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64000000002

第2章 沙漠概说(2)

中国沙漠地区的降水不仅少,而且很不稳定,也就是说年变率大。降水的多年平均变率,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大部分在15%以下;而在沙漠地区,东部沙区为25%~40%,西部多在40%以上,甚至超过50%。极端年变率差别更大。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民丰安迪尔,1966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而1971年却达42.5毫米,相差近10倍。降水的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而夏季又往往是集中在少数几天内,有时一两天里的降水竟相当于半年的水量。降水高度集中,就使得连续无降水的干旱期很长。全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有时可达7~10个月之久,主要出现在秋末至第二年夏初这-段时间;尤其是春旱特别严重,故俗语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沙漠地区的降水形式,一般以对流性阵雨为主。谈到“阵雨”,常会给人们一种大雨倾盆的印象。然而,沙漠里的这种“阵雨”,是不能同中国江南的暴雨相比拟的。它下雨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几分钟;雨下非常急,雨点粗大如黄豆粒,但雨量却极小。

沙漠地区降水量十分稀少,而蒸发却极为强烈。以多年平均蒸发量来说,一般在2500~3000毫米,有的地区高达4000毫米,超过降水量的十几倍,甚至上百倍。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所反映的干燥度来说,中国东部沙区一般在1.5~4.0;而西部都大于4.0,其中东疆和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在16.0以上,甚至可高达60,成为全国最干旱的地方。

沙漠地区的植物低矮稀疏,具有干旱地区的特色。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它们的叶子都缩得小小的,或者变成棒状和刺状,像梭梭和沙拐枣。沙拐枣原生在河西走廊弱水两岸,5月或6月开黄白色的花,飘散着桂花的香气。它是蜜源植物,枣可食,叶子是饲料,树干可作各种器具,是很好的防沙护田树种。有些植物为了减少蒸腾而气孔下陷,角质层加厚;另一些植物营养器官变为肥肉质,以自身储蓄水分。为了抵抗夏天强烈的阳光,很多植物的枝干表面变成白色或灰白色,像白茨、梭梭等。为了吸收沙层里仅有的一点水分,它们的根系特别发达,而且尽量往地下深处伸展,并长出很多的侧根以扩大吸水面积,例如柽柳、骆驼刺、沙拐枣等,它们在地上部分不过三四米高,但它们的主根可达20多米。

2.日照强烈,冷热剧变

中国沙漠地区,干燥少雨,云量少,晴天自然多,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3600小时,也就是说,一年中有30%~40%的时间受着太阳光的照耀,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相当于四川、云南的两倍。夏季每天日照在14小时以上,冬季也有9小时之多。无霜期一般在150~260天。大于和等于10℃的积温,除呼伦贝尔等一小部分沙地外,一般都在3000~5000℃。太阳年总辐射量大部分在140~170千卡/平方厘米,青海柴达木盆地可达20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是全国总辐射量的最高中心之一。

冷热剧变,温差大,首先表现在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平均年温差一般在30~40℃;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缘的车排子,1956年曾达到55℃,为全国之冠。绝对年温差常可达50~60℃以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安迪尔,1967年曾达到过67.2℃。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之下,天气多晴寒而干燥,地面辐射冷却因之加强,致使1月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可超过-30℃,成为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而在夏季则由于大陆的强烈增温,深居内陆的沙漠地区又成为炎热的中心。7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4℃以上,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的若羌,最高气温为43.6℃,南缘的和田有过46.5℃的最高记录。而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曾3次出现47.5℃的全国最高记录;其炎暑的程度远远超过长江流域著名的三大“火炉”——武汉、南京和重庆。酷热日南京等市为高于37℃,吐鲁番为高于40℃;炎热日均为高于35℃。

夏季白天沙漠里虽然气温很高,但是相对湿度非常低,大都低于30%,有的地方甚至多次出现“零”的记录。高温低湿,热而不闷。此外,日温差大,一般在10~20℃,最大可达40℃以上。白天因空气干燥,万里无云,骄阳似火,直射地面。由于沙漠地表干燥、裸露,颜色浅淡,具有较大的反射能力,反射率估计可达30%,减少了太阳辐射能的吸收量;加之沙子的导热性小,储藏热量的能力很低,所吸收的辐射能集中于沙地表面,促使剧烈增温。因此,沙漠里日出后气温就飞速直升,到了中午,气温常可高到40℃左右;沙面温度更是高热得惊人,多在70℃以上。1974年7月14日下午4时半,在吐鲁番五星乡附近的流沙地上,测得沙面最高温度竟达82.3℃。可是,只要太阳西下,沙面散热就很快,温度迅速下降。1959年5月,沿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科学考察时,白天测得最高气温40.2℃,而夜里却低到-4.0℃。一昼夜温度变化竟达40多度,真有“一日四季”之变。怪不得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早着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这一地区气温变化剧烈的真实写照。沙漠南部的风沙日常占全年的1/3,最多可达145天。甘肃民勤县1959年风沙日达148天,占全年日数的41%,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7~48小时。沙漠里既缺少动物的饲料,又缺少雨水,再加上强烈的日晒、高温和巨大的蒸发,使很多常见的动物难于生存,可是却有一些独特的动物在沙漠中生活得很好。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在生理上的先决条件是善于保持液体,使水分损失最小,而且能耐饥耐渴。被称做“沙漠之舟”的骆驼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特殊机体构造的动物,它有储藏养料的驼峰,胃壁上长着许多盛水的小窝,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它又有能反刍的胃,四蹄像个软垫子,不怕沙子摩擦,鼻孔可以随意关闭,挡住风沙;它还有一双很好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是抵抗飞沙的门户。骆驼特别能耐饥耐渴,可以几天不喝水,不吃东西。当遇到各种带刺的灌木和干枯了的草本,别的动物不能吃的,骆驼却都能吞得下去,等到休息的时候,曲腿卧下,再把匆忙吞下去的食物顺着脖子反上来,开始从容不迫地倒嚼着,然后咽到第二个胃里去。正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它成为沙漠中最好的运输工具。一头骆驼能驮载150~250公斤重物,一天能走30~40千米,因此,不管沙漠地区如何广泛地使用汽车,骆驼仍然保持着它特殊的功用。

3.风大沙多

中国沙漠地区不仅风力较大,而且频繁。当风速为5~6米/秒(相当于3~4级风)左右的时候,沙漠里的沙子就被风吹起来,等于和大于这样的风叫做起沙风。根据一天4次观测统计,大部分沙漠地区的起沙风每年可达300次以上,差不多每天都可以遇到。

沙漠地区各地的风向、风力是与气压分布形势以及大气环流的特征紧密联系着的。正如前面所说的,冬季,中国沙漠的大部分地区是处在蒙古-西伯利亚大陆高压控制下,仅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受西风气流的影响。冬季在青藏高原正北,东经96度附近有一条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气流;在南疆中部东经83度附近有一个气流辐合区。因此,冬季在辐散线西部的气流,经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和天山东段之间的孔道,进入东疆和南疆,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尼雅河以东)和河西走廊西部的东北风;辐散线以东为西北风,吹向阿拉善及鄂尔多斯地区。而准噶尔盆地则直接处在蒙古高压向西北伸出的高压脊的西南翼,多为偏东风或东北风。夏季,副热带高压北移,西风盛行带亦随之北进。不过,在近地面部分,西风环流受西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阻挡而发生偏折,一支通过帕米尔高原的山口进入塔里木盆地西部;另一支由准噶尔西部山地各山口进入准噶尔盆地,直趋东南至河西走廊,形成西北风和西风。至于鄂尔多斯及其以东的地区,则处在来自东南的夏季风的影响下。夏季在河套以西有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气流,到8月可向西移到河西走廊;而在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附近同样有一条气流。因此,夏季在克里雅河以东的塔里木盆地东部多盛行东北风;河套以东的地区主要为东南风。塔里木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则处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春、秋季是过渡季节,一般说来,春季风向与夏季相似,秋季风向与冬季接近,只是其分布界线略有变动而已。

受上述气压分布形势和大气环流大势的影响,中国沙漠地区在风速的地域分布上具有北大南小的特点,强风区出现于中苏和中蒙国界附近,尤其是一些山隘、峡谷风口地带,风力特大,形成特大风区。如被人们称为“风库”的安西,群众说这里是“一年一场风”;全年平均有80天(最多年份达105天)出现超过8级(风速≥17.2米/秒)的大风。北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准噶尔门的大风更是著名,全年有165天出现大风,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能把艾比湖岸上直径2~3厘米的砾石吹起堆成高30厘米的砾波。更惊人的是,在古尔图桥以南9千米处的东岸,风暴卷起河岸上直径1~2厘米的砾石,堆成高5~7米,宽为70米的砾丘,沿河分布达1千米以上。东疆也是著名大风区,克尔碱全年≥8级的大风天数有183天,≥10级的大风天数有100天,≥12级的有20天,瞬时极大风速为45.5米/秒。像这样的大风,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是罕见的。大风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毁屋倒墙,拔亩倒树,往往造成人畜伤亡,甚至可吹翻火车,中断交通。正如《三州辑略》风戈壁吟中所描述的:“石飞轻于絮,辎重飘若蓬”。弱风区则位于较闭塞的盆地(或低地)和不同风系的交会处。如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东段和塔里木盆地中部等地。至于风速的年变化,中国沙漠地区一般以春季和初夏风速最大,这与该季冷锋和高空槽过境较多,以及环流加强有关。另外,春季是冷暖气团的交替季节,这时冷暖平流作用较盛,各地区之间很容易产生较大的气压梯度,因而风速增大。

沙漠地区风力较大,在风季风速大到5~6级以上是经常见到的;加上地表大部为疏松的沙物质,易受风力吹扬造成风沙弥漫。风沙日一般在20~100天左右,特别是在植被稀疏的流沙地区更是频繁。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风沙日常占全年的1/3。如且末最多可达145天;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民勤,1959年风沙日达148天,占全年日数的41%,其中3~6月风沙日高达全月的1/2以上,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7~48小时,一般在10小时以上。风大时往往形成沙暴(沙暴是由于风速大,吹起地表沙土,使能见度大大降低,视度≤1000米的天气现象),滚滚灰黄色的沙尘被卷上高空,形成一幅巨幔,遮蔽了整个地平面和半个天空,昏暗无光,以致“对面闻声不见人,白天屋里要点灯”。

中国沙漠地区的气候,干旱少雨,降水极不稳定,尤其是春季非常干旱、寒冷和风大,这对农业生产、植物生长和造林等都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任何事物从来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不利之处,也会有有利的一面。由于降水稀少,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很少受到淋溶的损失,因而矿物质比较丰富;再加上沙漠地区日照长,阳光充足,如能得到适当的水源,并加以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反而能够得到比一般土地更高的产量。青海的柴达木和新疆的塔里木、吐鲁番就是中国小麦和棉花的高产区。夏季日照长,白天高温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光合作用和高糖分的积累,为瓜果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驰名中外、早已脍炙人口的吐鲁番哈密瓜、葡萄和白兰瓜等,都产于沙漠地区。

沙漠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充裕的日照,也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没有污染的自然能资源。可利用太阳灶将阳光聚焦作为高温热源,用来烧开水、煮饭。一种抛物面聚光式太阳灶,锅底温度可达摄氏400~800度,一般30分钟左右就可烧开5~8斤水。一个直径2.5米的聚光灶,成本35~40元,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这对于缺乏烧柴的沙漠地区来说,可以大大节省燃料,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此外,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用太阳光热水器把水加热,供太阳能淋浴室使用;利用太阳能蒸馏器,蒸馏淡化沙漠里的咸水;又可利用太阳能制成冷气,调节室内空气,使室内凉爽宜人等等。

沙漠地区风大,虽然有大的破坏力,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少危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风所携带的能量也多,只要风速提高1倍,风的能量就提高8倍。所以大风也是一种能源。特别是由于沙漠地区风力集中在风季,为风能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够比其他年平均风速一样的地区得到更多的能量。即使在年平均风速不大的地区,也能提供相当大的风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在1700多年前,辽阳三道壕东汉晚期的汉墓壁画上,就已经出现了风车;明代开始应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并出现了用于农副产品加工的风力机械。通过风车的工作,把风能利用起来,化风力为动力,用于提水,供给沙漠造林、种草及农田的灌溉和牲畜饮水;还可建立风力发电站,直接供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用电及带动小型电动机械,进行农副产品的加工等。风力发电机最大优点是一次投资建成后,除了一些经常维修费用外,发动机本身不消耗任何液体的或固体燃料。

风能与太阳能一样,到处都有,不用到地下去开采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人们称它们为“蓝煤”。风能的利用,可以把沙漠地区的祸患变为造福的泉源。

沙漠地区的地貌形态

有的人说,沙漠的地表形态就像海边或河岸的沙滩那样,只不过面积大一些罢了。或者认为,沙漠就是一片茫茫无边、毫无变换的沙丘,单调而乏味。其实,中国沙漠的风成地貌形态还是多种多样和饶有趣味的。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统称为风成地貌。

同类推荐
  •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物质循环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物质循环

    自然环境可分为四个圈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总称生态圈,这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自然界是强大而复杂的,它所包括的所有物质并不单独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人类就是在这些物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生存着。自然界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种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这个运动变化就是循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循环,而这个大循环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问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
  • 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乘·科学快车

    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乘·科学快车

    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乘·科学快车一书,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介绍了众多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全书从人类科学、天文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等。
  • 扑朔迷离的化学宫殿(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扑朔迷离的化学宫殿(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众多的学科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广大青少年而言,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扰。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数十名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工作、有着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学者,编选了这套《新编科技大博览》。
  • 两栖爬行动物的风姿

    两栖爬行动物的风姿

    两栖爬行动物是动物世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动物进化过程中重要的印迹。无论是在茂密的森林,还是在无边无际的荒原都有它们的身影。本书将为你揭开两栖爬行动物世界的神秘面纱,让你一览它们的无限风姿。
  • 开阔眼界的海洋故事

    开阔眼界的海洋故事

    众所周知,陆地上的动物是要睡觉的,尽管它们睡觉的姿态和方法不同。那么,海洋中的动物是不是也要睡觉呢?回答是肯定的.也要睡觉,它们睡觉的姿态和方法就更特别了。
热门推荐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大佬一笑倾城

    大佬一笑倾城

    论如何保护一个人?那自然是架替他打,人替他救,伤为他受……云翎:“……”心好累。系统:“你们家那位又冲到前面去了”云翎:“……”别急,等等我!在这么多陌生的世界里,我只守护你。快穿,甜宠,1v1。新手写文。
  •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是英国小说家菲尔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对人性善恶有这深刻的描绘。琼斯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中唯一一个真正正面的形象,其所勇敢追求爱情的过程,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管经历了多少不幸,最终还是收获了幸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的气运分我点

    你的气运分我点

    镇元大仙为何被尊为地仙之祖?金蝉长老果然善哭?天庭因何而立?西方教当真为恶?道门三教果真不睦?六圣间真个势如水火?封神一事,洪荒再碎,截教大败亏输?西游一趟,佛法东渡,西方独尊洪荒?恶,究竟从何而来?屡次普渡众生的,到底是菩萨,还是应龙?·············苦修百年,不敌气运翻番。主角洪天,莫名穿越至六圣重塑天地后的洪荒世界。原本弱小只求安身立命的他,在偶得机缘准备猥琐发育之时,却被天道盯梢,成为因果纠缠的眷顾者。且看洪天,如何于乱世中,口诵往生咒,为恶修超度。
  • 原虫

    原虫

    玩世不恭是我的爱好,惩奸除恶是我的工作啊……仙子……我有千年冰蚕所产蚕沙驻颜膏,比那驻颜丹功效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仙子:真的吗,我要试试……我杀了你我:别啊,仙子……饶命饶命。真是怪哉怪哉。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有一个名字成为我青春的驻足

    有一个名字成为我青春的驻足

    至死不渝的爱情是不需要通过时间去验证的,地久天长的感情是每对相爱的人都无比向往的,放弃对方,并不一定能成全的了彼此的幸福,放弃一个人是痛苦的,但更令人伤心地却是一时的放手就错过了一辈子的幸福。我们以为离开了对方就能找到比对方更好的,我们以为只有不断的离开去寻找才能拥有幸福,我们以为时间是可以让双方彼此忘记的,我们都错了,或许现在的才是最好的,才是最合适的,我们也错了,真爱是不会被时间带走、掩埋的,相信,我们的爱情和时间无关,即便千年过去,我们都已烟消云散,但留在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是可以万年不灭的。
  • 少林球王

    少林球王

    自幼痴迷于足球,曾无数次因为中国阴暗的足球环境而悲叹;无与伦比的球商,也抵抗不了伤病的侵袭;中国足球真的没有光明?不!2012年的大清洗,国家的重视,中国足球已经开始了腾飞······“如果可以再来一次的话,我——好想和······”························系统带来的仅仅是球技的成长?不!系统还能将普通人培养成功夫高手!——————一切尽在“少林球王系统”。
  • 我用kiss封锁你

    我用kiss封锁你

    第一次遇见他,差点撞到我,之后就发生了一些事情。他就是冷魅杰。沫小茜认识他以后,他就在学校宣布沫小茜是他冷魅杰的女人,慢慢的,沫小茜也喜欢上他了。。。。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爱情花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