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83500000011

第11章 文化太谷(1)

四大非遗项目

太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县,有四大非遗项目。

太谷秧歌中国著名秧歌之一

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一带人民非常喜爱的小戏曲,以旋律优美动听、曲调丰富多彩而别具特色。因形成于太谷县,故称太谷秧歌。太谷秧歌是晋中盆地,以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故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太谷秧歌最初只是些流传于劳动人民中间的民间小曲,后来当地外出经商的人,把在外地(主要是南方)学会的民歌带回家乡传唱,外地的民歌和本地的语音、民间小曲糅合后,再经过当地民间艺人的辛勤创造,遂出现了具有多种曲调,而且婉转悦耳、优美动听的太谷秧歌。

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是我国戏曲花篮中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

“太谷秧歌”的历史演进

明朝中期,太谷一带农民在田间劳动时传唱“小曲曲”(亦称时曲或俗曲),同时也配合元宵节闹红火表演,这是秧歌从民歌发展为歌舞结合的最初级形式。流传下来的如:《编根罗》(夸耀长袍)、《并蒂莲》、《一块铜》、《小尿床》、《高老庄》、《小二姐拜媒》、《铜青蚂昨》等20余首曲词。明万历年间,太谷秧歌由清唱发展为带表演的形式。每当喜庆吉日,人们踩着高跷,划着旱船,载歌载舞。这种带表演的秧歌,被称为“过街秧歌”或“地秧歌”。当时的伴奏乐器只用小锣、小鼓。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民间艺人先后将一些民间故事改编为《哭五更》、《不见面》、《相文女》等有情节的秧歌戏,并在临时用木板搭成的台子上演出。直到1926年,太谷秧歌的“王五戏社”,当时影响较大的小戏《闹对了》,就是用太谷秧歌演唱的。

迄至嘉庆年间,晋中商业蓬勃兴起,文化也随之传播交流,促使秧歌向戏曲化发展。道光初年,太谷县出现了群众性的乐班,正月十五除举办踩街秧歌外,还登门进行演出,并逐步向邻近县份发展。光绪十五年以后,秧歌开始登上戏台表演,有的以村组班,有的数村联合组班,农闲时外出活动。光绪二十二年,秧歌艺人成立了“德盛社”,以半职业性质的班社和戏曲化的表演形式出卖台口,明码标价至附近各县流动演出。“太谷秧歌”名称的由来

名称光绪末年,秧歌与晋剧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联合成立“风搅雪”班社,既演晋剧也演秧歌,进一步推动了秧歌发展,正式出现了“太谷秧歌”名称。民国十五年前后,太谷的秧歌艺人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写出《打冻璃》、《劝戒烟》、《送樱桃》等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秧歌戏。这些剧目和曲调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次专署文教局组建“秧歌研改社”,一边演出一边研究改革,整理改编许多传统秧歌剧目,移植排演了《挑女婿》、《送嫁妆》等现代戏,秧歌得以推陈出新,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55年,榆次县成立了专业秧歌剧团,改革音乐唱腔,变一剧一曲为一剧数曲,增加弦乐伴奏,丰富打击乐器,改编《偷南瓜》、《当板箱》等传统剧目,移植演出《朝阳沟》、《李双双》等现代戏。培养出王效端(艺名“香蛮旦”)、王振基(艺名“蛤蟆丑”)为首的第一代演员。此时的秧歌在发展过程中起了质的变化,剧种日臻完善。如今,太谷秧歌被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谷秧歌”剧目

据解放初期统计,太谷秧歌演出的剧目有188出,比较流行的有四五十出。剧目大致分为三类:一、连歌带舞的节目。故事性虽不强,但活泼生动,这是秧歌被保留下来的原始曲目。二、社会故事剧目。如反映晋中人民生活的《算账》、《回家》等,较有故事性。三、结构比较完整,戏剧性很强的剧目,如《梁祝下山》、《清风亭》、《女起解》等。

近二三十年来,经过发掘整理,已有《偷南瓜》、《卖元宵》、《割田》、《看秧歌》等传统剧目100多个,改编和移植的剧目有《李双双》、《朝阳沟》、《小二黑结婚》、《槐树庄》、《双巧配》、《巧县官》、《通婚记》、《刘三姐》等。

太谷秧歌的表演以生、旦、丑为主,很少有净角。优秀演员如王效端、邱金兰、王振基、张效富、黄世俊等都深受群众欢迎。

太谷秧歌的曲调一直受到音乐工作者的重视,现已有90多首曲调被收入《中国民歌集成》。著名民歌《妇女自由歌》、《看秧歌》就是由太谷秧歌谱写成的。这些优秀民歌,已灌成唱片,流传国内外。过去,太谷秧歌均为一剧一曲,随着太谷秧歌的不断改进,现已发展为一剧多曲。其板式,一般常用的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调式有7种,秧歌的唱腔渐趋丰富,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烘托剧情。目前,太谷秧歌的伴奏,文场乐器为板胡、二胡、三弦、笙、笛、扬琴、唢呐等,武场有板鼓、锣、钹、鼓、梆子等。

“太谷秧歌”演出

1970年,在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播放了《看秧歌》的曲调,使得太谷秧歌的优美曲调响彻宇宙。2000年12月,太谷当红演员董燕燕,韩甲梅,刘双寿等一行应台湾戏曲专科学校邀请,参加了半个月的“两岸小戏大展”,一曲《看秧歌》唱红了台湾岛,2001年在德国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又是一曲《看秧歌》再次醉倒了无数的中外艺术大师。

“太谷秧歌”名人

香蛮旦:一个蜚声晋中平原的祁太秧歌艺人。香蛮旦原名王效端,曾任太谷县秧歌剧团副团长,退休后住在太谷团场村。上世纪60年代,他曾被聘请为山西大学艺术系秧歌教师,其间保留和记录下了大量珍贵的秧歌曲调。

“看了香蛮旦,三天不吃饭”,王效端老人乳名香蛮,因专攻小旦,成名后人称艺名“香蛮旦”。生于秧歌之乡的香蛮旦自小就喜欢秧歌,母亲爱唱,常在家中小声哼唱。舅舅一家也痴迷秧歌,对香蛮的影响至深。在农村,田间地头老远就能传来秧歌声,曲调悠扬,词句生动诙谐,边耕作边唱秧歌,乐此不疲。听得多了,记得牢了,没人时他会喊几嗓子,心中好不痛快。母亲起初是反对他唱秧歌的,认为“调红抹黑祖上没德”,可香蛮却自有办法应对。表哥是他最得力的帮手,常邀香蛮到临近的北六门村玩耍。那村秧歌风气浓,业余班子多,名角大要命就出在此村。小要命、顶要命、二要命、活要命,周围村子的名角常云集于此,深深感染着香蛮,激发了他的表演欲望。劳作之余或农闲,他与表哥常架起锣鼓唱几句,自得其乐,兴致盎然。16岁那年,少年气盛的香蛮第一次登台,一曲《缝小衫》唱红方圆几十里。他天生亮脆的嗓音,质朴的形象及自然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那时候没别的娱乐方式,秋收冬藏时节,村村练秧歌,人人哼秧歌。秧歌是大家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一些唱秧歌的老艺人专程来教他,指点些动作、技巧,老艺人见香蛮是个苗子,人见人爱,恨不得把绝活全教给他。他也很认真,只要有空就学就练。连吃饭走路,他都惦记着学秧歌,端着饭碗也往秧歌房跑。中午,别人都午休了,他一个人依旧在敞篷里扭捏,揣摩剧中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唱秧歌主要是唱腔和足底下的功夫。”这是老前辈艺人的话,意思是唱好了,走好了,秧歌就可以表演下去了。嗓子怎么练?早晨,趴在井台上,对着深井喊。足下功夫怎么练?晚上,在场房内,腿板里夹着笤帚来回格扭。脸上的表情怎么练?拿面镜子,对着哭,对着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艰辛刻苦的训练,他的舞台表演技艺术日臻完善,会唱的剧目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在百姓口头流传着“看了香蛮旦,三天不吃饭”,“摸一下香蛮旦的胳膊,乱棍打死也不屈”。这荣耀像庄稼地里的麦穗扎根于土壤的荣耀,种植于百姓的心田,那是秧歌魅力的化身,是一代民间艺人们打造的魅力舞台。

晋中、吕梁、太原一带,十多个县城及周边农村,都留下了香蛮旦的秧歌。回顾自己的一生,王效端老人笑得很开心:“大家对我都很好,稀罕我,其实我知道,大家稀罕的是秧歌。”唱了一辈子秧歌,研究了一辈子秧歌,太谷秧歌的大多数剧目已烂熟于心,他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传之于后世。

1958年开始,王效端老人开始自己创作剧本,写了一些戏剧小戏和民间相声等。他编写的剧本有《姐妹俩同看“龙汀颂”》、《大寨红旗凤山飘》等。改编《不见面》、《拣麦根》、《回家》、《女起解》、《换碗》等。他曾与人合作编写《太谷秧歌》一书,后由山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出版。

1963年,王效端老人参加完山西省文代会后,被邀到山西大学艺术系任秧歌教师。其间,根据香蛮旦演唱,记录了90多首秧歌曲调。

1978年,山西大学艺术系油印出版的《祁太秧歌音乐资料汇集》中,收录的几乎全是香蛮旦演唱的。之后,因种种原因,香蛮旦结束了短暂的授课生涯,回到故乡太谷。

1978年,太谷县成立了太谷秧歌剧团,王效端任太谷秧歌剧团业务副团长,负责秧歌剧的人才培养和演出。十多年,先后传授30多名弟子,其中2000年出访台湾,参加两岸小戏展演并获好评的董燕燕,便是香蛮旦的高徒。

1996年,香蛮旦参加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电视大赛,获特别荣誉奖。同年在山西省第11届“杏花奖”评奖演出中,《双喜临门》获伴唱奖。1999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其事迹,后在山西电视台《一方水土》栏目中播出。

多年后,曾经向香蛮旦学习了祁太秧歌艺术的著名歌唱家刘改鱼说,1959年,香蛮旦被邀请到山西省歌舞团,准备随团演出。但由于他的民间风格浓郁,和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合作时遇到了障碍,最终香蛮旦没有跟随山西省歌舞团演出。

在乡野之间,祁太秧歌艺人们像一棵棵坚韧的小草,顽强而快乐地生活着。对传承秧歌,香蛮旦一直是乐此不疲。退休后的日子里,他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或采访或拜访求教,他从不拒绝,都热情接待,毫不保留地表演、传授。

2007年,祁太秧歌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祁太秧歌艺人们盼望已久的事情,也给香蛮旦老人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和激情。

在香蛮旦之前,与他同时代的秧歌名家有儿旦(董世俊)、蛤蟆丑(张宗富)、得宝旦(杨玉林)都已谢世。

邱金兰:解放初期,平遥县沿村堡村晋中秧歌表演艺术家邱金兰,十五岁拜秧歌艺人文跃高为师,成为晋中秧歌舞台上的第一个女性演员,因她和张效富演出的传统剧目《偷南瓜》轰动了晋中和太原,故得艺名“盖平遥”。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九年,她在全省戏曲调演时两次都荣获一级优秀演员奖。

杨建桃:十六岁进入交城艺校,曾受国家一级导演文井、十三旦的指教。后来有太谷秧歌老艺人康香柱等指教,还受国家一级导演韩如意的栽培,后拜著名演员崔改梅为师。曾获吕梁地区调演一等奖,在山西省秧歌大赛中获得“最佳演员”称号。现担任太谷县秧歌协会理事,晋中促进会理事,艺名“喷鼻香”。

籍红玉:主攻旦角,现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81年获山西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好唱段奖,1990年随山西民间艺术团赴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演出。

形意拳中国四大名拳之一

太谷乃中华民族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太谷崇文,更尚武。根据民国《太谷县志》记载的统计:自金、元开始,特别是民、清两朝,太谷中进士70人,中举487人,其中即有武进士22人、武举人193人(民清时,中武举比中文举的难度要大得多),代表人物为清代郭村人张陵(凌)霞、上安村人牛天畀。而民间研习武学者更为广泛和普及,涌现出许多武功盖世、为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武学大师。

根据《太谷人物志》记载:民万历年间,太谷县小王堡村人王宗岳自幼攻读黄老经学和兵家著述,并随父兄习武,从而在武学理论和武学功夫上取的惊人的成就。嘉斤年间,王宗岳得一道人《十三势》秘传,它结合易学理论,写成《太极拳论》。武学后人奉《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经典》尊王宗岳为太极拳创始人。

形意拳发祥于19世纪60年代的太谷县。当时太谷商贾云集,富甲海内。富商们家家聘请拳师保镖护院,促进了形意拳的产生和发展。1849年,太谷人车毅斋到太谷富商武家赶车,并随当时号称“太谷第一支枪”的武鸿圃学习少林拳。1856年,车毅斋又拜孟家护院拳师李老农为师,学的心意拳五形六象拳法。七年后,因李老农镖务繁忙,将车毅斋托其师傅心意拳大师戴文雄传授心意拳。车毅斋以心意拳为基础,融少林拳等拳术之所长,创立了形意拳。1866年,车毅斋与师傅李老农共同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的对练套路“五行炮”。次年,李老农结束了在太谷保镖护院、传拳创拳的侠义生涯,告老还乡,并将形意拳传播到了河北深县。车毅斋继承师志,带领师弟、徒弟们继续研究完善形意拳。太谷民间将车毅斋、贺运亨、宋世荣、宋世德等五人习武传拳、保镖护院为“五星聚太谷”。

同类推荐
  •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穿越古今时空经纬,和岁月珍藏回溯久远年代,收藏的旅程并不寂寞,有你我一起品味珍藏的妩媚。收藏的旅程既不单调也不落寞,沿途交叉闪现的宫廷、民间、博物馆收藏的繁复风景,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收藏的旅程》在众多的藏品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惊心动魄,或许扑朔迷离,它们无比生动传奇,倾诉着岁月珍藏中的艰辛和快乐,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历史和文化
  •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热门推荐
  • 不一样的武

    不一样的武

    我心本向善,奈何逼我做恶。善,恶,一念之间。
  • 开挂之八方来财

    开挂之八方来财

    肖湛重生了,幸运获得八方来财系统,开挂的人生因此起航。且看小人物重生高中时代,八方来财、发家致富,左手事业、右手家庭——鱼与熊掌兼得的风云生活!上辈子没完成的梦想、上辈子留下的遗憾,这辈子统统十倍补偿!
  • 漫长追妻路:霸道少爷绝宠迷糊妻

    漫长追妻路:霸道少爷绝宠迷糊妻

    她明明是一普通的小校花而已,却不想找到一个妖孽帅哥,天天缠着自己不放,她只是买个娃娃而已却不想捡来一个冰块脸,后来妖孽和冰块脸打起来了,帮谁好呢?某妖孽;天啊!他的追妻路还有多长啊啊啊啊啊啊!!!!
  • 反骨太极斗

    反骨太极斗

    萧疯脑后有反骨,指生太极斗。原本是个孤儿,后来阴差阳错之下加入了国内排名前三的11组织,从此成为了一个敢打敢拼的混混,在一日偶遇算命先生后,为他反骨开窍!斗生龙纹!从此武界、影视界、社团界闯荡。快意恩仇,无人能挡!亦正亦邪,谨遵心中一杆尺
  • 杜拉斯全集·第一辑(套装共17册)

    杜拉斯全集·第一辑(套装共17册)

    《杜拉斯全集第一辑》集合小说、随笔、电影和戏剧文本等多种体裁作品,选用法语界、文学界备受推崇的优秀翻译家王道乾、桂裕芳、施康强、谭立德等优秀译本,共收录6卷17册杜拉斯作品。杜拉斯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与张爱玲同为时代的标志;她是当之无愧的法兰西的骄傲,写出传世佳作《情人》的神秘而不可捉摸的文学天才。通过这套书,读懂杜拉斯的坦白无畏,在她冷漠与残酷的文字中,贴近爱情以及爱情的本质;了解杜拉斯文字最美的地方,是它以一种全裸见光的姿态为你揭开情与欲的真正模样。杜拉斯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极具张力,让人唏嘘不已又回味无穷。本套装选用法语界、文学界备受推崇的优秀翻译家王道乾、桂裕芳、施康强、谭立德等优秀译本,影响几代中国文坛。
  • 绝品纵灵师:魔君,请自重

    绝品纵灵师:魔君,请自重

    喜欢了一个人十年,却不经意间毁了他的人生,才知他爱的根本就不是自己。掏心掏肺换来一场闹剧,罢了,何必这么作践自己,离开也好。被喜欢之人丢弃的青籽,失魂落魄的走在路上,却被魔君捡个正着,抓回去当个宝贝宠着。“这谁家掉的姑娘啊?没人要,我可就拖回家啦”当他为了她,没了双眼,被斩断了魂魄,如同废人时,不在乎的摇了摇头,嘶哑着声音,笑着了几声。将青籽紧紧搂入怀中,刮了下她的鼻子,问道:“姑娘会跳凤凰舞吗”什么一生一世只为一人跳的舞,什么白首不分离、什么花开并蒂、凤凰于飞,不过都是一个谎言。他却当了真。
  • 万界社交中心

    万界社交中心

    大事件!天庭的神仙居然也喜欢玩段子,还那么内涵!这不科学!自从孙乾下载了万界社交中心,他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齐天大圣要找自己打王者,没空没空!二师兄问他有没有小电影,你够了啊!嫦娥仙子约他去品尝美食,这个可以有!哪吒私下凡间要坐摇摇车,有完没完?二郎神的哮天犬昨天又离家出走,我就问它到底是不是二哈转世吧?神仙们已是寂寞难耐,蠢蠢欲动……我就问你,约不约?
  • 星航征途

    星航征途

    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拥有着数不尽的未知事物,在地球纪元2022年人们收到了第一次与异类的通讯接触。此后100年内人类在银河系获得了一席地位成为了宇内联盟:伊甸,的一员,正式成为了宇宙军。然而总会有人被欲望与探索支配,他们就是:星际海贼!
  • 陪伴是最浪漫的告白

    陪伴是最浪漫的告白

    我问他:“如果,我们没有在一起,我没有向你表白,你会怎么办?”“我,是我的话,我想我会主动向你告白。”“那如果我不答应你呢?”“那我等……”“一直等?”“对,一直等,等到天荒地老,也只爱你。”
  • 山主有鲤了

    山主有鲤了

    想当大侠,却发现自己的特殊能力是笔墨。想要发明创造,却发现脑子里只记得经文典籍。想用绝世武器,穿戴稀世铠甲,却只能蹲在角落里薅羊毛。现实,每次都给理想的王桓鲤沉重一击。在一个动荡的无人地域里建设一个安宁和谐的港湾。在一个崇外的混乱帝国里寻找已经封禁百年的根脉。在一个高武的纷乱世界里守护一个传承久远的文明。不论前路如何,王桓鲤都将昂然向前,毫不畏惧。不光因为身后的爱人和家园,身边的兄弟和同袍,还有那几千年厚重的荣誉感。男人的浪漫不光只有手中铁和心中血,还有先辈的笔和史书上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