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46100000007

第7章 婚丧喜庆(1)

【媒人】

旧时婚姻的中介人称“媒人”。《孟子》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在封建社会始终被认定是男女婚姻不可逾越的合法形式和道德标准。早在周代就设有官媒。《周礼》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此后,民间以媒谋生日多。男冠女笄之年,媒人便从中说合,一手包办。婚事成,得酬金颇丰。晋江有俗话说:“媒人嘴,胡累累”,意即媒人胡说八道,话不可信。业媒者为谋取财物,常采用欺骗手段,隐瞒实情,甚至指鹿为马,颠倒黑白,酿成悲剧。在公众眼里,媒人形象不好,名声不佳。在戏曲中媒婆是个让人讨厌的丑角。上世纪50年代以来,媒妁制度虽废,但阴魂不散,仍有残余。直至近十年始为婚姻介绍人所代替。

【六礼】

古代婚俗,即议婚至完婚的六种礼仪程序。一、纳采,六礼之第一礼。男家遣媒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二、问名,六礼之第二礼。男家遣媒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年月;三、纳吉,六礼之第三礼。男方将卜婚吉兆告知女方并送礼订婚;四、纳征,六礼之第四礼。男家往女家送聘礼;五、请期,六礼之第五礼。男家把卜得的婚娶吉日通知女家;六、亲迎,六礼之第六礼。男方亲往女家迎娶新娘。以上六礼,周代即已确立,为娶亲必须遵循的程式。对此,《礼记》有明确记载。历代虽有更动,各地风俗亦不尽相同,但大抵取六礼之意。如北宋士庶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明代官宦贵族仍备六礼,庶人则减礼。而清代官制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多了“铺房”一礼。晋江旧时婚娶多遵《朱子家礼》,无问名、纳吉,只纳采、纳征、请期、亲迎。

【提生月】

所谓生月,即把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用毛笔写在一张长方形红纸上,古称“庚帖”。把“生月”配以天干地支,一组两字,四组八字,便是俗称的“八字”。规范的“生月”写法,就是用干支纪时书写,如“坤造××年××月×日×时瑞生”。写好,由媒人提到男家。男家把“生月”压在奉祀神祇或祖先的香炉下,虔诚上香祷告。三天内若全家平安,未出现打家闹宅,破碎器皿事,叫做“三日圆”。男方家长又经细详查询,再携“生月”到某一寺庙求神问佛,如得吉签吉杯,则请算命先生合婚。认可后把“生月”送回女家。与此同时,女家亦照章办理。

【合婚】

合婚,俗称排八字。双方议婚时,开出八字供审合,一卜男女命中有否相克,谓之合婚。古时皆问神问祖先,后来则问相士。相命先生把男女出生的年月日时,据五行生克之说推算(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无相克,合婚为吉;如八字不合,生时相克,则不能通婚,退回“生月”。此俗起源甚早,历代沿袭,至今尚有遗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婚娶之礼,先凭媒氏,以草帖子通于男家,男家以草帖子问卜,或祷忏,得吉无克,方回草帖。”这是宋代人记载的当时合婚之俗。

【婚书】

议婚成后,男女双方互换订婚凭据,这就是旧时的“婚书”,也称“庚帖”。多用描金鸾凤朱纸书写,按男左女右为序,分别写上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男方封套正中写“恭求”,女方封套正中写“敬元”,各自封面写“天作之合,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一式二份,择吉日由媒人传送。至此婚事定,不得变卦。

【坤造】

与“乾造”相对。“生月”开头写“坤造”二字,是婚姻关系中女方的称谓。以男方为乾造,女方为坤造,是古代的一种婚俗。《周易·系辞》:“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认为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并将乾坤引申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等等的代称。所谓“造”者,指人之生辰干支。故称男命为乾造,女命为坤造。此俗今已不存,提生月之俗亦已早废。

【相亲】

经男女双方合婚认可后,男家择日由女性家长或嫡亲长辈到女家观察女方的形容、仪态、言谈、举止,称为相亲。晋江人看重相亲之俗,一相再相不厌其烦。相一次的叫“粗看”,相二次的叫“细看”。民国后,有择定日期、地点(多在商肆或游乐场所),让男女双方本人对看的。相亲之俗古已有之。《梦粱录》载:“男家择日备酒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

【压定】

亦称订亲、订聘、挂“手指”、过小礼。压定者,婚约已成,以物为定。男家择定吉日,由媒人偕同男家女性尊长,到女家下聘,缔结姻盟。《礼仪》载:古代用雁作为订婚信物。晋江多用戒指及布匹、礼饼、手巾扇等物。女家收受聘礼后,另备多种礼品,加上芋头、姜母等回赠男家。嗣后,男女家各把所收礼品分赠远近的亲戚朋友,借此告知婚事成了。

【挂手指】

“挂手指”是晋江行压定之俗的主要信物。女方请茶毕,男家尊长即把刻有“吉祥”、“富贵”或男方姓名的两枚戒指(有两金,也有一金一银)戴在女方的无名指上,以示恪守信约。手指首尾相连,圆满如环,有白头偕老、永生不分之意。据传,此俗由西域传入。《晋书·西域传》:“大宛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回族亦行此俗。

【请鞋样】

订聘后,女家通过媒人到男家索取诸亲眷的鞋样(鞋的尺寸),各制一双新鞋,到送嫁妆之日一起送到亲家,表示对男方父母兄弟姐妹的亲善。

【担盘】

亦称办盘、轿前盘、行大礼等,皆“纳征”的俗称。这是男女两家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重要仪礼。晋江盘仪项目颇多,均置放于漆盘上,遣专人肩挑送到女家,故有“办盘”、“担盘”等的名称。盘中财礼数量及种类,皆寓吉祥意,其数取双忌单,取全忌缺,如红烛、酒樽必成双,果盒、馔盘必全座,公鸡、猪心必成对,还有花包、蛋糕等不能单数。旧时聘金多送硬币(银元),入民国改送纸币(钞票),所送金额不等,视各自的经济情况定。此种商业化的买卖婚姻,沿袭千年,至今犹有残余。聘金有多至十万几十万者,普通人家也不少于三万五万,这是晋江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后的一般状况。

【挂手】

旧时“担盘”有三次礼仪,此其一。压定后男家择吉日具柬贴,送手、采仪、花包、鲜花、糖果等礼品到女家,俗称挂。

【送花】

此为担盘的第二次礼仪。婚期将届,男家再具柬帖,给女家送聘金、布匹、彩花、圆饼等礼物,俗谓送花。

【安床】

旧时,男家婚前择吉日安置新床,取铜钱百枚,其中八枚要与八字相符,垫于床脚,余九十二枚分别压在床头床尾,意在祝愿夫妻同心同意,有始有终。同时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干支和门窗的方向,以及观音、土地等神灵的座位,确定安床的位置。不能挑梁,不能与橱桌角相对。床安毕,晚备菜肴祭拜床母。台湾亦同此俗。

【轿前盘】

此为担盘的第三次礼仪。一般在婚前七天内,男家具婚书送日头(迎娶日期及上头时辰),备凤冠霞帔、裙袄、全猪、全羊、并十二盘礼品给女家,俗称“轿前盘”。

【行大礼】

男家行完“戴手”、“送花”和“轿前盘”这三次礼仪,晋江民间俗称“行大礼”,称为“花叠盘”。

【花包】

旧时晋江特有的婚娶礼品。以发面为皮,水晶糖为馅,蒸成一斤、半斤的有如中、小盆子大的包子,包面打上红双喜图案,是男家办盘时馈送女家的必备礼品。

【回盘】

担盘后,女家给男家回礼,称回盘。此俗宋代已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男家送聘,女家亦以礼物答之。回盘之物有猪脚、糕饼及新郎礼服等。

【嫁妆】

亦称妆奁。即父母为出嫁女儿置办的陪嫁物。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通常陪嫁有箱笼橱柜,被帐衣裳,金银首饰,梳妆镜台,鞋袜枕巾,五金器皿,脚桶尿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富庶之家为显阔气,陪嫁物还有摩托赛车,豪宅别墅,甚至连夫妇百年后的大红寿板(棺材)也置办随嫁,这在经济发达的晋江并不少见。林林总总的嫁妆,于出嫁之日分门别类装在一个个木盛里,摆列在庭院中供人观瞻。随后送到男家,并让男家亲戚朋友一饱眼福。据有关典籍记载,古时嫁女不那么铺张奢华。魏晋时期,嫁妆只有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等普通用品。南北朝文学家庾信《镜赋》有“暂设妆奁,还抽镜屉”句,可知嫁妆之简朴。唐宋以后,嫁妆始渐趋繁富,且愈演愈剧,使贫者穷于应付。

【鹊镜】

闽南一带凡嫁女的嫁妆必备一个背面画有喜鹊的镜子,叫“鹊镜”。《太平御览》引《神异经》载:有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妇,因丈夫出远门要长别几年,临别各自信誓旦旦,永不变心。于是破镜为二,各执一半,以为盟证。一别三载,妇与人通,其半镜忽飞至夫手,一看是信物无疑,只是镜背添了一只喜鹊。丈夫知妻已变,遂与妻绝。后人铸镜画鹊于镜背以为鉴。

【送日子】

“请期”俗称“送日子”。就是男家把迎娶日期及“上头”时刻告知女家。古时要备礼到女家征求意见,近现代从简,一般在“担盘”时商定婚期。

【裁衣】

旧时女家在制作嫁衣时,要择一吉日举行裁衣仪式。请一个福寿双全的妇女,裁制一套白衫白裤,俗称“上头衫裤”,以备嫁女“上头”时穿用。此服只“上头”穿一次,百年寿终穿一次,取有始有终意。平时收藏不穿。婚娶大喜尚红,唯此服纯白,表示忠贞不渝,洁白无瑕。

【七件桶】

旧时婚俗。女儿出嫁嫁妆可多可少,但无论穷家富家,“七件桶”却不能少,这就是七件红漆的脚桶、尿桶、面桶、低脚桶、水桶、信斗等生活的必需品。红色象征喜气。

【送路】

亦称“添妆”。女方订婚后,给亲戚朋友分送喜糖喜饼喜包,均回赠银钱或首饰、日常用品等礼物以为添妆,表示祝贺,谓之“送路”。

【挽面】

又称“开面”。女子出嫁前一两天或当天,由一全福妇人(指夫妇双全,且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妇女),取二条纱线相互绞合,为之绞去面上的汗毛,并修鬓、画眉、上脂粉。婚前女不挽面。挽了面的女子表示已婚。

【上头】

上头,原为古代男加冠(帽),女加笄(簪)的通称。为男女成年的标志。《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女子十五岁用簪子簪起发髻,均表示成年。此礼两千年前就有,后世多移于婚嫁。南朝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有“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句。“上头”之礼一般在婚娶当日男女各在自家举行。具体操作各地略有差异,但基本程序大体相同,如置交椅、案几于厅中,列梳子、镜台于几上,盛冠笄于盘中,备有风炉火及画有“双喜”、“八卦”的米筛,摆有庆贺的红丸等等,同时请一位全福之人给婚娶者行冠笄仪式,先用柴梳梳三下,再用虱篦梳二下,俗云“三下柴梳,二下虱篦”,同时念祝词:“梳头梳一起,红凉伞金交椅。梳头梳一完,生子传孙中状元。梳头梳一双,生子传孙做相公。梳头梳一对,千年姻缘万年富贵……”“上头”毕,后拜祖先,再拜父母,聆听慈训。

【过米筛】

流行于闽南、台湾等地。新嫁娘坐上花轿,其母举起“上头”时用的米筛,从花轿顶筛过,有如筛选良种,期盼育出好苗结出硕果。当花轿到达夫家,新娘出轿,由男家全福妇人取下悬于轿后的米筛,覆盖在新娘头上,俗信能去邪迎福。

【放心扇】

花轿起行时,新娘把手中拿的一把扇子从轿的窗孔伸出悄悄丢下,此时,女家忙拾起扇子,紧闭大门,俗信这样可使女儿放心出嫁,与丈夫夫唱妇随,故称放心扇。

【坐花轿】

旧时迎娶新娘的一种方式。周代亲迎用车。周以降,迎娶有用车,也用轿,江南还用船。宋时普遍用轿,明清因之。四抬花轿,喷金漆红,雕有花草人物,显得堂皇华贵。此俗沿袭千年,至上世纪70年代废。

【迎娶】

亦称“迎亲”,古称“亲迎”。所谓亲迎,就是男家把婚期告知女家后,到了成婚之日,由新郎亲到女家迎接新娘的仪式。此俗起源甚古。唐杜佑《通典》载:“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亲迎于户。”周制“亲迎”多在夜间举行。新娘穿礼服,坐墨车,使者身着黑色衣衫,手持炬火在前照道。亲迎之俗自周代沿袭至明清,其具体仪式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晋江近代婚娶改亲迎为代迎,都在白天迎娶。但新娘坐上花轿,要“乌巾”蒙面,轿前要点燃一对“轿前灯”,一路鼓乐吹吹打打迎至男家。面蒙“乌巾”留有原始社会“抢婚”遗痕,轿前点灯,则有周代夜间炬火亲迎之意。

【哭嫁】

新娘出嫁时的一种哭唱形式。《周易·爻辞》已有女子出嫁“泣泗涟如”的记载。由此可知“哭嫁”之俗起源甚早。一些学者认为,“哭嫁”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掠夺婚”出现后的产物。从现有部分“哭嫁歌”的内容看,更多的是女性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抗争,包办婚姻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和父女母女之别的挂肚牵肠,兄弟姐妹之别的难舍难分,离别故土乡亲的眷恋之情。俗谓“越哭娘家就越发”,纯属附会之言。“哭嫁”一般多在“挽面”和“上花轿”时哭,哭时有声有调、如歌如诉,回荡着一种悲喜交融,柔肠九转的音乐效果。现录流行于安海地区的一首《哭嫁歌》供参考:

我不嫁,我要留(咧)带小弟仔顾小妹。

戆子乖子你着嫁,查某仔饲大别人兮。

我不嫁,我要留(咧)侍奉老母和老爸。

戆子乖子你着嫁,查某仔饲大别人兮。

……

【撒铅米】

新娘的花轿一到夫家,送嫁妈抢先念四句:“撒铅撒得起,今天好日子。新人入门好彩气,公婆疼惜心欢喜。叔伯婶姆笑嘻嘻,夫妻恩爱到百年。”边念边撒铅米,满堂充满喜气。晋江方言,“缘”与“铅”谐音,意为新娘带来许多缘分,入门会得到全家老小的喜爱,厝边婶姆的关爱,夫妻会相敬如宾,相处和谐。

【踢轿门】

新娘坐的花轿到了男家大门口,鞭炮鼓乐齐鸣。新郎身着礼服,披红绫,持折扇,款步至花轿前,在轿头轻打一下(或三下),随即脚踢轿门一下(或三下),接着撕下贴在轿门上的封条,由一孩童捧一盘红橘上前,请新娘出轿,谓之“请出轿”;另由一全福妇人扶新娘出轿,谓之“牵新人”。此时,媒人或送嫁妈举“双喜”米筛为新娘遮面,并念四句吉祥语,跨过旨在辟邪除秽迎祥纳吉的瓦片、风炉火,进入洞房。

【挑乌巾】

“挑乌巾”,即“揭盖头”的俗称。新娘入洞房,由新郎用“厘鼎”(厘戥杆)挑去盖在新娘头上的黑色纱巾,把挑下的纱巾置于帐上,三日后取下。俗称“挑乌巾”。据杜佑《通典》谓,此俗始于东汉魏晋之际,时无“盖头”之称。至唐宋始普遍用于结婚仪式。后世因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及娶归,新郎新娘“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古时揭盖头是请男家双全女亲揭的,与近代新郎自揭不同。新娘为何蒙上盖头?说法不一。据《独异志》载:远古时代,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自感羞惭,乃结草为扇,以遮其面。后世婚娶,新娘以“乌巾”蒙面即仿此意。无论是何来源其意不外避邪与遮羞。

【吃相见圆】

迎娶日,新郎新娘在鼓乐鞭炮声中进入洞房后,须吃“相见圆”,即吃糯米红圆。送嫁妈用红漆盘端二碗(各四粒)汤圆进房,念四句吉祥语,念完,夫妻各吃二粒红圆,后交手换碗,再吃二粒红圆,送嫁妈再念四句,寓二姓好合,同心永结意。

【拜堂】

亦称“拜天地”。此为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及夫妻对拜之礼。宋之前在特设的“青庐”交拜,宋以后多在家堂举行,故曰“拜堂”。唐代已行此俗,唐诗人王建《失钗怨》有“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结婚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近代拜堂在结婚当日,删繁就简,多不跪拜,新郎新娘改行鞠躬礼。

【启公】

新婚第二天早晨,新娘穿上礼服,由送嫁妈引领,到祖厝祭拜祖宗,俗谓“启公”。《辞源》释:“启,跪也。”启公,即跪拜先人之意。此为古代“庙见”遗俗,西周已有。《礼记》载:“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后改汉制婚后三月庙见为三日。总之行过“启公”礼,才能正式确认新娘作为男家成员的地位。晋江除启公外,还要启神明,有祝词曰:“新娘来启公,孝顺咱祖宗。新娘启观音,夫妻永同心。新娘启七娘,逐项像人样。”“启公”礼毕,按长幼尊卑依序与夫家人等行“相见礼”,并互赠相见礼物以作纪念。送嫁妈主持“相见”仪式,一一呼请入见,先以背相倚,后转正面相对;新娘请茶,受见者以硬币或纸钞“压茶钟”。

【吃房内桌】

此俗古称“合卺”。卺,古代婚礼所用酒器,即一个瓠剖成两个瓠做的酒器,新郎新娘各执一个瓠饮酒,称合卺,寓新婚夫妇同心永结,合体相亲之意。此俗见于周代。《礼记》载:“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自北宋而后,去剖瓠,删繁就简,改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晋江“吃房内桌,饮交杯酒”源于此。近代婚筵已无房内房外之分,新郎新娘与诸多远亲近邻,贵客嘉宾欢聚一堂,共饮喜酒即是。

【咬冬瓜】

“咬冬瓜”原是戏新娘的一个小节目,后成为闹洞房的代称。由闹房者取红线一段,扎冬瓜糖于线中,令新郎新娘各咬住线的一端,两人同时把线一节一节的咬进口里,直咬到中间那块糖,各咬住半块,身贴着身,嘴亲着嘴,定格成夫妇相亲相爱,难分难舍的镜头。送嫁娘有祝词道:“冬瓜皮青,用糖蜜甜。新郎新娘,亲亲嘴边。冬瓜皮红,娘子背官人。今日成双,好某(妻)好尫(夫)。”类似的节目颇多,给婚喜增添了浓烈的欢乐气氛。闹洞房之俗,西汉即有,历代相袭,迄今不废。俗谓“新婚七日无大小”,故从新婚之日算起,七日内不分辈分高低,身价贵贱,也不分男女老幼,均可汇集于洞房或喜堂“闹”。闹的形式很多,其间常夹杂一些不堪入耳的粗言秽语和不忍卒目的行动举止。此种不文明的“闹”,古代就出现过。晋代葛洪《抱朴子》载:“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同忍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闹房不断增添健康的内容,文明的气息。

【滚床】

“添丁”后,由一属龙的男孩在新娘的床上来回翻滚二三次,随嫁妈念祝词“翻落铺,生乾埔;翻过来,生秀才;翻过去,生进士。”此俗谓“滚床”。

【花烛】

旧时用于婚礼的大红蜡烛,因绘有龙凤彩饰,故称花烛。结婚之日点燃于洞房中,厅堂上,亦用于婚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新人下车,有几个女子执莲炬花烛在前引迎。后来以花烛喻结婚,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落灶脚】

下厨房,俗称“落灶脚”。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由送嫁妈引领下厨房,先拜灶君、土地、井神(水缸代),后作若干有关烹调的象征性动作。此为古俗,唐已盛行。唐代诗人王建《新嫁娘》诗可证:“三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但晋江的“落灶脚”之俗,已演化为一个个充满喜剧性的戏新娘小节目,如拿笊篱、摸箸笼、通灶孔等。

【换花】

结婚第三天,由新娘的幼弟和侄辈二人,携红帖二封并鲜花、礼品,同坐一轿来到男方家,由送嫁妈引领,先持帖在厅堂拜见姻翁母,再持帖到新人房请姐姐归宁,请姐夫同往做新女婿。晋江有“阿舅仔三日来换花,吃茶配冬瓜”的歌诀流传,说的就是这“换花”习俗。

【会亲请女婿】

此俗各地不尽相同。晋江与别地大同小异。婚后第五天,新娘一早起来梳妆打扮,乘坐一布轿或呢轿回娘家,名曰“归宁”。娘家设午宴宴请新娘在家时的女伴,称“会亲桌”。宴毕,再催请女婿光临,以表恳诚。傍晚时分,女婿乘轿到岳家,进厅堂先行拜祖,后拜见岳父母及女家诸长辈。至夜,赴宴入席,与女家戚友劝酒尽兴,谓之“请女婿”。

【引路鸡】

宴请女婿毕,新婚夫妇上轿“双人返”时,娘家备公鸡、母鸡各一只,装进笼子,系于新娘乘坐的轿后带回夫家,意为祝愿女儿、女婿和谐相处,白头偕老,像笼子里的鸡儿孙满堂。此俗台湾各地亦流行。

【长尾蔗】

新婚夫妇“双人返”时,娘家取两株连根带叶的甘蔗,首尾用红带子捆成一束,绑在新娘坐轿的一侧带回夫家,寓夫妇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像甘蔗一样有头有尾,甜甜蜜蜜。此俗亦流行台湾各地,其所取绑蔗红带为九尺,“九”与“久”谐意,有天长地久之意。

【头倒客】

结婚第二天新娘回娘家省亲,民间俗称“头倒客”。虽不是“双人返”,但仍备有一对引路鸡、一付长尾蔗,让新娘随轿于当日傍晚带回夫家。

【入门乌】

所谓“入门乌”,就是“双人返”或“头倒客”的新娘都必须在黄昏后天黑时候才能进入夫家,民间俗信“入门乌,生乾埔”的吉语。

【牵手】

旧时对已婚男女的称呼。或谓“这是我的牵手”,或问“这是你的牵手?”现在有些老人还在口头上保留此称。《番社采风图考》载:高山族平埔人,称男女成婚曰牵手,流行于台湾西海岸一带。“牵手”一词必是早时过往台湾的晋江人从海峡那边带回来,日久被普遍接受,成为两岸共同的婚俗。

【新人官】

结婚时的男子,俗称“新郎”或“新郎官”。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有“牵新郎回房”的记述。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有“今日做个新郎”的道白。可见“新郎官”之称来源亦早。

【新人】

“新娘”、“新人”、“新妇”都是对新婚女子的称呼。“新妇”之称,来源甚早,《战国策》已有“卫人迎新妇”的记述。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今俗以新娶男称新郎,女称新妇。”又称新嫁女为“新人”,因女孩子已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境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有“新人换妆毕……行参谢之礼。”可见,八百年前就有“新人”的称呼。

【结发】

结发,即夫妻。《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缨。”意思是女孩子许配人家后,以一种叫“缨”的彩线把头发束起来。成婚时由丈夫解下。后称元配为结发。此俗周代即有,其源甚古。

【新人房】

新人房就是“洞房”的俗称。洞房者,原指深邃的居室,古人俗信深可避邪,因此后来成为新婚夫妇居室的专用名词。据考始于隋唐,沿用至今。

【搓红丸】

婚娶之家在“办盘”的日子,请厝边婶姆搓红丸,用糯米粉配少量粳米粉加水碾压,至有韧性,而后搓成一个个珠子般大小的丸子,煮熟,加糖,分赠房头堂亲,每户一碗,以示报喜,称“惠丸”。除此,红丸尚有他用,如新郎新娘“上头”时要在厅桌上置红丸敬祀祖先,叫“上头丸”,又如新娘进入洞房时要与新郎共食红丸,称“相见丸”。搓丸之俗,由来已久。丸者,取团圆、美满、甜蜜之意。把丸染红,象征吉祥喜庆。

【姑换嫂】

又称“换亲”。男女双方各以其女互与对方为媳妇,或各以其姐妹与对方兄弟交换为妻,故名“姑换嫂”。此俗虽不多见,但南北方均流行。有因两家友好,门当户对而互缔佳偶的,也有因两家家境不好,无力置办婚事而互结姻亲的。婚礼与一般结婚同,唯可从简。

【指腹为婚】

指腹为婚多见于世交之家或姑、姨表之亲。两家姑或姨同时有孕,指腹约定,产后若一男一女,则相婚配,故称“指腹为婚”。此俗最早见于《后汉书·贾复传》:“复伤创甚,光武大惊曰:‘……闻其妇(贾复之妻)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南北朝时,此风特盛。元代以后曾明令禁止,但民间仍时有所见。

【同姓不通婚】

同姓不婚,始于周代。为使人们不乱伦常,不影响后代身体素质、以律条的形式严禁之。此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姓氏结构的分解,同姓已少有血缘关系,但法律仍不允婚。唐律规定,同姓结婚徒刑二年,若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惩处加重。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各杖六十,强制离异。由此可见,古代对同姓通婚之严。由于政府的律条与后来的社会现实大有出入,即最初同姓多有血缘关系的状况已根本改变,故至清末《大清现行刑律》颁布,才删去禁止同姓通婚的规定。

【年兜娶】

每年农历的年兜(十二月廿九日或卅日)是民间婚娶最方便的日子。原来结婚的日子必须请“日师”(择日先生)择吉日举行。但有的月令不容易选择到好日子,而男家又迫着要在年内结婚。因此,民间每每以“年兜日”是佳时令节无须有所禁忌,而择在年兜日婚嫁。所以有“廿九暝中滥糁扛”的说法。“年兜娶”又名“老鼠娶”,因为民间传说或图画剪纸有“年兜日老鼠娶亲”的内容。“年兜娶”如果是家庭贫穷的人,可以因为春节期间客人不多而少请客,能节省费用。

【公鸡娶妇】

所谓“公鸡娶妇”,就是男女两家原已定好日期结婚,忽男家因故未能按期迎娶,经双方父母商定,婚礼仍如期举行。俗以公鸡代新郎,藏于洞房床底,待新娘过门七日后移居鸡窝,不得宰杀,要小心喂养,让它自然死去。此俗少见。多是旧时侨乡人出洋谋生,羁旅异域,或潦倒难归,或卧病难返,或商务羁绊未能买舟回梓之故。“公鸡娶妇”虽有悖情理,但反映了出外人浪迹天涯的苦难历程和身不由己的辛酸遭遇。

【冥婚】

旧时男女未成年死亡,两家父母都想为其早逝的子女择配偶,使之男有家,女有室,在阴间有个好归宿。经双方协商同意,男家以花轿迎娶女家的木主,女家也认男家的死者为女婿。这种婚姻称“冥婚”。此俗周代已有,并予禁止。《周礼·地官》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因权豪仗势违禁,历代“冥婚”更为盛行,至宋代,甚至有为已殇未婚男女两家联婚做中介谋利的“鬼媒人”。

【新妇仔】

“新妇仔”即从小领养人家(多为贫家)未成年的幼女做儿媳妇,待成年后,再与其子“圆房”(完婚)的“童养媳”。此俗三国时已有。《三国志》载:东沃沮这个地方“其嫁娶之法,女年十岁,已相设许,婿家迎之,长养以为妇。”历代流行,以至近代。童养媳不仅要承担很重的家务劳动,而且还常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和体罚,是一种不合理、非人性的婚姻。今废。

【招赘】

亦称“入赘”、“进赘”。指男子就婚于女家,也就是男嫁女家,成为女方家庭的一员。这是夫从妻居制的一种遗迹。此俗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春秋战国及秦汉时的赘婿都出自贫家,其地位仅次于奴仆,颇受家族和社会的歧视。《汉书·贾宜传》:“家贫子壮则出赘。”赘者,质也。以家贫无聘财,以身为质,入赘他家。唐宋以后,赘婿的待遇有所改变,即负有为妇家承当门户、传宗续祧、赡养父母之责。旧时晋江亦时见招赘事,被招者多为穷家男儿。

【双头】

“双头”又叫“双头顾”,意思是男家和女家同时兼顾。由于男的是单丁,女的是独女,双方的感情又比较亲密,因此就达成“双头”协议。男的将女的迎娶到男家,宴请亲友证明结婚。

第二天,男的到女家也举行婚宴并住在女家。夫妻要承担双方父母的赡养和送终。夫妻生下第一个男孩跟着父姓,第二个男孩跟着母姓,余类推。如果只生一个男孩,则以父姓为姓,母姓为名。跟父姓的男孩长大后回男家继业;跟母姓的男孩留在女家继业;以父姓为姓母姓为名的男孩,留在女家,但必须顾及父家的香火及人情世事等。

【嫂就叔】

所谓“嫂就叔”,就是嫂死夫,与小叔同居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一般不隆重举行婚礼,只在结婚日请一些亲族长辈,以及村里有声望的人,吃一顿酒席作证,俗称“见证桌”。“嫂就叔”的婚姻虽没禁止,但不多见。

【二婚亲】

这种婚姻是男的续弦,女的再嫁。双方结婚时,要按几个约定俗成的条例办:一、女方坐的轿不再是花轿,而是“黑轿”,而且坐轿的起点既不能在娘家又不许在原夫家,而是选择在路中,或者可以在媒婆家里坐;二、女方在路中坐轿之前,要将一双旧鞋留于路旁,后静静地上轿。为何要留鞋?据说是怕死去的丈夫跟着去,有鞋在妻在之意;三、女的进门后,要在门后“启(拜)阿姐”,即拜见男方死去的前妻,以免作祟。旧时妇女深受封建礼教之害,由此可见。

【婢女出嫁】

婢女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她的婚姻完全由主人包办。主人往往将她当做商品出卖,一般只买一套“七件桶”作为嫁妆。“上头”不能在大厅,只能在厨房或草间。花轿出入从后门不能进大门。婢女也是人,在旧社会却不被作为人看待。

【寡妇】

对婚后丧夫独居女子的称谓。早在周代已有此称,《礼记》载:“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可见寡妇及其子女在封建社会是受歧视的。

【娶木主】

女方嫁前不幸去世,男方再娶前,把已逝女方的木主迎回供奉,俗称娶木主。另有一种情况是,富家女未订亲死去,父母为使其阴魂有所归宿,即找个清贫人家作配偶,遣婢扮成新娘抱木主出嫁。

【娶小姨】

男子娶正妻后,又娶一女为配,称“纳妾”(正妻之外的妻子叫“妾”),晋江俗谓“娶小姨”。纳妾者多为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为妾者则多是下层女子。妾的地位比正妻低,不能坐花轿,不能从大门入。纳妾之风,始于上古,《礼记》已有“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的记载。汉代郑玄注《礼记》云:“妾贱,或时非媵,取之于财者。”

【交番婆】

番者,外国也。古籍中又常写成“蕃”。《周礼·秋官》:“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婆,泛指女子,含有轻蔑意。所谓“交番婆”,就是与外国女子结合。晋江人多地少,历代都有青壮男子出洋谋生,寄身异国他乡,旅居小吕宋、大吕宋为最多。他们一去数载或十数载未归,餐风宿露,含辛茹苦,饱尝离乡背井的咸酸苦辣。其中有些人(含在家已婚及未婚者),或为生活方便,或为经商需要,或有别的原因,交一旅居国女子,称“交番婆”。有彼此自愿同居,也有正式办理结婚手续的。不管以哪种形式结合,他们都未忘记故土,都未抛弃唐山的发妻,依然按期汇寄批银,接济家费,而他们也能得到家中父母妻儿的理解与同情,甚至到了晚年还接受“番婆”回家团聚。

【离婚】

配偶双方解除婚姻关系,称离婚。《礼记》载,原始会社男女双方都有离弃对方的权利。这在春秋战国时称为“绝婚”。最早出现“离婚”一词的是《晋书·刑法志》。后来,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确立,妻子离婚的权利被剥夺了,仅凭丈夫一言就可休妻。丈夫可按“七出”提出离婚。所谓“七出”,即七种以丈夫意志为转移的离弃妻子的条件,一为无子,二为淫佚,三为不事舅姑,四为口舌,五为盗窃,六为嫉妒,七为恶疾。直至现当代,男女双方才又有了离婚的自由。

【婚联】

庆贺缔结婚姻的一种对联,其内容均是祝新婚夫妇的丽词佳句,如“花开并蒂,带结同心”、“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等。有异于一般春联。

【有喜】

《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此原指有喜庆的事,后专指妇女怀孕。明代孙钟龄《东郭记》曰:“大姐姐近日身体觉粗,敢是有了喜也。”有孕曰“有喜”,古已有之。

【忌兔肉】

孕妇妊娠期禁食兔肉。因兔子嘴豁,故民间俗信孕妇吃兔肉会生下豁嘴的婴儿。某些中医书亦有类似记述。此说毫无根据,不可置信。

【催生】

孕妇临产前,娘家要送鸡、鸡蛋、面线或婴儿衣物到男家,期望女儿顺产平安,谓之“催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有“催生”之俗,但此俗南宋前已有。

【报生】

旧称生儿育女为添喜,故婿家要遣人到岳家报喜,是谓“报生”。岳家即送一些表示庆贺及给女儿补养身体的物品。

【添丁】

新生男孩,俗称“添丁”。此俗始于唐。唐制,男子21岁服丁役,所谓“添丁”就是为国家添一名丁役。从家族而言,“添丁”是有后嗣之喜,必隆重庆贺。闽南方言,取“灯”与“丁”谐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凡生男孩的人家要买一对新灯挂在厅堂上,凡已出嫁尚未生育的女儿,娘家要送红白成对的莲花灯或观音送子灯,以求早日添丁。以“灯”喻“丁”,以“丁”设“灯”之俗,台湾亦普遍流行。

【洗三日】

生子三日,家人到野外采集或购买几味清热祛毒去湿的中草药同鸡蛋加水煮沸,并放金银饰物于盆中,为婴儿洗身,并念祝词,也有出生第五天才洗的。洗毕,取蛋,在婴儿额角或身上摩擦几下,认为可免疮疡,放金饰物可镇惊。给婴儿换衫时,取红绳子缚住两袖口或系于两手,俗信可使小儿安静乖巧,长大不胡为。这都是一种象征性的期愿。此俗起源甚早,唐宋盛行。唐诗人韩偓《金銮密记》载:“皇女生三日,赐洗儿果子。”宋代诗人梅尧臣,五十八岁得子,至三朝,欧阳修、范仲淹等皆作“洗儿诗”以贺。此俗有卫生作用,一直在民间流行。晋江民间每逢婴儿出生三日,还要煮油饭分送亲邻戚友,以报婴儿健康平安。此后,还要“做七日”、“做十四日”,敬祀“床母”,宴请宾朋。

【做月内】

“做月内”,即“坐月子”,指孕妇分娩后一个月内要在产房调养身体,哺育新生儿。不得出门走动,以免感受风寒;不得出入寺庙,以免亵渎神明;不得见生人,以免犯邪。这些禁忌多有迷信成分,不可信。此俗起源甚早。据典籍记载,周秦时已设有供宫中妇女分娩的产房叫“侧室”,明代宫中则有“月子房”之设。月内不能出产房,饮食要在产房,满月后方可走出产房。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做月子”是很重视的。

【做满月】

满月为“弥月”的俗称,指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周秦时期,以胎儿足月称作“弥月”。《诗经·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即指姜嫄怀后稷,满十个月即将顺利分娩。后泛指小儿出生满月。“满”与“弥”同义。庆贺新生儿满月,谓之“做满月”。

北齐魏修撰《魏书》已有“满月”的记述,可见“满月”之俗早已有之。清代顾张思《土风录》载:儿生一月,染红蛋祀先曰做满月。

唐高宗纪龙朔二年七月,以子旭轮生满月,赐酺三日、盖始于此。

此俗历代相沿,流行千年,迄今不衰。晋江人做满月颇隆重,生男尤甚,要“洗儿”、“剃满月头”,敬祀“床母”、“七娘妈”,分赠“满月蛋”、“满月丸”、“满月馃”、“满月油香饭”,还要请亲戚朋友吃“满月宴”,饮“满月酒”。

同类推荐
  • 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本书是近两年来国内外文化领域内顶尖专家在北大表述与传达关于“文化产业”主题精彩观点的文本形式。
  •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

    本书共分为基础知识、现代茶文化、技能训练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知识、茶艺编创、茶席设计、茶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茶叶的识别与储藏等。
  •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 中华典故(中)

    中华典故(中)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历代名臣

    历代名臣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纪元纵横

    纪元纵横

    剑与魔法的纪元早已不再,众神争霸的游戏周而复始。在这蒸汽和超凡能量并存的时代,人类该如何求生?邪恶神灵的眷者肆虐,信仰杀戮者纷纷冒起。命运给了我一次机会,在这神秘诡异的非凡世界里,借着纪元的余晖,缔造一段热血不屈的传说。
  • 七海霸主

    七海霸主

    顶级玩家穿越游戏异界,头脑之中记载着无穷尽的游戏经验,拳头中蕴含着龙之后裔的狂暴力量!两世为人,誓要圆上前世未完成的夙愿,成为那称霸七海的豪强霸主!失落的遗迹,国王的宝藏,美人鱼的香吻,力量的传承……海上有你想要的一切,就看你有没有实力去索取!雇佣最强的隐藏船员,制造最强的帆船大炮,组建最强的海上舰队!大海之上,谁与争锋?……PS:作者已有二百万字完本作品《海盗系统》一枚,是写此类题材的老手,放心收藏阅读。
  • 重生回到出生时

    重生回到出生时

    一位学生妄想自杀后重生,有人帮助了他,却付出了生命,一对夫妻,跳楼的孩子,莫名其妙多出的孩子,推学生跳楼的究竟是谁。
  • 诸天古界

    诸天古界

    终此一生,誓顶青天,立黄土,不要这浮云再遮我顶,不要这山再阻我路,纵粉身碎骨玉石俱焚,不悔
  • 妖还

    妖还

    在那个人与妖共存的年代,流传着一个有关于妖的传说。每过个几十年,妖就会回到他们修炼的地方一段时间,然后再重归人间。但这次,离人们最后一次见到妖已逾百年。妖究竟去了哪里?是死了,还是活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凤求凰:绝色邪王逆天妃

    凤求凰:绝色邪王逆天妃

    妖孽年年有,今年特别多。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上至亲爷爷,下至扫地大妈,都当她好欺负是吧,她颜值负数?那京城第一美人是癞蛤蟆!她是废材,那第一天才是蚂蚁,一大一个死!丹药师很稀少?偏偏她不小心炼了个神级皇级,召唤师几乎没有?她大把大把神兽当狗骑!符咒师很吃香?她符咒多多当厕纸擦!美男全到碗里来,谁还稀罕你这个三皇子!我家美男特别多,闷骚的活泼的英俊的潇洒的风流的专一的可爱的严肃的,上至大叔长腿欧巴,下至正太萌萌哒!
  • 花落花开半夏小姐要翻天

    花落花开半夏小姐要翻天

    此文两主都为女,并非百合!!前朝公主,委身于睿府小姐。母亲是真,父亲是假。报仇之心,日日夜夜在姐姐心里,妹妹却放开浅陌。他,他。两个王爷,真的是一样的吗?看不出来,难以猜透。他,为了她,上刀山下火海。他,却是杀害她的真凶。他和她远离世间,他和她留下难以的冤仇。他是否愧疚呢?亡魂归来……
  • 名侦探柯南之平成双煞

    名侦探柯南之平成双煞

    一位是高中生侦探,有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美称的工藤新一,另一位则是日本东京警视厅总监的儿子宫岛探,有日本警察的救世主之称
  • 人心时代

    人心时代

    〖小蟹新书《木棉花盛开之时》已发,请各位友移驾~\(≧▽≦)/~〗{这是小蟹第②本完结的小说,依旧没有编辑找来,但是!要坚持!}『看书须知:本书将带您看透人性丑恶的一面,也希望您读后明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