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600000060

第60章 二零零七(2)

信念要使人信服,并不一定非得在逻辑上一致,因为我们既相信我们的自由,也相信我们无力改变世界事务之运转方式或被操纵之方式,而这两种信念就无法契合;也正因为无法契合,所以“agora”作为介于个人与公共地带之间的纽带就显得格外重要。没有这一中介纽带,个人化或私人化就同时意味着危险化,即前面所提到的现代人的三大烦恼。与一个通过“agora”而联合起来的共同体相反的,是一种可称之为“挂钩式的共同体”(pegstylecommunity),它指的是许多人都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恐惧与不安悬挂在某个临时的“挂钩”上而获得暂时的解脱;这样的“挂钩”可谓形形色色,层出不穷,比如老乡、同学、运动队、合唱团、老年大学、少儿体操、消费者协会、各种形式的自愿者组织等等,“它们之所以有力量,也是源于能够为被压抑的恐惧与愤怒提供出口,这些恐惧与愤怒与该事件至多只有一种间接联系”,“事件”过去了,“挂钩”也就随之消失,于是人们就又生活在恐惧之中,需要寻求新的“挂钩”。这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模式。值得注意的,倒是有这么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利用“agora”来指责“agora”的无效、无用,这通常发生在非常时期的西方议会中;再一个就是把“agora”混同于“ecclesia”(古希腊的公民代表大会),鲍曼说,“每一代人的目光都同样聚焦于同一前沿阵地。他们很可能有不同的期盼,但他们有共同的预感:所有重要的事情将发生于agora与ecclesia之边界,沿边界所爆发的战争对塑造人类未来社会而言是决定性的”。

所谓“寻找机制”,作者把寻找的“范围”与“规则”做了区分:人的所有寻找其实都在一定范围之内,而这个范围又是我们自己无法确定的;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某种选择的方向、规范,或做出此种选择的价值依托,于是将选择的理论上的抽象可能性具体化为“可行的”、“值得的”、“可取的”、“恰当的”等方面来加以履行。

教育就是设定选择规则的主要现代工具;所谓教育,就是一种制度化的努力,“用来教导、训练个体,使之具有在法定议程内运用其选择自由的技艺”。

这种技艺的训练应该说已经越来越摆脱了政治的钳制,但这里仍会涉及一个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问题。

“意识形态”(ideology)原意是观念的科学,18世纪末为法国国立研究院的特拉西(D.Tracy)所创造,意在研究如何才能使人的观念保持正确;到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他们想告诉人们的是:首先应该改造物质世界,而不是与错误观念作斗争,因为物质世界一直生产并维系着人们的错误观念,“除非世界的错误首先得到纠正,否则思想的真实便没有可能”。自那以后,“意识形态”就成为“错误”与“不真实”的代名词;与此相关,它也就从“知识”、“科学”的统治领域降低为“信仰”、“盲从”的较低领域。

那么,人们自然也就不再相信柏拉图当年要把哲学家之言变为现实的“乌托邦主义”,而且对各种形式的“乌托邦谎言”充满仇恨。这也是政治之所以被丢弃而后又要被寻找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启蒙主义的希望(它一定是某种形态的乌托邦主义);另一方面就是社会与政治的日益碎片化(它也一定会逼使着人们成为各自为政的无头苍蝇),这就是“意识形态”一词在今天所给予我们的困惑与关切;也是在摆脱政治中“寻找机制”为什么又可以理解为“寻找政治”的一个原因。

作者在“寻找视野”中谈到了三个引人注意的概念:一个是“第二次改革与组合人(modularman)的诞生”;再一个是用“多元文化社会”取代“文化多元主义”;第三个就是“自律”与“对共同善的共同寻求”之间的关系,作者称之为“自由主义式民主与共和”。

第一次改革指的是宗教改革,它使得精神拯救私人化了,也就是说使每一个人都成了牧师,不但摆脱了神职人员对个体拯救的精神控制,而且完成了第一个“被私人化了的公共之善”;第二次改革的口号就是“人权”每一个个体都有权选择他自己所认为的“拯救”或“福祉”。随着个体潜能的充分显现,就出现了一种被欧内斯特·盖尔纳(EmestGellner)所称之为的“组合人”(themodularman)。“组合人”这一隐喻的灵感来自家具的组合〔前不久我在苏州参观一家名为“德胜”(Tecson)的公司,发现他们那里的房屋建筑也是组合而成〕,也就是说,“旧式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同时也是被定型了的人;而“新式的人”则由组合而成,可以不断变换、添加,重新组装,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那么组合人的社团也就应该有效而不僵化。这也就是当前的“多重网络”(multinetwork)的生活世界。当然,鲍曼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谓得失参半”,一方面是使得强制性权力与仪式的无言压迫成为多余;另一方面就是这种组合渗透着不确定性与风险,或者说使人生活在一种“漂泊不定”和“无家可归”的状态之中。“没有一个团体能使我们有家园之感,不管何时,我们恰好置身于某个团体之中,感觉到不是坐在家中的餐桌边,而是在旅店过了一夜,或在某个酒店玩了一个通宵。”这其实正是当下人的精神境况,即“组合人”在自己的不定型中对“归属感”的渴求。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与“多元共同体主义”(multicommunitarian)的区别非常重要。

“多元文化”讲的是文化选择的自由必须包括脱离“某种文化”的权利,这与进入“某种文化”的权利同样重要。我的一位朋友很早就对我说过,当大家都去祭黄帝陵时,我为什么就不能去祭蚩尤(他非说他是蚩尤的后代,尽管拿不出多少像样的证据)?他被黄帝打败了,就不再是我的祖先了吗?虽说这里不乏玩笑的成分,但所提出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能不能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或别的什么宗教?这里面当然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文化信仰可以自便,但共同体却是唯一正当的公共机制;而且所谓共同体,就是要调整共同体之成员的公共生活,于是也就免不了对其成员的文化取向进行调整或干涉。于是,鲍曼建议用“多元文化社会”取代“多元共同体主义”。

是“多元文化”而不是“文化多元”。

“文化多元”表明了文化自身的多样性,而且告诉我们每一种文化都是自足的、封闭的、同质的、自然而然的,而人又从一开始就置身于某种文化之中,只有这样才是“常态”;任何想“跨文化”而居,或使自己的政治选择不为“文化冲突”所困的状态都是一种“异常”的“变态”。其实,鲍曼说,“如今极难将一个社会描述为一个整合的、内聚的、一致的集体,更不用说一种纯粹的文化了。为了能够逐渐把握当今文化之现实,该是不再使用那些曾经有用现今却会引发认知误导的概念的时候了,比如文化同质性、文化异质性、文化多元主义、跨文化交流与转换之类的概念。”

也许,这个问题对我们当下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助于提醒我们注意到那种隐藏在所谓的“国学热”(甚至扬言要重立“儒教”为国教)背后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不但与事实不符(真有所谓纯粹的“国学”或“儒教”吗?),而且也与现代社会在电子媒介世界中日益广泛的多元文化之融合、交流格格不入。

齐格蒙·鲍曼作为一位杰出的甚至可以说成是当代最重要的后现代思想家,自然更为关心的是“自由主义式的民主与共和”,因为他更多看到的是自由主义所强调的“个体自由”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抛下一大群自由而又孤独的个体,他们有行动自由,但对其行动之框架,却又未能置一词,他们对其行动自由之目的毫无想法,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他人的行动自由毫无兴趣,对谈论如何运用所有人的自由亦无兴趣”);于是如何“将个体自由重新锻造为一个自我监控的共同体,从而将个体自由置于对共同善的共同寻求之中”也就成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这个方向集中在既要看到个人自由的原子化后果,看到它很可能被狂热的民族主义所取代,又要着力于“公民对共同善的奉献与由这种奉献而培养起来的行动能力”。

这也是他的这本书题名为《寻找政治》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而有无“危机意识”,则是这本书能否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所谓“危机”,涉及“理论的”与“事实的”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这也是我们在哲学课堂上所经常讲到的“逻辑的论证”与“经验的归纳”的不同。

从“理论的”或“逻辑的”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先要对“常态”(正常、非危机)有一个概念,否则就无法认定何为“危机”或“不正常”,这是哈贝马斯在论述到“合法性危机”时所强调的,只有当事物失序,有规则变为了无序,事态不再有章可循,变得不再可预期时,我们才能说它“失序”或处于“危机”之中。但从“事实的”或“经验的”角度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只有当某个工具不顺手了,不能用了,比如电视机不显示、空调机不制冷时,我们才会想去弄明白它的构造原理。这也就是说,“常态”其实是它最稳定、最强大,也最不为人所注意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对“危机”的感受,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对“常态”的反思与关注。

那么我们现在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之下呢?是先有了关于什么才叫“常态”的理论准备,还是由于先切身感受到了“危机”,于是才想到了什么才叫“常态”这一问题?

齐格蒙·鲍曼说,我们目前有更好的手段预测即将到来的地震、正在逼近的飓风,相比之下,我们却很难预测下次股市何时暴跌甚至崩盘,很难预测那些看起来显然非常可靠的大量工作岗位会突然间蒸发的无影无踪;如此说来,我们目前的状态,就如“泰坦尼克号”上那些怀着必胜信念的、盲目而又洋洋自得的乘客一样,正在无情地奔向它的末路,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隐隐想到可能会有一座冰山隐藏在大雾笼罩之中;但由于船长的傲慢与船员的顺从,冰山的存在几乎从根本上说就不可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被及时发现,因为“这个社会,凡事都能被预测,除了预测手段之外”。

鲍曼很喜欢雅克·阿塔利(JacqueAttali)对电影《泰坦尼克号》所作出的这个评论,因为他直接说“泰坦尼克号就是我们自己”,但不知道我们是否对此也有相似的感受。

因为这纯粹是个人的事,尽管个人的事也同时就是社会的现象。

“凡事都能被预测,除了预测手段之外”,这“预测手段”,是“刻舟求剑”的“舟”,还是夜晚那盏路灯上的“光”?

同类推荐
  • 汉魏六朝诗鉴赏

    汉魏六朝诗鉴赏

    该书选收了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诗歌九百余篇,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鉴赏、评价这一时期绚丽多姿的作品及其光辉艺术成就,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 我们去远方

    我们去远方

    旅行,是个灵魂的事件,当你背着行囊走向辽落空旷的山林川泽、谷原皋壤的时候,你脚下的路,却会一步步把你的灵魂引向内在的精神世界里;透过峰岳的雄奇,你会发现自己灵魂的高秀;透过江河的涌流,你会发现自己灵魂的犷健;透过大漠的苍莽,你会发现自己灵魂的浩阔……
  • 烈士重生

    烈士重生

    《烈士重生》的作者以真人真事为原型,从开掘、塑造“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河西马倌”着笔,艺术地再现了一群来自河西的铁血男儿,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新中国建设创造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以文学形式为河西人民树碑立传,使作品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 玄的弦

    玄的弦

    本书收录的诗篇包括:豹、感官、远方、散步、回顾、返途、夜泊成都、不要不安等。
  • 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

    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

    我叫阿波,男。三十岁,在一家杂货铺工作。我心情不太好,每天在店里和顾客相处都很不OK。生活也像跟我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它说我大概会孤独终老……
热门推荐
  • 守护甜心之水月幻光

    守护甜心之水月幻光

    一个刁蛮的千金,令她被自己最亲爱,甚至自己最心爱的人抛弃。你要怎么做?不行!我不能任由你来!等着吧!期限是三年,看看是你弱了,还是我强了!呵呵,这将会是一场好玩的游戏,是吧,我亲爱的读者。看着吧,我会把伤害过我的人,一个一个处理掉!
  • 怪物遍地走

    怪物遍地走

    那一天,只不过是瞬间,怪物便布满了世界,人们又想起了曾经被怪物支配的恐惧。
  • 永夜暗芒:百变女王的征程

    永夜暗芒:百变女王的征程

    冷漠如她,单纯如她,高傲如她,狡黠如她。百变的她,只为不同的人展现。骑银月狼王,握夜影之剑,一路向前,寻获想要的路!一切的一切,只是想找个属于自己的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煞僧

    煞僧

    自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但同样是牡丹花下面死的叶玄却是没能风流起来,因为他是被花盆给砸死的……不过好在叶玄没死透,转生成了一个法号叫做“悟净”的小和尚……------------------ps:简介稍显轻佻,但内容上应该还是松弛有度的,尚可一观,且看,且看……-------------------------------第一章的传送门就在正下方,给诸位施主节省宝贵时间,点击一下,就能直接看第一章了,呵呵。
  • 亲情与爱情间

    亲情与爱情间

    本书根据本人真实故事改编。这是一本唯一不是网络小说的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妖气袭来

    妖气袭来

    百慕大?那是白虎的寝宫,所以路过的船只都沉了……那不勒斯“死亡谷”?那是冥王的墓地,所以动物们莫名的死亡了……圣塔柯斯小镇的魔幻森林?那是玄武骸骨的沉睡地,所以地球引力在那里不适用……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不是因为一千万年前的地壳变动,而是因为土系精灵王在那里和麒麟打过架……且看现代都市中的齐墨霖如何跨越苦难和悲伤,最终成为阴影世界中的一代妖。
  • 时间书录

    时间书录

    时间带走的是情,留下的是伤。心痛那不过是岁月的一笔,还有更深的疼在等着你。累了只有自己一人,成帝不过是追寻已久的梦罢了!岁月啊岁月你到底留下了什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