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87

第87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3)

第二,某些侧重点有所转移。现取三段话试作比较:梁本唐本“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是观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如是知已,则知始觉不可得,以不异本觉故。”在这里,梁本称“佛智”为“无念”,唐本改作“妄念无相”;梁本称“不觉”为“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唐本改作“妄念相续,未曾离故”;梁本称“得无念”,唐本改作“妄念息”,“皆悉无相”。这种更改,直接涉及了义理上的变化。按梁本的解释,“念”就是心动,心动就是“无明”,“不觉”,这是人生流转世间的根本原因;真心的本性是“无念”,无念就是心静,心静就是“智慧”,“觉”,就是出离世间的根本原因。因此,它在实践上要求“离念”,回归原始的“心静”、“本觉”的状态。唐本不强调“无念”,也不一般地反对有“念”。因为念有正、妄之别,“正念”在佛教的认识修持和实践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妄念”才是需要克服和息灭的主要对象。“妄念”的内在认识机制是有“分别”,其集中表现则是有“相”。“相”相对于“体”、“性”说,有现象、假象的意思,也泛指主观的表象、映象、语言、概念和客体的形状、相貌、特征、个性等,其实际所指,是那些能够引起是非、善恶、爱憎等思想感情欲望的一切差别性和特性。所以内息妄念,也就要求外止诸相,达到“无相”;而“妄念”的本质就是“无相”。

新本《起信论》这些思想上的细微变化,与当时的禅宗发展形势可能有极大关系。

禅宗自弘忍之后派别林立,至少有十个山头很有势力,在思想上大致可分二大体系,其一是以四卷《楞伽》为旗帜的禅师,而后发展成为法如、神秀、玄赜以致义福、净觉等所谓北宗体系;另一支用《金刚经》传法,形成为智诜、慧能以致神会、处寂等所谓南宗体系。这两大体系至少从弘忍开始都是以梁译《起信论》为真正的理论基础,至此而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南宗推崇《金刚经》,而《金刚经》并没有“无念”这个概念。此经反复强调“不住”或“无住”,所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不住”,即不住于“六境”,按“唯识无境”的说法,也就是“不住于相”,所以“离相”或“无相”就成了《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以至于说:“实相者,则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言佛。”以慧能名义流通的《坛经》中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中又以“无相”作为“戒体”,所以有“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无相灭罪颂”之说。出于智诜一系的《历代法宝记》引金和尚无相自言宗旨的话:“无忆、无念、无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无妄是慧。”“无忆”,即不忆前境,是“无相”的另一种表达。以“无忆”为戒,与《坛经》相同;“无念”则仅限于“定”;“无妄”,即是“息妄念”,这才是佛智。无相弟子无住,调和《起信论》的“无念”与《金刚经》的“无相”说:“无念即无相,有念即虚妄”,其所“无”之“念”,依然是妄念。以树立慧能为禅宗正统而著名的神会,对“无念”的解释更加特别:“无者无有二法,念者唯念真如……所言念者,是真如之用;真如者,即是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之宗。”见《神会语录》。“无念”被解释成了“专念”,与梁本《起信》的“无念”成了全然不同的二回事。智诜一系也有将“无妄”改为“无忘”的,“无忘”,也就是“唯念真如”的意思。

南宗之所以作这些变动,除了要与《金刚经》协调以外,根本原因是梁译《起信论》的“无念”之说,不利于宗教的社会实践。《坛经》说,“无念”很容易被误解成“百物不思”。“百物不思,即令念绝”,达到这种程度,等于停止了一切活动,与标傍的大乘教旨无法相容,所以《坛经》斥之为另一类的“法缚”。《坛经》的解释是:“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因而不是不思不念,只是不执著而已,所谓“不住”。

此外,在楞伽禅师方面也有一些变化,玄赜的弟子净觉编述《楞伽师资记》,记道信言:“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意思是说,“无念”虽是理想境界,但要以念佛(亦即念心)为抑制其他杂念的手段;而无念的最后表现则是泯然“无相”。所以净觉也把“无相”看得很重要。他说:“诸相无相,由心作相”,“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可为无”。不论在哲理上还是践行上,无念都需要“无相”的补充。

上述文献,大都出现在唐开元年以后,但作为禅思潮的新变化,至少在武后时代即已萌发。新译《起信论》的创制,无疑反映了这种形势。吕澂先生据此在《起信与禅》一文中认为,新本即是出于智诜一系对梁译的改订。当然,这不是定论。比较新本序文和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序》,也有一些雷同的提法。新本序文说:“演恒沙法门,唯有方寸,开诸佛之秘藏,本自一心”;《师资记序》说,自听其师开示后,“始知方寸之内,具足真如”。净觉在唐代的社会地位和义学素养,与昙延之在隋代的地位,相当接近。当然,这更不是定论,但有助于历史考察。

四、 《大乘起信论》的哲学体系和佛理的本土化

《起信论》的两个本子,究竟出于谁人之手,尽管一时很难弄得具体清楚,但说它们是中国人的撰述,当不再成为问题。除了前述理由以外,还因为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佛教思潮发展到一定时期带有必然性的产物。

中国佛教来源于印度佛教,两者当然有一致性,但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必然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演化到大乘阶段。

印度大乘佛教从基础理论上划分,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体系,其一是以《般若》经类为依据,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另一个派别依《解深密》等经,由无着、世亲发展起来的瑜伽行派。这两个体系在中国都有传播,前者自汉魏的般若学,至姚秦鸠摩罗什达到顶端,而后转成三论学,主要流行在南朝,到隋唐吉藏的三论宗而衰落。后者发端于北魏菩提流支等译经集团,由此形成地论学,成为北朝历代佛教中的显学;稍后还有梁陈之际在广州的真谛,以弘扬《摄大乘论》为中心,逐步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北推进,直到玄奘留学归国,把瑜伽行派体系的传播再次推向高潮。它们都以“唯识无境”为基本命题,所以通称为“唯识学”;它们也都以“三自性”解释一切现象,故亦称“法相学”。

但是,在这两大体系之外,还有一些经论,对印度佛教的发展,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影响,而在中国却引起巨大的反响。这首先是《涅槃经》。僧叡在读到法显于417年所译《大般泥洹经》(即《涅槃经》前分)时兴奋地说:“此经云: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鸠摩罗什在世,听到此言,“亦当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润其四体。”《喻疑》,见《出三藏记集》卷五。由此开辟佛性论一途,立即风靡全国。继之《胜鬘经》译出(436年),认为人人具有“自性清净心”,此心含藏如来一切功德,亦名“如来藏”,由是促使佛性论进一步向心性论发展。此后的佛教学派和学者,几乎没有哪个不参与探讨佛性问题的,以致成为中国佛教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在印、中佛教史上也有一个历史悬案,那就是瑜伽行派所说的心本体究竟是什么性质。在菩提流支译经集团形成的地论师中,分为南北二道,分歧在于“阿赖耶识”是清净的还是杂染的;真谛旧译与玄奘新译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杂染“阿赖耶”之上,有没有一个清净的第九识。同样是无着、世亲的论著,为什么会有理解以致译文上的这种差别?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无着、世亲自身的思想有变化,所依原本有差别引起的。但也有可能,是瑜伽行学派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中国佛教中,以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即是清净心性之说,到南北朝时已形成主流。刘宋期间译出的《楞伽经》四卷本,也属于唯识学范围,中国禅概括为“以语心为宗”;《法华经》译介较早,以秦译本影响最大,其中有“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一语,也成了众生本有“佛之知见”的证明。《华严经》早就译介进来(418—421),但直到唐代以《起信论》的本体论对“心”的性质作出解释,才形成华严这样一个宗派。大体可以说,自南北朝起,一切外来经论,都是经过中国佛性论的筛选才能得到广泛流通。《起信论》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特别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近代中国的佛教学者判教,自欧阳渐开始,在全部佛教中,定《起信论》为“真如缘起之说”,谓“真如缘起之说出于《起信论》”。太虚分大乘为三宗,所谓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印顺称之为虚妄唯识论、性空唯名论、真常唯心论。前二宗论相当于印度的瑜伽行和中观二派,为国际佛教界和藏传佛教史所共同承认,与印度的大乘佛教史可以衔接起来;第三种宗论,即“真如缘起之说”,虽有某些译籍为依据,但得不到公认,在中国汉传系统却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起信论》则是它的概括和发展。

《起信论》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说明造论的目的,第五部分劝告众生修持;基本理论的阐述在第二、三部分,第四部分侧重于宗教践行。总的看,层次清楚,结构比较严密,不像译经那样松散烦琐;直陈命题多,逻辑论证少,与印度作论的体例也不甚相同。它的中心任务在指示信徒开发自身固有的摩诃衍信仰,由此通向成佛之路。

“摩诃衍”意译大乘,本是大乘佛教自诩优胜的一个普通概念,《起信论》则给它一个相当特殊的定义,即所谓“众生心”。“众生心”指一切众生皆有的心性,亦称“一心”。意思是说,众生只有依靠本有的心性,求得解脱,因而能够成为由此岸渡往彼岸的“大乘”;“是心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所以又是世界的最高本体。这样,“众生心”就具有双重职能:世界得以建立的根本原因,众生得以解脱的根本保障。

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同时兴起三大崇拜,即所谓佛、法、僧三宝,解脱之道至少包括布施、持戒等六度。与此相应,建塔、筑寺、造像,写经、诵经、念佛、礼拜、供养,如此等等企图借助“外力”求取福报或解脱的法门十分普及,于是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豪华壮丽的诸多寺院,民众中念佛、拜佛更是成风。对于这一切,《起信论》在理论上予以贬低,统称“外缘”;认为成佛的内在根据在于“自心”,所以突出“自信己性”。《起信论》所要开发、要启发的“信”,指的就是对“己性”的这种“自信”。

关于“众生心”的性质,《起信论》作了多方面的规定,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叫做“三大”:“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明确“心”是一种实体,就是佛教当做绝对真理的真如,它平等地遍在于一切现象之中,不因表现不同而有差别。“两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指众生心即是“如来藏”,说明它的本性就是具足佛如来的一切功能品德。“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就是说,一切从善的行为都由此“心”决定,从而成为本有佛性得以实现,达到成佛目的保证。这“三大”的规定,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起信论》将要推演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一心”又用“二门”阐释:“一者心真如门,两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且“不相离”。“心真如”,就是心本体自身,相当于“体大”的含义,开此法门,为的是说明心的最本质特性:无生灭变化,无差别相状,离名字言说,恒常不坏。它的所谓“总摄一切法”,一指具足“净法”,一为“心生灭”作依持,所以也称它为“如来藏”。所谓“心生灭”,“依如来藏故有”,其特性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也“总摄一切法”,不只涵盖“相大”和“用大”中的一切“净法”,而且还包括一切“染法”;不仅“能摄一切法”,而且“能生一切法”。因此,“阿黎耶”成了“心”的第二重本体:现实世界的直接派生者,回归涅槃的真正实现者。

同类推荐
  •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为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他试图从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书分为六篇,有历史篇、礼仪组织篇、苏非篇、比较宗教篇、振兴篇、海外学者篇。虽然是一种从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汇了其他中文化优秀成分的独特文化,具有包容性、并蓄兼收的特性、灵活应变的能力及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如此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穆斯林所承载的伊斯兰文化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不断发展和兴盛,且百折不挠地前进。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本书记录了证严法师和“慈济人”所作的行善助人的事迹,包括:“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牵起全球菩萨网”、“神奇的赈灾毛毯”等。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热门推荐
  • 魅影龙吟

    魅影龙吟

    哇,女神?落魄王朝的女皇陛下。你愿意成为我的妻子吗?什么不愿意?那么……请问美女你家缺坐骑吗?对,就是一头巨龙坐骑!谁家不缺一个代步交通工具啊。我叫萧凡,是一头巨龙。别人都说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我不一样,我是舔龙!舔到最后,应有尽有!
  • 网游之召唤天下2

    网游之召唤天下2

    在继绝杀天下之后龙风隐退网游江湖,龙天集团推出了新的网络游戏决战星球后,全球玩家更加的风靡,加入游戏的中华帝国玩家在游戏中遭到了在绝杀天下里失败的某些中华帝国敌对国家玩家有预谋的联手遏制,在看到中华帝国玩家屡次受挫后龙风趁着两位老婆出国游的机会以龙噬天下网名重新进入了游戏,与绝杀天下不同的决战星球是否因为龙风的进入有所改变,龙风是否能够力挽狂澜,龙风是否能够再次带领中华帝国的玩家重塑铁血辉煌?
  •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2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2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中的故事,是选取世界寓言故事中的经典,在保留原作品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这些寓言故事,内容集中,主线清楚,情节衔接紧凑,读来引人入胜。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更多寓言故事的内容。
  • 踏风破浪

    踏风破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个平凡的大学生意外身亡却发现穿越到另一个修真的世界,神秘的大龙,破碎的牢笼,还有诡异的星空,究竟在这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传奇……
  • 树荫下消失的锦年

    树荫下消失的锦年

    一年前他的家庭破产,父母躲债在外,留下他独自守着家庭,陪伴他的是从小的青梅竹马。一次他和债主打斗的过程中被毁了容,之后被父母送去了韩国治疗。一年之后整过容的他再一次回到了曾经生活的城市,再一次遇见了她,遇到了一群男生女生,在平凡的校园里,过着平凡的生活。那些已经消失的,和不曾消失的,渐渐的就在我们恋恋不舍的回忆里开始模糊了。香樟树的树荫最后遮住了过去的路,同时也遮去了我们的记忆,飞鸟破空悲鸣,那些破碎的伤口突然被拉的越来越大。时光,像是裂出了一道缺口。于是那些所谓的悲伤,所谓的泪水,所谓的回忆,都一涌而出了。
  • 百变轮回

    百变轮回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小的变化在我们豪不知情的时候悄悄流逝,大的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感受的到;摸得着,在这些变化中对我们有利有弊。我们只有应时所需;势时而变,跟随时代变化而变。白天黑夜是一个轮回;身老病死也是一个轮回,花开花谢,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还是一个轮回。轮回是这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在轮回中度过了无数个春秋。有人说人死后能入六道轮回,也有人说只有打破轮回才拥有永恒的生命。你们信吗?至少我不信。我相信只有在变化中寻求真理;才能让人类的文明永久传承。因为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永恒的变化,一变一轮回。
  • 公子太桃花

    公子太桃花

    当一桩婚姻渐渐成形时,她却选择离家出走。无聊的巧合,让她遇上她生命中的男人,然后两人携手行走江湖。在他眼里的她,只是一个总会迷路的奇怪人,只是一个身体脆弱的小女人,其实真正的她,却拥有天底下最高超的医术。
  • 签约娇妻

    签约娇妻

    什么男人嘛,简直就是魔鬼,连床都不让睡,还说什么是在可怜我才收留我的,要不是为了替败家的爸爸还赌债,我才不会签那么不平等的条约呢,现在好了都不能自由出去了,还在合约里特意加上不可以爱上你,你以为你是谁啊,还说爱上你了就要付违约金二十万,你以为你是王子啊,本小姐才看不上你呢,你就等合约到了离婚吧,陈默默一个人对着安哲的照片叽叽咕咕的说着,她现在可是满腹的牢骚啊,自从嫁给了这个男人事事都要受到限制,那个郁闷啊
  • 葵花啊葵花

    葵花啊葵花

    佛说:是情皆是孽缘!山村,八月。傍晚,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山,是断龙崖;残阳,壮美若葵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