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600000025

第25章 一九九零(1)

纪事

与上帝的拯救相对应的,就是良知的呼唤。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你关系”是精神关系,其所不同于“我-它关系”的地方,就在于当我们说出“我”

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意蕴;也正是这种精神意蕴会把人引回到与上帝的原初关系之中。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生在世就是沉沦,为了能在世,哪怕是非本真状态也行,但这并不具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这里都涉及与“他人”的关系。一个是原初的精神意蕴,一个是在对“烦”的认可中所承担起的对“能在”(abletobe)的决心。

人的沉沦与良知呼唤

——海德格尔与马丁·布伯的一个比较

1.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最显着的特点就在于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在马克思的术语中,“现实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亦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关系是任何从事现实活动的人都摆脱不了的,因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这种说法又会引起有关人的需要或本性的争论,似乎人的两性关系、交换以及分工关系是从属于人的某种共同本性或类本质。我国哲学界前几年所发生的有关人的争论就恰好集中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这是被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所引入的歧途。它的最大特点就表现在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是从有关现实的人的各种思想、观念或认识出发。

现实的人也就是现实的人的处境及其与周围的关系。这种处境或关系先于人的所有的认识活动。虽然没有认识,这种关系根本就进入不了人的意识,但人的意识的本原性存在却并不在意识本身,而在超意识的关系那里。人必须不断追问,不断返回到关系那里去,以突破意识或观念对人的禁锢。

人的个体化过程也就是社会化过程。当人成了一个个的人时,他们就已经处于某种并非他们选择但又摆脱不了的关系之中。马克思说过,每个人只要进行生产,就必然会双重地肯定着自己和另一个人。但我这里所说的关系却并非是指某种交往的心理意愿或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关系(它们依旧属于“后天”的认识论范畴),而是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它逻辑地先于人在现实活动中所建立的一切关系,就是说,没有这种关系,人不成其为人,人的生产活动也不成其为生产。在哲学探讨中,无论把人视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思维属性的统一,还是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关系本身总是逻辑地预先构成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回到关系那里去,也就是回到这种内在规定性上去。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的方法论问题就是不断追问本身,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所要处理的问题形式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摆脱各种有限内容对我们的干扰。比如关系,我们的着眼点就并不在各种具体关系,比如两性关系,生产及交换关系的形成或演变上,而在那逻辑地先于或内在于所有这些具体关系的关系本身。只有对关系本身加以追问,我们才能从哲学上理解关系这种对人而言的先在规定性到底对人意味着什么。

2.当我们进行这种追问时,有两条思路可供比较。

“原罪”(originalsin)这一概念所反映出的就是人与上帝的某种原初关系,它逻辑地先于人与人的一切关系,或者说,在人与人发生各种关系之前,人就已经与上帝处于这种“原罪”的关系之中。“原罪”是不能称之为“犯”的。人并没有“犯原罪”。人也并非因为犯了这样那样的罪,为了给这些罪寻找到一个最初的“根据”或“原因”,才设定了人有“原罪”。相反,“原罪”不但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罪,也不能理解为某种可供判断是否有罪的标准。当我们说某个人有罪,比如在道德上有罪时,总得先有一个判断标准。但如果对这一标准还能进一步作出某种道德判断的话,它就不成其为标准,而如果它超出了任何道德标准的判断,它也同样不成其为标准,因为依据它并不能对任何行为作出道德判断。所以“原罪”与任何世俗的罪恶都无关系,它既不是世俗罪恶的根源,也不是判断世俗罪恶的标准。它只告诉我们就人的存在而言,与上帝的关系更根本、更内在、更在先。当然,在这种与上帝的关系中,人只能是有罪的(有限的或有缺欠的),至于发生在伊甸园里的故事,只不过是一种图解的或世俗化了的说明方式。

“原罪”这一概念在探究人与上帝的原初关系中提供了一种说法。对准备坚持这一说法的人来说,他们必须不断提供有关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但如果所有这些证明最终只是证明了人的思想或自我意识的存在的话,则这种证明只能归于无效;而人在事实上又根本无法脱离人的思想去证明一个纯客观的上帝存在。所以古典哲学中所有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只证明了此路不通。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去揭示人人关系中的人神关系,这对所有沿着宗教这条思路去探究人的原初关系的哲学家们来说,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既然问题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那么不用“原罪”这一概念,不理会《圣经》中的神学隐喻,避开上帝是否存在这一敏感问题,也同样可以得出人源始地就属于有罪责的存在这一结论,这就是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思路。

对这两条思路的分析比较,构成我们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入口。

3.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人生在世也就是人丧失于常人之中,丧失于非本真状态之中,人要在世,就必是被抛的、无家可归的。所谓丧失于常人之中,不过是对这种被抛状态或无家可归状态的逃避而已。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与他人共在或共他人在(beingwithothers),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在常人中的失落或沉溺于无根基状态;另一方面又确有引诱力,使人在与他人的杂然共处(beingamongoneanother)中获得某种庇护或安定。海德格尔说:“在沉沦中,主要的事情不是别的,正是为能在世,即使是以非本真状态的方式亦然。”所以在世(beingintheworld)即沉沦(fallenness),它并不具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也不涉及个人品质上的问题,而只是说,你要在世,你要对你的现身有所领会,就必是沉沦的,或者说你只有在世,才能沉沦。

在世即沉沦,这还没有说明为什么要用“沉沦”一词,为什么说人的存在源始的就属于有罪责。这里的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共他人存在(beingwithoneanother)。凡人在世均与他人有关,这是人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每个人都对这种共在方式负有责任,就是说,你构成为他人有所缺欠的根据。没有你,他人不可能存在;但有了你,他人又必是有缺欠的,因为他人离不开你。离不开,说明有缺欠,而这种缺欠是“因你”而造成或“通过你”而被领会到的。所以共他人存在的每个人都“有所缺欠”,而且彼此成为对方有所缺欠的根据。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是可以或能处于各种可能性中的,但人事实上又只能处于一种可能性中,因为人一旦处于一种可能性中,那么其他的可能性就不复存在,所以“筹划之为筹划,其本身本质上就不”,就是说,人并不可能选择所有一切的可能性而只能处于一种可能性中,但人本质上又是能在或能处于各种可能性的,否则不会有筹划或操心(caringfor)。正是这种操心凸显出了人的自由存在(beingfree)。也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才有烦(anxiety),因为他知道他的存在是永远面向无可确定的未来的(hisexistenceisopentowardsanundeterminedfuture),他必须以他的自由选择来填充未来这巨大的空虚(theemptinessofwhichmustbefilledbyhisfreelychosenactions)。如果人不是自由的,就不会有烦、畏、操心,不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于是也就谈不上有罪责的存在,但人如果可以选择任何可能性,可以承担得起人的任何选择,那也同样谈不上人存在的不之状态或有罪责的存在。

所以烦就是人的此在之为此在就是有罪责的根据。当然,这里的“缺欠”、“不之状态”或“有罪责”并不是相对于某种“完满的”或“理想的”“无罪状态”而言的,也不指某种日后可能予以排除的性质,而是说人的能在作为筹划,本身就已经是“不”

的,它正如人的共他人存在作为作为人(Dasein)的内在规定性,就已经把人抛入某种先于他的关系中一样。

4.马丁·布伯说,世上根本就没有孑然独存的“我”。当人言及“我”时,这个“我”或在“我-你”(I Thou)之中,或在“我-它”(I It)之中。“我-它”中的“它”(It)是我的对象世界或经验世界。这种“我-它”不能称之为“关系”(therelationship),因为它有条件、有所待、相互利用,彼此化为对方的手段。只有“我-你”才属关系,比如爱就属这样一种关系。布伯说,爱伫立在“我”与“你”之间,也只有这种纯属之间的、既不依附于“我”又不归属于“你”的关系才是本来意义下的关系。布伯的一个核心思想在于:原初词“我-你”是不可分的,它并不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样要先解析出一个主体,然后再去谈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说,早在“我思”之前,早在我的自我意识或我能把我辨认为“我”之前,“我-你”就是同一个词;一旦有了“我”,那么相对于“我”的就不再是“你”,而是“它”,即“我”(subject)的“对象”(object)。所以,马丁·布伯说:“我-你本质上先于我。而我-它却发端于我与它之组合,因为它本性上后于我。”马丁·布伯在这里所提供的一个证据就是:在初民那里,一切分析、思虑、理性和眷顾的东西都不在分析、思虑、理性和眷顾之后,而在之前,即分析前的那种本真的原初统一和亲身感悟到的关系。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同一句“愿神降福于你”在后人那里已成为一句表示祝福、忠诚、问候或另有所图的陈词滥调,而对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来说,体现出的却是某种非思索的,全然无所求(无具体目的)而又神妙难喻的感情和交流。布伯说,现在的人已很难重新体验到这句话中的“我-你”关系了,原因就在于有了过强的主体意识“我”,而一旦有了“我”,那么作为客体的“你”也就随之成了“它”。因此,在马丁·布伯看来,这种主体化了的人也就是沉沦之人。

这里特别强调的有三点:

第一,马丁·布伯认为世间每一“你”按其本性是注定了要演变成物,即使“我-你”成为“我-它”的。他认为这是一个不断返还物境的过程,只有在此之前或之后,才可能以“你”的面貌呈现于“我”。

第二,“我-它”中的“它”或为事物,或为事件;事物在空间的框架中,事件在时间的框架中。在空间中的事物为他物所限制,所规定;在时间中的事件永远处于川流不息的因果进程之中。总之,“在它之世界,因果性君临一切”。

第三,“我-它”并非邪恶,但也并非本真人生。布伯说:“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大致来看,马丁·布伯的思路是这样的:虽说世间每一“你”注定了要变成物,但世间每一物亦可重新成为“你”。这就要求:第一,使“我-它”超越时空网络;第二,尊奉万物为“你”。布伯说,唯有以其全部生命走出“我”而与“你”相遇者,“它”才成其为“你”,也只有把世间之一切在者均视若“你”者,方才不再去遗弃“它”,而是将“它”置于本真人生的基础之上。与此相应的两点要求就是:第一,绝对承受现时,永驻于“它”之现时性。布伯说,离开现时或此刻,过去和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现时才意味着永恒,只有永驻于现时才能超越时空网络。第二,尊奉万物为“你”并非是在表达一种主观意愿上的情感,而是指人与精神的相遇;这种相遇也可理解为爱的奉献,就像耶稣在言及“我”时总那样谦恭俯服地以“你”为“父”,以“我”为“子”一样。所以“我-你”关系是一种父子般的源始的血肉关系,而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心灵波动或情感表达。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8)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8)

    《鲁迅作品集》讲述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人生是奔流的河,它的堤岸有松软的泥土,也有坚硬的岩石;时光是它不息的河水,锲而不舍地冲刷着堤岸,泥上冲走了,岩石留下来,成为忘不了的历史雕塑。本书所写,正是作者有生以来没有被时光冲走而凝结成岩石的记忆。里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形象——何其芳的勤奋和忘我,蔡仪的严谨和执著,吴晓铃的亲切和风趣;有革命家族的历史记忆——提着驳壳枪牺牲在抗日战场的父亲,如同终日劳作在上面的土地一样质朴淳厚的祖父,携子投身抗日队伍以报杀夫之仇的母亲,童年故乡的温馨和大舅的慈爱;有到美国的探亲记——浸透着儿孙亲情,对美国西部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的记述……
  • 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

    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

    这是从蔡旭50年来创作的3000余章散文诗作品、出版的24本散文诗集里筛选的选本,记录了从一位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子到“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的成长历程,及用260余章代表性作品吟唱的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情与爱。
  • 第三届“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选

    第三届“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选

    收入本书的,就是第三届“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获奖作品,是从5000多件参赛作品中遴选出来的佼佼者,基本代表了本届比赛的最高水平。
  • 解密北京大案

    解密北京大案

    一鹤的法制纪实作品名声越来越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关于某演艺圈名人案件的报导,引起湖北与广东两家大刊编辑的争抢,以致他不得不承诺为放弃的一家另写两篇稿子才算平息。从《名幻杂志》为一鹤同志做责编大概有十个年头了罢。这其间,文坛中太多起承转合,波诡云橘了。而一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由一个青涩的山东汉子,成长为深具洞察力的法坛卫士。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有其独特的理想与追求。
热门推荐
  • 捉鬼那些年

    捉鬼那些年

    “遇鬼遇妖高人一等,重钱重义入木三分”过阴问米,五鬼抬棺,敛魂聚煞,敲骨谈判,怨气爆棚的厉鬼,神秘的风水格局,鬼气森森的阁楼,传说中的僵尸。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偏离了风水师该有的前进方向和思想觉悟,几乎每件事都是伴鬼而来,是命理?还是诅咒…
  • 成长你好

    成长你好

    成长这两个字,是关乎童年的回忆,不管是甜、是酸、是苦、是辣。但无论怎样,它都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符号,即使成长轨迹再像,也有细微差别,大概是那句话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亦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烟川微步

    烟川微步

    他是一国的皇子,她则为一地的王相。他视她为此生劲敌,帝王之路因她而屡屡受挫;她喜欢他,机关算谋只为扶他上青云。她遥祝他万世长安,他终是不知。(这是一个因一己私欲祸国殃民的故事,虽为人不喜,却也让人伤心动容。)谁说杀伐算计凉薄心狠的都是男子?她之权谋不输世间任何人,她机关算尽,亲手给别人做了嫁衣。她负国负民,负亲负众,烟川微步血战之后,尽是他的江山,天下却再无她的江湖。再无她之烟川。
  • 前世孽缘

    前世孽缘

    她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焱若月把她的生命来延续那个快要死的人生命,焱若月忘不了伊辰轩,希望可以去前世让伊辰轩爱上她。阎王爷怜悯她凄凉的身世,就答应她。可是阎王爷要她承若,如果她到了前世还是没办法让伊辰轩爱上她,就要永不超生。相反,如果她让伊辰轩爱上她,那还是可以继续轮回。
  • 快穿女配狠迷人

    快穿女配狠迷人

    【本文无cp!!】【女主渣美浪】渣女宋时绑定女配逆袭系统去三千世界帮助女配洗白白,逆袭打脸女主。但是…画风似乎有些不对。系统:???宿主你在干什么,我们是要帮助女配洗白白再打脸女主。宋时:洗白干什么,恶毒女配她不香嘛?我就要做一个迷人美丽的恶毒女配。系统痛苦脸:那你身边的男主男配还有反派是怎么回事?宋时:没办法统儿~一见到盛世美颜小哥哥我就忍不住想撩,怪我贪图美色,也怪我太美他们经不起撩拨。#宿主不积极工作整日沉迷男色与自我美貌无可自拔怎么办##宿主不听话打一顿能好吗##论宿主这些年惹下的风流债#
  • 灵武

    灵武

    一名身负重剑的少年,在获得了一条天龙之臂后,开始踏上修仙之途,凝血为劲,炼劲凝气,转气拟物,御空而行,敛液离体,聚液化灵,通灵生智,终成灵力,问鼎灵武之位!月下结义,突破武师,开始了他的传奇称霸之路。
  • 弃爷的专宠小娇妻

    弃爷的专宠小娇妻

    爸妈不爱,闺蜜背叛,渣男抛弃,就连自家老公都对自己视若空气,唉,没办法,都是自己作的……一朝重生,她发誓要抱紧老公大腿。:“滚。”某男冷眼看着某女。:“好的。”某女滚到床上,:“老公,快来呀!”某男表示:真无耻……某女看着离开的某男,表示:你会后悔的!当某次他成了她解药后……:“老婆,饿了么”:“老婆,渴了么”:“老婆,累不累啊”:“滚!”:“老婆大人,快来呀,我滚到床上了!”看着老婆离开的背影,沈弃:似曾相识啊……都是自己作的!云城的人都知道,弃爷心中有个宝!
  • 量子神狱

    量子神狱

    《美食速递大厨神》美食速递员,成为第九代厨神传承人,大厨神,大目标!小目标?1000位客人认可!可是,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么多神神叨叨的……人?哦,不,异常……生物!我的个天咧,天上还掉下个未婚妻!是个冰山美人!还总想着一巴掌把未来的厨神拍到二维平面世界里去!……我的个天咧,这个日子,真是没法……再正常了!
  • 江湖轶闻

    江湖轶闻

    你可曾有单人只剑闯荡江湖的梦想,你可曾向往着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但你可知道,那些令人向往、追逐的东西永远只是江湖最为肤浅的一面,真正的江湖就好像是一个交织着无数光亮与阴沉的世界,这其中有豪气干云、策马西啸,但更多的是隐藏在其之下的那些暗流和怪诞。这是无数的轶闻,也是无数的血泪,这就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