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24100000018

第18章 民间婚俗常识(1)

由于婚姻关系的确立,改变了已婚男女的某些身份和角色,也因为男女婚姻关系的确立带来了其他一些角色和行为的产生,这就带来其他一些需要人们加以认知的新概念,这些与婚姻关系有关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媒妁

媒妁是说合男女结成婚姻的中介人。男为媒,女为妁。早在先秦时,媒妁社会地位很高,声望好,很受尊重。唐宋以后媒妁社会地位衰退,颇受鄙视。

事实上,媒妁在中国婚姻发展史中,几乎具有扛鼎作用。

周代建立起来的礼制社会,使得媒妁登上历史舞台,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担负“合二姓之好”职能的媒妁,成了衡量婚姻是否合乎礼法的一个重要尺度。婚姻中有媒妁,才合礼合法,否则即违背伦理道德。所以,先秦时的媒妁非常受人尊敬,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角色。

秦汉以后,礼崩乐坏,官媒衰落,私媒发展,由于媒妁自身的表现,使其原有的神圣性受到怀疑,社会地位滑坡。直到唐朝之前,媒妁作为民间婚姻保证人的角色功能增强了,而名声可谓毁誉参半。

由唐至清,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增加,媒妁的商品性和腐朽性更为突出。尽管这段时间出现了不少为人称道的良媒,但积重难返,其整体社会声誉江河日下,人们对媒妁投来鄙夷的目光。封建文人甚至把媒妁列入诲淫诲盗的社会渣滓。称其为“淫盗之媒”。

根据媒妁在说合婚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将媒妁分成官媒、专职媒妁、兼职媒妁三种类型。

官媒: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任命的管理婚配的人。官媒可以有一定官职,他们职权范围广,责任重大,如周代的“媒氏”;也可以是一般的衙役,没有多大实权,如明清时的“官媒婆”。

专职媒妁:指在民间专以说媒取得报酬以维持生计的人。多由老年妇女充任,这是媒妁职业化最典型的代表,出现在唐宋以后。

兼职媒妁:指在民间有一定职业和收入而间或从事说媒的人。这一类型的媒妁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三百六十行几乎都有担当媒妁角色的可能。他们要么受人之托,不得已而为之;要么出于成人之美的考虑,间或有一些其他目的,说媒是偶尔的。

媒妁从产生到发展,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名称,而且名目繁多。比如媒、媒妁、媒人、妁、行媒、掌媒、媒婆、媒妈、媒妪、媒媪、媒氏、媒互人、媒官、官媒婆(头)、牙婆、牙嫂、牵头、皮条、月老、红媒等等。

后来有些媒妁发展到唯利是图,为得媒金不择手段。正像旧时俗语所说:媒婆吃,则吃托媒家之饭;穿,则穿托媒家之衣;油嘴滑舌,刮人骨血,乃一群讲吃讲穿之懒婆、恶婆。

但多数媒妁作为职业人,特别是那些一心成人之美的良媒,他们也有自己的自尊和成就感。

如今,专职的媒妁几乎已经没有了,而且称呼也几乎是固定在媒人、介绍人上,这些媒人、介绍人的身份又几乎都是男女双方较知心、信任和崇敬的长辈、首长及朋友。专业的媒妁多由各种类型的婚姻介绍所来担任。

结发

古代做为汉朝使者曾出使匈奴的传奇人物苏武有诗抒发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说明汉代已把结发和夫妻关系联系在一起了。唐宋两朝承袭前代风俗,婚礼中流行举办结发仪式。敦煌女夫词中有合发诗一首,其词云:“本是楚王宫,今夜得相逢。头上盘龙结,面上贴花红。”杜甫《新婚别》中写到:“结发为君妇”。北宋欧阳修在谈到婚姻礼俗时,也曾提到合发之俗。

但对于结发的具体表意,前人有几种理解:一种认为,古代男女幼时披头散发,到成年时才把头发束起来。成年男女刚将头发约束起来,即表示是刚进入婚期的新人。而刚一成年就结婚,夫妻双方自然都是元配初婚,这样的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第二种解释说,古代女子许配给人家后,便用一根丝绳把头发束起来,表示自己已有婆家。到举行结婚典礼时,由丈夫亲手解下头绳,重新梳理头发。这种仪式被称作结发。

还有一种解释说,新婚时男女双方各剪下一绺头发,结在一起作为夫妻恩爱的信物。许多冲破封建礼教而自由相爱的青年男女,为了表示对有情人的忠贞,常模仿婚礼中的结发仪式,剪下头发绾作同心结。这种由头发挽结成的信物,大多保存在女方手中。

这三种解释各有其情理。因其并没有官方的规定,事实上很可能是每个人或每对夫妇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对待,但有一点是共识的,它与夫妻关系是有联系的,而且是对夫妻关系的褒义的称谓。

媵妾

媵妾的称谓通俗称呼就是“小老婆”。如严格区分,媵与妾两者还有所区别。

媵,是因为随嫁而形成的男人的性伴侣。《尸子》日:“尧闻舜贤,征之草茅之中,妻之以妲,媵之以英。”则虽属姐妹同嫁,但姐姐是妻,妹妹是媵,即随嫁者。媵就是后来的正妻之外的“副妻”,既现代意义上的小老婆。

应该说,我国在历史上很早便已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家庭,特别是在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家庭中,还存在一夫多妻制的形式,那就是媵妾制。

媵妾制是一种根据特权者和贵族们的需要而制定的婚姻制度,它不仅保证特权者和贵族们的特别权力,同时,通过这种权力的体现,达到对现实社会不平等的确认。媵妾制从一开始就存在于特权者和贵族等统治者当中,所以,它一直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相伴随,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这种与整个社会的婚姻制度极不协调的婚姻习俗,仍然存在于一些军阀和富裕者的家庭之中。

媵制在西周和春秋时非常盛行,但是,出嫁媵以侄娣的习俗仅盛于贵族之中。《独断》中说,皇上可以一起娶十二个女子为妻,就象大年中有十二个月一样,而诸侯可以娶九个妻子,这象征着九州。这即是现实的写照。

出嫁陪媵,实行多妻制,对于过去的天子诸侯来说,目的是为了防淫、息妒,这似乎是非常滑稽的事,但古代人却很认真地加以对待。

陪媵制度寿终正寝是随着贵族阶级的没落,平民阶级的不断兴起促成的,但随着媵退出历史舞台,另一个角色妾又产生了。

所谓的妾在《释名》、《汇苑》中都诠解为侍候人的、听使唤的人。

妾在家中没有地位,没有名分,“奔则为妾”或“买则为妾”,她与家长只是奴婢与主子的关系,不能像妻子一样随着丈夫的身份获得亲属身份,父亲的妾可以许配给儿子为妻。家庭成员都叫主人的妾为姨太太或姨娘,她自己也像仆人一样,称自己的主人为老太爷、老太太或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少奶奶。只有自己所生子女有母子关系,才能直呼其名。因为妾的地位低下,以致她的父母、兄弟姊妹也不能与家长来往,即使来往也不以亲戚的礼遇相待。

过去妾不能去宗庙,在宗法社会里只有正妻才能与丈夫共同祭祀祖先。妾死后也不被祭,有子的或作别祭,但不能人庙。从汉中期以后实行夫妻合葬,皆指嫡妻与丈夫合葬,妾则无份。

妾的命运掌握在家长和正妻之手,可以任意处置。虽有法律规定,但法律也偏袒家长。总之,无论生前与死后,妾除了为家长履行生育奴仆之职以外,在家庭中既无宗法家族地位,也无法律保障。

妾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强行劫夺、媵陪、私奔、购买和受赠。

强行劫夺。既通过部落、诸侯国间的争战劫掠的妇女,或通过强权强行从属下和民间抢夺而来的女子。

媵陪。在一夫一妻制确立的时代,在一个家庭里除了正妻之外的性伴侣,即使地位很高,受到丈夫的宠爱,也不会受到与妻子一样的待遇,她们都属于妾。媵嫁的女人在家里的地位高于妾,但仍然是妾的一种,只是在特定情况之下,媵可以转为正妻,而妾从礼法方面去看,是不允许成为妻的。能成为妻的媵是极少数人,因此,得势时媵上升为妻,势落则降为妾。

私奔。《礼记·内则》规定古代的夫妇关系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就是符合当时的婚姻礼俗,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缔结的婚姻关系。“奔”则根据男女双方自己的情感需要而自己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不受社会、父母和亲属的承认。《左传·成公十一年》载,鲁宣公的哥哥未举行结婚仪式就与妻子同居,因此说什么也得不到宣公夫人承认。致使这位嫂子在鲁国待不下去,只得另嫁到齐国去了。

购买和受赠。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妇女的地位进一步被剥夺,那些因家贫或夫家犯罪而被籍没的妇女,因随意买卖而成了低人一等的妾。用金钱买妾的方式,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存在。至于赠送则更为普遍,在当时诸侯纷争,群雄并起,婚姻联络和赠送美女,常常成为一种外交策略和方法。秦武王为了安抚西戎,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山东诸侯国,一次就送给西戎首领一百名美女。燕太子丹为了使荆轲死心效命的为他刺杀秦王,不仅封荆轲为上卿,而且“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施也是由越王勾践进贡给夫差的。

续弦

一个男子的妻子去世后,按法定程序续娶一个妻子的行为叫做续弦。因古人有以琴瑟喻夫妇的典故,因而男人丧妻叫断弦,再娶日续弦。

把男女间的结合比作琴瑟始于周。《诗·周南·关睢》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诗·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从此,琴瑟便与爱情和婚姻有了关联。

然而,续弦还是源于典故的。张华《博物志》卷三载汉武帝时,西海国有一个人向汉武帝进献五两胶,汉武帝把胶存入库中,留半两由献胶的人带在身边,一次汉武帝在射猎时弓弦断了,随从想为他换把新的。这时,献胶的人拿出随身带来的胶将弦粘上,粘上的弓弦非常结实,汉武帝非常奇怪,称此胶为续弦胶。因此由弓弦联想到琴弦,又联想到续妻。

续弦一词略含有贬义。续是续接,续弦是弦断了再接上,这等于说前妻和后妻加在一起才是一根弦。

续亲

丈夫在妻子死后,娶妻子的妹妹为妻被称为作续亲。续亲用汉族人的说法就是:“小姨子”与姐夫成了夫妻。

续亲之所以为许多人热衷,长期流行,成为一种婚俗,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姐妹共嫁一夫的影响。远古时很流行姐妹共嫁一夫。后来由于社会进步,姐妹共嫁一夫逐渐失去存在的空间,可人们在心灵深处还残存着这种意识。其次是出于生活实际的考虑。男方是女家老姑爷,经过多年交往,比较了解,小女儿嫁过去,不会出现什么不好的情况。男方则要考虑到孩子。娶别家的女子为妻,孩子要面对不熟识的后母,后母如何对待孩子也是一个未知数。妻妹是孩子的姨母,血缘关系使她不会虐待孩子。再有,姐妹从形像及性格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娶妻妹有使人与先妻重逢的感觉。

婚书

婚书就是过去的结婚证书。

可以说,人类自从对于婚姻关系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婚姻关系的管理,婚书即是婚姻管理的重要举措。因此,历朝历代都要求缔结婚姻。

男女双方必须到有关衙门领取允许结婚的证明。否则,婚姻是违法的,而且要受到惩罚。

婚书是在文字产生之后出现的。文字是婚书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之前,缔结婚约无凭证等物能够给予说明。婚书的出现,是婚姻在法律程序方面的进步。但同时也表明,因婚姻问题男女双方发生争执在当时已很常见。

据《周礼》记载,周朝管理婚姻事务的官职为媒氏。媒氏负责书写颁发婚书。《周礼·地官·媒氏》中有这样的记载:“媒氏掌管万民之判。”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里的“判”即是婚书。周期时的婚书,一般写在一片竹简或木简上,然后把它分开,男女双方各拿一半,作为婚姻的法律凭证。

婚书有官方婚书和民问婚书两种。民间婚书又叫私约,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未经官府,只是双方与中间人签署的婚约。对待私约,各代朝廷态度不一。有的明令禁止,有的默认。其实在民间,私约婚书是大量存在的,甚至超过了官府批准的数量。

古代婚书的样式,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是敦煌发现的婚书,时代大约为唐代。此前的婚书是什么样子,目前不得而知。敦煌婚书分正书和别纸。男家请求婚姻叫通婚书,女家允诺叫答婚书。通婚书和答婚书统称正书。双方正书之外各附别纸。别纸分别写上男女各方的自然情况。主要内容是年龄、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是否婚配过、性格如何等。实际上正书多是虚文套话,真正的内容倒是在别纸上。

宋代婚书与唐代不同。婚书分草帖和细帖。细帖又称定帖。媒人先将草帖转送男女各家,双方都同意,开始过细帖。而细帖所介绍的内容比唐代更细。定帖写好后要装在彩盒里,择日由媒人送给对方。顺序是男先送,女后送。双方送过定帖,婚约便开始生效。

宋代婚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婚书的书写格式。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先草帖后定帖的婚书程序,在民间一直流行未变。

大红“囍”字

结婚办喜事总少不了张贴大红“囍”字,以示庆贺。关于大红“嚣”字,有个民间传说。

相传,从前有个叫有喜的读书人,他苦读十年,就去进京赶考,可连考了两次,都名落孙山。但他还不死心,这一年又去应试。途中路过一个小村庄,看见一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有喜上前一看,这对联只有上联,下联是一张红纸,一个字也没有。上联写的是:“走马灯,灯马走,灯灭马停蹄。”有喜站着看了一会儿,也没多想,就赶快上路了。

考完试,有喜就把路上看到的怪事同主考大人说了,主考大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人家那是一副求婿的对联,谁要能对出下联,就能做上门女婿,那家小姐必定有才学,你何不补个下联,上门求亲呢?”有喜一想,主考大人说的也有道理,前两次,都没考中,这次大概也白搭,干脆成个家算了。回去的路上,有喜又走到那家门前,一看,下联还空着,他就拿出笔墨,在那红纸上写了起来。有喜正写着,老员外正好出来了。

这家姓龙,有个独生女儿,名叫龙喜凤,喜凤从小好学,知书达礼,学问很深。早先,女子一过十二三,父母就张罗着给找婆家,可喜凤非要自己找。到了十八岁,她就在家门前写了这副对联,但一直没人能对上下联。龙父一见有喜在写那对联的下联,心里高兴,上前一看,只见那下联写的是:“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再一看有喜,一表人才,就领着有喜来见喜凤。

龙喜凤见有喜相貌出众,言语不凡,知他是个有才有学之人,就满口答应了下来。二人刚要拜堂成亲,忽然听见外头锣鼓喧天,原来有喜考中了状元,主考大人亲自来接他进京。主考大人一看这里正在拜堂,高兴地说:“两趟喜事凑到一起了,真是双喜临门。”龙父一听这话,忙把家人叫来,在门头上写了两个大喜字。主考大人看了又看,说:“两件喜事紧挨着,两个喜字也应当挨着。”于是把两个喜字挨到了一起,变成了沿用至今的“囍”字。

岳父与岳母

同类推荐
  • 塞北之尊:恒山(文化之美)

    塞北之尊:恒山(文化之美)

    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并以其拔峙雄浑的气势,绵延奔腾于北国万山峻岭之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名人典故、风土民俗、艺术戏曲等无不成景,简直浑然天成,独具特色魅力。
  • 礼仪常识读本

    礼仪常识读本

    《礼仪常识读本》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餐饮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公务礼仪等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礼仪知识和规范。既可作为党员干部和社会人才培训教材使用,又可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阅读需求。
  • 世界文化博览1

    世界文化博览1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热门推荐
  • 修仙之穿书女配

    修仙之穿书女配

    第一次,穿越到异世大陆,被最信赖的人背叛,惨死,第二次穿越,被最依赖的人背叛,呵,这一世,她绝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啊咧,谁能告诉她,这位赖在她身边不走的腹黑妖孽是谁?喂喂,男主大人,你爱的不是女主吗?说喜欢我这个炮灰女配是想闹哪样?
  • 我好像又逆天了

    我好像又逆天了

    叶星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周围一切都变了,变身,修仙,系统,一个激动人心(快乐无比)的新生活就此开始了,然后:系统:“宿主你好像又逆天了。”叶星:“啥,我又逆天了?”天:“我做错了什么,又要逆我。”
  • 老师推荐给学生的励志故事

    老师推荐给学生的励志故事

    有如下两个特点,值得你对它青睐有加。一、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每个人一生中大道理听过许多,但往往如过眼烟云,遗忘得很快。但是,用过故事反映的道理,却能让人刻骨铭心,感同身受。二、以独特的视角,零距离地进入学生朋友的内心,成为滋养学生朋友的一道精神食粮,使学生朋友在阅读的同时自然汲取营养,从中找到成功的支撑,唤醒读者与生俱来的积极思考的品质,将乐观、信念、热情、正直、勇气、决心等以一种鲜活的方式植入心田。
  • 轮回之恋生死

    轮回之恋生死

    恋生世,轮回情,世代守护,淡功名,薄利碌,唯情困!由天命?
  • 诫子拾遗

    诫子拾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海上骑士——尼米兹

    海上骑士——尼米兹

    本书中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尼米兹的军事生涯,特别是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期间,组织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海战,打败曾经猖獗一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做了详尽的描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两军在太平洋战场海战中的激烈争夺,以及双方的兵方部署、战略决策、指挥方式和作战经过,反映了尼米兹的作战指导和指挥艺术。
  • 剑语不可说

    剑语不可说

    自打王金胜被师父告知,自己是前朝政变后先帝留下的唯一遗孤以后,便立志下山找到叛逆的始作俑者成王,完成自己的复仇大业。然而此刻的他并不知道,他已然被卷入了一场波谲云诡的大势纷争之中。画舫红船破局,金陵城中入幕。三方交错的夺剑阴谋,孤身犯险的敌军主将,他隐约感觉到这种种一切的背后,有着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着他。所以加入到与成王二分天下的封帅阵营中以后,毅然决定隐藏身份,暗中观察。当信仰出现动摇的时候,唯有手中的剑仍然值得信任。但面对接踵而来的暗箭明枪,又当如何抉择?长路漫漫,剑语无声一剑可以问心路,一剑亦可断恩仇
  • 封天武主

    封天武主

    南疆,有不死老人枯坐千年,只作一画,一挂天地。远东,死气遍地,有黑暗森林虎视眈眈,群狼环视。西海,有魔教雄居一方,以海为根,为恶四海。北方,凡目之所及,皆为我群峰之巅领域。世界,有人奴御大地魔神,徙步万里。有人不愿飞升,红尘为仙。有人甘愿堕入凡尘,隐匿一方,劈一方禁地栖居。有绝世宗门两界山,镇压凡间百万年。也有远古老人,在虚无中,一人守一城。三百年后,一代剑帝,活出了第二世。
  • 第三梦境

    第三梦境

    左有为一脸无奈摊开双手:我是大家眼中的商业天才你怕不怕?谢小峰抽出光芒万丈的法器豪气冲天怒吼:我是人见人怕的锦衣卫统领谁敢与我一战。周星星一脸和蔼可亲:我是雁双鹰团长,我会让你看到你的鲜血。蓝云飞淡淡一笑:我是谁我在哪?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知道以上在座各位都是我的代言人就够了。隐藏大佬蓝云飞隐身幕后搞动天下风云,他为人亦正亦邪,好人怕他,坏人更加怕他。拯救世界?抱歉没有兴趣,美人投怀送抱,不好意思我这里不收花瓶,纨绔打脸?把脸伸过去你都不敢打,天才想来打我?奉劝你多带几个人来我怕等会没有人抬你回去。
  • 贤说

    贤说

    一本心灵鸡汤,一本凡事,论述高中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