜尔将特氟隆用在他的钓鱼线上,这样,钓鱼线特别滑溜,不粘水草,也不会绕成一团分不开。一次,当格雷瓜尔向正在煎鸡蛋的夫人炫耀他那特别的钓鱼线时,正为鸡蛋粘锅而不耐烦的妻子发火了:“我天天用平底锅煎鸡蛋,老是粘锅,你有本事解决吗?”

妻子的埋怨触动了格雷瓜尔。于是,格雷瓜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另外一名工程师,接着俩人开始了研究。起初试验很不理想,特氟隆真是名副其实的“不粘”,它在-260~330℃之间,不受化学品、水分、阳光或热力的影响,完全没有粘性,甚至连口香糖也粘不上。但是,格雷瓜尔并不气馁,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做了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后,他终于掌握了最佳的配方、温度和操作工艺,成功地将特氟隆材料涂在锅底上,制造出了家庭用的平底不粘锅。

涂上特氟隆的不粘锅不仅美观,而且传热均匀,更主要的是,它耐酸碱,烧好的菜长期放在锅中都不会对它产生丝毫腐蚀。格雷瓜尔在制成不粘锅后不久就成立了名为“泰法尔”的特氟隆食品公司。

特氟隆不仅促成了不粘锅的发明,而且还开启了人们的发明思路,使特氟隆找到了其他许多用武之地。比如,人们将它涂在压面机的碾棍上,涂在做糕饼的模子里,那些碾棍、模子连一点面粉、糖浆都粘不上;有人还将它涂在钢笔尖上,吸好墨水的笔尖根本不需要拿纸去擦净,因为那上面滴水不粘。

造纸术

我们的祖先最初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商周时代,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刻在石头上,称为钟鼎文、石鼓文。春秋时期,人们开始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简牍。另外,也有用绢帛写字的,但材料十分昂贵。在这种情况下,蔡伦发明了纸。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长时间之后,再捣烂成浆状物,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纸就制成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公元105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上报了朝廷,受到了称赞。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

纸很快取代了简、帛,广泛应用于书写或印刷。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孔丹来到峡谷溪边,看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灵机一动,认为这种纤维是造纸的绝佳材料。事实果然如孔丹所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用这种纤维造出来的纸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宣纸”。由于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所以就称宣纸。

到南唐时,宣纸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是不成功的,但却热衷于文化事业。作为朝廷贡纸的宣纸在李煜的监制下显得更为名贵,澄心堂纸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澄心堂原本是南唐列祖李弁的宫室之名,可见,这种纸是专为南唐宫廷制造的。据说,这种纸要用腊月敲冰所取的水制造,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笔,明快比剡楮,长者可16.6米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欧阳修曾用这种纸起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并送了若干张给大诗人梅尧臣,梅尧臣收到这种“滑如春水密如茧”的宣纸竟高兴得“把玩惊喜心徘徊”,澄心堂纸在唐宋时期名贵难求的程度,由此可略见一斑。

元代的造纸业开始凋零,只有在江南还勉强保持着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等。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加矾、染色、洒金和印花等工艺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印刷术

印刷术诞生之前,人们出版一本著作完全要靠手工抄写,质量无法保证。随着墨和纸的问世,雕版印刷术诞生了。它的操作方法是:将一篇文章用反手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版上刷墨,然后将纸盖在版上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刷实,纸上就会出现黑色的字迹。

20世纪初,考古学家们在甘肃敦煌千佛洞中发现了唐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刚经》,它成为目前世界上标有确切雕印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实物。

雕版印刷由兴到衰,历经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过长期的摸索,活字印刷术诞生了。它的问世不但记录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更带动了世界范围内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而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现代印刷业的鼻祖——毕昇。

活字印刷术首先是制活字。毕昇所用的材料是胶泥,刻好字后用火焙烧,使之坚硬如瓷。其次是排版,在铁板上放松香、蜡以及纸灰的混合物和一个铁框,将拣出来的字排满一框后即对铁板进行加热,使松脂熔化,将泥活字压平,冷却固定之后,版即制好。最后,就是印刷,方法与雕版印刷一样。印刷完后,将铁板再度加热,使松香和蜡熔化,将泥活字取下放好,以备下次使用。不难看出,毕昇在近千年以前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经大体上具备了近代活字印刷术所具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

毕昇在11世纪中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却并未得到广泛应用。400多年后,谷登堡在东方文明的启迪下,也发明了同一原理的活字印刷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开辟了印刷行业机械化生产的道路,并引领着西方文明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1398年,谷登堡出生在德国黑森的美因茨。他对欧洲古老的印刷术做出了彻底改良。在制造活字方面,他找到了铅合金。谷登堡先为每个印刷符号刻制一个凸出的字模冲头,然后进行修正直至完美。之后,用它在铜块上冲出一个凹进的印模。再在其中浇入铅水,冷却后就成了活字。使用时,工人们从字盘中拣出所需字模,把它们放入一个叫“手盘”的容器里,每两个单词之间放入铅空,然后把手盘中的活字移入长方形活字盘,并在行与行之间插入铅条。整个版面排好后,再把它放进一个钢制或铁制的排字架中,最后在架子的缝隙中敲入许多楔子,使活字牢牢地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然后就可以付梓印刷了。

解决了活字问题之后,谷登堡又将精力投入到了印刷机的发明上。最后,他根据木制螺旋压榨机的压印原理制成了代替手工印刷的木制印刷机。与此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可以均匀地粘着在每个金属活字上的油墨,而这些在当时东方的印刷术中都是不具备的。1454年,谷登堡印刷的第一部书籍《圣经》问世了。很快,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术风靡整个欧洲,到了19世纪,西方的印刷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伴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激光技术的发展,铅字正逐渐退出印刷舞台,激光照排技术的问世使印刷业又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

编织机

威靡·李生活的年代,当时手工纺织十分盛行。威廉结束了剑桥大学的学业后,回到了故乡卡尔文顿,开始了他的牧师生涯,也开始了与那些几乎终日不停编织着的姑娘们为伍的生活。他是一个不适应环境的人,当他听到编织发出来的粗糙声音就感到不舒服。当他瞧着妻子的双手拿着两根针迅速地编织时,突然,他脑中冒出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能用数百根小针代替一根大针,用许多钩子把编织的环状物提起来置于毛线之上,一次就打一排,为什么不能采用一种自动的编织机呢?

其实,威廉的想法并不新鲜。北非的牧民早在公元前若干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编织机和钩子了;织地毯的工匠使用的一种框架技术跟威廉设想的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只是编织机的概念和用一排钩子把编织环状物提起来置于毛线之上的简单编织动作。经过3年的努力,1589年,威廉的第一台手动脚踏编织机诞生了。

威廉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扬名发财的道路,他带着机器去宫廷谒见伊丽莎白女王,希望得到编织机的发明权和专利权。可是女王对他的发明不感兴趣。威廉的第一台编织机是用粗羊毛来编织的织袜机,女王认为使用这种机械会威胁大英帝国的棉花业,她还认为用羊毛编织的袜子太土气。为了能编织丝袜,威廉又花费了8年的时间改造编织机,可是,这回女王依然拒绝认可他的专利。于是,威廉又和弟弟将机器带到欧洲大陆,这一发明终于得到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支持,咸廉就在法国里昂用编织机生产长袜。在他的专利即将被批准时,亨利四世却被暗杀了。之后,威廉又和弟弟四处奔走,竭力说服金融家们兴办机械编织工厂,但终究一无所获……1610年,这位编织机的发明者在四处碰壁的绝望中死去了。

直到威廉·李死后,编织机才时来运转,碰到了知音。威廉的弟弟带着机器回到英国,碰到了一个从诺丁汉来的商人,这个商人对机器很感兴趣。于是他们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北部合伙开办了第一个机械化的针织厂。这个冒险十分成功,致使在一个世纪之后,莱斯特的手工编织工人向市政官员请愿,要求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在这个县再增加编织机器。

威廉·李的手动脚踏编织机最开始用来织袜,以后逐渐延伸到织衣裤、帽子、围巾等物件,一直沿用了200多年。19世纪初,英国的达乌森德对这种编织机进行了改进,发明了不使用沉降片的舌针,在舌针头部有一个像鳄鱼嘴形的能张合的部件,它能够出色地完成模仿人手指的编织动作,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威廉·李虽然抱憾死去,但编织机最终还是因它比人工编织优越的性能而迎来了自身的春天。

电梯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繁荣。这个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高速增长。为了在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电梯的出现,使建筑物突破了5层的高度限制。

美国发明家奥蒂斯是一个很细心的科学家,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引发了他改造升降机的念头。1852年,成为奥蒂斯发明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纽约贝德斯泰德制造公司的老板要求他制造一台货运升降梯来装运产品。作为一名熟练的工长,奥蒂斯并没有被这项任务所难倒,他认为如果将升降梯改造得更好,建筑物就可以突破高度的限制,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动的想法啊!

奥蒂斯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升降机,它们都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只要吊绳突然断裂,吊篮就会呈自由落体运动急速下降。在升降梯的设计过程中,奥蒂斯就把难点放在了吊篮的控制上。他设计了这样一种制动器:在升降梯的平台顶部安装一个货车用的弹簧及一个制动杆,与升降梯井道两侧的导轨相连结,起吊绳与货车弹簧联结,这样仅起重平台的重量就足以拉开弹簧,避免与制动杆接触。如果绳子断裂,货车弹簧就会恢复原状,两端立刻与制动杆咬合,即可将平台牢固地固定在原位,以免继续下坠。

这种新设备叫安全升降梯,这项成功的发明使奥蒂斯 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不久,他就收到了订制两台升降梯的订单。这份订单使奥蒂斯对自己的发明进行了认真思索,他坚信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将会需要更多的升降梯。

像任何企业家一样,奥蒂斯也要宣传自己的产品。1854年,在纽约的水晶宫展览会上,奥蒂斯亲自演示了安全升降梯。他爬上电梯的平台,将平台升到大家都能看到的高度。然后,命令助手切断缆绳,在一片惊呼声中,电梯并没有掉下来。当暴风雨般的掌声响起时,站在平台上的奥蒂斯挥动着手里的帽子向人们致意!

安全与这次表演联系起来,这个词使升降梯获得了普遍承认,纽约普通公众和小实业家们很快就想到在商店利用这种升降梯来为顾客服务。

但开始时顾主们却并没有因需要购买奥蒂斯公司的升降梯而踢破门坎。1854年只销售几台;1855年也只有15台;1856年,奥蒂斯公司的记载说明,像我们今天所称作的安全升降梯共售出27台,而且全部是货运升降梯。

到1857年3月,在纽约百老汇与布罗姆大街的豪沃特公司,专营法国瓷器和玻璃器皿的商店里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安全客运升降梯。该商店共五层,当时就算是相当高的建筑物了。升降梯的动力是由建筑物内的蒸汽动力站利用一系列轴及皮带驱动的。该梯可载重450千克,速度为每分钟12米,升降梯的初级市场终于起步了。

在随后的几年中,升降机总的营业情况不算很好,但也足够使奥蒂斯继续他的研究与发明工作,以便增加升降梯的需求量。令人遗憾的是,1861年4月8日,奥蒂斯在他刚刚度过50岁生日后便去世了。在这短短的岁月里,他与升降梯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它的研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字机

打字机的发明者叫克里斯托弗·肖尔斯,但他跟打字机没有一点关系,他只是美国一家烟厂的工人。由于一连串的奇遇和巧合,他成了这项专利的持有人。

肖尔斯的妻子在一家公司当秘书。最初,由于妻子工作忙,经常将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连夜赶写材料,非常辛苦。肖尔斯心疼妻子,只好帮忙抄写,有时写到深夜,两人往往都手酸臂疼。于是,肖尔斯开始有了发明写字机器的想法。经过6年苦心研究,他造出了一台像缝衣机那样的打字机。

机器静静地摆放在桌上,袖珍的齿轮、杠杆、螺钉、拨叉、滚筒……一排排的圆形按键,均匀地分布在机器的正面;稍有机械常识的人,都可以循着每一按键向内部观察——按键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着金属杆,而每根杆的末端,都刻写着一个美观的字母,一个可由按键控制向前“击打”的“字母笔”。所有构思巧妙之极,现代打字机就要呱呱坠地了。肖尔斯紧张地分开十指,快速地压下一个个按键。“咔嚓,咔嚓”,听上去还是那么刺耳。

肖尔斯紧锁着眉头,按一下,停一下,纸上却印出了端正的字迹。“难道我的打字机只能一字一顿地断续打?”肖尔斯自言自语道:“那简直太可笑了。”原来,问题就出在键盘上。按照常规,肖尔斯把26个英文字母,按顺序排列在键盘上,A、B、C、D、E、F……为了使打出的字一个挨着一个,这些按键不能相距太远。打字时,只要手指动作稍快,金属杆就会相互发生干涉现象。他找来一本字典,粗略地统计了英语中哪些是最常用的字母,然后重新安排了按键的位置。他把所有常用字母之间的距离,都排地尽可能远一些,让手指移动的过程尽量延长。反常的思维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手指、按键、金属杆,有条不紊地连续运动。“哒哒哒……”肖尔斯激动地打出了一行字母,如同印刷字一样精美:“第一个祝福,献给所有的男士,特别地,献给所有的女士!”

虽然有人早就设计出更科学的键位排列,却始终不成气候。肖尔斯发明的这种键盘,从1860年一直沿用至今,由于该键盘第一行从左至右排列着WE正RTY 6个字母,所以我们把它称作“QWERTY”键盘。

与此同时,曾经是肖尔斯合作者的约斯特也在一家公司的资助下研究打字机。他通过一根控制杆使同一个键能分别打出大、小写字母,这使键盘上原有的78个键减少到52个。约斯特还作了进一步改进,使操作者能随时看到所打出的字。

1868年6月23日,美国专利局正式接受了肖尔斯打字机的发明专利。由于资金困难,他把专利卖给了雷明顿军械公司。不久,市场上隆重推出著名的“雷明顿”牌打字机。

电冰箱

哲学家笛卡儿曾说:“我思故我在。”而冰箱的发明过程恰恰证明了这句话的深刻哲理:一个偶然的发现和一个简单的创意,经过许多思考的大脑后,结出了人类智慧之花。在享受冰箱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推动它发展进程的科学家也让我们永远铭记。

哈里森是澳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在一次用醚清洗铅字时,他发现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醚是一种沸点很低的液体,它很容易发生挥发吸热现象。哈里森经过研究,使用了醚和压力泵,于1851年研制出了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机,并把它使用在一家肉类冷冻加工厂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一家酿酒厂。从此,这种制冷机具有了工业价值。

1873年,德国工程师、化学家卡尔·冯·林德发明了以氨为制冷剂的冷冻机。林德采用一个小蒸汽机为动力来源,它驱动压缩泵,使氨受到反复的压缩和蒸发,产生制冷作用。林德首先将他的发明用于威斯巴登市塞杜马尔酿酒厂,设计制造了一台工业用冰箱。后来,他将工业用冰箱加以改造,使之小型化,于1877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工制冷的家用冰箱。到1891年时,林德已在德国和美国售出12000台冰箱。

1923年,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也就是人类的第一台电冰箱。后来,他们把专利权卖给了芝加哥的家荣华公司,该公司于1925年生产出了第一批家用电冰箱。最初的电冰箱其电动压缩机和食物箱是分离的,后者是放在家庭的地窖或贮藏室内,然后,通过管道与电动压缩机连接,才合二为一。

应当看到,电冰箱的大发展,其实是从人类开始利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而转折的。

1930年,美国工程师米德莱试制成功了氟利昂。在氟利昂发现以前,冷冻机中常用的制冷剂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氨。这两种物质都具有臭味,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影响人的健康。于是米德莱根据元素的周期律,寻找更适合做制冷剂的化合物。最终,他发现氟的化合物毒性小,又不易燃烧,挥发性比较大,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制冷剂。他选择了一组氟氯化物作为研究对象,并成功地发现了理想的高效制冷剂——氟利昂。很快它逐渐取代了二氧化硫和氨,一直沿用了50多年。

氟利昂的使用,使电冰箱迎来了一个春天,这也导致了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面对新世纪,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氟利昂的替代品来作为制冷剂,全面采用了无氟环保技术。现在的冰箱,容量大,耗能少,噪音小,外观漂亮,功能也越来越多。可以想象,在未来世界中,电冰箱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丰富。

变压器

在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输电距离仅在30千米以内,否则电压太低,电灯就不能亮。解决这一输电难题的办法,只能是在使用者附近建立发电站,而且每隔30千米的距离就要备有冒着痕烟、轰轰作响的发电机。

而有了特斯拉的这种变压器,就可以使发电厂建在离城市很远的郊区,用高电压输送电流,以减少电在输电线路上的损耗。等电输送到城市里以后,再用变压器降低到一定的电压后,供给工厂和家庭使用。这样就可以省去建设许多发电厂的麻烦以及减少其产生的污染。

特斯拉是一位出生在南斯拉夫的美籍发明家,自小表现出的机械学方面的天赋为他走上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

1884年,不甘平凡的特斯拉决定去美国闯一闯。很快,他成为爱迪生的助手,在此期间,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他注意到1831年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定律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法拉第把两组线圈绕在同一个软铁环上,在原线圈内通电的瞬间,会在另一个副线圈上感应出电流来。断电时也会感应出电流,但是等电流稳定流动时,副线圈中则没有电流。特斯拉由此想到,如果不断地使原线圈通电断电,副线圈中不就可以不断地感应出电流来吗?由于电流瞬间的通断,人们不会轻易看出电灯的明灭闪烁,这种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的电流,就是交流电。特斯拉发现了这种装置可以提高或者是降低电压,副线圈的匝数越多,感应出的电压越高,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就是它们的电压比,这就是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为了使用变压器,特斯拉还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和交流电动机。在1885年,匹茨堡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购买了他的多相交流电动机、变压器的专利权,这笔交易触发了爱迪生的直流电体系和特斯拉-威斯汀豪斯的交流电体系之间的竞争。因为英国的威廉·汤姆逊、美国的爱迪生等都反对研制和发展交流发电机,而特斯拉则肯定交流电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事实证明,由于变压器的发明使交流电的应用迅速进入实际生活领域,由于它所具有的输送优势,终于淘汰了爱迪生等人所坚持的直流电体系。

1887年,特斯拉成立了自己的电气公司,并为交流电申请了专利,随后,他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建立了第一个水力发电厂,彻底结束了爱迪生的直流电时代。

电影

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开始了对电影发明的探索与研究。1872年,英国摄影师迈布里奇发明了一种叫“动物实验镜”的放映机。这种放映机通过一块旋转的圆形玻璃将形象投射出去,这样就使这些形象显得像在自然运动。

录有奔马影像的照片带使法国生物学家马雷博士深受启发。为了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马雷曾经设计过一种“摄影枪”,现在,他决定效仿迈布里奇,改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1888年,马雷博士制造出“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他用绕在轴上的感光纸带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时,两个抓勾机构固定住感光纸带而使其曝光。以软片(感光纸带)代替原来的感光盘,这是电影发展中关键的一步。

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1889年发明了放映机,这是一种展现活动物体照片的器具,它既无放映机也无银幕,爱迪生做出的一项关键性改进是使用伊斯特曼发明的条幅式“胶卷”。他循其长度拍摄了一系列相片,然后使底片以仔细调整好的速度在闪光灯前面经过,相片就能连续快速地放映在银幕上了。他的主要贡献是“使电影走出了实验室”。然而直到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将拍摄的胶片公开放映,电影才算是正式诞生。

卢米埃尔兄弟的重大贡献之一,便是巧妙地解决了电影胶片如何间歇地通过放映机片门的问题。他们从缝纫机中得到了启发,他们根据缝纫机的机械原理,制造出一种抓片机构。这种机构是把一个作用类似于缝纫机上脚踏板那样的机械所产生的运动传给一个带尖爪的滑框;尖爪升到顶点时,就钻进片带两边打好了的洞孔中,来拉动片带;当这个牵引机件再次上升时,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片带静止不动。

他们还在电影胶片后面安装了放映光源——电灯,让光线透过胶片和透镜,射到银幕上,就这样,用电灯作为光源,用电动机作为动力的电影放映机终于诞生了。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西尼斯大道旁的格兰德咖啡馆大厅中,他们首次展示了魅力十足的电影艺术。这一天,也被电影史专家们定为了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洗衣机

早在1677年,人们就把衣物放在袋子里,其一端固定,另一端用一个轮子和一个圆筒来拧,这是一种尝试性的机械洗衣法。

直到1782年,英国家具商西格尔设计出一种原始洗衣机。在六角形木桶内装置一个用木条制成的盒子,盒子两端有支点,可用手柄翻动盒里的衣物,注水、放水都要用手,而且得花很长时间才能把衣物漂洗干净。衣服洗净后,先放在手转绞扭器的两个木滚筒之间压干,然后再放在绳上晾晒。对于床单、桌布等大件织物,洗净晾干后,就折叠起来,卷绕在木滚筒上,用一个内装石子的2米长木盒轧平。

1858年,美国匹兹堡的史米斯制成机械化洗衣桶和捣衣杵。他用一个竖立的木桶,以手摇曲柄转动桶里的捣衣杵搅动衣服。1863年,他又添加了一个回动齿轮,使捣衣杵能前后转动。

随后,英国出现了一种铸铁洗衣锅,下面装有把水加热的煤气喷嘴,但衣物必须用捣衣杵搅动。

早期的洗衣机还称不上“洗衣机”,只是洗衣的机械装置而已。到了1874年,美国一位玉米播种器的制造者比尔·布莱克斯特发明了一种木制洗衣机,它已经具备了现代洗衣机的雏形。这种洗衣机的主体是一个不漏水的木桶,桶中心底部的转轴上装有6张叶片,摇动手柄,即可通过齿轮机带动叶片,拖着衣物在木桶中翻转、相互摩擦,这样,可以靠水流的冲刷而达到洗涤的目的。

1906年,美国芝加哥人费歇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在原来洗衣机的基础上,费歇做这样的设计:其外形呈圆桶状,内装一部电动机和一根带刷子的主轴,电动机驱动刷子转动和搅拌,从而带动桶内的水和衣物旋转,并刷洗衣物。费歇发明的搅拌式洗衣机促进了洗衣机的发展和实用化,同时大大减轻了人力的付出。从现在的水平看,这种电动洗衣机结构非常简单,但在洗衣机发展史上,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过由于当时电力供应未能普及,所以直到1927年,在偏远的美国农村仍流行手摇洗衣机或汽油发动机带动的洗衣机。

随着机械设备精密度不断提高,科学家们也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洗衣机的研究中去。1922年,美国的玛依塔格公司将洗衣机改进为搅拌式,即在洗衣筒中心装一立轴,其上安有搅动叶,由传动机带动它有规律地正反向旋转,不断使水流和衣物强烈翻搅、碰撞、摩擦,以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

同时,英国出现了滚筒式和喷流式洗衣机,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采用微电脑技术控制的洗衣机也在慢慢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火箭

火箭从诞生到今日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约在中国宋、元朝时,由于战事频繁,出现了一种利用燃烧火药产生巨大威力的军事武器,这是人类最早的原始火箭。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火箭得到迅速的发展却是在西方。20世纪初期一位科学家就曾大胆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地球上。”他就是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幼年时就聪明好学、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对浩瀚的星空有着美丽的幻想。但在他生活的时代,宇宙航行只是一个演讲题目。尽管如此,他仍坚持不懈地从事这项看似枉然的科学研究。1903年,他发表了一篇极其重要的论文《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用喷气式火箭进入宇宙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宇宙航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式,即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他还证明了为脱离地球引力必须使用多种火箭。可惜,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些关于星际航行卓有远见的科学设想,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时的技术也不允许实现他的构想,以至在他有生之年始终没能造出一枚他所构思的火箭。但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空间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先后写下了730篇论著。他的远见卓识不愧为宇航领域中的一位天才、世界公认的“宇航之父”。

现代火箭航天技术的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的液体火箭,20多年后终于由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首先研制成功。1918年11月,戈达德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测试场成功发射了一枚固体火箭。年底,戈达德又开始拟定一项使用液体燃料为推进剂的火箭计划。然而这个设想运作起来非常困难。在经过多次实验后,他决定以汽油作为燃料,并以液态氧为氧化剂。

1926年3月16日下午2点30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偏僻的沃德农场,戈达德在助手的帮助下,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把火箭装到火箭发射架上,戈达德小心翼翼地点燃点火器,只见火箭“噌”的向上冲入蓝天。一开始它升得很慢,接着变成高速行进,达到12.5米的高度,时速约为97千米,2.5秒之后,火箭以高速向左边又水平飞行了56米,最后坠毁在一片菜地里。

虽然整个飞行时间仅仅几秒钟,然而,在这短短的瞬间,这枚小小的火箭已经创造了历史,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枚成功飞行的液态燃料火箭。戈达德一生在火箭技术方面共取得了212项专利,创造了令人敬畏的成果,成为液体火箭的创始人。

电视机

1873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发现,硒具有在光照下可增加自身导电性的光敏性,此后,关于电视的设想便纷纷出台。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科的中学时代正处在有线电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电灯和有轨电车的出现、电话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后来他来到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1883年,他在思考电视构造时,想到了硒这种特殊的物质。

1884年,尼普科制成了“扫描盘”。他在一个圆盘上设一圈沿螺旋线排列的孔径。当图像投射在旋转的圆盘上,孔径便以一系列平行线扫描图像。光通过孔径落在硒光电池上,就会改变电流大小。而接收一方则与发射一方的圆盘同步,被安放在光源前,被改变大小的光源投射到接收端,图像的传输就实现了。尼普科将画面用扫描来表现的思想对现代电视技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苏格兰人贝尔德最大的贡献是在尼普科扫描盘上安装了放大器,使影像更清晰。1927年,他利用电话通道进行图像传送实验。1928年,他将图像传送到远航大西洋的轮船上。1929年,他又成功地做到同时传送图像和伴音……上述实验,都是用机械转换装置来进行图像传送和接收的,与现代全电子式的电视技术是不同的。

在犹他州比弗,14岁的法恩斯沃思对电子世界充满了向往和热爱。而他也注定要改变20世纪的命运。

后来,在布里梅姆杨大学,科学家们对法恩斯沃思出众的才华感到惊讶。他的想法是利用透镜看到影像,然后投射到感光板上,阴极管发出一束快如雷电的电子,它能够扫描感光板上的影像,并能从感光板上回弹,反映影像的明暗区域。而阴极管里的电子则会转化成电子脉冲,然后送到发射台,发出电波,这个影像就会随着电波被传送到接收器,影像或信号被扩大,放射到化学处理的阴极管里,就会跟它投射时的一样,以此完成影像的传送和接收。最终,法恩斯沃思得到了电视发明的专利权。

1930年初,美国无线电公司拥有最大的广播网络,年轻的俄罗斯移民萨尔诺夫是该公司的领导人。他希望电视能进入大部分美国家庭。但此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传送信号不稳定、画面不够鲜明。1936年7月7日,他利用代号“W2XBS”试验性播出。第2天,《前锋论坛报》讥笑那模糊的影像,《泰晤士报》则认为这次示范十分有趣,市民们纷纷购买报纸了解相关信息。

在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为推广这项发明,无线电公司低价出售电视并宣布在美国开始定期播出节目。

1950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工程师将黑白影像变成了彩色图像,他们准备击败萨尔诺夫。在彩色电视方面的竞争中,颜色是成败的关键。萨尔诺夫和他的工作人员通过废寝忘食的工作,发明了全新的程序,最终将完整连贯、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直到今天,彩色电视机仍被视为工业历史中最神奇的发明。联邦通信委员会别无选择,他们必须承认及宣布萨尔诺夫的标准是新标准。萨尔诺夫再次胜利了。

复印机

1938年,美国一位名叫切斯特·卡尔森的律师,为了把专利文件印得又快又好,经过努力,他利用静电电荷能将墨粉附着到纸上的原理制造出了一台复印机。

在此之前,为节省开支,卡尔森每次去图书馆都将教科书和各种参考资料辛苦地抄写下来。在工作中,卡尔森也要经常复制大量的资料,当时复制文件主要依靠照相和影印技术,不仅价格高,而且又耽误时间,给工作造成了许多不便。卡尔森常想:“如果有这样一种机器,只要把图纸和文件塞进去,一按电钮就能复印的又快又好,那该多好啊!”

卡尔森有了发明的想法后,立刻有条不紊地去图书馆详细地查阅有关复印技术的大量资料,以便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卡尔森在与以前的照相复制技术、热导复写技术的反复对比下,为自己选了一个研究方向:利用光电效应来进行复制。

研究方向确定以后,卡尔森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尽管贫穷的卡尔森没有实验室,只能在自己的小厨房里进行试验,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完成一项项试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38年10月22日,卡尔森的“静电复印机”制成了。卡尔森利用光电效应把图像或文字投影到一个半导体平面上,几秒钟后,有图像或文字的部位因为光线受到黑墨水的阻挡而带有静电。随后,为该平面涂一层反光负载粉,带电荷区域迅速将这些反光负载粉吸附,由此得到一张粉图,最后将粉图移印至白纸上,加热定影,最后纸上就复现出了同样的字迹。卡尔森的第一次试验成功了。

然而,卡尔森没有料到,他的发明历经周折后才问世。1949年,世界上第一台干板式光电复印机由美国的哈曼德公司投产。1959年,哈曼德公司推出了卡尔森成熟的发明——施乐914型静电复印机。施乐复印机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哈曼德公司也改名为施乐复印机公司,从而由一家小公司成为跨国大公司。现在,多方面用途的复印机相继出现,它们能根据需要,用不同大小的纸张进行复印、放大图像,有的甚至能进行彩色复印,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饱含着卡尔森心血的最初发明。

降落伞

传说我国上古时代,有个叫舜的人,幼年失去了母亲,父亲瞽叟娶了后妻并生了个儿子。此后,瞽叟偏爱后妻生的儿子而不喜欢舜,甚至想杀害舜。一天,瞽叟让舜去修粮仓。当舜爬到粮仓上时,瞽叟就放火烧粮仓,想烧死舜。粮仓的火势越来越猛,情急之下,舜将两顶斗笠牢牢抓在手上,然后像小鸟张翅一样,从粮仓上飘然而下。意外的是,他竟毫发无伤。尽管这只是一则传说故事,但它表明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对降落伞有过尝试了。

在我国的明朝时期,一些艺人创造了一个新的表演节目——跳伞。演员站在很高的搭台上,手握张开的特制雨伞往下跳,以博取观众喝彩。这种表演后来传到欧洲,被欧洲人改进,他们利用绸制的“翅膀”,从教堂上、宫殿或塔上往下跳,进行杂技表演。

而试图凭借空气阻力使人从空中安全着陆的设想,首先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达·芬奇加以具体化的。他设计了一种用布制成的四方尖顶天盖,人可以吊在下面从空中下降。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初次尝试设计的降落伞。

第一个在空中利用降落伞的是法国飞船驾驶员布兰查德。1785年,他从停留在空中的气球上放下一个降落伞。降落伞吊着一只筐子,筐子里面放着一只狗。最后,狗顺利地着地。接着在1793年,他本人从气球上用降落伞下降,可是他在着地时摔坏了腿。这一年,他正式提出了从空中降落的报告。

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热衷于科学试验与探险活动,此时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是热气球升空试验。另外一个飞船驾驶员加纳林也做了类似于布兰查德的试验:让气球把人带到高空,再跳伞降落下来。他仿照当时阳伞制作了一把硕大的伞,用肋状物撑开,伞下系着一个小吊篮。他将站在吊篮里降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高空中自己会无力用手抓住这样的一顶大伞。

1797年10月22日,在巴黎的莱蒙公园上空,一只氢气球将加纳林带到了800米的高空。然后,加纳林一拉系在气球上的释放绳,他和降落伞便离开了气球,带着加纳林的吊篮缓缓下降。至少有数万人在场观看,为他欢呼喝彩,是这位英雄开创了人类从天而降的历史。

但是,此时在吊篮里的加纳林却没有半点成功的喜悦。由于降落伞中心没有排气孔,鼓足了的空气只能从伞侧逸出,这顶大伞被弄得晃来荡去,摇摆得很厉害。等这位首次跳伞的英雄落到地面时,他趴在吊篮口上呕吐不止,根本无法接受蜂拥而至的人群的祝贺。

19世纪时,跳伞几乎成了航空表演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节目。放飞气球时,气球下常带有一个吊架,降落伞松弛地系在吊架上,跳伞者被绑坐在吊架上。等气球升到高空以后,跳伞者便解开降落伞,跳下吊架。此时的降落伞已经改进,顶部开了导流孔,能够控制方向下落了,跳伞表演变得越来越自如和安全了。

蒸汽汽船

18世纪,瓦特蒸汽机被应用到轮船上。至此,一个改变世界的时代——蒸汽时代来临了。

18世纪末,法国人儒弗莱·达万设计制造了一艘木制轮船——“皮罗斯卡菲”号。船长约42米,重达180余吨,船上有一台蒸汽发动机,用活塞连接双棘轮机构,带动明轮转动而推动船只前行。1783年7月15日,就在“皮罗斯卡菲”号正式下水试航时,锅炉却发生了爆炸,“皮罗斯卡菲”号很快沉入了河底。

另一个蒸汽船的探索者是美国人约翰·菲奇。1785年,约翰·菲奇开始设想制造一艘真正的汽船,周游海上世界。于是,他四处奔波,最终获得了在新泽西、宾夕法尼亚以及纽约等州建船和经营航运的所有权。1788年,这艘梦中之船“实验”号诞生了。船长13.7米,两侧各安装6把长桨,用一根铁杆连接,依靠蒸汽机的活塞推动铁杆作水平运动,便可带动长桨一起划水。这艘蒸汽船能载33名旅客,在逆风中每小时航行3.5千米的路程。1790年,他又造出一艘时速12千米的明轮汽船,但因忽视了造船成本和经营费用,因而未能显示出蒸汽推进的价值。

与菲奇具有同样悲惨命运的还有英国工程师赛明顿。1788年,赛明顿制造出了两侧均装有明轮的轮船“夏洛特·邓达斯”号。这艘船在首航成功后,又被加装了新型发动机,可是当这艘功率强大的庞然大物正准备在水上运输中大显身手时,却遭到了被禁止航行的厄运。陷入困境的赛明顿在悲愤中病逝于伦敦,而“夏洛特·邓达斯”号再也不曾被人理睬,它默默地停泊在河岸边那堆荒草丛中。

相比于前几位造船先驱的悲惨境遇,美国人富尔顿无疑是幸运的。作为世界蒸汽机船的鼻祖,他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1786年,21岁的富尔顿结识了高效率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受瓦特的影响,富尔顿对船舶推进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美国驻法公使利文斯顿的帮助下,富尔顿如愿以偿地开始了蒸汽机船的研究。

1807年,富尔顿建造了一艘长45米、宽9米、排水量100吨的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同年8月17日,这艘用单缸凝汽式蒸汽机驱动的汽船,由纽约驶往了奥尔巴尼。仅32个小时,它就完成了240千米的逆水航程。这次试航成功,意味着人类迎来了水上航行的机械化时代。

1808年,富尔顿又造了两艘轮船——“海神之车”号和“典型”号。逆水逆风之下,时速达到9.7千米,各项性能也更加完善。1809年,富尔顿组建轮船公司,广泛吸纳资金,建造各种蒸汽轮船。

富尔顿这一连串的成功,不仅震惊了世人,也震惊了美国海军。美国海军准备利用富尔顿的造船技术设计、制造新式的战舰和快速汽艇。1812年,为了对抗英国的封锁,富尔顿受命拖着患病的身体为美国海军设计出了快速军舰“德莫洛戈斯”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作驱动的军舰,航速为每小时11千米。富尔顿的努力,大大加强了美国海军的实力。

铁路

1769年,当瓦特将一种效率更高的蒸汽机发明出来的时候,用蒸汽动力取代马匹来牵引运输车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蒸汽动力用于陆路运输的主要标志是火车的出现,但将铁路与蒸汽机车相联系,并造出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火车,是英国人特里维西克。

1796年,特里维西克做出了一辆蒸汽机车模型。之后,他刻苦钻研,不断改进试制方案,终于在1802年,造出了第一辆真正的蒸汽机车。他用事实证明,光滑的金属轮子在光滑的金属轨道上完全可以产生足够的牵引力。像所有开创性的发明家一样,特里维西克也面临着一大堆难题:火车经常出事故,不是熄火就是喷火,要不就是翻车,铁轨也无一例外地面临铁轨断裂等问题。

尽管特里维西克的机车运行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无法克服车轴断裂、铁轨断裂的难题,因而没有唤起人们的真正兴趣。当特里维西克自己对机车失去了兴趣时,人们对于蒸汽机车的激情也渐渐地冷却了。

特里维西克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发明激发了另一位英国工程师乔治·斯蒂芬逊的雄心壮志,他立志要完成这项伟大的发明。首先他运用凸边轮作为火车的车轮,以减少对铁轨的破坏;其次,他在车厢下加减震弹簧,用熟铁代替生铁做路轨材料,在枕木下加铺小石块,以减少振动。

当一切的试验都顺理成章地进行完后,1823年,由斯蒂芬逊任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斯多克顿至达林顿之间的第一条商用铁路。1825年,他亲自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旅行”号机车,在新铺好的铁路上试车,机车牵引着6节煤车,20节挤满乘客的客车厢,载重量达90吨,时速为15千米。没想到,这次隆重的试车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人们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而欢呼。

1830年,斯蒂芬逊修建的第二条铁路在利物浦与曼彻斯特之间贯通,这一次,他驾驶的“火箭”号机车完全采用蒸汽动力,平均时速达到了29千米,全线没有出现任何的故障。从此,利物浦到曼彻斯特这条线路就成了世界上完全靠蒸汽机车牵引的第一条铁路线。

斯蒂芬逊以蒸汽机车牵引的铁路线,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正是斯蒂芬逊的功劳使铁路迅速地扩展到全球,使世界真正认识到铁路运输的巨大的优越性。从此,巨龙奔驶在地球各地,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自行车

自行车发明者——德莱斯原本是个看林人,每天他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使他萌发了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它的自行车了。他先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个木马两轮车。人坐在车上,可以一边前进一边改变方向,但必须用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17年,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们的讥笑,他决心用事实来回答这种讥笑。一次比赛,他骑车4小时通过的距离,马拉车却用了15小时。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一家厂商愿意生产、出售这种自行车。

1830年,法国政府决定尝试改进德莱斯的自行车,作为邮差的交通工具。于是,世界上第一批为人们生活服务的自行车开始出现了。

这种新奇的代步工具刚问世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青睐,也许连它的发明人德莱斯也没有想到,后来自行车会那么风行,以至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自行车品种繁多,按不同的方法分类,可以分为载重车、普通车、轻便车,运动车和竞赛车等;按使用对象可分为男车、女车和童车;按车轮直径大小可分为71厘米车、69厘米车、66厘米车等等,此外还有双人串列、健身、杂技等特种自行车。

自行车主要由车体部分、传动部分、行动部分和安全装置组成,根据需要可增加一些附件。自行车附件有衣架、支架、气筒、保险叉、挡泥板等。

车体部分主要由车架、前叉、车把、鞍座和前叉合件等组成。前后轮中心距上、前叉倾斜角和前叉伸距是自行车的主要参数。

传动部分由脚蹬、曲柄、链轮、中轴、链条和飞轮组成。骑车人的双脚踩动脚蹬,带动曲柄作回转运动,由链轮经链条传到后轴的飞轮而带动车轮旋转。

行动部分由前后轴部件、辐条轮辋和轮胎组成。车轮的重量和轮胎的花纹、规格、质量等都影响骑行的轻快性和舒适性。轮辋和轮胎的重量一般尽量减轻,以使骑行轻快。轻质轮辋用铝合金制造,轮辋通过辐条与前后轴连接。

自行车还有一定的安全性,其安全装置主要包括指制动器,即车闸,其次还有照明设备和鸣号装置等。车闸是保证骑行者人身安全的重要装置,车闸的种类繁多,基本上分为轮缘闸和轴闸两类。

现在自行车正朝着轻、新、牢、廉的方向发展,将进一步趋向设计新颖、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和协调。

内燃机

在一个半世纪以前,萨弗里、瓦特等人所发明的蒸汽机已利用了汽缸外的热,然后由热生成的蒸汽进入汽缸驱动活塞。当时人们曾经想到可以使某种无火焰的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在汽缸内发生反应,所燃烧产生的能量便可以直接驱动活塞。假如这样的内燃机被研制出来,那么它要比蒸汽机体积小且启动速度快。于是,1859年,勒努瓦第一个设计用照明瓦斯作为燃料,制造出了第一台实用型内燃机。这台内燃机由双作用式蒸汽机改装,采用滑阀以便将煤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导入装有活塞的汽缸,然后被感应线圈所产生的电火花引爆,使得活塞移动。它是一种使用煤气和混合气的二冲程发动机。

1860年,他将这台内燃机装在一辆小型货车上,行驶了10千米,历时3小时。于是这辆车成为世界上第一辆用内燃机驱动而不再使用马拉的车子。

在勒努瓦的内燃机发明后,人们为提高它的效率做了许多尝试。1861年,奥托制成一台煤气发动机,1864年与德国工业家欧根·兰根共同研制并改进了一台发动机,并在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876年,奥托利用法国工程师罗沙的内燃机原理,设计制造了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火花点火、单缸卧式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内燃机的真正发明者。

1877年,奥托获得这一发明专利权,而且这种内燃机很快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他逝世时,人们为纪念这位有重大贡献的发明家,就将四冲程循环系统称为“奥托系统。”

狄塞尔是四冲程柴油发动机的发明者。他出生在巴黎,但父母都是德国人,少年时代为躲避法德战乱,全家逃到英国伦敦避难。战争结束后,狄塞尔在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工业大学接受教育。大学期间,他开始从事蒸汽机的研究,一心想发明一种新的发动机。大学毕业后,狄塞尔做起了冷藏机工程师,当时他曾打算制造利用氨气的蒸汽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到了1885年,他的兴趣转移到他称之为“合理热机”的问题上来,冷藏机的液氨压缩机在压缩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

1890年,狄塞尔回到柏林,潜心研究动力机。狄塞尔希望制造出比汽油发动机更好的柴油发动机。1897年,他终于成功了。理论上讲柴油机效率要高于汽油机,更适合作为船舶的动力;此外,柴油机无须电子点火,它使用的柴油也比汽油更便宜。第一台发动机的功率为13千瓦,热能损耗小,效率达38%,远比蒸汽机和汽油机高。很快这种机器已经成为发电厂广泛使用的固定发动机,经过不断改进,现在不仅在船舶上使用,而且在大型公共汽车、卡车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红绿灯

我们现在所说的红绿灯,真正的名字就叫“交通信号灯”,它最早诞生在英国伦敦。红、黄、绿这三种全世界都通用的交通信号,来源于对服装颜色的构想。

19世纪初,在大不列颠帝国中部的约克城,妇女们对衣服的穿着与颜色十分考究。并且十分有趣的是,红、绿装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那些结了婚、有了家庭的年轻妇女们,为了避免再受到一些人的追求,就会穿起红衣服来表示她们已经结婚;而那些未婚的小姐则穿起了绿衣服,表示自己还没有嫁人。时间一长,穿衣无意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英国政府受红绿装的启示,就将它作为交通信号灯的构思,开始研制。

由于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轧死人的事故,1868年,一位名叫查德·梅因的警员,提出建议:为防止议员们被街上繁忙的车辆给撞到,可以给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大街的交叉路口上,安装一个交通信号灯。他的建议,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肯定。12月10日,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煤气红绿灯,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

它由当时英国的机械师纳伊特设计制造。这种煤气红绿灯看起来有点像当时的铁路信号装置,它是由信号杆和红绿两色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组成的。其信号杆高达7米,杆顶挂着信号灯,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注意”。在灯的脚下,一名手持长杆的警察依照车辆的多少而牵动皮带,转换提灯的颜色。

后来,人们又在信号灯的中心装上煤气灯罩,在它的前面装有两块红绿玻璃交替遮挡。不幸的是,1869年1月2日,这个只面世23天的煤气灯突然发生了爆炸事故,致使一位正在值勤的警察因此而断送了性命。事后,城市交通信号灯被取缔。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得不借助汽车这种方便的交通工具。只是,拥挤的道路造成的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人们便呼唤一种新的交通信号装置。1914年,红绿灯在美国率先恢复,不过这时已是“电气信号灯”了。这种信号灯由红、绿色圆形投光器组成,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进行了第一批安装,红灯亮表示“停止”,绿灯亮表示“通行”。稍后在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相继出现了安全的红绿灯。

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和交通指挥的需要,第一盏名副其实的三色灯(红、黄、绿三种标志)于1918年诞生。它是三色圆形四面投光器,被安装在纽约市五号街的一座高塔上。至此,红、黄、绿三色信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系统。

摩托车

距今7000年以前,人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唯一方法就是走路。不久,人们开始驯养牲畜来驮运东西或帮助人走路。大约在公元前3 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位撒马利亚人绘制了一辆样子非常古怪的殡仪车,这标志着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出现了。之后,人们用不同的动力推动轮子,这种方式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19世纪后期,随着汽油发动机的出现和充气轮胎的应用,德国人戴姆勒投入到汽油摩托车的研究之中。

这时,世界公认的“汽车鼻祖”——德国人卡尔·本茨,正在研制用内燃机推动的机车,这两项发明几乎是并驾齐驱的。1885年春天,本茨开始试制一种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汽车。同年秋天,戴姆勒则在斯图加特附近的宅院里第一次骑上了他的摩托车。他们谁也不知道在相隔97千米的对方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两人却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着:研制一种新型的代步工具。作为工程师的戴姆勒从1872年就一直跟着内燃机的发明者奥托在科伦工作。那时,奥托正在研制燃气内燃机。戴姆勒这时却在想着用汽油蒸汽来代替煤气,用电子点火系统代替持续火焰点火,从而把奥托的固定发动机变成移动式的发动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而离开了奥托,搬回到自己的工厂。

戴姆勒最初研制的摩托车结构粗糙,轮子是用木头制造的,排气管安装在座位下面。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止摩托车发明的进程。当戴姆勒把摩托车的各个部位组装起来的时候,除了速度慢和噪音大以外,似乎已经很完美了。戴姆勒认为对乡下的邮递员来说,他的摩托车可能是最有用的。

摩托车在一开始还像个“丑小鸭”一样毫不起眼。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交通工具的需求量便开始直线上升,由于摩托车的价格便宜,成为了汽车行业的一大劲敌,军警也开始广泛使用这种车来进行侦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年间,摩托车行业发展迅速,跨斗摩托车也在这时开始出现,四冲程双缸发动机也开始运用到了摩托车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和平的阳光照耀着整个大地,人们开始尽情地享受生活,摩托车很快就被汽车所取代。但是,摩托车并没有因此而被抛进工业时代的垃圾堆中,高速旅行和体育竞赛开始将摩托车文化演绎得有声有色。

飞机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是一位主教的儿子,住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兄弟俩在经营自行车工厂时所获得的钱和技术,使他们能够开始自己的航空工作。莱特兄弟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飞行,但威尔伯先迈出了第一步,他写信给史密森博物馆索取有关书籍和文章,后来奥维尔也变得像威尔伯那样热衷于飞行。莱特兄弟既是先驱者又是出色的商人,他们首先为其设计提出了专利申请,并在1906年得到了专利权。1903年12月17日的早晨,奥维尔·莱特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持续的、可操纵的飞行,在世界飞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为了它的实现,人们付出了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许多先驱者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终于,1903年12月17日这一天,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飞上了蓝天。这架被叫作“飞行者”1号的飞机,翼展为13.2米,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后,两副两叶推进的螺旋桨由链条传动、着陆装置为滑橇式,并且装有一台70千克重、功率为8.8千瓦的四缸发动机。1903年12月14日,“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起飞了。但结果并不理想,飞机才升到1米高就出现了故障。

真正的奇迹诞生在3天后。12月17日这天,莱特兄弟一共进行了4次飞行。最长的一次是由威尔伯·莱特驾机在空中停留了59秒,飞行了260米。

人们对飞行奥秘的探索并没有停止,继莱特兄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一创造性的事业中,越来越多的新式飞机被研制出来,应用到了广泛的领域当中。

磁悬浮列车

从轮子发明的那一天起,所有的车辆都采用车轮与地面或钢轨的摩擦使车辆向前运动,当摩擦力足以毁坏车轮或钢轨时,列车的速度就达到了极限。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速度,就得尝试通过克服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力来提高车速。磁悬浮列车正是克服了这种摩擦力才达到了常规无法达到的速度。

磁悬浮列车能飞驰在轨道面上,主要归功于超导新技术。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将水银冷却到零下40℃,使它凝固为一条线,并对它通以电流。当温度降至零下268.9℃时,昂内斯发现水银中的电阻突然消失了。后来,人们把这种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叫作超导现象。在温度和磁场都小于一定数值的条件下,导电材料的电阻和体内磁感应强度都突然变为零,这种特殊的导电状态就称为超导态,在很低的温度下呈现超导态的导体就是超导体。

1933年,迈斯纳和奥森费耳德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属处在超导态时其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即能把原来在其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也就是说,在超导体内,根本不会发现任何磁场。即使原来导体中有磁场存在,一旦变为超导体以后,磁场就统统被排斥在磁场之外。正是由于超导体的抗磁性,会对磁铁产生一个向上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力使列车行驶时不与铁轨直接接触,人们开始研制的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磁极同性相斥的原理,将超导磁体安装在列车底部,再在轨道上铺设连续的良导体薄板。电流从超导体中流过时,产生磁场,形成一种向下的推力,当推力与车辆重力平衡时,车辆就可悬浮在轨道上方一定的高度了。

磁悬浮列车与目前的高速列车相比,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可靠性能好,维修简便,最主要的是它的能源消耗极低,不排放废气,无污染。磁悬浮列车集计算机、微电子感应、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是目前人类最理想的绿色交通工具。

同类推荐
  • 锦绣山河吾执笔

    锦绣山河吾执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三国如烟

    三国如烟

    本书是以三国为背景的架空故事,虚构的。采用多角色视角的群像剧,主角偏弱,不开后宫,非无敌流爽文。前方小段会以一个历史事件展开,进入主线后将不尊重历史。不欢迎考古学家。寻找消遣爽文的、《三国演义》资深学者慎入!
  • 大宋继承者

    大宋继承者

    北宋末年,金人南下,贼寇四起,赵哲重生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他……只想好好活下去……
  • 高端直立人

    高端直立人

    比泰山还大的月亮,长着翅膀的恐龙,五米高的巨猿,正在进化中的直立人,一个生命走到尽头的行星。商究:“既然这个世道蛮荒,我就要为这天下,立个道义。我不要建个国家,一世辉煌。我只要公道,自在人心。”
  • 亡清

    亡清

    这是一个沉闷的时代,这是华夏最黑暗时代的开端。他原以为自己不过是个看客,他只想悠闲的活着,享受自己重生的日子。可是命运有时候确十分的残酷。我们在整个华夏即将沦陷的时候,是默默看着它走向黑暗,还是发出一声呐喊。用我们的热血去挽救那早已转动了的命运轮盘。
热门推荐
  • 影主的奇幻漂流

    影主的奇幻漂流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大海中的小木筏上。接受其他世界的委托,开始瑰丽的奇幻漂流:不仅要在委托世界扮演刺客,杀死强大的对手。还要收集兄弟会手稿,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刺客组织。可当他完成第一次委托,回到自以为熟悉的蓝星。才发现刀与影的征程,不过刚刚开始:杀人之术下九流。诛心之术上九吉。本书又名《为什么刺客要学习刺杀啊》。
  • 白骨骑士

    白骨骑士

    魔法天赋+战士天赋≠主角。文明的更替下,拥有魔武双修天赋的人,在这个新时代比比皆是,谁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王!
  • 九劫轮回

    九劫轮回

    黑暗的宇宙中,一副青铜棺渐行渐远,那是何人的棺?仙古逝去,混沌覆灭,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一个少年从大荒中走出,谱下史诗般的传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暗链

    暗链

    在书店里,程影看见了印刷着自己导师名字的学术著作,在编者的名字里,看见了自己和叶寂清的名字,恍如隔梦。年老之后的程影回到旧时的街巷,在那场大雨里,程影想起了自己最初的梦,那些上古的神话,也许是一个个隐射,程影病重,弥留之际,她看见了叶寂清的魂魄来渡自己,才真正明白自己来世上这一遭的原因,叶寂清就是那无骨的鲛人,自己就是她来报恩的人,原来自己是女娲在水边造人时在池中的投影,得了女娲的一滴泪有了神识,却闯下了大祸,贬谪入人世自己重修肉体凡胎,赎去身上的罪孽,这一世她成了人,不再是那水中的倒影。
  • 透视赘婿

    透视赘婿

    孟家少主,古武家族唯一继承人,修炼天才……无数光环笼罩着孟宇,但他却甘愿入赘一个小家族中,当了上门女婿。无数得知他真是身份的大佬纷纷瑟瑟发抖,搞不懂孟少主到底在体验什么生活。而唯有孟宇自己明白,他在等,等一场化龙的狂风暴雨!
  • 情陷

    情陷

    孙雨茜听着面前的男子非常认真的说自己和他参加的是同一场聚会的时候心里忍不住有些震惊,但是除此之外也有些小小的激动,毕竟能够有机会和这么帅的男子一同出席也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看来她今天的运气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嘛,但是为什么她总觉得好像忘记了什么事情呢,对了,合同……
  • 点梦

    点梦

    符永:唯有“情”才能领悟真谛。皇甫简玉:我如同一块未雕琢的玉石,这世间的苦难把我变成了美玉。苏易:把智慧放在星空里,这世间的玄妙真是无穷无尽!黎白轩:自然的法则不可违逆,炼狱的审判将要来临。
  • 任侠图录

    任侠图录

    皇朝末年,洋夷入侵,侠客们收拾起刀剑,在奔涌的历史大潮中逆流而上。江湖路险,登天九阶,穿越者翻找出笔墨,作一本任侠图录留待后人来看。
  • 黄巾记

    黄巾记

    如果历史上的反贼进入太平道,可以推到大汉吗,如果历史上名臣名将进入大汉,大汉可以中兴吗,一起都在东汉末年,一切都在(黄巾记)ps新人求支持,求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