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70500000002

第2章 构建“太空堡垒”——让亲子关系牢不可破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重关系,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孩子今后的成长是否幸福。

所以,掌握一些基本原则,把家庭打造成牢不可破、能够抵御一切外界风雨的“太空堡垒”,让亲子关系牢不可破,是我们每一位做父母者的追求。

一、乐观的孩子源自温暖有爱的家庭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源于生命本能的“爱与温暖”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观察结果表明,奶瓶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为小猴子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冰冷坚硬的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种是用松软的海绵和绒布做成的“绒布妈妈”。“铁丝妈妈”身上有奶瓶,而“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饥饿时才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物质供应者,更应是心灵和精神的供养者,父母温暖的拥抱和爱是孩子活泼、热情、快乐、自信的保证。

在孩子眼中,家庭就好像一个小社会。父母的相处之道,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接人待物。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父母感情是否和谐,家庭氛围是否轻松,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否亲密无间、相互尊重,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与人格的塑造。

在父母关系恩爱和谐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多彬彬有礼、富有爱心,较少攻击性。在父母孩子相互尊重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有稳定的安全感、归属感,性格多乐观、自信、诚实,遇到困难多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

相反,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在孩子面前冷战、争吵,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如果父母对孩子常常疏远、呵斥,孩子“爱与温暖”的基本要求不能满足,则易导致性格冷漠、偏激,甚至反社会。

若想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还请为孩子营造这样的家庭氛围:

彼此关爱。每位家庭成员都把相互理解、关爱、信任当作最基本的原则去执行。

互相尊重。每位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弱点、不足、隐私,都需要独处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彼此的选择,父母尤其不要强行窥探孩子隐私。

乐观积极。父母若能坚持每天挖掘生活中的细微美好,孩子自然可以成为乐观积极、懂得欣赏的人。

求同存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看法,不要固执己见,即使你是正确的,也要尊重和允许别人的做法乃至错误。

分享分担。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无论是苦恼还是幸福,都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孩子看到家长的苦恼与悲伤,会激发孩子对家长的爱与照顾。

拥抱亲吻。无须做传统的情感克制型家长,多对其他家庭成员说“我爱你”,多拥抱、亲吻其他家庭成员。

现代社会,很多父母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美好生活,却往往用错误方法,带给孩子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曾经有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来找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夫妻俩都是精明能干的事业型强人,性格外向、言辞犀利、收入不菲,然而10岁的独生女却性格胆小懦弱、畏畏缩缩,完全没有一般小孩子的活泼烂漫。

在聊天中心理医生了解到,这对夫妇性格同样强硬,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在孩子面前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摔砸东西。争吵之后,或者陷入冷战,一家人几天不说话;或者闹离婚,双方争着问女儿愿意跟谁。

小女孩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常年胆战心惊,逐渐变得敏感、胆怯,见到人不敢抬头直视,说话声音细弱无力,听到别人说话声音稍大就会显得惊恐无助,时刻怀着父母一方会离开她的忧郁,安全感严重缺乏。

可见,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然而,一个家庭不可能没有矛盾,夫妻之间也很难一辈子不吵架。随着离婚率的逐渐上升,单亲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把家庭纠纷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呢?

我们不妨记住一些基本原则:

夫妻间若有矛盾,尽量避开孩子自行解决,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否则孩子容易敏感、畏缩,或者暴躁、易怒。

不要在孩子面前责怪、抱怨另一半,这会让孩子眼中的父母形象坍塌,从而导致对父母的不信任。

学会主动沟通。主动与另一半沟通,努力让隔阂消除。如果实在无法消除隔阂,请向孩子坦承父母之间出了一点儿问题,让孩子有接受父母分手的准备。

当夫妻感情实在无法延续,请体面、和平地分手,不要在孩子面前撕破脸,更不要把对另一半的仇恨转移到孩子身上,用指责、打骂孩子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告诉孩子,无论他选择跟谁,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他、照顾他。父母之间的任何事都与孩子无关,父母的分开也绝不是孩子的责任。

分手之后,不要限制孩子与另一半联系,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已经缺少的父母之爱。

乐观的孩子源自温暖有爱的家庭,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努力展现出积极健康的一面,少抱怨对生活和他人的不满,多看到生活中的闪光点。

肢体和语言的亲密对心灵的亲密有极大帮助。

即使分手,也要体面地分手,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分开与他无关,爸爸妈妈永远爱他。力求把父母分手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二、改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

关于孩子的一生该怎样度过,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几千年来中国父母的传统观念,在现代更被演绎得无以复加。

这些父母眼中的“成功”,常常具体化为:努力读书,进一流名校,读金融、法律等专业,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或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成为高收入人群。又或是,学一门才艺比如音乐、绘画,通过刻苦训练,成为知名画家、音乐家,享誉世界。

还有些家长,喜欢把自己当初的遗憾加于孩子身上,口头禅是“爸妈当初没条件做到,现在我们给你创造了条件,所以你一定要做到”,逼迫孩子成为父母想要成为却无法成为的那些人。

在这种观点之下,“虎妈”、“狼爸”不断涌现,带起一波又一波热议。

但是,这种传统观念真的正确吗?

家长抱着“孩子现在辛苦点,但将来会明白我的苦心”的想法,完全不顾孩子意愿,急切地逼迫孩子努力再努力,只会让孩子丢失他在这个年龄段应该得到的快乐。

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曾不止一次遇到被父母逼着读书,读到最终抑郁症的孩子;也见过为了家长的期望去学钢琴、古筝,在考完所有级、能够中高考加分之后,再也不肯碰乐器,甚至一听到别人弹琴就反胃的孩子;还见过明明喜欢文学,却在父母强烈要求下读了金融专业,几年后抛弃学业、离家出走的孩子。

其中最令人惋惜的例子是,一位男生在高考成绩出来后跳楼自杀,遗书上写着:“爸妈对不起,我从来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太累了。”而他的高考成绩,足够上一所很好的重点大学。

在这样的高压逼迫下,确实有些孩子最终成为家长眼中的“成功者”,有了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但是,他们的内心常常是不完整、不快乐的。

父母们,还记得孩子刚刚出生时,你们的希望吗?是希望孩子未来快乐健康,还是希望他一生郁郁寡欢?

更多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快乐,一方面又担心不逼迫孩子学习,会导致孩子不思进取、一事无成。

事实正好相反。

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孩子都有特殊的“潜能窗口”。一旦这个窗口被打开,与之相关的神经元就会格外活跃,孩子会表现得格外专注、好学,在这方面的特长会充分展现,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突飞猛进。在自由发展的状态下,这个窗口很容易被打开,这些潜能常常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使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天才”。

而当父母把“成龙成凤”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时,孩子不能自由快乐成长,潜能就会被最大限度压制住,到最后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越来越痛苦。

不逼迫孩子学习,不等于不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儿童的“潜能窗口”,家长应积极鼓励和帮助他找到最佳发展道路,从而成就孩子的“优秀”。

孩子有自己的道路要走,他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应该背负父母的理想、愿望。

鼓励孩子不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尽早打开“潜能窗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要求孩子像某某人一样成功,本身就扼杀了孩子自己的潜能和特质。

父母的强大,不等于强制,而恰恰在于有信心、有能力让孩子自由发展。孩子的优秀,不仅优秀在成绩,更要优秀在心性与品质。

三、不要用“不爱”要挟孩子

有些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见——

公交车上,孩子反复踢着前排座位。面对前排乘客的白眼,尴尬的妈妈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儿童乐园里,孩子玩得兴起,无论家长怎么拉都不肯走。心急的爸爸说:“你再不走,我自己走,我不要你了。”

家里,父母面对被孩子弄破的玩具、书籍,愤怒地说:“你要再这样,我就把你和坏掉的玩具一起扔进垃圾桶里。”

父母带孩子出去走亲访友,亲戚朋友逗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跟我回家吧。”

这样的话,我们小时候可能也经常听到,甚至习以为常。可是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你听到这些话时的反应是什么?现今,已经成为父母的你,又是否仔细想过,对一个孩子而言,最大的恐惧是什么?

你一定要知道,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爱他、抛弃他。

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曾说过:“孩子的最大恐惧是失去了爱,而被遗弃是他所恐惧的地狱。跟随遗弃而来的是愤怒,愤怒又会造成报复心理,带来某一种形式的犯罪行为。”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则表示:“从最开始出生的分离,到出生后,婴儿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这种心理上的分离比分娩的过程还要痛苦。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每一次分离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让幼儿担心自己被抛弃。”

这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父母明明爱孩子胜过自己的生命,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却动辄在孩子不满足自己心意时,说出“不爱”、“不要”、“把你扔掉”、“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类言语。利用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暴力,来击退孩子的各种“不尽如人意”。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家长明明很爱孩子,孩子却时刻提心吊胆,觉得只要自己犯错误了,甚至仅仅是不合父母心意,父母的爱就会收回。

当孩子反复被“不爱”要挟,他会感到恐惧担心,乃至丧失安全感。年幼时,他会反复试探和验证父母的底线,变得爱哭闹、难以安抚、格外黏人。稍大一些,则会对亲子关系本身的牢固程度产生怀疑,极端情况下,还会变得完全不在乎这份人伦之爱。

正因为后果如此严重,所以这种拿“不爱你”或者“不要你”作为要挟的话语,被心理学家认定为严重伤害儿童情感的“语言暴力”。而从儿童成长看,用这种语言暴力要挟孩子的后果,除了导致儿童安全感的缺少,还有其他隐患。

比如,当孩子觉得“一旦不服从家长,一旦自己的想法与家长相左,就会被抛弃”,他会逐渐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独立探索世界。长此以往,则会缺乏自信、胆小畏缩。

又比如,孩子会学习父母的这种说话方式,将来形成同样的要挟思维,变得难以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习惯用要挟手段达成目的。更坏的是,他还会把这种思想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时最坚强厚实的后盾,也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信与快乐的源泉。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孩子都不应该受到遗弃的威胁。即使你在气头上,也绝不能让孩子感觉到,他有被遗弃的可能。

如果家中不止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们觉得,父母给每个孩子的爱是平等的。

一旦你用“不爱”要挟孩子,总有一天孩子也会用类似方式要挟你、抛弃你,或者要挟其他人。

如果有他人用类似“你爸爸妈妈不爱你了”之类的言语逗弄你的孩子,你要在第一时间坚决地告诉孩子“不,绝不会这样,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并且告诉逗弄者,你和你的孩子不欢迎这样的交谈方式。

告诉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父母永远在他身后。

四、“言行一致”原则必须贯穿于亲子关系的始终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行一致原则极为重要。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父母总抱怨孩子说话不算数,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言行一致。一旦父母不能做到表率,孩子可能会觉得不遵守诺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系统的建立过程。如果在同一件事上,大人说的与做的不同,或者父母两人的观点相反,孩子内心就会产生疑问,不知所措。这极不利于儿童构建统一的认识环境。

嘟嘟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答应了当天给她买一只泡泡枪,然而我和她爸爸随即忘记了这件事。晚上睡前,她忽然问我们:“泡泡枪呢?”

我和她爸爸这才想起来,便对她承诺:“我们忘记了,明天一定去超市买。”

第二天我去超市给孩子买了泡泡枪。见她玩得很开心,我以为这件事过去了。

隔了两天,女儿答应我们收拾好玩具就吃饭,可转头她就去画画了。我问她:“嘟嘟,你自己说收好玩具就吃饭的,为什么不做到?”

她很自然地说:“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啊,答应了买泡泡枪,也没当天就买啊。那我也要过会儿再吃饭。”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你不遵守诺言,她也就不遵守诺言。孩子就是大人的镜子。

从那天起,我们凡是承诺的必定做到,对于做不到的事情绝不随口承诺;想要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先做到。

这样过了很久,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有很多事,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她,她却都能做到。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跟爸爸妈妈学的呀。”

前后一致的认识情境,有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但是,生活中很难避免意外的发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解释或者补救。

以“过马路,不闯红灯”为例,为了给嘟嘟示范,我自己从不闯红灯。有一次因为修路,我家门前整条街断电,所有红绿灯都熄灭了(异常情况),我立刻对她解释:“灯坏了,所以这次没有办法等绿灯。”然后才牵着她过了马路。

又有几次,嘟嘟发现有人闯红灯,指给我看。我第一时间告诉她:“这是不对的,大人也会犯错误。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犯错误,也跟着犯错误。”

通过这样的及时告知,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孩子依然能够清晰判断怎么做,并与往常得到的认知保持一致,而不至于概念混乱。

孩子的行为举止来自家长的表率,而非指令。

“言行一致”既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成人的约束。要想孩子成为信守承诺的人,家长的言行一定要保持一致。

不要轻易给孩子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承诺,而要告诉孩子“不,这是不可能的”。一旦给出承诺,一定要做到。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无法与平时的做法标准统一,一定要及时解释或补救。

五、父母也是普通人

在面对孩子时,父母应该用正确的心态来要求自己。

父母不是24小时保姆!

初为人父母,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陡然间使命重大,必须24小时全身心投入,才能照顾好孩子。再加上几乎所有的育儿理念,都对孩子的需求再三强调,强调孩子需要爱、需要理解、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的呵护帮助……

于是我们渐渐觉得,一旦成为父母,我们就必须放弃原有的自由和自我,完全以孩子为中心,不能再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到后来,即使偶尔接受亲友邀请出门放松一下,心里的愧疚感也会使我们难以尽兴。我们难以尽兴,亲友则会觉得扫兴。久而久之,我们会厌倦这种囚徒似的生活,禁不住下意识地怨恨自己没用,或是怨恨孩子影响了生活品质。

我认识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人是大学同学,原先感情亲密深厚,但自从有了孩子,两人之间争吵不断。女方指责男方对孩子不够尽心,抱怨他在自己辛苦带孩子的时候出门与朋友聚会;男方则抱怨女方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夫妻生活和人际交往,让自己透不过气。

要知道,养育孩子是一项漫长的工程,如果过分劳神或者总是做不必要的自我牺牲,父母会觉得疲惫不堪,孩子则往往不领情,认为父母管得太多。

所以,在全心关爱孩子之外,我们也要把注意力扩展到孩子以外的生活上。如果可以,不妨每天挤出一点时间,专门与爱人或其他重要亲友相处。要尽量保持与孩子到来前同样的热情和亲密度来继续夫妻生活。这不单是维持夫妻感情的良方,也是潜移默化教育孩子的良方。要牢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之间亲密恩爱的关系是孩子学习与人友好相处的最佳途径,也是孩子成年后组建自己家庭时最有可能效仿的范本。

父母不是超人!

有些父母觉得,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父母应该是永远正确、不会犯错的完人。事实上,这种想法对亲子关系并没有好处。

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旦父母习惯于扮演无懈可击、没有弱点的“坚硬铁皮人”,刻意在孩子面前营造完美形象,让孩子只看到父母好的一面,过滤掉不好的东西,对孩子会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父母在扮演超人的过程中,他的状态会不知不觉紧绷起来,从而传递给孩子一种辛苦、紧张的状态,让孩子在无形中产生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与父母对孩子健康快乐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从儿童发展心理学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超越目标。如果父母过于超人化,孩子就会觉得我无法超越父母,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再次,当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扮演超人时,孩子会认为“世界就该这样完美”,那么当他遇到困难、挫折时,或者有一天发现父母其实没那么完美时,他就会产生信念上的冲突,对自己的过往认知产生怀疑,乃至对世界产生怀疑。

相反,当孩子看到父母也会犯错,也会遇到失败、挫折时,孩子潜意识会觉得“不成功”是被允许的。这样,孩子的生命状态才可能放松下来,他才可能真正去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和使命,孩子自己的生命能量才可能真正释放。

记得嘟嘟3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身体极度不舒服,肚子疼到忍不住哭了出来。

本来低头玩玩具的嘟嘟听到声音,呆呆看了我几秒,忽然站起来走到桌边,抽了几张纸巾走到我跟前。她伸出小手,很小心地帮我擦去眼泪,一边擦一边用另一只手拍拍我,就像我平时拍她那样,说:“妈妈别哭了,我会保护你。”

当孩子发现,家长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也有被关爱的需求,孩子内心柔软的一面就会被极大激发出来。当他尝试着用笨拙的方式来安慰家长时,他就走出了生命中最初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一步。而这,对儿童的情感成长有极大帮助。

放松心态,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身份,这样才是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不是24小时保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时间,以及与爱人和亲友的亲密相处。

父母不是完美超人,我们会成功,也会失败,不要害怕对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孩子需要被关爱、被尊重、被鼓励、被支持,父母同样需要。家长无须在孩子面前隐藏内心正常的情绪。

父母用轻松、真诚的方式向孩子展示自我,今后孩子自然也会以轻松、真诚的心态创造自己的人生。

父母通过行动展示给孩子看,他们虽然会失败悲伤,但失败悲伤后会更乐观勇敢地前行,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勇敢的心态。

同类推荐
  • “老梁说高考”之我要上大学

    “老梁说高考”之我要上大学

    《“老梁说高考”之我要上大学》是高中家长尤其是高三家长的备考指南,指导家长为考生争取各种升学机会,是“老梁说高考”系列丛书中一本提纲挈领、通俗易懂的图书,是值得家长人手一册的工具书。《“老梁说高考”之我要上大学》中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圣达信升学规划研究院“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指导报考的真实案例,对于考生和家长都具有很好的参考性和实践性价值。
  • 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

    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叱咤政坛,潜心学问,仅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也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九个子女中出了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六个子女也是才俊。本书用图文并茂、事论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梁启超家教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对于今天的父亲们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 男孩为什么要穷着养 女孩为什么要富着养

    男孩为什么要穷着养 女孩为什么要富着养

    “俗话说:富家子弟多骄,女家子弟多傲。在生活上,再富也要穷孩子,不要给男孩子太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太好的成长环境。要让他吃点苦,受点委屈,体会艰辛,这样长大了他才懂得坚韧,学会坚强。明白责任,自立自强。 “富养”不是娇生惯养,而是要充分关心和引导。使女孩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明智。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值得自已追求的东西,从而能够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坚守自己的信仰。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即便是在清贫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培养出卓然的气质。”
  • 陪着孩子长大

    陪着孩子长大

    160则温馨的小故事,160则爱的叮咛。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站在家长和老师的角度,告诉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塑造孩子理想的人格,如何让他们走出挫折的阴影。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热播台剧原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热播台剧原著)

    同名电视剧在Netflix全球同步播出,被誉为亚洲版“黑镜”,引发广泛热议,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原著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No.1。无数读者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自己。一位家庭教师长达八年的观察,九个震撼人心的真实家庭故事。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这九个故事: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热门推荐
  • 功夫巨子

    功夫巨子

    在经历宗门被血洗后,林恒为了躲避追杀,逃到了绵延千里的神农架地域,但尾随而来的强大敌人将他逼到了死角……绝处逢生,逆天崛起,美女如云,武道极致!“何为功夫?”“以血肉之躯突破本体桎梏,感悟规则,掌控大道之法。我既不死,永生不灭。”
  • 异语图录

    异语图录

    白玉无瑕,其清带影。泽而淡然,醴后生津。光彩流曲,异语纷庭。明净如是,芳华不声。
  • 重生之爱日惜力

    重生之爱日惜力

    一六零的身高,一百二十三斤的体重,六百多度的近视黑框眼镜,外加一张圆形肉脸,这是葛爱爱的形象。一六五的身高,九十八斤的体重,水汪汪的大眼睛,外加一张鹅蛋脸,这也是葛爱爱的形象。葛爱爱,一朝重生,誓要改变自己屌丝女的属性,向学霸白富美进军。
  • 九天神境

    九天神境

    奥印,分一到五阶,天地人阶,帝皇王阶,还有之上的神阶,若有人达到了神阶,便可摧毁位面,甚至,在这之上还有真神,当然那种层次,只是传说中的传说......在这遗迹大陆上,一个传奇少年诞生,斗真神,战魔族,还有他的炼药技术,大陆上的人,无人不知晓他,然而,他也有它的历史,他的母亲,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家族,那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他将带领我们感受那轮回......
  • 异界传送门的成精姿势

    异界传送门的成精姿势

    PS:难道真有人看到这个简介第一反应不是写人的是写异兽的吗? 何科转生到了成精的传送门身上。自打发现这传送门曾经传送过斗气和定海神针后何科忽然感觉事情有些不对?为啥用啥魔法咒语就会传送过来啥东西呢?用个攻击魔法却穿送过来一拳超人的认真拳的他也很无奈啊。“别再传送了,真别再传送了,再传送就该没地方放了啊!”他的养母在咆哮。本想体验异世界生活的他,却遇上了灾难,而后无情的把灾难传送走了?就这点小事他居然被认成了万年老妖精?他才活了七百多年啊!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书为纯练手小白文,作者主要想写的内容在下一本书,此书注定冷门。
  • 寻已

    寻已

    幼小的刽子手洛寻在最灰暗的时光里遇见了洛已,又被他们家收养,黑暗里那双闪亮的眸子,是他的心之所系,他经历了失忆,当兵,回归,都是为了那个叫洛已的女孩。洛已在她的小学到中学时期连续经历了丧父、丧母、失兄等悲痛,是宋熙知的一路的陪伴给她了向往生活的朝气,洛寻以闵子非的身份强势回归后却打乱了他们现有的美好!闵子非说:“她是我的一生黑暗里唯一的光,她,只能是我的!”
  • 快穿之王爷饶命

    快穿之王爷饶命

    简介:“NND,我想抽死自己,为什么只顾一时爽,写男主心狠手辣,女主人见人爱,女配人见人恨还拎不清现状,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真是报应啊,该死啊,为了活命,只好各种讨好,花样百出,殊不知她的改变反而被人暗中盯上,以至于最后莫名其妙,自己还没理找人算账,真是,难搞啊。”
  • 神医杀手:杠上妖孽腹黑王

    神医杀手:杠上妖孽腹黑王

    她,凤璃魅,21世纪杀手排行榜金牌杀手,她是天生的妖精,也是天生的王……但如果,这样一个王,一朝身死,穿越成为废材,她会已怎样的方式逆袭呢?她说:“我,凤璃魅!是巅峰的存在,总有一天,我会再次站在世界顶端,俯瞰众生……”这样一个她,如果遇上了时而冷漠、时而热情;时而霸道、时而温柔的他,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千年的等候,爱人是否会归来,她不知道,他,也不知道……
  • 白蛇再起

    白蛇再起

    西湖永巷求道缘,断桥一梦萦千年。谁知波上同舟子,相逢一顾却无言。本书温馨流,日常流,种田流,非装逼流……
  • 独爱哥哥:并蒂孽缘

    独爱哥哥:并蒂孽缘

    稽首兰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愿将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并蒂莲,茎杆一枝,花开两朵,可谓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无奈本是同根,祝福别人却终究牵绊自己的一生。南海圣境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莲花池内万年金莲并蒂含苞待放。观音菩萨到此游玩欣赏,见花开并蒂好事成双,撒甘露于并蒂莲之上。千年后,并蒂莲终成正果,幻化为一对兄妹。哥哥蕖觅云,妹妹蕖问凝。哥哥法力高强,奉菩萨之命在人间救苦救难,累积公德。妹妹普陀之上修炼。相隔千里,分别百年,却依旧难逃命数。妹妹爱上亲哥哥,别说是西方净土,就是在人界平凡人家也是不可能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