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52700000002

第2章 教育的本质(2)

教育原在认识儿童遗传的性能,作为进行教育的条件(对儿童发展说是主观条件,教育设施说是客观条件)然后运用环境。组织环境,去帮助领导儿童的发展,把他发展成为具有合乎当时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理想的成员……

摘自程今吾《新教育体系》(1944年)《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一定的文化教育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边区的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进步的但也有其落后的一面。以此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基本上也是进步的,但也有其落后的一面。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反映了边区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又推动和丰富了边区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

摘自江隆基《边区教育的回顾与前瞻》(1948年)《江隆基教育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关系

今民国既已成立,国民之希望正大;然最要者为人格。我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近二百六十余年,又受异种族专制,丧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

摘自孙国山《女子教育之重要》(191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7页

……又有起自儿童之内部而制限训练之影响者,儿童之身心状态是也。儿童多有活泼之性,然亦时有反之者,惟视其身体之状态如何而已。教育者欲其训练之有效,宜先思被教育者身体之发育,次不可不时时顾虑其当时之身体状态,对于身体发育程度尚低者,命作适当之事,课以游戏,或戒之,或励之,皆不可不取简单之手段。若忘其发育〔程〕度如何而误其处置,则教育者之动机虽欲训练之使为善良之人,或至得反对之结果。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教育者又不可不注意于儿童精神之状态。精神之状态有种种,兹区分之为三。

(甲)训练宜从精神发达之程度。……

(乙)教育者宜注意个性。……

(丙)训练者又宜注意生徒当时之心(理)状态。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180页

人之心神,具有诸种之能力;不事启发,则亦无由自著,如璞玉之必待雕琢,嘉种之必待播植也。人之幼时,其心身又最适于修练。普通学之为用,即从多种方面以活动其各部之机能,而助成其全体之健全发达者也。故其外观虽似嫌于泛涉,而察其内蕴,实足以统合学子之心身,而付与以调和均齐之效益。此启发个人之能力,普通学为必要也。

摘自范源廉《说新教之弊》(1914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60页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没有什么能力的。后来与环境、社会相接触始渐渐地稍有知识,稍有能力了。他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愈充分。倘使我们不给他玩弄沙土,他断不会知道沙土的性质;倘使我们不让他与猫狗等动物相接触,他哪里会知道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倘使我们不带他到街上去观察人民的生活,他哪里会晓得民生的艰难;倘使他没有别的小孩子作伴侣,他哪里能够学得做人的道理。

摘自陈鹤琴《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1924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即如《看图识字》这两本小书,就天文,地理,人事,物情,无所不有。其实是,倘不是对于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都有些切实的知识的画家,决难胜任的。

然而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只得施一点所谓教育,也以为只要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

摘自鲁迅《看图识字》(1934年)《鲁迅论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辨别个性而给以适宜的教育,这又确是中学职责之一。由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的少年男女,个性步步分化,这时期的教育便不该硬化划一而限于一型。在产业发达的国家,最好是适应各学生的个性,而施以各种生产职业的训练,而我们的产业教育断不能离开社会产业实况而悬空发展。……所以今日我国中学教育之急务,是辨别学生个性,年龄未过长而资质聪颖的,就给以升学准备的教育,其余就切切实实地给以普通公民的训练。

摘自林砺儒《从批评中学新法令说到未来的改造》(1934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摘自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4页

在儿童少年青年期间,有更大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教育要求,也是千真万确的。

(一)这一时期,是一个新生的机体,蓬勃地充满了活力,迅速向上发展时期,倘若顺乎这种生长的自然趋势,用教育力量,有意识地,因势利导加以教养引申,在这两方面势力相互助长,相互发展之下,便可以分外有效地发展为合乎教育理想,社会要求的成员。

(二)儿童初生对于广大的客观世界全然无知无能。一切事物在他都新鲜都需要学习,因而所要学习的东西也特别多,要用教育力量加以长期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获得做人做事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理想,成为一个自立的人。所以儿童期间对于教育的要求也特别多。

(三)儿童虽然不识不知,一方面缺少好的知识,习惯,感情;另一方面,不良的知识,习惯,感情却也没有先入为主的占着位置,一切行为大体上是可左可右的尚未定型,这时候如果有计划地用教育力量加以引导,助长其有益于自身,有益于人群的良好的知识,习惯,感情的养成,便比较容易收效。

(四)儿童当幼稚年代,尚不能自谋生活,在成人养育下过着有闲岁月,既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又不负担社会改造的责任……就时间这一点来讲,儿童便有优裕的闲暇去受可能受到的教育。……

根据以上四点,人类的儿童时期在教育上是显然占着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应当多受教育,可能多受教育,教育对于儿童也分外能发挥其效能。

摘自程今吾《新教育体系》(1944年)《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5页

遗传与环境对于儿童发展,二者不可缺一,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不过二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发生的作用却不相同,遗传给儿童发展以主观基础,遗传性的优劣,规定发展可能和限度,为了遗传有差异的缘故,儿童并不完全像一张白纸听人去着色,虽然在同一环境影响之下,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儿童知识,感情的泉源,环境不同,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程度与质量也就不同,儿童决不能听凭主观意志去自由发展,只能在一定客观条件助长与制约之下,得到可能的发展。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助长,相互制约,决定儿童的具体发展。

摘自程今吾《新教育体系》(1944年)《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儿童的兴趣(他们所喜欢的)有其相同的方面,也有其差别的方面。由于他们年龄幼小、阅历较浅之故,比起成年、青年来知识缺乏,生活上经验甚少,经济生活上负担极微(有些儿童是毫无经济负担的)。这个生活上的共同特点,形成他们喜欢新奇、摹仿、游戏等心理上的共同特点,这是对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各人的家庭成份与社会环境的不同,生活因而有了差别,其经验与兴趣的具体内容,自然也有了差别,教育上的要求也有差别,这也是对的。

摘自辛安亭《今年儿童节的感想》(1946年)《辛安亭论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6页

由于儿童的摹仿与社会的教育,成、青年生活对儿童生活的影响作用相当强大。而且儿童将会发展成青年、成年,他们的生活也是一步一步地向青年、成年生活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经验与兴趣也就越与青年、成年的经验兴趣接近了。这意见如果对的话,教材的编选与教学就不应绝对地强调儿童化与故事化,而不顾学生的具体年龄与所受家庭的影响。

摘自辛安亭《今年儿童节的感想》(1946年)《辛安亭论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第五节)教育的作用

盖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我国当革命以前,专制严酷,人无自由之权。然能提倡革命,一倡百和,以至成功,皆得力于学说之鼓吹。数十年来,奔走运动,都系一般学界同志之热心苦业,始得有今日之共和。

摘自孙中山《民国教育家之任务》(191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6页

清季罢科举,颁学制,兴学校,励游学,而新教育以兴。非轻事纷更也,诚鉴于世界之大势,处积弱之余,而欲为图存之计,莫要于教育之革新也。

摘自范源廉《说新育之弊》(1914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58页

盖一国之教育,凡以进民德、开民智、增民力而已。保存国粹与适应时势,凡独立国之教育主义,必含此二者而靳合为焉,初无彼此之可分也。语云:“行歧路者不至,怀二心者无成。”吾国人而念今日之教育为存亡之所属乎,庶几无怀二心,无行歧路,同心协力,以其求必至,以要其必成;慎毋徒虑其有弊而漠然置之,更毋听任其终弊而苟焉处之,以阻害教育者阻害国家也!

摘自范源廉《说新教育之弊》(1914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63—1064页

苟定一定之目的,立方案、与感化,可造成近乎吾人所期望之人,故教育虽非万能,不能不谓为可能。且人类又如一般的动物,非但有先天的性质,又遗传后天的性质,父所受之感化作用,亦可为子所受之感化作用,若其目的不变,则后天之遗传益强,教育接续行之至二代三代,得作出与祖父全异之性质,故教育不仅可能,且有大势力。盖人不仅有遗传性,又有适应性,人之有遗传性,不为教育不可能之理由,反为教育大有功效之理由也。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夫中国当此千钧一发之秋,所恃者果何?在恃教育青年耳。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故凡为教育家者,皆希望世界改良,人类进步;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我国当教育青年之任者,诚能实行若此,则中国或可补救于万一。

摘自张伯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1914年)《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学校者,其预备场也。

摘自张伯苓《舞台、学校和世界》(1916年)《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盖教育者,为人生战斗之准备;学校者,为专施教育之所;学校时代者:即专心于学修之时代。

摘自杨贤江《我之学校生活》(1915年)《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教育在人类生活进程上,自是一种重要的作用。但若要给教育说些不相干的漂亮话,添上些冠冕堂皇的假面具,那不特穿凿附会,且是假饰欺骗。

像这样的曲解,举最流行即最被入迷信的来说,共有四端:第一是教育神圣说,第二是教育清高说,第三是教育中正说,第四是教育独立说。

这四端都是掩蔽教育的本来面目,而具欺蒙麻醉的作用的。

摘自《杨贤江教育文集·新教育大纲(1929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42—443页

先当问教育何以必要,则以无教育,世界不能进步。是故教育者,促其进步者也。人生而无教育,一任自然,所具本能竟可消灭。

摘自黄炎培《本能教育》(1916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吾辈宜十分信仰教育为救国惟一方法,而以全力注重之。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国体虽定共和,政局几经变嬗,事实所著,无可讳言。同人私相研究,谓此纷纷扰扰之原因,与其归之于道德问题、知识问题,不如归之于教育问题。

摘自黄炎培《对于斐律宾华侨教育意见书》(1918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未受教育的人,好像生材;已受教育的人,好像做成的器具。人类美点,可由教育完全发展;人类的恶点,也可由教育略为减少。请看世界万国,那教育发达的和那教育不发达的人民,智愚贤否迥然不同,这就是吾人必须教育的铁证了。

摘自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1917年)《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2页

国民今后欲立足于世界,首宜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而严课其责任。武人再摧残教育,是武人自绝于国民;国民再容许武人摧残教育,是国民自绝于世界!

摘自邵力子《国民宜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1921年)《邵力子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8页

我很希望赖教育的力量使人们知识增多,使人们思想起来,并且自己会得合理地想,不被束缚于威权之下。如果不是这样,未来的生活决不能另外新辟一条路,回来回去仍在旧路上。无论男子或妇女都逃不出已然的奴隶生活的。

摘自周建文《科学信仰与迷信》(1926年)《周建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

教育就是帮助人创造。它的工夫用在许多个体生命上,求其内在的进益开展,而收效于外。无论为个人计,或为社会打算,教育的贵重,应当重于一切。

摘自粱漱溟《人生在创造》(1934年)《梁漱溟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页

宣传消灭文盲教育在抗战中的重要性,不进行消灭文盲教育,就不能提高广大群众政治、文化水平,不能提高及坚定群众在持久抗战中的认识与信心。

摘自李之钦《社会教育指导团工作纲要》(1939年)《李之钦论教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同类推荐
  • 四美图

    四美图

    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创作的四十余篇散文作品,文字清新流畅,其中有对童年、青春的歌颂,有对家乡的怀念,还有对人生的感怀。
  •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基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构建“中西文化理解”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主体观”的研究理论模式——偏重以思维衡量标准,即注重考察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中西文化理解”进程中存在的“中国主体”意识的阶段发展与深刻变化,从而深入探析明清之际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基础,探索其中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根源,进行文本的解读与历史的诠释,阐述内涵特征、递嬗过程与影响作用,由此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化思维发展逻辑形态特征。
  •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俗语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俗语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中国起名100法

    中国起名100法

    一个人的姓名,除了具有区别社会成员的身份符号作用之外,还有言志、抒情、寄托、兴思、描摹、纪实、艺术、审美等功能。人一出生,都各被赋予不同的名字。名字是人一生的财富,名字既是代表具体个人的一种符形标志,同时又是向周围传播信息的主要声音载体。当名字成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时,其一言一行,言谈举止,总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名字的寓义,这就是名字对心理、对个人成长的积极的暗示。一个响亮优雅、有品味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一个吉祥的名字,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人缘、幸福都十分重要。
热门推荐
  • 不说我还好

    不说我还好

    别说我还好,没什么不好。我的故事,说长不长,够你看个一两天。我的故事,说短不短,是我过去的,这七年。
  • 冰羽殇

    冰羽殇

    她是魔界的公主,却一心想过与世无争的日子。可老天偏偏不放过她。圣树之下,他的剑直对她的心口。大婚之日,她血溅三尺,染红了圣树。可悲,一切不过是一场阴谋。而她不过是她阴谋里的一颗棋子。纠缠几世的情缘,错乱不堪的命运,纵横交织的爱情。这一世,他们该何去何从。此篇文文原来发过一次,叫梦中桃花绽放。由于种种原因,停发了。此篇补上。
  • 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这是一本介绍经商经验的书。本书讲的是作为一个著名的成功商人李嘉诚对人生和事业的体会。艰难的人生道路,曲折的创业经历,使李嘉诚懂得了勤奋、信用和学习是人生的最大财富,而胆识、才气和运气也是他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正如李嘉诚所指出的那样,贫穷是成功的老师,只有亲身体会挣钱的不易,才能做一个有心人,通过劳动去获得成功。确实,李嘉诚的事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以诚实和勤勉获得成功的。那些商业上辉煌的经历使他总结出了一系列闪光的思想:名利不是最重要的;做生意是无信不立;与人为善才能财源广进;耐心是致富的法宝等等。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寒夜伴清晨

    寒夜伴清晨

    “你什么时候喜欢上我的?”“不知道。”小姑娘撇了撇嘴,“你怎么会不知道。”“也许一见钟情,也许非你不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必须回大宋

    我必须回大宋

    一群机械厂的中国技工被外派到美国洛杉矶一座小镇工厂里工作,却突遭巨变和镇上美国人一起穿越到了北宋末年;此时,北美大陆尚未被“发现”,洛杉矶是一片原始森林,美国人立即重组政权,试图重建美国;中国人表示不稀罕北美大陆,我们只想带着机械厂的所有车床、铣床、发电机组……回大宋! 蔺然:“还有我的几百条枪和两万发子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轰破命运

    轰破命运

    不是穿越,不是重生,悲剧只是序章而已……——————六岁,伴生伙伴觉醒,一个自我产生意识的灵物。他,十八岁的年纪,就达到七十级高级掌控者的阶别。可是,一场悲剧却发生了,十九岁的他只有怀着悲寂的心情逃难到这一颗蓝色行星——地球。他越想逃离命运,就越感到命运的束缚,他会放弃吗?工作中和学习中,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时时存在,就看主角怎样轰破这种命运吧!——————小于第一本新作~多多支持,故事中,有你一样的待遇吗?
  •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下)

    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下)

    本书分上下两册,共收录诗词500余首。由《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李定广教授编选、评注、赏析,所选诗词基本覆盖《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第五季的命题范围,以及备选但实际未播出的诗词若干首。作者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确保注释准确无误,赏析深入浅出,活泼平易,引导读者进入诗意的美的殿堂。本书旨在向社会提供一种可靠的诗词读本,适合中学生、大学生以及不同层次的广大诗词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