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79800000007

第7章 孩子的天性

每个新生儿都是人类学习新鲜事物的桥梁,只有他们能让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并显示出更强的创造力。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不仅创造了生活中太多的美好事物,同时也累积了太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人类经过若干世纪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越来越难传递给下一代了。究其原因,不只是因为知识和技能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更是因为存在所谓的“学习障碍”。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儿童的普遍看法。

让孩子自由

孩子像诗人一样感受到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例如,看见河水从一些圆形小石头上慢慢流过,他立刻会兴奋地又叫又笑,并用手去触摸水流,就像轻轻抚摸小动物一样。

大人经常谈到应该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让他们躺在草地上小憩,迎着微风细雨步行,接受阳光的沐浴和洗礼,在水中自由地嬉戏,但却很少见诸行动。多数人一看天色不对,便立刻会跑去紧闭门窗,唯恐有风刮进屋里,使孩子着凉。多数人都相信,如果到空旷的原野玩,不论天气是晴朗还是下雨,肯定要步行很久才能找到天然的庇护所避雨和遮阳,于是认为这样做要冒风险。他们口口声声说人要熟悉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却总是“只打雷不下雨”。不去接触大自然,又怎么熟悉大自然呢?我们应当让孩子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而熟悉它。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受到的重重保护比大人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给孩子自由吧!让他们在空旷的原野上尽情嬉戏,让他们在雨中慢跑,让他们脱掉鞋子跳进水池中玩耍。当草坪上还有清晨的露珠滚动时,让他们在上面开心地蹦跳。当他们感觉疲劳时,就靠在树干上凉快片刻。当清晨的阳光驱散黑暗、唤醒大地万物时,让他们尽情地叫喊和欢笑。”如果有人说这些话,一定会被人认为不长头脑、欠考虑。普通父母不仅不认为这样做是应当的,还对家里的孩子采取过度保护措施。比如,天亮了还要孩子继续睡;警告孩子不要赤脚在田野上走。在大人的长期限制和监督下,孩子就像狱中的囚犯一样情绪低落、暴躁易怒,比如,往往动辄用脚碾死一只小昆虫或其他无害的小动物,对此我们却以为是自然现象。我们不知道的是,此时孩子的内心世界已经和大自然日渐疏远,并且难以改变。我们心中真正的愿望,是希望孩子适应“囚禁”生活,只要不打扰我们就行。

甚至年龄很小的孩子都比我们想象中的有力气得多。不过,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干扰,我们误以为孩子没什么力气。例如,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走不了几步就喊累,那是因为周围的环境没什么自然景观:单调乏味而没什么变化的街景;不适于走远路的着装;柔嫩的小脚丫紧紧地裹在皮鞋里,不断叩击着坚硬的柏油路面;看着四周的环境既无声响、又无生气,人们神情冷漠、脸上没有任何笑容;街道旁琳琅满目的商店(例如,时髦的服装店、俱乐部),对他半点吸引力也没有。他就像被人拴着一条铁链,一动也不想动,只希望大人抱着走。

可是,一旦孩子进入大自然的怀抱,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一般的孩子甚至不到2岁的婴儿,只要身体正常、发育良好,连续走几里路也不会喊累。他们那两条不知疲倦为何物的腿,在烈日下可以爬上又长又陡的山坡。记得有一次,一个6岁大的孩子失踪达几个小时,等到被人找到时,才得知他原来独自一人爬上了一个小山顶,想看看山那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认识一对年轻夫妻,有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这一年夏天,他们决定每天都到海边玩,去海边的路上有一段大约1里长的斜坡。由于这段坡很陡,手推车或四轮婴儿车都难以通行,于是夫妻俩带孩子去海边时只好抱着他,结果却发现抱着孩子下坡既累又危险。最后,孩子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一路走着走着,一口气走完全程。每走一段路,他都会停下来,要么看看路边盛开的花朵,要么坐在草地上,要么站在那里观察看到的动物。父母只好放慢脚步。还有一次,他发现有一头驴子一动不动地守护着田地,于是停下来饶有兴趣地观察这一难得一见的景象,时间长达15分钟。

孩子像诗人一样感受到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例如,看见河水从一些圆形小石头上慢慢流过,他立刻会兴奋地又叫又笑,并用手去触摸水流,就像轻轻抚摸小动物一样。

在此,建议大家做下面这个小实验。如果你的孩子只有一两岁大,请你·带他去一条乡间小路,让他站在路中央,背对一片一望无垠的壮观景色。你将发现,小家伙肯定会尽力转过身来面对风景,兴致勃勃地欣赏。这时,你要停下来和他一起欣赏大自然的恩赐。孩子在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站立,甚至还不能开口说话时,就能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并且悠然自得地享受了。这时,我们应当把《圣经》中“人活着不能单靠食物”这句话,改成“孩子活着不能单靠牛奶”,来此形容这样的现象。

大家见过下面这种孩子吗?当树上的鸟巢中有一只雏鸟掉到地上,恰巧几个小朋友路过。他们看到之后,神情严肃,目光关切地看着这只雏鸟在地上痛苦地挣扎,互相谈论着可能的结果,并对结果流露出担忧。我们小时候可能会这样做。但当前一代的孩子以及可能在精神上更加退化的下一代孩子,不仅不会怜惜这只无助的小鸟,甚至还会爬到树上捣毁鸟巢。和其他事物一样,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情也要经过练习后才能培养出来。那些长年被大人禁锢在室内、时常耳濡目染各种虐待动物情形的孩子,心态已经变得极端无奈和冷漠。如果大人仅仅说几句,或者只是以炫耀学问的态度提醒他们关心动物,都不可能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情。倘若家里有人故意弄死一只鸽子,那将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在当今“温室环境”中成长的小“囚犯”,在心灵上的确受到太多的创伤,急需我们投入更多的爱心、耐心去抚平。

(玛利亚·蒙台梭利)

以自然为师

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人类最初正是从自然万物中获得灵感,才推动文明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人造的工具、机器和日用品。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很难想象现代人居住的环境和大自然还维系着多少依存关系。文明越是进步,人类离自然世界的距离就越远。几乎可以说,现代人已经居住在自己创造的“人工世界”中。

在经济大发展所衍生出的都市环境中,人们慢慢完全忘记了一点:真正能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力、使人类制造出各种产品的,恰恰是这一生活环境之外的大自然。

在教育领域,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年轻人学习和了解身边的世界,以便为推动世界进步的经济活动作出贡献,而老师却在课堂上系统传授抽象的理论、规则、公式、符号和概念,殊不知这些东西和自然界已经越离越远。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人类最初正是从自然万物中获得灵感,才推动文明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的。

蒙台梭利博士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环境中,孩子和大自然的距离很远,也没有多少机会接近和拥抱大自然。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了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却浑然不知。例如,我们以为给孩·子准备一个鸟笼,或者带他到动物园观赏关在栅栏里的野生动物或鸟儿,就能带给他快乐,让他感到满足。在有大人遮风挡雨的世界里,孩子接触不到风雨、山川甚至草地,然而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恩赐。

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动物标本传授生物学知识,用棱角粗糙的石块和地图作为地质学和地理学教材。至于数学,我们认为学生只要记住一些抽象的符号和公式就行,却忽视了数学乃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基础,应当让孩子了解万物兴衰的自然法则。

每个新生儿都是人类学习新鲜事物的桥梁,只有他们能让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并显示出更强的创造力。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不仅创造了生活中太多的美好事物,同时也累积了太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人类经过若干世纪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越来越难传递给下一代了。究其原因,不只是因为知识和技能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更是因为存在所谓的“学习障碍”。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儿童的普遍看法。

“学习障碍”并非完全源于遗传,其中有许多障碍都来自文明的生活环境,归因于现代孩子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其实,当人类开始群居生活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些限制。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到在《丛林之子》一书中法国教育家伊塔德培训一个野男孩重返人类社会的历程。这个曾经大半个童年在阿贝伦丛林中度过的小野人,在伊塔德的耐心教导下,成功地适应了群居生活,变成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蒙台梭利提到了这个小男孩在适应过程中受到的限制,以及被迫摒弃从前养成的一些生活习惯。例如,这个从小在森林中自由奔跑、叫喊的小男孩,一步步学习如何中规中矩地走路,以及压低由于高兴而忘情欢呼的声音。伊塔德对这个小男孩的特殊感受能力印象非常深刻:每当看到太阳从云端出现、大风刮着树梢沙沙作响或者天空飘起雪花时,他都会放声大笑,似乎有莫大由衷的喜悦。

但伊塔德仍然不辞辛劳地培养这个孩子适应群居生活。伊塔德的训练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导他遵守群居生活的行为规范。第二,开发他的智力。蒙台梭利描述道:这个小男孩被父母遗弃在丛林中,本来应当过着悲惨的生活,但却凭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幸福。他几乎已经与自然界合而为一,因为每当他看到雨、雪、风和广袤的空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自然界的这些现象正成为他观察的对象、他须臾不可离开的同伴,更成为他最喜爱的美景。

而文明生活的发展,恰恰与他的天性背道而驰,因为在现代人看来,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还包括征服大自然。

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已经牢牢束缚了现代人的心灵,以至于使他们深信,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所有教育方案的核心目标,都无法超越发挥孩子的最大潜力这一范畴。由于所有知识都已经印在书本上,因此大人不断督促孩子提高读写能力,觉得智力好的孩子将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高。大人一心培养下一代的智力,却忽略了孩子的其他需要,不知道孩子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来开发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潜能。每个呱呱坠地的婴儿看上去都那么无助,那么依赖大人。殊不知,他们小小的心灵早已蕴藏着无限的活力和能力,随时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新知识。正如史前的人类能通过学习适应环境一样,每个新生的婴儿也同样能通过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婴儿能通过感官的帮助,接收外界的万事万物并形成印象,并成为其潜意识知识和感觉的基础。这些知识和感觉将成为婴儿内在素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终生不会失去。古代的孩子在没有任何文明事物的自然环境中成长,每天都与自然界中的美丽事物亲密接触,从而得以观察自然界最微妙的变化,可以毫无拘束地在上帝的乐土上徜徉。他走着、跑着、跳着,爬上山坡、岩石和树枝,越过小溪,在草地上打滚,天长日久,学会了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的动作。

到了近代,学前教育已经完全摒弃肌肉动作训练的相关内容。幼儿园越来越缺少锻炼孩子视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课程。而手眼协调训练内容的缺乏,将直接影响读、说、写能力的培养。于是,人们想出一些补救方法,如溜滑梯、跳蹦床、攀爬金属做的爬杆,但都受到器材和环境的限制。孩子们像兽栏中的猛兽一样,逐渐失去了观察思考、判断远近和高低的机会。但在自然世界中,孩子却可以随意观察、思考和判断耳闻目睹的任何景象、事物,学习应付意外情况,坚持训练体能。在大自然的帮助下,孩子将变得善于协调身体各部位的整体动作,同时智力也得到迅速开发。

与手眼协调有关的另一项训练是从事人的日常活动,如坐、站、洗、穿、提、倒及握持各种工具和器具,但前提是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会殃及周围的环境。参加社交活动则需要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但是,由于父母对孩子关·心过度,从而使孩子几乎没办法好好学习。许多孩子不知道怎样使用手指、双手,不会握笔,不会刷牙。至于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在大人的纵容和包办下,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礼貌为何物。

在孩子的智力开发过程中,我们见过太多旨在灌输抽象观念的人工教材。正如蒙台梭利博士常说的那样,真正的地理、生物和数学知识都不在书本上。最初获得上述知识的人,用文字、符号、图解以及印刷术,将这些知识印成书籍。但即便如此,知识也绝不能与自然界隔离,因为自然界一直是人类所有经验的最初来源。现代儿童被迫只接触人类经验的结果,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也证明现代教育制度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即传授知识只重视成绩,不关注兴趣。单靠外力推动是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唯有通过内在感官的刺激,才能激起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的内心向往与大自然的现象产生共鸣时,无穷的探索兴趣自然水到渠成。

当今社会最大的悲剧是:不到6岁的幼儿本来正在经历各种敏感期,学习兴趣正有待于充分启发和引导,但事实上却被关在育婴中心或托幼机构,成天做一些无聊的游戏,或者漫无目的地玩耍,对各种新奇事物的兴趣正在一天天丧失。在这种敏感期,孩子充满了各种兴趣和好奇心,希望探索周围环境中的未知事物。他能下意识地接受和储存感受到的外部印象,包括自然界的美妙和新奇,但可惜的是,他接触不到大自然。上小学之后,孩子在铁腕高压式的教育方法下,本已空虚的心灵又被迫从老师身上学习一些少得可怜的知识,心里想到的只有奖励或惩罚。教育工作者忙着创造最新的教育方法,企图激发孩子疲倦不堪的心灵能够努力学习,要么就是忙着制订一些补救性教育措施。奖励、竞争和好玩的游戏,绝对无法激发孩子的自觉学习兴趣。

蒙台梭利博士说:和平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却必须从孩子开始就发挥人性的特质。不过,只有大人缔造出一个新世界,让孩子永不知足地追求知识,让孩子做每一件事都能兴致勃勃,让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有大人作为坚强后盾,上述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大人必须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亲身体验大自然中的一切法则。这个真实的世界,是由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

(雷娜·克拉马尼)

徜徉在自然世界

要想孩子以大自然为家,必须首先让他们看到自然界都有哪些事物。必须通过学习孩子才能掌握观察事物的技巧。我发现,某些活动有助于孩子掌握这种技巧。

如果真要让孩子以自然界为家,就应该让他们无拘无束、充满自信地在自然界纵横驰骋。

最近,我带一群小朋友到校外的树林里散步。他们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每天就能从窗口望见这片树林,但却从未去过。刚走没几步,我就听到好几个小朋友对其他人说:我不怕,你呢?和许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他们甚至从未到过家庭或学校附近的户外天地。带小朋友到这种地方来,下仅使他们觉得好玩,而且沿途教他们辨别植物名称更为重要。在这片树林中,我必须告诉他们一件最重要的事,这不是生物学知识,而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比如,脚踩在石南根或者荆棘的上面,就不会被它们绊倒。这个法则足以激起小朋友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学习小心翼翼、稳稳当当地走路。几天后,班上有个小朋友对我说:我现在敢去树林了,因为我已经知道在树林里怎样走路。

在孩子上小学的头几年里,让他们有机会自信地走过难走的林间小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和掌握游泳技巧一样,当孩子自信地走过繁密的草丛、涉水趟过小溪时,他们的收获远不止掌握这些技巧本身。但与游泳不同的是,掌握户外生存技巧无需借助特殊装备,更不必依靠老师组织专门训练,只要·带小朋友到野外,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即可。几乎每所学校都有类似的地方或无人的空地,可以让小朋友学习野外探险,熟悉求生的基本技巧。我们也许不认为这些地方吸引人,但这些遍布无名野生植物和废弃物品的地方的确能为孩子们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甚至你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更多宝贵的育儿经验。当然,如果你自己先走一遍,对孩子们的帮助会更大。我相信,细心的父母一定会先去这些地方熟悉一番,然后再带孩子去探险。

正如允许孩子们在课堂上练习用菜刀切蔬菜一样,我们也要带他们到户外冒冒险。如果甘愿孩子们冒着割伤手指的危险学习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却不肯让他们到野外学习如何照顾自己(与可能割伤手指相比,后者的结果可能只是擦伤膝盖、弄湿鞋子或者弄脏衣服),不是有悖于常理吗?就算孩子们遇到这些小麻烦,也能由此懂得如何才不“重蹈覆辙”,为长此以往积累学习。

孩子很小时,大人就可以带他们到野外,放手让他们培养良好而慎重的判断能力。每次我带小朋友到野外,只要他们自认为可以尝试做某件事,我都很少出言制止,而我带出去的小朋友中也从未有人受伤。有好几次,我都几乎忍不住告诉一个名叫佩奇的小女孩,劝她不要从高高的河堤跳到对岸。因为我认为这对她来说太难做到了。但她却每次都跳了过去,证明她比我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当小朋友第一次尝试做某件难事时,大人不妨帮他做一遍,这样有助于帮他树立信心、增强能力;下一次,再让他自己做。例如,当杰米涉水穿过溪流,企图越过一块大石头或者横在路中间的树干时,你不妨伸出一只援手--不是拉他回来,而是让他借助你的手平衡身体。你也可以拉着艾丽丝的手,与她一起跳过小溪;或者站在一个高高的河堤的下面,看着杰克往下爬。除非杰克失足跌倒,你才可以伸出双手去接,否则绝对不要扶他爬下河堤。

过不了多久,年龄大些的孩子就希望开拓出一条从未有过的路。这时,你可以让他们带头探险,自己走在后面照顾其他年龄较小的孩子。(你走在最后“压阵”,还可以清楚地通观全局。)小朋友必须遵守的唯一规定就是不离开你的视线,一旦违规,必须接受严厉的惩罚,例如从“领头羊”降为“跟屁虫”。

我们学校前有一条很深的排水沟,可以通往学校附近的树林。排水沟高达3尺,因此,外出时我总是尽量靠着沟边走,如果有孩子走路时离沟太近,我会马上看到并大声制止。我一再警告他们别忘了掉到沟里的危险,因此他们都小心翼翼,觉得不掉到沟里是份内职责。不止有一个小朋友曾经骄傲地对我说:我可以在沟边走得很好,不会掉下去。时间一长,孩子们便懂得,规避某个不可预见的危险是应尽的责任。孩子们长到7岁时,我会带他们去成年人前往都必须小心翼翼的野外。但我却很坦然,因为我知道他们有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种能力的存在。

再好的人工户外探险区,也比不上普通而天然的树林能为孩子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当孩子可以信心百倍地穿越一片树林之后,他会想再次探险。这时候的他早已沉醉于大自然的奇妙,并以大自然为家了。

苹果与梨子的差别

要想孩子以大自然为家,必须首先让他们看到自然界都有哪些事物。这条道理看似简单而明显,但经验告诉我,必须通过学习孩子才能掌握观察事物的技巧。我发现,某些活动有助于孩子掌握这种技巧。

一天清晨,我发现学校的草地上到处盛开着洋莓花,我认为这是教孩子们掌握这种常见野花名称的一个良机。我摘下一朵洋莓花,指给孩子们看,问他们:谁能找到一朵一样的洋莓花?许多小朋友都找不到,这让我很惊讶。我很纳闷,怎么会这样?我随手就能摘到20朵这种黄色的花朵,难道一个3岁大的孩子竟然在草地上分辨不出如此容易辨认的植物吗?

我想起过去的一次经历。当时,我还没有从事老师这一职业。一次,我坐船到印度尼西亚旅行。船尚未靠岸,就被当地海关人员拦下,白白耽搁了一天。海关人员怀疑船上有走私物品,但花了好几个小时,查遍船舱内外仍一无所获,这才下令放行。他们离开船之后,一名乘客对我说:他们忘了查小型手提箱。什么?小型手提箱?我怎样不知道?于是他往甲板上一指,告诉我哪些是小型手提箱。只见甲板上到处是一种崭新的黑色小型手提箱,还有几十个箱子捆在一起。要知道,很少有乘客会携带这种手提箱外出旅行。如果像我这样的大人(更别提刻意搜寻走私品的海关人员了),每天面对成堆的手提箱都熟视无睹,那我想能够灵活运用感官的想法是否就是幻想?

我开始相信类似的经验:许多大人不知道的东西,往往是幼稚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东西,反之亦然。几乎每天孩子们从操场上玩耍归来,都至少有一·个孩子带回一样希望给其他孩子看的东西,可能是一颗亮晶晶的小圆石,或者一个柿子。操场上有几百种不同的东西,我经常带他们去辨认。一开始我还担心时间长了他们是否会腻烦,但当孩子们捧着自己找到的宝贝跑回去的时候,我总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感到新奇。会不会是这些孩子在操场玩上几个月之后,始终对某一样东西(如柿子)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专心注意时才真正“见到”它,像它第一次出现一样?我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毕竟,孩子在学习了几何图形知识之后,才可能猛然发现原来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三角形物体。这一现象是否也说明他们由于了解物体的名称而满怀喜悦?还是由于第一次注意到某件新事物而狂喜?

因此我怀疑,如果某个人从来都没有机会认真注意一些野花、树叶或树皮的形状,那么,当他真正进入树林时,能看到什么呢?

一开始试着带小朋友到树林探险时,我认为自己的最大责任就是教他们掌握不同植物的名称。可是,从小朋友们的行为中,我深深懂得了一个道理:帮他们集中注意力比要求他们掌握植物名称更重要。以前,我通常教小朋友辨认某些植物的颜色、气味、形状,比如,桦木光滑的树皮、野草莓叶特殊的气味以及薄荷树方形的枝干,希望让他们由此了解该植物的种属,现在,我则帮他们集中注意力,告诉他们:注意观察不同树木的表皮,仔细闻闻不同植物的气味,认真看清不同枝干的形状。

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是能够注意到每种植物的特点的。能够辨别某种植物的种类,不过是认识和了解该植物的开始。我带领孩子或大人前往户外活动时,从来不和他们讨论哪些植物有什么特点,我认为这样的未知领域应当由他自己去探索。其实,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便可以独自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从不少家长的话语中,也能证实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6岁的比尔从外面将一个青涩的苹果带回家,父亲却固执地说是梨,且死活不认错。比尔没办法,只好再出去一趟,一心想好好和父亲说个明白。他分别摘下一根苹果树和梨树的树枝回家,当场证明两种果实的不同形状和两种树叶的差异。然后他对父亲说:“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去感觉这两片树叶。这是苹果树树叶的感觉,这是梨树树叶的感觉。好了,现在闻闻看,这是苹果树的气味,这是梨树的气味。现在,你该知道苹果和梨有什么不同了吧?”

(吉姆·罗伯兹)

促进孩子心智发展的花园

与播种相比,孩子更喜欢收获。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有收获,播种的乐趣才有增无减。而收获越多的人,也越能体味播种的潜在魅力。

孩子能从关爱大自然生物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我们不难营造一个能让孩子照料生物(特别是动物)的环境,以迎合其关爱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本能。对一个只顾眼前、不管长远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事情能像照料动植物那样让他变得深谋远虑。当孩子知道某个动物需要喂食,或者某株幼苗会由于他忘记浇水而干枯时,就会懂得奉献爱心能让他人受益这个道理。

如果孩子一连几天爱怜地喂食正在孵蛋的鸽子,且在某一天早晨赫然看见幼鸽破壳而出的情景,你将发现他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绝非笔墨所能形容!将来某一天,当他发现母鸡翅膀下掩藏多日的鸡蛋竟然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鸡时,不是会更情不自禁地欣喜和怜爱么?这种美好的情感会激起他继续帮助小动物的欲望,于是,他会捡一些稻草或旧棉絮,帮助小鸟在屋檐下或树上筑巢。对他来说,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犹如在向他道谢。

昆虫的蜕变和雌性昆虫照顾下一代的过程,只有通过耐心观察孩子们才能发现。要知道,孩子往往能观察到大人都无法发现的结果。例如,曾经有个小朋友对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很感兴趣,于是像个小科学家那样,向老师报告蝌蚪变成青蛙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形。

植物对孩子同样有很强的吸引力。罗马有一个“儿童之家”由于没有可·供耕耘和播种的场地,老师们便在一块磨盘周围的空地上制作出许多小花坛,从那以后,孩子们从没忘记给花儿浇水。一天早上,我发现孩子们都坐在空地上,围着头一天夜里刚刚盛开的一朵红玫瑰,安静而专注地凝视着。有一次,一个从小就受到“爱护花草”教育熏陶的小女孩站在平台上,兴奋地指着下面对母亲喊道:“您看!那边花园里种的东西可以吃呢!”那是一个在母亲眼里稀松平常的果园,却让孩子热爱不已。

即使面对大自然中的客观事物,我们也难免会产生偏见。我们给花儿下的一些抽象定义过于主观,对孩子也一样。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了他们真正的爱好和需求,就算在花园里,孩子也被迫按照大人的行为模式活动。把种子埋到土里,等着它开花结果--这种等待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太漫长了,而且也不够刺激。他们想做立竿见影的、“了不起”的事,想要尽快看到成果。孩子爱花,但是,如果只允许他们欣赏花的美丽,他们很快便会失去耐心和兴趣,因为他们希望在劳动中发现美。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许多超乎预期的结果,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孩子们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与播种相比,孩子更喜欢收获。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有收获,播种的乐趣才有增无减。而收获越多的人,也越能体味播种的潜在魅力。

例如,收获果树的果实。采集杏仁对年纪小的孩子而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们往往十分能干,总是卖力地寻找果实,然后放进篮子。寻找草莓和紫罗兰对他们来说也同样有趣。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渐渐对在户外农田中耕作有了兴趣。如果大人挖沟,可以让孩子们把要播下的种子分成小堆并沿沟撒下。当地里长出一排排柔嫩的幼苗时,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都会得到满足。金黄色的禾秆随风摇摆,孩子们也热切地期盼收获季节的到来。虽然我们这种活动有特定的目的,但由此可以证明,田园生活比花的哲学及其象征意义更适合于培养孩子。种植香料是另一种有益的劳动。孩子们可以学会辨别和选择不同的气味。

辨别多种相似的事物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当学有所得时,便会产生更多的满足感。

当然,采集花朵也很有趣,但是,如果将采集花朵与采集花儿结出的果实相比,前者便显得多少有些违背自然规律。花朵以其靓丽的外表吸引昆虫而不是人,让昆虫帮它完成结果这一神圣的任务。那些懂得这一道理的孩子有时也会坐下来欣赏花朵的美丽,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起身离去,去做别的更有益的事情,因为光看花也太没劲了。

让孩子从事的工作应该具有多样性。播种和收获本身的意义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从而卖力地去完成。例如,他们喜欢拔杂草、扫落叶、剪枯枝等。总之,我们应当为孩子提供一片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体验新鲜事物、尝试从事较难的工作,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通过与大自然接触,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

(玛利亚·蒙台梭利)

深究孩子的自然哲学

想象力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能通过想象力,根据掌握的知识形成特有的世界观。想象力足以让孩子突破现实世界的束缚,成为一种惊人的力量。

不管造成人类和自然界日益疏远的原因是什么,受害最大的总是孩子。在原始社会,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通过近距离观察动植物的生态过程,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人格。

6岁大的孩子会根据对自然界形成的印象,树立一种不成熟的世界观。他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有多少,直接决定着他对世界的看法有多深刻。

上小学的孩子便开始寻求各种因果关系。他们不断地问为什么,希望大人能提供满意的答案。为什么这颗石头发亮?为什么蟋蟀不停地叫?为什么只有一部分动物白天出来活动和觅食?孩子通过大人的回答推断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起自己对自然界的哲学。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肯定会问与自己出生、成长、过去和将来命运相关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将会到哪里去?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是以很严肃、很成熟的态度问这些问题的。他们学习历史、生物、数学和语言等学科时,都希望能满足求知的本能,找到对上述疑问的合理解释。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是所处环境的一部分,因此,想知道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孩子在看到有生命诞生或死亡时,他们的自我发展便会明显地前进一步。例如,他们会谈论死去的松鼠、受伤的小鸟或者被肢解的昆虫。他们对生命过程的感受非常真实,也非常接近。因此,亲近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对现实世界敏锐感受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想象力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能通过想象力,根据掌握的知识形成特有的世界观。想象力足以让孩子突破现实世界的束缚,成为一种惊人的力量。蒙台梭利博士早就发现了这种力量,她知道,通过想象,我们不仅能穿越无限的空间,更能穿越无限的时间。我们可以想象逝去的时代和地球的原始风貌。因此,孩子的世界观是以想象为基础的,他既能想象过去,也能想象未来。

学校和家庭良好教育的秘诀,在于为孩子提供恰当的想象素材,从而不仅帮他们树立信心,而且激发他们的兴趣。蒙台梭利建议大人为孩子描绘一个有关宇宙形成过程的全貌,以此激发其想象力。她说,给6岁孩子描述宇宙形成的故事,要比给他讲侦探故事或童话更有价值,因为前者为他建立的是无比神秘的想象空间,要比后者宽广几千倍。如果用抽象的方式讲述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将激发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以及解答他不停追问的诸如“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在这里?”等问题。

从探索现代知识奥秘的角度看,了解恐龙、甲冑鱼、三趾马和剑齿虎等动物似乎没什么用,但孩子却能从这个广阔的宇宙空间感觉自然界,并由此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

所有知识都是通过与宇宙接触获得的。当孩子用心感知整个宇宙时,那将是一次伟大的探险。孩子将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出发,用想象力缔造一个美妙的未来。

地球万物(包括无数复杂的动物与植物)都是很好的故事素材。这些故事与孩子本身密不可分,因为他们一定想知道自己怎样来到人世、与父母是什么关系、将来会怎样等。如果能让孩子了解生命的成长历程以及人类生命和其他生命的关系,那么,等到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便能有效解除对性的好奇和疑惑。

大众传媒经常悲观地报导有害物质辐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遭到破坏的信息,这只能让孩子和青少年感到困惑。对地球的下一代主人公来说,·这些信息令人沮丧。毕竟地球仍然有它的美丽和壮观之处,仍然有许多尚待开发的资源。如果我们改变教育下一代的方式,要求他们遵守自然法则,教导他们如何净化土壤、消除水污染的源头以及如何节约能源,那么地球生命的前景仍然光明。人类倘若与大自然携手,便能找出一条迷途知返的道路。

这一切都要从孩子抓起。全家人一起到野外郊游时,大人可以指着山谷溪流,向孩子讲述这些地形的形成过程。随后,我们可以介绍宇宙起源的故事,告诉他们眼前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以及所有建筑物和一切生物)都不存在的时候,宇宙可能是什么样子,地球可能是什么面貌。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有机会产生对真实历史的感受以及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伟大故事的背后,蕴含着深奥的思想和哲学。此时,为了追求真理,我们可以到书架上找出《圣经》,在薄纸金边的《圣经》一开头,便写道:天与地最初是神创造的。大地空虚混沌、渊深黑暗,神灵在水面上漂浮。

真理是什么?我们也不能确定。但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从细小的生物、他们自己、家里的后院直到无垠的宇宙,都能找到真理开始和结束的足迹。

(大卫·肯)

自然、宇宙与历史

生命等于一个“劳动者”、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媒介”。在本能的指引下,生命的不同力量不断执行着特殊功能,其目的在于维持“自然界的秩序”。

在《有吸收力心灵》一书中,我阐述了潜意识和孩子发展的关系,以及潜意识对孩子人生的深远影响。今天,我想谈谈潜意识和大人生活的关系。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潜意识是促成一个人接受新教育、获取更高文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可以试着从潜意识这一崭新角度,去阐释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通过研究人类历史这一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潜意识重新解释文明的演进过程。

西方人小时候都读过一本名为《圣史》的书。这本书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地描述了宇宙的创造过程。读这本书的人当时似乎有一种直觉,即人类在地球上的命运多舛,前面有太多未知的苦难。其实这本书是供孩子阅读的《圣经》精华版,之所以叫做《圣史》,是因为作者认为人类历史的演进乃受上帝指引,而不是凭借偶然性或者归因于人类自身的努力和智慧。

宗教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渠道,它反映出当时人类的心理状态,并且往往成为后来科学发展的推动力。难怪从科学的观点看历史,人类觉得都走的是类似的路。直到今天,科学家让我们眼中看到的历史,仍然不过是多种事件的组合。(也许用“组合”这个字眼不太恰当。)科学家唯一能提供的证·据,就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就人类乃至物种的起源来说,这一条证据又未免太单薄了。关于社会历史或者说人对地球的特殊功能,又该作何解释呢?

人类历史中断的环节依然是不同事件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即造物主根据一个设计计划,在冥冥之中指挥着万事万物的运行,以彰显这一计划的实施。人的潜意识比生物学(人由动物演化而来)更能深入探索人的起源和人类历史。它为事件和环境提供了证据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潜意识虽然没有计划地揭开物种起源的秘密,但却真正揭示了宇宙计划的存在。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潜意识与上述宇宙计划有着惊人的关联。这一关联足以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并使人类愿意接受这一计划存在的事实。在短暂的人类历史中,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既享受了荣耀,也承受了痛苦。

潜意识是人类的专利。人类只有先具有推理的意识,然后才能通过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进入现在的高水平。但在人的内在感觉中,却有一部分(很小一部分)从来没有被意识到,它们只是间接地出现于意识领域。因此,目前人类看到的世界,是通过人的意识本能、意识到的刺激和渴求以及人类智慧缔造的卓越成就,在经过自我组织之后才呈现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与“揭示宇宙计划存在这一事实的事件”的关联,并非现代生态科学阐述的那种相关性,而是特指人类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人类以为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仅仅是意识努力的结果,但事实上它们受到“创造性潜意识”的影响和指引。对此,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我们是从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推断出人类生命过程的。与上述一样,这种推断也不是生物学所说的进化论,而是指所有生物的行为以及通过大自然表现出的力量。

人们已经逐渐从一种更宽广的角度,来研究以“生物的演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重心的科学。从前,这门科学侧重于研究生物演进与环境的关系,即地球上两大生命体(动物与植物)寻求生存和适应环境的互动阶段;而现在,即使是最严谨的生物学也开始考虑生物历史中的地质学课题,因为生物学家也想知道,生物是否曾经通过建设性的努力来竭力改变环境。

从这个角度看,生命等于一个“劳动者”、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媒介”。在本能的指引下,生命的不同力量不断执行着特殊功能,其目的在于维持“自然界的秩序”。每一项任务都必不可少。与自身生存相比,每个生物个体都“更加”关心所属物种群体演进的益处,从而都积极为所属物种的演进竭尽全力。

所以,生命的目的已超越生命本身,不再受限于狭隘的自我维持和自我保护,而是进入一个更宽广的领域。

所有生物的行为都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我维持,这是一种意识行为,也是生物学特别关心的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生物为维持环境所作的贡献,这是一种潜意识行为,也是地质学关心的领域。同时从这两个观点审视动植物的行为,就比从其他角度更容易理解自然界的形成过程,而且解释得也更加合理。

我们可以通过例子证明这种新观念。先看植物。植物维持生命的功能,是一连串奇迹的结合。植物必须依赖于阳光,阳光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再向大气层释放出氧气。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本来有害于所有生物,但植物却能将其转变为纯氧,从而成为其他生物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将一种有害物质转变成维持生命的要素,这是植物的主要功能,一种与整个宇宙有关的伟大功能。

现在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植物和我们一样,也具备意识能力,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植物身上数不清的构成要素将能意识到什么?当然,首先意识到的是植物的生命需要。植物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二氧化碳,这是构成植物成分的一项首要要素。氧是植物最不喜欢的东西。正如人体必须消化食物但却对排泄出来的废物退避三舍一样,植物也会不断“排泄”出氧气,从而起到净化作用。植物将会崇拜阳光,将这个燃烧的大火球视为它们最大的“恩公”。事实上,通过不断地净化大气层,植物早就成了地球上所有动物的救命恩人。第二个例子是海洋生态,考察海水的净化过程。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时刻,无数携带碳化钙的海水都会从世界的四面八方汇入海洋。另外,海水经过不断蒸发,留下许多海水无法溶解的物质。正如二氧化碳对于陆上动物是有害物质一样,碳化钙也是海洋生物的有害物质。碳化钙的比例稍微超·过标准范围,就能毒死许多浅海甚至深海的鱼类。

化解这个危机的,是全世界不计其数的珊瑚虫。和其他不常见的神秘动物一样,珊瑚虫对宇宙的贡献虽然很少为人所知,但却是海洋生物不可或缺的拯救者。珊瑚虫建造了一副专门吸收碳化钙的“骨骼”,使碳化钙成为非溶解物质,从而确保无数海洋生物不会被毒死。倘若珊瑚虫的这种功能停止发挥,整个海洋便将成为死亡的深渊。

我们从地图上大致可以看出珊瑚虫建造的伟大工程。全世界的珊瑚岛有几千个,拉卡地夫群岛(位于阿拉伯海,属于印度)、马尔代夫(锡兰西南部的一个群岛)和玻利尼西亚(位于中太平洋)等不过是其中为人熟知的几个。证据显示,甚至连大陆都可能是珊瑚形成的。

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如果珊瑚有意识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它们一定了解团结和统一的好处,对自己建造的工程一定感到无比骄傲!是的,与它们的宏伟工程相比,人类的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真犹如小巫见大巫。

植物和珊瑚不过是我列举的两个例子罢了。其实,每种生命都有类似的功能,只是有些重要性较低,有些重要性更高罢。但无论是哪种生命,一定都是根据其内在的本能繁衍生息的。这就是他们得以继续存活的原因。至于存活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这种功能的履行程度。

诸如牛、水牛、美洲野牛等反刍动物,为什么不利用庞大的身躯和锋利的牛角觅食,却偏偏喜欢吃草,而且古往今来这种习惯从未改变呢?在青草很难消化的情况下,为什么牛科动物一直甘愿过这种“苦行僧”生活?为了消化青草,牛科动物的胃被迫进化得具有反刍功能。既然牛科动物有足够的力量和武装,为什么不去寻找更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关键,那么,还有哪种动物能像它们那样更适于捕食其他动物?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牛科动物,我们就知道它们对地球生态平衡作出的贡献了。低头吃草时,它们就像是对母亲(地球)谦恭地行礼和致意。它们啃掉青草的茎,却不伤及草根。为什么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牛就能用这种方式吃草?

原来,青草具有一种特殊功能,能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让其他植物长得更加强壮。腐烂的草根是腐土的主要成分,而腐土是最肥沃的土壤。

直到最近人类才发现这个道理,因此设计和发明割草机时,都遵循刚好割到草根附近的原则。然而,光是割草还不足以形成腐土。含有草根的土壤必须受到重压(诸如小型压路机之类的割草机在割完草之后,之所以会顺便压平草地,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再添加适当成分的化学肥料,才能形成肥沃的腐土。

牛科动物不正是这样做的么?它们啃掉草根以上的部分,用身体(牛的体重不亚于一台压路机)压平草地(它们经常坐卧在草地上),然后将反刍之后多余的养料吐还给草地,当作一种天然肥料。

从这一点来看,牛科动物扮演的不正是经验丰富的农业学家的角色吗?自从地球上有牛这种动物以来,它们就始终在负责维持草地的繁茂。直到今天,它们的表现依然出色。简言之,牛科动物在间接地帮助植物成长到最适当的程度。

印度人将牛视为神圣的动物,可能基于两点原因。第一,牛虽然力大无穷,但性情却很温顺;第二,牛的乳汁丰富,也从不吝于赐给人类。但印度人却不知道牛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不了解牛对宇宙的贡献。因此,包括人类和地球在内,都应该感激牛所做的一切。就算牛和人一样有意识,恐怕也不会自诩为卓越的农业学家。

每种生物对于宇宙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要讲述这些奇妙的贡献,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每种生物都忙于完成内在本能指引给自己的任务。它们之间的任务可能相互重叠和冲突,但就整个地球而言,这种重叠和冲突却是维系微妙的均衡关系的必要过程。

为什么土壤的表层里到处都是活力充沛,但看起来让人恶心的蚯蚓?蚯蚓以腐土(其实就是地球自己)为食,而且从来不知道吃饱是什么感觉。如果将一只蚯蚓一天中的“粪便”连成一条直线,长度大约是其体长的200倍。在我们看来,“粪便”是个让人恶心的字眼,但它却是改良后的土壤,或者说“更肥沃”的土壤。换言之,蚯蚓的“粪便”里充满各种养分,是植物的最佳美食。

蚯蚓这种奇特而不知满足的食土欲,就是它们对宇宙的贡献。不过,即便某一天拥它们有人类那样超常的智慧,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竟然肩负如此重任。

再来看一个类似的例子。兀鹰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最强壮的鸟类。它的脖子上没有长羽毛,但在长脖子下面却有一圈漂亮的白色羽毛。它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奇怪?·兀鹰的智慧有点类似于发明木乃伊的古埃及人以及防止尸体腐烂的现代人。人们为防止尸体迅速腐烂,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除去尸体的内脏。造物主分配给兀鹰的任务也是如此:吃动物尸体的内脏。由于兀鹰必须把头钻进尸体中享用内脏,因此,如果脖子不够长,且有羽毛覆盖,一定会弄得很脏。然而,为什么兀鹰要选择动物尸体内脏这种恶心的食物呢?凭它的力量和体格,不是可以捕食更洁净、更美味的食物么?同样,这个问题并非“求生存”问题。和其他生物一样,兀鹰只不过是遵循内在本能的指引,做它份内的事情罢了。诸如昆虫中的白蚁、甲虫,鸟类中的秃鹫,甲壳动物类的螃蟹,哺乳动物中的土狼、胡狼等,都以动物的尸体为食。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这个地球上将遍布腐臭的尸体。

说完其他生物的本能,现在开始我们要谈人类了。被冠以“最完美动物”美誉的人类,一定也被赋予了某种有益于宇宙形成的任务,以维持地球的秩序吧?

按说,人类之所以来到地球上,不会只是为了享受其他生物的劳动果实,甘愿当无用的寄生虫。

我们发现,人是伟大的劳动者,又是拥有丰富资源的生产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人像“酵母”(更高层次生命的“酵母”)那样改造着地球。人当然不是到地球来享乐的,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造物主为什么将人派到地球上来,牺牲许多享乐,而甘当一名朴实的劳动者呢?

和其他生物一样,人只想到了自身需要,只意识到了自己,心中充满着自私的想法;和其他生物一样,人必须维持生命、繁衍后代,必须克服危险、保障自身生命安全。也许人认为自私是应该的,因为其他动物也是自私的。然而,除了自私之外,每种动物都被赋予了一项崇高的使命,即维持宇宙秩宇的井然。他们是地球这个大花园中的园丁,整天忙忙碌碌地灌溉和耕耘,希望这个大花园一天比一天美丽。所有生物都是如此,人类应该比他们更伟大才对。

这便是历史的任务:揭开人类生命的其他假面,阐释人类对宇宙的贡献,揭示人生短短几十年中潜意识行为的真正价值,并对过去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做出新的诠释,以进入人类演进过程的更高阶段。

(玛利亚·蒙台梭利)

同类推荐
  • 培育孩子

    培育孩子

    作者希利尔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培育孩子》乃希利尔毕生心血的总结和整理,他提出的很多教育方式值得家长思考。书中反对家长对孩子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从习惯训练、社交训练、讲故事训练、肢体训练、韵律艺术、自由玩耍、手工训练和职业性培养、信息知识掌握训练等八个方面,着手于儿童教育的核心,全面而贴切地讲述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是家长们值得信赖的参考书。
  • 胎教必修课

    胎教必修课

    对时下许多80后年轻的准妈妈来说,由于忙于工作,而缺少对每月胎教常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胎教必修课》精心地为职场准妈妈播报每月胎教健康方案和重点注意事项,使您在“职场上”和“孕场上”都更胜一筹。同时,还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法,贴心地为您奉献四季胎教养生方案和不同体质准妈妈的胎教方案,相信一定对您的孕期生活大有裨益。
  • 产后保健与康复秘诀

    产后保健与康复秘诀

    本书由妇产科专家和科普作家共同编写,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详细介绍了妇女产后保健与康复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全书共9章,包括产褥期保健、哺乳期保健、产后饮食调养与健美方法、产后性生活、产后体质不良的原因与保健、产后易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新生儿防病保健等。本版新增内容达30%以上,为产妇迅速恢复健康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一本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医学科普读物。适于孕产妇及其家属和妇幼保健人员阅读参考。
  • 让孩子有个好人缘

    让孩子有个好人缘

    没有朋友的孩子即使成绩再好也是孤独的舞者!如今竞争无处不在,落后注定要挨打。从小就让孩子有个好人缘,就是增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不仅能促进他健康成长,更能决定他未来的命运!培养孩子的人缘,就是培养孩子的未来,就是培养孩子的成功!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故事和通俗的论述,使父母们更好地理解教会孩子正确与人交往的意义和方法,告诉父母孩子需要哪些交往能力,交往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和烦恼,怎样帮助孩子交友以及与异性更好地相处,使您的孩子不但是个学习高手,也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交际高手,有个好人缘。
  • 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我们知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胜过好学校。其实,好爸爸一样胜过好老师,也一样胜过好学校。但是,你做到了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讲?你做到了吗?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到上述两点,请阅读并实践《家有青春期男孩》,其中的各种技巧与理念,一定会让你成为一个好爸爸!让你这个好爸爸胜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胜过好学校。
热门推荐
  • 王者荣耀外挂风波

    王者荣耀外挂风波

    因为游戏太菜被女神抛弃,为了处CP梦白在学姐的误导下不惜冒险使用外挂,充点劵,刷皮肤,成为国服野王,一路高升,此后女孩子们抢着和梦白处CP…而此时他和舍友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神秘老大现身,警察和游戏公司开始调查外挂,…一切没有那么平静…
  • 瓦砾下的星空

    瓦砾下的星空

    【灵异,欢喜冤家】叶琉是安平道长捡回来的第六个孩子。安平道长养着养着,发现孩子养歪了,变成了一只狡诈的狐狸。接着狐狸女遇上了腹黑狼。初次见面,她就把人坑了。后来,她藏他找,她躲他追。再后来,大灰狼把她锁在怀里,“嗯?还想往哪跑?”
  •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等你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等你

    冉苒自问自己这一生从未对不起任何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她更是掏心掏肺!结果呢?自己真心以待,不求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深深爱着的未婚夫和自己从小到大的姐妹,竟然会将自己推入这万劫不复的深渊~~~~~直到临死前。她也不敢相信,害得自己家破人亡,一家人因为她,全都共赴黄泉!上天给了她一次重生的机会,这一世,势必要夺回自己的东西让那两个罪魁祸首付出代价!!!!!!!!
  • 迷狐少女养成记

    迷狐少女养成记

    俊美无匹、痴情专一、法术高强、赚钱也很有一套的极品男朋友一定是很多少女的梦寐以求的,可是对于普通的人类少女周小雨来说却觉得很麻烦,太帅了影响和女生之间的关系,太痴情了没有人身自由,法术高强根本就是妖怪好吗?更可怕的是,还有一场场未知的阴谋在等待着他们......某女说道:“你这个样子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请你离开!”某个魅寒狂狷不羁的男子优雅地勾勾唇:“在没有把你变成我的迷狐脑残粉之前,休想!”
  • 相约余生

    相约余生

    【甜宠无虐,1v1】穿越、内力的暂时受损,她+一个男人=唐灵曜,唐云悠如何想到,世上会有这么奇特的化学反应!!!唐灵曜:“妈咪,虽然他是我爹地,但如果你不要,我们就丢了他吧!”(心中暗想:要不还是继续撮合妈咪和干爹吧,还是干爹比较听话)唐云悠:“喔……”薄寒焱:“既然来到我身边,我又如何会放手,天涯海角,你们在哪,我便在哪!”情深几许,所谓偶然,是缘分,还是断不开的情丝,化不开的牵扯……
  • 他来时风止

    他来时风止

    苏行止热爱世间万物,万物是江晚星,她是例外,更是偏爱。这世间欠她的一切温柔他来还。绕过江山错落,才发现她是人间星火。江晚星抬头看天,满天星河都知道她不快乐。人间本不美好,但好在,他来了。人间不值得,但苏行止值得。她原本以为他是药,后来发现他不是,他就像冬日里的阳光,老人家常说,多晒晒太阳病就会好了。
  • 生活中挣扎的男人

    生活中挣扎的男人

    写一点对人生百态的感悟,也反映一些我工作生活中的看法
  • 我可以娇娇的吗

    我可以娇娇的吗

    苏酥是个小娇娇,每天三顿吃不饱,突然穿书不要方,找个大佬来撑腰。身娇体弱跑300都要喘的一批的沙雕VS喜欢装/白切黑的病娇男主本王又名《哥哥你嘴真大》《嘤,人家真的拧不开瓶盖》PS:1V1HESC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道仙魔

    道仙魔

    他本是个热心肠,从小的接受的教育是温、俭、礼、让、恭,从八岁起就渴望着被别人爱,所以他应该是个老好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走在人生的长廊,长廊上的壁画大多冷漠或无力,因此他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下,变得正常一些,所以他不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