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25

第25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10)

“自然”本是一个老庄用语,魏晋时期多与“名教”对应,或即视为“名教”的对立面;就此而解“实相”,其含义与“自然”大体相当,指摆脱名言之后的本然状态。罗什不用现成的“自然”而改译为“实相”,大约因为它更具佛教的本色,这也与他改译“本无”为“真如”的动机相同,在概念的内涵上,没有什么原则不同,但在理论体系上,却与老庄以至玄学区别开来了。

《妙法华·序品》说:《法华经》的本名是“无量义,教菩萨法”,而“无量义”的意思,就是“从一实相生无量法”。此品还说,佛说《法华》,归根结底在于“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卷四)。即使佛眉上发出的白瑞光,也是佛以“方便力”“助发实相义”的表现。如此重要的“实相义”究竟是什么,《妙法华》并没有明确诠释,我们只能从其具体的陈述中略见一二。

卷五《安乐行品》中说:“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又说:“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

与此类似的说法还有一些,如卷一《方便品》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等。这“寂灭相”、“第一义”通常都可以作“实相”的同位语。

如此看来,《妙法华》似乎只是重复罗什译介的般若中观学派观点,把“不生不灭”、“空无所有”的“无性”当做诸法实相。但事实并不尽然。《方便品》中载有二段颇重要的偈: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无性”是“法”的本质规定,正由于诸法“无性”,“佛”才有可能从缘兴起,因此,佛所说法尽管有种种差别,但归根结底,本质“无性”。“无性”之作为本质,存在于一切法中,而不同种类的法,就成了“无性”得以存在的“法位”。从佛教内部说,“无性”常住于三乘法中,三乘即是“无性”住的“法位”。推及世间现象,则“无性”也成了“世间相”的本质。这样,《妙法华》所讲的“实相”,就不再像般若经类那样但从否定意义上讲“性空”,而且也包括了它赖以“住”于其中的各种“世间相”——没有三乘就没有一佛乘;没有世间相,也就没有实相。佛乘存在于三乘法位中,实相存在于世间相中。《法华经》之所以强调会三归一,把方便视为大乘的生命,理论基础即在于此:“实相”不能离开“世间相”,“无相”不能离开“有相”,据此也就特别发挥了关于差别性的思想。

在《方便品》中当讲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以后,接着就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段话是《正法华》所没有的,简称“十如是”。“如是”是“如实”的意思。意谓这“十如是”是实相存在于诸法中的特殊形态,是众生个性得以形成和借以表现的主要方面,因而也就成了观察世界和众生的重要方法。其中“相”是指事物的外部形象;“体”指其内在体性;“力”指事物的对外作用;“作”指其内在的作为;“因缘”与“果报”既可泛指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也可特指众生自身的业报关系;“本末究竟”则是探究世界人生的根本因和终极归宿。它用这样五对范畴十个概念,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推进了佛教对事物的个性认识,是《妙法华》对佛教认识论的一大贡献。天台宗重新设定“三千世界”,就是把“十如是”当做最重要的元素综合进去,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的。《如来寿量品》记佛所说“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也是“十如是”的具体运用。

六、 “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

《法华经》把自己流通的范围,限定在“末世”、“恶世”,是一部适应“末世”、“恶世”需要的经典。僧侣必须深入恶世传播佛教,既要在恶世修行,又要同恶世打交道,这就需要一套既不失佛教立场,又要有在社会生存延续下去的观念系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法华经》为宣传自己,也是为大乘布教制定的一套处世原则。

这套处世原则,与戒律不同,也与道德无关,而是应对世事、待人处物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法,总名叫做“安乐行”。《妙法华》卷五《安乐行品》列有四条,称“四安乐行”。

第一条,“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其中“菩萨行处”,指心“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意思是,菩萨于修道传法时,必须安住于“忍辱”的心态,以“柔和善顺”对待种种可能的羞辱和伤害,无执著,无善恶是非,无怨恨,不报复,亦不惊恐。同时“于法无所行”,虽行菩萨道,说大乘法,但与“诸法实相”相应;心地是无分别,但也不是不行菩萨道,不作分别。这指的是菩萨应该具备的认识。

关于“菩萨亲近处”,指菩萨应该和不应该亲近的人事和思想。不应亲近的范围很广,首先是“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与官方保持距离;其次是“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等,与非佛教思想划清界限;再次是疏远“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以及打斗魔术等游戏等;更不能亲近“旃陀罗”以至扑杀或屠杀生畜者。对于上述各色人等,是不主动前去亲近,但不等于拒绝往来。所谓:“如是等人,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为其说法,而无所希望,是对付上至国王、下至贱人的基本态度。至于声闻四众,也不应主动亲近,“亦不问讯”,即使在讲堂上,也“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此外,还有一些人群,不许亲近,这包括女人,尤其是小女、处女、寡女,以及五种不男,“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同师”。

对于这些人的态度,与整个《法华经》那么热切于向外布道,纳三乘于一乘的基调有些不协调,但也可能是实情——它的观点大约并不都受到欢迎,所以来者可以不拒,但决不抱什么希望,出于无奈,也还要一些骄矜。而不与女人等亲近,那其实是近乎防非的戒律了。这大体反映了一些有资质的法师们的品格。可这样一来,菩萨可亲近的范围就相当狭小了,在人群中,是“善知识”、“法师”之辈,在佛“法”方面,此品强调的是“禅观”。

以上所说的是行为准则,又名菩萨“初亲近处”。还有一个思想准则,叫“第二亲近处”: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观如是法相。(《妙法华》卷五,下同)也就是在处世应物、弘扬佛法时,必须与“实相”相应,以空观观察一切,处理一切。

“安乐行”的第二条,是慎于言,莫谈是非好恶,避免祸从口出: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其〕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意谓对世间人事,一切悉无毁誉。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这是在大众中演说的技巧:首先要使得听众不起反感,避免引发争论,但要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失既有的立场。

“安乐行”的第三条,是建设处世行道的大乘观念。除了“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等外,重要的是“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只有这样,才能对菩萨大师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从而说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

“安乐行”的第四条,是把上述诸“想”化为实际的行动,以大慈大悲之心,深入各类众生,坚持为之说《法华经》,推广《法华经》。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是否是菩萨,只要他们对于“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都要“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四安乐行”的形象表征,是《法华经》塑造的“常不轻菩萨”。这一菩萨得“常不轻”名的原因,在于他对出家和在家男女的态度: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妙法华》卷六)他曾因此常被骂訾,不仅不生瞋恚,反而“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卷六)。这也是一种忠于自己的信仰,为在民众中传教所必备的品格。

“四安乐行”虽是教人传播《法华经》的方法,但也有一般意义,即佛教如何入世传道,而又保证传教者自己的“安乐”。《法华经》的处世原则和价值观,也由此得到体现。中国禅宗受《法华经》这一思想的影响就不小。慧能以“忍为教首”,《坛经》讲“言满天下无口祸”,就都是来自“安乐行”的精神。

同类推荐
  •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

    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百年佛缘:生活篇

    百年佛缘:生活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热门推荐
  • 源来爱你

    源来爱你

    年少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很简单,只是因为那天阳光正好,他有刚好穿了一件白衬衫。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出现一个人,她成为你的例外,成就你全世界的幸福,她会让你明白为什么你跟其他人都没有结果。她任性,他宠着。
  • 我真的是幕后黑手

    我真的是幕后黑手

    黄河之上,何故滔天巨浪,龙蛇呼啸?昆仑绝顶,何故万丈金光,天宫隐现?扶桑之下,何故龙棺浮沉,丹炉枯朽?灵气复苏,神话再现。扯起弥天大谎,将诸世之人欺之。我站在帷幕之后,做那幕后主宰。书友群:689094047
  • 御妖门庭

    御妖门庭

    蛮荒山海之物,可以成为人们敬仰之物谓之神,可以成为人们畏惧之物唤为妖…曾有神除妖,又或有妖弑神…当得阴阳平衡被打破之际,曾经是众神和众妖娱乐场所的居酒屋“御妖庭”,便是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它的到来是执行昼夜的平衡,以及光暗的交替…但是…当得生活在“现世”的人和其中一种存在达成共识之际……以自身付出的代价作为交换,驱使神或者奴役妖,这些……再是简单不过了……当然…凡事都有相对性……被它们所奴役和驱使…同样也是再简单不过…
  • 原来蓄谋已久

    原来蓄谋已久

    遭遇未婚夫和堂妹无情的背叛和算计,情伤心碎,一晚荒唐,误惹林先生,不想他是只腹黑大尾巴狼。被他撩拨得不要不要的,他却丢下亿万资产在我名下,玩起了人间蒸发。他给的期限,我撕下最后一页日历,他又带着只差分毫便致命的伤在后一秒出现。“对不起,林先生,过期不候。”我打算一刀两断,却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他说,只要不死,爬也要爬到你身边。”到底我和他只是一晚的露水情缘,还是隐藏了蓄谋已久的秘密……
  • 恶魔仆人少年主

    恶魔仆人少年主

    年仅10岁埃尔·霍华德失去了父母和唯一的姐姐。经常受人欺负,一怒之下,他召唤了地狱最完美的恶魔,加卡斯,并定下契约,把所有侮辱过他的人全部杀死。并成为自己的管家,服侍自己。当所有的仇人杀尽,将自己的灵魂奉献给加卡斯,并成为恶魔少爷。把所有有怨气的少爷召集到一起,开始又一轮的杀戮。
  • 药鸟

    药鸟

    因为一时的保护,我愿意用生命去守护你用生命守护的东西。
  • 笑看江湖路

    笑看江湖路

    莫名其妙的穿越,莫名其妙的被拜师学艺,这是什么情况?她,是一个只爱钱财不爱美男的贪金女。愿望是搜刮全世界的钱财,不过既然有美男,那就勉为其难的收下吧,不要白不要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地府小判官

    地府小判官

    李泽成了一名光荣的地府工作人员(判官),其实一开始他是拒绝的,奈何好处多多,先勉为其难的做着吧。
  • 反派是我养的崽

    反派是我养的崽

    春景意外穿越了,得到一个名叫‘养崽系统’的东西。它说重活一世的唯一条件便是养一个崽崽。只养过猫猫狗狗,而且猫狗还离家出走的春景下意识就要拒绝。养猫猫狗狗尚且困难,何况是养一个会说会闹的小崽子呢。本来还抱有一丝排斥的春景,在看到白嫩软萌的小崽崽时,瞬间被可爱击中心脏。后来—真香。艾玛我家崽崽真是又可爱又聪明又听话,既懂事还贴心,像个小天使,是天下第一好。自家崽崽天下第一奶。——真反派大佬&假软萌小可爱脸上笑嘻嘻,心里mmp。不要小裙子,不要亲亲,你快放开我啊啊啊啊啊啊!!!
  • 网游之我有三十六计

    网游之我有三十六计

    快乐游戏,幸福装必!看一个颜王在游戏中哼哼哈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