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40400000038

第38章 我的三个老师

我一向是个缺乏自信的人,这并非我天生自卑,而是历史造成的。在我短暂的求学生涯中,有三位老师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我增加了自信,因而改变了命运。

张云州老师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我们全家被下放农村。从此,我便成了一个受人歧视的“右派儿子”,自信就是从那无处不在的歧视中离开了我。

小学四年级,班里新来了个班主任,他叫张云洲,是个“非常厉害的老师”,班里几个上课捣乱、打架逃课的学生听了,不以为然。然而张老师的第一节课便将他们征服了。

上课铃响过,一个健壮敦实的青年走进教室,他四方脸,眉毛浓黑,目光威严。这节课是地理课,张老师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这个“太简单”的问题却把所有同学震住了。

张老师从第一排开始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答不出的不让坐,这叫“插蜡烛”。就这样,不多一会,我前面的“蜡烛”已插立成一片森林。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何答不出?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完全能回答的,但是,在新老师的威严前,他们失语了。

森林在蔓延,在向我逼近,我本来就在陌生人前犯怵,此时更感到自己的心越跳越快,内心在呼喊,不要叫到我,不要叫到我!

然而,不可避免地,我站了起来,血,直往脑门上冲,我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我已失声,终未能将那个清晰的答案说出来。

张老师的第一节课给全班同学一个下马威,所有的同学,包括那几个无所畏惧的“鼻涕英雄”都臣服了。

农村老师往往身兼数职,张老师除教我们地理,还教历史、语文。他第二次给我们上的是作文课。作文是我的拿手戏,我的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有了那次地理课之辱,我决心挽回在张老师心中的印象,好好表现。

那篇作文我写得非常顺畅,一气呵成,整整写了4页。

按惯例,下节课是讲评。好不容易等到下节课,作文本在讲评前发了,没有我的。我心里更有底,那肯定是老师讲评时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于是我轻松地期待着屈辱之后的好评。

然而,张老师并没有在班上宣读我的作文,当张老师开始布置另外的作业时,我开始慌了。既不讲评,又不发作文本,那是什么意思呢?经验对这位新老师失灵了。我无心听课,开始反思我的作文,于是许多不足之处便一个个显现出来,遭了,要挨批评了!张老师会怎样批评我呢?说我骄傲?说我作文写得不好?说我? 我越想越怕。

就在此时,我发现张老师已站在我面前,手里拿的正是我的作文本。他冲我点点头,嘴角微微翘起,那分明是微笑:“唔,你好好看看!”

我急忙打开,又迫不及待合上———我看到,作文后面是红红的一大片。

不用说,那是对我的作文的批评!

此时,我蓦地发现———我自认———挂在张老师嘴角的笑中蕴涵着讥讽。我不禁悚然一抖。

我怎么会写出这么糟的作文!

这一节课,我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

下课铃一响,我第一个冲出教室,跑到学校后面的小山坡上,急切地打开了作文本。

苍劲有力的行书,字体圆润漂亮,读着张老师的批语,仿佛是一股暖流缓缓注入我的心田,这股暖流盘桓在我的心海,继而逆流而上,冲上了我的喉管,涌上鼻腔,我感到嗓子眼发热,鼻腔发酸,泪水情不自禁地漫上眼眶。

张老师在批语中热情地赞扬了我的作文,并以探讨的口气,对文中的几个段落提出修改意见。“如果这样写,是不是更好些?”“这一段如果能? ?可能会更动人。”

我是一个受人歧视的“右派”儿子,而此时,我的老师竟然与我探讨文章写法,我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所有的害怕、担忧,此刻都变成了感激,由衷的感激。

张老师的出现使我在饱受欺凌和歧视中感到了一股人性的温情,他小心地呵护着我这颗备受蹂躏的心。逐渐地,我感到有了自信,开始能挺起胸膛面对同学了。

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了,我才读了5年小学就被迫辍学。不久,张老师也离开了我的母校,至今音讯杳然。

平慧善老师

1978年底,在武汉钢铁公司当民工已达3年的我突然接到父亲来信,父亲的右派问题平反了,按照政策,我们可以回杭州安排工作。天降福音,我欣喜欲狂。

父亲在农村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历了3年天灾人祸,带着身心的伤痕,于1965年回到杭州大学,而母亲和我们兄弟几人却被留在了农村。

而今我们也能回杭州生活,能脱离那个带给我们太多伤痛的山乡,我们就像囚犯逢特赦,其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1979年春,我和弟弟来到杭州———哥哥已经超龄无法回来———等待着落实政策。

等待的日子是难熬的。父亲说,你去补习班听听课吧。于是我插班进了杭州大学办的高考补习班。

这个补习班的老师全来自杭州著名中学或大学,学员基本上是杭州人,他们都是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考生,唯独我是一个小学肄业生。

此时我已经25岁,长年的受歧视已使我形成极度内向的个性,强烈的自卑使我在这些城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我从不与同学交往,独往独来,孤独地打发着那段日子。

但我却非常喜欢上课的内容。对一个没上过中学的青年来说,所谓补习的课程对我却全都是新鲜的,这些新课程如春风般沐浴着我,我敞开心脾吸纳着这新鲜的知识。

语文老师叫平慧善,杭州大学中文系教师,一口带方言的普通话,课却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才上了几节课就遇到期中考试,试题是就“浅尝即止”这一成语写一篇议论文。我写得很顺畅,文章大意是,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浅尝即止。因为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即使是名家也会因无知而犯错,我用恩格斯向鸭嘴兽道歉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下一节课是讲评,平老师分析了考试的得失后拿起一份试卷说:“这里有一篇作文写得很好,我来给大家念念。”说着就读了起来。我愣住了,怎么好像是我的作文呢?可我马上就把这个念头否定了,不可能,我们班有100多人,哪个同学的学历和水平都比我高,怎么会轮到表扬我呢?就在这时,平老师扬起了手,把试卷高高举起高声问:“叶辉同学来了没有?”

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所有的目光都在搜寻目标。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着,却吓得不敢吱声,我最不善于在大庭广众露面。旁边一个同学捅捅我说:“叫你呢!”我吓得赶紧踢了他一脚。

这件事情虽小,对我来说却非常重大,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没有学历,但我并不比别人差!

在父亲的一再鼓励下,我终于考上了杭州大学中文系,跨进大学的神圣殿堂。

后来平老师成了我的大学老师,但她始终不知道,她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彻底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命运。

张春林老师

上课铃响了,所有的同学都已就座,老师却没来。

这节课是考试,上节课结束时老师严厉地作出规定:下节课考试,谁都不准迟到,谁若迟到,取消考试资格!

也正因此,这节课没有一个同学迟到。

可是,老师自己却迟到了!

这位老师便是杭州大学中文系著名的“鬼才”张春林。

这是我们入学以来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广为流传的逸事。

老师迟到后,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时间一分一分过去,焦急变成了抱怨,教室里吵成了一锅粥:要别人不迟到,自己却迟到!太不像话!

抱怨声中,张老师终于匆匆而至,他把夹在腋下的考卷往讲台上一放,没有半句道歉的话:“现在开始考试!”

试卷发下,教室里一片惊叹声:考试的题目竟是《当老师迟到的时候》。

张春林老师身材魁梧,一头长发杂乱地铺陈在宽阔的额头,长发不时遮盖住那双充满睿智的眼睛,于是他不时以五指作梳将头发往上理;不修边幅,有一种文人的随意。

张老师是绍兴人,一个典型的绍兴师爷,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多星。

张老师教我们写作课,他的课自然是讲得极好。

1982年,我进大学的第三个年头。一天,张老师找我,他说,山西师范学院院长陶本一和他商定办一张专门为中学生服务的《语文报》,编辑部实行流动,由七八个省市轮流负责,他负责创刊号,他让我当他的助手。他说,如果我愿意,毕业后我可以到《语文报》工作。

其时我正面临毕业就业,我的理想是当一个中学教师,想法非常可笑,我没上过中学,当中学教师可以弥补人生的这一缺陷。对于参与《语文报》创刊和到《语文报》工作我缺乏自信,我认为我根本不具备当记者或当编辑的素质。张老师却给我打气:“记者编辑也是普通人,谁都能行,你为什么不行?”

在我心中,记者的形象朦胧而神秘。记得我还在农村时,在城里当医生的叔叔来乡下时带来一个信息:上面来了个记者,惊动了整个县城,县委书记亲自陪同,还给这个年轻记者开车门呢。这个消息从此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记者,好生了得啊!

没想到,在张老师的诱导下,缺乏自信的我竟也一脚迈进新闻队伍。

就是那次的绍兴之行,使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的记者。

那天,张老师带我去《浙江日报》绍兴记者站,那天刚好从编辑部下来了一个年轻记者,西装革履,头发油光铮亮,风度翩翩,谈笑风生。

原来记者是这样的!

后来我毕业分配时遇到了麻烦,张老师提出留我在他主持的《语文战线》编辑部,未果;中文系也希望留我,直至杭州大学办公室也希望留我,但都因为我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告吹。

“那就去《语文报》吧。”张老师说,“陶本一老师答应的。”

我最终也没能去成《语文报》,最后却到了现在这家媒体,一干干了20多年。

没有张老师,也许我永远不会入新闻之门吧。

(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3日)

后记

收在这本小册子里的几十篇稿子大都是我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过的,也有部分是写着玩的博文。这些东西按理说都已是废品———“新闻是易碎品”,“只有一分钟的生命”,这些早已没有“生命”的新闻碎片实际上已成为新闻的“尸体”,谁愿意来浏览“尸体”呢?又不是马王堆僵尸,有文物价值、研究价值、使大众好奇的观赏价值。之所以把这些碎片这些“尸体”堆积起来,只是为了让自己走过的足迹留个印记,做个记录,须知新闻还有一个功能: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我无意也无力记录历史,之所以不揣冒昧,不过是一种敝帚自珍,自我安慰而已,为给自己留下一点生命的印记而已。读者诸君如果能对我的“而已”有片刻的关注,我就非常满意了。

作为新闻,这些稿件已没有多少价值。但其中的一些人物却是有着绝对的价值。有机会接近这些人物———有些还是国内甚至国际顶尖的大师,他们都是某一领域取得卓著成就的专家,职业使我有机会走近他们,我为此倍感荣幸,这种荣幸倒也能体现新闻工作的意义吧。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11位人物,部分属于大师级的,部分虽离大师还有距离,但也接近大师,迹近大师,姑且以大师论之;第二部分是各色人物,或截其断面,或取其一端,或选其一两件事情以述之,三两笔,粗线条加以素描,故以素描名之;第三部分是一些更加散乱的文字,有些与人物有关,有些与人物无关,也堆放在一起,这就拼凑成了现在这么一个集子。

浙大出版社总编辑徐有智是我20多年的老朋友。他在浙大宣传部副部长位置上干了20余年,本来早该上去,只是因为在浙大圈内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不得不做出牺牲———他已经牺牲了大半辈子了,不上倒下,下到出版社———如今还得继续牺牲———为我这本毫无价值的小书做出经济上的牺牲,因为,我知道,出版我这样的小书,出版社是会亏本的。感谢老朋友的牺牲!

叶辉

同类推荐
  •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叱咤风云的军事家(2)》本书分为乔治·马歇尔、古德里安、切斯特·尼米兹等部分。
  • 伤痛无声——乔安山忆雷锋

    伤痛无声——乔安山忆雷锋

    在毛泽东时代,东北不仅是共和国长子,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且还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文化最主要的当代叙事空间。从林海雪原的杨子荣,大庄铁人王进喜、舍身拦惊马的战士刘英俊到鸭绿江边的烽火、珍宝岛上的激战,无不与这块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东北为年轻的共和国输送了大批金灿灿的粮食、黑黝黝的煤炭、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宝贵的人才、技术。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区域像东北一样成了如此众多、如此著名的当代英雄和英雄故事集中显影的舞台。东北对于雷锋是一个转折。鞍钢是产业工人集中的地方,那不是手工业,而是大工业,这种环境对造就雷锋起了很大作用。”而同时,雷锋的出现,也改变了乔安山,这个普通人的一生。
  • 知性美女许戈辉:灵魂的独白

    知性美女许戈辉:灵魂的独白

    本书通过对每一位文化名人的采访,展现文化名人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创作背后的故事,都是一段历史,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是他们灵感的来源。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看文字如何在他们笔下熠熠生辉。主持人许戈辉智慧聪颖,问题犀利,嘉宾回答深刻至极,一问一答中尽显智慧人生。
  • 第一贪官——和珅

    第一贪官——和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一贪官:和珅》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和珅的一生。
  •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

    我不是一个技术专家,也没有很高学历。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调入空军后,一直从事空军武器装备技术保障、飞机研究设计和试飞工作,一干就是40多个春秋。在这期间,有抱负、有成就,也有遗憾、无奈,甚至坎坷。总感到有一种壮志未酬、心愿未了的味道。1982年离休后,回想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工作、生活,我总想把建国以来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历程和我在空军的航空工程部门以及航空科研单位工作40多年的往事记述下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留给后人,希望能给关心和从事航空武器研制的同事们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铜钱无敌

    铜钱无敌

    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了钱,就能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铜钱,据说还是杀人利器,镇邪宝器……可是又有谁会想到,居然连未来的高科技电脑都需要铜钱来换取能量!有了铜钱,绝对无敌。
  • 凋零的花是曾经的绽放

    凋零的花是曾经的绽放

    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付蓉有着绚丽的曾经,当她再次忆起曾经的点滴,是只有感叹还是恢复以往的热血?
  • “史式谈史”:古来冤案知多少

    “史式谈史”:古来冤案知多少

    本书内设有“古来冤案知多少”、“兔死狗烹谈韩信”、“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揭开岳飞冤案的内幕”、“功成祸至说于谦”等十一个专题的内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能驭灵的武者

    能驭灵的武者

    一个道家世俗弟子的后人,稀里糊涂的穿越到一个正在被深渊侵袭的世界。凭借着内力,觉醒成为驭灵师,开始一段精彩的冒险之旅。我的驭灵和你们的不一样,别问,问就是我有内功。美女?财富?我统统都要。
  • 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好孩子

    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好孩子

    以真实事件改编的青梅竹马故事,奇奇怪怪的校园恋爱,早恋?好孩子?怎么会有好孩子!
  • 玩具兵大战

    玩具兵大战

    “哗啦啦”一声,一桶玩具兵被从桶里倒在了地上。他们要去干什么呢?原来,绿色玩具兵原上校布林茨因负伤而不满并叛逃到黄色玩具兵领地做了首席指挥官,妄图控制一栋空别墅。这几个月别墅主人外出了,黄色玩具兵早已蠢蠢欲动;在找到布林茨——一个熟知绿军的叛徒后,黄军就开动了“战争机器”,妄图控制这栋空别墅。黄军把反对他们的玩具都要赶尽杀绝,当时绿军还很弱小,于是绿军从别墅里撤出了,准备充实自己后击溃黄军。一场残酷的争夺战就拉开了序幕……
  • 火中精灵

    火中精灵

    在第二次洪荒大劫中,东皇太一自爆与祖巫同归于尽,东皇钟宝物通灵,护着东皇太一的最后一丝灵识打碎时空,传送到不知道是哪个位面的世界。我是龙家大少爷,龙俊,少年时代的天才,一次莫名的争斗使得我经脉断裂,无法产生气感,变成了一个人见人欺的废物,直到有一天..........
  • 天庭有规定神仙不许谈恋爱

    天庭有规定神仙不许谈恋爱

    我是小神仙,从不恋人间,不是我不羡,天庭管得严。
  • 鲁滨逊学校

    鲁滨逊学校

    《鲁滨逊学校》又译为《史班瑟岛》,讲述了合众国公开出售距旧金山三天路程的太平洋上的一个荒岛——史班瑟岛。多年前在加利福尼亚掘到了第一桶金的威廉成了这次竞拍的赢家。戈弗雷是威廉的外甥,执意与他一同前往。不料海上轮船失事,戈弗雷被抛到了史班瑟岛。昔日对人生感到厌倦的戈弗雷却在生存的严峻考验下逐渐磨练成了一个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青年。然而,各种各样的灾难接踵而来,就在年轻人被熊熊烈焰围困之际,威廉率队赶到,救出他的外甥。凡尔纳善于在故事结束时为读者揭示一个意想不到的谜底:戈弗雷所经受的许多考验是他的舅舅威廉为考验他而精心策划的;同样出乎意料的是,岛上突然出现的那些几乎将戈弗雷置于死地的猛兽,却是他在竞拍史班瑟岛时的竞争对手——亿万富翁塔斯基纳为骚扰他的产业的恶意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