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96000000036

第36章 回望插队岁月(30)

如今的年轻人大概很难理解,怎么可以这样侮辱人。而在那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没什么可奇怪的。等我被安排到西回生产队以后,虽然与其他同学吃住、劳动在一起,不忙的时候,他们几个总在一起聊天,拉家常。我从不跟他们讲话,只是默默地想家里的亲人。有几个常到窑洞来耍的小娃,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看到了我手上溃烂的冻疮。一天,我像平常一样坐在灶口前烧火,村里的九娥子跑过来,依着我坐在我身边,她拿出一块牛油,在火上化开,然后认真地涂在我手的冻疮上。然后,又拿出几块剪好的小块羊皮,精心地把每块冻疮包好,用羊皮上已经缝上去的线给我系好。这样一连几天,热牛油的方法还真治愈了我手上的冻疮。孩子的诚心也抚慰了我长久被冷落的心,让我感到人情的温暖。我也能猜到一个小娃不会想那么周到,无论是牛油,还是羊皮都是出自大人之手。

我们队的其他知青见村里的小娃与我亲近,并没有制止他们,也没要他们与我这个“反革命”划清界限什么的。同队的知青也没跟村里人说,在学校里我是“反革命”。

西回是塬上的生产大队,在塬上过日子,驮水桶和石磨是最必要的两样家当。而知青刚到农村时,生产队还没有能力为知青置办,所以要经常去老乡家借驮水桶或石磨。我很愿意出去借水桶或石磨,因为可以借着驮水、推磨得到和人交流的机会。过去在学校近一年的关押期间,我几乎忘了如何讲话,我渴望与人交流,更渴望融入能平等待我的人群之中。

在网上,有人争论知青下乡是很有必要,还是很不必要,我对此没兴趣。但有一点,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人,到了农村懂什么?无论是用传统的农具干的地里农活,还是用最原始的家伙什做的家务活,我们都一满骇不哈(一点也不懂)。我相信,在陕北我们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老乡将各种技能:包括吃住、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和生产上各样活计的技能一一地传教给我们。正如贺敬之《回延安》中的一句话:是老乡“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比如磨面。磨面之前,先要把所要磨的粮食簸净,然后放到铁锅里加半瓢水,把粮食用灶火的余温呵软,微潮。

我记得第一次磨面,吃过晚饭,我在院子里用簸箕簸粮食,费了很多力气,好的颗粒与不好的还是在一处,怎么也分不开。

知青的窑洞一排三个,其中之一是队里的牛栏。放牛的是群才子的老爸。

到了晚上,群才子经常替他爸给牛加料。那天,我正手忙脚乱,忙不出个名堂来时,群才子从窑坡上下来。看见我的窘相,立刻接过我手中的簸箕,三下两下,好粮食都到了簸箕的最里面,轻的扇掉了,瘪的、杂物都到了簸箕的最前面,原来混在一起,不同质量的东西立刻分得清清楚楚。他就这样教过我三四次以后,我可以做得像老乡那样好。

推磨都是在早上,到了老乡家里,我把簸箕、筛面的箩摆好,把一部分粮食倒在石磨上,就开始推磨。可我还没推几圈,石磨的主人家里就出来一个人替我推磨。我被让到窑里,与老乡一家人围坐在炕上一起吃早饭。很久了,没有人如此近距离地跟我坐在一块。看着摆在眼前的热汤或稀饭,让我有回到自己家里的感觉。早饭吃完了,面也帮我磨好了。起初,我以为这是偶然的,后来,每到一家推磨,都是这样对我,甚至有的人家一见我从窑坡下来,就接过簸箕,让我进窑里去吃饭。老乡如此热情,并不是家里富裕有粮。那时正是春天,青黄不接,在麦子未收获之前,家家缺粮,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

坐在炕上,端起盛满稀饭或面汤的碗,不忍心吃,我觉得自己是从老乡们的嘴里抢吃的。我想装个样子,稍微吃点就算了。但老乡,尤其是婆姨,特别热情,又诚恳地一遍遍劝我把大大的一碗面汤都喝完。想到老乡的日子那么苦,对我却这么好。听着老乡句句话中流露出他们对我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想到自己在学校被关押期间,冻馁无人问,饥寒唯自知的光景。内心的冰冷被融化,流出的泪水掉进汤里,一起喝下去了。

到了三月底,我们下乡到西回村都三个月了,几个知青不仅很快听得懂陕北话,也能流利地用陕北话与老乡交流。三个月里,别说洗澡,脸都没洗过。我们的脸上皮肤的颜色和老乡完全一样。和老乡一起斯干着(相跟着)往地里走,如果衣服的布料和款式也跟老乡一样,基本上没人能分辨出我们与老乡的区别。我们的改变不仅在外貌上,内心所想也不一样了。我们没有了城里人的优越感,我们的户口都在这里,城里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我们开始像老乡一样关心天气,关心地里的水、肥、庄稼和一年的收成。学习那些有关天气、农活的各种俗话、谚语。因为这些才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陕北人爱说:“我们这搭里(这边、这地方)苦重(艰苦)。”没到过陕北的人,是想不出来那里的农活有多重、多苦。因为每到夏天暴雨季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壤无水无肥,越来越贫瘠。当地农民只能靠增大种植面积,来保证粮食的总量,即所谓广种薄收。我们队里到底有多少亩地,不清楚,每年从二月初就开始掏地。那时我们每天扛着老镢,在坡地拉行子,所谓拉行子,就是所有下地的人排成斜的竖行。然后一个个依次地边掏边横着向地另一头挪步。等站成竖排的人都一步一镢地掏到坡地的另一端,一大片坡地就翻出来了。春天到夏天的三个月里,就这样掏完一块坡地,再去掏另一块。掏地,拉行子,非常累。一般拉两次行子后,就休息一下。中间休息时,我们几个知青,不管地上有什么,躺下去,枕着老镢就睡。拉过几天的行子,浑身疲乏,真想不再出工,就躺在窑洞里,美美地睡个够。但我发现老乡们在休息的时候,都在干活的附近拾点柴火什么的,于是我也学着他们去捡点枯草棵子。

弯腰时间长了,伸直了腰,看看以前掏过的地,那里都长出来绿色新苗。

再往远处看,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覆盖着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绿色,它给光秃、厚重的黄土地带来了盎然生气。

面对着连绵无垠的黄土高原,我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和渺小。但就是这些像我一样渺小的老乡,把这庞然大物的高原,全然踩到了脚下,一步一镢,用汗水和辛劳,给丑陋的黄土地披上了绿装。此时,我从内心深处对这些看似木讷、无知的老乡的敬仰油然而生。黄土高原虽然巍峨壮观,而比它更强大的是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农民,陕北农民。

庄稼绿了,地里的草也长出来了,需要锄草了。因为锄地相比掏地轻松一些,一般是由婆姨和女子来干。跟着婆姨女子们一起锄地真是热闹,在地里,她们一刻也不停地说话,婆姨多半说些腌菜、做醋、纺线织布以及老公孩子等家常话。而女子则说各自的尚未过门的婆家、男人;自己如何织出有条纹的布,或格子布,给订婚的男人做了什么衣服,鞋子;男的那边又送过来什么彩礼。她们常常开玩笑说对方想自己男人了,然后就动手动脚地打成一团。锄掉的草,有的是能吃的。见婆姨们把拔出的草用手搓搓就吃了,我也跟着她们吃。有一种叫甜筋筋,是白色的根,三四个毫米粗细,生吃是甜的,用火烤一下再吃,好像白薯的味道。辣根根是芥菜的味道。还有就是小蒜,绿梗下面带着一个白色的圆头,叫小蒜,有葱的味道。但最享受的事是休息时躺在一个婆姨或女子的腿上,让她们帮我挤头发里的虱子。西回是个自然村,几辈子都住在一起。老乡之间很少吵架,说别人的不是。这群女子、婆姨有的是婆媳关系,有的是姑嫂关系。在一起干活时,看着她们嬉笑打闹,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家乐的图画。

然而,还没到收获的季节,我就病倒了。看病要到公社医院,从西回到公社要翻一个梁,走25里路。那时我病得走不了那么远的路。我想回家。下乡才半年,有很多学生因不适应就以不同的理由申请回家。与我们同窑洞的一个女知青,来陕北的路上,还没进村就病了。从下乡的第一天起就躺在炕上。她也要求回家,她出身好,父母都是革干,她回城都没批准;而我是“反革命”学生,应当改造,能让我回家吗?

有一天,大队贫协主席告诉我,县知青办批准我回家治病了。我真是喜出望外。我就快与久别的家人团聚了。我去老乡家里一一道别。在村支书家,他给我一沓子全国通用粮票。还说:“郑红丹,你是我这搭里的人,你要回家,我们应当给你凑个盘缠钱,都没钱哩,就凑个粮票。”更多的老乡跟我说:“郑红丹,你回去了,有人欺负你,就再回来,我这搭里人好。”从队长家出来,他70多岁的老娘下炕到地上,踩着两只三寸的小脚颤颤巍巍地送我出窑洞,我上了窑坡,听见她对我喊:“哈不迭迭的娃(可怜的娃),哈不迭迭的娃,你走了,我们想你哩,可要回来。”老奶奶声声的呼唤,扯碎了我的心。

启程的时刻到了,村里的婆姨、女子围着我一面往我兜里、包里塞路上吃的干粮,一面哭着,拉着说些离别话。村里的男人没下地,在几米以外拄着老镢参差地站成一排,都一言不发,面色凝重,看着我和他们的婆姨、女子告别。生产队安排了两个人用拉拉车送我去公社。送我的一个是老乡,他拉着我地行李,另一个是丁哲元,他示意我坐到他的车上。一路上,他没跟我说一句话。到了公社,我们吃过饭,还有时间,等车的时候,我买了几条黄瓜,给老乡和丁哲元回去路上解渴。当丁哲元接过黄瓜时,我看见他在流泪。我忽然觉得我们之间没有隔阂了。下乡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没有交流,我不知道他们如何看待我。我总是有意识地回避与他们接触。只有在这时,我才感到他们理解我,接纳我。我忽然感到我想跟他说点什么,又什么也说不出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盘算的不是在陕北我失去了什么,而是回想着,在下乡的日子里,我们切身体验到那里的老乡们生活的环境有多么落后和艰苦,每日劳动是多么的繁重、辛劳。经历过了这些,我们的理想不再那么虚无缥缈,而是与老乡的命运紧紧地绑到了一起。我们把自己的未来都砸进了那片坚实、干涸、贫瘠的黄土地之中。把那些浪漫的情怀消耗在农活的劳累中和无所不难的日常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知青纪念馆的题词中,让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他说:他在陕北的七年中最大的收获:“一是叫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在西回村,很多人没见过汽车、火车、电灯、自来水。我们放弃城里人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是我们下乡的目的。而让陕北老乡有一天像城里人那样用电灯、自来水,乘坐汽车,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我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我们不再悲叹我们所失去的,而是欣慰我们的获得:就是自己肩上的那份厚重的责任,胸怀着陕北这片热土和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陕北老乡。

在陕北,我们曾经历过人生中最痛苦的转变和考验。这个转变在我们的品质中增添了脚踏实地和任劳任怨。

40多年后,我刚与聂新元、丁哲元、方为联系过,他们就急切、热情、接二连三地把他们回陕北拍的照片、录像发给我看。哇!陕北的新貌让我惊呆了。老乡们住房子,看电视,院子里有水窖,有菜园;村口有汽车站,塬上到处是果树。我突然想起插队那会儿,村里一个娃问我们:“啥是自来水,接到缸里的,还是接到河里的?”如今村里的娃再不会提出如此的问题了。

我们插队时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有些知青在争论,我们下乡那段岁月是无悔的,还是无愧的。无论是无悔还是无愧,老乡们的日子不再艰难困苦,好起来了,为此我们付出过。其他的,都不用说了。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西回村插队,现移民美国。)

难忘你,鲜血染过的黄土地

聂新元

记得有一幅在全国美展上获奖的油画作品《父亲》,画的是一位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老农的头像,画面上那被高原上强烈的阳光晒成古铜色的脸庞上,刻满了北方的强风暴雨和时光岁月留下的皱纹,就像广袤的黄土高原的缩影;刚毅的眼睛在阳光下眯缝着,透射出一股豪爽,不屈地凝望着远方。

看到这幅画,我思绪万千,在延安生活时接触过的那许许多多的农村干部、老汉、婆姨、女子、小伙儿们竟一下子涌入脑海,他们的风度、气质竟那样酷似眼前的这幅画。《父亲》,画家给这幅画的命名简直是太贴切了。

那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到离县城70多里路的一个村子去下乡,那村子坐落在两条川道交汇的岔口上,四周的山上都是茂密的森林,村子里约百十号人,错错落落居住在因地势而挖出的土窑洞和搭盖的石窑里。几百亩川地里长着一人高的玉米。一天早上,我在村口公路边看到这个生产队的五保户王老汉正在路边抽烟,就走过去和老汉聊了起来。老汉的四川口音引起了我的好奇,便问老汉是哪里人,怎么会到这里落户。

王老汉是四川人,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时路过他的家乡,当时年仅17岁的王老汉穷得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扛起一根扁担,就跟着红军走了。

“当红军了吗?”我问。

“没有,给红军当挑夫。”

“从四川一直挑到陕北?”

“是的,一直到了延安。”

“爬雪山、过草地了吗?”

“那当然。”

我不禁对这瘦小的老人肃然起敬了。

“长征路上是不是像电影和书上写得那么苦?”

同类推荐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醉眼看古龙

    醉眼看古龙

    而作为古龙小说的爱好者,在我心中也为古龙挑选了四本书,作为他的“四大名著”,这就是《边城浪子》《七种武器》《多情剑客无情剑》和《欢乐英雄》。我并没有把《陆小凤传奇》《楚留香传奇》《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书列入其中,是因为我觉得前四本书能够在思想品味、语言运作、人物描写方面很成熟的代表了古龙的特色。
  • 鲁迅小全集:朝花夕拾(精装)

    鲁迅小全集:朝花夕拾(精装)

    《朝花夕拾》的风格与同时期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显地区别开来。作者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这几种表现方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笔底波澜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鲁迅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和艺术革新的旗手的特色,使《朝花夕拾》成为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本书稿是研究鲁迅和现代文学史不能绕过的文本作品。
  • 逸斋随吟

    逸斋随吟

    《逸斋随吟》是2013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逸斋韵语》的续集。本诗集共九卷。在体例上,按照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竹枝词、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词、联语和杂体古风顺序排列。“词”,以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和平仄韵错叶格为序排列,每格分别按字数由少到多顺序编辑。当同一词牌兼有仄韵格与平韵格时,则分别置于平韵格和仄韵格中。当遇到诸家对同一词牌在平仄、字数、用韵、句读等方面存在差异时,则以龙榆生先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为准。律诗使用平水韵,词使用词林正韵。不按时间和内容结题,同一题材分载于不同诗体中。对用典作简释并标明出处,对某些人、事用“题记”或“小序”加以说明,对个别不常用的字词作了注音释义。
  • 幽幽眸子湖

    幽幽眸子湖

    年年情人节,夜晚,唤起温柔的感觉。爱情两个字好辛苦,女孩不能太漂亮。歌唱寂寞,早春的记忆,别说永远!往日如水。今日和明日也将随水而逝。我置身于苍苍莽莽的时间之水中,忘了来路和归路,忘了来期和归期。翻开岁月的书页,夹着一张张写满爱的红叶——校园里,月光下,幽幽眸子湖,候鸟轻轻唱,一阵清馨的晨风,吹送着追梦人的长长怀想,又给人带来不尽的清凉与芬芳。篇篇精美的礼品,让你置身于一片温柔的玫瑰色的海洋,温馨的风徐徐吹过,遥远的相思隐隐,爱的小舟,摇摇晃晃地飘向一个山明水秀的心港……走进少男少女心中的世界。走进青春热血激荡的世界。
热门推荐
  • 深廷苑

    深廷苑

    有两儿幼时曾依偎于临安越氏府邸府中小女温柔似水远到小儿凛冽如霜嘉文三十年,那小儿归于燕京嘉文三十三年,那小女为亡家遗女后,流年过,唤入燕京似是眉目相熟,犹如前世般回转这年的雪很大,没有江南一带的烟雨,也没有了那呢喃的吴语倾心后来,他曾问那温软女子:“可曾恨吾?”女沉吟半响,道一声:“恨,此时依旧。”“灭族之仇,怎能不恨”末,她轻语,眼底似有仇恨。转瞬即逝,却是放下一枚耳珠,算作别礼。他望向那绝决亦清瘦的身影,肩上似乎都压着心绪,那脊背却依然挺直。他不悔。她亦不爱。
  • 责任胜于能力(民企员工读本)

    责任胜于能力(民企员工读本)

    企业界、培训界、咨询界知名人士联袂推荐。让你成为企业优秀员工的密码法则。不负责任,一切都是空谈。不负责任是对企业的最大伤害,强烈的责任心就是企业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唯有责任,才能生存。责任心就是战斗力,责任心才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关注责任就是关注企业和个人的成功。领先别人一步,从阅读本书开始。
  • 坤坤历险记

    坤坤历险记

    陈伶俐与蔡徐坤的爱情故事作者文笔不好比较菜
  • 奋不顾身爱上你

    奋不顾身爱上你

    本是民国豪门小姐,却在一夕之间,沦为大户家奴。因为那宛如明珠的美貌被那些权高者垂涎,在那个红颜薄命的年代,她却选择追求爱情。红墙绿瓦内,勾心斗角中,沐倾寒在一开始便选择明哲保身,只希望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却因为那抹雪中的身影——温润如玉的四少爷,让她魂牵梦萦让她对生活有了新的期望,她用生命中全部的力量守护着摇摇欲坠的爱情。她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低眉顺眼的丫鬟,出谋略,除奸邪,辨鬼神,她如深海中最璀璨的明珠,锋芒毕露下的她不顾四面楚歌,飞蛾扑火地守护自己的爱人,孰不知,一切都是有人精心布局,她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 我和我的法医大人

    我和我的法医大人

    刘君楠又一次被甩,坐在树下思考人生,是我不够帅还是我穷,一柄手术刀从天而降,直直插在他面前的树杆上。他吓得蹦起来大骂道,“谁这么没公德心,这玩意能乱扔吗?”楼上的法医实验室传来女生咆哮,“你会不会执刀,对得起大体老师吗?在解剖台上,刀就是法医的武器,还不赶紧把刀捡回来消毒,旁听!”刘君楠有点怂,那小破刀切过死人,他啧啧两声,更怂了。楼上来人噔噔下来把刀捡起,向他道了歉,“同学对不起,刚刚太紧张,刀给甩出去了!”刘君楠还没看清来人,那人就又噔噔噔跑了回去,嘴里念叨,“美女法医脾气好大,刚刚差点吓死老子了!”刘君楠砸吧砸吧嘴,美女法医,我也要去看看,第一刀下去昏倒当场。后来刘君楠被仇家寻仇打的重伤,终于在痕检科见到了那位美女法医,一见钟情。“你能不能离我远点?”高墨说,手里的刀仍旧举着。“你是我未婚妻,离你远了,怕有人惦记!”刘君楠狗腿地笑着,将盘子里切好的牛排递了过去。“滚!”这是一个两个富三代瞎猫撞上死耗子的爱情故事!
  • 踏魔云录

    踏魔云录

    少年云浩然偶入秘境,成为魔导王,迎来的是探索全新的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素颜惑主

    素颜惑主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触摸你的指尖踏破万水千山,峰回路转,眼中映出你如水的容颜,笑魇如花,素颜依旧。
  • 龙珠附身之我是孙悟空

    龙珠附身之我是孙悟空

    重生到龙珠世界,附身到孙悟空的身上,熟悉剧情,掌握实力,为以后做准备,成立了龙珠z战士联盟。
  • 女教师秘蜜

    女教师秘蜜

    她,美丽性感,她是教师.在爱情不能结果的日子,她像首歌谣,动听婉转而又让人痴迷.她从遥远的城市走来,带着她的伤痕,和她的梦想,在这个迷人的城市里,再次邂逅,又将发生什么?那些未知的,永远是美好的...她有过几个情人,但是她的情人中不曾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