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34

第34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9)

在行进中参学的菩萨,只有两位。一位是观世音,卷五一记他居光明山,“成就大悲法门,光明之行”,显现种种妙色化身或同类身,摄取众生,以令一切众生离诸杀害、贫穷等恐怖为教门,“灭除恐怖而为说法”。另一位名“正趣菩萨”,是从东方来诣观世音的,他讲的是“菩萨普门速行法门”。在普贤行的无数法门中,只用“大悲”一种法门去界定观世音的职能,是《华严经》对他的肯定,也是一种限定。

至于其他沙门,卷四六有海潮国“仙人”,在林中“服树皮,绕发草座”,讲“无坏幢智慧法门”。有名方便命者的“婆罗门”,讲“菩萨无尽法门”,提倡苦行,谓:“若能登此刀山、投火聚者,菩萨诸行皆悉清净”;“五热炙身时,放大光明,乃至普照阿鼻地狱,除灭苦痛……见斯光者,命终生天”。善财童子由此而“于婆罗门所发起真实善知识心”。卷四九记一名“随顺一切众生”的外道,说“至一切处行法门”:“安住至一切处菩萨之行,成就普观三昧法门,无依无作神足”,以平等般若光明观察分别一切诸趣,以种种方便饶益一切众生,或教世间种种技艺,或以“四摄”摄取众生。这些沙门,本是传统佛教的宿敌,现在也成了学习的对象,因为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有《华严》精神。

3 天神与精灵

万物有神是《华严》的重要思想。卷五七记参与“胜日光如来道场”集会的就有“一切天龙八部鬼神,乃至无量净居诸天,地神、风神、海神、火神、山神、树神,丛林、药草、城郭等神”。这类神灵,都有参与佛集会的资格,也都具有如来性,因此,他们不只因为自身具有特殊职能,而且也以深谙佛法成为学习的榜样。像作为诸佛之母的摩耶夫人,过去世就是“道场神”(地神的一种),所以地位同样不容小视。

在记载的诸神中,以“夜神”最多。夜神是对星宿的拟人化。卷五一记迦毗罗婆城夜天,于彼城上虚空中住,身上现一切星宿及其光明,成就“菩萨光明普照诸法,坏散众生愚痴法门”,于夜暗人静、鬼神盗贼游行、日月不见时,以种种方便,灭其恐怖,救护众生,免除诸难,断其迷惑,照除长夜昏冥。以此喻菩萨给众生以空智,而不坏众生性的特性。另有“甚深妙德离垢光明”夜神,成就“菩萨寂灭定乐精进法门”,光明照路,除灭暗冥,也是这个意思。

卷五二至卷五三等记,围绕如来有许多“夜天”,有的宣扬“普光喜幢法门”,以“戒香普熏一切众生”。有的获得“教化众生菩萨法门”,“显现菩萨教化一切世间法门境界”,于“众生愚暗中出生一切智光明”。有的成就“菩萨无量欢喜庄严法门”:当众生与父母兄弟欢娱燕集时,令与诸佛菩萨共会;与妻子欢会时,令具足大悲等观一切;若处王宫殿,令逮得贤圣快乐等等。有的夜天,主讲“甚深妙德自在音声法门”,于“一切世界为明净日”,以观察法界、随顺法界、摄取法界。有的夜天主讲“菩萨无量欢喜知足光明法门”,“以知足法,养智慧象”,安乐生死。有的愿以“勇光明守护众生”,讲“随应化觉悟众生长养善根法门”,大慈大悲,现无量色身,令众生得菩提。

其他无情物成神者的情况与夜神大同,卷五一记某城神“大天”,在城内大法堂上化身,讲“菩萨云网法门”,现示积聚诸金玉珠宝,及“一切娱乐具、五欲境界”,又复显现诸童女众,令其供养如来,教众生布施。摩揭陀国有道场“地神”,一万“地天”,成就“不可坏藏法门”,常护菩萨,入诸佛秘密教法,开发无量地下宝藏给善财童子。卷五八记一“林天”,讲“菩萨受生自在法门”,“菩萨生如来家,为世间灯”的因缘。“为世间灯”,即为世间作“眼目”,是菩萨世间行的一大理想。

在讲述这些天神时,大都要讲到他们获得天神果报的业因——主要是信仰佛教,践行佛教愿望,由此启发听读者,把他们当做榜样,归依佛教,尤其是《华严》阐释的佛教。

《入法界品》最后安排的善知识是三大菩萨:弥勒、文殊和普贤。其中弥勒是佛教理论的最高代表。据卷五八介绍,他居住在南方海涧国的大庄严藏园林中名严净藏的大楼观。善财童子有一大段话是对此住处的颂扬:此是诸佛菩萨善知识,是诸佛塔,是如来像,诸佛法宝住处……此是众圣,亦是父母,亦是福田;此是一切法界境界。由此思念诸法:

非常非断,非生非灭,非无因作。舍离有见,诸颠倒惑:谓从自在而生诸法,本有实性,次第而出,离我我所。深达缘起,入诸法界,见有为法,犹如镜像,离有无性,不生不灭,灭邪痴惑;了诸法空,悉无自在,超出诸相,入无相际……悉知一切从因缘生,如因印故而生印相,如电如梦、如响如幻,各随因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随业受报,以善方便润泽诸法。这段话中的前三句,相当于龙树《中论》开首偈颂的压缩;“舍离有见”所批评的,是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观点;“深达缘起”之后讲的是缘起性空的般若观;“随业受报”即是不著“断见”的般若方便。据此而言,善财童子理解的弥勒思想,与龙树《中论》所述的般若要义相近。

但进一步发挥,就有了差异。弥勒住处还被认为是“知一切法无自性者,不虚妄取一切业者,了知一切心意识相者”的住处,尤为特别的是:以一劫为一切劫、以一切劫为一劫者,以一切刹为一刹、以一刹为一切刹、而亦不坏诸刹相者;以一法为一切法、以一切法为一法、而亦不坏诸法相者;以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为一众生、而解众生无差别者;以一佛为一切佛、以一切佛为一佛、而解诸佛无有二者;以三世为一念、以一念为三世者;于一念中诣一切刹者,普照饶益一切众生者……依善知识不昧法者;住一切魔宫不乐欲者;入一切相而不舍一切智者……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坏法性者……不离一切毛端处、而现一切世界、普为众生说正法者……住空三昧、灭无见者;住无相三昧、为化众生不舍相者;住无愿三昧、不舍菩萨一切愿者;一切烦恼业中得自在力、为教化故示现随顺烦恼业者……修大慈大悲、不随爱者……观四真谛、而不证诸果者……修八正道、而不永出生死难者;观阴炽燃、而不永灭于五阴者;离四魔道、而不永舍诸魔觉者……观真如相、而不证于实际法者;现学一切乘、而不舍离摩诃衍者。(《华严经》卷五八,下同)总之,“如此楼观,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处”。据此,弥勒的理论,包容了一切佛教体系,从般若到唯识,说一切有及二乘,最终统一于大乘不离生死、不舍众生的华严观上。因此,不妨把这段话看做华严家对当时佛教的总结:承认差别而圆融无碍。

弥勒接见善财,称赞其为“勇猛精进,专求实义”者,而后推荐他继续“往诣文殊师利,问诸法门智慧境界,普贤所行,彼当为汝分别演说”。于是文殊师利遥伸右手摩善财顶,表示对他的行为的认可,并说,若想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所行,如是所住;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原底,若渐趋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卷六,下同),决不能满足于一善根而不精进,于其已经成就阿僧祇法门之后,“复令得入普贤所行道场之内”。这样,普贤道场就成了《华严》所唱菩萨行的究竟处。

在善财的眼中,普贤道场名“金刚藏道场,于如来前处”;普贤于此道场“莲花藏师子之座,大众围绕”。“普贤菩萨一一毛孔放一切世界微尘等光明,普照一切虚空、法界等世界,除灭一切众生苦患”,具有灭除一切众生苦患的“神力”;普贤“一一毛孔出种种香云,普熏十方一切如来及诸眷属”,是以全身供养诸佛的楷模;普贤“出一切世界微尘等三世诸佛,充满虚空,无依众生为作归依”,三世诸佛悉是从普贤光明中兴现出来的;“普贤一一身分,一一肢节,一一毛孔,悉见三千大千世界”,自舍宅宫殿,到三界五道教化众生,“如是等事,皆悉显现”,普贤又成了映显世俗世界及菩萨教化的源泉。按经文解释,这一切现化,都是普贤“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的结果,而从《华严》的整体哲学看,这实是“如来性起”、“三界唯心”的对象化、外在化。善财由此悟得:“一切法界海大方便波罗蜜门,得知一切众生欲性智慧波罗蜜门,得普贤所行智慧波罗蜜门。”即观法性空而不舍方便:方便包括对众生欲、性等个性的认识;性空即是般若智慧。

此时普贤摩善财顶,并对他说:汝且观我清净法身,无量劫海行菩萨行之所成就……若有众生闻我名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若见若触,若迎送,若随行,若见光明,若见震动诸佛世界,乃至梦中见闻我者,亦复如是;若思念我者……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我修净佛刹者,必得往生清净世界;若有众生见闻我身,必得生我清净身中。尔时善财“能自究竟普贤所行诸大愿海,不久当与一切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普贤崇拜就这样产生了。善财的“入法界”则成了普贤崇拜的缩影。

在《入法界品》里,文殊是般若学的代表,是指路者;路是普贤行,普贤是佛愿的体现,参学善知识,则是普贤行的根本宗旨;最后见弥勒,弥勒是最高的佛教学者,是入法界思想的总结者。通过对善财童子形象的塑造,示范了该品独具特色的菩萨行。

二、 “入法界”的理论基础和深入世俗生活的价值观

所谓“入法界”,即是“悟”法界,认识法界;通过深入世界众生万物的现实生活把握法界。那么,什么是《华严》讲的法界呢?

关于“法界”这个概念,前已说过,通常是一指物种,一指佛因。《俱舍论》着重从这一概念的来源解释,故释为物种、万物的品类。《中边分别论》卷上则着重从佛法之因上作解,故曰:“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华严》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使用“法界”这一概念的。在《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中讲到佛身时说:此处无边际,广大如法界,一切无不至,湛然不变迁。说明“法界”的特征之一,是与“法身”同位,广大而无边际,恒常而不变,即具有遍在性与永恒性。同品解释“法性”说:譬如种种数,皆悉是数法;诸法亦如是,其性无别异。譬如数法十,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这说明“法界”的又一特征,是与“法性”同位的,为诸多差别事物中的抽象共性:不论哪个数,也不论数到哪个数,都隶属于“数”的概念。从“数”的共性来说,“数性”没有差别;它们的差别,是认识(智慧)造成的。由于“一至无量”的个别数都隶属于“数性”,“数性”就成了个别数的原因;能成为原因的“数性”,即可称为“数界”。《十无尽藏品》中有这样的问答: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十二缘起及法界。唐译本把“十二缘起及法界”一语改译为“缘起法性住”,可见所谓“法界”,实质上就是“法性住”,亦即住于“缘起法”中的“性”——法性。

因此,所谓“法界”有四重规定:不变的永恒性,广大无际的遍在性,作相关事物的共性,为相关事物作因——这些事物中,即包括佛法和成佛的一切因素。

事物有多少,佛法就有多少,法界也就有多少。事物与佛法无限无尽,所以法界亦是广袤绵延、无穷无尽,可以作出种种分类排列。见诸《华严经》的就有“三世法界”、“诸佛法界”、“一切法界”、“无量法界”、“清净法界”、“妙法界”以及“法界无量”、“法界遍至”等,它们都是成就“圣法”,导至佛地的根本“因”。

《华严》的前分,卢舍那佛及其光明是“法界”的表征,佛的神力及其普照则是万物生长和菩萨得以成佛的主要原因。《华严》的中分,“法界”的主体转移到了三界本原的“心”和诸佛得以兴起的“如来性”。到了《华严》的后分,“法界”则分布到了世间一切有情和非情之物上。因此,对于卢舍那的认识,就是对法界的认识,对三界唯心和如来性起的认识,也是对法界的认识,但从《华严》看,唯有“入法界”才是对法界的完满把握。卢舍那及其光明,侧重说明的是法界的遍在性和永恒性;三界唯心和如来性起,侧重表达的是法界作为世间之因和成佛之因的基本功能;入法界则强调法界在个别事物中的存在,以及通过对个别事物去把握法界的特殊意义。

如果从近现代哲学的视角考察,大体可以说,法界相当于一切事物的共同属性,所谓一般、本质、抽象概念、普遍原理或法则;佛教自说一切有部开始,就把法界视为个别事物的成因、追求掌握的真理,《华严》继承了这一传统观念,但作了根本性修正:

第一,法界的实质不是“有”,而是“空”,因为只有空,才有作“业”的可能,由此与有部的思想体系区别开来。

第二,此“空”只有否定意义,即对“三界”世界和基于“一心”的“诸佛”世界的真实性的否定,但肯定它们是虚妄梦幻的存在,而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纯粹的“无”,这相当于般若中观学派的因缘性空、方便为有之说。

第三,梦幻虚妄的根源是“心”的颠倒,梦幻虚妄可以否定,“心”的存在不容怀疑,由此发展出唯识瑜伽行派,“唯识性”便成了“法界”。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一是多少

    一是多少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六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禅说心得

    禅说心得

    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结婚的时候,大家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呢?“这个人有多少钱?”“学历如何?”“地位高不高?”“外貌怎么样?”通常,人们都是像这样反复思量,然后做出选择。我有所欠缺,所以我需要对方,这就形成了某种依赖心理。问题在于,对方恐怕也是如此。真正的婚姻生活开始后,彼此的期待瓦解了,问题和矛盾也就产生了。我们要知道,幸福是不会随着婚姻的到来而自行到来的。幸福甚至与婚姻无关。人只有独自生活不感到孤独,共同生活也不觉得麻烦的时候,才可以结婚。在婚姻关系里,得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两个人都完善自己,彼此适应。僧人打坐磕头是修行,而夫妻俩从不适合到逐渐适应对方,这也是修行。少年夫妻,老来伴。以诚相待,人生一晃即过。智光大师以如上忠告作为贺礼,希望大家铭记在心。
热门推荐
  • 独居将心

    独居将心

    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抗倭名将,不世出之将才,拥有赫赫有名的“戚家军”。他名垂千古,屡战屡胜,倭寇闻之丧胆,百姓敬仰无比。他的光华四百多年来无人能及。她生于武学之家、名门之后,自幼习武,剑法超群、枪法出神,她像男人一样勇猛无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魄,却独独少了女子该有的那一丝温柔,是他名副其实的“悍妻”,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样强悍无比的她竟被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温柔”小女子所替代,他很纳闷,可是,他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清穿之我是四爷福晋

    清穿之我是四爷福晋

    好不容易实习转正了,结果老天跟我开了个大玩笑,就这么穿来了满是秃瓢的大清朝,得了,既来之,则安之,我就不信我这个21世纪的新新人类还搞不定几个古人。小剧场“爷,妾身近日身子不适,不能服侍爷了。”“哦?是吗?那爷帮你治治”“妈蛋是谁说四爷冷若冰山,不近女色的,你过来,我绝对不打死你。”――――且看现代小白领是如何俘获四爷芳心,玩转古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舍得全集

    舍得全集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做到懂得取舍,只有适当的“舍”,才会有“得”。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在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薄荷苏半夏

    薄荷苏半夏

    “永远都是一半一半,那么就一半现实一半虚幻,一半幸福一半残忍,好不好?”站在一半夏天的阳光底下,苏半夏抱着那盒大大的冰淇淋,泪水化开了里面的绿色薄荷。周末站在那面紫罗兰花架下,轻轻地说:“苏,那个时候,我跟你一样,现在换我陪你,好不好?”冰凉的指尖抚上干红的眼,苏半夏终于哑着声音,“措措,我再也找不到沈煜了……”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三辑:科学发明家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三辑:科学发明家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银色的子弹

    银色的子弹

    二十年前,Cain制造的生物席卷全球,带来的黎明是血色的。十三年前,人类试图反击,虽然夺回了一些领地,但是代价却让人类无法承受。七年前,人类第二次进行反击战,惨败而归。现在,我们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